科学发展观与财税创新论文

2022-04-27

摘要:考察四次科技革命中重大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系,可以发现,现代产业体系的产生源于重大技术创新、发展源于重大制度创新,它是建立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基础之上的产业创新,具有“动态性、相对性和进步性”的一般性特征以及“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中国化特征。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科学发展观与财税创新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发展观与财税创新论文 篇1:

加拿大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 加拿大重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的科技创新,在全联邦范围内营造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国民支持”的良好创新氛围,形成了“以科技创新支撑环境产业发展,以环境产业促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鲜明环保特色,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三者协同发展、相互制衡、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子,值得我国借鉴。在我国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中,存在着创新能力不足、产学研合作薄弱、产业化乏力等问题。本文通过中加比较,探讨了我国实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的对策思路,即政府应完善环保法规政策、健全环保标准和管理体系;应增加科研投入,建立政府调控下的市场化投资体系和环境科技的产业化发展:应选择重点领域实现优先发展,突破瓶颈产业;应重视合作创新,加强部门合作。科研机构合作以及国际合作。

关键词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

加拿大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石油、天然气、煤炭及各种矿物资源储量丰富,许多稀有金属产量居世界之首,是世界上资源富国和经济强国之一。尽管加拿大有良好的环境基础和资源优势,但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始终将可持续发展视为重要发展目标,重视环境保护与资源持续利用,重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的科技创新。加拿大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国民支持”的良好创新氛围,做到了“以环境科技创新支撑环境产业发展,以环境产业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三者相互促进、齐途并进、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子,实现了环保产业自主化发展,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的协同统一,取得了明显的环境保护效果。加拿大连续五年被联合国评为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1 加拿大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概况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也称与生态效益相协调的科学技术,是指能够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能源节约,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先进技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在加拿大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减少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构成的风险、提高成本效益和生产效率以促进可持续发展,生产对环境有益的、创新的、有经济效益的产品和服务。它们生产包括技能知识、组织和管理程序、以及从环境控制、预防和清洁技术到能提高资源效率或监测和分析环境影响的技术等不同系列的产品和过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使加拿大在环境、生态保护方面始终处于国际前列,加拿大是目前全球少有的几个科技先进、工业发达、资源丰富、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工业发达国家之一。

加拿大科技创新涵盖了16个领域,在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的科技领域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利用技术。加拿大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在自然资源和能源开发应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与较强的实力。二是信息和通讯技术,加拿大在电信、计算机、机器人和新闻媒体的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有较好的科研基础与较强的科研实力。三是健康和生命科学技术,主要涉及癌症研究和控制、神经科学、循环系统健康、传染病和免疫、老年学、性别与健康等领域。四是环境科学技术,加拿大在气候科学、海洋学、水文学、燃料电池与氢技术以及环境工程学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可见,加拿大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的科技领域基本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成为支撑加拿大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科技”。

加拿大政府非常重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并在这一领域拥有独特优势。其不仅在污染控制、环境保护等传统环境技术方面占有先机,而且近来特别关注全球的温室效应问题,致力于气候变化、可更新能源以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的研究。加拿大政府指出,注重生态效率(ECO—EFFICIENCY)是加拿大现在和未来科技创新关注的重点,通过实施生态效率工程,以实现节约、降耗、减污、增效,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达到这些发展目标,加拿大重视对这些领域的资金投入。尽管近年来加拿大风险投资的总额减少了,但对清洁技术项目的资助增加了。可持续发展技术占加拿大总投资的7.6%(美国仅为6.5%),因此加拿大有望在这一日益扩大的全球市场继续发挥领导作用。

加拿大在加强环境科技创新的同时,重视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加拿大环保产业已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已成为该国第四大产业。目前,加拿大环境产业拥有8000家企业,大约雇有25万名雇员,总产值近300亿加元,每年生产超过14亿加元的出口产品。加国的环保行业企业以中小规模居多,少于100名雇员的小公司占加拿大环境公司的绝大多数(93%)。加拿大环保企业不仅满足了国内环境市场的需求,还为全球环境市场提供许多创新的解决方法。

2 加拿大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的主要政策措施及做法

加拿大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走在世界前列,除了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条件以及政府进行政策引导外,更重要的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成了全民的行动,政府、企业和国民都将进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促进资源的永续开发和环境的持续利用视为自己的社会责任,在加拿大形成了一种鼓励、支持和参与科技创新的氛围。在加拿大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中,各种社会组织各得其所,形成了一股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的合力。

2.1政府将引导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视为服务社会公众利益的有效方式

加拿大政府具有较强的危机意识,始终将发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视为其占据国际科技竞争制高点的一个重要举措。2002年2月出台了“加拿大创新战略”,作为加拿大创新的政策基础。该战略明确提出了在改善知识成就、提高技能、改善创新环境和强化社会团体作用等四个方面的长远目标、近期目标和政府优先工作,并倡导“一种再生性的而不是枯竭性的人类工业形式”;工业部在其《2006—2009年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实现该战略的重要手段及有效途径,自始至终强调应提高加拿大的科技创新能力,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推进加拿大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明确指出:“加拿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知识基础来生产并应用科技知识到广泛领域,比如说氢动力燃料电池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以生物为基础的技术及其生产应用。对这些技术的市场发展及商业化进行投资将对创建高技能工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它空气和土壤污染物排放是至关重要的。”

2006年11月,加拿大政府发布了其经济计划《加拿大优势》(Advantage Canada),这一计划旨在进一步强化加拿大的世界科技领先者地位,确保加拿大科技水平在新世纪实现新的跨越。该计划认为,加拿大有能力而且有必要做更多的工作来使我们的想法变成现实,加拿大人有能力为

环境、健康和其它重要的社会挑战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法以及提高经济竞争力。

为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加拿大政府通过健全机制、完善法律、计划调控、财税激励等手段来管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加拿大政府各部门各司其职,协同负责环境领域的科技创新。加拿大工业部负责全国的科技创新工作,负责全国和地方科研管理、工业发展和市场开发;加拿大环境部是政府管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部门,同时也是一个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和特色的部门,其大部分资源用于科技创新工作;另外,加拿大自然资源部、农业部、海洋渔业部、卫生部等部门都设有负责管理科技创新的机构。为加强环境保护,1988年,加拿大颁布了《环境保护法》,通过法规引导企业进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实行清洁生产。1995年,加拿大制定了《污染预防行动计划》,要求企业必须制定污染预防计划,并将计划提交环境部备案。《环境保护法》和《污染预防行动计划》等法律法规发布之后,加拿大政府投资的重点已从过去40年的国防和太空领域转向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生物信息以及信息和通讯技术等方面。加拿大政府通过设立各种计划,使这些领域的科技创新都能得到政府的帮助和扶持,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相关的科技计划主要是工业研究辅助计划(1RAP)、拿大技术伙伴计划(TPC)以及加拿大工业部的环境科学计划等。另外,加拿大政府为了让企业尝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的好处,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财税政策,确保创新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

2.2企业将进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视为其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行为

在加拿大,企业重视经济利润的增长,但并不将经济效益视为其唯一的或最高的目标;相反,企业十分重视其社会责任的培养,企业将履行社会责任视为其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视为其经营业绩的重要评价标准。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具有的能够将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有机统一的能力和方法,是企业对可持续发展和三种利益(经济、环境和社会利益)的追求,包括建立应对环境和社会挑战的方法,同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债权人进行合作以提高其商业表现等。

加拿大企业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加拿大实现其政策优势,提高其商业表现,促进其收入增长,同时有助于提高加拿大人生产水平和质量。因此,将活动的经济、环境及社会责任融为一体被视为是私营部门的责任,“为了赢得一个良好的企业身份,我们在保护环境、提高我们服务的社区的生活质量的同时,我们正在从事支持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商业实践。”加拿大工业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帮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如建立环境管理系统、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加拿大商业执行指南、ISO社会责任指导标准、加拿大环境部企业社会责任网站以及进行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的消费群体调查等。环境管理系统(An environmental marmgement system,EMS)是一個组织用来评估和控制企业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环境影响的管理机构。根据多次统计调查,加拿大80%以上的企业都已严格执行了环境管理系统。

在加拿大,自愿者行为已经成为环境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加拿大企业正在或即将加入自愿环境协定和项目以在某些特定的环境议题方面发挥领导作用,并减少强制和调整干涉的必要。自愿协定和项目包括加拿大政府的“加速减少或消除有毒气体计划(ARET),气候变化自愿挑战与注册计划(VCR),还有一些行业的特定项目,如加拿大化学行业协会的责任关怀行动,加拿大电力协会的环境责任与义务计划(ECR),以及“负责任的森林管理计划”,加拿大汽车生产行业的污染预防计划等。这种自愿者行为已成了加拿大环境保护行动的一个不可或缺部分。

2005年,加拿大52.7%的研发成果由私营企业完成,在建立加拿大可持续发展技术基础设施方面,私人投资占59%,加拿大可持续发展技术基金投资(SDTC)占28%,政府及科研机构投资占13%。在加拿大私营部门的投资中,在2000年至2004年间,共花费了337.6亿加元用于处理各种事务。在这些投资中,能源和环境事务价值12亿加元,占所有的直接投资的3.5%(比1996—2000年大约提高1%)。信息及生物制药部门最近出现低迷,但加拿大日益履行京都议定书的承诺,各省对基础设施更新的需求日益高涨,导致了加拿大私人投资团体对能源和环境投资的日益重视。

2.3科技成果产业化确保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产业的长远发展

环保产业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在取得环境效益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健康良好的环境和能够永续利用的资源能带来持久的经济效益,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础;经济繁荣可以提高资源管理措施和保护环境质量的能力,可以有足够的资金来防治污染,开发改善人类健康状况所必需的技术能力;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推动一些新技术的研究,增强企业竞争力,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加拿大的实践表明,环保产业是一个可以盈利的行业,是一项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加拿大环保产业规模庞大且增长迅速,为全球环境市场提供许多创新的解决方法。其不断发展的环保产业不仅在污染控制、环境保护补救等传统产业方面提供技术、产品及服务,近来还拓展了技术服务范围,关注温室效应问题、可更新能源以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加拿大环境产业可提供的环境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水及污水处理技术、环境工程、清洁能源技术、污染物处理技术、污染补救技术以及环境咨询服务等。加拿大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多个各具特色的环境产业带,主要有多伦多和西南安大略的水净化和废水处理环境产业带,大西洋加拿大的风能开发产业带,温尼伯和马尼托巴的废水处理、混合客车制造、高效能建筑产品产业带,卡尔加里一埃德蒙顿和阿尔伯达省的水处理、废弃物管理、土壤修复产业带,温哥华和维多利亚的可替代能源产业带等。

2.4合作创新提高了加拿大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的创新效率

加拿大相关机构在环境科技创新实践中,既注重国内政府各部门合作和产学研合作,同时又注重与国外研究同行的合作。加拿大政府认为,加拿大在环境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绩都得益于科学家和管理人员、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司法、教育和私人部门的精诚合作。他们总结经验指出,最有效的资助可持续研究机构的商业模式是建立在基金会、政府及企业的松散资金资助基础上的模式。加拿大可持续发展技术基金(SDTC)是加拿大政府于2001年设立的一个重点资助和支持清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的非赢利基金。它是一个政府通过技术创新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的战略工具,为促进和鼓励不同组织之间的交流合作以强化加拿大开发和应用可持续发展技术的能力;确保这些新技术及时扩散到相关的市场部门中去。可持续发展技术基金有效弥补了环境保护投资市场化运作的缺陷,

在建立加拿大可持续发展技术基础设施方面起了基础性作用,带动形成了多元化的环境投资格局。

加拿大科学家非常重视与国外同行的合作。他们认为,合作是高质量优质科学发展的基本条件,环境科学计划的发展更是如此。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这促使科学家们明白,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解决诸如气候变暖、酸雨以及污染物处理等问题。加拿大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调查显示,环境部的科学研究非常重视合作的,超过80的论文是与机构外的科学家合作完成的。这种水平的合作使加拿大成为了“全球环境科学网的中心”,环境部在集中环境科技优势增强国家的优势地匣,确保水资源的安全以及提高空气质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 加拿大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历来重视环境科技工作。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把环境保护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的5个战略重点和16个重点专项之一;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大力发展环境科学技术,以技术创新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关于增强环境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实施“科技兴环保”战略。可以说,在过去的工作中,我国环境科技创新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与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境科技创新水平仍很低,成了环境产业发展“绊脚石”。因此,借鉴加拿大的经验,可以使我们在从事这一工作时少走弯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3.1政府引导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是一个有自身独特特点的创新领域,这一领域需要综合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環境效益的平衡。加拿大政府为鼓励和支持企业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建立健全了环境保护法规,完善了各项环境保护标准与环保技术管理体系,健全了激励与约束机制等,值得我国仿效。

政府要转变治污思路。变更传统的“谁污染、谁治理”的治污模式,推行“谁污染、谁付费”的治污管理方式,由生产企业付费,环境服务企业提供有偿服务,实现企业环保设施运营社会化、市场化,推动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政府应完善并严格执行环保法规和相关政策。环境产业是一个法规和政策引导型产业,政府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治理环境、依法管理环境,坚决废弃或改造资源消耗及排污不达标的工艺或技术,以法律手段强制企业推行环境科技创新,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

政府应建立健全环保标准体系和环保技术管理体系。当前,我国环境科技创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环境管理、决策与科学研究相互脱节,环保标准体系亟待完善。因此,政府应建立健全国家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管理体系,制定和公布切实可行的与污染物排放标准相一致的技术政策、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和技术指南,使企业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地推进科技创新,以根本改变我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技术支撑不够的局面。

政府应建立鼓励环境科技创新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我国现行的约束机制很难引导和逼促企业进行环境科技创新,大部分企业缺乏环境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以二氧化硫的控排为例,我国二氧化硫排污收费大大低于脱硫设施的建设费与运转费,许多企业宁可交排污费,也不主动,不进行脱硫处理。因此,政府一方面要对进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的企业进行知识产权和财税等激励;另一方面要进行环境税费改革,修改收费标准,以经济手段来调节、迫使企业进行环境科技创新。

3.2增加科研投入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的保障

加拿大环境科技创新发展迅速的原因之一是政府投资和企业投入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确保了加拿大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的稳定、持续资金来源。加拿大政府每个财政年度拨给环境部的科研经费为4.0亿~4.6亿加元,占其国家科研经费8%左右。并通过拨款理事会、加拿大创新基金会等机构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但当前,我国政府环境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目前,国家每年在环保设施方面的投资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已达5%。由于国家和地方财力有限,同时社会资金没能畅通进入环保设施投资领域,致使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同时出现了部分污染处理设施难以运行下去的局面。十一五期间,国家正在或即将实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城市污水处理、燃煤电厂脱硫等八大重点环保工程。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中,政府可以大有作为。稳定的政府环境科技投入是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的重要保障,但更重要的是,要以政府的环保投资引导和带动企业和其它社会组织的环保投资。

当前,我国企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投入低。现在,全国环保企业每年投入不足20亿元用于技术和产品开发,且大部分产品技术含量低,竞争能力弱。因此,应建立政府引导和调控下的市场化投资体系,做到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法规约束与政策激励有机结合,刺激企业加大环境科技投入,以形成多元化的环境投资格局。当前,我国国际间环境科技、经济联系日益增多,可以通过开展国际金融合作,运用国际资金来解决我国环境科技创新资金不足的问题。

3.3环保科技产业化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的长远之策

加拿大环境与可持续科技创新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在政府的引导下,成为了科技创新的主体。经过多年实践,中国环境产业已形成包括环境产品、环境服务、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的环境产业体系,为环保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障。根据《2007年中国环境保护行业研究咨询报告》统计,目前,环境产业已初具规模,环境产业总产值2000多亿元,年增长率在17.5%左右,且不断扩大。生物环保产品品种增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环境服务业发展较快。

但我国的环境产业在商业化、企业化、资本化方面还仅仅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缺乏有效的国际竞争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问题有:规模小,资金不足,开发能力弱;环保产品技术含量低,研究方向脱离市场;环境产业结构单调,地区发展不平衡;政府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和指导,环境市场混乱,产品和工程缺乏产品标准、技术规范和有效的质量监督等。

加快我国的环保科技产业化,要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一是要改变人们对环境产业的传统看法,环保科研属公益性研究,原则上应由政府投入。长期以来,政府投资、企业经营的环保设施,运行效率不高,经济效益低下,长期依靠政府补贴运行,既不利于环保企业自身的发展,也给政府财政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因此,环保科技发展必须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二是企业要重视环境科技创新,用科技创新支撑环境产业发展。积极加强核心技术创新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加强高新技术在环境产业发展中的应用,运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以及新材料技术等提升环境产业的技术水平。企业应在注

重科技创新的同时,加速环保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三是要积极培育环境市场,以市场需求拉动企业环境科技创新。目前我国环境市场从量上来说是有限的,从质上来说远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购买群体。环境市场的形成除了要依靠环保企业提供优质的环境技术和产品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扩大生产企业对环保产品的需求。政府应改革税收征管系统,将资源和环境成本纳入产品价格,并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来培育环境市场。生产企业在进行产品定价时,应将环境与资源成本考虑在内,促进环境市场的形成。

3.4选择重点领域优先突破是环境与可持续科技创新的必由之路

加拿大是世界科技强国之一,其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政府集中资金重点突破那些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战略利益的重点领域,加拿大政府长期以来坚持将把大部分的能源和资源投到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利用技术、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健康和生命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等四个领域,促进了这些领域的迅速崛起、壮大。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环境科技的投入同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较少,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領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实现跨越式发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符合环保实际的创新之路。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必须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下决心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力争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取得突破,促进能源结构优化,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在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持。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我国“十一五”期间环境科技创新的优先领域主要是: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固体废物与化学品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核辐射安全、环境综合管理关键科学技术支撑、循环经济共性技术、环境与健康、全球环境问题等。这些领域既是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优势领域,也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产业,政府要在这些领域进一步加大投资,企业要充分发挥投资的主体作用,并善于吸纳社会资金,整合社会资源,力争实现重点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突破,提升这些产业的发展水平,为破解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难题服务。

3.5合作创新是加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的有效途径

加拿大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于政府既注重各部门的合作及产学研合之间的合作,同时又注重与国外研究同行的合作。加拿大政府各部门,如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农业部和国家研究理事会等部门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中明确分工,各司其责,密切配合。我国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也需要发挥环保、经济、农业、制造业及交通等职能部门的力量,按照各自的岗位职责,做好科技创新的引导、指导和服务工作,必要时要组织行业领域的重点科技攻关,破解行业环境科技瓶颈问题。

目前,我国的环境科技力量分布相对分散,整体科研力量不强。我国环境科研机构主要有环保系统科研院所、中科院和高校的环境研究机构、行业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研发中心、环保社团组织等,各类机构的职能定位不明确。并且,由于隶属关系不同等原因,没能较好实现资源共享,彼此信息交流不多、合作程度不深,造成设备利用率低,并不时发生恶性竞争,相互争资源、挖人才、争项目,因此,对这些科研资源进行整合和有效管理,引导其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合作,提高其整体科研能力是促进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国环境科技产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这说明了我国在环境科技创新方面还有很大的国际合作空间。我们可以通过与国外企业的合作,引进其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特别是加拿大在促进环境科技产业化,实现环境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我国和加拿大的政府部门、大学、科研机构等等都有着非常良好的关系,它们特别看重中国日益兴起和扩大的环境市场,愿意与我国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并且,加拿大的环保行业正处于转折期,部分企业正处在重组中,一些大型企业逐渐兼并小型环保企业,部分企业也急需开拓国际市场,寻求新的生存发展机会。这是我国环境科技企业加强科技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好机会。我国企业要认真准备、应对,并主动作好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承接工作。

(编辑:于杰)

作者:赵建军 毛明芳

科学发展观与财税创新论文 篇2:

现代产业体系的特征考察与构建分析

摘 要:考察四次科技革命中重大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系,可以发现,现代产业体系的产生源于重大技术创新、发展源于重大制度创新,它是建立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基础之上的产业创新,具有“动态性、相对性和进步性”的一般性特征以及“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中国化特征。中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路径是以和谐观、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合理的产业、区域规划为引导,以协同创新和自主创新为主线,以创新成果在产业和空间的扩散、有效的市场竞争秩序、高效的企业管理与运作流程、有针对性的产业扶持政策等为内容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协同发展、协同推进与协同互动过程。

关键词:产业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现代产业体系

作者简介:刘文勇,男,经济学博士,黑龙江大学生产力研究中心教授,从事宏观经济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与主导产业选择研究”,项目编号:12B061;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项目“转型期多层面消费率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项目编号:1252G043;黑龙江大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延期消费的功能与调整研究”,项目编号:jc2011w4

自从费希尔(1935)[1]提出了三次产业划分方法以来,霍夫曼比例(1931)、克拉克法则(1940)[2]、钱纳里标准发展模型(1989)[3]等研究成果表明,一国的产业结构演进总是遵循着某种规律变化的,其中主导规律变化的主体就是所谓的“现代产业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目前,理论界对于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特征等尚未达成一致,如陈建军(2008)[4]认为在中国语境的背景下,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互相融合、协调发展的系统;刘明宇、芮明杰(2009)[5]认为现代产业体系是当前一国产业的结构及其运行状态;张耀辉(2010)[6]认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适应多样性需求和服务与创新竞争、推动知识创造与知识转化、追求灵活的外部协作和追求外部规模经济、快速沟通与流通以及政府的深度参与、低消耗与低污染等特征。张乐夫(2011)[7]认为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需要把握三个原则,即充分就业、人力资本素质提升与构建富民型收入体系。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来看,我们是可以在未来现代产业体系的践行中,深化其理论认识的;同样也可以从以往发展的历史实践中,总结其理论经验。基于这样的思想,本文通过对现代产业体系演进历程进行历史考察,总结其基本特征与发展的规律性路径,并结合中国实践,为中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出具体建议。

一、 现代产业体系演进的历史考察

考察曾经的“现代”产业体系的演进过程,对于解析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机制具有参考价值。产业体系的实质是一种生产关系,“制度”即契约安排也是一种生产关系,因此可以按照诱致性制度变迁的逻辑,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考察现代产业体系的演进。“现代”从广义理解应该包括“现在这个时代”和“现代化科技的发展”两个层面,因此,对现代产业体系演进的历史考察应该从历史上几次重大技术创新所引发的生产关系变革,进而诱致发生的那个时代的现代化科技的生产关系开始。

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机械化大生产方式被正式确立。那个时代出现的重大技术创新催生了那个时代的“现代”产业体系产生,包括珍妮纺织机、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富尔顿发明蒸汽动力轮船(1807)、史蒂芬逊发明蒸汽动力火车(1814),这些重大技术创新推动了纺织等轻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可称其为那个时代的“现代”产业体系。当时的“现代”产业体系下的代表性生产关系表现为国家提供的专利制度和工厂组织形式的产生。专利制度保护和激励了技术创新动力,国家法律赋予创新者的收益权在水力纺纱车等的发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机器工厂取代手工作坊,分散型小生产模式被工厂组织模式替代是社会化生产方式的必然要求。以上的制度创新所确立的生产关系迎合了技术创新和“现代”产业体系产生的需要。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的电气化生产方式被正式确立。摩斯发明电报接收机(1838)、贝尔发明电话(1876)、爱迪生发明电灯泡(1877)、马可尼发明电波发射机(1894)以及发电机、内燃机等重大技术创新推动了那个时代以电机、汽车、飞机、石油化工等为代表的“现代”产业体系的产生。当时的“现代”产业体系下的重大制度创新表现为股份制企业组织形式和研发活动,企业内部化发展并制度化。尽管在16世纪末一种叫作“康梅达”的股份制雏形已经较为普遍,但是其规模很小。电气化时代交通和通信产业发展形成的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要求大量资金投入促使20世纪初确立了股份制在企业制度中的主体地位。如果说第一次科技革命主要源于工人和技师的实践经验,那么第二次科技革命中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发展则具有技术创新的复杂性特点,独立发明人越来越难以承担,当时的西门子、杜邦等大公司已经开始在企业内设立独立的研发部门从事技术研发活动,其不但具有规模优势,而且研发活动内部化还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

20世纪4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智能化与自动化生产方式被正式确立。第一座大型原子能发电厂(1956)、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1946)、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1957) 等重大技术创新在电子、通信、核能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波及全行业,引起物质生产现代化、劳动方式与生活方式现代化,随之产生的是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的比重上升,此时的“现代”产业体系主要包括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半导体、宇航、激光、人工合成材料工业等领域。这段时间内的技术创新周期明显缩短1,主要源于更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政府采购、风险投资、股票期权以及以纳斯达克为代表的新型证券市场等制度安排为分担创新风险提供了全社会的融资途径与风险分担机制。曾经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如英特尔、戴尔、微软等,都是按照风险资本模式发展起来的。

20世纪80年代,第四次科技革命以电子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纳米技术等的发展与应用为标志的虚拟经济生产、生活方式被正式确立。80年代智能计算机出现、90年代光子计算机和生物计算机出现、1995年美国国防部国防前沿研究项目署的ARPA网向商业开放网络(现代互联网产业的产生主要源于该项技术)、1991年碳纳米管被人类发现等,以上的重大技术创新具有集成和融合的重要特征,多学科、多领域合作研发与应用的结果是新的组织模式不断出现,电子商务在将商务流程电子化、信息化与数字化加速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不但降低了商务成本,也改变了自然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产生了诸如e-mail、“微博”等通信形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加速了城市化进程。随着此次技术创新的继承与融合,企业的网络化组织模式、市场的多元化与全球化发展成为重要的制度创新内容。

时至目前,第四次科技革命是否结束,第五次科技革命到来与否的定论尚未得出。但是,从发展趋势上来看,“低碳、绿色、可持续”将是下一次科技革命的引领目标。

以上的历史考察,为我们提供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结论:

首先,现代产业体系的产生源于重大技术创新。从纺织、钢铁、石油重化工及电力、汽车到IT产业,每一个当时的新兴产业中生产力创造物质财富能力的提高都伴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而生产工具的改进正是重大技术创新的结果。按照技术本身的含“金”量和市场前景,即技术成熟度和市场化应用程度来划分技术创新,有三个层次:低级的技术创新带来生产能力在小规模范围内的小规模的改进,一般是企业生产工艺的改进;中间层次的技术创新带来特定行业或特定区域的生产力能力的改进,一般是一个行业内或者一个国家内的生产技术标准的改进;高层次的技术创新带来多个行业和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能力的改进,一般是具有对其他行业的高渗透性、对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高关联性和市场化程度好的高成长性的技术创新,如IT技术带来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高渗透性),形成了与信息产业内部的微电子、半导体、激光、超导等产业的互动发展(高关联性),产生了美国持续近2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新经济时期”(高成长性)。上述科技革命中的高层次的技术创新正是因为具有这种高渗透性、高关联性和高成长性,才带来了现代产业体系化发展。

其次,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源于重大制度创新。从产权制度与规模化工厂组织的社会化生产形式、股份制与企业研发制度化到融资与风险的社会分担制度,再到企业组织网络化与全球化。以上制度变革主要体现在市场组织结构改变与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改变两个方面。市场组织制度创新影响的是市场交易主体及其相互关系,企业内部制度创新影响的是技术创新与应用的行为与效率。二者是那些现代化的产业能够扩展、扩大化发展的制度保障。如20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的供给学派在里根政府的政策舞台上占据了中心地位,其对西欧各国的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80年代开始在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私有化和放松管制的浪潮。尽管后来的事实证明,供给学派和里根政府做出的大多数预言和承诺没有兑现。但是,其“减税”和“放松管制”的做法激励了个体积极性,市场机制作用发挥鼓励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与创造性,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高,为90年代克林顿执政期间的“新经济”打下了基础。而“新经济”下的“知识经济”、网络经济、IT产业等正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撑。从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来看,适应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要的网络型产业组织也是在这个时期经历了由“科层组织、扁平化组织”向“网络型组织、立体化组织”结构的转变以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要的组织结构转型。

最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作为一种产业创新,它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具有辩证互动关系。这是因为,技术创新是对作为生产力的工具在中、微观层面表现为知识形成的改造客观世界能力的拓展,其直接作用于生产力;产业创新是对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在宏观层面表现为分工形成的组织结构的升级,其直接作用于经济基础;制度创新是对技术创新路径的优化,优化的对象是对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具有约束作用的制度条件,其直接作用于上层建筑。依据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明确三种创新之间的关系,即技术创新是核心基础;产业创新决定于技术创新的程度并制约技术创新的发展;制度创新直接作用于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发展,促进其进步。

二、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解析

通过对现代产业体系演进历程的分析与总结,可以深入地解析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当代的现代产业体系主要是指与传统产业体系相区别的产业,从时间序列来看,它是与过去时态相区别的现在时态发生的产业形态,具有动态性、相对性和进步性的特征。所谓“动态性”即现代产业体系与社会发展进步阶段联系在一起,不断演进。从传统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到现代农业、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演进总是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进步的阶段联系在一起,现代产业体系是支撑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力量,社会进步引致现代产业体系日趋进步。所谓“相对性”即国情差异决定现代产业体系具有国别差异,虽然相对于每一层次社会发展阶段的产业本身可以称为现代(当代)产业,但是同一产业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言,因其技术进步性不同,发展中国家所谓的现代产业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其内涵已非如此。所谓“进步性”即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总是以技术进步为引领、组织创新为支持、制度创新为驱动的过程。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阶段中,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由政策层面来进行推动和实施,其时点往往发生在社会转型、升级阶段,其动因一般来自于外在赶超压力的逼迫,重大自然、经济、社会事件引发生存与发展的危机胁迫,这就要求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能够超越现代(当代)社会的发展,体现出其进步性。目前的现代产业体系主要是指20世纪80年代在发达国家首先兴起的融入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现代服务业及其向传统产业渗透产生的新兴产业,包含了一、二、三次产业在内的融入现代元素的国民经济产业的统称。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指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这对于中国在工业化发展后半程内实现跨越式发展与赶超,提升经济内涵式发展质量,其作用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进一步明确提出“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就是围绕“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这就定义了目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所谓“结构优化”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优化产业层次结构,围绕十大主导产业等重点产业,加强技术改造、改进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优化产业布局结构,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综合考虑能源资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因素,优化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所谓“技术先进”就是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研发、使用、改造、升级的过程中,技术层次要有前瞻性、引领性、推广性与渗透性,努力实现“一流的企业争取做标准,二流的企业领先做技术,三流的企业做好产品”,争取在现有层次水平上实现提层次、上档次。所谓“清洁安全”是指在可持续开发与节约利用的基础上,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多元能源发展,构建起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这既包括满足能源开发与使用技术和环保达标,也包括能源供应上立足国内,避免因为能源对外依存度过高造成的输入性经济扰动因素的影响。所谓“附加值高”主要是指由技术标准与水平、产业价值链位置、市场组织结构等因素所决定的投入产出比水平要高。所谓“吸纳就业能力强”是指在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中伴随着资本、技术密集度提高引发的“劳动被替代”情形下的企业组织规模、企业组织形式等要有所创新,围绕为现代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协作生产能力,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与现代服务业提升整体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

现代产业体系的一般性特征与中国化特征共同刻画和影响着中国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基本路径。

三、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基本路径分析

基于现代产业体系是建立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基础之上的产业创新的认识,以及“动态性、相对性和进步性”的一般性特征、“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中国化特征,这里,探讨中国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路径(参见图1)。

图1 现代产业体系演进路径的支撑系统

当技术创新发生在单个企业时,凭借其技术优势提高产品附加值,使其获得超额利润,此时表现在图1中的情形就是在0ADB平面上的一个圈或点,如IT技术最初在动画制作中的应用;如果此时发生制度创新,或者是某种生产管理制度、企业组织形式,或者是市场组织形式等发生变革,使得技术创新效应外溢,在某个行业中形成扩散效应,则该行业表现出整体的技术进步性与高附加值,此时的情形如0A’GB’平面所示,如动漫产业园区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推出带动了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伴随着技术成熟度的不断提高(0A’长度增加)以及适应性制度的不断推出(0B’宽度增加),此时与该产业相关的其他产业创新层出不穷(0C’高度上升),立体化的产业体系开始拓展形成,如IT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渗透、关联与成长,最终形成现代农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综合性的产业系统。在这个过程中,穿越这个立方体的0K’K曲线代表了社会发展的进步趋势,即从传统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化与信息化社会的进步。该曲线的形状变化反映的是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所走过的路径,目前从各国发展的实践来看,一种是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之路;一种是二战后发展中国家走过的“先城市、后农村”的赶超型工业化发展之路;一种是目前中国倡导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其背后体现的理念是包括“清洁安全”所要求的环境保护、低碳模式、多元化能源供应保障安全,以及“吸纳就业能力强”所要求促进社会机会公平、提高就业水平等在内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思想。小的立方体仅代表与某个社会发展阶段对应的“现代”产业体系,随着社会进步,小的立方体会沿着0K’K曲线发生空间移动,这体现了现代产业的“动态性”和按照和谐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进步性”。小立方体(产业体系)内部的结构反映的是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状态,高新技术与制度变革在三次产业中最终沉淀下来形成生产能力的状态以及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配套协作生产能力等最终反映出的是小立方体内部结构是否合理,影响的是该立方体(产业体系)的健康与可持续,如果其内部结构不合理则在其沿着0K’K曲线的空间移动过程中,该立方体(现代产业体系)无法维系与沿革。

基于以上分析,中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路径应该是:以和谐观、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合理的产业、区域规划为引导,形成“点、线、面”的推进,防止产业结构“盲同”与产业布局“同构”;鼓励和引导“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围绕“标准和技术”的自主创新与自主品牌建设,实现价值链的升级,尤其注重技术创新在产业和地理空间的扩散;以保护知识产权、反不正当竞争为核心建立有效的市场竞争秩序,以现代企业制度、信息化企业管理模式为核心建立高效的企业管理与运作流程,以财税、金融政策为核心建立有针对性的产业扶持政策,推进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促进产业融合与发展,形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协同发展、协同推进与协同互动的格局。

四、我国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外部环境分析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还需要考虑国际因素的影响,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必须置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来讨论。目前来看,发达国家依据传统比较优势占据产业价值链高端,长期的低附加值贸易是中国面对的主要困境,以及随机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和趋势化带来的全球要素资源价格上涨与人民币升值压力都要求中国产业体系必须升级,同时这也是中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所必须面对的外部现实环境。中国产业资源禀赋与产业价值链分工的劣势必须向优势转化。

从产业资源禀赋来看,按照迈克尔·波特(Porter,1990)对要素的分类,其包括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基本要素主要是指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简单劳动力、资本等先天或初级生产要素;高级要素主要是指物化在资本与劳动力中的高精尖技术。产业资源禀赋的增值主要是指增加高级要素的同时,优化基本要素配置,取先天优势之长,以“后发优势”造就后天优势。杨小凯(1991)曾在新古典超边际分析框架下提出,即使没有先天比较优势,通过物化在人力资本中的技术进步行动也可以获得具有先天特性的内生比较优势。因此,这需要通过正规教育与职业培训等提升人力资本价值,变简单劳动为复杂劳动;加强科技成果在初级要素的加工与使用中的转化,提升要素产品价值在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中的转移比例;有序地开采战略性、稀缺性矿产资源等初级要素,有策略地进口与出口比较优势资源与短缺要素。

从产业价值链分工来看,按照施振荣(1992)提出的“微笑曲线”进行分析,研发、设计与品牌、渠道、营销等产业价值链环节位于高利润的“微笑曲线”两端,而加工、制造环节位于低利润的“微笑曲线”底端。产业价值链位置的转换主要是指改变目前中国与发达国家间的垂直分工为水平分工,这需要利用产业禀赋优势形成规模经济下的产业内分工。刘明宇、芮明杰(2009)提出,突破发达国家通过价值链区域分割和等级制安排形成的产业价值链“治理权”,发展中国家需要通过区域一体化获得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市场基础,形成独立的“话语权”。在开放经济下,中国产业体系转型升级需要借助国际市场提供的分工机遇,企业需要学习技术与市场知识,发展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东北亚、东南亚、“金砖”国家间形成区域分工市场,建立地区间垂直分工体系,向更低成本国家和地区转移部分低附加值业务,提升企业价值链分工位置,把资源和能力转移到与发达国家间的产业内水平分工上来。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压力等因素决定了中国目前发展阶段内,必须将部分过去承接发达国家垂直分工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重新定位与发达国家间的关系为产业内的水平分工状态。这既符合中国现代产业体系转型升级需要,也满足区域内承接中国产业转移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阶段需求。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通过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市场基础来突破区域分割和等级制安排是一种在目前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价值链分工框架外的“另辟蹊径”安排,如果要想实现在世界范围内与发达国家间的水平分工与产业内分工,则需要中国具有核心的比较优势,我国高级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提升是至关重要的支撑。

另外,从本轮金融危机后的欧美发达国家国内产业体系发展趋势来看,它们在吸取经济过度虚拟化教训的同时,正在重拾实体经济,发展高端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对于中国来讲,存在着技术合作的机遇,但同时就与发达国家间形成产业内水平分工来讲,竞争与压力更大。应该说,经济虚拟化曾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特征。随着20世纪90年代美国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现代服务业占GDP比重不断提升,各国的鼓励性发展产业政策层出不穷,至21世纪初期,发达国家基本上全部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服务化,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70%以上的经济增长贡献率与就业率成为代表性特征。在这个过程中,许多跨国集团和公司向服务产业转移,如以制造业闻名的美国GE(通用)公司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通过实施“数一数二战略”,将“第三、第四”竞争能力的分支机构与业务单元出售和转移,置换出来的资源全部用于发展服务业,并确立了所谓的“服务化”转型战略。以GE为代表,许多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浪潮的背景下,更是通过兼并与重组等多种方式实现了所谓的“向现代服务业的低成本、高收益扩张”。应该说,中国客观上被动地成为“制造业大国”与此有很大的关系。后金融危机时期以来,发达国家反思经济过度虚拟化的教训,其现代产业体系向实体经济的回归趋势,启示着我们:首先,中国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中需要吸取经济过度虚拟化的教训。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中高科技网络股的集体暴跌引发的新经济泡沫破灭以及“9·11”事件后,美国经济进入低谷期,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采用了低利率和放松金融管制的做法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2002年以后的美国经济的确走出了低谷,但是作为伴生物的金融衍生品泛滥也出现了,其典型代表就是“次级贷”。因此,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对其他服务产业具有支撑作用的中国金融业,其深化改革中一定要辩证地认识麦金农与肖等人所谓的“金融深化”理论的实质,“华盛顿共识”强调的放松资本市场管制、利率与汇率自由化、私有化等主张在拉美、苏联、东南亚等国的实践中,已经证明是失败的,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必须沿着“中国模式”来进行。其次,我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从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来看,通过提升资源禀赋质量发展产业内水平分工是改变“中心-外围”依附状态,形成等价值比较优势贸易的重要途径,这是原本在金融危机之前不考虑非经济因素条件下的发展思路,后金融危机期以来,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和发展高端制造业,使得这种等价值比较优势在中国与发达国家间的“势差”缩小,所以,中国现代产业体系中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主导思想应该是不放弃与发达国家间建立产业内水平分工的同时,努力形成与其他发展中国家间的稳定、可持续、双赢的贸易分工格局。

参 考 文 献

[1] A G.Fisher. “The Clash of Progress and Security”,in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36,(3).

[2] C. Clark.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 London:Macmillan’3rd edition,1957.

[3] 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4] 陈建军:《关于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思考——以杭州为例》,载《浙江经济》2008年第7期.

[5] 刘明宇,芮明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模式研究》,载《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5期.

[6] 张耀辉:《传统产业体系蜕变与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机制》,载《产经评论》2010年第1期.

[7] 张乐夫:《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产业体系》,载《人民日报(理论版)》2011年9月22日.

[责任编辑 国胜铁]

作者:刘文勇

科学发展观与财税创新论文 篇3: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勇立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潮头

目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处于孕育之中;以大企业为主体的持续技术开发与自主创新能力,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我国企业而言,已经到了继续做大,加快做强的关键时期。以自主创新做大做强企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就成为争取未来产业发展主动权和主导权的迫切要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自主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与国家能力的重要指标,只有在自主创新方面持续占有突出地位的国家,才能跟上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潮流,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自主创新能力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只有注重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进行结构调整的主要动力和重要途径。我们要健全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支持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打造知名品牌,增强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对关系国家安全和难以引进的核心技术,采取国家大力支持和企业自主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加快研究开发和工程化、产业化步伐。重点提高重大装备和基础软件的自主开发能力,在高新技术领域争取新的突破,努力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我们要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結合,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我们要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行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等政策,加快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我们要着力培育富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这三个重要环节,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

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们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的需要,也是彻底改变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的被动局面和被动地位、谋求经济长远发展的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的需要。我们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更加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世界高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面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不断加剧,特别是国内不少行业和企业屡屡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的挑战面前,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影响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最大问题。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现象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观,还有可能对国家战略利益特别是我国经济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后过渡期”以及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们将在更广阔的领域、更大的范围与那些科技、经济强国进行面对面的竞争,核心技术基础和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就不可能突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也不可能获得有利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

目前,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达60%以上,重要资源特别是能源对进口的依赖性很大,如果一些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技术又“受制于人”,不仅经济发展的平稳性容易受到全球供需格局和价格变化的波及,还可能牵涉到复杂的国际、政治、外交和军事问题。

引进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创新。只有在引进的基础上不断消化吸收创新,才能减少对技术引进的依赖,迅速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过度的技术依赖,必然会减弱自主研发能力,进而不断拉大同先进水平的差距。历史与现实已反复证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拥有大批的专有技术和大批的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在国家间的科技竞争中,在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战略制高点,才能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把握经济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动权。只有立足于自主创新,才可能充分地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加快自身发展速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因此,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必须大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我们必须从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进步战略高度出发,在经济社会的各个重大领域掌握更多的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才能保持长期竞争优势,保证国家经济安全。为此,就要充分认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摆上重要日程,摆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位置,为开创迅速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新局面做出不懈努力。

为彰显中关村科技园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鼓励创业,依靠科技、知识,通过公平竞争走强国富民之路的文化理念;记载中关村高科技产业创立发展的历史轨迹;挖掘科技企业家、创业者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关村园区各协会组织联合社会各界成功举办了“双优评选”活动。

中关村的精英人才位列其中:从北京市第一届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奖获得者,到扎根国内多年,以为社会提供更多高品质产品为目标、走技术创新之路,立志打造产业旗舰的企业家;从通过短短15年时间,就凭借超人胆识将企业引入跻身全球业内前50名快速跑道的优秀管理者,到以推动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为宗旨、“报国兴农,成就自我”的默默耕耘者;从一步一个脚印踏实成长起来的实干家,到凭借自身才智,打破市场坚冰,一统本行业天下的谋略家。这些企业家创造了从百姓耳熟能详的金山词霸、用友软件、商务通、文曲星、百度在线、联众世界、婷美等产品,到也许并不为人所知、却已经或即将对我们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成果和贡献:“十五” 863抗非典产品课题的研究;提供国内主要疫苗类制品;为中国传媒业提供可信的、不间断的电视观众调查服务;字幕机技术国际领先,承担中央电视台几乎所有国际国内重大赛事的直播;率先从国外引入Netscape因特网技术和Check Point网络安全技术,大大促进了中国网络技术的发展;开发100多项专利,在WLAN和WCDMA等研发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开发成功了IEEE802.11b芯片、领导开发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台WCDMA协议解析仪;在电子公文系统和数字图书馆两个市场都位居第一,用户遍布全国每个城市和80%以上的县,包括国务院和海外20多个国家。 这些企业家们不仅仅缔造了一个品牌,更通过他们的智慧和才能为我们缔造了精彩纷呈的生活。

中关村汇集着我国最优秀的企业家与最具创新精神的创业者,这样一块拥有着人才、技术、科研成果,以及政策等丰富资源的土壤,为企业家的成长提供了企业发展的一切机会和条件,同时,企业家们的成长与成熟又不断丰富着中关村自身的内涵,他们代表了我国最先进的技术、管理和文化,充当了我国进军国际市场的排头兵。

(作者系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书记)

作者:谭维克

上一篇:加强公立医院预算管理论文下一篇:因子分析乡镇科学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