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文化产业论文

2022-04-20

近期,湖南省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提出“十二五”期间,全省文化和创意产业保持20%以上的年均增速,到2015年,增加值占GDP比重6%以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0%以上,力争在全国第一方阵的位置前移。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创新发展文化产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创新发展文化产业论文 篇1:

金融创新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探究

摘要: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能有效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快文化强国的建设步伐,因而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文化产业的初级发展阶段面临持久发展潜力与资金短缺的矛盾困境。为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借助政府和金融业等多方力量,形成政府政策支持和金融创新服务共同提升文化产业市场竞争力的社会局面,实现金融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效对接。

关键词:金融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新思路探究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能帮助扩大社会就业、繁荣文化市场、调节经济结构,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强调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出“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鼓励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源相结合,切实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然而,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基础薄弱,受社会经济条件和地区资源的制约表现出一系列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融资困难,与金融资本融合不足,严重阻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

本文主要以金融服务文化产业链为切入点,通过研究我国现有文化产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结合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文化产业与金融资产相融合的新思路。

二、金融创新与文化产业的内涵

(一)金融创新的内涵

金融创新是指通过支付制度促进银行及一般金融中介作为资金供求纽带作用的改变,即通过新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新的金融市场、新的组织机构、新的经营方式和新的制度安排所进行的金融变革。

(二)文化产业的内涵

在党的十六大上,文化产业的概念被首次提出。国家文化部认为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通过生产、再生产、储存及分配等方式从事文化产品相关活动的经营性行为。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伴随着现代生产方式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能有效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三、金融创新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研究

(一)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文化产业在促进经济、改善内需、转变发展方式、缓解就业压力、抗击经济下行压力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即将到来。1.文化产业即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文化产业将进入深度深化变革期;3.文化产业进入将进入强化融合期。二是“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需要解决的问题。1.文化产业放权力度不够;2.文化产业存在国有企业垄断;3.文化产业品牌竞争力不足;4.文化产业支持落实难。

(二)金融创新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研究

目前我国主要从三个方面研究金融创新助推文化产业发展:一是我国文化产业和金融资本融合现状;二是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政策和渠道;三是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创新方式。但是,目前我国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处于瓶颈期,遇到一些障碍,主要包括:金融机构因为对文化产业了解不够导致对接主动性不强;传统文化产业不能合理有效利用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制定的门槛比价高;文化产业自身的特殊性与金融资本融合度不高;服务与文化产业的金融中介体系薄弱等。基于以上现状,急需探究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融合新思路,促进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的有效融合,推进我国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四、金融创新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探究

“产业链联姻模式”有助于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金融资本有效融合。在这种模式下,不仅仅是让文化产业和金融资本简单合作,而是基于双方各自的产业链发展战略,进行优势互补进而实现金融资本支持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金融助推文化产业发展要求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资本的前提下提供项目建设和管理服务,利用自身优势使金融资本更深入到文化产业中去,实现二者高效结合,最终实现高效利用金融资本降低文化产业投资风险的目的。

金融机构依托文化产业链的核心企业,针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设计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产品,为产业链上的不同企业提供综合解决方案。文化产业链下游企业的特点是交易活跃,比较有规律性且各企业相互依存,所以适合金融机构设计综合性和标准化的金融服务方案。

五、加快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政策建议

当前文化产业提高发展速度才能满足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要实现这一发展就必须破解金融难题,实现金融资本的有效融合,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完善资本市场和文化产业的融合机制,实现文化产业投资的多元化。二是金融机构积极创新融合路径,突破文化与金融融合的瓶颈,包括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分散对文化产业的贷款风险;创新与文化产业更匹配的金融产品;引进保险和风险投资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三是文化产业自身大力发展核心竞争力,创造融资条件,包括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行上市融资;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发放债券融资。

参考文献:

[1]段桂鉴.加快文化金融服务创新[Z].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08-29.

[2]许新,彭宇臻.中国文化产业金融投资前景分析[J]产业经济,2012,(11).

[3]刘昕.当前中国文化产业财税金融政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徐鹏程.当前阻碍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融合的主要问题[J].经济要参,2016,28,2-8.

作者简介:

高利英(1992-),女,汉族,山西吕梁人,金融硕士,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侯攀(1992-),女,汉族,山西晋城人,金融硕士,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研究方向为金融理论与政策。

作者:高利英 侯攀

创新发展文化产业论文 篇2:

湖南省依托资源 改革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

近期,湖南省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提出“十二五”期间,全省文化和创意产业保持20%以上的年均增速,到2015年,增加值占GDP比重6%以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0%以上,力争在全国第一方阵的位置前移。主要是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快形成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战略格局

把文化和创意产业作为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实现“两个加快”的重要着力点,发展以长株潭为核心增长极,大湘西、大湘南为新兴增长极的品字型总体布局,推动形成环洞庭湖文化产业圈和湘江流域文化产业带。发挥省会带动作用,鼓励市州加快发展。重点发展广播影视、出版发行、演艺娱乐、动漫游戏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创意设计、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网络新媒体等新兴产业,提质发展印刷复制、广告、会展和收藏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与信息、旅游、体育、休闲农业等结合紧密的文化产业。壮大国有和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巩固主导地位。加快推进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重大文化项目建设。

二、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贯彻落实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规划,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中之重。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趋势,注重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全面推进传播平台与内容表达的创新,以技术手段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发展工业设计、软件设计、建筑与规划设计、工艺美术产品设计、演艺创意等,提高融合度,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增量。推动文化与数字湖南建设相结合,加快天闻数媒数字出版平台、电子书包、云电视系统建设。加大内容创意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力度,支持湖南省文化企业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华为、腾讯、淘宝、富士康等的合作发展。加快手机动漫游戏、联通阅读基地、青苹果华文报刊文献数据库建设。办好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中国原创手机动漫游戏大赛、长沙国际动漫游戏展。

三、扶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扎实推进中南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湖南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手机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图书发行信息平台等国家级重点基地平台建设。建设一批抢占产业制高点和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省级重点园区、基地、项目,提升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重点推进湖南广电创意精品人才基地、长沙黄花印刷科技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和潇湘影视大厦、中南图书大厦建设。

四、壮大文化市场主体

重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继续推动芒果传媒、湖南出版集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等大型骨干文化企业兼并重组,向新领域、上下游扩张。加快推进电广传媒、中南传媒、拓维信息、天舟文化等上市企业成为战略投资者。加强文化企业上市服务指导,加快华声在线、体坛传媒、快乐购、和光传媒、琴岛演艺、学海传播等企业上市融资步伐。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组建省演艺集团、湖南动漫产业集团、湖南有线网络集团、湖南教育报刊集团等省管产业集团。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五、拓展文化消费市场

加快培育消费主体,丰富文化消费产品。适应三网融合、数字媒体应用、文化旅游融合等新趋势,创新文化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鼓励和扶持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市场建设和开发,支持农村民间艺术表演团体加快发展。支持大型文化企业进入农村设立经营服务场所,开展连锁经营,开发农村文化消费市场。打造各具风格的城市文化、区域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推动长沙、岳阳、永州、韶山、南岳、炎陵、凤凰、武冈、洪江等建设特色文化城市,开辟特色文化消费市场。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带动作用。支持张家界建设旅游演艺中心城市。

陕西省

科学谋划 开拓创新

全力推动旅游产业大发展

近年来,陕西省旅游行业以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为中心,强化政府推动和市场引导,紧抓世园会、国内旅游交易会等重大活动契机,围绕发展生态休闲产品和红色旅游等重点,主打“人文陕西·山水秦岭”品牌,不断加大市场促销力度,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全省旅游业呈现出平稳、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在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柱作用。

陕西省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以加速产业发展为主线,着力构建“大旅游”发展格局

(一)政府主导,助推旅游业快速发展

陕西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陕西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重要文件,明确了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省级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积极实施旅游强市、强县战略。目前全省已有6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个全国旅游强县、21个省级旅游强县、52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1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

(二)体制先行,促进“大旅游”发展

陕西省政府成立了陕西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省长担任组长,主管副省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29个省级部门的主要领导同志组成。各市县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协调旅游产业发展。

(三)政策优惠,确立旅游产业地位

各市县把旅游业确立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或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入力度,使旅游业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强大助推器。如商南县把生态休闲旅游作为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举全县之力,集各方之财,以金丝大峡谷开发为突破口,力推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成效显著,2011年全县旅游收入已占全县GDP的30.05%。

二、以建设精品项目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旅游产品体系

(一)精心编制旅游规划

坚持规划先行的方针,先后编制完成《陕西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大秦岭旅游发展规划》等一批旅游规划,逐步形成省、市、县、景区,旅游总体与旅游专项规划相配套的全省旅游规划体系。

(二)全面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利用中省资金近12亿元,重点建设了一批红色旅游、抢救性文物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大遗址保护设施建设项目及壶口瀑布景区、牛背梁森林公园、长青—华阳景区、南宫山景区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中海地产、曲江、陕文投、陕煤等重量级投资集团,开工建设了楼观道文化展示区、法门寺二期工程、照金香山等旅游项目,2011年招商投资超过75亿元,增长51%,各类旅游投资协议金额超过400亿元。

(三)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坚持红色旅游与历史文化的“红古结合”、与生态旅游的“红绿结合”、与黄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红黄结合”,着力抓好“一个中心(延安)、四大景区、六条精品线路”,打造红色旅游长廊,形成了特色鲜明、综合配套的红色旅游体系。

(四)全力推进文化旅游

一是强化和发挥西安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着力建设著名国际旅游目的地,增强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功能。二是以古都西安和周、秦、汉、唐文化园区为支撑,建设民族特色突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文化旅游精品景区。三是依托民族圣地和革命圣地,打造以黄帝陵、壶口瀑布、延安革命旧址、陕北民间民俗艺术为代表的陕北区域特色旅游产品。此外,陕西省投资130亿元,实施了50余项文化旅游和文物遗址保护项目,建成汉阳陵博物馆、曲江旅游度假区等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休闲精品。

(五)加快发展县域旅游

一是大力推进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已打造中国旅游强县1家,省级旅游强县21家。二是积极开展旅游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示范村评定工作,确定乡村旅游示范村47个。三是进一步规范农家乐服务。

三、以“人文陕西·山水秦岭”形象品牌为核心,进一步扩大陕西旅游品牌效应

主要做法是:塑造一个品牌,即“人文陕西·山水秦岭”品牌;抓好两大市场,即国际、国内市场;力求三个突破,即在创新旅游宣传促销工作思维与理念上有所突破,在旅游宣传促销工作方法与手段上有所突破,在工作实绩上有所突破;抓好四大重点,即重点抓好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宣传推广工作,重点抓好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筹备与组织实施工作,重点抓好省市两级旅游部门联合在中央电视台投播陕西旅游形象广告组织实施工作,重点抓好新版陕西旅游宣传品制作基础工作;推介五大产品,即历史文化游、山水风光游、红色经典游、乡村体验游、深度休闲游。

创新发展文化产业论文 篇3:

“文化+”,融合创新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摘 要】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变革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文化+”的政策导向和产业创新的思路下,文化产业领域的符号转化、消费市场、产品设计和核心竞争力都在发生变革。文章从博物馆领域的文创突破、文化与旅游的深入融合和城市文化空间的拓展三个领域进行分析,阐释文化产业在消费升级背景下的产品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以期探讨“文化+”原创动力的培育与消费品质的提升。

【关  鍵  词】“文化+”;融合创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张学勤,成都大学传媒研究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四川警察学院四川公安舆情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

在2019年春节前夕,导演张大鹏在张家口拍摄了《啥是佩奇》,时长5分40秒。2019年1月17日播出后,该片迅速进行病毒式传播,在社交媒体上刷屏,成为现象级文化传播现象。

这部短视频的火爆,一方面是基于朴素的我国式家庭温暖的情感诉求,描述了我国社会中春运和春节的时代变化;另一方面,从另一角度印证了这个源自英国的儿童动画形象小猪佩奇文化创意的成功,以及这部影片对我国少儿一代和普通家庭的影响。

在探讨《小猪佩奇》的文化现象与文化传播影响力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看到产业层面的战略布局与产业结构是如何催生了这样成功的作品。《小猪佩奇》带动了从电视、电影到玩具、服饰,再到主题公园一系列的文化产业链条。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前景预测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17年财报中,小猪佩奇所属的公司Entertainment One营收高达10.83亿英镑,仅2017年,《小猪佩奇》在全球范围内为公司带来了1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1亿元)的零售额。小猪佩奇的案例显示了英国文化产业政策及文化产业发展的极大成功。

一、“文化+”的内涵

我国在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布局上,从共识走向前沿的探索和布局。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在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如何能够实现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创新突破,一直以来都是文化产业领域的主要课题。在2019年两会上,“文化+”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议题和创新思路,同时,“文化+旅游”“文化+农业”“文化+互联网”“文化+金融”都已经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领域。要破解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难题与瓶颈,解决文化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问题,我们必须要进行“文化+”的融合创新。

在文化产业领域,文化是灵魂,产业是载体,“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质的变化与提升。文化产业和其他行业的结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激活与唤醒,让原有的产业都根据文化的特质与形态进行相应的变革。比如,故宫博物院引领的文创潮流,直接提升了大众的消费审美与文化品位,故宫博物院不仅实现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而且实现了对时尚的引领与故宫文化消费群体的年轻化。再比如,民宿的精致提升直接改变了人们对民宿的原有认知,民宿不仅是一种居住场所,而且是一种对话和滋养,成为一种人与环境的和谐对话,实现了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在文化产业领域,文化是原动力,产业是驱动力。“文化+”解决的是文化IP的内核源头,可以持续不断地生产故事,推动产品的系列化、规模化,而产业则是IP的转化与衍生,将消费者因故事而产生的注意力和专注力转化为情感消费。比如,影视产品中的《战狼》系列、刘慈欣科幻系列,均通过文化情感的注入建构文化IP品牌。其中,《战狼》系列电影从文化角度分析,成功地从20世纪末的香港武侠动作电影转型为军事题材电影,这其中深层次的文化变迁是传统中国文化审美与现代中国发展的话语转型。而由刘慈欣的同名科幻小说改编的《流浪地球》取得高票房的背后,则是民众时代文化心理的自信体现,进而促成了新时代文化IP的诞生。产业作为驱动力,会更进一步地反馈投资,刺激市场。在《流浪地球》之后,刘慈欣的多部科幻小说将陆续被改编成电影。这种本土诞生的文化IP,在国内庞大市场的支撑下,快速地实现了成长与品牌化,进而推动了本土影视产业的发展和迭代,并探索了新的方向。

“文化+”的融合创新,需要产业生态和产业环境的发展支撑,其中,产业政策、投资机制、版权保护和人才聚合等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础。比如,江苏依靠文投集团成立大运河文化旅游产业投资联盟,推动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光大银行联合开展了“2019年全国优选文化和旅游投融资项目推荐遴选工作”,该项目将优选支持文化和旅游民营及中小微企业融资,激活市场动力。

下文分别从博物馆领域的文创突破、文化与旅游的深入融合和城市文化空间的拓展三个领域进行分析,阐释文化产业在消费升级背景下的产品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以此探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文化+博物馆经济”——文创消费品位迁移

博物馆中的展品作为文明的凝聚和历史的沉淀,被很好地保护在陈列的专柜中,除了发挥传播文化、教育的功能,很少能够给社会贡献更多的价值。如何让博物馆中的藏品活化,并形成产业,引领时尚,是博物馆文创在近年发展突破与质量提升中要面对的问题。

2016年2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17号)印发,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博创意产业,“深入挖掘文物资源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更加注重实用性,更多体现生活气息,延伸文博衍生产品链条,进一步拓展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调动博物馆利用馆藏资源开发创意产品的积极性,扩大引导文化消费,培育新型文化业态。鼓励众创、众筹,以创新创意为动力,以文博单位和文化创意设计企业为主体,开发原创文化产品,打造文化创意品牌,为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研发、经营等活动提供指导和便利条件”。

2016年5月,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下发《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要“提升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水平,完善文化创意产品营销体系,加强文化创意品牌建设和保护,促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跨界融合”等指导性意见。在开发设计上,该意见提出要“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广泛应用多种载体和表现形式,开发艺术性和实用性有机统一,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在营销上“创新文化创意产品营销推广理念、方式和渠道,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在品牌保护上“促进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设计企业提升品牌培育意识以及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积极培育拥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文化创意品牌”;在跨界融合上,“支持文化资源与创意设计、旅游等相关产业跨界融合,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设计水平,开发具有地域特色、民族风情、文化品位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

故宫博物院等众多的博物馆在有利的政策导向下,聚合人才,探索模式,形成了独特的品牌效应,并引领了消费风潮。故宫淘宝网店中就有来自故宫的礼物系列文创产品,其中包括故宫饰品、文具手账、故宫陶瓷、故宫娃娃、故宫伴手礼和服饰包袋等,深受用户喜爱,线下购买和线上购买均受到了追捧。据故宫博物院发布,2017年,故宫所有的文创产品全年总收入达15亿元。

故宫博物院将文化之美转化为文化之用,将御用物品转化为日常物品,将宫廷故事转化为精致用品,既是一种美的延伸与传播,更是一种生活质量的提升与品位的彰显。因此,故宫文创在萌文化前行的路上,借助互联网,成为文创领域最大的网红,甚至连带故宫博物院的前掌门人单霁翔也成为网红院长。这些成功都得益于故宫文创的研发。故宫文创产品着眼于故宫故事与民众需求的创意结合,民众在消费故宫文创产品的同时,也是在消费故宫故事与历史,消费故宫引领的文化场景。“故事只是铺垫和对新场景的重新定义,故宫淘宝真正的目的是完成故宫IP内容的商业变现和品牌升级,推送故事背后的相关产品,而产品隐藏于内容之中,不经意间被消费。这一方式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产品会以直接推送的方式在社交平台上售卖,广告本身成为内容,所见即所购”[1]。

因此,故宫博物院所开发、销售的文创产品,是一种基于文化符号与文化体验的品位迁移,使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对产品的内容进行文化体验,进而获得一种消费品位的提升感。故宫的文创“是产品,是媒体,更是IP;是知识,是内容,更是交易”,“当‘卖得一手好萌’成为故宫淘宝的标签,当持续‘10万+’刷爆朋友圈时,故宫淘宝也就理所当然完成了从传统文化品牌到优质网络IP的进化”[1]。如今的故宫文创已经是一个符号,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和宫廷文化,并对这一文化符号时尚化,进而转化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三、“文化+旅游产业链”——拓展品质旅游

根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网站发布的《2018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2018年,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我国旅游产业以文化拓展旅游经济发展空间,以供给侧改革促进品质旅游发展,不断增强民众对旅游的获得感。2018全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为55.39亿人次,比2017年同期增长10.8%;入出境旅游总人数为2.91亿人次,同比增长7.8%;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97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初步测算,2018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旅游直接就业2826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9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9%[2]。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各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变革,进入了智慧旅游、研学旅游和红色旅游等多种形式的发展阶段。高铁、在线预订、在线支付、在线点评和社交媒体式的攻略等基础设施与技术生态的形成,为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同时,媒介生态变革也为用户在产品需求和服务反馈上赋能,使游客在旅游市场中具有更好的互动性和掌控力。

旅游产品的设计和规划需要整体布局,“文化产品是一系列相互关联过程(包括创作、生产、销售和消费)的结果。特别需要提请注意的是,销售商或传播媒体等中介组织为创作者和消费者之间搭建联系的作用。中介机构作为营销和分销渠道扮演着‘看门人’的角色,他们确定并促成特定种类的商品和服务,并与创作者和消费者一起,共同构成了文化产业”[3]。携程网、蚂蚁窝和驴妈妈等中间服务商和社交媒体被称为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关键环节,成为旅游品质提升的客观推手。

四川省作为文化旅游产业大省,正努力构建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体系,包括推动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单一的门票经济向系统的产业经济转变,初级的观光休闲向立体的文旅融合并重转变,分散开发向聚合打造转变。在全域旅游发展上,四川红色资源丰富,目前已经将红色体验旅游和教育培训结合起来,先后成立了张思德干部学院、长征干部学院、夹金山干部学院、红色泸定桥干部学院、四渡赤水干部学院和彝海干部学院等众多的红色文化培训教育机构,通过现场教学和深度体验的方式,使红色文化成为弘扬主旋律的独特精神力量。

在文旅融合上,成都的宽窄巷子文化旅游不再定位于原有的单一街巷打造,已经扩展到宽窄巷子的区域文化旅游创新和街景有机更新,使宽窄巷子的旅游扩展至斌升路、泡桐树街、仁厚街和小通巷等周边区域,并且在产业布局上根据地理位置的远近和文脉资源的特点做了调整,对餐饮、茶馆、咖啡馆、文创店、书店和民宿等资源根据距离宽窄巷子的远近进行布局,逐渐形成了文化生活的街景形态,让旅客在成都慢生活文化的熏陶下,进行一体化的体验。

从产品形态角度看,文旅融合不断地创造出新的产品与服务。2019年4月12日,四川省樂山市文化和旅游领导小组办公室面向全球公示了“2018年乐山旅游特别贡献奖”,其中,唯一的团队类特别贡献奖授予了乐山景盛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禅驿酒店集团)。该奖项面向全球评比,以呈现文化与旅游融合的优秀案例。禅驿酒店2015年4月最初在乐山开发的项目是在大佛景区嘉定坊落地的金叶·禅驿酒店和禅驿·嘉定院子,并在这两个项目的基础上拓展了青神汉阳湖·忆村项目、半山七里坪项目、成都天府锦城项目、峨眉半山院子、峨边黑竹沟项目和都江堰街子项目等。

禅驿酒店集团将禅文化注入了民俗文化、茶文化,在酒店环境、酒店餐饮和酒店管理的体验上都进行了提升,以禅文化为酒店主题,以禅生活方式迎合顾客需求,在短短四年时间成长为全国业绩与口碑不俗的主题文化精品酒店。酒店禅文化的设计根植于乐山大佛的文化渊源和整个城市的气质,进而实现相互呼应,形象叠加,最终提升产业的价值与市场竞争力。

禅驿酒店的文旅融合只是文化产业链条中的产品范本之一。在边界融合的思路下,大邑古镇成为博物馆群落聚合小镇,乌镇则成为互联网与戏剧节的先锋小镇,“创意产品的风格和特点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对经济行为产生影响,一是影响某些大众和社会群体,二是在文化产业区域营造浓郁的创意氛围”[3]。禅驿酒店的禅文化设计对四川的文化旅游产业起到了示范性作用。

四、“文化+实体书店模式”——城市的文化体验空间

实体书店在发展的进程中,经历了当当、京东和亚马逊等网上书店的冲击,从2008年到2011年,出现了行业倒闭风潮,实体书店面临转型的压力。北京的杂书馆、苏州的诚品书店、南京的先锋书店、广州的方所和成都的言几又等实体书店,却借助“文化+”场景重构,通过提升书店的空间审美与服务品质,实现了逆袭,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

书店与咖啡馆结合,书店与茶馆结合,书店与文创空间结合,还有的书店成为小型的购物中心、会客空间或办公空間。网上书店解决了销售问题,却在空间体验上无法解决城市生活的公共空间,实体书店恰恰填补了这一市场需求。

以创立于2006年的言几又文化集团为例,其一直在探索实体书店的发展边界和商业模式,被业内称为国内最具创意的综合文化企业。从2013年北京中关村的第一家门店开始,言几又每一家门店的设计都与这个城市的文化主题与文化气质相契合,甚至成为一个城市旅游者的网红打卡地。言几又先后在资本运作基础上实现了快速扩张。截止到2018年,言几又已经登陆了成都、上海、杭州、天津、厦门、广州、深圳和西安等城市,共开了60家门店,并计划在2019年新增到90家,甚至是100家门店,这些门店70%分布在一线城市。

言几又的标准店不低于3000平方米,以书店为核心,包括书店、咖啡馆、餐厅、文创产品、艺术画廊、活动空间和创客空间等与文化生产活动相关的复合型业态。言几又在借鉴台湾诚品书店文化百货公司的商业模式过程中,探索出自己独特的文化综合体商业模式。

言几又的用户除了读书,买创意品,泡咖啡吧,还可以参与书友会、手工和绘画等活动。同时,书店还设置了美甲、家居等项目,形成了以文化阅读为体验核心的生态链条,注重城市精英白领用户的体验过程,推动体验经济的极致发展,并把自己做成流量中心,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业务拓展,从而拉动用户的消费。

言几又所倡导的实体书店产业变革,已经形成了示范效应。各地的书店都在努力淡化自己的边界,一方面丰富内涵,提升质感,将空间、场景和设计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拓展用户体验,引领消费趋势,将主题酒店、阅读空间和生活方式相结合,实现跨界融合。文化书店的发展基于电商书店的推力和城市公共空间发展拉力的结合,也得益于文化金融的支持和城市消费升级的浪潮,催生了城市文化空间的再造。

五、结语

文化与大数据的结合推动了文化产业与众多产业的跨界融合,使文化产业呈现繁荣的发展态势。但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区域发展不平衡,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比不高,产业机构中的核心技术、核心创意和核心竞争力不具有国际影响力等。我国要实现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就要解决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关键问题,要积极支持和发展版权产业,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升文化创新能力,鼓励新型文化产业的发展,拓展文化产业的边界,深化文化产业的国内消费市场,探索文化产业的国际市场。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榕预测:“城市正在从碳基城市转变为硅基城市。碳基空间是跟人类的身体息息相关的实体物理空间,硅基空间则是互联网世界。硅基空间具有虚拟、运算和共享的优势。”[4]在城市变革的过程中,信息更为便利,基础设施支持各种创意的实现可能,城市的精神消费和体验诉求将成为消费主流。要激发更多的文化创意,提升原创能力,需要城市特定的土壤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为文化的发展和融合提供更为宽广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吴声 .超级IP:互联网新物种方法论[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

[2]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EB/OL].(2019-02-12)[2019-04-10].http://zwgk.mct.gov.cn/auto255/201902/t20190212_837271.html?keywords=.

[3][美]多米尼克·鲍尔,艾伦·J·斯科特.文化产业与文化生产[M].夏申,赵咏,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

[4]何帆.变量:看见中国社会小趋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作者:张学勤

上一篇:学校体育文化建设论文下一篇:地方高校组织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