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法律制度创新论文

2022-04-29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提到了又一个新高度,绘就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新蓝图。为了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研究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新理论,探讨国内外现代化进程中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经验,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于2012年11月17日至18日在苏州科技学院召开了以“现代化进程中的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学术年会。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科学发展观法律制度创新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科学发展观法律制度创新论文 篇1:

中国企业要争做自主品牌创新的主体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实现单位GDP的能耗降低20%的目标。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蓬勃发展,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科学技术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企业间的竞争已不是商品数量和价格的竞争,而主要是商品技术含量、品牌、质量安全性和成本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自主创新贵在自主,自主才能自立,自立才能自强。只有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自主开发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突破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和封锁,争取更为有利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才能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供重要支撑,保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百年世界产业发展的历史表明,真正起巨大推动作用的技术几乎都来自企业。当今世界科技研发投资的80%、技术创新的71%.均由世界500强企业创造和拥有,62%的技术转让在500强企业间进行。美国85%的研发、60%的应用研发在企业进行。在全部研发经费中政府投入的占29%,企业投入的占66%,日本则分别为19%和72%。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具有其他各类机构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千千万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才能使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我国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应实施激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改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活动中的关键作用。企业只有掌握产业技术的制高点,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一、企业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表现

一是能充分体现自主创新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核心作用,并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措施;二是用于科技自主创新的人才、资金投入逐步提高并接近国际水平,发挥人才创造性智慧,并具有能形成合力和互动的企业文化;三是主导产品和产业中自主创新的关键技术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四是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善于将社会上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自己企业的定型商品推向市场;五是主要领导人自主创新的胆识和科技开发的领军人才的作用,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既有数量更要有高质量的积累;六是形成使科技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优势,再转化为市场优势,实现依靠科技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优势企业要在科技自主创新方面发挥领军作用

从我国当前发展进程看,要突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几种主要形式。一是不同企业要按各自发展水平、实力等具体情况加以选择和定位,按照自身发展目标和技术研发实施计划,努力在各种形式的创新中寻求新的突破。二是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要起领军作用,瞄准企业长期发展目标,按照国家政策的指向,带头多搞集成型创新,以发展自主的关键核心技术为主,广泛与其他企业特别是相关配套的中小型企业合作,针对主导产品,开发系统性的集成式的自主创新技术。三是有条件的优势企业要不断加大人才和资金的投入,着力培养和吸纳研发人才,特别要重视牵头人、领军人才的发挥与培养,与国家科学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设立研发中心,开发中长期的应用技术和有关的基础技术,勇于攻克主导产品的核心技术,在单项和综合实力上追赶和超越国外跨国公司,发展潜在的市场需求;四是科研型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专业性队伍,有独资开发科技产品的能力,在新的发展阶段,更要发挥独特的作用。五是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对市场千千万万商品需求,要坚持在现场生产活动中发现和改进实际问题,重视上下工序的互动,特别是在零部件生产和小商品生产中不断创造出新的技术,坚持引进项目、合作项目中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嫁接式发展途径,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实现接力式的再提高,逐步培育成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专利。

三、企业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积累和保护

知识产权是企业无形资产,是企业品牌的主要支撑点,它的有效开发和经营管理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一个创意、一项发明、一项专利,往往会使一个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企业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加快科技自主创新,加大科技投入的步伐,将技术成果以专利形式推向市场。

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利用、保护和管理可以产生巨大效益。西门子公司在全球设有12个知识产权管理部,400多名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管理该公司15万项各类知识产权。飞利浦公司在全球设有10个知识产权办公室,150名专职管理人员管理该公司6.5万个专利、21万个商标和4000个外观设计。三星公司在全球各地有17个研发中心业务,拥有3万多名研发人员,约占全部员工的1/4。这些都为企业创造了巨大利润,IBM公司在2002年光是专利费就坐收17亿美元。中国企业要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最重要的是要靠自主创新,实现科技上的独立。目前,一些科技发达国家想方设法阻止中国获得可能有军事用途的商业技术,而国外跨国公司也不愿将先进技术卖给作为潜在竞争者的中国。面对严密的法律制度及高度关注知识产权保护的对手,中国企业必须提高对知识产权、专有技术、商标使用权的合法拥有能力及管理能力,并强化专业的法律知识等基础工作,否则在对外合作中将支付高昂的成本和学费。

四、企业科技创新需要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做支撑和保证

管理和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提高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有效的组织和机制,要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特别是必须理顺各种关系,营造激发管理者和科技人员发挥创造精神的良好环境。胡锦涛同志最近指出:“要始终把科学管理作为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环节,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表明,越是现代化,越是高技术,越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大建设项目,越要加强科学管理”。通过改革消除影响科学发展和自主创新的体制障碍,是实现科学发展、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保证。

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与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是密不可分的。要推进企业科技自主创新,必须从战略高度来认识科技自主创新对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要勇于打破束缚企业科技创新的科技体制和管理体制,真正有效建立起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社会进步紧密结合的新机制。要努力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最佳结合,提高企业科技自主创新效益。要改善组织管理,加强一些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领域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力度。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增强持续创新的能力。要发挥中国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内部、企业与企业间的合作中尽可能集中优势攻克一些关键技术,要从体制上、机制上、管理上、企业文化上克服和扫除影响科技自主创新的各种障碍。

总之,进入新世纪后。各国科技创新的激烈竞争态势将更深入地展开。科技创新转化和产业化的速度不断加快,成为决定一国在国际分工和全球经济格局中地位的基本条件。当前,各国都把创新能力建设视为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国家安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重大原始创新和集成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企业在科技自主创新中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决定着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水平。面对全球化的市场竞争,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企业要尽最大的努力和多方的智慧,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挑起自主创新的大梁,勇于跨入科技自主创新的发展新阶段。发扬“两弹一星”和神舟六号的自主创新精神,攀登各个产业科技高峰。

作者:张彦宁

科学发展观法律制度创新论文 篇2:

现代化进程中的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提到了又一个新高度,绘就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新蓝图。为了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研究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新理论,探讨国内外现代化进程中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经验,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于2012年11月17日至18日在苏州科技学院召开了以“现代化进程中的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学术年会。江苏省科协副主席冯少东出席开幕式并讲话,苏州科技学院副院长吴健荣教授致欢迎辞。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国聘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本次学术年会共收到学术论文40余篇,来自全省30余所高校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的专家学者们主要围绕以下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

一、科技创新与现代化、生态文明的良性互动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在客观上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现代化历程本质上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历史。如何实现科技创新与现代化、生态文明的良性互动,是与会的一些专家学者集中探讨的问题。

南京大学林德宏教授指出,环境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其深层的根源在于人性的劣根性。要保护生态,必须节制生存性物欲、享乐性物欲,禁止奢侈性物欲。近代以来,技术创新越来越快。技术的一个重要负面效应,就是使人的物欲加速膨胀,从而产生严重的生态危机,这也是技术的悲剧含义,但技术的辉煌成就常常掩盖了它的悲剧含义。若听任物欲恶性膨胀、技术畸形发展,那么二者的联手必将构成对人类命运的严重威胁。哲学工作者应本着对人类的责任心和学术良心,对技术的负面效应进行理性的反思,以弥补技术专家、经济学家与企业家对此的漠视。

南京理工大学刘魁教授指出,科技创新对现代化进程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科技创新具有两面性,它在推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在悄然颠覆着人类传统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价值观念及其现代化进程,导致现代化进程的自反性——现代化进入了一个自我反对、自我削弱甚至可能自我毁灭的阶段,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科技创新行为进行重新定位和价值评估,需要通过建立生态文明体系、加强文化传统的传承性与现代化进程的自主性来克服科技创新的颠覆性和现代化的自反性。对中国来说,我们还需要加强现代化的现代性与本土性建设。

淮阴师范学院王荣江教授指出,现代技术不同于传统技术的重要方面是其发展的计划性和自主性,正是现代技术这种特征,展现出技术发展的二律背反:一方面,技术是人类理性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不断实现着人类的理想;另一方面,技术又成为一种自主的力量并按照自己的积累方式演化发展着,离人类的意旨越来越远,成为某种试图将其自身规律强加于人类之上的外在控制力量。技术发展的二律背反是现代性困境的根源,一个可能的出路是在生态文明的意义上有意识地揭示技术发展的诱导作用,实现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

江苏大学吕国忱教授认为,科学技术正确解释和运用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在为人类营造美好家园的同时,破坏了生态平衡,其负面效应随着社会发展日益显现。盲目地以古自居、强调价值多维和结构理性差异是破坏生态平衡的历史、经济和认识原因。通过实践的物质力量,推动经济发展,为科技和生态的互补性提供坚实基础和力量支撑,才能破解悖论和实现科技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此外,东南大学的吕乃基教授和夏保华教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就科技创新问题作了精彩的发言,河海大学丁长青教授还探讨了现代化的全球化问题。

二、生态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

生态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更是涉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整个社会文明形态的变革。与会的一些专家学者探讨了如何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如何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观念等问题。

解放军理工大学林学俊副教授认为,人与自然和谐能促进人与自身、人与人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为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从思想观念、法律制度和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把经济发展控制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内,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他特别强调,要培养和提高全民的生态伦理意识,为人与自然和谐提供精神保障。

东南大学的曹兴江博士和陶迎春博士指出,环境伦理学提出了与传统的人际伦理学迥然不同的两大论断:一是“理性生态人”之假定,二是“内在价值论”之确立。环境伦理学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考察与省思,非但没有贬损人类尊严、漠视人类需要,反而彰显了人类道德生活形式的高贵之处;也并无拔高、提升自然位置之意,而是人类对自然价值的重新厘定与生态定位。

南京林业大学薛桂波副教授认为,马克思的“生态批判”思想揭示出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自然的“对抗”及其社会根源。在当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科学发展观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根本立足点,创造性地实现了对马克思“生态批判”思想的当代演绎。从“生态批判”到“科学发展”,蕴含着生态文明的价值愿景,为当代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应有的生态觉悟和实践道路:确立和弘扬“生态”理念,警惕和抵制“生态霸权”,坚持和促进“科学发展”。

南京林业大学郭兆红博士指出,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环境保护将是世界各国都必须面对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并要常抓不懈;我国面临的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前景不容乐观,我们既不能对环境问题漠不关心、视而不见、处之泰然,也不能认为解决环境问题可以“慢慢来”;既要反对“极端发展论”,也要反对“停止发展论”,要坚持科学发展理念,走生态文明之路。

此外,解放军理工大学钱振勤教授解读了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强调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任务。南京工业大学黄爱宝教授探讨了如何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道路”问题。南京林业大学乔永平副教授评述了生态社会主义的若干理论问题。

三、推进江苏的现代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百年梦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党中央对江苏发展的明确要求和殷切希望。针对江苏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资源约束和环境风险挑战,与会的专家学者立足江苏的具体省情和发展实际,积极为推进江苏的现代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

王国聘理事长指出,江苏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摒弃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换取暂时的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模式。江苏追求的现代化,应该是既富又绿的现代化,只有这样的现代化,才能引领全国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这样的现代化,必须实行“四个转变”:一是价值观念的转变。要确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对环境友好的新文明观,要从宣扬高欲望、高消费、高能耗、高排放的价值观,向以低碳、节制、克己、自律为荣的价值观转变。二是科技目标的转变。新的科学技术目标,除了追求“获得科学认识,促进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原有的目标外,还要加上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贡献的新要求。三是制度的转变。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真正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四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追求数量扩张型转为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型,努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使经济发展真正走上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江南大学张云霞教授指出,资源环境、居民收入水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制约苏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三个主要因素。因此,苏南要提升产业结构,全力解决苏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要发展低碳经济,缓解苏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瓶颈制约;要多渠道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实现苏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各项指标的均衡发展;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苏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制度环境支持。

苏州科技学院王建明教授指出,苏州在全国率先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积极探索一条城乡生态文明一体化建设的新路子。针对苏州城乡生态文明一体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他建议苏州要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提升生态意识、发展绿色经济、优化城乡生态环境,加快形成社会普及和公众认同的生态意识文明体系、发展协调和环境宜居的生态行为文明体系、机制完善和保障有力的生态制度文明体系。

南京林业大学牛庆燕副教授认为,为了实现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的目标,江苏必须着力构建环境责任伦理体系,加大环境责任在政绩考核体系中的比重,落实企业应承担的环境保护责任和义务,培育公众的内在环境道德自律意识和环保参与意识,积极防范并主动应对环境风险的挑战。

江苏大学李丽副教授认为,江苏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探索出自己的模式。这个模式应当立足江苏的省情,考虑江苏的区域性特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在本次学术年会期间,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还召开了理事会议,听取了研究会秘书处的工作汇报并讨论了明年的工作计划和活动安排。参会代表还参观考察了苏州博济科技园、苏州和合文化研究院,与企业家、企业研发人员进行了座谈和交流,共同探讨科技创新与企业的发展问题。本次学术年会是江苏省科协自然科学活动月的重要活动之一。

作者:郭兆红

科学发展观法律制度创新论文 篇3:

加强资本市场制度建设防范金融风险

[摘要]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严峻经济金融形势,在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指引下,文章从创新发行和交易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投资者保护制度建设,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加快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统筹兼顾金融创新和市场安全、完善监管体制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加强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构建金融安全的设想和对策。

[关键词]资本市场;科学发展观;制度建设;金融安全

[[[

To Strengthen Capital Market Institution Against Financial Risks

Chen En,Jie Shuili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2)

Key words: the capital market;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financial security

前言

2007年以来,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动荡加剧,“新兴加转轨”的我国资本市场也深受其害,上证指数从6124点跌至1664点。放眼未来,立足现实,中央及时作出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决策。科学发展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观,证券期货监管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意义重大而深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对于处在新兴加转轨期的我国资本市场具有突出的指导意义。与世界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较,我国的资本市场规模过小,直接融资比例过低,国际竞争力不强,监管体制市场化程度不高等等,这种现状要求我们必须一心一意搞好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聚精会神谋划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二是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核心,凸显了资本市场中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性。这要求我们要加强市场监管,规范证券期货市场主体行为,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活动,引导和鼓励上市公司为投资者创造更多回报。三是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引导我们必须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四是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要求我们发展资本市场必须统筹兼顾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确保资本市场安全。

基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和证券期货监管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为防范金融风险,笔者认为,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尤为必要。

一、创新发行和交易制度,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一)按照渐进性制度变迁规律,改革保荐制,最终建立注册制

1.进一步明确保荐人的职责,完善对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的责任追究机制。主张保荐人的职责除了使企业顺利发行证券、让企业行为符合信息公开规定,还应关注企业经营机制再造;设置副保荐人并对主保荐人和副保荐人的职责进行适当的分工,主保荐人与副保荐人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确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保荐人尽职最低标准;明确划分保荐人与律师、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法律责任。

2.设立保荐人风险基金,提高保荐人防御风险的能力。保荐人风险基金可以从保荐费中提取,或由保荐人事先提交,保荐人享有风险基金的所有权,但证监会应指定机构对其进行管理,一旦保荐人违反了上市规则并因此对投资者造成了损害,经认定后,可从风险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进行赔偿。

3.延长保荐期间,建立民事赔偿责任,保护投资者利益。为此,一是要立法延长保荐期间,规定只要投资者在相应信息披露的市场消化吸收阶段因该信息造成损失,保荐人都应承担相应责任。二是对于保荐人与发行人或中介机构串通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通过法律规定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提高违规成本。

4.以注册制为目标,明确证券监管部门与保荐人职责。凡属保荐人的法定义务和责任,其后果由保荐人承担;凡属证券监管部门的法定义务和责任,其后果由证券监管部门承担,从而形成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依法相互制约的格局。

随着我国法制的完善、投资者素质的提高、中介机构自律意识的加强,在市场机制相对较健全时,再实行证券发行注册制。一是从实质性审核向合规性审核转变。监管者避免对拟发行公司质量进行实质性判断,改变以盈利能力、资产质量为主要监管标准,主要关注拟发行公司的治理结构是否透明、独立和公平,内部制衡机制是否有效,信息披露是否合规、公允。二是采用市场化的证券发行监管手段。首先是落实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其次是对中介机构进行有效监管,强化其在证券发行中的职责,依靠其审查信息披露质量。最后是对部分特殊行业或具有特殊问题的公司,充分征求外部专家、行业自律组织和行业协会的意见。

(二)建立市场化的证券发行定价制度

一是改革机械采用固定估价理论作为股票发行价,鼓励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参与市场,对于发行中的询价范围、发行速度、发行供给量等基本要素,交由市场按照供求关系去调节,用市场方式确定证券发行价。二是在新股发行中采用公开发行与私募配售相结合,推广超额配售选择权制度,该方式能降低主承销商后市支持成本和新股发行的溢价程度。

(三)完善信息披露的民事赔偿法律体系,改进信息披露手段

加强和细化证券民事责任规定,完善证券民事赔偿法律体系;建立和完善股东集团诉讼和股东衍生诉讼机制;明确不同违规行为所适用的司法程序,形成适宜、畅通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法律责任追究和惩戒机制;利用最新信息技术改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手段。

(四)创新资本市场交易制度

既要全面推行股票交易实名制,研究建立“合格投资者”制度,又要创新交易品种。首先,要大力加强债券市场的产品和工具创新,完善债券管理体制、发行机制和发债主体的自我约束机制,建立债券发行的备案管理、信息披露和债券评级等制度;其次,要研究在场外市场推出人民币衍生产品,丰富基金产品类别,稳步推进封闭式基金转型的创新;第三,要以稳妥推出金融期货为重点,适时推出新的商品期货品种,更好地发挥期货市场职能;第四,要进一步完善大宗交易制度,合理设置准入条件,增加大宗市场活跃度,为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等大宗股份转让提供有效的交易平台;第五是要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进行规划,加快金融衍生产品的研发和技术准备。

二、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投资者保护制度建设

1.完善各种对投资者保护的法律制度。要基于投资者本位,以保护投资者和证券市场健全运作为目标,引入防止控股股东滥用公司控制权的措施。要发展独立、高效的司法体系。立法方面,在《公司法》和《证券法》的修订中,应该明确界定股东权的内涵;司法方面,要扩大证券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引入派生诉讼和集团诉讼等有效的诉讼安排,将有关中介机构以及具体责任人列入证券民事诉讼责任的主体范畴内,抓紧制定《国债法》、《证券交易法》等资本市场的基本法律文件,尽快出台《投资银行法》、《投资顾问法》等单行法。在立法理念上,应当向权衡各市场主体利益的思维模式转变,充分贯彻和体现“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在立法技术上,应摒弃“宜粗不宜细”的粗放立法模式,进一步具体化、细化法律中的原则规定。

2.严格执法,强化证券监管机构的处置效力与效率。对此,要继续完善统一指挥、科学分工、密切协同、三位一体、快速反应的稽查工作机制,加大对操纵市场、内幕交易、利益输送等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力度。对已查处的典型案件,要及时公布案情,增加案件查处的社会效果。

3.成立证券投资者权益保护协会,鼓励投资者自发性的制度创新。建议由证券业协会或者两个证券交易所联合发起设立证券投资者权益保护协会,使分散的证券投资者能够联合起来对抗证券市场的违法违规者。此外,对于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而进行的各种制度创新, 应通过规范使其成为正式的制度安排,维护市场参与主体对制度创新的积极性,降低保护成本。

4.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一是要加强法规教育,提高市场主体及其从业人员的诚信意识和服务水平;二是要拓展教育渠道,加强媒体宣传;三是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业务流程,主动向投资者揭示风险;四是要强化制度、机制建设,探索形成投资者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五是要加强协调配合,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的投资者教育活动;六是要加强总结、交流,尝试开展投资者教育评估工作。

三、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加快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

建立起包括各种债券、股票、基金以及期权等证券在内的、“三位一体”结构体系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1.主板市场。要以上交所为基地,把现有深圳、上海两个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进行重新整合,将大型和成熟企业统一整合在上交所上市和交易;同时,在条件成熟时,在上交所设立国际板,吸引全世界大型和成熟企业到中国上市。

2.创业板市场。目前,在深交所建立中小企业板块,是在现有条件下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的现实选择,但中小企业板却并非创业板。目前中小企业板上市的企业只是在公司规模小与主板市场有所不同,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创业板市场总体设计框架应该是:在深交所上市交易,将中小企业板整合成创业板;上市主体为高科技创新企业;上市股本全额流通;降低上市条件;信息披露更加严格;市场原则为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

3.三板市场。第一层次是全国性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中心市场,主要面向科技和创新类中小公司,门槛较低,规模较小,并考虑逐步实现融资,努力打造三板与主、创业板的对接;第二层次是在区域经济较发达的中心城市建立四至五家区域性交易市场,同时设立区域报价系统,区域报价系统向上与中心市场相联通,向下与各省产权交易所相联通;第三层次是每个省经合并重组后只设立一家产权交易所。

四、统筹兼顾金融创新和市场安全,完善监管体制

1.构建资本市场监管的风险预警体系。资本市场危机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宏观经济现象,在发生前,如果能够及时发现有关宏观经济指标的异常反应并及时进行调控,是可以防范的。借鉴国内外研究经验,完善的金融稳定自我评估系统一般由三个层次的警示指标组成。一是微观警示指标,反映资本市场经济主体及其经济活动的运行状况,主要有资产质量、上市公司质量、盈利能力、基金收益、基金资产净值收益率、资产流动性比例。二是宏观警示指标,反映宏观经济变化的总体特征,是对资本市场危机发生较为敏感的指标。三是市场警示指标,包括反映股票市场稳定和泡沫泛滥程度的股价指数指标,反映市场预期和危机传染的市盈率等指标。在应用预警指标时,国际上一般以一定的警戒线来衡量这些指标的风险状况,这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2.强化对创新金融产品的功能监管和事前监管。美国次贷危机证明,面对日益频繁的市场创新和产品创新,单纯依赖信息披露来保护投资者利益已经不够充分,同时,由于金融体系中相互传导的原因,监管者如果只关注一个产品表面上的风险也远远不够,因此,有必要从过去针对机构进行监管的模式向功能监管模式过渡。同时,监管者应当对创新产品有更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可能引起系统风险性的产品,要前移监管环节,深入分析和评估金融产品可能给监管体系带来的隐患。

3.进一步加强监管的协调性。美国次贷危机表明,传统金融市场之间的界限已经淡化,跨市场金融产品日益普遍。一个创新产品涉及的金融机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因此,跨部门的监管协调与合作显得日趋重要。为此,一是要从宏观角度出发,合理配置监管机构职能,健全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三位一体”的协调监管机制。二是要建立跨市场信息共享系统,杜绝内幕交易和暗箱操作。三是要建立现货市场和衍生产品市场的连通系统,通过考察两个市场的价格走势和资金流动情况来预防市场风险。四是要建立跨市场的危机处理程序,合理运用停牌、审核等手段,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陈恩,揭水利.对我国证券发行制度变迁与创新的思考——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J].金融经济,2009,(3):5-6.

[2]尚福林.证券市场监管体制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谢百三.证券市场的国际比较—从国际比较看中国证券市场的根本缺陷及矫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赵锡军.论证券监管[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郑学军.中国股市的结构与变迁[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R.科斯,D. 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2003.

[责任编辑:黄兴豪]

作者:陈 恩 揭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