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构建福彩文化发展论文

2022-04-25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资助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随着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队伍不断扩大,针对该学生群体的资助育人工作还没有健全的政策和明确的思路,笔者主要从高校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其思想特征情况以及高校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基本思路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科学构建福彩文化发展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构建福彩文化发展论文 篇1:

北京市体育社团承接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研究

摘要:对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购买体育社团公共服务的现状进行调研,结果表明:体育社团实体化的推进、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介入等是北京市政府部门购买体育社团体育公共服务的基础。购买主体为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北京市体育局;购买机制主要为公开招标;购买内容包括组织群众参与体育活动、运动技能指导、应急救援与运动安全防护、特殊人群运动服务、社团管理岗位培训等。尽管北京市政府部门购买体育社团体育公共服务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仍存在购买服务目录缺失、购买方式与内容单一、专门人才匮乏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制定完善制度,促进购买方式多元化、丰富购买内容,推进社团与训练中心分离和引进体育社团专门人才等建议。

关键词:体育管理;体育公共服务;体育社团;北京市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与后奥运时期国家体育战略的调整,体育公共服务也不断受到政府与大众的重视。而政府如何提供优质、均等的体育公共服务,既是实践中存在的难题,也是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建立多元供给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服务供给与监督评价等方面的作用,把适合由社会承担的基本公共服务事项,以购买服务等方式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可见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为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提供了新的供给模式。目前,体育社团作为一种集自发性、非营利性、具备法人资格等特点的社会组织,已经成为向政府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理想合作伙伴。不管是国家宏观层面的整体布局,还是政府与体育社团的纽带关系,都预示着政府购买体育社团的体育公共服务将会是未来社会的一个发展趋势。而北京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政府购买体育社团体育公共服务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經验。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市政府部门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各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旨在为我国政府购买体育社团的体育公共服务提供参考。

1北京市体育社团承接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背景

1.1北京市体育社团的概况

通过实地调研和查阅北京市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北京市体育总会网站等,对在北京市民政局登记注册的市级体育社团进行统计。目前从社团发展数量看,北京市级体育社团共有84个,其中枢纽型体育社团1个、奥运类项目社团32个、非奥运类项目社团33个、其他类体育社团18个;从注册资金看,体育社团的活动资金从3万元到160万元不等;从注册时间看,北京市无线电运动协会是北京市成立最早的体育社团,成立于1958年,而成立于1975-1989年的有8个,成立于1991-1999年的有54个,2000-2014年成立的体育社团有22个。虽然北京市体育社团数量较多,但在管理方面都较为规范。

1.2枢纽型体育社团的确立

枢纽型社会组织,是指由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认定,在对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社会组织的发展、服务、管理工作中,在政治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业务上处于龙头地位、在管理上经市政府授权承担业务主管职能的市级联合性社会组织。北京市体育总会,作为北京市体育行业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对该市体育社团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北京市体育社团来讲,民政部门是登记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体育社团的登记、年检等。而体育局则是社团的业务主管部门,主要通过体育总会对社团进行业务指导与审核。民政部门等行政机构开展的每一项工作,无论是常规的社团成立、年度审核,还是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组织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公益性体育活动等具体业务,都离不开体育总会的支持。每年政府购买体育社团公共服务的申报与验收工作,都是在北京市体育总会的协助下完成,北京市体育社团实体化也离不开北京市体育总会的引导。

1.3体育社团实体化的推进

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主体,应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具备提供服务所必需的设施、人员和专业技术能力,具有健全的内部治理结构、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具有良好的社会和商业信誉,具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险的良好记录,并符合登记管理部门依法认定的其他条件。体育社团实体化是体育社团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必备条件。体育社团实体化并不是简单地把社团推向市场,而是需要政府根据体育社团非营利性特点,在实体化进程中加以引导、培育,进而确保体育社团的公益性。

首先,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从立法和政策层面为体育社团实体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提出:“30%的市级体育协会逐步实现实体化,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有较大发展。形成覆盖面广、包容量大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北京市体育总会也先后出台《北京市体育协会实体化工作实施方案》《北京市体育总会关于推进北京市体育社团实体化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将体育社团达到实体化标准设定为“六有一支撑”。“六有”即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有固定的办公地点、有懂业务的专职工作人员、有充足的活动经费、有丰富的比赛活动、有广泛的群众参与。“一支撑”即一项品牌赛事、—个活动基地、一个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一个长期合作伙伴和一个宣传平台。

其次,为体育社团的实体化投入一定的资金支持。如2010-2011年,经北京市体育局审核批准,确定桥牌、网球、棋类、台球、跆拳道、篮球、汽摩、健美操体育舞蹈、马术、钓鱼、拳击、龙舟、自行车、毽绳、水上运动、体育休闲产业等17个体育社团为实体化试点协会,并给每个协会拨付30~50万元不等,共计750万元的实体化引导资金,探索多种社团实体化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很好效果。最后,建立了多元评估机制,保障体育社团实体化合法性,确保体育社团实体化后的公益性。除此之外,为使体育社团更好发展,北京市还成立了北京体育社团办公中心,目前有北京市台球协会等13家社团进驻,这为北京市体育社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办公条件。通过一系列举措,近30%市级体育社团实现实体化,其中北京市桥牌协会通过与知名企业合作,组织600余场桥牌比赛,其注册会员人数已占全国桥牌注册会员的20%。在体育社团实体化进程中,北京市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品牌影响力的群众赛事,例如:北京国际山地徒步大会、北京国际自行车骑游大会、北京国际体育舞蹈中国公开赛、北京国际数独大奖赛、卢沟桥醒狮越野跑、北京世界华人篮球赛等。

1.4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介入

评估是为了让体育社团更好地发展,通过评估这种形式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目的。2010年,民政部公布《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对评估对象、评估程序和方法以及评估等级等做了具体的说明,其中“评估委员会和复核委员会委员由有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社会组织、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单位推荐,民政部门聘任”。从第三方评估和复核委员的构成看,社团评估体现出专业性、多元性导向。北京市体育社团的评估程序为:符合条件的社团提出申请、自评、第三方评估机构实地评估、评估委员会审核、公示结果、复核委员会受理复核申请并进行复核、民政部门确认评估等级、发布公告、颁发等级证书和牌匾。北京市将社团评估等级与资助、年检、评优、政府转移职能、政府购买服务等相衔接,通过评估进一步推动了社团建设。通过实地调研得知,北京市级体育社团共有84个,其中有9个5A级社团(最高级别)、53个4A级社团、9个3A级社团(合格级别),还有13个体育社团将参加后续评估,北京市体育社团的评估结果在全市社会组织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2北京市政府购买体育社团体育公共服务的情况

1)购买主体。

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主体是各级行政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纳人行政编制管理且经费由财政负担的群团组织,也可根据实际需要,通过购买服务方式提供公共服务。目前,北京市政府部门向市级体育社团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购买主体主要有: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北京市体育局。

北京市民政局利用福利彩票基金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工作体系。2009-2016年北京市民政局购买服务的体育社团32个,总金额为200万元左右,其中有北京市回春保健操协会、北京市健美操体育舞蹈协会等社团。随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工作以及体育社团的不断完善,体育社团成为体育公共服务的有力供给者。2013年,市民政局安排福彩公益金350万元,资助35项公益服务项目,购买体育社团的体育公共服务1项,金额10万元。2014年,市民政局加大资助力度,分两批共安排福彩公益金2400余万元,资助143项公益服务项目,购买体育社团的体育公共服务2项,总金额为25万元。2015年,市民政局安排福彩公益金2475万元,资助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服务项目,已经公布的第一批资助项目共有105个,购买的体育公共服务1项。

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利用市级社会建设专项资金向体育社团购买体育公共服务。该部门已向26个体育社团购买体育公共服务,体育社团近5年获得资助金额700余万元。2015年市级社会建设专项资金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拟立项项目共有480项,共有8个体育社团获得9项资助。

北京市体育局则通过财政资金、彩票公益金以北京体育大会、北京市体育社团实体化等为载体购买体育社团的公共服务。通过北京市体育局近两年的财政预算可以看出,政府对体育社团的财政投入较大。2014年北京市体育总会财政预算为409.25万元,2015年北京体育总会的财政预算为425.86万元,财政预算用于支持体育社团的发展上。

2)购买机制。

北京市政府部门购买体育社团体育公共服务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每年北京市民政局和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都会出台年度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指南,各体育社团根据项目指南进行申报。上述两个机构都开发了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网上申报管理平台。其中,北京市民政局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体育社团的资质进行审核,聘请相关专家进行评审,并与申报成功的社团签订协议,以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应取得的效果等。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管、指导和绩效评价,并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核。

3)承接主体。

近年来,已经有58个北京市体育社团承接了政府部门购买的体育公共服务。从近3年来体育社团的承接情况看,非奥运类项目的体育社团获得了更多资助。

(1)承接北京市民政局福利彩票基金购买的服务的社团。2013年,北京市回春保健操协会的“养生操敬老助残,开展三走进活动”获得10万元的资助;北京东方国际网球发展中心的“BOT微网球公益培训项目”获得了10万元的资助。2014年,北京市健美操体育舞蹈协会的“北京市大众健身广场操舞规范培训基地”项目获得了10万元的资助;北京永乐汇足球俱乐部的“公益足球进社区——四点半足球课堂项目”获得了20万元的资助;北京市回春保健操协会的“回春操进社区,为老年人健身服务”项目获得了15万元的资助。2015年,北京永乐汇足球俱乐部的“公益足球进社区——关注孩子暑期生活项目”获得20万元资助。

(2)承接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利用社会建设资金购买服务的社团。2015年8个协会获得9个项目的立项资助,北京市徒步运动协会的“徒步让老人更健康”社区老人徒步健身服务项目、北京市长跑俱乐部的“癌症患者关爱服务项目”、北京市模型运动协会的“北京航模安全培训项目系统项目”、北京市篮球运动协会的“北京社区篮球公益行市民篮球联赛项目”、北京市風筝协会的“放飞梦想·助力申奥——北京风筝体育文化交流志愿服务项目”、北京市毽绳运动协会的“毽绳·健康·建设未来——中华优秀传统体育运动公益推广项目”、北京市冰球运动协会的“灵动冰场普及大众激情迎奥——北京市青少年冰球文化培育志愿服务项目”和“普及冰球多彩社区——冰球社区公益活动项目”、北京市数独运动协会的“智慧城市数独增光项目”等。

4)购买内容。

北京市政府部门购买体育社团体育公共服务主要集中在组织群众体育活动、运动技能指导、应急救援与运动安全防护、特殊人群运动服务、社团管理岗位等,购买内容以组织群众体育活动为主。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出台《关于使用市社会建设专项资金购买社会组织管理岗位的暂行办法》,将购买社团管理岗位纳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范畴,申请成功的社团按每年每个岗位5万元的标准进行资助。目前,已经有5个体育社团获批了管理岗位,此项工作对于体育社团的实体化、专业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5)购买效果。

我国政府目前正处于从“无限政府”到“有限政府”的转变,即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政治生态。通过政府购买体育社团的服务,政府部门实现了角色转换,理顺政府与社团间的关系,形成了政府主导的多元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我国的体育社团正处在发展期,既不能完全脱离政府,也不能过度依赖政府。而政府购买体育社团体育公共服务,则使政府与体育社团找到了自身的合理定位。尤其是一些小众的体育项目,通过政府购买该社团的服务,推动了运动项目的普及和社团组织管理能力的发展,为实现体育社团的自治打下了基础。

例如,北京市自行车运动协会充分利用政府购买体育社团服务这一机遇,在自行车赛事组织、环保宣传、培育自行车爱好者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15年4月该协会组织了首届“北京自行车日”,将低碳、节能、环保的主题融入到赛事中,得到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北京市交通教育宣传中心的支持,共有40支代表隊,1500余名选手参加此次活动,并倡议今后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周日举办“北京自行车日”活动,将其打造成北京特色群众体育活动。

再如,北京市回春保健操协会成立于1993年。近年来,积极利用政府购买资金,广泛组织回春保健操培训与赛事。该协会致力于开展项目推广、群体活动、体育科研、医疗保健等,并于2001年出版《回春医疗保健操》一书。自2010年政府购买体育社团服务以来,该协会先后获得百万元的政府购买资金。通过政府购买资金,协会实现了自我造血功能,打造“回春保健操国际交流表演赛”“北京市体育大会回春操表演赛”“回春保健操六进”等品牌活动,让更多老年人和残疾人的体育权利得以保障,同时获得展示自我的平台。2015年该协会在106个社区培训335名指导员,直接服务对象5500余人,间接受益群众54000余人;协会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宣扬了民族传统文化;协会获取社会资本的渠道更加多元,有多家企业与协会开展战略合作,有效获取了社会资本。

3对改善北京市政府购买体育社团公共服务不足的建议

1)完善制度设计。201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正式生效,该条例指出:“政府采购法第二条所称服务,包括政府自身需要的服务和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服务。”进一步明确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法律地位和法律适用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政府统一领导,财政部门牵头,民政、工商管理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协同,职能部门履职,监督部门保障’的工作机制,拟定购买服务目录,确定购买服务计划,指导监督购买服务工作。”尽管国家在立法层面承认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合法性,也提出了地方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购买服务目录等要求。但是在我国由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尚处于初始阶段,在购买计划、购买内容、定价策略、监管评估等方面仍处于探索期,导致该项工作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均有缺失。北京市虽然起草了《北京市体育总会关于向体育组织购买全民健身公益活动服务实施方案(草案)》,但该实施方案尚未公布。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目录的制度有缺失,使这一工作缺乏法律依据,容易在购买方式、购买内容等方面使政府购买社团公共服务陷入单一、重复的困境,甚至滋生政府寻租行为,违背体育公共服务的多元化、公益化宗旨。

根据北京市的现实状况,制定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内容与标准,使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同时要进一步规范购买程序,使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更加公平化、透明化,从制度和程序上保障政府购买体育社团体育公共服务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21进一步规范购买程序。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基本步骤为:项目设立、预算申请、立项审查、汇编目录、竞标评审、资质认定、项目申报、公布信息、中标公告、签订合同、项目管理、评估验收。北京市政府部门购买体育公共服务在信息公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例如:2015年北京市政府部门利用社会建设资金购买的服务,每个项目的经费并未公开。在评估验收环节,所购买的项目取得了怎样的效果、是否与预期一致等,应该在政府部门的网站进行公示,以让公众了解,但通过查阅北京市社会组织服务平台等网站,并未找到相应的信息。政府和第三方评估机构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体育社团项目执行中的指导和监管,加强合同管理,切实保证承接主体按照合同要求供给体育公共服务,以维护公共利益。

3)促进购买方式多元化,丰富购买内容。从北京市政府部门购买体育社团体育公共服务看,购买方式以公开招标为主、购买内容多集中在组织群众性体育赛事、推广运动项目、购买社团工作岗位等方面,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总体情况看,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项目太少,资助金额不足。从我国现行的法规政策以及国外的实践经验看,购买方式应更加多元化,可以引入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等方式。由于运动项目本身的差异,导致有些小众体育社团难以得到政府购买服务的机会。购买方式多元化既能满足不同人群和体育社团的需求,也能使更多体育社团获得政府购买的机遇,从而进一步缩小体育社团间的差距。诚然,组织群众性体育赛事、推广运动项目是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但政府购买过多集中在这些领域,并不利于体育社团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拓宽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领域,例如:资助民族传统运动项目社团著书立说以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支持体育社团开展社会调查以进一步了解群众体育需求、资助体育社团工作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以提升职业素养等,实现购买社团对外服务与对内服务的平衡。

4)推进体育社团与训练中心的分离。在对北京市体育社团的调研中发现,部分奥运项目体育社团挂靠在北京市先农坛体校、北京市木樨园体校和北京市芦城体校。奥运类体育社团与项目训练中心的一体化,主要基于国际赛事交流的目的。

推进体育社团与训练中心的分离。非政府体育组织的职责是推动体育文化发展,实现体育公共利益最大化。只有体育社团实现依法自治,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职责。奥运项目体育社团与训练中心互为一体的格局,一方面导致体育社团依旧服务于竞技赛事,使其不能很好发挥体育社团的体育公共服务功能;另一方面,不利于体育社团的可持续发展,体育社团依附于政府财政拨款,实现不了自我造血功能,无法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推进体育社团与训练中心分离,实现体育社团自治,释放体育社团承接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活力。

引进体育社团专门人才。对于任何组织来讲,人力资本是核心。但从北京市体育社团的工作人员看,老龄化、兼职化是其主要问题。要想发挥体育社团的巨大潜力,应当引进高素质的体育专门人才。因此,引人人力资本,明确并落实岗位职责、福利待遇、职业发展等问题,招贤纳士,从体育社团的自我完善提升承接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能力。

作者:叶松东 杜高山

科学构建福彩文化发展论文 篇2:

高校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问题的思考

摘 要:目前,我国高校资助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随着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队伍不断扩大,针对该学生群体的资助育人工作还没有健全的政策和明确的思路,笔者主要从高校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其思想特征情况以及高校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基本思路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少数民族 家庭经济困难生 资助育人

近年来,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逐步扩大,城乡居民家庭收入差距加大。伴随着我国高校招生收费制度和并轨招生,尤其是实行高校扩招、学费大幅度增长,随着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特殊政策深入开展,高校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生比例逐年增加。因此,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资助及教育工作正受到社会的关注。

1 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1.1 落实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

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教育公平。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每年均有来自偏远农村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校学习。这些学生家庭尚未脱贫,一直生活在贫困线上,父母没有能力供养子女读大学。通过“奖、贷、助、补、免”等资助渠道,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不用再为学费操心。党的十七大把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我国教育的基本政策。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育人工作也是对我国教育公平发展落实的历史定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2 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合格人才,发展区域经济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希望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他们是实现区域经济与全国同步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力量。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助他们成才,是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优秀人才的重要渠道。我国少数民族区域社会经济长期落后的一大原因就是缺乏人才和技术。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生活习惯导致生产力低下,无法使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从长远来看,少数民族区域的建设发展,既需要物质资金的扶助,更需要培养大批的高精尖人才带领本族人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

1.3 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思想,弘扬社会主义优秀文化

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普遍落后,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据教育部统计结果显示,截止2009年底,我国来自少数民族的研究生和普通本专科生数为133.88万人,占我国研究生和普通本专科生总数的6.22%。虽然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不高,但数量多。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回到家乡后通过努力,往往成为当地“回得来、留得住、用得上”的永久牌人才,不仅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顶梁柱,更是社会主义先进思想的传播者和优秀文化的弘扬者。

1.4 巩固高校校园持续稳定的良好局面,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中东部地区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这种差距在高校校园中,就形成了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经济较差与汉族学生家庭经济较好两个不同的消费群体。一边是衣食无忧、倍受家庭和社会宠爱的“天之骄子”,另一边是温饱难求,承担着学习和生活压力的少数民族优秀青年。虽然各民族学生和睦相处,但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经济上又较贫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还是成了大学校园中压力最大、生活最艰辛的群体。日积月累激发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之间的潜在矛盾,威胁和谐校园的文化建设。因此,少数民族困难生的资助工作,对巩固校园稳定与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2 高校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思想特征

与汉族大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数来自经济落后,交通信息不发达的地区,又受到独特的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在认知方式、心理特征等方面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2.1 封闭式心理与民族意识较强

我国少数民族一般居住落后的、边远山区,他们在这种狭小的生存空间长期生活,采用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交通不便,信息交互少。这种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较强的民族意识和封闭心理、造成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行为上的散漫,情绪易激动,思维感性化,没有养成严格遵循逻辑规则习惯的重要原因。

2.2 自卑心理与求知欲较强

自卑心理不仅来源于生活贫困和闭锁心理而导致的人际交往能力不强,而且还来自学习上。与内地发达地区相比,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滞后,这部分学生的汉语听力、口语表达、写作能力以及计算机和外语等相对汉族学生普遍较差。很多学生刻苦学习,以缩短与其他学生的差距,甚至在节假日也不休息。

2.3 有依赖心理,竞争意识不强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长期靠国家特殊民族政策照顾,这不仅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普遍面临着经济的困窘、生存的压力,而且使他们的竞争意识比较薄弱,有依赖心理。

3 高校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育人的思路

高校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资助工作应该遵循国务院于2007年5月下发的《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文件精神,高校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明确少数民族的特殊性,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特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工作。

3.1 健全和完善适合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资助政策

少数民族是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大多数都来自于偏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条件恶劣,家庭相对困难,所以在制定贫困生资助政策时,要明确少数民族的特殊性,并在资助过程中适当向少数民族倾斜。例如,自1997年实行高校招生收费制度和并轨招生以来,高校学生缴纳的学杂费较以前有较大幅度提高,同时,不同地域、学校以及专业的收费标准有所不同。目前国家助学贷款额度每人每学年不超过6000元,以我们中国矿业大学的一名一般专业的学生为例,每生每年学费是4600元加上住宿费1400元刚好是6000元,而生活费还需要自己解决。对于艺术设计或者音乐专业的学生这6000元还不够学费,但对于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可能大半学期的生活费也基本可以满足。所以,笔者认为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应该结合各项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再如,国家助学金主要资助家庭贫困生的生活费用。2010年国务院决定将普通高等学校国家助学资助标准从原来均2000元提高到3000元,分为2000元、3000元、4000元三个档次,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档次和名额方面向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生适当倾斜。

3.2 尊重民族风俗,开拓适合的勤工助学岗位

少数民族学生在生活上遵循一些本民族的风俗习惯。要做好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资助工作,就必须了解、理解和尊重这些风俗习惯,开展有针对性的资助活动。如一年一度的古尔邦节和开斋节,高校领导应到少数民族学生中去慰问,发放一定的补贴,并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庆祝节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与他们增进交流。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一方面要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情况有全面的了解,为每位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生建立个人档案,在信息库中详实地记录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及宗教信仰等情况;另一方面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创一些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勤工助学岗位。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2011年我校仅用于校内勤工助学的经费达500万元,受益人数达2580人(如表1)。

3.3 发动社会广泛参与,促进多渠道资助网络建立

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生问题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政府和学校在积极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联系动员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捐款助学,设立扶贫助学基金。我校积极引导开拓企业贫困资助工作,2011年中国矿业大学共发放曾宪梓助学金、江苏秉龙助学金、新长城助学金、恒大助学金、徐州福彩助学金等共计59.184万元,受益学生达206人(见表1)。

政府对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助学部分应给予免税优惠,并且鼓励和倡议企业、社会团体等积极主动地与学校建立贫困生“对口支援”关系,这不仅可以保障部分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生顺利完成学业,也可以为企业培养人才,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就业问题。

总之,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的综合工程。从高校到政府到社会都要齐心协力,从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科学制定施行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生相关资助政策。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本土合格的高素质人才,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实现各族人民脱贫致富的目标,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经济贫困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 龚建文,曾艳,鄢来均,等.助困与育人结合——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创新性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24-25.

[2] 杨爱民.“资助”与“育人”结合构建新型助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5(17):39-40.

[3] 哈力娜.哈麦拉,刘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C].第二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论文集,2009.

[4] 赵瑜.浅析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及学生工作管理[J].前沿,2012(10):106-107.

作者:孔丽娟 叶召友

科学构建福彩文化发展论文 篇3:

从补缺型迈向民享型:我国机构养老服务治理与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家庭结构微型化的影响,社会化机构养老服务快速发展,其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中应具有“支撑”地位而不仅仅是一种“补充”。目前,我国机构养老服务在宏观与微观层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整体上处于补缺型福利服务阶段,亟需对其进行综合治理和顶层设计。未来应以建设民享型机构养老服务为治理与发展战略目标:秉持公平、正义、共享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专业化提升服务品质、注重托底性和公益性发展原则;步骤上可分为经济保障型、适度普惠型和民享型三个发展阶段。为此,要在立法、体制、机制及模式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和改进。

关键词:机构养老服务;补缺型;民享型;治理;发展战略

文献标志码:A

基金项目:民政部2011年彩票公益金政府购买公益服务项目(11CNIC-032079-34);201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2MS129);2012河北省教育厅指导性计划项目(SZ126013);2011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201102097)。

作者简介:陈雷(1976-),男,江西广昌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与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联合博士后,副研究员,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教师,研究方向:老年社会福利。

2014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2.12亿,占总人口15.5%;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94110个,拥有床位577.8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7.2张,[1]56这与发达国家50张—70张的平均水平相差甚远。[2]187《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指出,到2015年,中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这些数量庞大的老年人在衰老的同时,也面临着自理能力逐渐丧失、身心痛苦,亟需他人照料和护理。在传统社会中,这种照料和护理往往由家庭及其成员提供。然而,现代家庭结构的微型化以及子女工作无暇使得家庭养老和照料变得十分困难,机构养老逐渐成为老年人的重要选择。所谓机构养老,是指由国家与社会建立专门社会组织或专业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满足其身体、心理、精神慰藉等需求的集中式养老服务模式。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体系构架,明确将机构养老的补充性质提升为支撑地位。本研究认为,机构养老作为家庭和社区养老的有力支撑形式,应该成为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我国机构养老服务经过多年的实践,其服务效果仍不尽如人意,问题丛生,整体滞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亦滞后于国家提出的促进治理现代化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总体要求。因此,亟需我们对其进行综合治理和战略性发展设计。这对养老服务体系完善以及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机构养老服务现状及问题:补缺型福利服务

目前,我国机构养老在制度、资金、管理、机构软硬件建设等宏观与微观层面存在诸多问题,尚未能有效发挥其社会化养老的作用,难以满足众多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整体上处于补缺型阶段。

(一)宏观层面的问题

1.机构养老立法缺失,缺乏远景和战略性规划。从国外经验来看,有关机构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应包括两个方面:与养老机构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机构养老老人相关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关于机构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处于缺失状态。具体表现为:一是在法律层面,我国养老机构建设还处于无法可依的阶段,没有专门针对机构养老的相关法律法规。除了一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涉及机构养老之外,尚无专项机构养老法律法规。二是已经出台的相关法规权威性不足,缺乏基本的约束力和执行力。三是相关政策法规原则性、倡导性规定过多,实践操作性不强,缺乏相应的实施机制。此外,我国颁布有《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发展规划,但仍然缺乏机构养老服务战略性远景规划。

2.机构养老公共政策支持不均衡,重公办轻民办。目前,各级政府对老年福利机构的投入大多指向公办养老机构,对民办养老机构仅仅限于行业开放准入,在政策上实行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方面的优惠支持。一方面公办机构获得了大量的公共财政资金的支持,却缺乏科学的管理,或因服务价格高昂而招不到老人入住,或因资源有限诸多老人排队等号住不进院,从而失去了为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提供榜样、辐射示范的作用。另一方面,许多民办养老机构(存在是否非营利性质、资格认定等问题)由于国家优惠政策不具体、不明确而得不[JP+2]到相应的优惠待遇及资金支持,致使其维生艰难或难以发

这种重公办轻民办的现象有悖于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发展思路。

3.机构养老供需矛盾突出,总量供给与供需结构失衡。1)总量供给严重不足。目前,我国机构养老在数量或质量方面均难满足老年人需求,机构养老供需矛盾突出。与发达国家横向比较,我国养老机构总量供给表现出很大的差距:2005至2014年底,全国养老服务床位数从158.1万张增长至577.7万张,平均增长率15.4%;十年之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从10张左右增长到约27张(见表1),[1]52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相差约一半。若按照国际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50张测算,我国老年人共需养老床位八百万张,而目前约有五百多万张,床位缺口近三百万张。以每张床位政府每年补贴1万元为标准,每年应新建50万张床位。[4]180181同时,机构养老服务项目偏少,服务设施功能不完善、利用率不高,与老人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服务能力有待增强。2)床位难求和闲置现象并存、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养老机构存在一床难求与入住率低并存的现象。根据福州市15所养老机构分布、规模、入住率和医疗卫生服务等的调查,研究发现政府和集体兴办的即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率较高(85%以上),而个人兴办的机构入住率较低(低于40%)、床位多空闲。[5]218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有1100张床位,排队达7000多人,老人要住进来,至少得等10年。由于国家政策多倾向于公办养老机构,致使其具备优厚的设施条件吸引众多老年人。而在一些偏远郊县,不少养老院由于地理位置差、价格偏高而面临经营困境。公办的等不起,民办的住不起或不愿住,床位难求和闲置情况并存。3)城乡发展不均衡。众所周知,我国长期城乡二元结构分立,城市和农村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结合。一般而言,城市地区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远高于农村地区。同样,城市养老机构的发展水平也高于农村。一方面,政府政策、资金等资源支持多集中于城市地区,缺乏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和配套。另一方面,农村养老机构利用市场机制程度较低,其性质多为公办或建设依赖于国家投资,收养对象主要是特困供养老人。一些机构因财政投入不足而严重滞后、设施简陋、服务水平较低。农村老人所享受的养老资源水平远低于城市老人。[6]1617

(二)微观层面的问题

1. 机构养老对象狭窄,失能老人难获服务。由于对失能老年人需要担负责任,护理成本高,许多养老院不收养不能自理的老人,有的养老院还需对入住老人进行面试和试住,不合格将被劝退。[7]这客观上是对失能老人的不公平或歧视性待遇。据相关调查显示,[8]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老人中,不能自理的不足三分之一;与之相邻的第五社会福利院明确表示,“我们不接收不能自理的老人。”在全市215家公办养老机构中,除去远郊区县的乡镇办敬老院,大多数公立养老院、特别是市区内街道所属的公立养老院,都明确表示不接收不能自理的老人。只有一些民办养老机构为生存才接收失能老人。这种状况与我国机构照顾政策不完善、长期护理保险缺失,机构养老服务运行失范等有关。

2.养老机构服务费用居高不下,老年人不堪重负。一般而言,养老院收费主要包括床位费、护理费、伙食费三项,此外还有房间物品押金和医疗备用金等。其中,床位费是属固定费用,根据房间大小、朝向而定,床位费和护理费占总收费的比例较高,对于老人而言是一种负担和压力。目前,对于养老机构服务费用的定价,政府并没有一个指导标准,基本都是按照市场来进行定价;许多养老机构收费较高,超过了老年人购买服务的能力。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的一项调查显示,83.1%的城镇老人表示去机构养老的月承受额在3000元以下,七成多农村老人可以承受的额度为1000元以下。但是,目前城区养老机构月均收费已超过了该价格;远郊区县的月均收费也在1800元以上,均超出了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承受范围。[9]

3.养老机构粗放式管理,缺乏专业服务标准。从目前来看,许多养老服务机构软硬件不过关,停留在粗放式管理水平上,较少关注提升机构的服务效率和质量。[10]15已建立的机构多是功能简单,重复建设,缺乏分级分类,更说不上专业化的设施建设与科学管理服务。养老机构多以地区行政网络为联络纽带,很少以功能定位形成跨越地区的专业网络。有些地方建立养老机构,缺乏养老对象的需求论证和养老服务机构的标准管理,造成资源的浪费。[4]176 此外,现实中一些养老机构缺乏防火、防灾等现代化安全设施,并导致发生老人惨死的悲剧。

英国学者蒂特马斯(Titmuss)曾将社会福利划分为补缺型和制度型福利。前者强调依靠家庭和市场来提供个人的福利待遇,国家仅向公民提供数量有限的社会福利;后者是一种面向全民的社会政策,旨在提升全民福利水平。从目前我国机构养老服务现状来看,存在宏观与微观等层面的问题,整体呈现补缺型福利服务的态势,亟需对其进行综合治理和前瞻性制度建构。

二、治理与发展战略:迈向民享型机构养老服务

本研究认为对机构养老服务发展要有前瞻性视野,结合人口结构变化和国际经验,制定科学合理、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方案,应以构建民享型机构养老服务为未来战略发展目标。为此,需要明晰其治理理念、原则以及发展步骤。

(一)治理理念与原则

1. 坚持公平、正义、共享理念。机构养老服务属于社会福利的一部分,它既涉及经济保障,也涉及服务保障和精神保障,应秉持公平、正义、共享的治理与发展理念。一方面,所有老年人都应当依照公平、正义的原则享有相应机构养老服务,不因性别、区域、民族、身份等差异而受到歧视或排斥,享受公平的、均等化的机构养老服务。对于有困难的、失能老年人,他们也应当获得机构养老服务,不因为不能自理而受到排斥。另一方面,在机构建设与发展中,无论是公办或民办养老机构,在准入、退出、补偿等方面均应按公平、正义与共享的原则获得相关国家政策支持与资助。不应是重公办、轻民办,而是要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机构养老服务供给,在相对平等的环境中使各类机构能获得公平发展机会。在公平发展和公平竞争过程中,各类养老机构可通过专业化、人性化、多样化服务让有需要的老年人能够公平、持续地分享国家社会福利、获得福利服务,而机构本身最终可以获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原则。1)“以人为本”发展。 “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不断满足人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要让全社会每一个人都能平等地分享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满足和保障机构老年人多元化和个性化养老服务需求,正是“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一方面,在发展机构养老服务的时候,应不断关注和满足老年人的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需求,包括物质、心理和情感慰藉、休闲娱乐等需求;另一方面,要把满足老年人需要作为机构养老服务治理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着眼点,真正关心和关照老年人。既要尊重老年人的共性需求,也要尊重其个性化、特殊化需求,开展多样化服务。2)专业化提升服务品质。一是专业化服务核心内容是应根据老年人具体需求提供适时、适当的专门服务,体现服务的针对性和舒适性;二是各种专业化成果可以应用在养老机构的照料服务过程中,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如更加专业化、人性化设计的床位、康复保健设施设备、人文生态环境的提供等;三是科技性甚至高智能产品和设施的应用。要通过专业化服务使入住老年人倍感舒适和幸福,消除其他老年人的恐惧感和疑虑,增强其入住信心,真正让老年人能够共享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成果。3)注重托底性和公益性。在治理与发展机构养老服务的时候,不能把利润最大化当作首要目标,而要以办好社会公益事业为主要追求目标,真正关心老年人的社会福祉和利益。一是公办养老机构要成为困难或困境老年人的托底性保障平台,为其提供各类补贴和福利服务;二是要引导民办和混合性质养老机构在获得经济效益的时候,应更多注重社会效应,包括提供公益性服务项目满足老年人中低端服务需求、界定合理的服务价格、注重提升服务质量等。

(二)发展目标:构建民享型机构养老服务

所谓民享型机构养老服务,即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合作的方式,在组织机构中为所有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综合性养老服务。其意涵如下:(见图1)

首先,民享型指的是全民共享福利服务事业,包括有需要的老年人都能公平享有机构养老服务。即在立法层面明确和赋予老年人获得机构养老服务的权利、在制度层面能够保障养老机构良性发展、通过公平竞争环境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专业化的养老服务,等等。

其次,民享型机构养老服务意味着对来自民间力量办养老机构的宽容与包容,允许与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对机构养老服务的投入与建设,包括民间组织、民营资本、个体对于养老机构、护理院、临终关怀院等组织机构的投入与建设,甚至包括宗教团体等开办公益性、福利性、非营利性的养老机构。

再次,民享型机构养老服务蕴含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合理处理。即倡导与鼓励政府、市场与社会等福利服务主体的合作与协作,结成伙伴关系,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

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方式共同推动中国机构养老服务的建设与发展。

(三)发展步骤

民享型机构养老服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分阶段推进其发展,并明确各阶段发展重点。在此过程中,有问题的应先治理后发展,有的应治理和发展同步,而有的则应注重建设和发展。

第一步(20162020年):推动经济保障型机构养老服务建设。初步形成机构养老服务体系框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将机构养老服务纳入老年社会福利体系范围内,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设,为机构护理及照料服务提供经济保障;同时,政府通过制度建设为各类养老机构的发展提供财政预算、政策支持,包括建设资金补贴和运营资金补贴以及为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提供资金补偿(既补供方也补需方);优先保障困难老年人的机构养老需求,筑牢养老服务兜底保障工程。

此阶段正值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时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项改革事业进入攻坚期;65岁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14%,即为深度老龄化。该阶段战略重点及主要措施是: 1)改革与完善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和机构养老服务梯度补贴制度,推进机构养老服务立法及优惠扶持政策建设,为机构养老服务提供制度配套和保障。2)机构养老服务城乡布局合理,公办、民办建设比例适度,用地规划与建设有序,服务设施建设完善。3)机构养老服务床位建设数量稳步增长(目标可

设置为每千名老人4050张)、建立机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制度、人护比适度。4)建设机构养老服务评估体系(包括需求评估和质量服务评估等)。5)确立机构养老服务内容,包括基本养老服务(指养老服务与基本公共服务重合部分,主要包括机构护理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生活照料类服务等,为老年人提供满足基本健康和养老需要、保障生存权和发展权、维护基本尊严而设立的服务内容)和非基本服务(指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系列服务)。这一时期应重点解决好低收入、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群体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有效利用社会政策调节社会矛盾,提升公共资源使用效率,体现社会公平正义。

第二步(20212030年):构建适度普惠型机构养老服务制度。建设公平正义、适度普惠、服务方式多样化的机构养老服务制度。在建设老年津贴、长期护理保险等制度基础上,重点建设机构护理、心理、情感关怀及精神慰藉等机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护理服务、情感与精神慰藉等多层次需求。构建服务机构类型多样化、专业化、人性化、精细化的机构养老服务,适度普惠有需要者的机构养老需求。

此阶段为深度老龄化加速期,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在这一时期将达到高峰;老年人口持续增长与少子化问题并存,老年人生活及身体照料问题严峻。该阶段战略重点及主要措施为: 1)机构养老服务城乡、区域、类型布局合理、比例适度、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形成专业化、服务质量高、体系较为完善的机构养老服务。2)建设长期护理保险、完善机构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及相关立法政策。3)机构养老服务床位建设数量稳步增长(目标可设置为每千名老人5060张)、完善机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制度、人护比合理。4)建立比较完善的机构养老服务评估体系。5)机构养老服务融资、财税等优惠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信息化与科技化机构养老进一步推广。6)机构基本养老服务提质扩面。凡涉及老年人基本生存、健康和尊严需求的机构养老服务统一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面向全体老年人广泛提供。

第三步(20312050年):建设民享型机构养老服务制度。全面建设多层次、多种类型的养老机构,分类分层满足老年人的机构养老需求,包括满足老年人对生活照料、身体护理、医疗保健、心理关怀、情感关怀、精神慰藉等需求,提升机构服务硬件与软件及人文环境建设,满足有需要者的高端机构养老服务需要。通过国家政策支持、社会福利服务支撑让全民享有机构养老服务,让所有老年人能有质量地享有机构养老服务,真正分享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

此阶段为高龄人口急剧增长阶段,属于超老龄时期,亟需为高龄老年人提供优质照料护理和临终关怀,预防和应对老年痴呆将成为机构养老服务的重点领域。该阶段战略重点及主要措施为: 1)全面建成门类齐全、人人可及的机构养老服务体系。2)机构养老服务床位建设数量极大增长(目标可设置为每千名老人6070张);机构养老服务人力资源丰富、专业化强,服务质量高,能够完全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3)中高端机构养老服务产品、用品及用具丰富;高智能机构养老服务设备获系统研发与应用,生活照料、护理等服务实现高度科技化与信息化,能够全方位满足所有老年人多元化、多层次的机构养老服务需求。4)机构养老服务市场高度繁荣,社会力量强大,养老服务社会化程度高,实现全民享有机构养老服务。

三、机构养老服务治理与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立法治理:颁布机构养老服务主体法和辅助法

在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急需出台全国统一的《机构养老服务法》或《养老服务机构促进法》作为主体法,为老年人机构养老及养老机构提供一个完备的法律框架,从而明确养老机构和入住人员的权利和义务,明晰机构养老的基本目标和管理监督办法,把养老服务机构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促进养老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通过立法,使每一位国民都能公平享有机构养老服务,真正实现全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养老机构的发展就有了强有力的正式法律文本支撑,而老年人一旦遇到权益被损等问题则能够有法可依,双方才能有效维护各自的利益。

此外,建议出台辅助法《养老机构管理条例》、《养老服务实施办法》、《养老机构基本规范》等规章制度,对养老机构和服务的具体内容进行规定,包括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扶持等法规,使机构养老服务能够发展有立法、规划有统筹、资金有来源、管理有归口、监督有问责、执行有力度。

(二)模式治理:政府主导、社会合作

当前,我国应加强政府主导下的公私合作机构养老服务建设,具体可采用公建民营、民建公助、特许经营等多种模式。通过公私合作调动民间资本,发挥不同资源主体的能动性。一是政府及其民政部门应当直接举办少量基本服务型、示范性养老机构,采取资助社会机构、发放补助、购买服务等方式为困难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二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采取政策扶持、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支持各类市场及社会主体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发展,鼓励和支持居(村)委会与社会组织联合开展养老服务工作。在农村,应利用闲置房屋等资源,改建一批村级主办、互助服务、群众参与、政府支持的养老服务设施;三是对于公办民营项目,应考虑所收取的委托管理费反哺养老机构建设与发展。这种公建民营改革,不应成为政府创收或谋利的项目。从长远来考虑,政府应设立第三方基金或账户,将公办民营养老机构交纳费用存入第三方账户,用于日后机构大修基金或建设。[11]

(三)体制治理:政治与公共政策支持

1.构建相对宽容的政治环境培育第三部门。众所周知,发达国家机构养老的建设与其强大的第三部门贡献是分不开的。借鉴国际经验,我国政府应构建相对宽容的政治环境,培育市民社会、鼓励和支持第三部门的发展,包括各类营利与非营利、公益性养老机构。即通过增加财力、提供政策和资源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机构建设。这就意味着对来自民间力量办养老机构的宽容与包容,允许与鼓励更多社会资本的进入,包括民间组织、个体对养老机构、护理院、临终关怀院等机构的投入与建设。可以借鉴台湾经验,允许佛教、道教等宗教团体开办公益性、福利性、非营利性的养老机构。

2.加大公共政策支持养老机构建设。一是政府制定政策扶持机构养老发展。包括完善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营补贴、税收及水电气暖冷等优惠政策;规范机构基本设施及无障碍建设,为机构养老提供优质的硬件环境。二是从宏观上引导市场向老人服务倾斜,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形式兴建、扩改建适宜老年人居养护的老年福利机构。三是加大对老年人的政策与保障支持。国家要根据人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情况完善养老金、低保等社会保障制度,为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提供经济支撑。通过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向不同类型老年人按月发放高龄补(津)贴、养老服务补贴、残障补贴、机构养老医疗补贴、交通补贴、贫困老年人生活补贴等,真正让有需求的老年人能够进养老机构,愿意进养老机构。[3]57四是服务价格实行价格区间指导。政府应根据服务成本提供服务价格区间指导(民政部门应会同物价等部门做好养老服务收费价格指导工作,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该机构养老指导价不应是一个指定价位,而是一个价格区间,它应由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用市场方式来制定,以动态成本核算来进行。作为一种价格参考,对机构既是一种柔性约束,也是一种利益维护机制。同时,通过这种机制也有利于维护老年人的利益。

(四)机制治理:加强人财物建设

1.人力资源建设:注重多样性与复合性。政府应通过政策制定,有针对性发展机构养老服务人才,从长远机制上解决人力资源不足的状况。一是通过奖励及补贴等方式培养机构养老管理、医护、护工、康复等多种专才,注重多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二是完善人才职业资格认证、专业技术等级培训制度,通过持证考核上岗为老年人提供专业服务。三是着重培养专业机构养老社会工作者。借鉴国际经验将老年社会工作者资格认证引入机构养老服务领域,提升养老机构社工的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水平。[12]四是为老年临终关怀机构培训临终关怀师,为临终老年人提供身、心、灵关怀辅导与咨询服务。

2.融资治理:资金来源多元化与创新政策补贴。养老机构发展及服务补偿所需资金不仅应来源于财政投入、经营性服务收费,还应来源于社会捐献及福利彩票收益等,这种机构养老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多渠道才能真正体现老年人福利服务的社会化。1)加大财政投入。首先,政府应加大对机构养老服务建设的财政预算投入。养老机构建设及运营所需资金,应列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各级政府应提高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建设补贴,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承担相应财政责任。其次,政府设立机构养老服务建设专项资金,并以项目资助、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机构软硬件建设。再次,加大福利彩票公益金对机构养老的资助力度。今后,福彩公益金应根据激励机制改革资助方式,如“按项目资助”结合“以奖代补”,用于养老机构新建和改扩建。2)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一是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在资本金、场地、人员等方面,进一步降低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的门槛,简化手续、规范程序、公开信息,提供便捷服务;鼓励境外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鼓励民间资本对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及其他社会资源进行整改用于机构养老。二是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继续在水、电、气方面执行优惠用价,在供暖、网络等方面也应受到价格优惠。3)创新政策补贴机制。长期来看,应逐步将政府财政补贴的重点调整到补贴政府需要负担的特定人群的特定服务上,补贴方向逐步从供方向需方转变,逐步从建设补贴向运营补贴转变,不以提供服务主体的机构属性为区分标准。一是完善供方补贴政策。包括加大对护理型床位的建设补贴力度,缩减或取消一般养老型床位的建设补贴;增设租赁补贴,满足大量通过租赁方式获取经营场地的养老服务机构的需求;通过政府购买、岗位补贴、开办年限补贴等方式,提高机构运营补贴标准和扩大补贴范围;通过奖补结合、以奖代补等形式促进养老机构建设。二是加大对需方的补贴力度。推广并适度提高机构养老服务补贴(注意逐步将高龄津贴与养老服务券统一起来),包括入住机构的低保、失能老人可获得不低于地区平均水平的床位费、伙食费及护理费补贴。[13]值得注意的是,失能程度高的补助标准应多于失能程度低的老年人,机构养老补助和居家养老服务补贴不能兼得。

3.设施治理:加强机构软硬件建设。养老机构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优良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建设。为此,一是加强硬件环境建设。包括机构内部居住环境、功能区间合理布局和规划、基本医疗设备和无障碍设施建设等;优先发展供养型和养护型及医护型养老机构的建设,多方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二是推进软件环境建设。包括提升机构饮食、医疗护理等服务质量,培育尊老、敬老、爱老人文氛围等,消除老人被隔离和孤立的感觉;社区老年活动可与养老机构共建,将一些活动、节目引进机构,丰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社区志愿者可以定期探望,与老年人聊天、互动等。[3]44三是主管 部门应建立一个评估体系,对养老机构进行评估打分,根据评估结果,要求其整改或退出服务市场。

参考文献:

[1]2015年中国民政统计年鉴[Z]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2]秦瑶对目前我国机构养老现状的思考中国集体经济,2011,(19)

[3]黄耀明 人口老龄化与机构养老模式研究[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4]张秀兰,王振耀2011中国社会福利发展报告[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王方刃福州市社会养老机构现状及提供卫生服务能力的调查分析中国卫生资源,2003,(5)

[6]刘本强我国养老机构供求状况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0∶16-17

[7]张永生一公办养老院排号7千需等10年[N]新京报,2012-03-26(A12-A13)

[8]张晗民办养老院成长的烦恼[N]新京报,2012-03-29(A18-A19)

[9]龙露北京超8成老人承受不了养老机构收费[N]北京晚报,2013-12-24(10)

[10]吴敏基于需求与供给视角的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现状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11]陈荞养老机构指导价将指定价格区间[N]京华时报,2014-01-18(12)

[12]赵映诚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93

[13]李璐养老服务机构的道路选择——公办、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生存状况对比分析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4,(Z1)

【责任编辑:黎峰】

作者:陈雷

上一篇:新课改下中学化学教育论文下一篇:企业外汇风险之人民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