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科学发展观经济建设论文

2022-04-27

摘要: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农村经济发展,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两大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以河南省禹州市为特定的研究对象,主要从其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该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对策。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浅论科学发展观经济建设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浅论科学发展观经济建设论文 篇1:

科学发展观之解读

摘要: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的新的发展理念,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是对发展观念的理论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是其本质和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其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统筹兼顾”和“五个统筹发展”是其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其精神实质和根本目标。科学发展观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贵在落实,关键在抓落实。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时代背景 主要内容 意义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影响。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了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对发展内涵、要义、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坚持这样的发展观对新时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意义,为破解新阶段的如何发展、怎样发展等难题提供了理论武器。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发展的涵义,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向先进的发达状态的过渡与转化。发展不仅指经济发展,还包括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等诸多内容,也就是社会整体、协调、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发展就是要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结构性转变。

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指出:“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这一思想到后来被他归纳为“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这一思想始终不渝的坚持。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在2003年10月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蕴含着深远的理性思考,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1]。

1.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存在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如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区域差距扩大、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等等。有些是中国发展的现阶段难以避免的,有些则是由于发展观的偏差所导致或所加剧的。所以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

2.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让城市和农村中生活困难的群众过上小康生活,充分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仅是追求GDP的指标,它应包括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善、文化生活和精神道德水平的提高。所以我们需要转变过去的发展观念。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党在总结了过去各种经验教训后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如建立社会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等,却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有所流失。而相对于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领域的发展明显滞后,不能适应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改善的要求,2003年非典疫情就曾敲响警钟。所以我们要总结经验教训,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要求来做。

4.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水平使我们有条件解决过去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问题。许多社会发展问题,如科技进步、教育发展、环境治理、生态改善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过去在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的时候,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上,其他方面很难顾及。但现在,我国已基本实现了小康,国家的财力和经济实力有了明显增长,有能力解决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情。

新的发展观既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又符合当代中国国情;既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包含深刻的人文精神;还体现了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对全球、对人类的负责态度。如果将这一发展观付诸实践,将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要不要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重要战略思想、第一要义。改革开放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经得起考验,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之所以不断提高,归根到底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结果。在未来的实践中,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要增强国防实力,维护国家安全;要履行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责任等等,都要靠发展。

2.“为谁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本身不是最终目的,只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只有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社会成员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才有意义。

3.“发展什么”。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各个方面都要发展,要相互适应,进程必须是持久的、连续的和可再生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社会与环境之间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进步与人类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保证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

4.“怎么样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丰富与发展了经济体制改革指导思想和改革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总抓手。其实质是要科学地回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其精髓是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这是我们党长期执政过程中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2]

三、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根据新时期我国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它是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新的阶段性重大成果。科学发展观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以宽广的世界眼光观察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进一步结合,为党的理论创新增添了崭新内容,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回答了社会发展问题,科学理论的伟大意义在于能够指导实践。我国的改革发展现在正处于关键阶段,新问题层出不穷。科学发展观系统深入地回答了“要不要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等事关中国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3]。它将指引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确保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3.它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指导思想。全党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才能提高把握全局的能力,领导人民团结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它还对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具有理论启示和实践推动作用。我国是一个正在和平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和深刻,科学发展观在指引中国发展的同时,对全球化大潮中的世界各国也将产生积极影响。

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关键

1.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当前,存在于某些地区和部门领导头脑里的发展观念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有的依然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有的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甚至热衷于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更有甚者,借“统筹”之名搞新的形式主义,以口号代替对“五个统筹”的具体落实。这些情况表明,转变发展观念仍十分艰巨。

2.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二是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三是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

3.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要着力推进以下改革:一是要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等改革,从体制上解决产业结构趋同、低水平扩张的问题;二是要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有序推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三是要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推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四是要推进劳动就业和社会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创造条件。

4.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要抓紧建立对工作实绩进行考核评价的新的指标体系,不应仅仅考察GDP的增长,还要同时考核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扩大就业等其他指标,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5.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坚决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注意在实践中形成新思路,在群众中寻求新办法;要着力解决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3]

只有这样,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落在实处,才能真正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下去,才能真正在新时期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任务。

参考文献:

[1]王永前.科学发展观之认识篇:中央为何提出科学发展观[J].半月谈,2004,(4).

[2]朱健.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和丰富内涵[J].支部生活,2004,(7).

[3]张丽娟.浅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J].内江科技,2007,(9).

作者:侯玉玲

浅论科学发展观经济建设论文 篇2: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摘 要: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农村经济发展,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两大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以河南省禹州市为特定的研究对象,主要从其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该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农村;经济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农村经济却相对滞后。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基地,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却相对缓慢,严重制约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一、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更是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全面准确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使科学发展观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

在整个新农村建设中,尤其是经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关乎国家的社会安全问题。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农村的“小”稳定对于整个国家的“大”稳定来讲,是基础的部分,只有这个基础扎实牢靠,整个“建筑”才会稳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能否得到妥善有效的解决,将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如果农业不能朝着现代化目标迈进,农民的生活不能得到有效改善,农民就会逐渐丧失投入社会化大生产的积极性,社会矛盾将会凸显,这无疑将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只有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到以人为本,更加重视农民利益,农村才能稳定,社会也才能和谐。

2.关乎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等中国古谚都是对粮食重要性的生动描写。对于每一户小家庭来讲,繁衍生息无粮不行,对于整个国家来讲,确保解决13多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随着市场的国际化,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粮食充足是国家“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历史实践证明,只有三农问题解决好了,国家才能无后顾之忧,才能顺利向前发展。

3.关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问题。社会公平指数的提升和社会福利水平的均衡化是我国最终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全面均衡小康社会的建成,是我国当前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目标。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长期存在差距。只有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如果广大农村地区长期得不到发展,将直接影响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二、河南省禹州市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党中央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先后发布了关于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多个中央一号文件。禹州市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总目标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仍不容乐观。

(一)农村人口众多,大量剩余劳动力无法得到有效转移

河南省不仅是我国农业大省,而且是人口大省。禹州市是河南省许昌市所辖的一个位于河南省中部的县级市,总人口达到126万人,其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5%。然而,在禹州耕地总面积仅有的136.5万亩中,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耕地仅占40%,再加上近年来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真正需要的劳动力大大减少,许多农村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被解放出来。由于这些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没有一技之长,导致很大一部分农民没有找到新的出路,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无法得到有效转移。

(二)过分依赖煤炭经济,经济形式过于单一

长期以来煤炭一直是禹州市的支柱产业,吸引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然而,近年来禹州煤炭经济受到全球煤炭市场产能过剩、国家政策、产煤成本等因素的影响,煤炭经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同时,挖采的无节制,使本来就有限的资源储量日益减少,再加上过渡开采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水资源逐年减少,土壤破坏严重,进而影响到农业的发展,近年来这些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禹州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农村信息闭塞,传播渠道狭窄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村的硬件设施有了很大改善,然而农村的信息传播渠道仅限于广播站、电视和村里的墙报。许多农民对外界的情况知之甚少,更无法利用网络这一方便快捷的平台去了解先进的技术和市场动态。虽然政府一直以来都提倡农民进行规模化种植和养殖,并制定了相应政策。但是许多农民由于信息闭塞,不能及时获取市场信息,不敢贸然投资,因而许多农民经济收入依然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农民增收缓慢。

(四)农村旅游资源没有合理开发,保护力度不够

禹州市历史文化悠久,人才辈出。大商人吕不韦、画圣吴道子、褚遂良等名人皆诞生于此。禹州境内有钧官窑址博物馆、神垕古镇、大鸿寨、禹州森林植物园、白沙湖、周定王陵、画圣故里、古钧台、禹王锁蛟井等风景名胜。其中,钧官窑址博物馆和大洪寨风景区还入选国家4A级景区。这些独有景点在促进禹州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不合理的开发建设。一些景点的规划是由投资者自己制定的,他们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为了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旅游景区的自然环境。同时,许多景区向人们免费开放后,景区内有的游客乱翻栅栏,乱扔垃圾,随处坐躺等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游客保护旅游资源意识淡薄,开发者过于看重经济利益,再加上政府监管也不全面到位,使得禹州旅游服务行业发展缓慢。

三、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

要想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变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局面。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造农村建设的新格局。

(一)重视农村教育,注重人才培养

建设社会主义农村,关键在于人才。因此,要注重农村人才的培养,特别要注重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现代农民。乡政府或基层组织可以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科技与创新骨干培训班来挖掘农民潜力,也可以在农民群众中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必要时候,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差、消化新知识困难的老农民进行“一对一”“手把手”教学。农村干部可以组织一批干部或村民代表去外地考察,学习外地种植、养殖技术等,在农村地区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河南人口众多,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应高度重视。高中、大学扩招后,使更多农村学生有了进入学校继续接受深造的机会。禹州市第一、第二、第三高级中学等都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应当全力办好。大力支持许昌陶瓷职业学院发展,培养与陶瓷相关的专业人才。同时,还要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本地或者外来大学毕业生等优秀人才来农村投资创业把他们的知识应用到农村建设中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二)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挖掘新兴替代产业

解决禹州市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妥善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其一,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变优化升级,尽快改变以资源型为主导的经济结构,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多元化产业体系。禹州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数量可观且多分布在农村地区,有铜、铀、磷、大理石、耐火黏土等二十余种。可以以矿产资源为基础,改变过去的以采煤为主的单一工业结构,挖掘新型替代产业,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二,不断整合当地文化资源,形成各种受农民欢迎的特色文化品种。如钧瓷文化、大禹文化、中医药文化等,这些文化产品既可以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营造特有的文化氛围,又可以促进钧瓷、药材等多种特色经济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链。

(三)完善基础设施,促进旅游业发展

按照“旅游立市”的思路,重视农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大洪寨风景区、神垕古镇、白沙湖景区、周定王陵、画圣故里等的修建和开发就是禹州市政府重视第三产业,注重发展旅游业的生动例子。然而,这些旅游景区大多基础设施不完善是阻碍禹州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政府应统筹抓好商贸、餐饮、交通等基础配套服务业发展,例如,在重视兴建旅游风景区的同时,要注重公路、景区餐饮等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使禹州的各个旅游景点连成一片,缩短游客的交通用时,同时做好旅游景区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禹州。

参考文献:

[1]  禹州市统计局.禹州市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R].2010-04-22.

[2]  孔小娜.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  赫荣奉,王静,朱玉晶.论新形势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11):371.

[4]  李心瑞.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我国农村扶贫开发政策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  傅同瑾,蒋学毛.科学发展观视阈下县域经济发展对策浅探[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35-70.

[6]  迟海.中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作者:陈国创 魏晓芬

浅论科学发展观经济建设论文 篇3:

十六大以来的经济发展观研究综述

摘要: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中国社会发展的总思路和总方针,解决的是什么是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而经济发展是发展问题的核心和基础,所以科学发展观最具价值的部分应当是它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因而这两方面是不可剥离的。自十六大以来,国内外理论界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观提出的依据、内涵、特征以及如何贯彻落实作了深入地研究,取得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经济发展观;研究成果;综述

建国以来历史表明,党的经济发展观是不断变化的,是不断修正前人局限和对中国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中一步步走过来的。这既与当时的国际环境、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经济问题紧密联系,也与党认识和把握经济问题的能力密切相关。自十六大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完整提出以来,学界对党的经济发展观进行了深入而系统地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形成了诸多新的观点和认识。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对进一步研究党的经济发展观,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一、国外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观研究的现状

中国经济连续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多数学者能够站在较为客观的立场上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理念、模式做出了评价。

联合国前任秘书长科菲·安南于2004年5月14日在圣保罗接受新华社记者提问时说,中国依靠独特模式实现发展的有益经验的确值得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借鉴。英国《卫报》2004年5月27日刊登题为《中国解决亿万人民温饱问题的经验》一文,认为中国这一新的发展理念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除西方发展模式之外的一个强有力的选择。同年日本《经济界》周刊5月25日发表文章,认为中国新领导集体正在实行“协调发展”政策,从“先富论”到“共富论”。

文章说,中国经济从大局来看,最大瓶颈是地区发展不均衡和农业问题,因而中国新领导集体目前正在逐步调整“先富论”政策,消除城市与农村的差距,重视协调发展和福利[2]。

目前国外对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研究中,现为美国高盛公司资深咨询顾问和中国清华大学教授的著名学者雷默(Joshua CooperRamo)在其发表的题为《北京共识》一文中指出,现在中国正在实施一种“在经济壮大的同时避免付出重大政治与经济代价的理论”,他称之为“北京共识”。他认为,解决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之后的中国在经历主要强调经济发展的阶段之后,面临新的发展起点,把创建一种可持续发展与平等的发展环境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雷默指出,“北京共识”的目标是帮助普通人民,“北京共识”主张一个国家在开放的同时必须保护本国环境,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适度均衡、全面发展[2]。

国外学者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大部分还停留于一般笼统的、概念性分析上,着重于发展理念转变的方向性把握,对中国经济发展认识总体上还处于较浅的层次,深入性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但他们的许多观点与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是相通的,有的甚至是非常相似,因而对我们国内的研究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二、国内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观研究现状

1.提出的背景。中央党校李兴山认为,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制约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短腿”和“瓶颈”以及解决中国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些都要求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3]。张学森认为,生产力比较落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城乡差距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要求有科学的发展观做指导[7]。有学者采用经验比较分析法来解释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指出2003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 000美金,而人均GDP到了1 000美元以后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这是一个关键时刻,我们强调“以人为本”,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是既要让经济持续发展,又要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方面需求[6]。还有学者从国际发展大趋势来论述该问题,指出,当今世界,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加快实现现代化,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主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世界发展潮流和发达国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准确把握。

2.基本内涵。对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内涵问题研究的成果很多,概括起来讲,对此问题国内理论界主要有以下观点:

有的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内涵可归纳为“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谋求国际间、区域间、城乡间相互配合、相互影响,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速度适宜和效益兼顾的社会良性发展形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

有的论者把发展的内涵归纳为“一个本质”、“三个基本点”、“五个基本要求”。以人为本是发展的本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发展的三个基本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是发展的五个基本要求。应当说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高度概括,同时也是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观的一个高度概括。

有的学者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国情,强调发展、而且强调更好、更快的发展是科学的发展观的出发点。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经济、科技、文化相对落后,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加快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认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一心一意谋发展”的问题,因为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进一步回答了中国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的问题,这条道路就是立足中国实际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回答了如何使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的问题,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就是说科学发展观回答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即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和为谁发展的问题。

关于“以人为本”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要坚持“以人为本”,就首先要认同并在思想中真正确立“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一切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坚持“权利公平”、“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信念。

3.基本特征。刘孝良认为,2005年19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和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作为科学发展的行动纲领,突出了当今经济发展一系列基本特征:(1)以人为本,为民发展。(2)统筹兼顾,协调发展。(3)自主创新,持续发展。(4)合作共赢,和平发展[8]。中共中央党校李兴山教授认为,这一发展观是一个积极的发展观、一个总体的发展观、一个求实的发展观、一个辩证的发展观[3]。

4.贯彻落实。有的学者认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首要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核心内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中之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内在动力[5]。学者们认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需要正确把握下列问题:发展速度问题、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需求)之间的关系问题、保持较长的快速增长期的问题、求真务实的问题等。中央党校李兴山还提出要正确把握几个关系,即增长与发展的关系,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统筹兼顾与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关系,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的关系,当代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发展观与政绩观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与体制改革的关系[3]。

以上是学界在十六大以来经济发展观方面所取得一些研究成果,笔者只是选取了部分自认为是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和看法。当然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有很多,要穷尽学界的一切观点是笔者力所不能及的,从研究的角度讲也是不可能的。在这些成果中有一些学者的观点是相同或是相似的,在这里没有一一赘述。

总起来讲,目前学界把十六大以来的经济发展观作为一个单独的课题来研究的成果还比较少,多是对科学发展观整体的研究。而科学发展观作为研究对象,是一个更为宏观的东西,而其中所蕴涵的经济发展的思想理应有一个自身独立的理论形态。目前,我们注意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武力研究员在这方面研究成果颇丰,他对十六大以来的经济发展观作了一个高度的概括,即以“新型工业化”和“以人为本”为代表的科学发展观。他认为,经济发展观不仅是怎样认识发展的概念和目标,还关系到制定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和政策,以及经济发展的成果如何分配和享用问题。概括地说,经济发展观实际上包括三个内容:一是经济发展的内涵和指标,二是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政策,三是经济发展成果的享用[9]。

个人认为,经济发展的理论同任何其他理论一样,它是不断发展的,它不会有一个最终完成的形式。因而我们谈经济发展观,应该把它看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这个动态的过程可以这样表述:可持续发展观取代不可持续发展观;人本经济发展观取代物本经济发展观;协调的发展观取代非协调的发展观。

作者:贾新政

上一篇: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论文下一篇:护理专业递进式实践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