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影视剧论文

2022-04-15

作品影视剧论文 篇1:

文学作品在影视剧中的艺术价值

摘 要:文章详细介绍文学作品与影视剧的区别,并简单分析了二者的具象形态。以著名文学作品《简·爱》为例,文章阐述该作品的人物性格与精神内核在影视剧中的展现方式、该文学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及该影视剧的艺术特征,分析文学作品在影视剧中的艺术价值。经典文学作品《简·爱》的改编,向人们展现了两种不同形态的艺术。

关键词:文学作品;影视剧;艺术价值;《简·爱》

基本每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文字,而多種极其生动的文学作品又借助文字展现出来。为使文学作品更加直观,近现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即影视剧,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都被改编成影视剧。由于展现方式的变化,两种艺术形态具有较大区别。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剧,《简·爱》都极为成功,都展现出了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

一、文学作品与影视剧的区别

作为艺术文化的不同媒介,影视剧与文学作品存在一些区别。二者主要区别体现在形态上。具体来说,文字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其代表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借助文字,许多文学家写出了经典的文学作品。我国文学作品的集大成时期在明清,这一时期出现了四大名著;而欧美也诞生了一大批文学家,如马克·吐温、夏洛蒂·勃朗特等,文学作品也颇为丰富,以《简·爱》《哈姆雷特》《基督山伯爵》为典型代表。随着科技的进步,电灯与电视被相继发明,因而又衍生出了一种新的艺术形态,即影视剧。影视剧的出现极大地刺激着人们的视觉与听觉,其艺术形象也更为直观。而由于文学作品的传播范围广、受众多,被广泛应用到影视剧中。二者虽然形态不同,但都展现出了一定的文化价值。

文学作品更加注重故事的叙述性与艺术性,对文字的要求较高。但影视剧在改编过程中更看重文学作品的某一方面,如现实主义、戏剧性与娱乐性等。影视剧更为注意人物的面部特征,而文学作品更多呈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给人以较强的想象空间。

二、文学作品与影视剧的具体形态

文学作品代表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与开拓精神,通常来讲,经典的文学作品借助文字表达出了更深的文化内涵。比如在作品中作者会向读者展示其崇高的理想,并将该文化传递给读者。读者能体会文学作者极具深度与广度的文化价值。文学作品会对现实生活进行客观而精准的描写,在作品中不但人物真实,其情感与内心活动也都被作家描绘出来。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作家的精神内核,进而理解作品的文化价值。

文学作品的重组与解构依靠文字的刺激与大脑的想象,但影视剧的思维模式则有所不同,其思维形象来源于现实的画面,思维形式的不同是二者的最大差别。影视剧带给人们的感受较为真切、客观与具体,但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与更深层次的心理感觉影视剧则较难以展现。文学作品在表达文化内涵时大多依靠作者与读者的想象,这是影视剧难以企及的。影视剧与文学作品虽然形式不同、传递载体不同,但其文化态度与热情则颇为一致。在摄像技术与电视机出现后,多部影视剧来源于经典的文学作品,体现出了艺术的相通性[1]。

三、《简·爱》在影视剧中的艺术价值

(一)主要人物性格与精神内核

《简·爱》为英国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的著名作品,到目前为止,该作品已改编为多部影视剧,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该小说属现实主义,具有自传色彩,其描写的故事大多源自作者的真实经历,因而尤为动人。从小说主题上看,这是一部爱情小说,女主角简·爱虽然贫穷,但独立而坚强。读者在阅读小说时,能从女主角的悲惨遭遇中感受到她的独立与坚强从而产生钦佩之情。该小说的主线为爱情故事,但暗线则为其与现实不同的爱情观。女主人公的爱情观为精神平等,而社会地位、金钱与外貌则为次要,只有二人彼此相爱才能步入婚姻的殿堂。这种超出社会思维的爱情观使得男女主角相爱,并将女主角与其他女性区别开。小说以爱情故事为主线,简述了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赞扬了简·爱反抗命运的精神。

(二)在影视剧中的展现方式

由于《简·爱》这部文学作品太过出众,当影视剧形式出现后,其便成了诸多编剧与导演的改编目标。1983年朱利安导演首次将《简·爱》搬到荧幕上,并获得好评。在对《简·爱》改编的过程中,由于影视剧更直观,因而该导演将小说的主线——爱情故事保留,而小说中的诸多分支则被舍弃。在选择演员时,导演非常注重演员的面部表情。由于影视剧不能直观地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丰富的面部表情就极为重要。道尔顿演出了男主角的傲慢与孤独,虽然外表冷漠孤傲,但内心却极为热情。演员的表现力将男主角性格中的矛盾较好地展现出来。具体来说,道尔顿饰演的罗切斯特在情感发生变化时,其每一幕的眼神也会带有细小的变化。演员细致入微的表演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观众也会产生较强的代入感。而简·爱的扮演者为克拉克,导演在选择女主角时颇费周章,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他对克拉克也提出了诸多要求。由于克拉克在外形上酷似书中原型,会快速将观众拉入影视剧中。在性格塑造上,她凭借自身高超的演技与真诚的态度,准确地把握简·爱的性格——善良、沉静与独立,并将整部作品的情感变化较好地诠释出来。男女主角的精彩演绎,使该部作品一经播出便广受好评。《简·爱》影视剧将此类艺术形式的多种优点全都表现了出来[2]。

(三)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在经典文学作品中,其艺术特色极为重要,而在文学作品《简·爱》中,其带有四种较明显的艺术特色。

其一,该小说是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小说中的主要故事都源自作者的真实经历。同时,整部小说的结构安排也源于主人公不同阶段的性格变化,所有的事件评价、人物介绍与故事叙述都为第一人称,该方式不仅便于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会产生与书中人距离缩短的感觉,进而使小说艺术效果更显亲切感人。

其二,《简·爱》小说整体的艺术构架仿照了《神曲》,女主角简·爱在经过了地狱与炼狱的双重考验后,其内心得到了净化,而后进入了大彻大悟般的理想境界。

其三,全书中心理描写较多。由于该书的情节极为波澜起伏,再加上构思精巧,渲染出了较强的恐怖气氛,但书中背景又与中产家庭的状况相吻合。在描绘自然风景时,作者从鉴赏审美角度,并借助准确的描写将影与光和谐一致的画面呈现出来。描写其作品中的景物,既用词准确,又细致生动。

其四,《简·爱》作品中最为直接的特点是富有诗意与激情,如在展现男女主人公相互爱慕时借用了较为诗意的话语,因此,其艺术价值极高[3]。

(四)影视剧的艺术特征

文学作品由于带有大量的心理描写,读者在阅读时会跟随男女主人公一起经历煎熬与解脱。但在影视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则较难直接体现出来,需借助某些道具或场景的渲染等。

在诠释人物的“孤独”时,《简·爱》导演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即声音、画面与场景的渲染,影视剧由一声较为沉闷的开门声作为开篇,画面中的简·爱一语不发,离开庄园,这样的剧情对观众有较强的吸引力,环境渲染也较为理想。而在整部剧集的中间部分,漆黑的夜色、呼啸的冷风、荒无人烟的郊野与泥泞的路面都展现出简·爱的悲伤情绪。小提琴、钢琴的伴奏更是将人物的悲伤渲染到极致,观众为简·爱的遭遇而流泪。整部电视剧大多在渲染简·爱孤独无助的情绪,观众的情绪会随着简·爱命运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一会儿纠结,一会儿又舒心。孤独感的展现更加反映出简·爱坚强勇敢、不屈不挠的性格,观众也会更加赞赏其展现出的人格魅力。

在20世纪前,人们更喜欢阅读文学作品,但其传播的渠道較为单一,虽给人以无限想象力,但难以获得。而随着电视机的发明,新型艺术形式产生,影视剧开始带给人极强的直观感,不同的艺术体验。多部名著经过影视剧的改编,作品的传播范围更广。《简·爱》是两种形态的集大成者,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蒋承勇.多元融合 阅读评论 媒介传播:《简·爱》经典化过程考论[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9(2):36-48.

[2]王爱华,刘唐华.从文学到电影:解读名著《简·爱》[J].福建茶叶,2019(12):243-244.

[3]李娜.从文本美和教学美论《简·爱》的美育价值[J].文学教育(下),2019(7):108-109.

作者单位: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作者:张昕

作品影视剧论文 篇2:

探讨英美文学作品在影视剧中的艺术价值

摘 要:文学作品是影视剧拍摄的重要题材,很多影视剧作品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可以说,文学作品为影视剧拍摄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其中还包含一些先进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对于社会大众能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而英美文学作品相对于中国的文学作品来说,又有其特殊性,本文以《简爱》为例,探究在这部英文文学作品的影视剧艺术价值。

关键词:英文文学作品;影视剧;艺术价值;《简爱》

作者简介:邹柏涛(2001-),男,吉林长春人,长春市第十一高中学高三学生,研究方向:文学。

很多文学作品创造成功后,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在社会中广泛普及,甚至成为主流文化之一,文学作品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激发读者的某种精神和动力,这也是文学作品得以广泛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原因,基于文学作品改变的影视剧往往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更易获得成功。

1.英美文学作品的影视剧艺术价值

文学作品能够获得成功,往往是因为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正能量,能够给予众多的读者以鼓舞和动力,或者是文学作品能夠反映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实状况,给读者以思考。更多的时候,文学作品倾向于塑造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形象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的,作品的中心思想都是积极向上的,往往典型人物能够代表更多的读者的思想和行为,英美文学作品相对于国内文学艺术作品,在思想意识、表达方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不同点,对于司空见惯了国内影视剧表达形式的中国观众来说,以英文文学作品作为影视剧改编的素材,更能激发观众对于作品的兴趣,能够带给观众不一样的创作体验,虽然中外文学作品在表达形式以及文化背景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往往真善美的内容都是相通的,美好的情感也是相通的,这一点是英美文学能够在影视剧改编后,在国内国外都深受欢迎的主要原因。英美文学作品中,往往倾向于表达人权平等、崇尚自由、爱情崇高等思想,这些思想放逐世界皆准,经过改编的影视剧作品往往也以突出文学作品的深刻思想内涵为主,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号召力。这是英美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所在,不管是哪个时代的文学作品,表达真善美、亲情、爱情、友谊等思想都是永恒的主题。

2.《简爱》文学作品的影视化价值

《简爱》是勃朗特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是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讲述的是女主人公简爱 曲折的爱情故事,简爱父母早亡寄居在舅舅家,舅舅病逝后,舅母把她送进孤儿院,来到桑恩费尔德,当男主人公罗彻司特先生家的家庭教师,罗彻先生脾气古怪,经过几次接触,简爱 爱上了他。在他们举行婚礼时,梅森闯进来指出古堡顶楼小屋里的疯女人是罗彻司特先生的妻子,简爱不愿作为情妇,离开了桑恩费尔德。来到一个偏远的地方在牧师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个乡村教师的职业。在牧师向简爱 提出结婚时,她想起了罗彻司特先生。当赶回桑恩费尔德时古堡已成废墟,他最终和罗彻斯特结婚了,并为他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小说中简爱 是单纯善良的女性,她不因为自己的出身低微而放弃追求爱情的权利,也没有以当时名媛们追求的以金钱和权利为基础的爱情为择偶标准,她更注重的是爱情,讲究恋爱中的平等自由,突破了传统的爱情观、金钱观和价值观,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让罗彻斯特这样一个看惯了哪些势利眼的女人的男人渐渐爱上了她。简爱 最终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爱情,是不以金钱 和地位为前提的真正的爱情,但是,他们正式结婚的当天,简爱知道了罗彻斯特之前有一位疯了的夫人,这一点让她不能接受,她选择了离开罗彻斯特,去往一个偏远的乡村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她受到了其他爱慕者的追求,但是也得知这个向她求婚的男人并不是真的爱她,而是需要一个有涵养的助手,她迟迟不肯答应,并更明白了内心的需求和真爱,她选择了回到罗彻斯特的身边,但是当她回来时,她发现罗彻斯特家里遭遇了重大的灾难,在火灾中罗彻斯特为了救自己疯了的妻子,被烧瞎了眼睛,烧伤了手臂,她没有因此而背离他,选择了嫁给他,最终罗彻斯特的一只眼睛恢复了光明,并看到了简爱为他生下的孩子。

可以说这是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了。简爱最终还是嫁给了爱情,影视化的呈现中,扮演简爱的女演员还算比较真实的还原了原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这部电影一上映,就受到了广泛好评,追剧的人络绎不绝,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影视化作品了。观众之所以这么肯定影视化的《简爱》,是因为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人读过这部作品了,他们对于原著有着很深的情结,对于原著中简爱的形象印象深刻,并且有很多人将简爱 作为自己追求爱情的榜样,所以得知影视剧版的《简爱》上映后,十分热衷地去追剧,那是因为作品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是当前这个时代下人们追求爱情的有效思想引导,鼓舞了很多想要追求爱情的人们勇敢的追求真爱,并将爱情推到一种很崇高的境界上,充分表达了爱情的美好与纯洁。

3.对《简爱》的影视剧艺术价值赏析

《简爱》这部作品之所以获得观众的喜爱,获得如此大的成功,是因为作品激发了广大观众对于苦难的同情,影视化表达中对于简爱 的孤独感进行了渲染,在很多时刻,例如知道了罗彻斯特原来是有妻子的时候,她走出庄园的时候,是多么的孤独无助,在很多时刻,加入了小提琴的忧伤伴奏,进一步对于这种孤独感进行渲染,让观众对于女主人公的遭遇表示深刻的同情,同时也会因为女主人公在体验爱情的美好时获得内心的舒缓,影视作品中女主角的情感变化一直牵动着观众的神经,让观众亦喜亦忧,当故事发展到简爱 发现了庄园中的疯女人原来是罗彻斯特的妻子时,悲伤地离开了 庄园时,似乎已经结束了,注定了简爱 的悲剧结局,但是故事又切换到简爱 心灰意冷,去往乡村教书的场景,而最终她选择了回去,去和真爱在一起,最终她和罗彻斯特结婚了,并生下了孩子,可以说,这种结局是美好的,是圆满的,也符合观众对于大团圆结局的诉求。这种影视化的安排让《简爱》成为一部以美好爱情为主题的作品,让观众更加坚信爱情,更勇敢的在现实中追求爱情。英美文学作品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让观众获得情感上、思想上以及思维上的新体验,能够更具特色和影响力,将他国的优秀文化转化为全人类共有的文化,体现文化的艺术价值。

总结:

英美文学作品中,很多享誉全世界作品,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就很大,将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影视作品的改编素材,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观众基础,且经过影视化的再创作,获得成功的概率更大。而这些文学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主题往往也能进一步被放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实际行动。《简爱》作为英美文学中的优秀作品,将其改编成影视剧作品具有一定的思想教育价值和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冰.论英美文学作品在影视剧中的艺术价值——以《简爱》为例[J].黑河学院学报,2016,7(05):181-182+193.

[2]赵谦.西方影视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运用实证举隅[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34(07):43-46.

[3]胡细辉.探析英美文学在多媒体环境下教学的模式[J].语文建设,2013(15):5-6.

[4]刘苏周.寻求“文本阅读”与“图像阅读”的平衡点——多媒体及网络环境下的英美文学教学的再思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15(04):101-103.

[5]刘可,白德铭.文本·言语·声像——试论多媒体时代英美文学教学模式的构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S1):91-93.

[6]吕红兰.影视教学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作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06):106-107.

作者:邹柏涛

作品影视剧论文 篇3:

浅谈当代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剧的社会效应

【摘要】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剧已经成为主流。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电视机在生活中得到普及,长篇小说以电视连续剧的形式最大程度地呈现了文学作品的完整性。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剧的热播,引起的社会效应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对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剧的优势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所引起的社会效应以及相互间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当代文学;影视剧;社会效应

一、当代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剧的优势

当代文学作品是指新中国成立后采用白话文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与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在创作形式上,当代文学作品以白话文为创作语言,形式多样,有诗歌、散文、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内容大多是以当下和近期时间为背景。以长篇小说为例,仅仅70年的时间,我国就涌现出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在影视改编中,相比于古代的长篇小说有很大的优势。一方面,人物、故事背景皆为当代,在拍摄取景和道具选择上十分方便,同時观众也有很强的代入感,不需要去了解和掌握影视剧中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当代文学作品都是白话文创作,对于编剧修改剧本和二次创作也比较有利。

二、当代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剧的社会效应

(一)丰富了影视资源和社会文化

我国的影视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民营影视企业兴起,活跃了市场,丰富了影视剧的种类和数量。然而,当下影视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了产量高质量低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剧本创作力度不够。而当代文学作品正好可以弥补影视剧的剧本缺陷,为影视剧提供丰富的资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精神文化的丰富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追求,许多反映当代生活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为影视作品,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追捧。其中许多影视作品因制作精良,在国内外获得众多荣誉,赋予了文学作品的二次生命。比如当代著名作家莫言在1986年创作的长篇小说《红高粱》被改编成剧本进行电影拍摄,这部电影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成为首部获得此奖的亚洲电影。文学作品改编取得的成功,对我国影视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自此之后,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为影视剧,为中国的影视产品提供了优质的资源。

(二)实现了文学作品的大众化传播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只有具有一定文学修养的人才能体会其中的意蕴。当代文学作品虽然语句比较通俗,但是有些作品结构复杂、哲理丰富,对于普通群众或青少年群体来说仍显晦涩难懂。而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剧,符合普通大众的审美,通过简单形象的镜头语言就能够完美地表达出文学作品的内容。这对于没有阅读兴趣的人来说也是十分有利的,通过观看影视剧就能了解文学作品,感受文学所带来的魅力和震撼。同时,影视剧的广泛传播也使得文学作品被大众熟知。有些观众通过影视剧反过来去了解和阅读原著,实现了文学作品在大众之间的传播。

(三)提高了文学创作的积极性

文学创作对于作家来说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不仅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同时还要有坚韧的毅力,尤其是长篇小说的创作,动辄几年的创作时间让许多作家因缺乏经济来源而放弃创作。而将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剧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日常文化需求,同时也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对于文学作品的创作者来说也得到了相比稿费更多的报酬。许多作家凭借着自己的作品以及商业化运作,成为了高收入群体,甚至还创办自己的企业,将文学艺术与商业完美结合。作家在经济上的改善为他们解决了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青年学生、文学爱好者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三、结语

当代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尤其是知名的文学作品,借助于广泛的读者基础,在影视剧改编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在文学作品改编的过程中,也存在技术上的问题,有些影视剧偏离了原来的主旨,引起了原著读者的不满。因此,要将文学作品改编的质量作为效益的基本保障,这样才能向广大群众呈现出优质的文学作品改编剧。

参考文献:

[1]冯乐安.经典文学作品影视化:《平凡的世界》书评和影评的比较分析[J].社科纵横,2019,034(008):100-104.

[2]王俊忠.刍议文学作品影视化与当代文学创作[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5(1):123-125.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作者:沈青青

上一篇:哲学毕业论文下一篇:服务业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