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赏析论文

2022-05-1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影视作品赏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往日益增多,对英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为了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需求,培养当代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主要通过对不同题材的影视剧进行分类研究,具体分析不同的影视作品包含的不同的文化信息,旨在培养学生的自身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

第一篇:影视作品赏析论文

影视作品呼唤艺术灵魂

电视剧市场向来众说纷纭,无论是什么样的电视剧,一播出,便都要以收视率论英雄,总要排出一个一二三来,既有大数据的排名,也有观众的说法,无论是人气,还是财气,都会展开来讨论和纷争,这不最近是电视剧市场最火热,有《思美人》展示屈原的一面,还有《白鹿原》反映历史的一面,更有《欢乐颂2》反映现实的一面,但如今谁是赢家?谁主沉浮?到底用什么来说明?

据报道,5月10日《白鹿原》复播,躲开了《人民的名义》,又遇劲敌《欢乐颂2》。前者以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展现了从清末到建国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和人性拷问;后者则以欢乐颂小区22楼“五美”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为切入点,讲述了当下年轻人所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两部剧均包含对时代环境和个体发展的探讨,但在格局、视野以及最终呈现方式上都有较大不同。然而,从目前的市场表现来看,上个世纪的白、鹿两大家族似乎输给了这个世纪的五个年轻人。

有大数据为证,在市场方面,市场遇冷,《白鹿原》各项数据表现均低于《欢乐颂2》,截止到21日的数据表明,《白鹿原》两台平均收视率分别为0.587%、0.504%,《欢乐颂2》的平均收视率分别为1.537%、1.373%,在收视率一項上,《白鹿原》完败。从网络播放量来看,《白鹿原》累计播放量达15亿,而《欢乐颂2》已超63亿,在视频网站上的较量结果也是显而易见。但是,在口碑方面,《白鹿原》在剧本改编、演员演技、制作水平等方面均大获好评,《白鹿原》豆瓣评分9.0分,已经跻身精品国产剧行列,而《欢乐颂2》仅5.2分,不仅与《白鹿原》口碑差距大,甚至远不及第一部7.3的豆瓣评分。

在宣传效应方面,《白鹿原》缺乏流量明星、营销力度,这造成了《白鹿原》无法实现高收视、高播放量的两口“大锅”,《白鹿原》口碑虽好,在收视率和播放量表现上却明显无法与《欢乐颂2》抗衡。从演员阵容来看,《白鹿原》虽然均为老戏骨,但张嘉译、何冰甚至都没有微博账号,对剧集宣传助力很小,秦海璐虽有微博账号,但其社交影响力较为有限。《欢乐颂2》一众主演刘涛、王凯、杨紫等人在社交平台的影响力较高,粉丝数量庞大,主动转发积极,使得对剧集宣传的效果也相对较好。

在需求方面,若从各项数据表现来看,《欢乐颂2》与《白鹿原》之间似乎胜败已定。作为一部正剧,《白鹿原》以宏大的叙事场景和精妙的细节刻画全景展现了历史大环境下个体如何应对现实、谋求生活,是不折不扣的“严肃思考”,但与当代观众的日常感悟相距甚远,并且难以满足当下观众对影视作品的娱乐诉求。而《欢乐颂2》虽然在剧情和各种细节上多有诟病,但很多观众能够通过“五美”看到自己或者身边人的影子,带有一种天然的熟悉感和代入感,更能引发剧集和观众之间的情感共鸣。

这足以看出,似乎最近热播的两部大戏《白鹿原》和《欢乐颂2》已经一决高下,就是说《白鹿原》已经败给了《欢乐颂2》,事实胜于雄辩,谁也有口难辩。

但是,事情往往并非如此,说目前的《白鹿原》和《欢乐颂2》虽然从几个方面来看,各有所长,也有数据说,《欢乐颂2》的播出量比《白鹿原》高,但口碑却并不如《白鹿原》,影响也不如《白鹿原》。

当然,从历史和剧情来说,两者更是不一样,一个近代,一个现代;一个是白发老农满脸沟壑,一个是大上海的“白富美”豪车美墅。如此而言,受众不同,内容更不同,无可比性而言。

从历史的角度看,观看《白鹿原》看的既是历史,也是现实,是一个时代,因此,也被称为史诗式电视剧,从这里既能看到上个世纪那动荡年代的风云变幻,更能看到那些超自然情节背后的历史局限。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才演绎出了诸多的故事,故事有内容,有内涵,更有哲理,而且故事中的人物都活灵活现。

从现实的角度讲,观看《欢乐颂2》既看到的是如今的职场,如今的生活,快意恩仇、激情四射,但一时之愉快,并不能给人长久的思考。可《白鹿原》却就不一样了,从中不仅仅看到历史,而且也能看到现实,更有思考,看后给人的思考却很深,这样说,《欢乐颂2》是比不了的。

《白鹿原》与《欢乐颂2》比拼,到底谁输谁赢?大数据能说明一些问题?值得深思的是,谁输谁赢,有时候不能光靠大数据,而要看给观众留下的思考,留下的故事,留下的历史内容,更重要的并不是数据,而是今后的影响力,如果过几年以后看,一部电视剧还能让人记起,这样的电视剧才是一部好作品,也是经得起市场和社会及其历史检验的电视剧,这才是观众需要的电视剧。(责编 李珊珊)

作者:白峰

第二篇:影视作品赏析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往日益增多,对英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为了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需求,培养当代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主要通过对不同题材的影视剧进行分类研究,具体分析不同的影视作品包含的不同的文化信息,旨在培养学生的自身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

关键词: 影视作品赏析 跨文化交际 培养方式

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国际交流日渐频繁,在文化交流过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应该认真学习中西方两种文化,发现其文化差异,从而更好地进行中西方文化的沟通。各国影视作品是各国文化的代表作,也是其文化的精华所在,反映并传递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通过欣赏影视作品,逐渐被不同文化感染,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从具有代表性的四种题材的影视作品入手,深入探究其中的文化差异,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司法题材片《十二怒汉》准确地反映了美国法律正义和陪审制,讲述了一个由12人组成的陪审团判决一起少年弑父案的过程,从片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的司法观念中就有“宁可放走一万,也不错杀一个”的思想。这种司法意识正是在其完整的陪审团制度下形成的,陪审团审判是英美法系司法制度的一种特色制度,英国著名的法学家威廉·布莱克斯通爵士曾说:“陪审团审判不仅是法律的一个工具,不仅是宪法的一个轮子,它还是表明自由长存的明灯。”陪审制度一直被认为是司法民主化的一种表现,其特点是陪审员职能和法官职能分工,陪审员根据法庭上出示的证据对事实进行认定,决定被告有罪。相比之下,我国人民陪审制属于大陆法参审制模式,现行宪法中没有对陪审制度做出相应规定,所以在我国审判实践中,人民陪审制度并没有较大地发挥应有的作用。除了典型的反映西方的陪审团制度外,该片还生动地反映了西方思维特点。当片中出现1票反对、11票支持的情况时,审议会主持人没有立即宣判而要求重新讨论,但相同的情况在中国多以“少数服从多数”而结束。从该片我们清楚地了解到中西司法体制的差异和不同环境下的思维观念,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要注意西方人所推崇的民主与公正、理性与客观。

叙事故事片《推手》以一位太极拳高手朱老退休后被儿子接到美国,在与洋媳妇玛莎一起生活中由于彼此生活习惯不同、思想观念不同,最终黯然回乡的故事。首先本片反映了饮食习惯上的差异,片头是朱老与玛莎共进早餐。中国人的饮食分为主食和副食,淀粉、蔬菜、肉类组合在一起才称之为一顿饭,西方人的一日三餐中主食多为咸面包,并喜以冷饮佐食,中国饮食追求的是味美的饮食,但往往忽略食物营养是否流失这一点,西方饮食重科学,关注的是营养,不过于追求口味,饮食较简单,菜肴讲究原汁原味。其次,本片起因于朱老儿子的一片孝心,在家庭观念上,中国的养老文化历史悠久,以“孝”作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以“尊老敬老”作为社会伦理道德的孝养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并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继续得到国家的提倡。西方社会养老文化是以基督教文化为背景,故在其影响下形成了在西欧国家普遍存在的松散的家族制度。最后,在业余生活的差异上,《推手》的片名像太极推手的中国健身,侧重身心统一,强调“修身养性”的健康观念;动静结合、适当有度,不刻意追求外在运动的负荷与强度,强调“形神并在”的完美和谐境界,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华养生术占据特殊地位。西方人注重身体的健力美,体态匀称,崇尚力量,追求通过体育健身实现肌肉与力量、速度及形状的完美结合。本片反映的中西饮食习惯、业余生活、家庭观念的差异使我们在与西方人的交往中,品味西方人的口味,熟悉西方人的业余生活,理解西方人较早的社会独立性,这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浪漫爱情片《喜宴》是李安导演的另一部巨作,讲述了一个伦理关系复杂的故事:远在美国的伟同身为同性恋,在父母的逼婚下,被迫与女房客威威结婚,喜宴之夜威威与伟同发生了关系并怀孕,最后观念传统的伟同父母还是接受儿子同性恋的事实。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其婚姻观念亦会有很大差异,蕴含各族人民的复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等级宗法制度几乎统治整个封建社会,人们社会等级观念重。同时,深受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人们一直都十分注重寻找个体的集体归属感,婚姻也不例外。因为婚姻是连接两个家庭的纽带,所以结婚对男女来说,不仅是他们一辈子的大事,更是家族的重要事件。婚姻嫁娶的目的和作用主要体现为繁衍后代、兴旺家族及维护和提高家族的声望和地位,并与整个家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与中国较传统的婚姻观念相比较,西方婚姻表现得较自由。对上层社会而言,讲究门当户对,注重家族联姻,但相对来说,西方社会的文化较开放,推崇个人价值至上的观点,他们强调个体之间的平等和自由,在爱情婚姻生活中多遵从个人的感受与选择,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并不需要完全听从父母,也不太顾及社会因素,爱情往往成为西方男女结婚生活在一起的基础,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西方婚姻便带上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学会尊重中西方不同的爱情观、婚姻家庭观,在对中国较传统的婚姻观了解的基础上,理解西方人对爱情的无上追求。

动作科幻片《空军一号》讲述的是美国总统出访回国途中,其专机“空军一号”被劫持,在与恐怖分子斗智斗勇后成功脱险的故事。从该片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中的英雄主义价值观的不同。首先勇敢、坚毅、敢于冒险具有超凡能力和超人的智慧,能够完成平常人不能完成的英雄业绩和建立伟大的功勋是欧洲英雄文化的总特征。从本片中的总统形象我们看出他热衷自由,为了自由不惜武力,这种好战、冒险的特征就是西方英雄的性格。此外,本片总统还表达着一种“合理”行为,即对上帝有着深厚的感激之情。整个行为隐含着是在上帝的鞭策下进行的,这种隐含的与上帝的相互作用传达出美国英雄主义深受基督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提倡在权威的领导下和谐地发展,个体服从整体的利益、统一化和集团化。在集体主义语境下,维护集体利益比维护个体的利益、甚至比生命更重要。儒家思想对中国的集体英雄主义产生很大影响,儒家文化宣扬忠孝仁爱,一位合格的英雄必须以他人或者集体的利益为先,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捍卫国家和人民。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备能力之一,通过对中外影视作品的赏析和中西方文化的对比,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西方文化的丰富多彩,了解它们之间在不同方面的差异,加深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强化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任蓉.陪审团审判机理与实效研究[D].上海市:复旦大学,2007.

[2]廖茜茜.关于中华饮食文化的对外汉语教学探析[D].西宁市:广西大学,2013.

[3]张宇.中西方传统婚俗差异之探究[D].济宁市:曲阜师范大学,2013.

[4]杨增良.电影《空军一号》英雄文化内涵[J].文教资料,2007.

[5]卢灶荣,王秀.中美影视中的英雄主义比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

本文是河北金融学院大学生学业发展指导中心学术项目编号xs20140015。

作者:王炫 高晶 刘丽娟

第三篇:施万春影视作品音乐评析

创作杂谈

施万春的影视作品音乐会举办于2007年12月9日,已过很多天了,我也在次日的座谈会上发了言。但总觉得还有话要讲,因此写下来。

万春的影视音乐作品的第一个特点是有思想、有批判、有反思,因此有深度。如影片《如意》中回忆的一段音乐。画面是身为苦力的少年时代的男主人在为满清贵族人家做苦力,光着膀子赤着两脚在劳作踩泥,而贵族小姐坐在不远处一边悠闲的绣花一边远远地看。谁能料想到作者为这个画面写的音乐竟然是用弦乐群的沉重的复杂而浓厚的纯和声的音乐思维,音乐的气息时断时续,是没有旋律的大量变化半音的和弦。这是一段无标题的交响乐的思维,充分表达的是作者对身为社会底层的主人悲惨命运的深厚同情,所以他用的是主观的内心刻画的音乐思维和音乐手法。这就是戏剧性的矛盾冲突的交响乐思维。想到这段音乐的艺术思维和艺术表现手法是产生在1981年的这部影片里,我们不能不说这真是具有超前的先锋性意义啊!如果再从中国电影音乐史的发展线路上梳理,我认为这是中国电影音乐史的划时代的美学思维的突破。

第二个例子:他在《良家妇女》的音乐里大量使用了独奏乐器埙。而且用来演奏有调性又有大量变化半音的在当时已是相当“现代”的旋律,应该是很早的前卫性的作曲现象之一吧!那里演奏出的如泣如诉的悲凉的宣叙调式的旋律,表达出的是对处于古老的封建压迫下的中国封闭落后地区的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封建压迫的控诉。他是有意识地写了思想。从音乐的美学意义和思想意义上说,在1982年,都是当时的前卫艺术的代表现象。

第三个例子:为多部大型的主题影片作曲,如《开国大典》《抗美援朝》《大决战》等,万春大概是写得最多的。但是在这些影片里,他的艺术思维和普通的作者大大不同,他都是用历史反思的批判意识进行创作,从来没有歌功颂德和浮浅庸俗的现象。如《抗美援朝》的音乐,我们在音乐会里听到的是《悲歌》;在《开国大典》里的人民主题,是深沉的有哲理性的音乐性格,如此等等,凡是这个类型的音乐主题,在他写来,从来不再是表面的甜腻的虚假的大轰大隆的晚会音乐,他的音乐的美学思维总是力求深刻,并赋予这些影片以多意性的反思的思想内涵。这个传统,在后来者的数十年来全被丢失了!但是我发现在去年的由王宁作曲的20集电视剧《赵树理》里被继承和发展了!那里的音乐和画面完全相反,而说出的却是影片深处的思想内涵,并促使人们的历史反思。我认为这样的思想性的追求是特别应该提倡的。在金钱和权力的双重污染下的艺术家的道德建设、人格建设和人文建设,是今天音乐家和一切艺术家最缺乏的又是最应提出为警戒的,万春所做的在今天尤有特殊的意义,特别应提出彰显。

施万春的电影音乐的第二个特点是它的艺术质量。影视音乐的艺术质量这个问题,近20年来,由于商业文化的泛滥和冲击,早已如决堤洪水而溃不成军混乱不堪了!许多作者毫无责任感,大量的影视音乐早已是江河日下垃圾成堆,对民众的文化素质和社会的文化建设起着很坏的作用。在这样的混乱情况下,艺术家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专业操守和人格良知,就有了砥柱中流的作用和意义。也因此今日重提此题,实在是极有意义的。电影音乐必须有本身的艺术水准,艺术质量和专业标准。施万春是主要在影视音乐领域工作的。他的影视音乐不是通常的流行音乐和娱乐音乐,而是应归于古典音乐即严肃音乐领域内的。创作他的音乐总是严格自我要求,并在艺术上达到自己的高度要求。给我记忆深的是影片《孙中山》的大场面的六分钟长度的战争音乐,最后的高潮部分又加入合唱,其色调悲壮惨烈。影视音乐很难在音乐会上独立演奏,因为受影片时间的限制而难有完整的曲式结构。但这段音乐却几乎可以成为交响乐的一个乐章了!同时也显示了作曲家的结构曲式的功力。尤应提出的是,他在很多段落音乐里,显示了作曲家的艺术构思的独特才华,如在影片《真女》里,他用定音鼓独奏的力度变化,很好地表现了浑厚凶猛的洪水气势,真是很有个性和原创性的卓越的艺术创造。在影片《太阳和人》的第三段音乐,表现骚动的一段交响乐,突然给人以新颖的音乐思维,我也很喜欢。

这里我也提出一个问题,即音乐的时代性问题。我想,影片《孙中山》和《朱元璋》还有表现文革的《太阳和人》的影片音乐,每部独立都是好作品。但是他们的历史时代不同,音乐语言,构思章法和美学定位也应有不同。现在的每部影片音乐是有不同的,但是放在一个音乐会里演奏,就出现了问题,就显得彼此之间的艺术语言和艺术风格的区别还不够大,尤其是《孙中山》和《朱元璋》的战争音乐,也应在艺术构思,艺术风格,音乐色调,和音乐美学上有很大的根本的不同。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如影片《色戒》是1940年代的中国的上海、南京,而音乐却全篇是古典浪漫主义的音乐。另外,作者似乎偏好用弦乐群的集团音色,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织体,音区,色彩,节奏,如能更加不同和多样化一些肯定会更好。

万春是上世纪80-90年代的中国电影音乐的代表性的有杰出成就和重要贡献的作曲家。他早就应该有若干协会的名誉称谓了,但他淡泊名利,远离喧嚣。这样的情操今天已很少了!

作者:王西麟

上一篇:师德师风有关论文下一篇:网络基础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