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发展论文

2022-04-15

摘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不仅是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也是缓解我国就业压力和提高我国出口竞争力的需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必须加快服务业发展,因为服务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尤其是从我国现实看,当前我国服务业还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认真采取对策,化解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加快服务业发展。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服务业发展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服务业发展论文 篇1: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发展战略选择的几点思考

摘 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是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还是制造业?怎样发展?在对具体行业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哪些生产性服务行业应领先于制造业优先发展,哪些生产性服务行业应与制造业同步发展,并且针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容易出现的误区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优先次序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增长,我国经济近些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常常被人们提到的生产国外名牌运动鞋,虽然鞋是在我国生产的,但是利润绝大部分被国外的品牌厂商所获取,我国作为实际生产者所能得到的收入微乎其微,只能以低廉的劳动成本来取得立足之地。随着近些年我国劳动成本的一路攀升,这种拼成本,尤其是拼劳动力成本的生产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不仅如此,以往的消耗大量投资、消耗大量能源与资源的生产方式也越来越面临困难。这种生产方式使得我国已经出现了污染严重、能源与资源储量消耗过快的危机,而且在这种粗放生产方式下,利润却很低。解决上述经济问题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提升制造业效率,从拼成本的生产方式升级到拼技术、拼品牌的生产方式,从拼投资、拼资源的生产方式升级到低投入高收益的生产方式。那么,怎样提升制造业效率?一个主要方法就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正是因为生产性服务业对于我国转变生产方式、提升制造业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和学术界近些年才越来越重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那么,对于我国来说,怎样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应该是怎样的,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优先次序

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无疑都是需要大力发展的,但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该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还是制造业?这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理论界和生产部门的一个问题。从优先发展服务业一方来看,发展制造业需要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先导和基础。例如,现在人们公认发达的仓储物流业,对于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制造业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从降低成本角度来看,以往企业需要自行购买、存储、运输原材料,而如果依靠发达的仓储物流业作为支持,企业可以货比多家,而不是像原来那样受运输等条件的限制,局限于就近购买,从而可以大大降低采购价格。企业可以随用随买,从而减少建造仓库,减少仓储保管的人力与物力。并且,企业可以将生产出来的产品随产随运,随卖随运,而不必再像以前那样建造仓库存储产品。因此,先进发达的仓储物流业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这个角度说,应该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保障和后盾。但是,优先发展制造业也有其理由,因为生产性服务业归根到底是为生产提供服务的,是制造业的供给方,如果制造业不发达,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就较低。从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可知,如果一种产品需求不足,那么它就难以发展起来。反过来,如果一种产品需求旺盛,那么它不仅会大量生产,而且会在强劲需求的刺激下不断升级换代。因此,如果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较低,那么生产性服务业就难以发展起来。

应该说,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优先发展次序的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对于这个问题,本文认为,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制造业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其关于制造业的优先发展次序也是不同的。因此,我们不应该笼统地说我国应该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还是优先发展制造业,而是应该具体说明我国应该优先发展哪些生产性服务业。同时也存在一个发展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即使是优先发展,也不一定是尽全力发展,而是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应该减小发展力度,转而发展其他行业。从这个意义上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优先次序的两种观点都有道理,不能单纯地一味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或制造业,而应两者协调发展。

二、服务业行业与制造业优先发展的具体分析

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优先次序上,应该具体行业具体分析,即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分析。对于某个具体行业来说,还应该具体发展阶段具体分析。笔者认为,服务业可大致分为几种情况:亟待发展的;可以与制造业的发展同步发展的;可以稍缓发展的。

有一些服务业行业是亟待发展的,即它们需要领先于制造业的发展而优先发展。其代表行业是研发与设计。这里需要说明,按照国家统计分类,研发与设计仅包括直接用于生产活动的那部分研发与设计,而且仅包括部分生产活动的研发设计。但从长期来考察国家经济发展就应该具有更广阔的视野,而不是仅局限于国家统计分类中的那部分研发与设计,各种研发与设计都应该大力发展,而且应该领先于制造业发展。这里所谓领先于制造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一个含义,是就也许某些研发与设计在目前还看不出与生产活动的直接关联,也许在目前还缺乏足够的制造业的需求,但是也应予以大力发展,而不是如国家统计分类那样仅对可直接用于生产活动的那部分研发设计予以大力支持。从这个角度上看,某些应用技术理论研究,甚至一些基础理论研究,都应予以大力支持,尽管目前它们还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活动。从国际经验来看,那些技术大国一般都拥有强大的理论研究,而且往往是以强大的基础理论研究作为后盾。从国际价值链分工理论分析来看,那些国外的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够攫取高额利润,常见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他们掌握了核心技术,而这些核心技术往往是以强大的理论研究作为支撑,汽车制造业就是一个重要的例子,生物制药业又是一个重要的例子。很多核心技术往往需要多年的理论积累,因此,我国要想提升制造业效率,提升制造业在国际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超前发展研发与设计服务业,而且不仅仅局限于国家统计分类中的那部分研发与设计,而是要大大拓宽范围。

有一些行业可以大致与服务业同步发展,即它们的发展要视制造业的发展状况而定,而不宜或没必要超越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而大力发展。比如,技术成果转化服务,就要考虑现有相关企业的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等各方面的因素,可以略微超越制造业的现有需求而发展,而不宜过于超前发展。这些服务业即使有轻微程度的落后于制造业的发展,也不会造成很大损害,因为当企业需要这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时,企业会主动促进这些服务业的发展,达到和自己相匹配的水平。

还有一些行业可以稍缓发展,即从目前来看,制造业的发展不依赖于它们的发展,它们目前的服务供给已经能满足制造业的需求,甚至有所过剩。这类行业的典型可能是房地产业。我国2015年的国家统计分类中,之所以没有像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那样把房地产业列入生产性服务业范围中,可能一个原因就是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提倡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而房地产业不在大力发展之列。

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需要注意,尽管各种服务业的发展都需要政府的扶持和企业的支持,但是随着服务业的具体行业的不同,政府和企业所需要发挥的作用并不一样。其中,服务业发展优先次序的不同是决定政府和企业各自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对于那些需要领先于制造业发展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应加大政府扶持的力度,甚至主要由政府扶持,而不是由企业支持。这是因为,对于这类服务业来说,它们在短期内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难以为企业创造效益,企业一般不愿为之付出,因此,如果这类服务业的发展依靠企业的支持,就很可能发展不起来,从而从长期来看,降低企业的竞争能力。对于那些大致与制造业同步发展的服务业,政府主要发挥监控的作用,即在多数情况下,由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带动促进这些服务业的发展。只有当发现这些服务业的发展严重落后于企业发展水平的时候,政府才出手直接插手促进这些服务业的发展。

其次,政府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手段不仅仅包括财政拨款或优惠贷款,还包括各种制度建设与执法监管。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一是对于有些行业如研发与设计服务,往往牵涉到知识产权,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那么就会大大打击研发与设计服务行业的积极性,这个行业就难以发展起来。二是有些行业本身就与政府制度建设与执法监管密不可分,典型代表是知识产权服务、生产性法律服务。如果政府的制度建设不跟上、政府的监管执法不到位,那么知识产权服务、生产性法律服务就形同虚设,也不可能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 陈建军,陈菁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定位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6).

[2] 刘书瀚,张瑞,刘立霞.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0,(6).

[3] 席艳乐,李芊蕾.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3,(1).

[4] 黄莉芳,黄良文,郭玮.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效率的传导机制检验[J].财贸研究,2012,(3).

[5] 江曼琦,席强敏.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与协同集聚[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6] 刘纯彬,杨仁发.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影响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8).

[责任编辑 安 琪]

作者:宋小娜 孙凯

服务业发展论文 篇2:

加快服务业发展以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摘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不仅是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也是缓解我国就业压力和提高我国出口竞争力的需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必须加快服务业发展,因为服务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尤其是从我国现实看,当前我国服务业还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认真采取对策,化解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加快服务业发展。

关键词:服务贸易;服务业;对策

一、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1.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需要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不仅是我国外贸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需要,也是我国优化贸易结构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我国重货物贸易轻服务贸易,货物贸易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我国迅速成为世界货物贸易大国。但在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过度支付了能源原材料消耗的成本,过度支付了生态和环境的代价,过度压低了劳动者的工资与福利,还引发了诸多的国际贸易摩擦。很明显,这是一种粗放的贸易增长方式,难以支撑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增长。正因如此,我国需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来转变这种贸易增长方式。因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少消耗资源能源获得产业高附加值的服务品,可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中获取更大的利益。特别是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还可以有效推进我国对外贸易从劳动力资源优势逐步向知识技术优势转变,从而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技术层次和核心竞争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尤其是加快以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通信等领域为主导的现代服务贸易的发展,能从更深层次促进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2.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仅是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也是实现我国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需要。然而,要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必须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因为只有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才能优化和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结构,更深介入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缓解货物贸易大量顺差的状况;才能通过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形成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倒逼机制,从而促使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还将推动我国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增加服务业的出口值,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在我国GDP中所占的比重,更重要的是将促使以第二产业为重心的低层次结构向以第三产业为重心的高层次结构转变,实现我国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同时,积极承接服务外包,还将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升级。因为通过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利用其带来的技术外溢效应,高效整合生产和技术能力,降低资源要素对企业发展的制约,可以使产业链条上的技术研发、人员培训、经营管理等关键环节能够得到相关支撑服务体系的协作与配合,有利于我国制造业水平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此外,积极承接服务外包,还将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升级,提升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尽管发达国家跨国企业主要是外包生产性服务中非核心部分,其附加值不高。但积极承接这类服务外包,还是可以实现从低端生产性服务向高端生产性服务的演进,并不断补充和完善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结构,逐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服务业中的比重,最终达到优化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的目的。

3.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需要

解决就业问题,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的当务之急。要解决我国就业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因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拉动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从而有利于增加就业。服务业一般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据统计,国民生产总值每增加1%,物质资料生产领域可安排80万人就业,而消费服务行业可安排130万人就业;从我国资本平均有机构成看,每百万固定资产所能吸收的劳动力,重工业为94人,轻工业为257人,而消费服务业高达800-1000人左右。特别是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还可以解决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就业问题。如果我们抓住新一轮服务业转移的重大机遇,承接外包服务,就可拓展更多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更多的高端人才就业岗位。专家认为,服务贸易外包对大学生就业的拉动会很大,因为其许多业务来自金融、电信、医疗、制造等行业,大学生经过一定的培训后,很适合从事这些行业的BPO(业务流程外包)业务。服务外包所提供的就业规模是很大的,不亚于当年的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所创造的机会。

4.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提高我国出口竞争力的需要

提高出口竞争力不仅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需要,也是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必然要求。然而,要提高我国出口竞争力,就必须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因为只有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才能扩大我国服务出口,从而使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与发达国家消费需求结构相吻合,提高我国出口竞争力。近十多年来,发达国家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速较快,占个人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不断提高。目前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服务性消费已分别占个人消费总额的66%、40%和57%。发达国家个人消费走向服务化,必然要求我国扩大服务出口。但遗憾的是,由于我们长期忽视发展服务贸易,致使我国服务贸易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服务出口的发展水平大大落后于货物出口的发展水平。目前我国服务出口与货物出口的比例为1:10.8,不仅低于美国1:2.6的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1:4.2的水平。服务贸易发展落后,不单使我国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更是使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难以与发达国家消费需求结构吻合,自然影响了我国出口竞争力的提高。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扩大我国服务出口。特别是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还可提高我国出口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以抓住国际资本向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转移的历史契机,积极吸收优质高效的跨国公司,形成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先进服务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通过服务外包,特别是信息技术外包的“溢出效应”,有助于提高出口产品的核心技术,从而提高我国出口的核心竞争力。

二、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必须加快服务业发展

所谓服务业指的是生产和销售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服务业通常又被视同为第三产业。服务业产品与其他产品相比,具有非实物性、不可储存性和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等特征。之所以说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必须加快服务业发展,主要是因为服务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一个国家向国际市场提供服务的能力,直接受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之所以不如发达国家,就是因为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低,服务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如发达国家。因此,若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就必须加快我国服务业发展。尤其是从我国现实看,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问题更是不容忽视。因为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不仅低,而且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1.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

2010年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只有43%,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2008年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9.3%、75.7%、69.3%和70.1%。即使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也有较大的差距。2008年印度、巴基斯坦、墨西哥、巴西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53.5%、53.4%、59.1%和65.3%。造成我国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的原因很多,但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观念和认识问题。近年来,“重工业、轻服务”的看法有所改变。但这种思维惯性仍然存在,片面强调发展工业,忽视甚至否定服务业的作用,把服务业看作是一种可有可无、不需下力气专门抓的附属产业。

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从而使我国服务贸易总体发展规模滞后。这集中表现在:(1)我国服务贸易出口规模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2010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1702亿美元,同期的美国服务出口为5150亿美元,德国为2300亿美元,英国为2270亿美元,分别是我国的3倍、1.35倍和1.33倍。(2)服务贸易额在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低。2010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在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仅为10.9%,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一般水平(如美国的21%、德国的17%、英国的28%等),也低于世界平均19%的水平。

2.服务业发展速度偏慢

近十多年来,我国服务业增长速度虽有所加快,但仍然相对滞后。1990-2005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7%,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2.0%,第三产业(服务业)年均增长9.6%,第三产业增长率比GDP和第二产业增长率分别低0.1、2.4个百分点。2006年以来,我国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虽然略高于GDP的增长速度,但到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长率又比GDP低0.8个百分点。与第二产业相比,我国第三产业增速除了2008年外,仍然偏慢(详见下表)。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国家统计局网站,www.stats.gov.cn,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之所以偏慢,主要是因为政府没有有力扶持。这集中表现在:国家鲜有对服务业实行财税优惠;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也未实行与工业同价;服务业用地还没有引起政府部门重视,在城市用地结构中,服务业所占的比例小;在投融资方面,政府重点支持的是工业,而不是服务业。特别在融资方面,政府对服务业贷款未给予有力的政策支持,所以服务业融资难的问题尤为突出。大多数服务业企业由于规模小,信用低以及缺乏足够的抵押品等原因,很难从银行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贷款,融资难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最大难题。

服务业发展速度偏慢,我国服务出口的增长赶不上进口的增长,结果使我国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2003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为85.7亿美元,2004年为97亿美元。尔后,虽然在某些年份有所回落,但从发展态势看,我国服务贸易逆差却在快速增加。如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为115.6亿美元,2009年增加为295.1亿美元,2010年仍高达219.3亿美元。

3.服务业结构不合理

从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看,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2009年我国运输、仓储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为37.8%,与美国、日本的不足30%相比,明显偏高。我国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为24.6%,与美国、日本的30%以上相比,明显偏低。我国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为3.8%,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与发展中国家韩国、印度等国相比,也相差10个多百分点。新兴产业尤其是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软件和信息业发展更是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服务业结构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准入障碍造成的。我国服务业市场准入障碍多,部门分割、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还广泛存在。与工业相比,服务业市场化程度较低。目前,除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居民服务和公路运输外,我国大多数行业如银行、保险、电信、铁路、教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业等,至今仍保持着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所有制结构单一,服务业部门只依靠国有经济部门投入,民营资本很难进入。这既不利于形成竞争格局,以提高服务效率、技术与创新水平,也不利于民营服务业发展,更不利于吸收国外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化和提升我国服务业结构。另外,管理缺位,也使我国服务业结构难以优化。目前,我国有许多新兴行业没有明确的行业管理部门,企业得不到正确引导和及时服务,因此要开办新兴产业十分困难。

服务业结构不合理,从而使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弱。这主要表现在:(1)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使我国服务业总体技术含量不高,劳动生产率低。2000年美国、日本、欧盟的服务业从业人员人均生产率是6万美元以上,而我国2005年也只有3856美元。(2)我国金融、保险、房地产业及居民服务业所占比重偏低,使这些行业供给不足而需求大,服务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实际上,服务质量问题现已成为我国消费者最头痛的问题,如“三包承诺”形同虚设、美容却被毁容、短信欺诈乱收费、保险理赔不负责,等等。(3)新兴产业特别是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低,使我国工业设计能力低,难以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品牌等价值高的服务品。据国家统计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目前在我国制造技术领域,发明专利数只有美国、日本的1/30,韩国的1/40。另据中国国际名牌协会资料,我国目前只有不足20%的国内企业拥有自主品牌,自主品牌的出口额占总出口额不到10%,服装出口中自主品牌不到1%。

三、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就必须加快服务业发展。而要加快服务业发展,就应采取以下对策,营造一个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1.从战略高度重视发展服务业

加快发展服务业不仅是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需要,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必然要求,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从制造经济转向服务经济的战略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扩大制造业领域的对外开放,抓住第三次国际制造业跨国转移的重大机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加工贸易大国。但因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却一直处于低端,不仅附加值低,而且竞争力弱。因此,在今后的一个时期,我们要在继续抓好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同时,通过对制造业的服务来拉长和延伸产业链,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促进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服务业大国转变。我们要努力提高对加快发展服务业重要性的认识,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贯彻和落实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作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经济整体竞争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重点来抓,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推动服务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2.要加快推进服务领域改革

当前我国服务业还存在着诸多的市场障碍,不仅不利于我国服务业结构优化,也制约着我国服务业竞争力的提升。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打破部门分割、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扩大服务业开放领域;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投向服务业,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服务业,逐步改变电信、铁路、电力、市政、金融、教育等行业的垄断局面。加快适宜产业化经营的社会事业的改革步伐,把发展服务业与政府职能转变及事业单位改制结合起来,实行政企分开,企业和事业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培育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竞争需要的微观主体。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合理划分服务业中的竞争性和公益性行业,实行不同的运行模式和经营管理方式。

3.要进一步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要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完善和细化服务业发展指导目录,从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实行鼓励类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同价;扩大服务业用地供应,工业企业退出的土地优先用于发展服务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与此同时,要拓宽投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由国家财政预算安排资金,重点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发展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调整政府投资结构,安排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逐步扩大规模,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地方政府也要相应安排资金,支持服务业发展。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服务业给予信贷支持,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开发适应服务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

4.调整和优化服务业结构

首先,要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因为现代服务业的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依赖度低,污染排放低。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我国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转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主要是突出发展信息技术服务、金融保险、旅游会展业以及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如工业设计服务、现场安装服务、物流服务等。其次,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产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不仅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也是提高服务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一定要在巩固传统服务业规模优势的基础上,依靠科技进步,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积极创新经营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包括:商贸流通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再次,要开拓服务业发展新领域。这既可优化我国服务业结构,也可以提升我国居民消费层次。要积极跟踪市场需求,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包括:社区服务业、全民体育健身服务业、汽车服务业、教育培训业、家具装饰业、租赁业、农村信息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等。

责任编辑:陈桂香

作者:王启云

服务业发展论文 篇3:

新兴服务业发展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新兴服务业是利用现代理念、网络技术、新型营销方式,以及服务创新发展起来的服务业,它具有高成长性、高技术含量、高风险性、高人力资本含量和低消耗五个基本特征。其发达程度普遍被看作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是否合理、城市新兴化程度高低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着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对我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4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重大成果《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新兴服务业发展战略》在北京发布。该报告指出,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张,对资源消耗日益增加,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日益脆弱,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这份报告特别指出:新兴服务业产生的经济附加值高,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低,环境污染少,它反映了战略新兴产业的趋势和方向,是社会运转的主要载体,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扩大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家庭与养老服务产业将成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服务业

近年来,我国家庭与养老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对家庭服务产业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婚育家庭”和“空巢老龄家庭”。“月嫂”难请已众所周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生活和工作节奏也日益加快,对家庭服务业的需求快速增加。但合格家庭服务从业者却明显不足。另外,“老龄家庭”特别是“空巢老人”对家庭与养老服务业的需求也在急剧增加。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民政部的数据,中国老年人口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201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78亿人,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3.6%;65岁以上“空巢老人”有4150万人,占老年人口的近1/4。随着子女出国留学和异地就业增加,“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城市,甚至是许多农村地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这对于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形成了强烈冲击,公众对于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强。家庭与养老服务产业成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服务业。

《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新兴服务业发展战略》报告指出,加快我国家庭与养老服务业发展,首先要花大力气解决目前的薄弱环节,其次需构筑起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解决其薄弱环节,关键是要建设“两大工程”:一是家庭服务业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即设立区域性家庭服务电话号码,整合资源、增加投入,实施公益性服务平台建设。依托该平台,健全供需对接,信息咨询、服务监管等功能,形成便利、规范的家庭服务体系,为家庭、社区、家庭服务机构提供公益性服务。二是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培训工程,即以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和病患陪护员服务从业人员为重点,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和在职培训。家庭与养老服务业既有私人性质,也有部分公益性质,所以需要采取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策略推进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规范家庭与养老服务市场秩序。

新兴服务业的国家战略

我国面临更为复杂的经济形势下,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机构,着力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是重要途径。这就需要我国更多地以新兴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通过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努力,将新兴服务业和服务业新兴业态培育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研究局副局长白津夫认为,新兴服务业的研究第一条要有全球的视野,要从全球经济格局的大调整大变革的视角来关注服务业的发展。“金融危机之后,在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态势逐步加大,这可能引发新一轮的技术改革,这正在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展开,而且覆盖了各个领域,推动了新技术更广泛的应用,推动了新产业的快速成长,推动了新业态大量的涌现,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讲,这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表现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的涌现。”

白津夫对《经济》记者说:“所谓新兴服务业除了书里面概括的这些方面之外,我认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现代服务业或者新兴服务业的核心内含,就是传统服务向智能服务的转变。特别值得关注的就是基于互联网的云计算,新兴服务业或者智能服务业进一步形成了云服务的理念。”他认为,云计算本身就是一种云服务的概念,就是一种海量的,集成的服务,基于云计算又大量产生了云服务。“比方说在生产领域云服务已经覆盖了生活的部分领域,由于有了云服务,就进一步的把生活制造和生产服务融合在了一块,我看到了很多高科技企业和一些制造企业,生产服务转型为全流程服务,特别是借助网上平台,远程的技术服务和维修,原有的生产商大大地扩大了生产服务网络体系。”

《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新兴服务业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到:我国新兴服务业有四大发展的战略思路。他们分别是:第一,引领战略;第二,科技支撑战略;第三,政策扶持战略;第四,积极开放的战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服务经济研究室主任夏杰长对《经济》记者说:“服务交易的是无形产品,其效果也是依赖事后的评价,所以相比工业、农业、服务业的信息不对称更加严重。新兴服务业更加依赖无形资产的作用,所以如何来提供一个更高层次的制度需求,制度创新和健全的市场机制,对于新兴服务业发展是尤为重要的。”

中国正在融入经济全球化,夏杰长认为,这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服务的全球化浪潮非常强烈。“我们服务之所以全球化主要得益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服务变得可贸易,这样带动了服务的全球化发展。”同时,他指出,“我们的新兴服务业在这几年做得比较成功,但是如何走出去,这一块相对比较弱。我们在服务业的积极开放战略当中,必须秉承一个原则,就是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要同等同步地进行,不能厚外薄内。”

关于如何推动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副司长夏农接受《经济》采访时表示,“应该有多方面的工作加强,我认为更重要的在于加强创新,因为没有创新就谈不到新兴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

夏农指出,这里说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而制度创新在现阶段,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更加依赖于知识,更加依赖于无形资产的发展。因此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更加需要制度创新和市场机制的健全,而且制度创新能够保持和激发技术创新的活力和动力。“所以‘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就有一条专门强调了要积极探索适合服务业新兴业态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将这方面的创新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当前,由欧美经济新的振荡所导致的全球经济的波动,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呈现放缓局面。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指出,目前服务业和服务经济的需求研究非常不足。“我们需要把对服务业的研究深入下去,特别是它作为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服务业的发展带动经济,拉动内需,改善我们的经济结构以应对当前金融危机蔓延。”

中国市县招商网专家指导委员会暨企业家俱乐部成立大会在京举行

本刊讯 3月24日,中国市县招商网(www.zgsxzs.com)专家指导委员会暨企业家俱乐部成立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有关部委的领导、专家、中外企业家代表300余人参加了成立大会。这两个机构的成立,是中国市县招商网快速发展中的又一个里程碑。

中国市县招商网专家指导委员会和企业家俱乐部,是中国市县招商网根据服务于市县政务招商引资工作的实际需要设立的权威咨询和联谊机构,专家指导委员会由有关领导、专家、著名企业家组成,企业家俱乐部由中外著名企业家组成。两个机构旨在充分发挥有关领导在指导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和经济学家在经济领域的真知灼见的影响力及企业家在业内的引领作用,对中国市县招商网的发展建言献策,对市县政府的招商引资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与咨询,对市县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技术、管理等发面的支持。

中国县域经济报社总编张丹青在讲话中指出,专家指导委员会和企业家俱乐部的成立,对于指导中国市县招商网的科学决策,进一步优化和提升网站的各项服务功能,加强政府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国际资本与国内项目的对接,提高各级政府招商引资工作的效率等方面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主任张玲爱和北京润发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滕和显分别代表专家指导委员会和企业家俱乐部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在激昂喜庆的音乐声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世平,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任玉岭,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王若竹及来自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部、中央党校、中央政策研究室等十余个部委的领导为中国市县招商网专家指导委员会和企业家俱乐部成立揭牌。

作者:沈刚

上一篇:作品影视剧论文下一篇:氢化物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