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研究论文

2022-04-17

教学实践研究论文 篇1:

“表达性心理成长”创新教学实践研究之创新教学实践

摘要:以《我的爸爸给我一座城堡》为范例进行了“表达性心理成长”创新教学实践。第一,选取和利用适合教育戏剧和一人一故事融入的教学素材。1.选取某些情节2.改编某些语言3.重新设计课题。第二,一人一故事范式和教育戏剧方式的使用。以热身活动做好教学铺垫,以开放式提问激发学生自我思考,流动塑像等元素融入教学呈现和诠释。第三,一人一故事范式和教育戏剧方式融入教学的思考和建议中,尤其指出不必打破现有教学的时间格局,让生动的教育技术元素在课堂中“生存” 。

关键词:教育戏剧;一人一故事

笔者作为《表达性心理成长实践研究》的课题负责人带着研究团队探索着一种新颖而生动的促进学生成长的表达范式,那就是“教育戏剧”与“一人一故事”元素融入心理成长课。所谓表达性心理成长,在这里是通过外在肢体的表达和学习体验,来促进内心世界的觉察和感悟。在这个方面,教育戏剧和一人一故事是当下很值得探索的宝贵领域,一些社会团体在做社工服务的时候充分发挥了这些范式的优势,在中小学心理课中,却还未被充分关注和积极研究,这两个很大的宝藏亟待挖掘。

一、选取和利用适合教育戏剧和一人一故事融入的教学素材

在选择教学素材的时候,我们很自然选择一些国外的绘本和故事,这个趋势一致向外,也没有什么值得抨击的,但我们为什么不能运用我们自己的素材呢?一些很少运用自己素材的老师使用的是古代的故事,我们为什么不能使用当下的呢?这一方面是因专门为心理成长而撰写的书籍,适合教育戏剧和一人一故事范式融入的不是很多,另一个方面,我们缺乏打破既定框架和惯性,去积极搜集和研究适切素材。本文中的案例故事素材为来自于来源于笔者撰写的《嘿,小孩儿》(化学工业出版社)心理成长书。此书中的所有故事适合以教育戏剧和一人故事的元素促进儿童的心理成长。

1.选取某些情节

在使用素材到教育戏剧课的时候,不是原文照搬,而是根据教学时间和课堂需要,在教师精读书的基础上,选取和扩大某些情节,把它们在课堂中灵活使用。

2.改编某些语言

心理成长小说的语言作为文本是直接服务读者阅读的,在进行融合教育戏剧和一人一故事元素教学的时候,将其中的一些书面语言要变作适合此课的口头言语。

3.重新设计课题

课题不是直接照搬心理成长小说的题目,而是教师根据教学的举要自己设计,课题对本课的教学是画龙点睛,是小太阳,一切都是围绕这该发生的。它不直白,也不要晦涩,尽量有些创意地表达。

二、一人一故事范式和教育戏剧方式的使用

笔者在亲身的教学实践中以《我的爸爸给我一座城堡》为题目,做了实践探索,其教学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接纳自己的出身,打破物质主义和功利世俗主义对逐渐长大学生心灵的污染。

(一)以热身活动做好教学铺垫

1.空间漫步

2.当下故事——我说你演

通过以上活动不仅为这种体验和分享型课堂铺垫基础,而且根据教学需要,促进学生自我接纳,直接融入别人的故事。

(二)以开放式提问激发学生自我思考

1. 你心目中的城堡是什么样子的?

2. 《我的爸爸给我一座城堡》让你想到了什么?

3.在华丽的城堡里长大的孩子,他们的快乐是什么呢?

把学生培养成为真实的主体意义上的人,随处要体现学生自己对生活的诠释和理解。教学不能是驾驭学生,而是引导学生。

(三)流动塑像

每个小组用流动塑像把对以上开放式话题的诠释表达出来。教育戏剧和一人一故事经常使用流动雕塑的范式,使得演员和观众都走入一个比真实更加真实的心理世界,不是在外部世界有理。这是教学带入的重要技术。

(四)故事棒

此处的故事棒,是教育戏剧重要的技术。老师是讲一个故事,有人隨机融入。这是全新的方式,不是我讲你听,而是我讲你演。还主要是描述情节,是铺陈,没有演员创造。在此主题教学中,我使用故事棒,多幕讲故事。

示例片段:在这里,我在充分理解故事的基础上,把故事变作了我的口语,选取了一些情节。随着笔者故事的口述,全体学生自觉融入了教师的舞台场地……

现在我要给大家说一个关于公主的故事,她是一个当下世界里的公主,不是遥远的古代和西方的公主。公主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里?

公主生活得快乐吗?公主平时都做什么?什么令公主开心?其实,这个所谓的公主是一个家庭不富裕的小女孩儿……

说明:要等我说完每句话,大家才能自由出来,到场地中用肢体表达角色的状态。没有上来的同学可以配合做生效。

叶小树从出生就一直居住在这个有些空敞、破旧的大院子里。院子有高高的黑色石头砌成的墙壁与外面隔绝着。那种黑色的石头,因为年久,长满青苔,之后被雨淋,然后又被太阳晒干……年复一年,经历了无数次的改造,终于永远失却了自己的颜色。

……

叶小树搬着一个小木凳坐下来,她刚清扫完整个大院子。地上的土似乎永远也被清扫不尽,但能看到土上没有杂草叶子和碎纸片,她的心情就好了起来。她突然发现,父亲刚才拎着的破麻袋,从破洞的地方露下了一个闪闪发光的东西。她拿着一看,不由惊叹一句:“哇塞,多好看的花瓶啊!”

那个花瓶有一些刻花,刻花的部分十分工艺,瓶身是暗色的底,看起来一点不俗气。小树摸着那些凸起的花纹,惊叹不已。那些人就这样随意丢掉了这种玩腻了的东西,他或她永远都不知道,他们随手丢掉的东西给这个院子深处的小女孩带来怎样的快乐。

她转身去墙角扒拉着一堆破烂东西,一会就扒拉出一个脏兮兮的布料制成的玫瑰花。她跑到水池那里,拧开水龙头,哗哗用水洗着那花。

……

小树使劲甩干花上的水珠。天啊,这是一朵多美的布艺花啊!她把花插到了刚才的那个花瓶里。她在院子里跑着,她把花瓶举着。

她转圈都找不到一个能安全放置花瓶的地方。窗台是旧木板制作的,早就变形了,放在那里是不安穩的——然而还能放在哪里呢?

小树忽然盯着院子里的一棵树,她把花放在了树上的一个恰好大小的凹进去的地方。顿时觉得这个院子不再寒酸,它似乎有着旧皇宫一般的色彩!

之后,组织学生跟身边的同学两人一组,复述故事棒说的故事。

(六)继续下一幕故事并做“yes and”游戏

1.故事棒分幕技术的运用

叶小树必须要讲述故事了。教室里弥散着一种迷蒙的光晕。老师的声音似乎飘摇着,它一会离孩子们很远,一会离孩子们很近。她说:“孩子们,讲讲你的亲人故事。我们这个月的主题不讲英雄了;讲讲你的家族和亲人,我再提示一下,我会家访的。” 教室里,老师在问:“叶小树,你爸爸在家吗?”老师特别想对小树家访,而且是赶上小树父母都在的时候。

叶小树觉得不知道如何讲自己的亲人,显然她对出身有自卑的。站在院子里,她的目光一直盯着那些爸爸收购来的大堆的尚未分类的东西。有各种包装过家具和物品的纸壳箱子,手袋,红木椅子,旧书,手环,纽扣,还有那些花……小树知道有些小玩意不是爸爸收购来的,是爸爸捡来的,这些手环、小花都不可以再次卖钱,都是爸爸随手放在这里的,给自己的。

她突然觉得自己像一个公主一样,被自己的家珍爱着!

……

在教室里,她突然说:我爸爸在城堡工作,他给我一个城堡!

那里有很多好玩的东西。我爸爸会把它们带给我……”

“哇塞!”大家无比惊叹……。她感觉教室里同学们的唏嘘声。

2.Yes and技术的运用

这是一人一故事的技术方式,就是2个人一组,接纳对方的说法,并且发展当下。

一个人扮演叶小树,她向老师和同学们讲述自己家的故事。她讲得和实际不相符合,充满幻想,但是对方随着她的思维在接纳和发展……

(七)继续故事棒分幕并运用四元素技术

1.故事棒继续典型情境

她在月光下,在这个空荡荡的院子里,必须做点什么。

她从各个角落找到了爸爸曾给自己收废品的时候带回来的小玩意,堆在院子里一个干净的沙堆上。

一些一些老积木堆在沙堆上,那就算是城堡了。一些褪色的小旗帜,插在沙堆上,沙堆立刻变得生动起来。还有一辆不能再开动的电动火车,红色的车厢,闪着迷人的光芒,它在沙丘里的铁轨上闪烁。

这个时候,爸爸推开门,走到院子里。他从麻袋里拿出一些塑料玩具树。那些树,有些破旧,在月光下,却是带着另外一般故事的韵味。

妈妈也推门走出来,她从墙角的柜子底下拽出一只灰色的玩具狮子,她说:“这是公主的狮子,非常威武!”

小树把一个黄色衣服的长发玩偶摆到狮子身上。妈妈忽然用一个破旧的红色油纸伞,搭建在城堡上面,天啊,月光下的城堡闪烁着熠熠光辉。

爸爸、妈妈帮着小树搭建完城堡,他们就地坐下来。

当然,小树诚实地告诉了大家这个海是具有象征的意义。

小树忽然把大大的麻袋包裹在教室里抖开。她在讲台侧面的空地上,给大家搭建一个城堡。她告诉大家,每一个小物件都是爸爸在劳碌的时候,给自己带回家来的。她一边搭建着,一边给大家讲那些小物件的来历和象征……

她的每句话都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教室里静悄悄的,没有人插话,或者打破她给大家展示爸爸带给自己的城堡。

老师把城堡拍成了照片,在教室后面的展示栏里,照片散发着温暖的光芒。

2.运用一人一故事的四元素范式

所谓四元素就是是用音乐、形体、装置(布和椅子)、诗歌四种形式呈现内心强烈的感受和无明显剧情但极具情绪张力的故事。诗人上椅子即兴念诗,每个小组用四元素来呈现小树在教室中的情景,使得同学们深深感受到无论是如何的家庭出身,都是美好的。接纳的主题到此足以深深植入儿童内心。

(八)肺腑之言【或“我记得”、“V型队”等】之方式使得结尾升华。

所谓的肺腑之言可以有很多的设计,例如:一种可以是,你想对小女孩说什么?另外一种可以是你想对爸爸妈妈说什么?

还可以使用“我记得”方式,使得学生们回想教学中发生的最让自己感动的那情境,表达出来。

我也使用过V的范式,只是我把它改造了,一个学生在前面,做出幸福的各种姿态,其他同学按照V的方式,如影随形,整个教室的教学进入感人的场景……

三、一人一故事范式和教育戏剧方式融入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把一人一故事范式和教育戏剧方式融入教学是一种创新探索,没有很多的经验可资借鉴,笔者在尝试的时候,有如下思考和建议。

1.充分相信学生

当教育戏剧和一人一故事范式融入教学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相信学生。他们的表达能力、感悟能力往往超出教师的想象,而且我们从学生们的身上会发现新的智慧,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

2.灵活使用前沿的心理成长技术

很多人都持有一种观念,一人一故事范式和教育戏剧必须要经过长期的培训和演练,而各种机构不菲的价格和连续的培训,使得忙碌的教师只能视而不见这种资源。笔者在培训中把一人一故事范式和教育戏剧理念和方式带给老师们,老师们在继续教育中学习了这些全新的东西,在实践岗位上继续发展这些东西,这是可行的。

3.不必打破现有教学的时间格局,让生动的教育技术元素在课堂中“生存”下来

我们的教学时间是45分钟,给教育戏剧和一人一故事的实施表面上带来了门槛。但是,我们可以提取其中的元素,而不是整体移植一套模式,元素是可以分解的,但蕴含的丰富灵动的体验精神不减少,元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它使得现有的教学课堂里,教育戏剧和一人一故事能深深扎根。

“教育戏剧”和“一人一故事”是表达性心理成长的生动范式。遗憾的是它们徘徊在教室之外,或者只是在个别老师的教育教学中,它们小心翼翼进入。笔者在课题研究中,努力进行了实践探索,期望这样的范式能以元素的形式被应用在教学中,使得它们在我们的学生成长中或者宝贵的“一席之地”。

作者:张群智

教学实践研究论文 篇2:

基于核心素养的几何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研究

[摘  要] 文章以“相似三角形”单元整体教学为例,阐释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规划以及单元课时的统筹,指出几何教学中应取“数学学科育人”之势,明“深度学习促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之道,优“结构关联建构单元教学”之术.

[关键词] 核心素养;单元整体教学;相似三角形

“双减”背景下,如何彰显数学学科内在价值,落实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数学教学中值得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单元整体教学从学生的认知特征入手,强调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的完整性,以此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对于教师而言,单元整体教学能帮助教师在教学中理清数学知识的脉络,将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对于学生而言,单元整体教学能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和现有发展区的不断迭代中发展知识迁移能力,提升数学思维层次. 文章以“相似三角形”单元为例,谈谈对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的思考.

问题提出

1. 知识点状化,难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现行数学教材大都按公理化的体系以一节课为时间单位进行内容编排. 在日常教学中,部分教师会忽视数学的内在联系、内在逻辑,对知识进行点状化教学,概念、定理一个一个教,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被分散在不同课时中. 课上完,学生只会做本节课知识点的相应练习,处于模仿套用阶段,属于低阶思维状态. 点状化知识无法有机呈现其内在关联,学生很难将学到的知识整合成一个整体,从而造成知识提取困难、学习迁移度较低等问题,很难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2. 方法孤立化,难以提升学生的深度思维能力

整体教学使深度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而教材内容通常是以一个个“知识点”呈现的,这样容易使教师只是围绕和关注知识点设计教学与习题. 这种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忽视解题方法的内在关联,使学生的認识仅仅停留在单一记忆和机械掌握的水平,导致学生一遇到综合练习就不知道如何灵活地选择与运用方法,无法对知识进行迁移和应用,难以实现深度学习和数学育人的目标.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几何单元

教学构建

1. 单元整体教学需要明确单元内容和作用

“相似三角形”(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是学完“三角形”“特殊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等知识后,需要进一步学习的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在前期几何图形的学习中,学生初步了解了如何获得研究对象,以及如何发现研究对象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这一单元对图形关系进行一般化,研究图形与图形形状相同的关系——相似,并以相似三角形为对象研究相似变化的知识结构链(如图1所示). 从知识的联系上看,相似三角形是学生学习全等三角形之后对图形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同时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能为学生以后学习其他几何图形、三角函数等知识打好基础;从方法的联系上看,相似三角形的研究思路和全等三角形一样,都要经历“定义—性质—判定—应用”的过程.

2. 单元整体教学需要基于学生的认知

单元整体教学是以培养数学核心素养和落实数学育人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与策略. 教师在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时,要从学生熟悉的数学知识和已有认知基础入手,以整体关联为抓手,选取基于学生生活的情境素材,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内在动力. 得到相似图形的定义的一般流程是:情境引入、确定研究对象(抽象)、概括本质特征(抽象)、下定义. 对比浙教版的引入和人教版的引入我们可以发现,浙教版跳过了相似图形,直接学习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没有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学图形的过程,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缺乏整体性;人教版的引入贴近学生生活,从图形放大或缩小中获得研究对象——相似图形,特殊化研究相似多边形,即聚焦研究相似三角形,并引导学生对比全等图形的学习,启发他们的研究思路,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 单元整体教学需要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

单元整体教学能使学生的学习更系统,能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在习得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思想方法. 学习“相似三角形”这一单元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与探究了平面几何图形,特别是全等三角形,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和探究经验. 在抽象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之后,学生自然会联想到所学的全等图形的知识,得到相似三角形的研究路径(如图2所示),即从定性到定量研究其性质,优化定义这一判定方法,得到其他几个判定方法,从而整体地认识这一单元的所有知识,积累研究几何图形关系的经验.

4. 单元整体教学重视知识的应用

数学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一单元伊始的多个生活实例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之后,还需要教师设计相应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做到首尾呼应. 如设计让学生运用相似三角形知识,使用身边简单的工具测量操场上旗杆的高度等活动. 设计这样的活动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巩固相似三角形知识;二是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让他们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的思维从低阶转向高阶(设计测量旗杆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细化教学

环节

原来的教材中,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更多的是进行数学知识情境练习,教师只需要讲解课本中的知识内容及解题技巧,使得数学课堂仅仅是教授枯燥的理论知识,即使是跟生活相关的应用题也脱离实际,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利用相似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知识安排了2个课时. 旗杆是学生最熟悉的情境,教师可以测量学校旗杆高度为任务,让学生参与到自主思考设计方案、实践测量旗杆高度、独立计算旗杆高度、师生交流建立数学模型等活动中. 下面,笔者从提出问题与方案设计、路径规划与实践操作、评价交流与建立模型、认知深化与思维提升这四个环节出发,具体阐述这2个课时的内容安排.

1. 提出问题与方案设计

提出问题:这是校园里常见的旗杆,你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及身边简单的工具获得它较为准确的高度吗?好的问题对学生的深入钻研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几乎天天看到旗杆,对于它的高度,都很感兴趣. 问题中“简单的工具”为得到较为准确的旗杆高度带来了挑战,这是知识与能力的拓展.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布置实践报告作业:设计方案、准备工具、抽象成数学图形,学生可课后或者周末完成. 布置这种把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以方案设计的形式完成的作业,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

2. 路径规划与实践操作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 实践证明,动手实践操作不仅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措施,还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捷径. 常规的数学课通常是教师在教室里采用讲授的方式进行,这节课则改变了课堂的场地和教学方式: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完成的设计方案,进行设计方案的初步优化与选择,小组交流后根据设计的方案进行合理分工(此环节需要5~10分钟);分工结束后,安排小组成员来到操场进行数据测量和计算,之后对比结果,思考误差产生的原因,继续优化设计方案,体会理论和现实的差距. 教师则在此过程中适当点评和指导,根据小组完成的情况向小组提问,比如:这里有升旗台的高度,是否需要考虑?如何减小测量的误差?假如地面不平,如何解决?假如不能进入升旗台,能否测出旗杆的高度?教师通过整合单元内容,让学生围绕共同主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引导他们走向深度学习,从而发展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3. 评价交流与建立模型

围绕实践报告开展交流展示、自我评价、同学评价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自信心等得以发展. 解决问题后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很有必要,因为其能增强学生的模型意识,且用模型解决新问题能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到了“利用相似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的第2课时,学生轮流汇报他们的分工情况及小组测量得到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各小组成员须负责汇报自己完成的工作,从而促使小组每位成员都积极参与其中. 当一个小組汇报时,其他小组负责评价与补充,教师则引导他们说出设计方案所依据的原理,以及抽象成的数学图形. 就这样,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的引导,各小组会得到最终的设计方案(数学模型). 最后,教师从各个小组得到的结果中提出新问题,分析误差并对模型进行优化.

这节课采用“学生先行,交流呈现,教师断后”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整体统筹下推进教学,能让学生建立整体性认知结构,从而真正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4. 认知深化与思维提升

课堂的时间有限,无法解决很多相似又具有难度的问题,对此,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境创造性地改变题目的背景,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数学实际新问题. 在单元整体教学下,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组成知识链,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他们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发散数学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当学生通过这两节课亲身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解后反思的过程后,他们能真正地感知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此时教师可抛出一个新问题(见下面的问题1)作为探究性作业.

问题1:测量旗杆的高度时,如果我们身边只有尺、测倾仪、镜子、笔等简单工具,且不能进入升旗台,刚才这些方法还能用吗?那旗杆的高度该怎么测呢?

【图3是预设的数学模型之一:测出观测人的眼睛到地面的距离CD=a,第一次仰角∠ACH=α,移动距离CE=DF=b,第二次仰角∠AEH=β,则旗杆高度AB=a+.】

等学生解决“问题1”后,教师可以继续提出问题(见下面的问题2).

问题2:实际操作时,图3中的D,F,B三点共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你有什么代替方案吗?

【图4是预设的数学模型之一:测出观测人眼睛到地面的距离CD=a,第一次仰角∠ACH=α,向上移动距离CG=c,第二次仰角∠AGK=γ,则旗杆高度AB=a+c+.】

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

思考

通过对“相似三角形”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和探索,笔者最深刻的感悟有以下三点.

1. 从关注教材转向关注课程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不是单纯的知识点讲解或解题技能培训,而是从关注教材知识的讲授到关注学生素养的形成. 教师需要思考如何通过特定的主题和目标展开教学活动,并围绕主题将各内容按逻辑联系起来,形成结构化的单元,进而提升知识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相似三角形”这一单元的整体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方法和研究思路,从而获得相似三角形的研究路径,过程中渗透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使得学生从整体上理解了“相似三角形”这一单元的知识结构. 这样的整体教学设计不仅能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还能使学生将原有的认知结构内化为一种整体的、系统的、结构化的、可迁移的学习策略.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及时记录探究过程,定时交流探究结果,从而使学生形成完整的问题解决方案.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体系,而且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创建知识网络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此后,当学生再遇到与此相似的知识,如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与判定时,他们就能够主动地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快速习得.

2. 从落实知识点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述案例,设计的问题情境是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并在此基础上相继提出如何测量有障碍物的旗杆高度与有障碍物且地面不平的旗杆高度两个问题. 不管是哪种情况,所采取的研究思路都是“知识准备—测量实践—结果分享—建立模型—反思优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有障碍物”“地面不平”等因素都会影响所测旗杆高度的准确性. 提出这样的问题,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更加严谨,并认识到数学问题的解决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使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深入学生心中. 这样的学习方式打破了教材中纵向知识和横向知识之间的壁垒,使知识之间实现了纵横交融,把一个个知识串联起来组成结构群. 这种在数学学科的整体视角下建立的结构链之间的关联性结构群,能让学生以深层次思维解决“万变”的生活实际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迁移了数学方法,培养了数学思维,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知识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学习显性化的符号,而是将其转化为自身发展、成长的丰富资源.

3. 从简单的思维训练到促进结构化思维迁移

在几何教学中,教师需要建构单元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对初中数学内容进行整体架构. 具体的操作方式是:从组成概念的基本要素出发,寻找知识之间的关联点,按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路,先掌握一般三角形的相关要素、基本要素之间的联系,再考虑基本要素特殊化后的关系,从而顺利建构初中学段三角形的知识体系. 当从系统的、结构化的视角去认识几何图形时,学生就会运用这种结构化的思维解决类似问题,即“研究对象在变,但研究套路不变”. 这一研究思路能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感悟数学思维的结构化和系统性.

作者:汪小莲 马振华

教学实践研究论文 篇3:

思维导图为主导的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新时代中学历史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其中思维导图通过从大到小的方式将不同的概念进行延伸,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概念。中学历史是一门文科知识,现阶段中考不仅仅是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还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知识建构能力的考察,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分析和比较,将知识点串联起来,特别是历史概念的相关性和逻辑联系非常的强,思维导图在其中的作用非常强,值得教师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中学;历史教学

思维导图是通过文本框和线段的形式将不同的概念相互联系起来,让分散、零碎的知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知识结构体系。文科类知识的概念非常零散,如果不加以整合学生会感觉到没有逻辑性可言,因此我们就会看到很多学生课后一昧地背诵教材,学习效果并不是很好。如果让学生记住概念之间的关键词,及其联系那么学生就很容易记住概念,并且能够根据一个具体的概念推导出其余概念,本次研究围绕中学历史教学各个阶段展开分析研究。

一、思维导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导入课堂的作用

思维导图可以建构知识体系,让复杂的概念简约化,让学生在视觉上不会对学习失去兴趣。简单的思维导图可以将新课要学习的知识大致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新课内容有一个大概的认知,让学生新课学习中更加轻松、顺畅。例如在讲授:《鸦片战争》这节课时,导入环节中教师利用信息和思维导图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首先通过信息技术向学生播放了一段英国殖民扩张的电影,和美国西部崛起的纪录片,学生通过视频可以了解在19世纪初期欧美等国开始大力发展资本主义。教师询问学生发展资本主义最需要什么呢?学生回答:资源,因此欧美国家这时候需要去掠夺一些弱小国家的资源,所以才会有中国近代的鸦片战争。关于鸦片战争的重要事迹,教师同样通过电影片段,向学生展示了:吸食鸦片的清朝人身体虚弱的样子,钱财流失,以及林则徐为了禁烟上书皇帝,展开虎门销烟。教师将鸦片战争四个字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文本框内容,并开始延伸其他的文本框主要有:鸦片战争的原因、鸦片的危害、鸦片战争的结果等等。思维导图中鸦片战争的原因是导入中展示的殖民地扩张,鸦片的危害学生也可以在视频中找到答案,但是对于鸦片战争的结果,学生不能够在视频中找到答案,教师启发学生:想要知道鸦片战争的结果那就和老师一起学习本章节内容,学习完本章节内容大家还可以将,对鸦片战争的看法和感想加入到思维导图中。本节课通过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与本节课相关内容,从电影和纪录片中激发对学习的兴趣,随后利用思维导图初步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初步建构本章节知识框架,对于思维导图中无法建构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新课让学生建构,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提高新课教学效率。

二、思维导图在中学历史新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思维导图在中学历史新课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传统教学中教师会在黑板上写一大段的板书,以此来呈现本章节的知识结构,但是一黑板的文字学生看起来眼花缭乱,让学生感到学习非常枯燥。有的教师虽然会用信息技术来代替板书,但是信息技术仅仅只是将文本转化为电子文档,缺少适当的板书,学生也无法在脑海中建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授:《抗日战争的爆发》这一节课时,本节课讲的是中华人民利用8年时间和日本帝国主义浴血奋战,不怕牺牲,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体现了中华人民不怕外地、敢于抗争、敢于面对一切困难、团结一心、不怕牺牲的品质,为了让学生牢记历史发扬抗日精神,教师要求学生小组自学内容,制作一幅思维导图,随后通过思维导图进行扩展延伸,在课堂上向全班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小组分析研究教材,结合课本和资料书找出核心概念,以核心概念为基础进行延伸。其中一组的学生所选择的核心概念为:抗日战争,然后开始延伸: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过程中的表现、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开辟、日军的暴行、毛泽东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所发表的重要讲话、自己对抗日战争的感想和抗日精神。制定好框架后,学生自主阅读书本分析教材将思维导图内容进行填充,比如: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是日军故意制造,在卢沟桥附近开展军事演习过程中一名士兵失踪的谎言,从而开始对卢沟桥附近的中国军队展开攻击,该事件简称七七事变,发生的时间是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国共两党在抗日中的表现: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国共两党联合起来,以及全民族联合起来共同抗日,同时蒋介石在庐山也发表庐山讲话,制订了长期的抗日战争方针和政策。在“八一三事变”后认识到国共合作联合抗日的重要性,因此这时候国共两党展开第二次合作。关于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解释,不同组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书将一些著名的战役穿插其中,日军在华的暴行,大部分学生都是将南京大屠杀资料展示出来,《论持久战》则作为毛泽东对抗日战争所发表的重要看法。新课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自主制定思维导图,并通过查阅资料来充实思维导图中的内容,最后让学生自己上台讲解和展示学习成果,有效的培养了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中学历史虽然是一门文科,但是文科并不代表仅靠背诵就可以弄明白其中的道理,思维和探究也是学习的重要一步。

三、思维导图在中学历史课后复习中的实践研究

传统的中学历史复习教学现状一般都是学生反复的背诵书本概念,或者反复的做题,没有经过思维的背诵很快就会忘记,同时很多学生做题的过程中,也都是一边翻书一边做题,没有意识到要把每次练习当作考试,关上书本自己在脑海中构建概念。因此在中学历史复习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本章节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相互联系,再一次回顾知识内容,深化在脑海中的知识体系。例如复习《抗日战争的爆发》这一节知识,可以直接以新课中所建构的:抗日战争时间、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国共两党在抗日戰争过程中的表现、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开辟等概念作为思维导图重要内容,或者插入一些平常的错题强化知识应用。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建构知识,可以加深印象,重视思维导入在各个学习环节中的重要性,认识到中学历史的复习要以思维为主导,以建构主义思想为中心理论,在旧概念的基础之上建构新概念,提高复习效率。通过本阶段研究知道,复习关键是将零散的知识体系再次整合化,死记硬背只是短时间记忆,真正要应付复杂多变的中考环境,学生还需要通过思维将概念深入自己知识结构,因此思维导图的作用非常大。

四、结语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通过班次研究发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可以教师自己制作思维导图,同时学生还可以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借助思维导图来辅助概念的理解。强化学生对思维导图的意识,让学生重视历史学习过程中,思维在其中的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意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周小平.运用思维导图,增强高中历史学科品格的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19(30):81.

[2]李若愚.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学习中的作用、原则及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18):14-15.

[3]白洋.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三历史教学效率[J].课程教育研究,2015(05):14.

作者:魏霖

上一篇:县级城建档案论文下一篇:房建工程施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