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实践管理论文

2022-04-17

葛平简介:江苏省东台市唐洋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作文教学实践厚实,在高三毕业班摸爬滚打16年。在《中国中学生报》《诗刊》等报刊发表作品50余万字。兼任《意林·作文素材》等杂志特约撰稿人。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作文教学实践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作文教学实践管理论文 篇1:

高中作文教学的动力学有效性研究

【摘要】从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实践来看,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动力性的困难,即学生对于作文课缺乏兴趣,缺少热情,缺乏足够的自发性和积极性,畏难情绪严重。文章以唤醒高中生心中“沉睡的狮子”为出发点,对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以写作动力学为依据,提出了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作文灵感,让学生快乐作文的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作文教学;现状分析;动力学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出生于一个著名石雕师的家庭,他在青少年时期也曾跟随他的父亲学习石雕手艺。有一次,他向父亲询问成为优秀石雕师的方法时,父亲说道:“比如雕刻石狮子吧,我认为自己并非在雕刻,而是在唤醒它,把沉睡在石块中的狮子解救出来。”高中生的作文灵感何妨不是犹如狮子一样等我们去唤醒?

从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实践来看,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动力性的困难,即学生对于作文课缺乏兴趣,缺少热情,缺乏足够的自发性和积极性,畏难情绪严重。唤醒高中生心中“沉睡的狮子”就应该因势利导,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作文灵感,让学生在快乐作文的过程中提高表达与交流能力。

一、高中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信息交流的多元化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写作时代”

以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使当今社会进入了众语喧哗的时代。在这一背景下,我们的信息交流手段日趋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人借助键盘自由地发表见解,无拘无束地进行思想交流。而从就学考试到休闲娱乐,从生产生活到情感表达,无不需要以文字作为媒介。人们已经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时代”。因此,写作或者说作文已经成了人们不可回避的话题。

(二)高中学生对作文兴趣淡漠

如前所述,作文已经成了一种时代需求,但是高中生具有相应的态度或者兴趣吗?答案是否定的。笔者对高一新生所做的调查显示,有写作习惯,而且是因为喜欢而写作的学生仅占5%;特别讨厌作文的学生占18%;对作文课既不讨厌也不喜欢,只是为了完成作业的学生所占比例为52%;以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为动机的学生占25%。而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谭旭东对首都三所高校大一800名新生高中时的课外阅读调查显示,尽管多数高中生都认为课外阅读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以提高作文水平为阅读目的的学生仅占1.3%,没有人与家长或者老师一起进行过课外阅读,其中有83.3%的学生是自己进行课外阅读活动的,有79.5%的学生表示不太喜欢作文。这说明,实际上高中语文教师和语文课并没有较好地完成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和作文的目的。

表1:高一新生写作兴趣调查结果

对作文的兴趣 所占比例

因为喜欢而写作 5%

特别讨厌作文 18%

为了完成作业而写作文 52%

为了取得较好考试成绩 25%

表2:首都高校大一新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

调查项目 所占比例

以提高作文水平为阅读目的 1.3%

与家长或者教师一起完成课外阅读 0%

独自进行课外阅读 83.3%

不喜欢作文 79.5%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高中生学习负担重,升学压力大,并且在许多学生看来,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成绩,特别是作文成绩提升的空间不大;二是部分教师指导不当,上作文课除了让学生独自作文,还是独自作文,至于如何才能写出更好的、具有生活气息的作文根本不曾提到,学生逐渐对作文课失去兴趣,甚至有部分学生放弃语文,主要是靠初中的“老本”;三是学生对作文课的教学目的认识不足,认为作文就是一种常规作业,一味儿地敷衍和推脱,热情和灵气逐渐消耗殆尽。而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激趣教育,激活学生的写作动力。

(三)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缺乏完整的体系

从教学实际来看,高中作文教学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语文教师多没有完整的教学系列,只是凭感觉、凭经验来指导学生进行创作,甚至还有个别教师根本就不讲。另外,能写出高水平作文,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的教师少之又少。这样一来,高中生既不能受到科学、严谨的作文训练,也很难在自己周围找到写作领域的“领军人物”,其作文水平自然也就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写作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写作动力学是四川师范大学马正平等专家提出的主体论写作学观。这种理论将作文教学视为一个开放的体系,主张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广义发表来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将写作思维模型的建构和写作基本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提倡在大量的阅读当中来实现学生写作素养的提升。从整体上来说,动力学写作的元素运用得越多,教学的动力性程度就越高。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具有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就必须对学生的作文动机和内部态度予以关注。笔者以为,写作动力学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有效地激趣,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成就感、愉快感和价值感。只要学生有了明确的作文动机和良好的内部态度,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创作热情。

三、以写作动力学为基础的激趣分析

在写作动力学看来,信息的动力产生于信息的提供与生成。有了兴趣、成就感、意志力和事业心,就有了心理动力;而具备了思维模型和知识模型,就有了操作动力。在这种理论当中,教学所关注的不再是所谓的“技巧”和“能力”,而是行为兴趣、思维模型和心灵背景的建构与发展。高中生的认知结构决定了高中作文应以日常交际为主,适度发展科学言语和艺术言语。当然这种发展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老师更多的是扮演教学活动组织者、策划者和管理者的角色。

(一)通过无内容写作激发写作动力

高中生写作畏难情绪是由内心的写作渴望与现实中的坏习惯之间的矛盾引发的,不少学生在作文课上半天也写不出一句话来,最后不了了之。实际上,除了特殊的学生之外,高一的学生都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完成700字左右的小作文,而考试时学生作文的专注度和速度更是令人吃惊。为此,我们可以开展定时作文,看谁写得又快又好,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对于高一新生,我们可以这样设计第一节作文课:

前一天,教师明确写作要求,不限文体,只限字数,学生则做好思想和工具准备任务。上课之前,给每位学生发放绘有1300个方格的纸张,并在700字和1000字处作出标记。上课之后,再次重申,作文的目的只是为了测试速度,不限内容、不限文体,不要求结构完整,不要求字字准确,甚至可以写“讨厌作文,讨厌老师”之类的话,但是中途不能停顿。写作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四到六个小组,给出五分钟的时间进行思考,而后每隔五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做一次时间记录,而学生则将写到700字所用的时间标记在作文的空白处,完成1000字举手报告。

实践表明,无内容作文课前激趣是关键。要使学生产生写作动力,五分钟的思考时间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竞赛的氛围和环境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外在动力。当学生清楚地了解了自己的写作速度之后,可以每天安排学生进行200字练笔或者文章片断训练,一般来说学生都能愉快地完成。

(二)借助阅读和口语训练增强写作动力

对于写作来说,阅读和口语训练实际上也是积累写作素材,不断增强写作动力的过程。在教学实践当中,笔者采用的是如下的做

法:

一是每天上语文课之前,根据学号安排一名学生做时间为三分钟的演讲。如果一个班有五十人的话,则同一学生在一个学期当中能够上台的次数只有两三次,所以学生准备起来都比较积极、比较认真,听得也仔细。

二是与学校图书馆和阅读室结合,灵活安排阅读时间。建议每周都安排至少一节阅读课,教师计划地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学生则根据需要组成读书沙龙,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阅读内容当中既要有世界名著,也要有热门小说,甚至还可以有少量的网游小说和网络杂文。宽阔广泛的阅读会使学生大开眼界,为写作积累素材,打下基础,特别是可以为学生写日记提供材料。

(三)利用日记写作获得持续的写作动力

中学生求知欲强烈,对自然的奥秘充满好奇,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网络的普及,使其好奇心倍增,他们迫切地希望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行、所感。对于天真烂漫的孩子们来说,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那么神奇,追星几乎成了现代中学生的常态。将其兴趣点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促进其写作能力的提高,看似容易,实则需要较好的引导方法才能奏效。这就需要教师摸透学生的心理,了解其喜恶,为其提供创作和展示的空间。对高中语文教学来说,日记是写作的主阵地。当学生能够在20分钟之内完成700字的写作任务之后,我们开始要求学生每天写500字的日记。但是,学生马上就会遇到一个头痛的问题:写什么内容。如果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就会获得持续的写作动力,形成越来越强烈的创作愿望。

对于日记的内容,可采用教师建议与自主拟题相结合的方式,但字数要求最少500字。如果学生感觉实在是没有题材的话,大可以写当天演讲的内容和感想。如我们可以按照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建议学生写景,也可以建议学生就“中国梦”、依法治国等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般来说,日记任务布置下去,一开始学生会纯粹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写,十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相比而言,教师就比较辛苦了,逐本批阅,还要从中挑选质量较高的日记给予表扬。但长期的日记写作,会使学生学会思考的文字化,学会用笔与人交流,学会心灵独白、学会捕捉灵感。久而久之,就会完成吸材、聚材的过程,而不再将作文视为洪水猛兽。

在经过三个月的写作训练之后,学生王某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以前每次拿起笔总是呆呆地不动,心里乱作一团,不是不知从何下手,就是乱写一通。经过这段时间,居然越写越有感觉了,我的新油笔马上又没油了。呵呵,心里真美!”

(四)用新颖的命题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前面的两种方法实质上还是教师强迫学生作文,还不能实现主动创作的目的。对于激活学生作文的主体意识,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师要“钻到学生心里出题”。也就是说,教师在命题时,应该对学生的心态加以研究,以便作文题能与学生的心理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当然,作文命题应该有一定的深度,以帮助学生构思、立意、选材和挖掘内涵。要做好这一点,就要求学生从身边人、身边事来入手是最好不过的了。如要求学生以《个性老师》为题写自己经历或看到的趣事,以《心灵的天窗在哪里》为题展开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以“中国梦”为主题展望家乡的未来等等。人人都想表现的渴望,遇到思想的起伏、感情的波动,总会产生一吐为快的欲望,巧妙地命题,则正是要实现这样的效果。

另外,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创新,不断实现观念的突破,大胆尝试新的语言运用和表达形式,鼓励学生写出特色。

(五)让学生在广义发表当中形成稳定的写作习惯

所谓的广义发表就是非正式的传播。对于高中生来说,广义发表可以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形成稳定的写作习惯。在课堂教学法当中,我们应该尽量使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文。另外,我们可以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发到自己的博客上,还可以每隔一段时间让学生自评自改作文。当然,最好的莫过于有学生的作品刊登在公开发表的杂志上或在作文比赛中获奖了。每学期,笔者都会组织两到三次作文比赛,将其中的优秀作品通过广义发表的渠道发表出去。

在广义发表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欲望会得以满足,同时也会激起其他学生的好胜心,也想在写作方面一展身手,从而促进全班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因此,广义发表往往会成为下次写作的动力,使作文教学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使学生产生写好作文的内在动力。

四、教学效果调查分析

为了更好的了解上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笔者对参与实验的高一学生进行了教学效果对比分析,如表3所示。从该表数据来看,学生对作文课的喜欢程度、写作态度都有明显的好转,特别是自主构思作文的学生由原来的3.4%增加到了48.8%。这说明以动力学为突破口,确实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作文教学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教学实验前 教学实验后

喜欢

程度 不喜欢 一般 喜欢 不喜欢 一般 喜欢

20.4% 75.1% 4.5% 7.3% 82.2% 11.5%

写作态度 应付差事 抄作文书 自己构思 应付差事 抄作文书 自己构思

74.3% 22.3% 3.4% 34.7% 16.5% 48.8%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作文教学确实困难重重,但是,唤醒沉睡在学生心中的作文灵感并非不可能。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做到了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和时代发展特征,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就一定能获得作文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使作文课成为学生的乐园。

参考文献

[1] 李垚. 写作动力学视野下的高中作文激趣教学[D]. 四川师范大学,2009.

[2] 王玉强. 作文智囊:采撷哲思[M]. 海口:南方出版社,2005(5):P126.

[3] 何峰. 浅谈高中作文素材积累方法[J]. 学周刊,2014(5).

[4] 夏绍文. 高中作文教学断想[J].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

[5] 骆汉忠. 增强高中作文教学效果的策略[J]. 考试周刊,2012(74).

作者简介:邓凯雪,信宜市第三中学,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作文教学。

(编辑:龙贤东)

作者:邓凯雪

作文教学实践管理论文 篇2:

江苏高考阅卷现场老师的“肺腑感言”

葛平简介:江苏省东台市唐洋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作文教学实践厚实,在高三毕业班摸爬滚打16年。在《中国中学生报》《诗刊》等报刊发表作品50余万字。兼任《意林·作文素材》等杂志特约撰稿人。

作为一名一直奋战在高中语文教学第一线的老师,我连续11次参加江苏省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评卷工作,5次被省考试院评为优秀阅卷员。见证了高考作文阅卷的整个流程,亲身感受了阅卷老师的工作和心理状态,积累了一些第一手的作文阅卷信息。掌握高考作文评审的信息,倾听发自阅卷现场老师的肺腑感言,对于备考的高三师生遵循要求,指导、写作出立意独到、内涵丰富、材料鲜活、细节具体、论据充分、文题炫目、开篇出彩、字面整洁、字数合适的高考作文,避免出现偏题走题、思想低俗、素材陈旧撞车等漏洞,不无裨益。

一、高考作文评审的基本流程和考量指标

高考时间在全国是统一的——每年6月7日、8日、9日。高考阅卷时间每个省市略有不同,江苏每年高考阅卷时间是6月11日至21日,基本流程如下:

5月下旬,江苏省考试院委托承担语文学科评审工作的南京师范大学根据评卷员管理办法,聘请当年参加评卷的人员。评卷人员包括专家组、语知组和作文组三部分。专家组是评审的核心成员,包括命题、阅卷专家和南师大文学院部分资深教授。语知组由阅卷专家和南师大文学院研究生组成。作文组的主体是教学一线的高三语文教师,其余由研究生补充。

6月8日,专家组到场。随机抽取部分作文作为标杆作文,一般抽取10~15份,从高到低划为六类,作为供阅卷老师打分参考的样卷。讨论并制定作文评分标准、细则和电脑阅卷的规则。一般一篇作文由两个老师共同评阅,称为一评和二评,分值误差一般不超过5分。只要一评和二评的评分在误差范围内,电脑则自动通过,该份作文的得分为两个老师所给分数的平均分。如果一评和二评的评分超出了误差,该份作文则自动提交给三评,由三评的分数与一、二评中更接近三评的分数一起取平均分。如果三评分数与一、二评分数都超出了误差,则将此作文提交专家评审,专家的结论为最终结论。

6月11日,组织阅卷培训和考核。学习掌握评分标准和细则,为3篇试批卷和30篇考核卷打分。通过培训、考核和专家讲析,阅卷老师统一评分标准和认识,并试评少量试卷。

6月12日上午继续试评。专家组从每组抽调两名考核优异的老师组成精悍的复查组。如果说专家组是阅卷的核心、智囊库,承担制定、解读评分标准细则,仲裁高分、低分以及个别特殊作文,兼任三评、四评的重任,那么复查组则是一支防打“保险分”的特别队伍,承担纠编的重任,专门复查大量集中在“基准分——平均分”左右的试卷,把打低的作文拉高,把打高的作文压低,彰显“公平公正”的阅卷原则。这是江苏的首创,全国唯一。曾担任十多年江苏高考语文阅卷总负责的潘大春教授赞其为“甄别别动队”“沙里探宝”。

6月12日下午正式评卷,进入流水式的评卷工作。

6月21日上午各个阅卷组陆续结束评卷工作。复查组还要加班,直至复查完毕方能结束。

整个作文阅卷大组会分为几个阅卷小组。每组有组长负责监督、检查各组员的阅卷情况,如评卷数量、阅卷进度、平均速度、吻合率、自评率、通过率、回评率、综合评价指数等,如果出现异常,组长会及时督促组员纠正。整个高考作文阅卷工作严格规范,每个阅卷老师都是怀着“为每一位考生负责”之心,兢兢业业地工作。

每年高考考卷都是堆积成山。2018年江苏实际参加高考的考生有28万多人。基数大,二评就是56万多。2018年江苏参加高考作文阅卷的老師是204人,每人平均每天要改250篇。若出现三评,就是112万篇,平均每天要改550篇。考试院提倡保持适当的三评、四评,这样可以避免打保险分。打保险分,没有拉开分数差距,这对考生,尤其是优秀考生是不公平的。由于时间的限制,阅卷老师不可能对每份作文都字斟句酌,多遍阅读,他们只能靠快思维、速判断、扫描粗览、宏观评判,阅读初感会成为阅卷老师评分的重要依据。一份高考作文的平均阅卷时间大约是90秒。如果连续十天高速阅读评判几千份试卷,一定会出现审美疲劳、思维钝化、态度松散等问题,而且每天的进度指标还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阅卷老师心头。为了完成工作任务,阅卷老师总结出不少“窍门”:看标题、首尾,点题不明者,基准分(平均分)之下;看句子用词,语言干瘪者,基准分之下;看文章字迹,工整优美者,仔细再审,潦草涂鸦者,不得翻身。在“电闪雷鸣”的阅卷速度之下,阅卷质量很难得到绝对保证。另外,评价指数等监控数据,也像道道金箍约束着每一位阅卷老师,难免有老师所评分数尽可能往“保险分——基准分”附近靠,从而减少无效阅卷。

二、来自阅卷现场老师的“肺腑感言”

高考形式和阅卷方式不改,就不可能避免“高考作文主观因素影响公正评判”的问题。听一听阅卷现场老师的“肺腑感言”,无论是对考生还是对老师都不无启发:

阅卷老师一:循要求。2018年江苏有一位考生写了一篇《生活是多么美好》的作文,结构和语言都有可观之处。结果此文只得了36分,归档为五类文。理由是考生对材料的写作对象“语言”视而不见,只是从“语言丰富生活”一句中的“生活”落笔,立意上此作应属于“林黛玉的身体”——病体(偏题)。更有甚者,有考生无视材料写作对象、中心和评分细则,自说自话,立意上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离地(离题)太远。

阅卷老师二:有内涵。文采并非华丽而空洞的排比“美句”、矫揉造作的“抒情”,必须要有内涵。据统计,高考优秀作文中九成的是关注生活、自我、现实的题材,作者笔端流出的情思是其生活中反复酝酿、精心筛选、淘尽杂质和水分的美醇,而不是漂浮在生活表面的炫目泡沫。2018年江苏满分作文《爱的语言》,以分镜头的方式凸显了“我”在校犯错之后领教的班主任训斥、母亲唠叨、父亲愤怒、祖父幽默。文末画龙点睛,透过语言的表象,打开了人物内心爱的世界。是一篇难得的立意新颖、结构严谨、语言质朴的上乘之作。

阅卷老师三:材料鲜活。同一主题下怎样吸引阅卷者眼球?如果说主旨是文章的灵魂,材料便是文章的“血肉”。考生视野狭窄、思维僵化、选用素材陈旧、缺少时代气息、议论缺少中肯的分析,最后呈现在阅卷老师面前的都是“不痛不痒”“穿靴戴帽”式文章。对此,江苏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有一段精彩、形象的文字:“每年一到6月7日,古人就忙得不得了,屈原不停地在汨罗江跳水,项羽一次次地抹脖子,司马迁接二连三地受宫刑,韩信干脆赖在别人胯下……”可见,材料屡见不鲜,频繁“撞车”,让阅卷者产生审美疲劳,心情万分沉重。

阅卷老师四:杜绝“伪”作文。记叙文叙写平平,缺少细节,干巴巴的如同“流水账”。议论文“不会讲理”,多是“三段模式”:开头引论,中间名人逸闻、诗句,最后结论。如此炮制,如同名人论坛,这不能称为文章,只配叫材料。

阅卷老师五:推崇朴实无华、有一定语言功底的文章,强调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返璞归真。2012年命题作文《忧与爱》,有考生写了考场外焦虑不安的送考老师;2013年材料作文“蝴蝶与探险者”,有考生写了老师那深情的目光;2014年材料作文“青春朽与不朽”,有考生写了永远年轻的语文老师;2015年材料作文“智慧”,有考生叙写了老师充满睿智的教学;2016年材料作文“话长话少”,有考生写了教学别具一格的先生;2017年材料作文“车来车往”,有考生写了在轮椅上成就了不朽的史铁生,演绎身残志坚的人生哲理;2018年材料作文“语言”,有考生写了班主任的治班“名言”。考生都得了意想不到的高分,此无他因,作文就是做人,作文要写作者真切的生活体验和感悟。

三、因为“高考”,所以“特别提醒”

1.关注“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它是指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接触时留下的深刻印象。因此考生要努力让自己的作文给阅卷老师留下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其中包括卷面、题目、开篇、字数等。

(1)整洁的卷面。整洁的卷面是博得阅卷老师美好“第一印象”的关键。

(2)好的文题。聪明的考生总是精心巧妙地拟写文题,让阅卷老师一望标题,就能知道文章的内容、立意、文笔、灵气、底蕴、素养、功底等。如2015年材料作文“智慧”,考生拟写了《有“智”者事竟成》《一时低头只是为了更好地抬头》等文题。这些文题如鹤立鸡群,备受阅卷者青睐。

(3)精彩的开篇。精彩的“开篇”是照进阅卷老师心中的第一缕阳光,它不仅奠定了行文的格调,也带给阅卷老师一份惊喜。比如《他,在轮椅上成就了不朽》,开篇采用新式倒叙,设置悬念,产生了激发阅读兴趣的艺术魅力。

(4)合适的字数。要求不少于800字,刚满800字,内容显得单薄,难得高分;不足750字,每少50字扣一分,实际操作时,这类作文归档相当低;优秀作文的字数在850字左右,太长了则吃力不讨好。

2.关注“亮点效应”

高考作文的本质是炫示,其着力处便在于制造亮点。

(1)立意独到,点亮全篇。标新立异的观点,会让阅卷老师兴奋不已。2014年42万多名江苏考生大唱“青春不朽”的赞歌,有考生头脑清醒,另辟蹊径,写下《那一天,我明白了人会老去》的奇文,记叙爷爷去世一事,明白青春会朽。文章有叙述,有感悟,立意独到新颖,让阅卷者眼前一亮。

(2)素材鲜活典型,点亮内容。“鲜活典型的素材”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所用素材尽量避俗,是“人无我有”;二是所用素材尽可能附着一些文化气息,“大家气息”,是因为喜欢读书而自然生成的“书香范儿”,是信手拈来的“大家气派”,是“人有我高”。当读到2014年江苏考生写的《鬓微霜,又何妨》《流光容易把人抛》《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和2015年江苏考生写的《自古用兵非好战》《上兵伐谋》等文章时,阅卷老师眼睛一下子都盯直了,真是喜不自禁,爱不释手。为何如此情有独钟?因为文中素材全是出自教材的“活水”。

(3)写法出彩,点亮阅卷老师的眼球。内行看门道,写文章的门道很多,考场上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部分突破。比如《老师那深情的目光让我感动至今》,从标题一看,就明白有感情:“深情”;有细节:“目光”;用的是倒叙:“那”字表明远指,写的是过去的事;语言含蓄、有蕴藉:“感动至今”紧扣材料中“影响”立意。文题就锋芒毕露,扣题加上四个出彩的亮点,使文章“身价”陡增。比如《凤凰传奇的青春传奇》,两个“传奇”含义不同,前指组合,后指故事;手法上用的是回环;“青春”扣旨,叙述“凤凰传奇”组合从打工者走上《星光大道》的励志故事。三个亮点使文章从四类升至一类。比如《一时低头,只是为了更好地抬头》《读懂通融,方能从容》,有条件,有结果,思辨色彩特浓。比如《燕子的退》,叙述燕子为了避免倾巢之灾,从室外退至室内,通篇不着“智慧”,属典型的暗扣,彰显了考生一流的语文功底。比如《“和我跑!”——一位班主任的治班“名言”》,把笔头聚焦于班主任在治班座谈会上的发言,富有个性的语言充满灵气、才气和智慧。

更多中高考满分作文及名师阅卷解析,请见本编辑部明星图书《2018高考滿分作文与名师阅卷解析》《2018中考满分作文与名师阅卷解析》,8月上市,敬请关注!

作者:葛平

作文教学实践管理论文 篇3:

新媒体时代的小学家校共育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各阶段教育教学的重要改革趋势。在此背景下,作为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综合发展产物的新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来,并在提高教育有效性和促进教育管理改革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活力,而这也为小学家校共育工作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在新时期,我们有必要加强新媒体在家校共育过程中的运用,以此来开辟现代化、多样化的家校共育通道,促进家校之间的实时互动、精准沟通,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保驾护航。基于此,本文就新媒体时代小学家校共育的有效策略进行了详细探讨,以期能够给广大教师同仁提供一些借鉴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小学;家校共育;有效策略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节点,做好该时期的教育引导工作将是他们终身受益。家校共育作为一种通过家校合力来共同为学生构建成长摇篮的教育模式,能够实现家庭与学校之间教育的互补,从多方面来引导学生健全成长,是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托。但是,在以往的家校共育当中,家校双方往往是以传统的家长会或者家访的方式起来展开合作育人,这也使得该育人模式的实际效率不高,家校之间的互动性也不够充分,这显然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而在新媒体时代,我们能够通过多种新媒体、新技术来打造多元互动式的家校共育体系,让家校之间能够形成一个紧密的教育结合体,实时互动、精准沟通,因此,当前,我们有必要做好新媒体在家校共育中的渗透工作,为家校共育输入时代活力,为学生的良好学习和健全成长奠基。

一、打造网络平台,促进家校交流

在新媒体时代,家校共育应当有一个良好的网络平台为支撑,以此来保证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有效性,更好地彰显家校合作之力。对此,我们应当立足新的时代教育背景,积极打造多样化的家校合作网络平台,促进家校之间的深度交流。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首先,可以依托班级QQ群或者微信群来打造网络平台,在此基础上,我们要依托这个平台,随时和家长展开交流互动,如向家长们分享一下孩子在学校中的学习瞬间、学习表现、品德表现等等,或者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表现等等,然后以此为出发点,与家长一同商定合适的教育对策,更好地推动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分享一下自己的所见所闻、阅读课外书籍体会等等。总之,要将这个平台功能进行多样性的开发,使其不但能够成为家校沟通的良好工具,还能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学习成果、个性爱好的平台,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成长。其次,可以依托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来助力家校共育。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公众号来定期发放一些关于親子教育、教育政策等方面的文章,让家长能够随时随地地学习一些教育知识。

二、优化教学评价,引领家长参与

客观地说,评价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做好该环节的意义不仅在于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实情,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保证教学有效性,还在于能够让学生获得端正、科学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态度引导,进而在后续的学习和成长道路上更加顺畅。但是,以往的教学评价大多只是围绕教师评价为主,缺少家长们的参与,即使有也只是在家长会等具体节点中有所体现,这显然是不利于家校合作良好推进的。对此,在新媒体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发挥该技术的便利性、实时性特点,做好教学评价的革新工作,将家长引入到我们的教学评价中来,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关注,激励他们努力奋斗。例如,在语文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将评价环节搬到线上来进行,依托多媒体、QQ、微信等技术之便,开展“家校作文展示活动”,通过线上技术与家长们取得联系,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阅读自己的课文,然后与学生、家长一同对作文进行打分,开辟出自评、互评、组评以及家评等多种教评形式,进一步展现家校合作之力,促进学生的反思和成长。

三、创新教学活动,彰显亲子力量

在新媒体的助力下,我们还可以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创新,即依托新媒体技术布置一些亲子性的学科实践任务,引领学生和家长一同完成,这样不但能够强化亲子感情,给予学生别样的活动体验,还能有效推动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可谓是一举多得。例如,我们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在线上为家长推荐《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等一些亲子绘本,引领家长与孩子一同进行亲子阅读,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录制一些阅读分享视频或精彩瞬间等等,然后分享到班级QQ群或微信群中,以此来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引领学生快乐阅读、快乐成长。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家校共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对此,我们有必要做好新媒体技术和教学实践的融合,积极通过网络平台构建、教学评价优化和教学活动创新等方式来落实家校共育,开展多样化的家校合作,共同为学生铸造成长摇篮!

参考文献:

[1]戴燕峰.论互联网在家校共育中的有效应用[J].学周刊,2018(26).

作者:李忠梅

上一篇:游泳场馆管理策略论文下一篇:国有企业人力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