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论文

2022-04-26

摘要:在新的教育环境下,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要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为有效达到这一教学要求,本文从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与教学改革策略两个分析研究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问题。研究表明,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理念改革、模式改革、方式方法改革”这三大主线进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论文 篇1:

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

摘要:文章讨论了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理念和模式,并介绍了通过分层教学和分类教学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实施办法。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经调查及统计验证,该方案切实可行,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大有益处。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模式

近年来,全国各高校不断挖掘潜力扩大招生,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各高校不断申请新的专业,使自己成为综合性院校。我校作为经济管理类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是一切学科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和必修课,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计算机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 运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信息意识。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理解、领悟程度不同,如果采取相同的教学,必然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消化不良”的现象,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还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采取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和“分类教学”势在必行。

1 理论依据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许多高校改变了过去呆板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显著改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计算机基础作为经济管理本科生的公共必修课,是学生学习其它后续课程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和深造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工具。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对于普通高校招收的学生,其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尽相同,甚至差距较大。许多经济类院校均已发展成为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同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于不同学科门类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教学要求。如果不考虑学生基础差异和专业差异,一味的按一个标准组织教学,教学就失去了针对性。如何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给学生较大的自主空间,是我们研讨的重要课题。

汤姆林森(Tom Linson Carol Ann)教授主张的差异教学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和解决上述问题。差异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将学生的个别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要素,从学生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与成果, 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我们借鉴差异教学理论,引入“分层教学”和“分类教学”的方法。依据一定的原则或标准,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层次与类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软环境,最终达到所有学生共同提高的目的。

2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实施策略

(1)划分原则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从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出发,在授课环节上做出相应调整, 即在教材、进度、课时、考试内容等方面区别对待;“分类教学”就是根据不同学科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不同要求分成相应类别进行施教。

两年前,开学伊始,我们选择有代表性的班级,对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情况作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入学时已掌握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要求的占9%;已学过一些,但达不到大学第一门课要求的占36%;根本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占55%,如图1、图2所示。同时,在对学生的随机抽样调查中显示:同意分层教学的学生占学生总数73.9%。这种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对组织教学带来很大困难,教学重心不好掌握,会影响整体教学质量。

同时教学大纲中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于理工科学生要求掌握办公自动化、网络基本知识、计算机编程基础、数据分析和信息处理能力;对于经管类学生要求掌握办公自动化、网络基本知识、数据库基本操作;对于文法类学生要求掌握办公自动化、网络基本知识;对于艺术类学生要求掌握简单的文字处理和网络操作,但要求具备图形图像处理能力。这种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不同要求,促使我们对不同学科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

鉴于此,我校针对该课程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

(2)教学改革实施办法

① 分班

根据上述具体情况,经管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可以考虑分为三层:A 层、B 层、C 层。

A层学习“程序设计语言”(C语言或VB或VFP),每学期均开设,每周6课时(2学时上课+4学时上机),4学分。第一学期,主要针对入学时已掌握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要求的学生开设;第二学期为已顺利修完大学第一门计算机的学生开设,占学生的大多数。

B层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内容计算机系统与平台、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分析和信息处理、信息系统开发基础4个领域的概念性基础层次的内容,系统深入地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每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课,每周5学时(3学时上课+2学时上机),3学分。主要针对入学时已学过一些计算机知识,但达不到大学第一门课要求的学生开设。

C层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包括:基础知识、办公自动化、网络基础等),每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课,每周4学时(2学时上课+2学时上机),2学分。主要针对入学时根本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开设。

对B,C 层学生的教学主要培养学习兴趣,掌握信息思维方法,具备一定的信息应用能力。教学完成之后针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提升程度再开设“程序设计语言”(C语言或VB或VFP),以深化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认知程度。

目前我校根据统计结果及现有条件将学生分为二个层次、二个类别和二个教学阶段:学校可在新生入学后,按“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一次摸底考试,学生自愿参加,以期筛选出确实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拔尖学生(例如:2005级新生摸底考试成绩70分以上的学生为一个层次,70分以下的学生为另一个层次)。按学生意愿,他们可选择免修方式或在第一学期学习“程序设计语言”(A层次)。对于其余的学生按不同的专业分为两个类别:分别在第一学期分别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B层次)和“计算机文化基础”(C层次),前者供理学类的统计学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管理类的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学习;后者供一般经管专业的学生学习,占全校人数80%的一般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均属于该层次。对于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专业中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先以0学分的形式补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办公自动化Office 2000操作。其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善学生听课和上机实践中水平参差不齐带来的弊端,顺利完成中学到大学计算机知识的过渡以及后续课程的衔接,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宽松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期用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达到双赢的效果。

② 考试

A 层教学班的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申请退出A 层教学班,而根据专业回到B或C 层学习,申请应于第3 周前提出,原则上不办理中途退出手续。A层、B层教学班由学校统一组织考试,A层教学班的考试时间在B、C教学班之前,参加A 层教学班的学生,不及格者重修或重新参加B或C 层考试;C 层教学班的所有学生参加山东省计算机文化基础统一考试,统考成绩作为该课的期终成绩,B和C 层教学班的学生不及格者随下一届学生重修。

③ 提高

为有志从事计算机研究和程序设计的学生开设“多媒体程序设计”、“数学建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高级程序设计”等计算机选修课程。同时为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年组织全校性数学建模和电子设计大赛,从中筛选优胜者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和电子设计大赛。

3分层教学实践结果统计

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从上课情况看,学生听讲认真,课堂秩序良好。考试成绩如图3、图4所示。从考试成绩上看,该课程改革前的不及格率为12.8%,改革后下降到3.69%,说明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是比较成功。

总之, 分层教学不是以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让“不合格品出厂”,而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形式,调整教育教学内容,使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获、各具所长。发挥学生的自身优势, 扬长避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步缩短差距,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

4 结论

通过对新生入学计算机水平的调查和结果统计以及对不同专业教学大纲的研究,我校分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入学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并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教学改革,即实行分层教学(按入学摸底考试成绩分出A层次学生)和分类教学(按不同专业分别讲授“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相结合、因材施教,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经统计证实,该改革方案切实可行,教学效果较好,对促进我校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大有益处。

投稿日期:2006-09-14

作者简介:方向(1978.1-),女(汉族),内蒙古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基础教育、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作者:方 向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论文 篇2: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摘 要:在新的教育环境下,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要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为有效达到这一教学要求,本文从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与教学改革策略两个分析研究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问题。研究表明,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理念改革、模式改革、方式方法改革”这三大主线进行。

关键词:中职教育;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现状;改革策略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33.007

近几年,计算机在生产生活中的影响不断深化,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是社会、企业对新时代人才的一大要求。在此要求下,职业教育需不断提高对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要求,不断强化基础课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地位,切实做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1]。但目前,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活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下文首先就相关问题做简要剖析,并就教学改革策略做详细探讨。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现状分析

(一)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计算机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受设备条件等影响,部分中职学校在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安排上不尽合理,一周一到两节的实践课,难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同时,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对实践操作存在错误认知,将实践操作课当做休闲娱乐课程,上课时用计算机上网、听音乐等,导致计算机实践课程失去实际意义[2]。

(二)教学缺乏针对性

当前中职学校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在学生计算机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计算机基础教学要能立足实际学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但分析总结中职学校当前教学效果,可以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这一教学特点,对学生一概而论,针对性不强,分层教学不明显,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三)教师教学能力不足

計算机技术在不断发展,软硬件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完善,因此教师要跟随时代发展不断更新自身知识、技能储备,以便满足新时代的教学需求,但中职学校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与职业教育发展存在出入,难以满足新时代的教学要求,使得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二、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一)促进教学观念改革

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必须正确认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学习习惯与学习需求,科学选择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实现高效教学。教师需结合学生日常表现,正确掌握学生学习特点与心理特点,给后期教学活动奠定良好基础。中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缺少正确的学习观念与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不高,对多数学习活动缺少兴趣,与此同时,在小学、初中等学习阶段,学生可能经历了多次失败,也受到了许多批评与否定,导致大部分学生对自身学习不抱希望,甚至对学习怀有抵触心理,有相对严重的厌学情绪,因此他们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某一知识或某一技术,这是学生通过他们的言语行为、日常表现传递出的信息。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到,中职学生的消极厌学情绪,与环境、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学校、教师、家长对带他们的态度有很大关系,教师的漠不关心或多次的批评与否定,可能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力消失殆尽的重要原因。基于上述特点,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信心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3]。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1)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让学生觉得计算机基础课程有意思。(2)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教师的激情是课堂的灵魂,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教师必须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对待每一节课、每一位学生,用激情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产生兴趣,对学习充满信心。(3)科学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念。部分学生对学习不热心的原因是错误地认为计算机学习没有实际意义,在生活中用不到,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敷衍了事。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利用计算机创设出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或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设计出应用案例,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日后需要运用这些计算机知识,进而消除错误认知,正确对待计算机基础课学习活动。

(二)推动教学模式改革

目前,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常采用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多媒体教室”,该种教学模式虽引入了信息化教学手段,但教师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利用先进多媒体教具大讲理论知识,学生少有自主学习、实践的机会,久而久之也会失去学习兴趣。因此,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需要改变教学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探索实施自主学习模式。“教育是一朵云推动着一朵云,一种思想影响着另一种思想”,是一个完善学生认知,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适当调整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课堂归还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思考、自主实践形成自己的看法与认知,促进学习效率的稳步提升。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硬件相关知识时,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将学生分组,为每个小组发布学习任务,由组内自己分工,利用网络收集、整理、加工处理计算机硬件相关知识,组内共同制作出PPT在班级内演示讲解,由学生进行点评分析,以此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

2.探索实施分层教学模式。现阶段,混合式教学即分层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并取得了相对理想的教学效果。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也应自足实际学情,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实施分层教学模式。在确保学生掌握基本计算机知识与应用技能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与能力,将班级学生分为几个动态的层次,根据学生目前所处动态层次与最近发展区域,科学设计课堂内容,如制定一个主题让学生制定PPT,每个层次的PPT设计难度要有所不同,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水平选择相应作业,小组间相互交流合作完成PPT制作。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思维间的共享交流,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逐层提升。在分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需形成良好互动,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可在必要时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与指导,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提升教学效率。

(三)推动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产生教学效果的直接诱因,只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找对教学方法,方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目前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落后等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为学生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丰富、有趣的知识呈现形式一扫理论教学枯燥、沉闷的教学氛围,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因为计算机教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与实践性,教师要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设备打造符合学生学习特点与需求的翻转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的教学体验。具体措施如下: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需求制定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同时通过具体问题,将相关知识点、技能等融入到课堂,利用微视频进行教学,将学生在本节课中需要学习的新的知识点与技能通过微视频向学生做大体展示,让学生掌握大体的学习方向,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完成自主预习工作。在实际教学中,仍旧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教师示范讲解、学生自主实践、组内合作学习等环节加深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在课后拓展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设计一些复习视频与基础知识检测习题,由学生自主下载观看,完成对知识的补充。另外,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线下的小任務,要求学生制作一些表格、文档、APP等,锻炼学生实际应用技能。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核心目标。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能结合实际学情,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工具,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模式,从多个方面推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许晓鹏.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策略探究[J].时代农机,2017(12):195.

[2]李彦敏.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迁移教学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6):52.

[3]陈昆武.术业有专攻,“基础”各不同——谈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的分专业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12):80.

   [责任编辑 杜建立]

作者简介: 黄文红(1984.5— ),女,汉族,福建南安人,中职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基础教学。

作者:黄文红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论文 篇3: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首先概述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其兴趣、地区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大致的分析。其次,就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不足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了诸多的不合理性。最后,细致地剖析出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改革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 计算机基础课 教学改革

新时代背景下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无论是教学手段还是教学理念、内容等,统统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在此环节中,教师必须对社会的需求有一定的认知,同时还应该清楚地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继而做到因材施教以及有的放矢。立足于现实,我们能够清楚地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院校学生间存在显著的差异,甚至个性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异。故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进行耐心教学,从而将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激发。

一、概述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事实上,我国教育部门明确规定教学中需涉及到计算机课程内容。甚至在义务教育阶段同样有所涉及,这样一来,高中生在学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时便会拥有一定的基础。可想而知,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有所增加。当然,在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同样有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相关课程内容。不同之处在于高职院校要求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才能够获得相应的学习证书。即便如此,学生之间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依旧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1.地区的差异性

在我国东西部以及城乡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受到经济以及科技方面的差异性影响,日常的教学效果呈现出了显著的不同。不同地区的高职院校间也存在差异性,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往往拥有着更加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高水平的教师资源等。学生可每人拥有一台电脑,因此实践操作的机会则会比较多,最终就会获得更高的操作技能。然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电脑总数不合理,无法确保所有的孩子能够使用电脑,并且相应的师资力量也是极为欠缺的,故而会使得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够达标。综上可知,在经济因素的影响下学生的技能方面便会出现一定的差距。

2.学校之间的差异性

一般情況下,普通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往往会高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可见学校之间的差异性便会随之出现。但是就计算机专业来讲,职业院校的学生可接受到系统化、科学化的计算机知识以及计算机技能培训。综合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会比较高。在普通院校中,学生接受的多是文化类知识,且具有极强的理论性特征。实际上,操作技能还有待提升。

3.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性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性格差异性较大,尤其是表现在文化课以及非文化课方面。受传统教育影响较深的学生会对文化课更感兴趣,部分学生会对计算机等创新性技术更感兴趣。就目前来讲,计算机已经极为常见了,学生甚至能够进行自学。甚至,部分确有天分的学生会研发出些许游戏软件等。面对自己感兴趣的计算机知识,会不断的探索与钻研。若是学习兴趣不够浓厚的学生,通常会习惯于教师的灌输式教学,不愿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相比较而言,前者的学习效率会比较高。

二、现阶段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1.传统教学理念具有滞后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学生主体性思维难以得到及时的锻炼,因此对教师的依赖性会逐渐增加,最终会不愿意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在计算机课堂中,教师的职责是为学生讲授基本理论知识以及技能操作的要领等,适时向学生提供引导。但是部分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总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熟练操作。

2.教学方式以及内容过于单一

以往在高职院校中,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依旧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不够具有创新性。除此之外,采用的教学方式也是极其单一的,无法高效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会先将理论知识呈现出来,然后逐次进行讲解。随后会将教学中涉及的操作技能进行展示,学生继而在回忆的过程中进行模仿。此环节中学生的探索操作较少,仅仅是机械性的学习。

3.理论与实践无法紧密融合

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视实践操作与理论学习之间的比例问题。据调查可知,高职院校的教师会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缺乏一定的技术指导。事实上,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往往是为了培养出应用型的人才以及拥有先进技术的人才。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忽视了人才的现实作用。久而久之,便会导致计算机教学中的实践性与理论性调配不合理。

三、有效改革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事项的重要举措

1.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时候,需要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增强。教师可对该年龄段学生的性格以及兴趣进行一定的了解。同时,还需要将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掌握,从而设计出学生能够理解的教学内容以及环节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及时采用故事教学法以及游戏教学法,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融入到计算机教学中。如将高职学生感兴趣的动漫人物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继而,引导学生参与角色的扮演,了解动漫人物的特点。熟知此内容之后,继而可渗透动漫人物设计所需的技术知识等。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喜好设计出独一无二的人物形象,借此可发挥自己的发散性思维,且提升自主意识。

2.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积极了解更为先进的教学方式,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授课。教学的形式应有多样性,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学习的兴趣。其次,适当调整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强提供有利的机会。制定教学目标之前,要清楚地了解到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继而将其融入到教学目标中。实用性、先进性人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形式,因此教师需将以往的实践教学规模扩大,适当增加操作性课程的课时。同时,还可借助现实案例进行授课,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案例中的实践操作。

3.及时借助先进的教学资源

教学之前教师需将各种有效资源进行规整,使其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在开展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最需要的是效率较高的计算机设备。除此之外,还需要的是多功能机房的其他资源。教师在完成简要地理论知识讲授之后,可借助多媒体将重难点呈现出来。继而,便可据此逐个认真学习。甚至,部分学生可凭借自己的理解进行探索,从而掌握更多的操作技能。经过实践探究可知,计算机课程具有显著的操作特性,因此教师应及时借助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行教学,鼓励学生一边学、一边做。如有必要,教师还可以整合各项资源从而达到操作与演示同时进行的效果。

4.综合考评学生的学习效果

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激励性评价,可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增强。教师可在平时测评以及期末测评的同时,及时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效果进行记录,重点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的改变。

由以上内容可知,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教学的时候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将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合理地提升,锻炼学生的探索、钻研的技能。实际上,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是时代的需求之一,同时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玲.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高新区,2018,(12).

[2]周秀梅.MOOC模式下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亚太教育,2015,(14):85.

[3]苏畅,蒋道霞.基于职业技能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29):7030.

[4]屠莉,包芳.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7,(03):92.

作者:巴图格日勒

上一篇:启发式教学下的宪法学论文下一篇:高职校学生计算机基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