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教学实例分析论文

2022-04-29

摘要:计算思维是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本文从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如何培养大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出发,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将思维训练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挖掘大学生的学习潜能。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实例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例分析论文 篇1:

计算机基础课程多元立体化教学体系探讨

摘要: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仅仅通过课堂教学难以实现教学目标,该文研究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并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多元立体化;教学体系

1 网络教学

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为手段,积极建设具备开放性和共享性的计算机基础网络教学体系,实行开放型教学模式,方便师生的交流,实现优秀教学资源共享,通过提供全方位的 放型学习空间来促进学生思维培养和能力拓展,落实个性化培养的教育理念,以网络为媒介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网络教学可支撑计算机基础教学实现时间、空间、内容的全方位开放,主要包含三个部分:教学网站、网络教学资源库和网络管理平台。教学网站包含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以及各门课程的基本信息介绍(教学大纲、内容体系、学习方法、参考资料、考核形式等)、学生网上选课、教师之家、学生论坛、学生提交作业与实验报告、在线考试与测验等平台,共同组成了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在教学网站与课程网站以及教师的个人网站之间建立连接,逐步完善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网络教学资源库将分散且无序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衔接,构建一个专业门类齐全、内容丰富多彩、使用简单便捷的有利于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应包含音视频资料、教学课件、电子教材、历届学生优秀作品、典型案例、试题库等内容。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通过制作音视频和教学动画并发布在网络上,来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将历届学生的优秀作业作品经重新整理后向学生 放和共享,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借鉴和参考。典型案例是由教师精心选择和设计,覆盖了课程的基本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我们要重视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资源的共享和 放程度,积极鼓励各个高校将自己优秀的课程教学大纲、讲义、课件以及其他的课程资料在网络上共享,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能分享到优秀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果。另外,网络教学的正常运行需要科学有效的网络管理平台来支撑。例如:课程管理平台可实现对整个网络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管理,除具备发布课程讲义和课件、学生自主选课、提交作业和实验报告、在线考试与测验等功能外,还将教学管理、教学资源、教学测试、优秀作业展示等平台集于一体,形成了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性网络教学体系。

同时,我们也应积极推进实验教学的网络化,完善实验网络管理平台建设,继续加大实验室在空间、时间、内容上的 放力度,使其具备实验预约、实验时间和机位安排等功能,为学生提供自由、充足、高品质的机时,还为学生提供了可自主选择的个性化实验环境,通过学生的自主实验学习,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此外,除建设拥有实体实验设备的各类实验室和传统实验平台外,还应积极构建虚拟实验环境,如基于网络的程序设计虚拟实验平台、模拟网络配置的虚拟实验平台等,方便学生在任何地点都可以随时利用虚拟实验平台,通过网络远程完成买验任务,提尚实验教学效率。

我们应加强网络管理平台建设,完善机房管理系统、学习监控系统,积极开发其他的辅助管理系统,如作业网络管理系统、项目网络申报和管理系统等,不断完善其对教学网站、网络教学资源库的管理和服务功能,不断提高计算机基础网络教学的建设水平,以优秀的网络教学环境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络环境以教学网站和网络管理平台为主要支撑,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组织与实施、指导学生学习以及优秀教学经验共享的平台,而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且优质的学习资源,还为学生的交流讨论以及实践与创新活动提供了便捷的网络工具平台,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网络环境支持保障。

2 整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形成多元立体化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

“多元化、模块化、融合化、网络化”已经成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趋势。构建多元立体化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可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多元立体化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包含课堂教学体系和课外教学体系,其中课堂教学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外教学体系包括网络教学、专业技能训练、研究创新综合实践等。基于多元立体化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 发有利于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的全新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的模式可以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的基础上,深化对计算思维本质的认识,掌握利用计算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理论教学+网络教学的模式可以很好解决学生计算机基础和专业背景不同的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技能训练平台+研究创新综合实践平台的模式可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

3 逐步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还是国家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深化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逐步适应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协同创新战略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的重大要求。

3.1 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与“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

高等学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任,而在高校的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全新的科学思维方式。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与“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通过让学生真正掌握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从而为国家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服务。要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高等学校应树立以人为本、培养能力、提升素质、综合发展的新型教育理念,并将培养具备计算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指导方向。

3.2 推进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融合

当前,任何学科的重要研究问题都需要通过掌握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运用计算科学的思维与方法才能得到解决,所以我们应建立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相融合的新型教育理念,来促进进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以计算机学科的发展与进步来推动自然科学以及其他领域产生重大成果。

推进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融合,首先,要实现计算思维与学科思维的融合,将计算机科学中最具备长期性和基础性的计算思维渗透到其他专业的教学中,以抽象和自动化的实例教学帮助学生在学科思维层面讨论和研究学科的根本问题。其次,要实现课程内容体系的融合,以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应用需求为依据,构建计算机科学最小知识集合,并以知识模块化为基础合理配置课程内容,以强化学生的计算思维训练为目标实施分类分层次教学。最后,要实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融合,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教学方法运用于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断完善以专业思维训练为目标的教学体系建设,构建科学有效且可观测的能力培养综合评价体系。

3.3 加强精品开放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程 建设

在“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要求各个高校要将国家精品课程逐步升级为精品开放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程。借此东风,各个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要对已有的优秀课程教学资源进行升级改造,实现精品课程向精品 放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程的转型与升级。计算机基础精品开放课程建设要强调共享性和开放性,可采用高校之间、校企之间以及学校与研究机构之间的共建与协同发展的方法,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课程优势,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管理体制

我国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最终是否能取得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师资,师资队伍的观念转变和知识更新是改革的重中之重。高校要定期聘请专家学者对教师们 展相关的学术讲座或学习培训,促进教学队伍知识和技术的与时俱进。吸引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高素质教师参与和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工作,逐步优化师资队伍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以及年龄结构等方面的配置。完善教师管理体制,聘请优秀的老教授们成立了教学督导组,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积极组织和 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活动,并将其与职称晋升挂钩,激发青年教师的参与热情。

3.5 充分发挥示范中心的辐射作用,扩大资源共享和开放程度

充分发挥十个国家级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对优质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精品要素资源,如精品教材、精品课件、特色实验仪器设备等。加强院校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不断提高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

4 研究创新综合实践

计算机基础教学强调实践性,所以我们要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不同专业的应用背景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创新综合实践体系,要以良好的实践环境为前提,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研发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网络教学的基础上,我们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通过增加科研活动、科技竞赛、专题训练以及产学研结合等实践环节来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创新综合实践体系。

1)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要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应用需求和兴趣爱好,分别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训练活动。例如对理工类专业的学生要加强计算机程序设计方面的技能训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要加强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方面的技能训练;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要加强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方面的技能训练。

2)充分发挥科研的带动作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科研优势,结合教师的引导和制度化的科学管理,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由教师主持的科学研究项目,也可为学生提供独立的研究项目,从而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并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科研项目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另外,我们要加强将科研成果向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转化,并将优秀成果向全国高校推广。将研究创新与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相结合,自主设计反映计算机科学最新成就和前沿技术的教学实验,自主研制高水平的实验教学仪器与装置,并积极引入到实验教学之中。同时,我们将科研创新与网络教学相结合,自主研发学生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学生选课系统以及学生网络学习系统等,进一步提升网络教学的管理水平。最后,我们要依托科研优势,将科研中涉及的重点知识引入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以前沿的学科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理论与实践、通识与专业以及学习与研究之间的联系。

3)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竞赛活动

我们要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国际、国内以及校内各种层次的计算机竞赛活动,如:ACM国际生程序设计大赛、Robocop竞赛、中国“挑战杯”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以及学校举行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等。在这些科技竞赛活动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参与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设计方案,并不断验证和完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和创新学习的意识,还提高了他们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以产学研结合来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产学研结合即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生产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将研究、开发和生产集于一体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其综合优势。产学研结合不仅创造了 “桂谷模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一股强劲动力,而且还可搭建基于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新平台,通过综合“学校教学”、“科学研究”、“企业生产”三者的力量来促进和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的关键是要促进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生产企业之间的真正融合,实现三者之间产学研的紧密联接,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广阔空间。高校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既要将业界著名的专家、管理人员以及研究人员等引入到高校担任教师,又要把学生输送到生产企业或者科研机构进行实践锻炼。另外,高校可以与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共建研发平台,在协同研究中推进高素质人才培养。最后,高校应加强与国际跨国公司及科研机构的合作,通过国际产学研结合来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作者:李俊峰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例分析论文 篇2:

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

摘要:计算思维是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本文从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如何培养大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出发,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将思维训练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挖掘大学生的学习潜能。

关键词: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改革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发展现状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本科生进入大学后首先学习的计算机课程。近年来,许多高校都把该课程列为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课程内容根据不同学校的要求,主要讲授计算机系统平台、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基础等领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不仅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而且应初步具备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以及更好地使用计算机及相关技术来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奠定基础。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2009年10月发布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出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要求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不断探索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加强以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建设,加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以及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不断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逃课率增加、教学内容主要以技能性的知识介绍为主等。很多教师因此产生了困惑,对课程内容提出了一些质疑,也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围绕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也一直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基础教学作为本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的内涵和目标需要充分体现时代的特征和需求,不断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课程的目标不仅仅要传授、训练和拓展大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更要展现计算机学科的思维方式,培养当代大学生用计算机解决和处理问题的思维和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基于计算思维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是当今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新课题和首要任务,也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计算思维的培养成为国际和国内研究的热点,计算思维能力将成为2l世纪每个人的基本能力。2010年《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的核心要点也强调“需要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它涵盖了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最根本的内容是抽象和自动化。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美国基金会(MSP)计算机和信息科学与工程部(CISE)主任周以真(Jeannette M.Wing)教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期刊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首次提出并定义了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提出计算思维是一种本质的、所有人都必须具备的思维方式,就像阅读、写字、做算术一样,成为人们最基础、最普遍、最适用和不可缺少的基础思维方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灌输计算思维,目的是培养学生像拥有阅读、写作和算术基本技能一样拥有计算思维能力,并能自觉地应用于日常的学习、研究与将来的工作中。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大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载体。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要培养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能力、基于网络的协同能力和信息社会终身学习能力。这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恰恰说明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核心要素。陈国良院士及国内的一些专家,都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开展计算思维教学引导,给出了很好的解读和指导。

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该在课程原有的培养目标基础上,拓展学生计算思维的意识与能力。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思维的基本内容,了解人与计算机器能力的局限性,了解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理解计算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目标,我们根据学校的课程设置情况和教学基础,初步制订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8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即:概论、数据的表示与存储、计算机系统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程序设计基础与算法、数据库系统和信息安全。对于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和要求,则作为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和自学完成。

三、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课程实践

如何明确、恰当地将计算思维融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抽象问题、进行问题求解和形式化描述的能力,对新形式下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是一个挑战和必须面对的课题。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国良院士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计算思维给出了教学方法原则建议:以计算学科基本问题为导向,以经典案例为基础,通过实验了解和应用编程的基本原理,通过习题课强化学科基础概念的理解,着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1.教学组织过程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第一门课程,也是计算思维培养的关键。但是如何正确理解计算思维的实质、如何在课程中引入计算思维的讲述方法、如何完成课程的目标,教学的组织和教师队伍的提高就成为关键。为了保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在课程实践中,要求任课教师首先进行认真学习和交流,加强自身的认识提高,尝试采用渐变的模式、小班试点的方法,进行教学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布置专题、组织研讨、定期交流。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对教学内容重新理解和认识,以不同的讲授方法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引入,这对教师是一个挑战。计算机基础教师队伍的特点又很难让大家都能很好地适应这种教学观念的转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采用布置专题、组织研讨、定期交流的方法,加强学习,深入研讨,提高教师对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认识。对课程中的能够体现计算思维的知识点分专题布置,然后组织任课教师讨论,更好地把握知识点的讲授。教学中定期组织教师或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吸取多方经验和做法。通过这些活动使授课教师理清了思路,明确了任务,并达成了共识,逐渐改变了讲授的方法,在教学中注意引导计算思维能力培养。

(2)结合专业背景开展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吸

收由不同专业背景、从事计算机研究与应用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结合不同院系的专业背景进行计算机教学,教学中结合实例,重点介绍计算机在不同学科的应用和解决问题所涉及的方法和思想。达到既阐释计算学科的普适思维,又给出面向特定学科专业的案例的教学效果,更有利于学生对本专业计算机应用的认识和理解。

(3)采取渐变模式,小班试点,逐步提高计算思维在教学中的影响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个别院系班级首先尝试进行教学实践,然后将体会和经验进行推广。

2.教学内容制订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很多内容都对计算思维提供了很好的诠释和生动的案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按照教学大纲,首先归纳出知识单元,然后梳理出知识单元中所涉及的计算思维,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单程知识讲述的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引出思考点,将知识传授转变为基于知识的思维传授,讲授可见的、可以实现的思维,突显计算思维能力的引导。

学习目标是教学内容设计和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课堂教学的顺利运行具有主导与控制作用,教学大纲则是教学内容设计的主要依据。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抽象、分析,掌握所涉及的计算原理,通过抽象与自动化,使学生形成问题求解的思路。特别是要设计好师生互动环节,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然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思考、讨论,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探索问题的求解方法。教师必须事先精心设计每堂课教学内容,重点要放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

如讲授计算机系统组成时,介绍图灵机模型思想;讲授操作系统时,介绍进程控制、存储管理等引出的思维;讲授计算机网络时,介绍协议、约定引出的思维;讲授数据模型时,介绍关系引出的思维;讲授信息安全时,介绍验证码的产生和它引出的思维。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向学生介绍思维导图的工具,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注意知识归纳和总结。

3.实验内容设计具有趣味性和综合性

传统教学策略在设计实验内容时,更多的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上机实验能力,缺少趣味性和综合性,忽视了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好的实验内容设计,要尽量趣味化,贴近生活,给学生留出创新思维的空间,强调问题抽象、求解思路和形式化描述。

在实验内容设计时,除要求学生完成一般基本的题目,还适当给出一些综合性的题目,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同时,网上学习中心平台还给出相关计算思维的文章和学习资料,要求学生在学习之余阅读,并提交学习的体会。

4.教学资源建设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

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大学生除了在图书馆、阅览室等处学习之外,还迫切需要更为开放的资源环境。因此,如何将分散、无序、富于多样性的各种教学资源整合起来,建立便于检索、内容丰富、门类齐全的教学资源库,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丰富可靠的信息资源支持,成为推动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服务教学的关键。

教学资源建设所要解决的一个本质问题,就是如何为学习者提供全面的支持服务,建立起科学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开放式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领域,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建设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带来可能,运用计算思维的关注点分离方法,化繁为简,合理筛选资源信息,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和调控作用,建立教与学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网上学习中心、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精品课程平台等,提供课程的教学资源,并具有很好的开放性和实用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很方便地访问这些共享的资源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高学习的效率。还可以与教师探讨其他知识的拓展和扩充,满足个性化培养的目标。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辅助教学资源。

5.课程考核标准具有基础性和实用性

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课程改革正在不断地探讨和深入,实施中还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和面对。对于该课程的考核标准,我们认为应该体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对于技能性要求的内容,要求学生必须要达到考核标准,具备在信息化社会中熟练使用和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这些技能型知识的学习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来完成。对于思维性训练的教学内容,则应该精心设计考核内容,检验学生通过课程的教学获得了哪些思维方法,检验学生抽象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计算思维既然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如此密切相关,理所当然地应当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一种生存能力。计算思维无处不在,当其真正融入人类活动的整体时,它作为一个问题解决的有效工具,人人都应掌握,处处都会被使用。自然,它应当有效地融入我们每一堂课之中。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实践。

责任编辑:余大品

作者:朱鸣华 赵铭伟等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例分析论文 篇3: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它对于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该课程的几点教学建议。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模式

1引言

教育部高教司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即“计算机基础教育白皮书”后,全国高校掀起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高潮。但是改革的力度不够,方法缺乏针对性,长期下来,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效果并不明显。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校开展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并进行立项资助,本课题就是通过对我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实践,分析所存在的问题,然后探索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各校在计算机学习环境的搭建不一,造成了资源不均的现象,这样一来,有些学校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相对来说容易,而有些学校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则表现一般。

(2) 计算机知识的普及水平已经较高了,这样使得有些城市的学生可能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已经比较高了,但是农村里的一些学生可能到入学时才接触计算机。这种差异使得教学组织非常难,而各个学校也没有实施分层次教育,没有根据学生入学时计算机的实际水平进行分类教育。

(3) 各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上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形成本校独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方法。

(4) 各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上还是以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没有形成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没有得到提高。

(5) 一些高校计算机的教学内容更新不够快,使得学生感觉学到的知识没有用到,甚至有些学生会感到迷惑。

(6) 一些学校在开设计算机课程的时候,只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这2门课程,没有真正把计算机的学习融入到专业课的学习当中。

2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看似简单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当前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组织机构以各种交流会、研讨会的形式探讨新形势下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就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形成了如下几点意见。

2.1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模式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计算机学习环境的搭建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各项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很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人士提出,鉴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效果不佳,要改革计算机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的兴趣,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等等。这些都是必要的。但实际的情况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计算机都有浓厚的兴趣,但是苦于上机的机会太少,或者上机时不知道干什么。前者是由于计算机教学的硬件环境不健全,后者确是由于计算机教学的软件环境不健全。试想,如果学生从没有见过利用计算机幻灯片做出的精美的演示,又怎会对那个幻灯片制作程序感兴趣并自己制作幻灯片呢?因此,笔者所说的计算机学习环境既包括硬的方面,也包括软的方面,在硬的方面的预算硬约束条件下,应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软的方面,注重提高高校各项工作尤其是教学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创造一个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

2.2进行入学计算机能力测验,实施分层次教学

实施分层次教育,改革考试方法。鉴于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建议在新生入学时进行计算机水平考试,将有一定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学生和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分开,分为基础班和高级班。对于基础班的同学,要从基础开始讲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于高级班的同学,可以直接从应用开始讲起,以上机操作为主。

另一方面,建议将考试改成上机考试与笔试相结合,两者并重的方法。平时,教师可以在网上放入大量的学习资料、习题、模拟题,以供学生自我测试。到期末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上机实验课、期末考试和平时表现三方面的表现综合核定成绩,三方面的成绩各占一定的比例。这样,不但更能检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同时也有利于鼓励学生多上机,更多的注重课外的学习。

2.3改变传统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步建立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形成特色教学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应用为主要教学目的,因此课程内容中知识和技巧应并重。而技巧是无法通过课堂讲授获得的。因此,应该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上课时只传授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经常用到的一些操作,以及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思路。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提倡“精讲多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起到引导的作用,而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思考、体会,培养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够自己通过该软件的帮助系统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用不多的时间演示令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己摸索,学习使用这个软件去完成实例。

2.4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重视教材建设,提升教师水平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紧跟计算机发展的步伐。所谓的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并不是指追赶各类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而是追赶那些已经在社会经济各层面得到广泛应用,或者很有潜力、即将在社会各层面得到广泛应用的新的信息技术。只有这样,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才能适应这个领域的飞速发展。

首先,要改变只注重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思想观念,缓解等级考试通过率给教师带来的压力,让教师有足够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当前热点问题,有时教师还可以融入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建立起适应当代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

其次,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统一整体。课程是由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成的结构体系,它是构成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要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就是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走向出发,合理地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把体现计算机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到课程体系中来,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次,在教材体系上要改变现在教材内容陈旧,使用周期较长的状况,多引用一些能反映计算机前沿知识和特色知识的教材,并缩短教材的使用周期。要充分利用质量高的教材,让教师和学生从教材中吸取知识。不仅如此,还要着手编写适合自己学校的理论教材和实践教材,2007年上期,本项目组成员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编写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教材,还编写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指导书》,这两部教材于2007年下期开始使用,现在使用了快两年的时间,效果非常明显。

最后,教师的自身建设也相当重要,因为学生遇到的问题多,有些问题可能涉及的领域宽、知识新,所以教师就要不断的学习,不仅研究自己领域,有时可能还要了解跨专业的知识,及时地把所了解的新知识融入到教学当中。

2.5加强与专业知识整合,提高学生应用能力,脱离应试教育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工具课,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目的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并为专业服务,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要精讲多练,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上机操作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编程手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能力。到二、三年级根据各专业特点开设相应的计算机课程,比如会计电算化、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案例,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条件。到了高年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和兴趣选修几门计算机课程。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并且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能使计算机学习不断线。

目前一部分高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学位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面对学校下达的等级考试合格率的要求,而不得不忽略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一味追求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学位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这样,致使好多学生毕业了都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比如完成一份应聘求职书的设计。有很多学生毕业了还得花很大力气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我们必须从中解放出来。

2.6开设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有限的课时来说,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那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就较好的学生,如何让其的兴趣向更积极的方面发展,在追求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对这些爱好者加以引导、培养。所以,必须有计划、有实质性内容的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比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数学建模比赛等,这样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2.7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教学,力求做到教学形式多样化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集中授课和上机辅导是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应用性课程,一个概念的表达、一个指令的完成都是用一系列操作来实现的。目前学生入校时计算机知识起点差别悬殊,教学内容难统一,静态图文很难连贯理解,因此,教学效果往往是不尽如人意的。所以大力推广网络教学模式,提供一种符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的动态教科书,以方便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是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想要努力达到的目标。从早期的单纯“黑板+粉笔”发展到后来的“计算机+大屏幕”,又发展到目前的“网络化教学平台”,体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断变革。

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查阅到大量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这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心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不仅缩短了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突破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可采用网络辅助教学模式。该模式作为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一部分课时由老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学生面对面进行讲授,另一部分课时由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学。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可以利用学校局域网、Internet来建立学习辅导网站,把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计划、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有关知识的问答、实验素材、模拟试题等放在网上,供学生使用。让学生在课前可以预习、课后可以复习。此外网站中还应提供网上答疑平台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测评平台,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2.8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应有针对性,不能搞统一化

我们学校是个综合性的学校,专业较多。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针对性,比如,对音体美的学生计算机能力要求就要与数学系、物理系的学生相区别。一般而言,文科的学生形象思维强一些,理工科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强一些,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有区别,对文科学生内容应讲清楚具体,对理工科的学生我们就讲解难一点的内容,平时对他们的要求也相应要高一些。期末考试成绩的评定也要有区别,对音体美学生适当放低要求,对理工科的学生相应提高要求等等。

2.9积极参加各种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研讨和交流,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计算机的教学起步较晚,普及程度还不是很高。因此,各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情况也不尽相同,教学改革的开展可能步调不一致,而且各校的硬件设施以及其它条件,教师的能力和教学水平不一样,造成了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在各校中不一样。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只能通过相互的学习来分析实践各种不同方法,从而得到相互提高。正因为如此,我们就应该多参加计算机基础改革的研讨及交流活动。本项目组成员多次参加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讨和交流,从中学到了许多教学实践经验。

3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是21世纪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它既是文化基础教育、人才素质教育,又是技术基础教育,是各学科发展的必然和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任何一门学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同时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转变观念,进一步提高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在整个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改革进程,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从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推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但是改革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问题,比如文科及理科的学生学习方法及学习兴趣不同,不能采取同样的方法教学,更不能要求一致;学生入学计算机能力测验具体实施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怎么样测试,测试的难度要多大才能有区分度等等问题;要进行这些改革需要的实际资助还不够,等等。这些问题是本项目组成员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个高校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肯定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我们都要想办法解决,使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关心. 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J]. 黑龙江教育,2006(3):44-45.

[2] 李建. 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困惑与对策[J]. 福建电脑,2006(4):205.

[3] 尹志军. 关于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思考[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6):52-53.

作者:戴振华

上一篇:毕达哥拉斯与音乐论解析论文下一篇:科学发展下的公共行政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