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论文

2022-04-30

摘要: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在人们生活中迅速普及,智能化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当前众多高校也开展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论文 篇1:

基于微课程教学模式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

【摘要】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门高校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操作性。授课教师需要进行深入研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反复揣摩,在上机操作过程中融入理论知识,通过反复练习,真正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文章基于微课程教学模式分析了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希望能够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关键词】微课程 计算机基础课程 应用优势 构建

一、引言

如今,信息技术水平成为衡量人才的基本条件之一。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学委员会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改革,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全面创新,使得计算机基础课程获得了巨大发展。学生在高校所学习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对于提高学生以后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微课程的概念评价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由于教学活动的需要,微课程应运而生。微课程的核心内容是教师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运用动态视频式、PPI式、讲课式、情景模拟式等教学方式,采用较小的学习单元模式,细分教学内容,以教学任务作为驱动,录制教学课件;课下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教师录制的微视频自主学习。微课程的设计遵循学习规律,以原有课程为基础,对其进行分解,构建一系列微课程体系。这些微课程体系一般都包含有课程目标、互动、问题解答和作业布置等内容。从广义角度来讲,微课程的出现是对学习资源的一次全面整合,对教学模式的一次全面改革,充分结合了知识和教学方式;录制的微视频更是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简短而且问题集中。

三、微课程教学模式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优势

(一)便于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两种:边听课边练习;教师讲述,学生演习。前者的特点是学生知识学得快,忘得也快,仅靠这一种教学方法很难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后者是学生在认真听取教师讲解后,凭借对讲解过程的记忆进行演习,在教师讲解内容过多的情况下,学生的记忆效果就会降低,同样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要想使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就必须巧妙结合两种教学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二)便于掌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难点

微课程针对课程的重难点设计教学内容,匹配度高。学生可以在课下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观看微课程视频,并且可以随时学习,随时观看,通过重复观看视频,听取教师讲解的重难点,循环观看视频,透彻理解重要知识点,最终达到掌握重难点知识的目的。

(三)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微课程中采用图文并茂的教学素材,能够对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在增强学生记忆力的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借助微课程的指导,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习惯,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四、微课程教学模式在高校計算机基础课中的应用

(一)在学习内容导读中的设计

微视频是微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实现课程弓i导、知识解读和操作演练。其中,课程引导在学生学习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引导的优势在于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细化教学内容,多元化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加灵活。微课程可以将课程知识点清晰地表达出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通过微课程中的课前导读能够全面了解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教师不仅可以自己录制微视频,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直接下载微视频,然后结合教学内容来对微视频进行处理,使其充满趣味性。

(二)在教学活动中的设计

为了能够让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难点知识,教师可以将重难点知识的讲解过程录制下来,制成微视频,让学生能够在课下反复观看。此外,学生还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式学习,采用合作交流探讨的方法,将自己遇到的学习困难予以解决。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交流情境,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了什么问题,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解决,解决的效果如何,并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达到让学生内化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目的。

五、总结

总之,微课程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有巨大的作用。微课程的重要部分是微视频,学生借助于微视频实现自主学习,能够反复听取教师重点讲解的知识点,达到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全面创新和改革,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和良好的推广价值。

作者:鹿莉霞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论文 篇2: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思考

摘要: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在人们生活中迅速普及,智能化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当前众多高校也开展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该文将从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优化创新进行讨论,以此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率,探索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新模式。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

1 背景

在这个智能化的时代,人们的吃穿住行都依靠着智能化,社会对于人才的标准已经由传统概念上的“专业人才”转变为了全面发展人才,而计算机信息技术是其中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准。这就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遵循时代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探索和实践适合学生发展的根本需求,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为学生提供新颖的教学方法,立足学生为教学主体的中心思想,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2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现状

2.1 教育方式的局限性

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也如旭日东升一般蓬勃发展,但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中还是存在着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受到传统习惯的影响,高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课堂上教师偏向于追求知识的系统性,追求知识点面面俱到,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任何领域都不例外,学生在大学时期是追求自由的,理论知识太过于抽象模糊,无法与实际生活相衔接,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

2.2 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师生之间缺少幸福感

在信息时代,计算机这门学科就如同一门语言,对未来科技、发展、社会等很多重要领域的创新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软件部分和硬件部分共同组成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因此高校要培养学生时不仅要注意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兼顾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但在当前有些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學中,部分教师是为了教学而教学,学生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课堂上教师一般是教师在教学电脑上控制学生电脑进行演示,授完相应的知识后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下课铃一响就会离开教室,教学课堂气氛显得尴尬、枯燥乏味,虽然教师和学生都在一间教室,但是这样会让学生和教师之间变得有距离感,忽视了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和师生之间的幸福感[1]。而且当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一个星期只会开设一节课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就变得极为有限,导致学生和教师有陌生感,这是当前高校日程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在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中不乏有一些教师重视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与学生打成一片,但是这对当前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而言还是远远不够的,相关教师要重视起这个问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多与学生交流沟通,提升师生之间的幸福感,使学生感受到参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乐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3 日常教学管理失效

优秀的教学管理方式可以高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加快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学生成长为综合素质人才。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是以传统方式来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以考试为主要考核形式,考核成绩则是衡量的界限,但这样根本无法真实地了解到学生的掌握情况,也无法满足智能化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仅如此,各大高校的计算机教师和实验室都是“粗放式”管理,导致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进步不大,教学质量难以突破,因此管理模式的创新也是当今计算机教学存在的一大问题,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方法,把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步抓起。

3 计算机基础课程对大学生的实际意义

3.1 帮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Office、Word文档、Excel表格等办公软件是目前社会主要的工作媒介,因此学生学习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基础的计算机知识,培养出学生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利于学生步入社会的时候能够迅速适应新的环境,更好的去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以后打好坚实的基础[2]。普及性、实用性和不可替代性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综合素养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性和学习主动性 让学生真正的享受探索智能世界的过程,高校的总体教学水平也离不开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因此,相关工作人员要认真思考如何改善当前现状,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堂上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3.2 平衡学生计算机基础,普及计算机知识

大学是一个开放的校园,不分阶级,不分贫富差距,融汇了五湖四海的优秀人才,但是我国各地的经济水平还有着较大的差距,江浙沪地区的学生所受的教学环境一般要优于其他地区的学生,经济发展较落后地区的学生可能家里没有计算机,也没有环境去接受计算机教育,计算机基础掌握知识可能为零,这对于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是非常不利的,所以高校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要平衡教育资源,让贫困地区的学生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操作,让他们也能拥有用现代通信技术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思想,为以后进入社会去工作打下基础,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因此高校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于平衡教育资源有着深远意义,高校和相关教师也要认识到任务的重要性,积极地去完善计算机基础课程,平衡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从而更好地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日常教学[3]。

3.3 帮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

互联网科技、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等等学科是近年来高校新开设的一些课程,从这点可以看出,计算机已经成为新兴职业,这些职业对我们的生活发展影响深远,但这些都有一个基础那就是必须要学好计算机基础知识,如果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又怎么才能学好互联网+的内容呢。

4 如何改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

4.1 教师树立起新颖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理念导致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而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使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改变传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理念,学习新颖教学理念势在必行,近年来随着新课改在全国各地的贯彻落实,教学主流渐渐转变为始终以学生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作用,一切的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进行开展,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在日常教学课堂上教师演示过后,便放手让学生去做,不要怕他们做不好,做不对,教师只需要在旁进行指导,学生错误的时候进行及时纠正即可,让学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去掌握其中的技巧和方法,这要比“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效果要好得多,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运用,为日后步入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4.2 结合学生的具体专业方向进行计算机教学

当前随着智慧化的发展,许多领域依靠计算机发展了许多新兴职业,例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科技、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因此许多行业要依靠计算机知识去解决工作中碰到的实际问题,那么众多高校在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时就要改变策略,在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根据学生具体的专业特点,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去构建不同的实验板块[4]。并把这些职业日常可能遇到的问题作为案例引用到日常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去进行练习。学校还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及时地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并编写配套教材。例如互联网金融专业可以在平常的教学课程中加入模拟实训,并以此为学生的课后任务,电子商务专业中根据对网络的运用开设Internet应用等基础内容;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激发出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還可以把所学专业的应用内容与计算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进入社会的适用性,在日后的竞争中更具优势。

4.3 完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评估机制

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是传统计算机基础课堂的主要考核标准,过硬的专业技能固然不错,但却忽视了思政教育的考核,因此相关高校要对学生的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进行改革优化创新。把思政教育融入考核标准中,相应的调整计算机基础评价标准,平衡兼顾理论知识和思政教育,合理调整比例,不断优化评价体系,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的积极性。例如可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中,介绍万众一心,共击疫情等先进事迹,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共鸣,从而了解到团队奉献,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另外在对学生的日常考核中,可以从“德、智、勤、善”四个方面进行考核,考查学生是否具备过硬专业技能的同时,是否还具备正确的人生观、社会价值观以及基本的行业素养,为国家培养出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优秀人才。

4.4 加强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的建设

一流的基础设施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加大对基础设施构建的投资力度,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实训室,每个班级在学年内要展开一周或者一个月的教学实训,模拟相关专业的虚拟工作平台,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展开实训,在实训的过程中由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教学,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去进行工作,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去摸索运用,从而熟悉这个过程,因此基础设施的构建对学生有着深远影响,相关高校要积极改革[5]。

计算机基础课程要改革就不可避免的要对教师进行培训,一些高校教师年龄较大,对新兴的知识和理论了解较少,这对教学改革非常不利,高校要定期开展对教师的培训,让他们去了解最新的教学方法和基础理论知识,不断对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真正的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探索出适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断强化师资力量,从而推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时代的智能化背景下,高校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走向社会以后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还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全面型人才,但当前相关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迫切地需要改革创新,学校方面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开设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实训教室,让学生在模拟工 作的过程中熟练地掌握操作方法,教师方面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拓展计算机知识的知识面,积极参加相关培训,了解最新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能动性,让学生真正的静下心来去学习,从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要靠各阶级去努力改革发展,从而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陈亮.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现状和对策探究[J].电子制作,2015(6):173.

[2] 杜传虎.面向计算思维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8,19(11):176-177.

[3] 杨小梅.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与学习方法的关键性[J].大众科技,2017,19(6):181-183.

[4] 杨阿辉.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现状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6):222-224.

[5] 楚青云.基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J].数字通信世界,2021(3):217-218,233.

【通联编辑:谢媛媛】

作者:倪雪华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论文 篇3:

突发事件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要:突发事件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挑战与机遇,该文通过分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痛点,针对性地从教学方法、教学平台、资源建设、教学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特殊情况下线上教学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突发事件;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面对突发性重大事件,教育教学如何控制风险、积极应变?这是教育教学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社会复杂化和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突发事件频发。突发事件背景下,教学工作如何开展?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能高效实施育人目标?这需要系统而深入地思考[1]。

公共基础课是高校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在学校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对学生专业建设及其终身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突发事件下,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了有成效的探索,笔者主讲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被评为校级“线上教学十大典型案例”,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通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与学的痛点分析,讨论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期为突发事件背景下公共课程教学实施提供参考。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痛点

1.1痛点一:学生计算机基础差异较大

大学生来源较广,不同生源地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发展不平衡,再加上学生自身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不同,使得学生个体的计算机基础差异较大[2]。线上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差异还会进一步被放大。

1.2痛点二:线上教学学生操作终端五花八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极强的操作性,操作系统设置、Office文档编辑、Internet应用、多媒体素材处理这些内容需要实践操作,学生居家异地教学中操作终端各式各样,在對笔者所带的5个自然班共177名的学生课前调查中,72.3%的学生家里有电脑,11.3%的学生表示可以利用平板操作,还有16.4%的学生仅能通过智能手机参与学习,部分学生怀疑计算机学习不能顺利开展。

1.3痛点三:大班教学难度高

公共课程多采用大班授课,人数较多且可能专业不同,管理难度大,部分学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答,作业批阅负担重量,教师重复劳动工作量大,更加考验教师课堂掌控能力。

1.4痛点四:线上教学资源与校本自建资源的融合。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各个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网络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但每个高校有着不同的定位,其教情学情、课程目标、教学内容、难易程度、专业特色以及评价标准存在一定的“个性”差异[3]。优质网络资源和校本自建资源有机融合才能落实本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 教学模式的实施

2.1教学理念

基础理论是教学变革的基石,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而内因则起到决定性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学活动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1952年首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4],在数十年的教育教学研讨与实践中,该理念经历了“罗杰斯挑战”——“逐步深化”——“形式共识”几个阶段,目前该观点已被写入联合国教科文机构的正式文件,具有权威性,对教育领域教学改革产生着越来越广泛的影响。

2.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线上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2.2.1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学生来源不同,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有明显差异,应因材施教。基础好、操作快的同学有时会提前半小时完成当堂学习任务,给这部分学生发放补充练习,拓展提升;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补充讲解视频或个别答疑,视频在课前编辑时注重将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切片录制可以使学生短时间内实现有针对性的突破,时长多控制在1分钟左右;其他同学按照“课堂公告”的学习任务正常开展学习。分层网课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因个体差异带来的“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

2.2.2授之以渔,多平台兼顾

首先消除学生顾虑,给学生传递淡化平台与工具的思想,中学阶段信息技术课侧重感性认知培养,学生通过特定的操作环境和实践平台体验和获取信息加工的基本技能,而在大学阶段,则重在理论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在教学中实施“授之以渔”的教学原则。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比如在长文档编辑中,处理方案是什么,遇到问题如何通过网络寻求帮助。同时,我们根据学生学习终端调查的实际情况,以电脑端为主、平板和手机端为辅进行讲解与实训,将承担该课程的5位教师进行分组,及时指导学生学习。

2.2.3借力助教、平台,优化教学

针对大班授课辅导和改作业量大的问题,主要通过“小助教协助”辅导和“生生互评”作业的两种方式解决。操作实践中,学生面对的终端及软件版本不尽相同,突发的问题较集中,对此选聘计算机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承担助教,协助老师回答问题,一方面迅速解决了同学的疑问,另一方面也起到榜样引领的作用,在得到同学及老师及时的感谢和表扬后,网课小助教们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如果助教解决不了,教师及时解答。大班作业量大批改任务重,我们采用超星系统“生生互评”功能完成,教师给出评分标准细则,每位学生批阅3位同学的作业,为了避免误判,对于评分过高或过低的作业,教师重新评阅。通畅的沟通和充分的互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2.4引进+自建,丰富教学资源

对于网络教学而言,课程资源的建设至关重要。之前我们学校的课程基本采用线下教学,课程网络资源不够丰富,突发事件下,时间紧迫,任务量大。我们经过集体讨论,依托超星平台示范课资源,结合自建教学资源相,搭建网络课程。超星平台提供了数十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经过逐一查阅,筛选出4门与我们教学大纲较一致的课程,引入优质资源,在外校资源知识点的选择上,侧重理论与方法讲解,在具体的应用方面,采用与学生专业、学生特点紧密结合的自建方式。根据所授专业本科生特点,提炼教师多年来的教学素材,自主开发适合我院学生的校本特色化网络教学资源,同时优选学校网络考试系统题库中的题目充实资源库。建成的网络课程平台具备在线授课、学习、随堂练习、作业、答疑和讨论等功能。

2.2.5多项举措,保障教育教学

1)发布公告,推进课堂

在最初网课设计阶段,针对如何组织课堂,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网课学习进行了深入思考,对平台的“课程通知”功能进行了扩展。从第一节课开始,课前在微信群及学习通发布“课堂公告”,主要包括“本节目标”“知识要点”“本节重点”“本节难点”“学习环节”“时间节点”“时段长度”“作业要求”“下节提要”,有时根据需要增加“温馨提示”“特别说明”,要求学生对时间点及各环节要点简要记录。

“课堂公告”明了清晰,学生按照预先设定的时间节点实施学习,促使课程顺利推进。

2)多平台组合,优势互补

调查学生学习体验,改进授课方式,共回收157名学生的有效问卷,问卷中“计算机应用基础网课,你倾向于何种授课方式”一题列出了8种备选方案,选择“直播+录播+资源包”占61.8%,“录播+资源包”占18.5%,其余选项最高为6.4%。基于此,形成“超星平台+微信群+腾讯课堂”平台组合的教学方式。

超星平台承载网课视频学习内容和课件,但无法实现及时互动与答疑;课程微信群互动交流,解惑答疑,教师也掌控各环节实施;腾讯课堂具有良好的直播与数据留存功能,通过分享屏幕实现教师所见即学生所见,且学生只需微信扫码或打开链接即可进入。

3)活跃课堂,激励学习

针对体育专业部分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多种举措并用,激励学生。①课堂加分:对课堂表现活跃、积极参与互动的学生加分,记录在纸质考勤单上,及时反馈;②快速问答:为巩固理论基础知识,限定时间开展问答,活跃课堂气氛;③点赞笔记:转换“讨论区”功能用于提交课堂笔记拍照,点赞优秀笔记;④作业评价:及时评价学生作业,提出表扬或指出问题;⑤积分排名:将视频学习、作业、课堂互动、讨论等活动纳入课程积分,排名靠前的学生名单及成绩截图发到微信群,树立榜样。

4)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多层次实现在线课程中“育德”“育智”的统一。首先,在案例选取上,注重“价值引领”或者“育德功能”,引入中国历史文化、一带一路、中国梦等元素,培养学生爱国之志;其次,加入同学们关注的话题,在战“疫”中汲取素材,润物无声;第三,针对学生突发状况适时进行针对性的德育教育,落实课堂育人功能。

5)做好预案,应对异常

提前下载好网课教学视频,在网课站点拥堵时将视频传给学生,保证课堂顺利进展,这也是本学期第一次网课异常时采用的应对方案;组建随堂练习库时,建立Word备份文档,出现平台访问异常时,及时发到微信群,学生完成后拍照提交,这一预案在一次联系网络客服应急无效的情况下,解决了19级应用心理学9名同学访问异常无法完成练习的问题。

3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模式实践成效

该课程在线开展教学顺利,学生参与度为100%,在線课堂气氛融洽,师生、生生间互动性强,学生能够根据课堂节奏完成学习任务,按时按要求提交作业。

每个班均完成了单元测试和在线测试,试题选自课后习题、题库系统及往年的真题,根据成绩分析,绝大多数学生已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相关知识。

建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资源库,包括:电子教材、视频资料、操作素材、往年真题、相关软件、各班测试成绩、课堂公告等,视频库里已存有教学视频74个,目前资源库总容量2.4G。

157份有效问卷显示,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较高,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及教学能力,满意度分别为96.2%和94.3%,对自身学习效果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的占到89.8%。

该课程的实施也得到了教务处及学生辅导员的认可,在教务新闻稿《同心共振 多措并举 课堂改革 百花齐放——西安体育学院线上教学运行侧记》中,该课程两张课堂截图被刊登;针对学生管理与上课问题,多次联系运动与健康科学学院辅导员,通过交流沟通,辅导员对该课程给予了高度评价。该课程被评为校级线上教学十大典型案例。

整体上看,该课程在线教学实施效果较为满意。

4 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的开展,促进了在突发事件背景下应急性教学模式的建立,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疫情给教育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教育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的文件强调:抓住此次疫情期全面线上教学带来的契机,深入推进融合式教育。后疫情期间,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必将逐渐常态化[5][6],我们应以更大的责任与担当改革创新,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更高阶的教育新形态。

参考文献:

[1] 王泽蘅.突发事件背景下信管专业实验课程线上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反思[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3(5):130-133.

[2] 赵璐.“互联网+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初探[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20(12):112-113.

[3] 刘艳慧.大学计算机基础金课建设探索与实践[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36(6):96-98.

[4] 李嘉曾.“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J]. 中国大学教学, 2008(4):54-56.

[5] 魏晨希,马晓珺.线上线下混合式大学计算机基础“金课”教学模式研究[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5):144-146

[6] 李惠民.突发事件背景下互动式在线教学模式的构建[J]. 教育教学论坛教育教学论坛, 2020(43):148-149.

【通联编辑:王力】

作者:王秋茸

上一篇:堤防工程质量影响因素分析论文下一篇:园林工程施工监理相关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