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改革计算机基础论文

2022-04-27

摘要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它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和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这门课程能否学好以及是否有兴趣学好后续的计算机课程,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课程的设置和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实践教学改革计算机基础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践教学改革计算机基础论文 篇1:

面向能力培养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目标。本文结合本校情况,就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非计算机专业;能力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学习内容。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育,即计算机专业教育;另一类是面向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即计算机基础教育。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面向的是占大学90%以上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它的目标是在各个专业领域中普及计算机知识,推广计算机应用,使所有大学生成为既掌握本专业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人们应用计算机的水平和掌握信息化技术的程度。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就成为计算机教育中的关键问题。

1改革课程体系

从我校的教学实践看,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始终应该从基本理论和知识、基本开发技术和应用三个层面来进行讲解,让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由感性的、功能的认识深入到内涵的、机理的认识,能在高层次上使用计算机和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来提高专业工作的质量和效率。[1]在这三个层面的教学过程中,

设置科学合理的、适合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是保证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使学生直接受益的前提。

1.1基础知识阶段课程改革

第一个层面: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培养阶段,在大学第一个学期实施。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能更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必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在该层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的针对全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相同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着一些弊端。

首先,各专业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兴趣、需求及今后的应用有着相当大的区别。比如, 经管类学生应该多掌握些报表制作、数据统计及数据库管理方面的操作,文史哲法类的学生对于办公软件的高级应用有着更大的需求,艺术类学生对图像处理、动画制作及网站设计等方面显现出特别兴趣等等。如果都强求他们与理工类的同学一样去掌握那些枯燥无味的计算机原理知识的话,只会起到反作用,显然也很不合理。

其次,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都是采用一周内2节理论课加上2节配套上机操作课的授课方

基金项目:浙江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QN07015)和“面向能力培养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ZB07017)。

作者简介:金蓉(1979-),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基础教学与研究。

式。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将像Windows基本操作、办公软件及IE、OE的使用等操作类的知识采用在教室以理论讲授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学生再等到隔几天上机的时候,很多知识已经遗忘,老师需要在上机过程中重复理论课的相关知识点,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为此,我校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教学改革。

首先,将该课程分为2门独立课号的必修课程:“计算机基础概论”和“计算机应用技能”。其中,“计算机基础概论”课程,每周2学时,共8周,主要是使学生能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信息与网络以及数据库的相关知识,提高计算机文化素质,培养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而“计算机应用技能”课程,每周3学时、共11周,着重介绍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强调常用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使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以满足和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

其次,为了区分专业教学,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不同需求,我校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分为理工、经管、文史哲法以及艺术4个大的门类,对每个不同门类的学生执行不同的“计算机基础概论”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课程教学大纲,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学习不同的计算机技术。当然这种区别教学的方式,并不是一味的强调它的特殊性,各专业还是有一些基础的、通用的计算机知识需要学习,我们只是强调学习的要求和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例如在“计算机应用技能”课程的授课过程中,Windows基本操作、IE/OE、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以及数据库管理软件Access的基本使用是各个类别的学生都要求掌握的,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侧重点及掌握程度会有所不同。对于理工类的学生,增加了一次算法与程序设计的介绍,为学生在后一阶段进行程序设计的开发打下基础并激发其后续学习的兴趣;对于经管类的学生,增加了Excel的高级应用学习内容,向学生介绍了Excel常用的数据管理的功能和财会类函数;对于文史哲法类学生,增加了Word高级应用的介绍,向学生更多的展示了Word除了字处理外在文档排版等方面的强大功能;对于艺术类学生,增加了多媒体技术课的介绍,向学生介绍了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的应用,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对于数据库管理软件的使用,文史哲法类和艺术类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其基本操作,包括表和查询及表间关系的建立,而理工类和经管类的学生还要求掌握Access中创建简单表单进行输入的过程、并了解在Access中报表的创建和使用。由于学时有限,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模块不可能讲解的非常细致,只是通过一些精彩示例的演示,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并在后续学期中,通过各类公选课的开设,给学生一个学习的环境和平台。实践证明,学生对于后续开设的各类与专业相关的公选课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改革效果明显。

1.2开发技术阶段课程改革

第二个层面:基本开发技术的培养阶段,在大学第二个学期实施。该层次的课程根据专业需求进行选择,可设置为必修课或选修课。我校为不同专业需求的学生开设多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如针对理工类学生开设了“VB程序设计”和“C语言程序设计”两门必修课程,学生可根据专业需要任选其中一门课程进行学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信息处理能力;而针对经管类学生开设了“Visual Foxpro”课程,文科类部分专业开设了“Web程序设计”课程。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的要求,又满足了专业发展的需要。

1.3应用技术阶段课程改革

第三个层面: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培养阶段,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开始至三年级实施。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建构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并为其开拓视野、了解计算机相关领域发展的最新动态,主要以选修课形式开设。我校为学生提供了先进、丰富的计算机应用及介绍性课程供学生选择,包括: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Flash动画制作、Maya、网页设计与制作、算法艺术、多媒体制作技术、办公软件高级应用等,各专业根据自身的应用需要进行选择,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培养需求。

2改革教学方法

2.1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不同于计算机专业教育,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将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以计算机为工具来解决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实现角色转变,从“让我学”变成“我要学”,从理解和接受式的被动学习转变为探索和研究式的自主学习,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变,即从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方法,主动思考并设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是指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培养学生高层次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2]。以“VB程序设计”课程为例,不同于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先介绍基本的语法、语句结构和使用规则,再进行控件对象的属性、方法和事件的学习,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采用了将控件与程序设计基本概念的介绍相结合进行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兴趣,使学生把自己作为一个发现者,探索知识的来源,培养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欲望及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独创性,并就此引出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学生通过一步步的深入学习,与老师一起完成案例的设计与完善,然后再由老师进行相关知识的总结。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学以致用,在应用中学习。

现代教育观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鼓励学生以主角的身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学生勒于思考、敢于质疑、大胆设想、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起组织和引导的作用[3]。实践证明,上述教学方法的实施,不仅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展现,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角色由被动的灌输接受转变为主动的积极参与,真正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全面素质的目的,从而使教育质量得到提升。

2.2团队协作学习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高校培养具有自主学习、终生学习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以“VB程序设计”课程为例,除了平时基础与验证性实验和设计与开发型实验外,我校还在课程的中后期给学生特别布置了研究与创新型实验(占该课程总成绩的10%),重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意识。要求学生综合本学期学习的相关知识,采取团队协作学习的形式,即把学生分成小组形式,通过组内的合作讨论,互相交流信息,取长补短、共同完成任务。要求学生以2~3人为一个小组自由组成团队,每个小组选一位同学做组长,负责本组相关工作的分配和协调、汇报进展情况及后期的答辩演讲等。每个团队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要有详细的设计说明,包括组员分工情况,软件的使用说明情况,设计与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及完成本实验的感想等。并要求组长定期(2周左右)汇报本组的进展情况及项目完成的可行性,教师对于学生的实验给出合理化建议,起到监督和指导作用。考虑到学生初始阶段在选题上及完成形式上可能遇到的困难,我校将历届学生优秀作品做成可执行程序放在网上供学生观摩借鉴。

事实证明,学生对于这种团队协作完成自主研究与创新型实验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在实验完成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小组都通过网上查找资料、组内讨论或直接与老师沟通的方式设计出了内容丰富、风格各异的各类作品。有学习类的,如小学生算术练习软件、小学生趣味英语学习软件等;有功能实用类的,如自制手机、个人小助手(包括用户登录、通讯录、浏览小说、显示当前时间、闹钟设置、添加及修改联系人等功能)、新型秒表计时器、网上充值系统等;有益智游戏类的,如打地鼠、贪吃蛇、五子棋、猜数、趣味打字、俄罗斯方块、扫雷、拼图等。并且各个软件都配上了软件使用说明书,与学生在市面上可以购买到的各类软件产品颇为类似,学生的成就感得到了极大地满足。在课程结束前,学校安排2个学时左右的时间,从各类作业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由小组组长上台演示并介绍本小组作品的主要功能,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最终的解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分享各自的经验。

采用团队协作完成的这种研究与创新型实验,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也使得课堂上老师讲授的知识得到了有效地巩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是检测和监控教学质量、评价和检查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活动的方向与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的态度与方法。因此,为了真正地落实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我校采取了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包括学习中的形成性评价和学习后的终结性评价。

以“计算机基础概论”课程为例,因其涉及到有关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较多,我们采用了这样的成绩评定方式:平时成绩占10%,包括课堂考勤和平时课堂及课后作业等;期末上机理论考试成绩占30%,题型以单选、多选和判断等客观题为主,题目采用的是从题库随机抽题,全面覆盖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知识范围,主要考查学生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论文报告占60%,主要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其是否能学以致用,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工作。该论文报告在课程中期布置下去,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前上交并选出比较有代表性的优秀论文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交流。考虑到学生对于论文报告形式和内容的不了解,我们给出了一个已经设计好的Word模板供学生参考,其中包含了论文报告的题目、摘要、关键词等基本组成及各个内容所应使用的样式。论文题目是关于几个高级主题研究方向,如高性能计算机、人工智能、计算机与教育、计算机

与交通、电子服务等供同学选择。学生对于这种不用通过期末考试一锤定音,而是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一步探讨研究的考核方式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并给予了积极的肯定。

对于“计算机应用技能”课程,考虑到本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我校的考核项目有:平时成绩占40%,包括课堂考勤(10%)、平时作业和测试(10%)、主题作业(20%)等,其中主题作业要求学生从学习过的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中任选一个,自定主题、查找资料,完成一个有意义的作品,让学生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并进一步扩展知识;期末上机考试成绩占60%,使用的是从试题库随机抽题,闭卷考试、机器自动阅卷的形式,考试内容涉及到Windows基本操作、文件操作、Internet Explorer和Outlook Express操作、Office办公软件基本操作(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网页制作、Access数据库管理等,全部是以操作实践题的形式呈现,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相关软件使用的掌握程度。

考核只是推进教学的手段而非终极目的,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积累、应用和提高,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4结束语

信息技术以超常的速度发展,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社会的一切事物。计算机基础教学应根据市场的需求,适应形势的发展,不断加强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不断增加与各学科各专业相关的计算机知识教学,加强计算机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能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苏惠香.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22):6-7.

[2] 黄蓉芳. 案例教学法在“纲要”课教学中的运用[J]. 教育评论,2009(1):85-87.

[3] 王芳. 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125-126.

(编辑:白杰)

作者:金 蓉 庄 红 黄德生

实践教学改革计算机基础论文 篇2: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摘 要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它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和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这门课程能否学好以及是否有兴趣学好后续的计算机课程,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课程的设置和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探索计算机基础课的改革模式,对学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非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基础课程 改革探索

1 从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看,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起来,并由理工科开始逐渐扩展到各个学科、各个专业,教学内容也从最初的BASIC语言逐渐扩展丰富,发展到注重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相关软硬件技术,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进入21世纪,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方面,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各领域工作的发展愈来愈依赖于信息技术,要求大学生具有更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更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将信息技术与本专业紧密结合,使信息技术更有效地为本专业服务。另一方面,国家关于在中小学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决定已经实施,教育部已经制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规划和教学大纲,使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步入了正轨。但由于地域及经济差异,城乡高中学生的计算机教学基础差距悬殊,加之计算机课程非高考科目。因此,有的学校对计算机教学流于形式,一带而过,有些学校则较简单的介绍了Windows、Office等应用软件,有的学校讲解了平面设计和动画制作等软件。此外高中阶段与大学阶段对计算机应用和理论结构体系要求也不相同。这样,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原有的以普及与扫盲为宗旨的“零起点”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已不再适应所有新生的要求。因此,如何上好高校新生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已经成为当今高校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

2 从目前大学新生计算机水平调查情况看,程度不同,参差不齐,教学不能“一刀切”

为了更好的有针对性的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作为地方的一所理工科大学,我们计算中心对部分非计算机、网络、软件专业的入学新生进行了一次网上问卷调查,借此分析掌握入学新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以便更好的因材施教。部分问卷内容和统计结果如下。

1 在进大学前,你已基本掌握了哪些计算机应用技能和理论知识?(多选)

(1)文字录入(按标准指法输入英文、数字和符号,并能使用拼音、五笔或其他输入法输入汉字)。

(2)微机原理(微机的组装与简单硬件故障分析)。

(3)操作系统应用(Windows下管理文件和文件夹及设置控制面板)。

(4)办公文稿排版打印(Word文字、段落、页面格式、图片和表格)。

(5)电子表格(Excel表格编辑、公式计算、图表表示)。

(6)幻灯片制作(Powerpoint幻灯片演示文稿的编辑与放映)。

(7)网页制作(Frontpage或Dreamweaver制作带有文本、图片、表格、链接和表单的网页)。

(8)网络应用(浏览网页、聊天、收发电子邮件、使用搜索引擎等)。

(9)多媒体应用(Photoshop、Flash等多媒体处理软件中的某一种对图、声、动画或视频简单处理)。

(10)数据库应用(能使用Foxpro、Access等数据库管理软件中的某一种添加、修改、删除、查询数据)。

(11)程序设计(能使用QB、C、VB、VC、Java等程序设计语言中的某一种语言编写简单程序)。

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2 在进大学前,你通常在哪里使用计算机(每半个月)?(单选)

(1)没使用过(或不能每半个月使用一次计算机)。

(2)在就读的中学。

(3)在家里。

(4)在网吧。

(5)在其他地方(如亲属的单位等)。

(6)在任何地方(如有笔记本电脑或PDA等移动计算设备)。

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

3 在进大学前,你主要通过哪些途径学习计算机知识?(单选)

(1)没有学习过。

(2)中学开设的课程或讲座。

(3)社会上的各类计算机培训班。

(4)家庭亲属或朋友的传授。

(5)自学。

(6)其他途径。

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

分析表明,近几年来,全国中小学校开展的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高校新生中有一部分已经基本达到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要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并可以使用计算机做一些文字处理工作和其他一些工作。但是同时也应该清楚认识到,目前由于计算机课没有被列为高考科目,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高三学年停止了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加之原来学习过程中讲解不系统,学生实际操作少,计算机课经常被挤占,这就导致新生的计算机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并且水平参差不齐,学生上网聊天、玩游戏的多,用计算机解决简单问题的少。因此,从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老师要对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有足够的认识,以便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

3我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面的具体做法

面对城乡高中学生的计算机教学差距悬殊、重点中学和一般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差距及各省份对计算机的不同要求,导致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能力参差不齐,针对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别很大,充分考虑到新生入学时对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我们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尝试。

3.1 设立了免修制度,进行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免修考试

为了给掌握计算机程度高的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我们对全校新生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免修考试,考试合格的同学可以申请免修第一学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入学新生对此表示出了强烈兴趣,2004级共有400多位新生报名参加了免修考试,共有17位同学通过考试,经过本人申请、教务处同意,批准8名同学第一学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免修,2005级共有609位新生报名参加了免修考试,有92位同学通过考试,经过本人申请、教务处同意,批准20名同学第一学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免修。这一举措为计算机基础好的新生节约了大量时间,同时也极大的鼓励了计算机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加强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锻炼了其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校的这一尝试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将来的多元化分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2 注重实践环节,调整计算机文化课的教学课时

针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特点以及现代计算机发展的特点,我校将计算机基础课的理论学时和实验学时调整到1∶1,与此同时随着计算机在各领域的日益渗透,地位日趋显著,我校还相应增加了部分课程的总学时,使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理论和参加实践的时间,并有效的通过实践巩固了理论知识,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另外还增加了综合实验内容,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提高了学生面对实际错综复杂问题的解决问题能力。在具体操作中,因两学期课程的不同、侧重点不同,为避免重复,我们对两学期的课程作出了如下调整:原本第一学期的总学时56学时减少到46学时,理论学时也由32学时减少到24学时,实验学时由24学时减到22学时,同时增加了第二学期的课时,总课时由36学时调整到62学时,理论课由原来的24学时增加到32学时,实验课由原来的12学时增加到30学时,课时的相应调整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3.3 按目标培养,进行了“1+X+Y”教学模式尝试

我校为适应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知识、能力的不同要求,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机意识、善于应用所学计算机知识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培养复合型人才。我们根据本校不同专业的专业要求和不同专业将来计算机使用情况调整了授课内容,采用1+X+Y教学方案,开展了分类、分层次教学。第一学期根据我们对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掌握情况的调查,统一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其教学内容不针对某一专业领域,而主要涉及计算机的基础性和使用性的概念、技术和应用、它旨在培养学生系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第二学期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开设不同的课程,如: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开设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自动化学院、机械动力工程学院、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与通信工程学院、应用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经济管理学院开设VFP数据库,艺术学院开设多媒体应用技术,外国语学院、法学院开设网络应用基础课程(文科教材)。切实改变过去不管工科、文科、理科都开设一门课程的“一刀切”状态,使学生们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它把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各专业应用领域紧密的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实现在本专业领域的应用和创新。另外,为了方便学生们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打破学科壁垒,同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我们在第六学期为学生们开设了“计算机网络”、“ASP动态网站程序教程”、“Flash动画制作”等多门选修课。

4 课程改革后考核方法的探索

针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特点,我们对考试方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改革,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平时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核。在学校领导和教务处考试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采用题库和考试系统进行期末考试,实行了计算机基础各门课程的全部上机考试,实现了教考分离,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杜绝了人为因素,实现了无纸化考试。同时实行了新的成绩综合评定方法,学生的最后期末成绩,第一学期计算机基础考核成绩由上机考试(60分)、实验成绩(30分)、平时成绩(10分)三部分组成。第二学期根据各专业不同课程的要求,考核成绩由上机考试(30分)、实验成绩(30分)、平时成绩(10分)、综合实验成绩(30分)四部分组成,其中实验成绩要由平时每一个实验成绩求和得出,平时成绩由平时课堂提问和平时作业情况评定,综合实验成绩是要考核学生对一学期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和对本门课程的综合应用能力,使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完成一个多媒体演示作品(艺术类学生)、用C语言或VB解决一个实际工程问题(工科学生)、设计出一个自己独特风格的网页(文科)、建立一个自己使用的小型数据库(管理类学生)。该考核方法注重考察学生平时对课程的掌握情况、综合处理能力和实际的动手、创新能力。新成绩考核办法更加科学合理,公平公正,促使学生逐步达到大学计算机方面所要求的标准。

5 结束语

经过我们不断的努力和探索,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它遵循了教学规律,有利于学生全面巩固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易于实现感性与理性、兴趣与知识的结合,学生易于接受,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勇于实践探索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只有努力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抓住机遇,因材施教,按目标培养,才能适应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作者:张殿龙 梅 险 吴宏伟

实践教学改革计算机基础论文 篇3: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 高校非计算机课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根据当前计算机课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及教学方式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改革思路,并从多媒体教室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方面论述了新教学模式和改革,力争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 非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许多高校已经将计算机基础课作为文化课,这意味着计算机不再是工具,而且是文化。工具是可选的,文化却是每个人必备的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基本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学会使用计算机这一今后学习和工作的必备工具。高校的计算机教育,特别是广大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人们应用计算机的水平和掌握信息化技术的程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备受各方面的关注。近几年,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环境的不断改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改进。针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现在许多大专院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教学改革和探讨,有的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起点差异较大。现在许多来自城市的学生,由于学校、家庭及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中学时已经学习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内容,有的甚至在小学就已经接触过计算机了。这些学生在进大学时大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水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些来自农村或者偏远山区的学生,进大学前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没有计算机知识。这样就给《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讲的内容已经很熟悉或者感觉太浅显,水平较低的学生却感觉很深奥,很多内容很难理解。

2.教学方式日显陈旧。虽然现在的《计算机课文化基础》课程都在传统的多媒体教室上课,采用了大屏幕投影、教师讲解配合演示的方法,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掌握得更加明了直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这种教学为方式仍然是以前的“满堂灌”的形式,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被动学习,学生即使听懂了,也很容易忘记,很多学生感觉是在完成任务,而不是自己想学,就会产生厌学心理,造成上课不专心、老打瞌睡等现象。

3.课堂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计算机文化基础》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实际的上机操作,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以大屏幕投影的多媒体展示,一次展示的内空较多,很多内容学生是囫囵吞枣,无法消化。这就造成很多上课讲过演示过的内容,在上机实验时,学生还是不会,老师不得不再讲一次甚至多次。这无疑大大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教学效率明显降低。

二、课程改革思路

改革思路是:摒弃传统的多媒体讲授、机房实践分离的教学方式,讲授与实践不需要有时间间隔,现场实时地教学和指导。摒弃传统的灌输知识方式,采用任务教学法,精心组织,将每次实践课的教学内容总结成一个完整的任务。在实践前将任务布置给学生,使学生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改变以上情况,教学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作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工作中采取开放式教学法,努力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方法讲授计算机理论,加强对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辅导。在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我们首先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教育的组织者、引导者。知识不仅仅通过教师传授得到,主要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这就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最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上机操作,而且学生对于操作性的内容,一般都比较感兴趣,主动性比较强。因此我们考虑,能否让学生在机房里面直接学习,立即实现操作呢?

1.在机房实践时,注意将知识点的讲解和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启发学生通过学习不断加深对任务的认识,以任务为驱动,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形式完成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实现了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

2.在多媒体讲授时,摒弃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如果教师仅围绕书本上的几个命令、菜单讲授,就会觉得单调无趣。对于这种简单的理论,学生通过自学就能理解,可是能否真正掌握呢?很多学生有这样的感受:老师讲授时听懂了,可到了机房就不会操作了。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资源,和学生互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去掉理论讲授的环节,让学生站在讲台上演示、讲解自己的作品。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了知识点,更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自我展示的平台。

3.建立学习网站,为教学服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进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仅凭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加强课后的教学延伸。我们正在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包括电脑教学、课件演示、等级考试、在线测试、疑难解答等内容,将成为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在这个精品课中,包含上机课的实验素材、布置的作业题、教学课件、模拟试卷及答案、历年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试卷等。学生可以在这里预习、复习和测试练习,还可以和教师交流。

进行上述教学方式的改革后,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不同起点的学生可以自由控制学习进度,起点高的学生可以学得快一点,起点低的学生可以学得慢一点。对于我们来说,以上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尝试,以这种方式上课,怎么安排教学内容及学生的操作内容是关键。只有安排恰当的内容、恰当的时间,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薛红英.在计算机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福建电脑,2008.3.

[2]段银田.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几个问题.洛阳工学院学报,2007.22.

[3]伏秋平.计算机文化基础教与学的改革.教育与职业,2008.1.

作者:杨娇

上一篇:基于教学质量的电子技术论文下一篇:计算机技术初中生物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