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学改革计算机基础论文

2022-04-28

摘要: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计算机是现代一种可以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器,在现代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不可或缺。大学计算机基础是现代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主要以微型计算机为基础,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等内容,训练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能力。计算机思维是指人们要有操作计算机的思维来运作计算机。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大学教学改革计算机基础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教学改革计算机基础论文 篇1:

大学文科类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教学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在《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础要求》中明确指出“在信息社会里,个人对于信息的获取、表示、存储、传输、处理、控制、和应用越来越成为一种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也被社会作为衡量一个人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计算机基础成为文科类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础文化课程,目的是能够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用于其工作领域,成为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如何使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如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这都是摆在所有讲授计算机基础老师面前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作者:黄华 黄忠良 张永

大学教学改革计算机基础论文 篇2:

基于计算机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计算机是现代一种可以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器,在现代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不可或缺。大学计算机基础是现代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主要以微型计算机为基础,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等内容,训练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能力。计算机思维是指人们要有操作计算机的思维来运作计算机。该文主要介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以及如何将计算机思维应用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关键词:计算机思维 大学计算机基础 教学 改革

大学计算机课程是大学生的计算机入门课程,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大学计算机课程更是大学阶段少有的一门计算机课程。大学计算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的训练,使得学生可以在学习生活中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实用性的工具,并且可以在某些领域处理事情更加简便快捷。将计算机思维应用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促成学生养成计算机思维,在将来的学习生活中如果需要使用计算机也会更加方便。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1 学生学习较为困难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大学计算机课程一直以来是较为深奥的一门课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感到困难。同时,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生一般都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非专业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的学习力度不如专业学生,同时,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和本身所学专业的表面上联系较少,或者说部分学科本身使用的计算机只是较少。对于本身较为晦涩难懂的学科,如果学生再不够重视,就会导致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吃力。对于学生学习吃力的学科,部分学校为了学生可以顺利通过考试会降低考试的难度,或者教师在考试前将考试的内容告诉学生。这样产生的一种恶性循环使得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只是名义上的必修课程,实际地位不如专业选修课程[1]。

1.2 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现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阶段的一门实用性计算机课程。计算机也是现代一种实用性的工具,如果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只是注重理论课程而不重视实践课程,就会导致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之后毫无用处。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只需要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基本算法等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就够了,了解太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是毫无用处[3]。但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部分内容却是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应用广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内容一般都是以Office的实验为主。Office的低级使用是每个现代大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础,在今后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有所涉及。例如,Office中的Word、PowerPoint以及Excel的基础用法在大学学习中的使用频率都较高。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等需要使用Word的相关知识,各類答辩和演讲需要使用PPT进行汇报,实验课程的数据处理需要使用Excel的画图内容。但是理论知识学生可以通过看题库和被课本等低级方式就能顺利通过考试,但是实践考试学生必须掌握并且学会使用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理论教学学生比较容易通过考试,就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高。这样的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行为并不能使学生掌握大学计算机基础的知识[3]。

2 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计算思维是指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将计算思维应用于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并且保证学生可以真正学到计算机的知识。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主要需要从思维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3个方面进行改革。

2.1 思维模式的改革

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最主要的就是思维模式的改革。这种思维模式的改革主要是教师的思维模式的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大多数自身并没有计算机思维,所以首要的就是培养教师的计算机思维。学校可以对教师进行培训或者教师自发进行计算思维的培训以激发计算机思维。教师产生计算机思维之后需要将计算机思维应用到课堂上。最主要的就是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的时候采用计算机思维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同时,计算机思维不仅需要在理论课堂中使用,在实践课程中使用计算机思维同样重要。

2.2 教学内容的改革

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还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前面已经提到,当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并且过于形式化,这种形式主义的陈旧教学内容不适宜用于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堂上。因此,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计算思维的改革需要重组教学内容。重组教学内容最重要的就是要选取适合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说,教学内容必须要让学生懂得计算机使用的原理,知道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时,在实验的教学内容中,需要添加运用计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内容,使得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后遇到计算机实践方面的问题,处理起来更加简单快捷。

2.3 教学方法的改革

基于计算思维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计算思维改革不仅是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最主要的是要将这种改革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这种改革是对学生的思维模式的一种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就是将计算思维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例如,在讲解Office部分的内容的时候,要尽量向学生强调学以致用。在教师为学生讲解了操作的方法之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如果遇到不会的问题再向教师请教。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这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将计算思维融入到教学中,使得学生可以更高理解教学的内容,并且对所学的知识掌握更加牢固。理论课程的教学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师以学生为主,课堂上调动学生的思维。

3 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一门实用性的必修课程,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关系密切,是一门重要的实用性的必修课程。计算思维人们要有操作计算机的思维来运作计算机。将计算思维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显著提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并且使得学生更好地学习使用计算机。目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存在学生理解困难、内容形式主义、教学轻实践等问题。从教学思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3个方面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计算思维改革,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陶虹平,张小青.促进计算思维落地——计算机编程上机实践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8(48):78-79.

[2] 刘明纲,李琦.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发展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落地的探索[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8(21):221-225.

[3] 李桂春.应用计算思维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提升学生创新能力[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31):168-169.

[4] 张滨.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课程与“计算思维”培养关系探析[J].电脑迷,2017(12):106.

作者:张立铭

大学教学改革计算机基础论文 篇3:

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层次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行分类分层次教学改革是实施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结合笔者多年从事课程教学的体会,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阐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层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介绍课程“面向(授课)对象,分类分层”的新教学模式实施方案以及相应的分类教学知识体系结构。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类分层次教学;教学模块知识体系;因材施教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学生计算机素质的提高,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在计算机知识、技能和应用方面要求不断提高,这就需要“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改革,以满足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校对2007级学生进行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面向(授课)对象,分类分层”的新教学模式改革试点,从2008级开始,正式执行相应的实施方案,并将其写入了学生手册中。

1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

一方面,教育部已制定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和教学大纲,在21世纪的前10年内,要逐步普及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因此高校新生的计算机知识的起点正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我校是面向全国招生的矿业大学,学生有的来源于较发达地区,在中学学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甚至学过程序设计语言,已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还有一部份学生来源于农村和边远地区,几乎是“计算机盲”,有的甚至没有见过计算机,更谈不上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给教学的组织带来困难。若实施统一授课,将势必出现一部分同学“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同学“吃不了”的现象。因此,为提高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院针对大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的参差不齐这一现象,开展了计算机基础教育分层次教学探索。

2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要求

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计算机技术更多地融入到其他学科和专业课的教学中,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很多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各非计算机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有了更加明确和具体的要求,既有共性的基本要求,也有个性化的要求,而且呈现多样化的特点[1]。

理工类专业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知识要求相当深入,不仅要会用计算机,还应具有一定开发能力,需要具备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算法实现的能力和数据归纳能力、程序设计与开发能力、数据抽象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

文管类专业学生更注重把计算机当作一种工具,偏重应用,应具备数据库操作能力和数据库检索能力,和使用软件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和Internet来表达、交流和学习。

艺术体育类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使用技能,熟练使用办公集成软件和常用工具软件,学会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检索和信息交流,初步掌握图形图像处理和动画制作技术。

因此,在执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方案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科专业特色,针对不同类别的专业,规划课程体系,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改进实践环节,这样更符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规律。

3分类分层次教学实施方案

课题组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行“面向(授课)对象,分类分层”的新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总体思路是实行“先横向分类,再纵向分层”的分类分层次教学。

横向分类是课题组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需求,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3类,即理工类、文管类和艺术体育类。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制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理工类、文科类),并结合我校各专业类别特点,课题组制定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各类别的课程教学大纲,分别选用适应教学要求的教材。

纵向分层是课题组在每一类中又按学生入校时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不同进行筛选,分免修、A、B等3个层次。

第1层次(B层次)为基本教学要求层次,按基本的课程教学大纲组织教学。

第2层次(A层次)为较高教学要求层次,按高起点、高要求组织教学,在完成“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计算机基础的知识面,同时提高运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进行编程的能力。目前我校从理工类、文管类、艺术体育类中选拔不超过10%的学生进入A层次学习。

第3层次为免修层次,鉴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目标课程,学校对目标课程采用目标管理的办法,新生入学后可自愿申请参加“大学计算机基础”(按课程大纲要求的程度)考试,考试合格者(指笔试初试和上机复试均合格)或通过国家、省级组织的等级考试者可以免修,并自动获取与该门课程相应的学分。对于免修该课程的学生,可通过组建兴趣班,实行指导教师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达到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目的。

4分类教学知识模块体系结构

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主要有3种,即操作使用技能、应用开发能力、研究创新能力。我们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理工、文管和艺术体育3类,根据能力培养要求,首先确定了各类别都要求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公共模块,然后再根据各类别专业特点和需求不同,制定本类别要求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核心模块和扩展模块[2-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教学知识体系结构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课题组依据表1中列出的各类别知识模块,进一步确定各模块知识点内容,最后制定各类别教学大纲以及A、B层次的教学要求。

从表1可看出,本课程知识模块体系结构的特点是,无论是理工类、文管类,还是艺术体育类,在各知识模块的制定上,既要衔接中学教育,又要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体现专业特色与创新。教学内容在保证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反映最新计算机领域的成就,拓展学生视野,启发创新意识,以提高应用能力为目标,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5教材的选用

由于理工类、文管类、艺术体育类各类别在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和知识点上存在差异,各类别教学大纲也不同,因此不可能选用同一本教材。但同类别的A层次和B层次选择相同教材,只是在章节学时安排、内容取舍上有所不同,另外,教师还给A层次指定2~4本参考书作为补充材料,以完成相应教学要求内容。

6课程考试及成绩评定方法

考虑到学生课程成绩评定的公正性,以及该成绩与学生评优的相关性,课程期末考试笔试试卷分理工类(A层次、B层次一样)、文管类(A层次、B层次一样)和艺术体育类3种。A层次教学所用教学大纲和相应类别的B层次相同,只是在章节学时安排、内容取舍上有所不同,A层次比B层次多讲授的内容不在考试范围之内。各类学生参加所属类别的考试。

7结语

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而开设的。我院对该课程教学实施“面向对象,分类分层”的教学改革方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它根据社会需求、注重专业特色与发展,在创新与实践中发展学生个性,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经过3年多的教学实践,课题组探索出一套科学的、规范的、适合我校具体情况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层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获得了我校2010年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参考文献:

[1] 周奇年.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7):89-91.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28.

[3] 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文科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6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14.

Research on Hierarchical Classification Teaching Reform of Fundamentals of

College Computer for Non-computer Majors

ZHANG Yan, JIANG Wei, GUAN Hong-jie, WANG Juan, LI Xiang-qu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 China)

Key words: Fundamentals of College Computer; hierarchical classification teaching; instructional model and knowledge architecture;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编辑:彭远红)

作者:张 艳 姜 薇 管红杰 王 娟 李向群

上一篇:航天企业元器件采购管理论文下一篇:计算机数据企业应用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