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文化教学发展论文

2022-04-28

摘要:文化教学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势在必行。从文化教学与英语教学的关系、文化差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汉语文化负迁移、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求等五个方面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非常必要,本文提出语言与文化结合、学习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的文化教学策略。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计算机基础文化教学发展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计算机基础文化教学发展论文 篇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重要指导

按教育部要求,由教育部理工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编制完成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V4.0,以下简称《基本要求》) 近期正式发布并出版发行。

《基本要求》的编制工作历时三年,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吸收了一线教师的意见,使其具有更广泛的群众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基本要求》从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关于深化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能力素质需求的基本信息素养,计算机基础教学知识体系,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和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评估五个方面,详尽、透彻地分析了我国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机遇,阐述了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所必须认识和坚持的教育教学原则。《基本要求》还按理工类、医药类和农林(水)类,分别明确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要求,并简洁、明了地介绍了计算机基础各知识单元所包含的知识点以及各实验单元所包含的技能点。《基本要求》是新形式下规范我国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1《基本要求》建立的背景

我国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进入普及阶段,21世纪得到了蓬勃发展。随着国家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计算机基础教育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发布《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155号文件),首次确立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础课地位,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三层次课程体系,同时规划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和“数据库应用基础”等五门课程及其教学基本要求,提出了教学手段、方法改革要求和建立计算机基础教育归口领导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条件建设的建议。155号文件的贯彻执行,有力推动了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人类进入到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时代,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蓬勃发展。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教育部高教司2006年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简称“白皮书”),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11条建议,例如:确立“4领域×3层次”知识结构的总体构架,构建“1+X”的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划分为“一般”和“较高”两个层次,以及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等6门典型核心课程等。这个文件被认为“是一项大规模深入的研究工作,对基础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创新性,对规范和发展我国高校的计算机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计算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研究成果”。

经过前三个发展阶段,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并相对完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的三十年来,国家教育部先后成立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发布了多份有关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和其他学术团体也开展了大量教学研究活动,对推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信息技术继续快速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研究表明,当前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变化的主要特点是必须进一步同其他各个学科专业交叉与融合,迫切要求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指出:面对大学计算机教育不再是零起点的现实,面对其他学科专业教学中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极大期望,面对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计算机能力和信息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现实需求,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从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着手,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专业需求和社会需求,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材建设、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教学资源与环境建设、师资队伍培养与梯队建设、教学测评与质量保障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

《基本要求》认为计算机基础教育将呈现以下的发展趋势。

(1)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地位越来越被重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功能定位越来越呈现出“面向应用、突出实践、着眼信息素养”的特点。

(2) 计算机基础教育本身将进一步呈现出“多元化、模块化、融合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3)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能力模型”和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基本要求》指出:一门能够凝聚信息科学概念、技术和方法,能够符合高等教育要求并有效支撑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或者称为“大学信息技术基础”的课程建设,将成为发展的关注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会逐步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深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意见

在多年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基本要求》提出了深化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

(1) 进一步强化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它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培养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他们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充分认识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合理规划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2) 不断探索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重视与相关专业的沟通与融合。

计算机基础教学涉及面非常广,后继专业教学中对计算机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别。不同层次的学校和不同的专业类别有不同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内容,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探索分类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加强与相关专业的融合。

(3) 加强以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建设。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设置要围绕人才的培养目标,以目标为导向,以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为基础,建立多层次、多类别的课程体系。要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研究。

(4) 加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实践教学在今后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重点,应该起更大的作用,很多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实验课教学形式讲授。

(5) 统筹全校教师资源,加强高素质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建设。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深入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是个关键。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快,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深层次教学内容与专业结合紧密,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统筹全校教师的资源,特别是计算机专业教师和相关专业教师的力量。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教学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在大学教育中有其基础性的一面,因此也需要有一支相对稳定、热心于基础教学研究的教师团队。

(6) 加强教学环境建设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及其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施需要有良好教学环境的支撑。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环境的建设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7) 建立计算机基础教学评价机制。

为保证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学改革,各校应建立有关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评价机制,制定具体的检查内容、评价标准及实施细则。高校的各级主管部门也应关注并检查这项工作的落实情况。

3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体系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利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考虑到高校不同的办学层次及专业对计算机课程的不同需求,为了更好地指导高校各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基本要求》在分析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和所涉及内容的基础上,将计算机基础教学所涉及的知识结构归纳为四个领域和三个层次。以此为依据,针对理工、医药、农林等类别各设计了一组基础核心课程,作为构建不同专业类别计算机基础课程组的选择依据。为加强指导的可操作性,还给出一些典型类别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建议方案。

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主要涉及的四个领域是: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其中“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以及“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领域的内容与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能力密切相关,而“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领域主要涉及解决专业问题的所需要的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相关技术与知识,“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则涉及应用系统的开发方法。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需要掌握四个领域所涉及知识的范围和深度也有所不同。

每个领域的知识又涉及不同的层次,主要是三个层次:概念与基础、技术与方法、相关专业应用。其中“概念与基础”偏向于通识教育的内容,而“相关专业应用”与专业类别直接相关,更可能成为专业课程的内容;“技术与方法”层次则界于两者之间。

4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验体系

根据国内外计算机教学状况和社会对大学生计算机能力要求,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应该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基于知识结构的分类分层的体系。

为了规范和强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验教学环节,《基本要求》围绕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结构,研究并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体系,即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所涉及的实验教学内容。实验体系涉及与知识体系同样的四个领域,包含了操作性基础、综合性技能、专业性应用三个层次的实验内容。

(1) 实验教学体系结构

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面向理工、农林、医药等多个学科,每个学科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与本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培养密切结合的,因此培养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理工类中许多专业侧重于培养数值计算和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潜在的软硬件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医药农林类中许多专业侧重于培养数据的分析与决策能力以及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另外,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学科专业背景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也应该分层次培养。

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由若干实验领域组成,每个实验领域包含若干个实验单元,每个实验单元包含若干技能点。根据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计算机能力,将实验体系划分成四个领域,分别是: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S)、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 (P) 、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D)、系统开发与行业应用(A)。每个领域又分三个层次,分别是:

① 操作性基础(B):常用软硬件基本操作,基本原理的验证。

② 综合性技能(S):技术与方法的实现。

③ 专业性应用(A):涉及专业的应用技能,有关的专业软件应用等。

(2) 实验教学体系

计算机基础的实验教学体系由领域和层次组成,实验单元列在由领域组成行由层次组成列的表格中,它是计算机实验的基础单位。实验单元由“技能点”构成。

5 理工类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建议方案举例

为了分类、分层次指导教学,《基本要求》针对理工、农林(水)、医药等不同的专业类别,分别明确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要求,给出了相应的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建议方案,同时针对每门课程都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教学大纲,供学校选择和参考。

下面,以理工类为例做一简单介绍。

(1) 核心课程

《基本要求》建议理工类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核心课程有六门,即: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基础性课程,内容涉及上面四个领域的概念性基础层次的内容,以及“计算机系统与平台”领域的大多数内容。该课程应该类似于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其他基础课程,内容较为稳定、规范和系统。与目前普遍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相比较,“大学计算机基础”更侧重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基本原理的讲解,而原课程中一些工具的使用与技能性的教学内容可通过实验课完成。

“程序设计基础”是学生从技术的角度学习计算机的主要基础课,建议作为大多数专业(特别是技术类院系)的必修课。

由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对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所以程序设计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例如从课程内容侧重点的不同,可以按下述方法进行选取:

①C或C++。侧重讲解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数据结构与算法、模块化程序设计等。

②C++或Java。侧重讲解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等。

③VC++、VB或Delphi。侧重讲解可视化编程技术、组件技术、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及应用程序开发等。

另外,从培养学生编程能力的侧重点不同,程序设计课程也可分为两个层次:语言级程序设计,重在语言 (如C++、C)级程序设计技术与原理;工具级程序设计,重在利用工具(如VC++、VB)开发应用程序。

无论选用哪种语言,都应讲解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编程技术。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是“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领域中两门典型的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内容主要涉及“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知识领域的内容。

(2) 课程设置建议方案

由于不同的要求和学时所限,建议各校在课程设置中采用“1+X”的方案,即:大学计算机基础 + 若干必修/选修课程。在规划必修/选修课程时,可根据学生所在专业的不同需求,制定合适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也可将典型核心课程整合,构造新课程。

下面,从应用计算机的特点出发,对专业进行分类,并提出相应的课程建议方案。其中X部分没有分必修或选修,可自行选定。

① 电子信息类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需要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侧重计算机硬件结构以及网络与通信等内容,同时需要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基本知识。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等。

② 科学计算类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需要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数值计算与处理技术和(或)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等。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等。

③ 信息管理类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掌握程序设计的基础性知识与应用技能;在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方面应有较强的能力;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数据库应用、多媒体技术以及分析与决策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信息分析与决策”、“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等。

④ 辅助设计类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具有较好的程序设计知识与技能;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辅助设计技术以及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等。

⑤ 基本应用类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多媒体处理技术、分析与决策技术等。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常用软件的应用”(如办公应用软件、多媒体制作软件、网页设计软件、统计分析软件等,课程内容与名称根据专业实际要求确定) 。

以上类别是根据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特点进行分类的。大部分专业可以直接参照某种类别,选择对应课程;部分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可能会涉及多个类别,请各校根据相应专业计算机应用的特点,参考各相关类的课程建议方案自行选择合适的课程。

6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涉及面更广、影响更加深远的计算机教育。回顾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计算机基础教学从无到有并逐渐形成规模,是广大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同时也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时至今日,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已走过了它的初级阶段(带有普及性质),开始步入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新阶段(更具大学教育特征和专业应用特征)。

(1) 在《基本要求》的形成过程中,计算机基础教指委、许多知名院校和一些出版社等组织不少资深教学专家做了大量和细致的工作。在目前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课程教师“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那里”的问题。如何让更多的教师共享这样重要的教学指导意见,进而推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最终受益于广大学生,值得我们思考,值得学校领导费心关注。

(2)《基本要求》不仅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教学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文件,也是资深教师编写好的课程教材的重要依据,在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建设中,教材编写者应该首先积极领会这个文件的主要内涵。

《基本要求》提出在教材建设方面的几点建议:

① 对于重点核心课程的教材,要体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系统性,基本概念、基本技术与方法的讲解要准确明晰。在这方面,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国外教材以及计算机专业类教材。

② 要保证教材内容的先进性,特别是对于一些技术性、应用性的内容更应如此。要让学生能学到一些先进的开发工具和开发方法,而不要再讲一些过时的概念和实用价值不高的技术。

③ 要鼓励专业课教师(或与基础课教师协作)编写一些具有专业特色的计算机教材。教材内容不是一般性地讲解计算机的技术与方法,而是将它们与专业应用有机结合。

④ 要重视案例课程的教材研究。教材从内容到结构要能反映案例课程的特点,要能适应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⑤ 要重视实验教材的建设。鉴于上机实习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应做到主教材和上机实验教材配套,教材内容合理分工。

我们有理由相信,《基本要求》把我国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必将开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全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理工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V4.0[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计算机基础文化教学发展论文 篇2: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和策略

摘要:文化教学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势在必行。从文化教学与英语教学的关系、文化差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汉语文化负迁移、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求等五个方面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非常必要,本文提出语言与文化结合、学习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的文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文化教学;大学英语教学;策略

在当今高科技和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世界各国在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加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际交往更为频繁。为了确保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人们必须对不同的文化有相当的了解,对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有充分的认识。现行教学中,重视语言知识,忽视文化知识;重视语言知识输入,忽视文化知识输入;重视抽象理论分析,忽视具体知识感悟等倾向十分突出。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势在必行。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1.文化教学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传播媒介,还要受到文化的制约。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语言表面是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总和,但却承载着整个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和思想,语言脱离了文化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通过英语学习,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又能有助于语言的理解。林汝昌认为,外语教学有不可分割的三个层次:语言的结构层次、语言的结构文化层次和语言的语用文化层次。[2]前两个层次强调语言及文化知识的讲授,后一个层次在于语言实践,这也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赵爱国、姜雅明提出,外语教学至少应包括语言内容、言语技能、交际能力和文化悟力四个方面的内容。[1]

因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包含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它们要有机地统一起来,英语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而文化教学要贯彻于英语教学之中。英语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教学,教师一方面要传授给学生足够的语言知识,训练他们的言语技能,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e)和文化意识(cultural awareness),使他们能够准确、顺利地进行交际。

2.文化差异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文化差异却成了不同国家人们交流的重大障碍。由于社会风俗习惯、言语与非言语表达方式、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双方在交流时对于同一话语、身体语言的真实含义存着不同的理解,导致无法沟通,甚至造成误解与矛盾。

美国社会学家Hymes认为,交际能力有四个重要参数,即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3]换言之,就是使用者应能在英语环境中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恰到好处地同他人交往,遵循他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不能冒犯他人的隐私和忌讳等。如果忽视文化教学,学生无法深入地了解英语语言中蕴涵的文化现象,进而影响对语言现象的语用层次上的正确理解。在教学中导入文化,有助于学生认识中西文化的差异,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非常必要。

3.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社会发展也对语言交际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国家教育部组织制订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4]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4.汉语文化负迁移

因为英汉民族文化是在不同的环境基础上形成发展的,所以他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等都存在差异。学生在学习英语以及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常常受到母语文化因素的干扰,这种干扰称为文化迁移,通常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当汉语的文化特征与英语的特征相似时,往往会出现正迁移,它对学习和掌握英语极为有利;相反则出现负迁移,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负面或消极的影响,阻碍英语学习的顺利进行。比如,同一词汇在不同的文化里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联想意义。如果学生不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借助于汉语语言及汉语文化习惯思维,推测词义,望文生义,就会造成误解。

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将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比较中英文化的异同,加深对英语国家较为突出的文化特征的了解,能够消除文化障碍,减少母语文化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这是非常重要的。

5.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求

赵爱国、姜雅明认为,文化教学是指“与外语教学中语言教学相对应的传授或移入所学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形式和方法”。[1]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学习有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如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知识,从而使他们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知识结构得以优化。大学英语教材全部选用原文材料,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涉及英美等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将他们的文化展现在中国学生面前,这种文化教学使他们对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情况有所了解,丰富知识文化,拓宽视野,培养文化意识,有助于他们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策略

杨学云指出,文化教学应遵循适用性、适度性、科学性、客观性及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兼容并举的原则,并以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和教材为依托,以文化知识为重点,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5]

1.语言与文化结合

大学英语学生不可能专门系统地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但教师可以把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结合起来,在语言教学中获得文化知识、风俗习惯和交际能力等。教师应结合教材介绍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积累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通过教材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完美组合。

2.学习与实践结合

由于大外学生没有很多机会直接体验英美文化,教师可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情景,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实际应用得到加强,提高他们跨文化的敏感性,培养跨文化意识。

3.课内与课外结合

现代化教学设备以及网络资源也让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主要手段。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比如计算机、幻灯片、电影等资料进行文化教学,使学生直接而生动地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等。教师也可以通过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在图书馆、网络等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在班上进行展示,这样,他们既学到了文化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语言中深刻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领悟力和敏感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和维护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赵爱国,姜雅明.应用语言文化概述[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林汝昌.外语教学多学科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3]Hymes,D.Foundations in Sociolinguistics:An Ethnographic Approach[M].London:Tavistock Publications,1974.

[4]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杨学云.基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文化导入研究[J].外国语文,2010,(4).

作者:吴祚安

计算机基础文化教学发展论文 篇3:

基于“质量工程”的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本文总结了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发展若干阶段,分析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提出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及2007年教育部“质量工程”中提出的“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新要求,给出了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设置的构想和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教学改革;质量工程;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建设

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大学本科阶段的计算机教学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作为大学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二是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计算机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起到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而专业课中的计算机教学则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中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对一个大学生而言,计算机基础课程如同数学、外语一样,是一门或一组必修的基础课,其教学内容一般不针对某一专业领域。

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发展

1.1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发展若干阶段

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基于PC机及DOS系统,学习计算机的切入点是高级语言,以BASIC和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主。

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奔腾系列CPU芯片及基于图形界面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形成了三个层次教学的课程体系,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特别是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发的“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简称155号文件),被誉为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里程碑。

进入21世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涵不断丰富。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达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2006年教指委发布的“白皮书”),其中“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与课程设置”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1+X”的课程体系,即一个大学计算机基础和一组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

1.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新契机——“质量工程”

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但是,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少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结构不尽合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针对这些情况,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同年2月,又下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鼓励和支持高校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

不难看出,“信息化建设”、“质量工程”都对高校计算机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等教育要适应新的要求,必须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深入开展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分析

2.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现状

通过教指委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相关文件可以认识到,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内容不仅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中涉及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包含程序设计思想、数据库、软件工程、信息安全和多媒体等相关基础知识。

2.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实验环境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特别是在“白皮书”中1+X 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模式的指导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素质普遍提高,但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应到看到存在的问题:

由于生源所在地计算机教育存在差异,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教师对面向应用及基础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认识不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掌握相关的技能与应用能力认识不足。

计算机技术发展快,计算机基础使用的教材内容更新频繁,而有些教师往往是熟悉的内容多讲,不熟悉的内容照本宣科,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不统一、不全面,考核方式单一。

3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思考

3.1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新目标。

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仅注重基础,更注重应用。根据“质量工程”、“白皮书”的精神,应着重培养学生能够继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及应用的能力。倡导创新实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具体体现为:

(1) 在学好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2) 掌握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对计算机应用建立起完整和清晰的轮廓,为以后学习相关知识和今后工作奠定基础。

(3) 增强学生计算机意识,善于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术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

3.2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学习讨论教育部“质量工程”、“白皮书”等相关文件,考虑上述计算机基础教育目标要求的发展变化,并结合各专业课程的需求(特别是非计算机专业)及具体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建议可考虑开设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如下:

(1) 计算机导论

应包含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内容。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目前大学的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将会逐步下移到中小学,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建议通过自学来完成,每学期组织全校性标准题库考试的方式完成其考核。

(2) 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是培养构建人机交互应用软件能力的途径,作为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的语言类课程,建议选择面向过程类设计语言(如C语言),有助与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为后续学习其他高级语言打下坚实基础。

(3) 多媒体技术

可以结合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该范畴内的具体课程,如“动画设计技术”、“流媒体技术”等等特色课程。要求所开设课程涵盖多媒体技术基本理论的概述性内容。

(4) 网络技术

同样可以结合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该范畴内的具体课程,如“网站设计技术”、“网络集成技术”等,同样地需要教学内容需要涵盖网络技术基本原理的概述内容。

(5) 数据库技术

社会信息化的基础是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广泛应用,数据库技术是MIS的重要支撑技术,培养“信息化人才”需要培养其数据库应用能力。建议开设操作简单、集成开发环境(IDE)功能丰富的数据库产品教学课程(如“Access数据库技术”),有利于从简易的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据库技术应用的思想。

4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措施

(1) 强化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体系与教材建设,优化1+X组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保证达到教学目标一致的前提下,争取做到教学上的“五个统一”: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教材、统一课时、统一测评。必须加强教材建设,必要时可以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组织教学团队编写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教材。

(2) 强化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由于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目前的理论教学内容通常是从概念入手,通过知识传授,配以上机练习;因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者时间间隔较长,实验课手忙脚乱,有时甚至是草草收场,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可以考虑做如下工作:第一,将部分理论课程转移到实践教学环境下进行,使用启发式、互动式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点的同时,配合教师的实际例程模仿教学,不仅仅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可以提高理论知识的掌握。第二,面向应用需求(即目标驱动)组织教学内容。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方法,利用所学完成目标的能力,而不应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所学内容本身。如《高级程序语言设计》课程进行“教师科研向教学转化”处理,将科研成果同课程理论知识点进行关联讲解。第三,加强案例教学、增加理论教学内容信息量。这些信息的内容应当是领域上的、相关技术层面上的,这样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对学生真正掌握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至关重要。该环节要求教师经常优化教学内容,并及时教案、课件等教学文件做相应修改。第四,引入新的互动方法。如搭建教学内容信息网站、论坛等平台,以增加师生交流。

(3) 深化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在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之内:第一,加大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的开放力度,认真做好实验室开放的安排、组织和指导工作,辅导员要主动关心、组织好学生课外上机。第二,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将以往的验证性实验,融合到理论教学内容移到实践环境进行的课程中;增设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第三,以真实课题为牵引,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验内容,通过“干中学”,强化课程理论知识与科研项目实训的结合。通常教师在第一课堂教学过程中,公布自己的科研课题,分解出子课题,学生按兴趣选择子课题组队,根据学生的研究工作量,认可学生的课外学分数;没有科研项目的教师要求开设“开放实验室项目”,考核方式相同。第四,增设了创新实践学分,学生可以通过科技竞赛及各类创新活动计划,完成课程培养目标的相应要求。

(4) 制定有效机制,提高教师队伍水平。计算机领域知识更新相当迅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必须不断地吸收新知识,并及时应用于教学当中,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强化领域知识。第一,通过考核制度确定课程主讲教师,这有利于解决教学内容老化问题。第二,强化教学团队建设,实施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结合,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培训,激励教师参加校内外交流。第三,鼓励教师申请主持或参加科研项目,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掌握学科前沿与先进技术,并及时将其融入理论或实践教学中。第四,鼓励与企业合作,建立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新途径。

(5) 改进考核方式,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第一,对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能力考核,开发稳定而完善的网上考试系统,创建课程试题数据库,自动化阅卷考试,每学期组织1~2次全校性能力通过考试。第二,改变以结果评价成败的传统做法,强调重在过程、重在育人理念。加强对理论教学过程(如内容预习、课内互动、课后讨论、完成结果等)及实践教学过程(如实验方案制定、相关知识预习、实验操作情况、工作态度、结果报告等)进行多元综合考核。第三,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相关赛事、学生自主科研、教师科研项目、创新计划等教学体系外活动并制定了相应的学分折算机制。

不论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还是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都要求高校应当重视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是一个值得持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教司. 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简称155号文件)[EB/OL]. [1997].http://www.moe. edu.cn/.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办发[2006]11号)[EB/OL].[2006-5-9].http://cpc. people. com.cn.

[4] 教育部,财政部.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EB/OL]. [2007-1-22]. http://www.moe.edu.cn.

[5]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EB/OL]. [2007-2-17]. http://www. moe.edu.cn.

Thinking of University Computer Common Basic Course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the "Quality Project"

ZHANG Ke-jun, ZHANG Xiao-kun, SUN Jian-shu, QIAN Rong, ZHANG Xiao-li

(Dep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ijing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Beijing 100070, China)

Key words: teaching reform; quality project;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ommon basic course

作者:张克君 张晓昆 孙建树 钱 榕 章小莉

上一篇:网络化办公信息安全维护论文下一篇: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