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力为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论文

2024-04-17

以能力为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论文(共11篇)

篇1:以能力为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论文

以能力为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论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不论是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辅助技术,还是过程控制、人工智能、网络应用,对计算机都有很强的依赖性,所以学好计算机课程很重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计算机入门课程,为学生提供必需的基础知识、能力和素质,使学生既能掌握专业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当今教育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把基础知识学扎实,才能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师任重而道远。中职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要以能力为本,充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为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能力为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更能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以能力为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职业发展中有更多的选择;以能力为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让学生在未知领域也不至于不知所措。那教师如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以能力为主,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呢?

一、以能力为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学习贵在主动,只有学生自动自发地学习,才能真正高效地把知识学到手,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不要手把手地教导学生,也不要把课堂任务布置的满满的,这样让学生没有了自主支配的时间和自主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能让学生产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能让学生增强对知识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能让学生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Word、Excel、Powerpoint这三种最常用的办公软件的操作,教师不必讲太多,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教师可以挑选一段文章、一个表格、一份幻灯片,让学生自己研究文章、表格、幻灯片的字体、页面、段落、动作效果等是如何设置的,菜单栏中的东西学生都可以自主尝试,通过自己的研究,学生就会对大部分内容有所了解,这时候教师再简单地讲解或者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答疑,这样的方式比教师手把手地教更能让学生提高计算机水平。

二、以能力为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是一门以操作为主的学科,操作性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学生才能把这门课学好并应用好。不要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论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课,学生反而会觉得枯燥无味,不能投入到课堂中,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能让学生自行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能让学生提高计算机操作的可行性,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能让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

例如Windows操作系统中,鼠标和键盘的操作很简单,关键是熟练;中文输入法也是要在多加练习中提高打字速度;文件与文件夹的管理更是要多加练习,才能熟练地新建、移动、重命名文件。

三、以能力为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社会需要创新型的人才,墨守成规的人已经渐渐被社会淘汰,那些有新想法、敢于提出不一样的方法的人会更受社会欢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平时,遇到问题时学生才能把创新变成一种习惯,提出自己不一样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能让学生不局限于课堂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能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能让学生不畏惧新鲜事物。

例如计算机技术和Internet,网络的内容是没有边际的`,只有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并进行创新,才能用不局限于以往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有可能发现教师都不能发现的新东西,学生还可能自己通过自己的研究制造一个网页,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四、以能力为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

对未知事物的探索也是现代社会必备的一种能力,如果只停留在已知事物上,那社会就无法进步,如果没有智能手机的发明,人们的生活不会变的这么方便,购物、浏览信息、看视频,一部手机就可以搞定了,多年以前又有谁可以想到手机会对人们的生活有如此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如果学生提出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教师不要对学生进行打击和讽刺,要引导他们进行探索。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能让学生关注未知事物,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能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能让学生为社会的发展出一份力。

以上内容从四方面介绍了以能力为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注意事项,分别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学生探索能力。鉴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重要地位,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不断积累、不断总结,尽全力把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提高上去,让学生不要被社会淘汰,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2:以能力为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论文

计算机基础是各大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目前的教学过于重视理论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本文作者通过多年实践,提出了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作 者:邓满兰 陈王乐 作者单位:邓满兰(宜春学院,江西,宜春,360000)

陈王乐(江西理工大学,江西,南昌,330027)

篇3:以能力为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论文

关键词:采购管理,课程改革,能力为本

1 引言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分注重将在专业教学体系中融入一些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 以增加学生工作实践能力。这些要求高职教育上从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部分传统教学组织形式, 改变为理论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相结合教学模式, 以此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采购管理》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职业技术课。以能力为本的《采购管理》课程教学体现在“综合素质高、采购职业技术能力强的可持续发展”和“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其采购知识、技术知识必须能支撑学生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育。因此, 除了以采购实务流程为主线条, 全面系统的阐述了采购与采购管理概念、采购计划、供应商管理、采购谈判、采购合同、采购成本、招投标采购、电子采购等内容外;更能使学生能按照物资采购的行业标准、操作惯例进行采购业务操作和流程优化, 选择最佳供应商和采购策略;能处理企业的物资采购、储存、供料等环节的创新管理和潜在发展能力;以及在培养采购人员的社会责任感、诚信品德和处事能力上。

2《采购管理》课程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教学单一, 实践项目内容少

《采购管理》理论性较强与实际采购有所偏差, 而且每个企业采购不一致。现在《采购管理》教材、以及实训项目软件等与现代企业的采购真实情况, 与企业的采购要求都有一定的差距。从课题教学上来说, 不少《采购管理》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 主要在教室里把书上理论灌输给学生。教学中要么没安排采购实训, 要么简单安排几节实训。即使安排的这些实训课程, 要么就是在课堂的案例讨论, 要么就是让学生到一些企业进行采购调研的方式进行。但对于一些企业尤其是生产企业采购工作由于涉及商业机密, 所以它们大部分都不会接受调查或学生的采购实习。因此, 对于《采购管理》开设的实训, 要么纸上谈兵, 要么用计算机模拟操作。这样的实训对于高职学生来讲, 就难形成一些采购实践感受, 也无法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标。另外《采购管理》的课程教学上目前还没有好的经验和模式可供参考, 也没有系统和成熟的采购案例使用在采购实训教学中。以至目前大部分《采购管理》的教学多采取传统教学方式, 不能在理论和实践上、情景教学上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2.2 高质量教材缺乏、教师经验有限

现在各种高职《采购管理》的教材不少, 但真正高质量能满足高职教育的教材并不多。这些教材有的在教学内容、章节安排上出入较大, 有的又是相互抄袭。但这些教材多数不能体现高职教育内容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 大多偏重于理论知识, 而真正能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偏少。另外《采购管理》课程要求相关任课教师具有较丰富的采购实践经验和采购知识, 而现在的任课教师从采购实践中来的少, 另外这些老师也去企业采购岗位培训实践的机会, 使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从而在课程教学中只能理论为主。

2.3 考核方式不科学、不能全面考核学生能力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考核方式主要以传统试卷的考核方式, 学生靠记忆课本知识来获取好的考核成绩。但这种方式考核较单一, 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以及知识运用等方面。

3 以能力为本的高职《采购管理》课程改革探析

3.1 基于锻炼学生能力的课堂教学多样性

不管怎么样课堂教学仍是高职教育的主课堂, 怎么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能力是以能力为本采购课程改革的主要部分。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学生是主体参与者, 老师是课程引导和组织者。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独立思考, 锻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教学上可以采取如下一些教学方式: (1) 分组合作:把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 让他们以组为单位进行一些学习讨论、实践实训、采购谈判等教学活动。一方面调动学生在采购学习上的积极性、主动性, 另外又增加小组学生中合作精神, 激发他们创新、竞争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 (2) 项目式教学。在每章或每个教学项目上, 根据教学和采购实践设置一些相关的实践项目, 让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每个学习实训项目, 通过项目化教学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较好融合在一起, 也让学生锻炼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启发式讨论。在上课知识讲解前, 通过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有意识的参与这些问题讨论, 在讨论基础上, 让学生发言, 老师总结, 引出相关知识点和内容。在讨论中既锻炼了学生思考能力又加深了相关理论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4) 增加实践案例。在采购教学中, 怎么把理论和实践融合起来, 除了实践教学外, 增加课堂实践案例分析也不错。可以通过实践案例的查阅、分析、讨论等, 就案例中采购理论和实践知识进行判断分析和决策, 达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课堂模拟。在课堂上可以组织一些情境模拟和过程模拟, 如采购谈判模拟、招投标采购模拟等, 通过模拟使学生有角色和情境体验, 锻炼在适时实地情况下怎么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锻炼了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又锻炼了他们的随机应变、团结协作的能力。

3.2 增加实训内容和提高教师实践经验

在采购课程教学中, 可在部分内容学习完成后, 设计一些和实践相关的实训项目。可以在课堂完成、也可以课后完成, 课堂老师再指点讲解。通过这些实训项目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 针对教师实践经验缺乏问题, 一方面, 对现有教师采购管理实践能力加强培养。如可以要求教师在假期参加采购实践, 或者有计划地派相关教师到企业采购部门锻炼一定时间, 来增加丰富教师采购实践经验。另一方面, 学校也可以从企业采购管理部门选聘那些既有丰富工作经验又有教学能力的采购人员担任课程兼职教师, 让他们与学生进行互动讲座, 使学生能从他们那了解一些采购经验。

3.3 构建考核学生全面能力为标准的考核方法

因为以前以试卷分为主的考核方式较单一, 因此需构建考核学生全面能力为标准的考核方法。对于《采购管理》课程的考核, 除了考核学生对采购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外, 另外也要考核学生把理论运用在实践上, 学生本身能力提升怎么样。所以, 在考核方式上, 总评成绩应该包括三部分, 一是期末试卷成绩, 可占50%左右;二是实训项目成绩, 可占30%左右;三是平时表现成绩, 可占20%左右。在期末试卷中的考核内容应该增加一些灵活的分析题和案例题。平时表现成绩可以包括课堂发言分析、分析报告作业、情境训练的表现等。这样除了考查学生的一些理论掌握情况外, 更注重了学生全面综合能力的考核, 锻炼和激发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采购实践中。

4 结语

基于能力导向的《采购管理》课程改革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改革, 让学生成为课程教学的主体, 如何在课堂内外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体验采购流程、思考采购策略、掌握采购技巧, 充分锻炼和提高学生采购等综合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样课程改革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耿军霞.对高职采购实务课程改革的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1, 33, (3) :153-154.

[2]刘利平, 薛红.建构以能力为本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体系[J].教育与职业, 2013, 763, (15) :142-145.

[3]王艳丽.高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采购管理实务”课程改革[J].科教文汇, 2009, (11) :45-46.

篇4:以能力为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论文

关键词:中专语文;教学设计;以学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G633.3

大家都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题,是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教师相对学生来说有两大优势,一是教师闻道在先,形成知识优势,于是,对于学的经驗和知识积累不屑一顾;二是师道尊严,教师的职业造就教师的心理优势,对学生的真实需要不甚了然。这两大优势造成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居高而不能临下。

然而中专学生的文化成绩不够理想,求知欲望、自学能力不尽如人意。课堂教学时候的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部分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厌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将会更加降低中专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说需求与发展—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原则在中专语文课程教学中至关重要。

同时中专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无时无刻不存在语文知识的运用.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吕叔湘先生早就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可见广泛的语文实践是来自学生平时的积累。更需教师在语文的教学设计中采取“需求与发展—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原则。

“需求与发展—倡导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是中央依据当代社会要求提出的一个重要执政理念,是我们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指导方针,也是我们实际工作中必须落实的重要原则。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学生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需求与发展—倡导以学生为本”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以学生的学为本”;第二层含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中“以学生的学为本”是基础和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归宿和目的。学生是自身发展的直接动力,中专语文教育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评价,从而形成自主发展的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需求与发展—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就是把学生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全面发展。

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为主题,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过程与方法,形成争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现代课堂教学观

要充分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观念,真正树立起学生是教学主题的思想,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状况,深入研究和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

2.充分地了解学生

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现实需要。教师往往对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考试等情况比较了解,但对学生的家庭学习、社会学习的情况知之甚少,可以通过座谈、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有关情况。对学生知识信息掌握情况的了解比较容易,而对学生的思想情感的了解就有一定得困难,因此,要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使学生的这些心理因素表现出来。

3.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生的学习需要是不能自行转化为学习动机的,这种转化需要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刺激。刺激是指人对客观需要的真实感受。人需要吃饭,但吃饭需要不一定就转化为吃饭的动机,在工作特别忙的时候,人可以忘记吃饭。但是,把香喷喷的食物凡在眼前,人的吃饭需要就很容易转化为吃饭的动机。教师要为学生准备这样的刺激。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学生主题作用发挥的知识基础是对教材的理解和问题的发现,这一切没有一定得学习能力是无法完成的。教师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如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理解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等等。

5.做好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设计

语文教学,应力求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看成具有主观能动意识的社会人,充分肯定学生的能力,信任学生,支持学生参与。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创造性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得到发展,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问题的共同探讨。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分析,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产生创造的前提,而分析则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好的教师让学生去发现真理,而不是传授知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个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在知识传授的同时,重视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发现,尽量展示学生思维的全过程,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篇5: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体,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要全面发展。就学校教育而言,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样,通过设计和谐的教学课堂,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提供和谐的成长环境,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加和谐,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关系更加融洽,从而达到为社会培养和谐有用之才的良好效果。

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莫过于师生关系,师生能否和谐相处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实践证明,只有教师的“爱生情”,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因此,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和宽容学生,不仅让学生感受爱,还要让学生享受爱,更要让学生学会爱。要主动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育行为,改革教学方法,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和教育学生。要通过建立心理相容、相互尊重、平等博爱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心灵深处碰撞出和谐愉悦的火花,才能实现教育教学成果的最大化。

坚持以学生为本,关键是建立和谐的课堂教育。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师生互动、学生互动都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进而调动学生间的互动,让学生在互动中启迪心智、优化思维,学会团结协作,提高发展社会活动能力。学生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理解知识的形成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感性知识向理性能力的转化。要让学生主动学,最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实用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确立教法要为学法服务的观念,要围绕教材寻找科学系统的教学方式,依据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来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工作,既要研究一般的学习理论、学习策略、学习方法,更要研究不同学科、不同类型学生的实用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学习。课堂教学不是从逗号走向句号的过程,而是引导学生带着问号进入课堂,在教学中产生更多问号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具备可持续发展进步的基础。要善于设疑、留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要充分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想方设法让课堂教学“动”起来,真正把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

学生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需要,而且有情感与理解的需要。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摒弃违背人本思想的做法,构建个性化的和谐管理模式。在广大学生中牢固树立主体意识、民主意识,让其主动参与班级管理,鼓励和支持他们为班级管理出主意,提建议,想办法,努力使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要改变过去师生之间的约束关系、服从关系和命令关系,建立关爱、温馨、和谐、信任的朋友关系,把互信互爱作为老师对学生的最高奖赏。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管理中应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努力用真诚、真心去激励学生,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自尊心和学习热情。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素质、能力的差异用其所长,尽其所能。只有这样,才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培养创

造性人才。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心境和行为影响很大。心理学家认为:凡来自环境的刺激,都是对人的活动发生作用的要素。因此,坚持以学生为本,要努力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运行,使学校的自然环境、人

文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我们生活在科学的时代,准确的说,是生活在自然科学大行其道的时代。

现代生活能够变得这样方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然科学的贡献,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科学,所以,我们应该对自然科学有所了解,至少不应该做一个科学盲。

另外,自然科学里包含了很多非常有用非常巧妙的思维方法,了解这些方法,学习并且掌握这些方法,对我们以后的思考有很多很多的好处。

在开始讲自然科学知识以前,我想要先介绍一下,什么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大概包括了一些什么样的知识内容。

学习一门知识以前,先应该尽量弄清楚这门知识的大体情况:这是一门什么样的知识?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它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习方法上需要注意些什么?

先弄清楚这些,就能够给你一个思考的基础,让你开始学习这门知识的具体内容的时候,一开始就可以围绕学到的知识进行各种思考,这样就不会感到迷茫。

先了解整体全貌,再了解具体细节,这是一种对学习非常有好处的思维习惯。

那么,什么是自然科学?

首先需要明白,我们说自然科学的时候,可能指的是两个不同的意思,一个指的是自然科学研究活动,另一个指的是自然科学知识,今天我们在这里谈的,是自然科学知识。

自然科学是一种知识,是一种科学知识,是关于大自然的科学知识。

从这个介绍你可以看出,有不止一种知识,科学知识只是其中一种。再往下分,有不止一种科学知识,自然科学只是其中一种。比如说,我告诉你我家院子里有一棵桃花树,这是一个信息,它让你知道了一件事情,但它没有普遍意义,只不过是关于一棵树的信息,所以它不是知识。但我告诉你,桃花通常有五个花瓣,这就是一个知识,因为我告诉了你所有桃花的花瓣数量,它具有普遍意义,以后你看见桃花,不用数也知道它有几个花瓣。

现在你知道了什么是知识,而科学知识是知识的一种。科学知识就分为这样三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有思维科学

1.鱼睡觉时? 睁着眼睛睡

2.蚯蚓的食物是? 泥块

3.蜜蜂中的蜂王是? 雌蜂

4.以下哪种并非淡水鱼? 鲨鱼

5.蒲公英传播种子时? 依靠风力

6、在杠杆上起到支撑作用的那一点叫做? 支点

7.人体最坚硬的部分是? 牙齿

8.恐龙是什么动物? 爬行动物

9.最清洁的能源是? 太阳能

10.蜻蜓点水实际上是在? 产卵

11.飞行速度最快的鸟是? 雨燕

12.对人体来说安全电压是多少伏以下? 36伏

13.目前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鸟是? 鸵鸟

14.有鬃毛的狮子是雌性还是雄性? 雄狮子 15.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哪一种? 鲸鱼

16.被称为“中国鸽子树”的珍惜植物是? 珙桐

17.人类的性别是由哪一条染色体决定? Y染色体

18.小鸡是由鸡蛋的什么发育而成的? 蛋黄

19.地球公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自西向东

20.我们必须如何对着太阳,喷射水雾,才能制造彩虹? 背对 21.气温、水、植物等对岩石的破坏现象叫做? 风化 22.地球自转时,地轴的北极始终对着下面哪颗星? 北极星 23.一般企鹅以居住在何处而为人们所知? 南极

24.我国的热带雨林主要在以下哪个城市? 西双版纳

25.泥鳅离开水后也能生存,它离开水后是用什么呼吸的? 肠

26.假如你被一只蚊子叮了一口,那么我们可以判断叮你的蚊子是? 雌蚊子

27.大雨过后,天空中出现美丽的彩虹,这是什么原因? 阳光的折射

28.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内都含有哪种糖类物质? 核糖

29.一只杜鹃鸟要下蛋了,此时它会怎么做? 将蛋下到其他鸟的鸟巢里

30.当红旗向东南飘动时,这时刮的是什么风? 西北风

31.月球围绕着地球转动的方向是? 自西向东

32.“竹子”属于哪一类植物? 草本植物

33.风速越大,风力就会怎么样? 越强

34.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哪种电? 正电

35.蚯蚓适合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阴暗潮湿

36.蚊子发出的“嗡嗡”的声音是由于? 翅膀振动

37.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是哪个国家发射的? 前苏联

篇6:以能力为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论文

摘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将教学主体放在学生身上,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高中化学作为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所受影响也是颇深。不少优秀化学教师通过实践和教学调研为“以学生为本的化学教学”理论的丰富与完善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笔者作为一位即将踏足教育事业的后辈,在自己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却发现在学生的心中,“以师为本”的学习方式却是根深蒂固。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

化学教学

期待

留缝教学

建构主义

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既往的七次课程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于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因为“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根深蒂固,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行受阻,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新课改也就成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将教学主体放在学生身上,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

化学作为中学课程的重要组成,所受影响也是颇深。不少优秀化学教师通过实践和教学调研为“以学生为本的化学教学”理论的丰富与完善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除去少部分有着极其优秀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的学校的学校学生,在部分学生(我所接触到的)的心中,“以师为本”的学习方式却是根深蒂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上,学生经常以获取知识为最终目的,以获取问题答案为课堂交流核心,而“知识”、“答案”的来源便是“师”(老师、教材、考纲)。“知道”(对知识点本身或是答案有一定的了解)成为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2)一个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往往被学生忽略,化学学习方法更得不到体现。化学知识的迁移学习能力薄弱,仅停留在表面。(如已学完“物质的量的浓度”再让学生自行理解“质量物质的量的浓度”的概念,学生多数会“知道”。但是追问学生,这两个物理量谁受到温度的影响小,学生马上会无所适从。因为,以前老师从来没让他们思考、比较过教材外的东西。)(3)化学用语的口头表达不到位,高中学生在分析化学问题的时候还会出现描述的物理量与单位对不上号的情况。(4)化学考纲就是化学的全部。除去少数学生会自行关注考纲外的化学知识,其余学生仅在考纲内反复挣扎。如果说还有额外的知识来源,可能也就只有练考纲内的习题顺带接触的一点东西。

针对上述情况,我结合自身家教实践、实习中的经验以及与学生交流获得的信息反馈,对问题的成因做如下分析,并提出以下解决方法:

一、让学生明白“鱼”与“渔”的差别。

中学学生的化学课程学习是从初三才开始的,相比于其他的自然科学科目来讲,出现的时间较晚。学生临近初中毕业,更直观地感受到来自于学校、家庭乃至于社会的压力。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对以前没有系统接触过的化学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抵触。加之初三化学直观性知识较多,仅需要学生记忆,所以经常被学生视之为“有着理科名字的文科”,形成了只要“背答案、记例题”就可以学好的错误学习理念。因而养成了不学“渔”,只求“鱼”的错误学习方式。而在初中化学还未出现较强的理论性知识的前提下,这种学习方式却刚好满足中考要求。学生更笃信求“鱼”即可。所以,这种学习方式延续到高中。然而高中的知识理论性和系统性都得到了逐渐的加强,仅靠求“鱼”,学生很难达到阶段性的学习目标。然而初中的成功经验提醒着他们,化学的学习是可以求“鱼”的。因此,部分学生选择加大力度从“师”的身上获得更多的“鱼”,而忽略老师费尽心机传授的“渔”,最终只能事倍功半,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化学教学中,我们需要时刻提醒学生化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已有知识获取新知识。并且可以设计合适的环节(如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变迁)引导学生自己运用化学学习方法去获取新知识,增加其学习能力,让学生明白“鱼”与“渔”的差别。最终让学生成为捕鱼人。

二、给学生足够“缝隙”思考。

学生没有兴趣学,是源于“师”的严防死守。作为老师,我们可能在上述的问题上给予学生引导。但是有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总有一些同学跟不上课堂的节奏,而我们要保证教学任务完成,于是我们选择“考纲内反复练,考纲外不去管”的方式。但我们更要清楚,给学生学习空间和时间思考的必要性。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成功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对于学生来说,能通过自己的方式理解一个反应或是解决一个化学问题远比老师反复的讲解来得有趣。哪怕学生理解有所偏差,只要我们进行合适的引导,学生最终还是会有更多的收获。有个高中化学老师问了他的学生一个问题:“请凭借你的化学经验来推测一下,酯化反应中是醇脱去一个氢,还是酸脱去一个氢?”当时老师一直在等,而他的行为也让其中的一个学生从不想思考转变为慢慢的琢磨。最后,当时的那个学生举了手,并说出他当时认真思考的答案:“酸脱去氢,因为酸的那个氢离子在水中就容易电离。”答案很显然是错的。他当时的心情很低落,但老师的一句话却带回了他的心:“具体的机理你可以去自己找点课外书籍查查。我现在只能告诉你,是醇脱氢。因为我的名字叫陈克勤。”老师幽默的笑侃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也成就了今天的笔者。给学生多点空间和时间,让他们真真正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这也就是张芳玲在《给化学课堂教学留条缝》一文中所提及到的。而且“缝隙”更不是单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等待;更有“设计留缝”“教学留缝”“设疑留缝”“情感留缝”“作业留缝”等。这些“缝隙”的存在会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更大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三、多给学生一些期待。

罗伯特·罗森塔尔所做的预言实验向我们明确地说明了:他人的期待可以改变你的未来。但一些老师很少会去期待学生在课堂上有什么惊艳的表现,甚至对此表示抗拒。他们习惯备好严谨的教案,全程掌握课堂的节奏,不允许课堂有一丝脱轨的迹象。部分新老师甚至会设计好学生回答的“台词”。这是一份活脱脱的剧本,老师又如何去要求学生发挥其本体性和创造性?他们仅仅是剧本中的“主角”罢了,命运在教学之前就已经注定。我们为何不在课堂上对学生多一点期待,将沉闷的“讲与听”变成一场思维的大碰撞。

学生总会在不经意间给你大惊喜。

四、给学生搭建更大的舞台。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学校本身可以组织合适的化学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平台,让他们在“情境”、“协作”、“会话”中交流、学习。通过交流、学习,学生会不断建立“新的平衡”,完善意义的建构。以此稳固学生基本知识,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发现能力以及解决能力,同时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以及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新课改的最终目标,完成素质教育。

篇7:以能力为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论文

吴海波

摘要:新课程改革中显现了许多崭新的教育理念,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以学生为本”。本次课改确立:“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个“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是我国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飞跃,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正本清源,使我国的教育面貌焕然一新。

关键词:课程以学生为本内涵意义策略

一、新课程改革中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1、“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从学生的发展出发的2、“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3、“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让学生能主动发展

4、“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5、“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6、“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还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新课程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课程观

1、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精心设计每一课的教学目标

2、新课程内容为体验课程

3、新课程理念教师应走下讲台,师生共学

4、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主动探索

5、“以学生为本”的评价理念中要“过程化”

三、实施“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的策略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和学生要具有新的课程观。

2、以学论教,促进新课程改革。

篇8:以能力为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论文

一、现有教学体系的弊端

通过多年的实践, 人们不难发现现有教学体系存在的一些弊端, 阻碍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 主要存在以下几点。[1]

1. 理论课所占比重过大, 实践环节薄弱。

目前许多院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材建设等基本上都是照办照抄现有的课程, 过多地强调理论性与系统性, 而对于一些实用的、具体的操作内容则讲解过于含糊, 这使学生自学起来困难重重。

2. 教学模式陈旧, 学生学习个性无法发挥。

由于在教学中仍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接受教育教学模式,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 其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 甚至被压抑, 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像《大学计算机基础》这样实践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应用技术课程, 学生都没有学习兴趣, 说明学校现行的教学模式, 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3. 教材老套, 介绍的内容无法跟上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迅猛, 更新换代快, 但教材的制定时间周期长, 因此很难跟上技术的发展步伐, 教材内容比较陈旧。

4. 考试方式不合理, 计算机基础考试存在着认识偏差、方式单调、内容不合理等问题。

考试多延续传统的笔试形式, 很难真正考量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并且会歪曲学生的学习导向。

二、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针对上述弊端, 我们提出了多方位的教学改革, 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改革教学内容。

比较以前, 新的课程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保持原教学课时的条件下, 舍去了因陈旧、过时、粗浅、简单等原因而不适宜的内容,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增加了全新的课程内容, 扩充了课程容量。

2. 从实际出发,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课程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在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要以学生为中心,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采用多环节教学方法。授课可采用投影+课件、网络交流讨论, 边讲、边看、边做、边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 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法。

3. 以应用能力为向导, 进行考试改革。

考试作为教学过程中最敏感的环节, 在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科学的考试对建立先进教学理念、设置合理教学内容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对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实现计算机教育的培养目标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2]。考试改革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考试方式改革:采用闭卷、开卷、电子作业、上机等多种考试。闭卷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情况。开卷考试中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侧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融会贯通能力的考核。电子作业作为学生的学习成果, 直接反映学生相关软件的应用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上机考试采取的是现场抽题, 现场操作, 然后根据学生的操作过程和操作结果进行现场评分。 (2) 考试内容改革:将新知识、新技术及时吸取到考试内容中来, 使得考试内容与生产实际及现代科学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此外, 在考试内容安排上充分考虑各专业的差异, 实现“基础统一, 各有侧重”的原则, 可采用分专业考核方式。 (3) 考试方法的改革:采用理论考试和上机考试两种考试方式, 建立难易比例合理的考试题库。 (4) 创新能力考核: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 各种形式的竞赛等, 将这些活动的参与作为创新能力加分计入学生总成绩。

4. 借助现代教学设备, 构建立体化教学环境。

由于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公共基础课, 涉及学生数多, 学生专业各不相同,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面对大量不同的问题, 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网络, 开发网上教学资源, 形成立体化教学环境。具体可包括: (1)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将优质多媒体课件放置到校园网上, 使学生可随时回顾、预习课程, 每章的多媒体课件包括重点难点、基本知识、课堂训练、思考题四部分; (2) 辅导答疑网络化:在网上向学生提供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计算机最新技术与发展、联系教师、相关题库等教学资源, 为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提供条件, 并将其作为电子作业的上交平台。

5.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以应用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也是改革的重点。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技术, 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 认真做好多媒体课件, 掌握新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参加多形式的课外活动, 积极参加教学研究项目和教材的编写, 不断提高其教学能力。

总体而言,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中心, 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以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冬梅, 沈军, 朱敏, 陈汉武.在改革中推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教改纵横, 2008, (2) .

篇9:以能力为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论文

高职教育是现在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和类型。党中央、国务院把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各高职类院校不断涌现,并设立了众多职业性很强的专业。目前天津共有全日制高职类院校24所。以天津商务职业学院为例,我院现有六个专业学院27个不同专业。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于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才。和注重理论研究的全日制本科类院校不同,高职类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对不同行业领域的职业定位更有针对性。以商务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为例,学院共开设市场营销、网络营销、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国际金融、投资与理财六个专业,目的在于为销售类企业、酒店、旅行社及旅游管理部门、银行、证券、保险等企业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

目前,高职类院校的发展欣欣向荣,准确的教育定位为高职类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高职类院校依然面临这各种各样的问题。

从招生角度看,在学生完成中等程度教育(及普通高中、中职类院校学习阶段)之后,学生在基础知识上已经打好相应的基础,但是对于今后的职业发展大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同时,中国传统的教育价值观使得每一个经历高考的学生的最终目标都定位于通过高考升入一个较好的本科类院校,对于中等教育阶段学习成绩相对不那么优秀的学生,其目标也大多是最少要升上本科类院校,这使得高职教育成为学生高考成绩不好然后又有意愿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最后选择。在广大家长考生及社会评价意识中,高职类院校的地位低于普通全日制本科类院校。换句话说,在大家心目中,学习成绩不好的才会读大专,即就读高职类院校。这使得高职类学院似乎总在本科院校面前低人一等。

由于学生对于自己今后职业发展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所以面临选择的时候往往不具备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关专业的能力。很多学生都抱着学学看的想法,或者在选专业的时候被某个专业的前景所吸引,而较少考虑该专业所需的技能自己是不是可以驾驭以及自己是不是真的对该专业的职业属性和领域感兴趣,这也造成了很多学生在开始了自己的专业学习之后发现不适合自己,却已经不能更换,从而丧失学习兴趣,开始在大学混日子,等毕业。

另外,虽然高职类院校有了要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学生培养目标,但是在课程设置上往往依然与全日制本科类院校趋同。学生的在校学习中,80%的课程仍然为理论类课程,实践类课程比例依然偏低。许多高职类学生在毕业之后,对于所学专业的认识依然停留在理论层面,面对工作岗位上的实际操作依然会觉得力不从心。这样的教育远远没有达到高职类教育的初衷,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于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二、 企业方面的人才需求

我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有600到800万人,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于年初曾经表示,预计2014年全国新增就业人数可超过1000万人,这个数字远远大于每年新增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但是每年大学毕业生的实际就业人数远远达不到预期水平,虽然每一个招聘会都人山人海,但是真正能就业的大学生缺只占总数的一半多一点,这明确显示了在就业市场上的供求不平衡。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我们得知,在我们的受访企业中,几乎所有企业都有岗位空缺,也就是说,各企业目前都未处于就业饱和状态,需要为企业补充新鲜血液。但是在挑选员工时,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并不是企业的首选。企业更愿意任用那些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学历要求退到次要地位。在这个大学文凭早已经不金贵的时代,能力才是在一个企业站稳脚跟的最终砝码。

这個现象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企业对于大学毕业新生的能力定位是在实际工作中逐渐形成的。通过访问企业的老员工以及人力资源部门我们得知,企业对于大学毕业新生的普遍评价偏低,主要原因在工作技能不能胜任岗位工作、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缺乏应变能力、抗压能力差等。

三、 以能力为本的高职教育的成功案例

关于高职教育的思考和改革早就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和进行,并且已经有相对成功的案例出现,虽因国情不同不可完全照搬,但是仍有可借鉴之处。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就是高职教育改革中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由企业和非全日制职业学校合作进行职业教育的模式,学生的高职教育学习是由学校教育和企业实习共同组成,这使得学生在学与用之间无缝对接,除了加深对工作岗位的认识和理解,还能够及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德国为每一个公民提供第一次职业选择培训的免费教育。德国的职业培训提供三大类380个岗位的技能培训,这三百多个岗位拥有全国统一的从业标准,培训合格后可以得到国家认证的证书,这为每个职业的从业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且由于全国标准统一,用人单位不会有持证的从业者技能水平层次良莠不齐的顾虑,从而形成了职业教育与企业用人单位之间的良性互动。

另外,高职类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中,不但可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还可以帮助企业解决一些企业研发、制度改革等实际问题,因此企业对与学校合作进行职业培训教育持欢迎和肯定的积极态度,这也形成了企业与学校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趋势。

由于德国的双元制培训教育制度所形成的良性人才培养发展模式,在上一次的全球范围经济危机中,德国是欧洲受到波及最小的国家。

芬兰作为一个只有500多万人口的小国,却是欧洲高等教育最出色的国家之一。芬兰在教育改革之后,职业教育类院校和普通全日制本科类院校拥有平等的教育地位,中等教育阶段结束后,去读全日制本科还是去上职业教育类院校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在于去从事理论研究还是学习实际动手操作。同时,全日制本科类院校和职业教育学院之间的学习可以自由转换,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随时有改变主意的权力,并且全日制本科类院校和职业教育类学院之间的学习可以交叉进行,例如,职业类院校的学生可以转入全日制本科类院校学习并获得文凭,而不是只能在职业类教育的学习上一条路走到黑,反之亦然。同时,在职业类教育的学习中,学生也能获得最高为硕士的学历,这一点与我们的高等教育本科与高职双线并行互不交叉完全不同。这样的教育体制造就了欧洲最低耗能最高效率的高等教育。

同时,芬兰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有一半时间是在企业的,毕业设计也是在学院导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一个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研究,这也为企业创造了实际效益。

四、 关于现有高职教育的几点思考

从上述成功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高职教育必须与企业联合起来,才能真正为企业培养优秀的人才。在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还需要继续深入下去。

首先,应该在更早的时间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教育,让学生更早的去思考自己离开校园之后的社会角色,从而在进入高等教育选择今后职业发展方向的时候能够有的放矢。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学生在进入高等教育时选择专业时的茫然,以及真正进入专业学习之后发现并不合适的落差,选其所爱,爱其所选,这样在能真正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其次,在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上,除必要的理论之外,应大大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毕竟,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是理论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真正具备实际岗位操作技能的技术型人才。这就好比学游泳,只教练在水里示范如何可以游的好而学生只是站在岸上看,学生是永远学不会游泳的。

再次,将优秀的企业引入校园,通过讲座、参观实地考察、亲自上岗操作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企业,比课堂上老师的讲解更有说服力。

企業的现身说法可以让学生真切体会什么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从而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学生的在校学习可以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另外,将校企结合作为企业和学校互惠互利的方式对学校和企业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对企业而言,学生实习可以为企业创造效益;对学校而言,不止学生,高职院校的在职教师也可以通过深入企业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而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到其专业最新最前沿的知识。

五、 总结

高职教育要真正有效发展,需要企业的支持和高职院校的努力,只有真正深化合作,才能令高职教育真正发挥其根本作用,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作为企业,也只有和高职类院校真正对接,直接表达用工需求,才能真正收获企业所需的人才,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再解读[J]. 中国职业教育,2013(33).

[2] 易平波,李晓海.浅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探讨[J]. 科技信息,2010(07).

篇10:以能力为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论文

实施“校本教研”的基本途径是教师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依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统一体。而信息化教育将为校本教研的顺利实施搭建独具魅力的信息化平台,构筑自主参与的虚拟空间,提供高效快捷的研讨路径。

我们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积淀,确立了基于信息化平台的,以促进每个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的校本教研制度,组织全体教师共同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我们首先成立了以正职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的继红小学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成员包括教导处正副教导主任和各学科备课组长,并研究确定了立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适合继红小学校情的阶段目标。

一、宏观导引、微观细化的教研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深入有效的教研活动,认真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2.阶段目标

继续深入学习本学科《课程标准》,通过自我研修、专家引领等途径,认真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要点和实践方法。

在学习和掌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让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回归到课堂中去,在实践中运用课程理念,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效果。

掌握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理念回归课堂的教学实践中,能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开展信息化教学研究活动,设计制作信息化教学案例。

做反思型教师,在多种形式的观摩展示、互动评价中实现同伴互助,分享各自的经验,并努力提升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二、任务明确、形式多样的实施步骤

1.确定一个主题的教研重点

各学科可根据各自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科特点,确定学期研讨主题,并记载于集体备课记录本上,作为本学期的中心研讨内容。

由于我校语文、数学学科承担了国家级师资培训课题研究任务,经课题组成员讨论确定,语文学科本学期研讨主题为“以读为本,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数学学科本学期研讨主题为“数学课堂生活化”。这两个研讨主题就分别被作为全校语文、数学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时的主题。

各综合学科也根据各自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科特点自行确定了研讨主题,记载于集体备课记录本,并上报分管领导。

2.形成两个层面的教研特色

第一个层面,分段分学科探讨。根据我校规模较小,各学科各年级教师人数相对较少,目前仍然为五年制的特点,我们把语文、数学两个学科分为两段,一到三年级为一段,四、五年级为一段。

第二个层面,全校集中学习培训。

3.开展八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①主题沙龙:围绕主题,根据各年段特点、各人特长分解成小专题,由中心发言人引题,开展分段、分学科的集体备课、教研活动。

②包件研制:根据各自专题,实验组教师在各备课组的集体智慧指导下,设计教学案例,制作信息化教学包件。

③专家讲座:校本教研离不开专家引领。学校将不定期聘请有关专家就新课程改革实验中的各种问题作专题学术讲座。

④观摩展示:组织教师对前期研讨活动中设计制作的教学案例或信息化教学包件进行观摩,展示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的学习历程和实践成果。

⑤互动评价:开展教师与专家、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与社区干部之间等多层面、多角度的互动评价。

⑥案例剖析:通过对本校案例或其他学校、其他地区优秀案例的学习借鉴和分析、解剖,进行教学研究,开展校本培训。

⑦经验总结:在学习研讨、观摩评价、案例借鉴的基础上,开展经验总结活动,撰写心得体会或经验论文。

⑧理论提升:要求骨干教师、课题实验组教师、样本班教师尝试在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文章、著作的基础上,对经验论文进行理论提升,把成为专家型教师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奋斗的目标。

三、基于主题研讨、倡导经验分享的信息化教学研究操作流程

(以专题研读为主)

(以主题沙龙为主)

(以案例分享为主)

图1:继红小学信息化校本教研操作流程图

图1为我校开展信息化校本教研活动的操作流程图,这是一个基于主题研讨,倡导经验分享的信息化教学研究操作流程。

按照这个操作流程,我们从教研制度、职称评聘、奖励措施等多方面考虑,建立了教学研究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努力使每位教师的困惑能及时得到回应,每位教师的经验能及时与同事分享,使教师能够与校外同行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从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经验借鉴、专业引领、资源共享五个方面推动校本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

循着学习、实践、反思和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的行动研究思路与方法,我们落实教研职能,加强校本教研,努力使各学科备课组形成自我研修、自我反思、自我超越的内在机制,发展成为学习型组织。

1.以专题研读为主,创设资源共享、个性感悟、自我研修的情境,为信息化教学研究活动搭建独具魅力的信息化平台。

我们不仅要求已经使用新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的教师要深入研读课程标准,还组织全体教师学习课程标准,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并分组、分学科围绕一个个教师在实践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开展专题研读,除了传统的资料室、图书室,学校通过资源征集的形式,还在局域网内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共享。如去年我们在全体教师中开展的“分析案例、领会课标”的课程标准考试活动,就是在教师个人研读学习基础上对课程标准学习领会效果的一次检验。我们采取提供各学科教学案例的形式,组织教师对这些来自一线教师的教学案例进行个性化的分析和评价,以此检验我校教师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精神实质的领会程度。

2.以主题沙龙为主,倡导实践检验、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的行为,为信息化教学研究活动构筑自主参与的虚拟空间。

我们依托主题沙龙,实践着我们的校本教研宗旨,即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发展。为此,“以案例展示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是我们开展主题沙龙活动的重要形式。教师在设计信息化教学案例,实践检验案例的过程中,不断对照课程标准的精神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在反思中修正,在反思提高中。重视教师个人反思的同时,我们还特别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努力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如,我们在本学期开展的“教师个人成长档案展评”、“教学叙事研究报告研讨、展示”等一系列主题沙龙活动,以及依托我区教育信息网开展的信息化教学研究活动、网上业务学习活动、网上新课程改革实验论坛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课活动等,就是真实反映一线教师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的良好氛围中开展的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这些校本教研活动检验和提升了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

3.以案例分享为主,营造经验借鉴、专业引领、自我超越的氛围,为信息化教学研究活动提供高效快捷的研讨路径。

校本教研是教研活动基础上的.提升,是把教研作为一项制度进行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教研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力量。

我们在以案例分享为主的系列活动中,或实施微格教学,拍摄典型教学案例,对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剖析,分享经验与教训,如本学期南昌市教科所3月23日下午在我校召开的国家级师资培训工作研讨会,我校课题组教师执教的观摩课《奇妙的动物世界》,我们不仅全程拍摄,还组织教师进行分析讨论;或借助BL0G这个平台,在因特网上发布教师在课程改革实践中的教学故事,分析执教教师的教学叙事研究报告,学习借鉴,体会教学故事的捕捉和挖掘的方法和角度;或举行平等对话型的专家引领活动,对教师设计制作的案例进行剖析,实现经验的分享,如我们请到了江西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教授、研究生,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以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用实践印证专家观点。

四、引领发展、促进提升的教研成果

根据我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设计,结合教学常规的要求,我们研究确定了以下几种校本教研成果表现形式。

①一份心得体会:听专家讲座或学习课程标准后的心得、感想、体会等。

②一本专题笔记:即业务笔记,就学期研讨主题或围绕该主题分解的几个专题进行系列化、系统化的摘抄或复印剪贴,实验教师则可以建立自己的电子业务档案。

③一次评课发言:选择学校开展的观摩活动中的一节课,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评析。

④一篇经验论文:结合东湖区教育学会年会论文征集活动,围绕学校校本教研主题和东湖区教育学会年会主题,撰写经验论文。

⑤一份成长档案:骨干教师、课题实验组教师、样本班教师每学期要设计制作一份真实反映个人成长过程、富有个性特点的成长档案,并在学校课题主页上建立个人成长网络档案袋。

⑥一个信息化教学案例(或信息化教学包件):骨干教师、课题实验组教师、样本班教师每学期至少设计一个教学案例(或信息化教学包件),上一次课题实验汇报课。

篇11:以教师为本的自我评价

不论事情大小,都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工作中无私奉献、精益求精。“其身正,不令而行”。不要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通过实际工作,让教师有切身的体会:工作不仅限于获得合理的报酬,还应有较高的精神追求。唤起他们对事业的进取心和责任感。

2、日常管理要增强透明度。把学校发展规划、人事变动、财务状况、评先晋级、年度考核等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的过程公开。

要能充分地看到每一位教师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不要把利益和荣誉都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人的身上,让教师感到心理不平衡。而要使教师有安全感和对学校的信任感,自觉地和集体同呼吸,共命运,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工作xxx。

3、学校领导要知人善任。

充分了解每位教师的特点,扬长避短、因人而异安排工作任务,使教师各尽所能,在完成工作任务中了解自己,树立自信。通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学校举行的各种活动中,活跃在领导周围的每次都是同一批人。其余的教师要么凑在办公室,要么躲在校园的某个角落,觉得与自己无关。这所学校在用人上肯定有问题。学校领导应该充分信任教师,尤其是相信那些工作能力差一些,效果不太理想的教师,还要经常给他们一些好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并为教师提供互相交流、评价的机会。既要让教师正确评价自己目前的工作,看到自己的进步,充满希望地学习和工作,又要教师与他人比较,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确定努力的方向,自觉地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4、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鼓励教师大胆表现自我。

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这个群体,不论在任何时候,精神的需求都要远远大于他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只是这种需要没有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事实证明大胆表现自我能完善自我评价。学校要帮助教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专业发展目标,让教师有明确的奋斗方向。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一所学校能成为名师、专家的教师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的教师一生都是极其平凡的,他们默默无闻地上好每一堂课,批改每一个作业本……对这部分教师,学校应该夯实教学基本功,通过教材培训,教法研究和教学比赛等形式给予他们锻炼的机会,对他们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并把他们的经验加以总结和推广。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带动其他教师成长。对于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来讲,学校要为他们创造机会:参加经验和学术交流,引导他们通过教育科研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支持他们参加学科带头人等的评选,给他们出名的机会,激励他们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元旦活动方案设计方案下一篇:穆天子传,穆天子传唐彦谦,穆天子传的意思,穆天子传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