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教学计算机基础论文

2022-04-26

摘要:目前我国技工院校的学生受自身基础条件制约,对学习的兴趣普遍不高,他们虽自控能力不强,纪律意识欠缺,但是他们的年龄决定了他们思维活跃,接受和动手能力其实并不弱。《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应用性强、覆盖面广、普及率高的学科,是当今不少工作岗位所要求的必备技能。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参与式教学计算机基础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参与式教学计算机基础论文 篇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参与式教学模式探究

摘 要: 文章通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现状的分析,探讨了如何在实验中引入参与式教学模式,并从课前设计、课上实施和课后完善三个方面讨论了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措施。

关键词: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实验现状 参与式教学模式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各高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所涉及内容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巧。作为该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实验教学,一般由教师在课堂上先分步讲解、演示各操作步骤,然后学生上机实践。因为该课程的一些教学内容学生在入学前不同程度地学过,所以往往会出现一部分学生在教师讲解、演示操作步骤时认为所学内容过于简单而不屑一顾,但在实际操作时又问题较多。因此,面对这种情况,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就能显著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的现状

1.实验内容单一浅显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依附理论课程,按理论教学时间进度进行开设,实验内容主要以验证型实验为主,深度和广度有所限制,只是把理论课程上所讲的操作、方法、技巧零散地罗列出来进行验证,其实验过程单调、零散、不系统,缺乏实际应用针对性,实验大部分仍停留在巩固、消化、理解理论教学的水平上。学生很难将这些内容有机地结合进行综合运用,实验教学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学生逐步失去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将失去上实验课的兴趣,这对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利。

2.实验内容缺乏趣味性

目前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较先进,从原来的Windows XP、Office2003升级到Win7、Office2010,网页制作采用Dreamweaver CS5等,内容较先进,但实验内容还是沿用之前版本的形式,针对新版本的拓展内容较为欠缺,实验内容缺乏趣味性,难以吸引学生,导致学生积极性低。

3.实验形式主要以个人实验为主

由于实验内容主要是验证型实验,实验规模较小,实验形式主要以个人实验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操作,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分组协作意识。

二、参与式教学模式

参与式教学法是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行为特征及发展规律为依据,以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前提,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学生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在情感、思维、行动等方面积极、主动、愉悦地参与学习过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主动参与和主动发展机会的一种教学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学是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不是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师生相互交流与合作、相互启发与提高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局限于教师的讲授,以课堂面授为中心,而且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度,让学生有机会在学习过程中思考、体验与建构,更把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影响、集体学习与研讨作为必要的补充。建立在参与式教学基础上的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孤立无助的自学,而是老师指导下的有主动有主见的学习,置身于浓厚的学习氛围之中,提高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建立在参与式教学基础上的教师教学,是一个不断反馈、不断修正、不断提高的过程。

三、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参与式教学模式在很多课程的教学中实施过,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因为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性质各不相同,针对参与式教学模式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会有不同的侧重,所以,应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结合各自课程的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笔者将围绕课堂教学活动,从课前设计、课上实施和课后完善三个方面探讨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措施。

1.课前设计

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在课前认真钻研、恰当选题和精心设计。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参与式教学,因此课前要认真准备,恰当选题并精心设计是参与式教学模式的首要任务。

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模块组成,因此应当选择那些适宜学生以项目组为单位组织的知识模块,从而以分工协作的方式参与知识模块内容的设计与应用,既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又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

笔者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根据其内容特点,选择四部分内容进行以团队协作方式进行的参与式教学,这四部分内容分别是:Word文字处理综合应用、Excel电子表格综合应用、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软件综合应用和网页设计综合应用。每一部分都有相应的参与式教学方案的设计(方案包括组织形式、任务和评价等)。

2.课上实施

课堂教学是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是体现学生对教学的参与程度、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合作状况的重要环节。

设计了完整的参与式教学方案后就是课上实施,学生根据事先分好的团队(每一个团队4至5人)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采用基于问题的任务解决方案设计,将一个个较为宏观的问题抛给学生,学生扮演类似实际工作中项目组的某个成员的角色,通过团队合作分解任务、解决问题、培训(要培训其他学生,将自己设计的问题解决方案培训教会其他同学)、演讲。如:Word文字处理综合应用部分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板报,教师只给出一个主题引导(如笑话集锦、花卉展览、旅游地介绍等),格式要求也比较宏观(如字符格式、段落格式、图文并茂等);学生则要根据教师要求进行具体设计,设计包括格式设计、内容设计,这些设计要形成文档,所要提交的要有格式设计文档(包含哪些格式)、内容设计说明文档(所完成的内容主题)和最终设计的板报。因为教师的要求较宏观,所以每组学生设计的内容没有重复,只有主动参与进来才能完成最终的设计。

参与式教学方案的设计赋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出发点到目的地的路不是教师领着手走过,而是学生探索着到达,这期间教师仅仅是起到引导和纠偏的作用。

3.课后完善

尽管教师已经大幅度地减少了课堂讲授,已将大部分时间交由学生自主设计,但毕竟课堂教学的课时数有限,如上所述的一个板报设计还是无法在课上完成,所以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自主完成,然后通过邮件发给教师。教师对收到的综合实验予以评价,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判别,将不符合要求,或者设计过于简单的实验发回让学生重新完善。有时一组学生的这样的一个综合实验要反复三四回才能达到不错的效果,而在这种反复的过程中教学相长得到充分的体现。完善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渐领会教师的意图,学会自我设计,而越往后的综合实验学生完成得越出色,往复修改的次数越少,学生竟有我们意想不到的分解任务、设计内容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这种学生主动参与式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不仅会使教师产生更多的教学感悟和体会,而且会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总而言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的参与式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自己的角色進行准确定位。如此构建而成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参与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根本上被调动起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简毅文,陈超,毕月虹,尚春鸽.“参与式”教学模式初探[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9-7.

[2]胡绪英,何明瑞.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的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5.

[3]周栩.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1-9.

作者:郭风

参与式教学计算机基础论文 篇2:

参与式教学法在技工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

摘要:目前我国技工院校的学生受自身基础条件制约,对学习的兴趣普遍不高,他们虽自控能力不强,纪律意识欠缺,但是他们的年龄决定了他们思维活跃,接受和动手能力其实并不弱。《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应用性强、覆盖面广、普及率高的学科,是当今不少工作岗位所要求的必备技能。因此,作为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线的技工院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方面,如何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科的要求,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变革,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完全参与到教学中来,是该文所要阐述的重点。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法、破冰游戏、课程导入、分组讨论

1技工学校学生现状分析

技工院校的大多数学生年龄在16-18周岁,他们在初中阶段学习习惯不好,进入技工院校后,普遍存在基础比较差、学习自主性不够强、对文化基础课没兴趣的现象。但同时也有自身的优势,他们一般性格开朗、活泼好动、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

2传统的教学方法分析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通常是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进行,这时教师是中心,教师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安排把自己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对于每个学生接受程度如何很难把控,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程度停留在表面上。

现在很多学校都对分组教学、行动导向性教学、项目教学进行了尝试,教师会通过总结的方式给出“参考答案”,这样无形中会把自己的观点传输给学生,这并不利于技工院校学生的思维发散以及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这个背景下,笔者讨论在技工院校教学中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具有一定的可研究性和时效性。

3参与式教学法的内涵

参与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心理学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关系的理论以及弗洛姆的期望理论,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可以积极利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4参与式教学法的设计案例

近年来,笔者主要担任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笔者应用参与式教学法,取得的一点经验,现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项目二文档版面的编排”参与式教学案例为例,将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具体做法叙述如下:

4.1活动实施步骤

教学时长为2节课,共计90分钟,教学地点在计算机多媒体机房,活动具体设计步骤以及分配时长如下:

4.1.1“破冰”游戏(10分钟)

“破冰”是参与式教学的首要环节。所谓“破冰”,就是指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拉近每个人的距离,让参与者之间能快速的熟悉,从而为后续的“参与”提供基础。

可以用作破冰的项目很多,一般采用游戏的方式来开展,比如可采用打字比赛来破冰,先让学生随机分组,然后教师选取一段文字,小组内部分工,每人负责录入其中1-2句话,输入法不限,依次进行录入接龙,规定文字录入结束后,用时短且正确率在95%以上的小组获胜。

“破冰”游戏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让同学们思想放松并变得乐于交往。因此,不一定要与专业紧密相关,也可采用其他游戏,比如一元几毫、你说我猜、马兰花开几朵、猜猜我是谁等等游戏形式均可。

4.1.2分组(5分钟)

分组是参与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分组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按宿舍分组、按床位分组、按座号分组,当然也可以沿用之前“破冰”游戏的分组。进行分组后,要确定一个组长。通过组内学生的交流、各组间的相互交流,增强学生小组荣誉感,从而促进参与式教学的有效开展。

4.1.3课程导入(5分钟)

课程导入环节以教师为主导,例如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为“文档版面的编排”,主要由三个学习任务组成,分别是:

任务一:文档的页面设置;

任务二:在文档中应用艺术字;

任务三:在文档中应用图片。

教师在课程导入时,根据所要进行的任务,提出学习的要求:

1)基本要求

①掌握纸型的选择、页面边距的设置、文档网格的设置;

②掌握艺术字的创建方法、艺术字填充、形状、大小、阴影等效果的设置;

③掌握图片的插入、裁剪,以及图片版式、大小、位置的调整方法。

2)提升要求:如何让排版更加合理、美观。

4.1.4参与式教学实施(60分钟)

1)教学情景设计环节:5分钟

根据分组,假设每个小组的角色为一家图文店,组长即为店长,需要对自己组员的最终学习情况负责,在最后的评比环节中将根据小组完成情况来确定组员特别是组长当堂课的练习成绩。

2)自主学习环节:15分钟

根据课程导入时教师所提出的学习要求,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课本、网络等途径自主学习相关的操作要领,鼓励同学们了解更多实用的操作方法,比如组合快捷键的使用。组长要监督每个组员都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为下一个例题操作环节做好准备。在这个环节,教师应进行正确的引导,营造轻松而又有序的课堂氛围。

3)例题操作环节:25分钟

自主学习环节结束后,由教师布置例题集进行實践操作,例题集中例题围绕学习任务的要求出题,题目由结构和要求相似的若干题构成,并以任务单的形式派发给每个组长(店长),每个组长接到任务后,组织组员进行解题,了解教师(客户)的要求,然后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在这个环节中,组长必须保证本组全员参与,每个同学都应当操作至少2道例题以上。

4)完成情况评比环节:15分钟

任务完成以后,将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评比。各组将完成的任务发给教师,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的方式,从正确率、排版美观性等各方面点评各组的完成情况,特别重点强调排版的美观及主要注意事项。然后以各小组互相评价f60%)+教师评价(40%)的方式进行打分,给出各组的当堂练习成绩,期间,将随机至少抽查两位同学的学习情况。

每个组员的成绩则以小组成绩结合个人平常表现情况,由教师评分。

完成情况排名第一的小组,将给予额外的小奖励,可以是小礼品也可以是成绩加分等,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活跃气氛。

4.1.5教师总结及课后任务布置(10分钟)

总结“文档版面的编排”这堂课的主要要求,强调掌握文档编排对今后岗位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强调组合快捷键的使用,鼓励同学在今后的操作中灵活运用快捷键来提高操作效率,特别应指出版面的编排应注意空间的合理利用,包括行距和页边距的正确设置,艺术字以及图片的规范运用,让版面的整体效果美观。最后,教师布置习题作为课外作业,同学们完成后以邮件形式反馈,下堂课前进行现场抽检。

4.2案例实施效果评价和分析

本次教学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与探究教学相结合,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的探究讨论再到教师归纳总结,由此一步步将学生引入教学主题,由学生自主讨论任务要求,自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过程中即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又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而且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

4.3案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参与式教学的过程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都参与进行,但是因为个人原因以及一些学生对学科兴趣不大,因此即使采取了游戏、情景设计等方式增强课堂互动,但是很难做到百分百全员投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应提高个人的素养和人格魅力以此感染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5结束语

参与式教学法能够符合青春期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强烈的心理学规律,有利于技工院校培养出能够独立思考能力、能够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筆者期望,这种比较新型的教学法,能够有更多职业院校的教师掌握,能够在更多的职业院校得到推广与应用。

作者:郑晓娟

参与式教学计算机基础论文 篇3:

基于建构主义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摘要:近年来,大学新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普遍存在学习积极性低、主动性差、教学效果不好等现象,本文首先分析了产生该现象的几个原因,提出了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用建构主义教学观来指导计算机基础教学,为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育水平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建构主义;计算机基础;问题情境

作者简介:连仁包(1979-),男,福建三明人,福建江夏学院电子信息科学系,讲师。(福建 福州 35010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全面落实基础课程改革,紧跟社会的发展步伐,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变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科学制定教学计划,把课程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积极推进基础课程改革实践向纵深发展。计算机作为现代化社会通用的智能工具,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是现代化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和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而高等学校作为培养现代化人才的主要基地,计算机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具备信息素养和掌握信息技能的重任,因地制宜地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院校相继在许多专业的授课计划中加入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经过二十多年的教学探索,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也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的问题。

1.硬件条件改善导致学习兴趣缺失

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化社会基础设施也随之推广和普及,计算机成为消费电器进入百姓家庭,计算机已经不再是高科技的代名词。然而这些硬件条件的改善并没有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学习带来好处,反而降低了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动力,因为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对计算机有了较深的认识,并具备一定程度的应用能力,以至于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层次较高的学生对课堂上的知识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很低。这些硬件环境的改善和入学前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没有带来预期的高水平教学,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理念陈旧。传统教学理念是建立在结构主义教学观之上,即以教师为中心,用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形式加以陈述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未来生活提供充足的结构化知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区分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使得一部分水平较高的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不感兴趣,甚至在课上睡觉,严重影响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而且带坏了周围的其他同学。

2.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步伐

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软硬件更新换代越来越快,计算机基础教材的内容明显跟不上时代步伐,但是陈旧的内容仍然是课堂上讲解的主要内容。[1]比如现在的计算机基础还是讲解Windows XP,而社会上实际使用的操作系统大多是Windows7了,版本不同有些操作也不尽相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学生的求学欲望,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教材内容陈旧的现象又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改变教学方法就势在必行。

3.计算机基础教学陷入应试教育泥潭

对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评价方面,大部分高校采用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作为最终教学评价标准,而且我国多数省份把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优秀率作为高校教育水平评估的一个硬性指标,为了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教师必然紧紧地围绕考试大纲开展教学活动,大纲不要求的内容往往被一语带过,甚至由于时间关系直接被丢弃,导致学生学习目的性太强,不利于发散思维、探索求知,而且学习过于刻板、知识掌握得也不够全面,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显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所以改变教学评价标准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二、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教学观是针对传统的结构主义教学只强调外在行为结果而忽视内在心理过程的缺陷发展而来的。首先它强调知识的理解性和学习的建构性,认为课程不仅是预先设定的目标,而且是学习者主动运用自己的思维生成对事物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是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2]其次它注重在情景中随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发现—解决—再发现—再解决”的良性学习过程构建了课程的教学目标;最后它强调在任务驱动下建构知识和经验,更加注重行为过程而不仅仅是行为结果,更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发散思维。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计算机基础教改举措

笔者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由理论课和实验课组成,理论课的教学环境是多媒体投影教室,实验课的教学环境是网络机房,机房里装有先进的网络教学环境,可以广播教师机的桌面到学生机,也可以监视所有学生的桌面,并提供学生和教师互动问答和广播任何学生机的操作过程。笔者结合先进的教学环境和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尝试了一种基于生成性目标导向下、以问题情景为中心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其教学改革内容主要是设计良构的(well-structured)问题情境,然后围绕问题情境开展教学活动、实施合理的教学策略、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有力的学习支持、制定合适的学习评价,该教学改革的基本要素如图1所示。以下重点叙述笔者在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几个举措。

1.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习

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大部分的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能(这也是本课程可以使用问题情境引导学习的重要依据),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机知识和便利的硬件条件,激发他们的求学欲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教学改革要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使得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笔者的具体做法是在每次课结束之前,为下一次的上课内容布置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下次上课之前,利用课外时间对课本的知识进行预习,并在预习过程利用课本的知识或者利用网络的帮助来解决教师布置的任务。这里教学改革重点在于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设置要围绕教学大纲的主要知识点,从基本概念到高级技巧,循序渐进,并设置一些具有一定难度、自由发挥的复杂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整个问题情境形成一个有机的任务链,[3]让学生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构建扎实的知识结构。

2.设置合理评价机制,督促学生学习

以问题情境驱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固然先进,但是必须设置合适的评价机制来辅助,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是要依靠学生的主动性,而计算机基础是新生的课程,这些刚从高中毕业的学生习惯了以前的被动学习方式,学习主动性较差,也不习惯利用其他途径来解决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对学生的任务解决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价,做得好的进行表扬,做得不好的也要激励。在多媒体教室的教学中,笔者利用大部分的时间进行任务评价,并把评价结果作为大比重计入期末综合考评中,以此来激发和督促学生学习。同时教师利用任务评价的机会对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串讲,并对本次课中的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如此,由于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课程内容并亲身参与了任务的解决,对教师的课堂点评串讲就具有“感同身受”的效果。当然,该评价制度需要得到教务处的支持,甚至取消以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作为期末综合成绩的做法。

3.利用网络环境加强师生互动,指导学生学习

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互联网已经遍布校园的每个角落,学生几乎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发达的网络环境来服务教学。因为教师在布置任务后,学生利用解决任务的过程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此时教师和学生处于了相互脱离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无法知道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进度,学生也无法和教师进行有效交流,教师可以合理的利用网络,比如利用校园FTP空间发布共享学习资源、教学大纲、课件等,利用E-mail、QQ,远程桌面等工具进行问答和互助,及时纠正错误的学习方法和错误解题思路,让学生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学生之间可以充分利用校园BBS进行在线互助讨论学习,让基础较好的同学帮助后进的同学,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4.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

在设计任务链时,为了照顾基础薄弱的学生,其中基础概念和基础技能是主要的任务群,这些基本任务群远远不能满足那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为了保持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更加积极地学习,开展有计划、有实质性内容的课外实践活动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设想设计黑板报、求职信、演讲文稿等,这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促使他们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无疑是非常有益的。另外,每学期定期在全校范围内举行一些计算机技能竞赛,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良好途径。

三、总结

计算机基础既是文化基础教育、人才素质教育,又是技术基础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教育教学方法也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做出相应的改革,笔者推行的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对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部分学生不适应这种教学方式而产生抵触心理,其次建构主义教学方法要设计合适的问题情境并进行任务评价,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课外时间和精力,也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关心.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2006,(3).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科学课,2003,(12).

[3]曹广龙.浅谈中职任务驱动型数学教学的理念与操作[J].职业,2010,(36).

(责任编辑:麻剑飞)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连仁包

上一篇:职业院校教育服务成本论文下一篇:信息化发展管理会计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