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校教育茶文化论文

2022-04-15

“老师说的茶文化有多伟大,说了许多茶界伟人、拥有几千家连锁店的茶企业,事实上毕业进入职场,就是泡茶给人家喝,还要卖笑脸。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大学生学校教育茶文化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学校教育茶文化论文 篇1:

在小学茶文化教育探究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内容之一,与中华礼仪文明相结合,是有关礼仪文明方面的一种具体表征。反观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把“仁、礼、和”等引入中国茶文化,传承中国茶文化与践行和培育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在当下传承弘扬茶文化,是把我国茶文化中蕴含的平等、包容、自然、和谐的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通过完善茶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摒弃以往纯粹地理论说教方式,还能从实践中逐步拓展其培育途径,有助于促进学生社会道德和文化意识的内化。

◆关键词:茶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国传统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作为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的茶文化融合了儒佛道等诸家的哲理,不仅有与我国传统文化世代相承的精神,同时还有在沏茶、煮茶、品茶的过程当中形成的很多独特文化特征,如茶礼、茶德、茶艺、茶书、茶联、茶诗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从儒家思想提炼出来的精华,与茶文化精髓有融合。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在小学教育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一、加强校园茶文化宣传

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阵地的宣传作用,促进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传播,从校园茶文化中提取“诚信”、“平等”、“友爱”等思想创作校歌、校标、校园茶文化景观、茶文化宣传橱窗等,选择优秀的学生作为茶文化阵地的解说员。通过班级的显性文化布置、学习园地、学生作品展示台等将学校茶文化活动的照片、成果、茶诗配画、茶联书法等进行展示,促进学生对茶文化的喜爱和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凸显学校文化特色,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勾连,明确学校的发展与进步与国家层面的指导思想密不可分。此外,古今茶诗茶联等蕴含很多优良传统和人物的优秀品质,使学生较好地树立爱国爱党的情怀,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传统茶文化课堂中

在小学教育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课堂的重要作用,实现小学“五育融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茶文化有机结合,走进学生心里。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学生课前准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课后阅读等都是培育学生品行的重要过程。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亲切交流,教师方可获取学生的信任和理解,得以有效地开展教学。传统文化课堂课前请学生谈谈家庭饮茶的趣事,谈谈节假日与家人到周边茶山采风、采茶的见闻,谈谈今天带到学校的茶水是由什么茶叶冲泡等,有利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形成,个性品质形成。利用核心价值观中的茶德因素进行茶文化课堂的评价,学生身心能够得到显著地滋养。

三、借助茶文化资源践行与培育核心价值观

(一)加强家校互动

把茶文化资源和核心价值观进行相互结合,能够创新育人形式,培育与实施核心价值观。积极地吸收茶文化等很多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并坚持以广大家长、学生为工作导向,将学生的终身发展放在第一位、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进行相统一,逐步深化完善家长委员会。其次,培育和实施核心价值观,还要坚持把现代性和传统性有机结合,分清楚精华和糟粕之处,并合理统筹规划,从而更好地开发与运用茶文化资源。同时,完善学生的家庭档案,及时了解家庭成员在传统茶文化的传承的情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茶文化家校教育潜移默化中逐步深入学生的心中,使学生成为国家和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二)开展多样化的茶文化主题教育活动

我国茶文化有着较强的影响力,与具体化以及生活化的传播特色具有直接的关系。茶文化古朴、典雅,能够抒发情感,同时还反映了较好的精神风貌,进而传递茶文化更加丰富的内涵。茶仪既是传统、现代,同时还有着一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等,我国的茶文化借助茶仪有效增强了传播力以及感染力。培育与践行核心价值观不可一味地理论说教,而应该深入到学生实践生活中,把核心价值观进行仪式化、具体化、以及形象化,以比较接地气地形式深入于社会生活中,让学生时刻都能感受到核心价值观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自觉的认同与践行。如开展茶文化进社区宣传活动,社区斗茶大会,民族文化系列风情活动,宣传普及茶文化中茶礼、茶德、茶诗、茶歌舞等。

(三)引入媒介平台

当前,学校成为了传播茶文化非常重要的媒介,承担了传播茶文化、以及社会沟通交流的功能。在进行传播和宣传核心价值观的时候,也应该引入适合的平台媒介,比如,道德讲堂、还有新时代的讲习所等,均是可以利用的媒介平台。通过利用道德讲堂,可以让那些时代楷模以及道德模范比较感人的故事得以广泛的传播,更加形象的宣传和传播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价值标准,从而让正能量榜样形象可以充分发挥出道德感召力,无形之中让“师生”内化、感知、以及认同所提倡的价值标准。另外,新时代的讲习能够整合优質的培训资源,还能帮助教师和学生认识和学习习主席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思想,进而在文化自信以及理论自信当中能够获得价值观自信。除此之外,对传播文化比较有利的形式全都要进行利用,尤其是与其有着紧密联系的茶文化,通过道德标准的不断影响,改造自己错误的价值观,进而让茶文化重要的媒介作用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综上所述,我国的茶文化中有着很多可以供人们借鉴学习的有益精华与元素,对实施和培育核心价值观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同时我们要把这些有益的精华和当今时代的很多资源以及有效手段进行结合,进而让核心价值观在整个社会都能得到广泛的认同。

参考文献

[1]王薇.茶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探析[J].福建茶叶,2018,040(007):337.

[2]李姗姗.文化产业管理(茶文化)专业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探析[J].福建茶叶,2020,v.42;No.218(02):321-322.

[3]张水勇.传承茶文化实践特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福建茶叶,2018,40(007):449.

作者:陆金枝

大学生学校教育茶文化论文 篇2:

让大家乐于就读茶文化专业

“老师说的茶文化有多伟大,说了许多茶界伟人、拥有几千家连锁店的茶企业,事实上毕业进入职场,就是泡茶给人家喝,还要卖笑脸。”有位同学还说得掉下眼泪:她期待做个大学生,但进入学校后就被选拔为茶艺队,学的几乎就是茶道表演,做的就是到处去比赛,老是自问,这就是我的大学生活吗?

父母听到要让子女去读茶文化,就问毕业以后干什么,听说是去卖茶,就直觉地反对。“卖茶还要读什么高职、大学吗?邻居的女儿茶文化毕业,到茶行工作,薪水还不如没有读大学的高中同班同学。多读两三年书,不但薪水没有更高,还要花一笔学费。

这就是当今茶文化专业招不足学生的原因,不是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毕业时的就业招聘会经常都是每位毕业生有三四个选择的机会,就业以后的发展也不是不好,两三年后晋升到店长、经理,或是创业当老板的比比皆是。但是目前茶行茶馆给人的印象就是初级产业的样子,无需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就可以上岗,业者也充满着“会推销比懂茶重要”的观念。因此推销的方法就偏向长相好、会说话、卖感情,专业知识被抛在后面,就职两三年的员工连茶的分类都说不清楚,泡起茶来也没有个准,当然更谈不上让顾客享受茶道艺术了。

如何改变大家对茶行茶馆的印象呢?只讲究装潢、包装、人员长相的茶行茶馆目前已经生存不易,社会大众已到了买好东西、享受好服务的阶段了。业者必须把雇用具备专业能力的员工以及拥有制作得到位的好茶列为成本的主要项目。当具备专业素养的茶行茶馆(即拥有专业素养的员工、浓厚茶味的装潢、做得到位的茶叶、堪称作品的茶汤)一家家兴起后,仅追逐表象的茶行茶馆自然逐渐被淘汰。大家看到这样的行业新景象,自然对在里面服务的人员起崇敬之心,以自己在里面上班为荣。

接下来就是高职与本科院校的茶文化专业如何跟上脚步。有些人认为高职教育必须要与产业结合,目前茶行茶馆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量身订做。我认为学校教育是要引领产业的发展,教室里的思想与教材必须跑在产业的前面,否则不只是一毕业就落伍了而已,更改变不了产业的现况。学校的教育必须要比产业陕半拍,尤其在产业本身就慢半拍的时代、尤其在产业必须更新才不被认为不值得去就业的时候。

但是现在茶文化专业或茶文化系的教室,专业课程仍然缺少泡茶原理、泡茶技艺、茶汤欣赏、茶会举办、茶道艺术等足以改变茶行茶馆体质的基础课目。太偏重于茶艺表演、民族茶艺、茶树种植、茶叶化学,对茶行茶馆的形象改变助益不大。泡茶原理、泡茶技艺、茶汤欣赏、茶会举办、茶道艺术等课程的缺乏缘自于师资与教材的不足,如何就具备教师资格的老师中加以转换是快速补救之道。

有些人认为以“茶文化”作为学校专业的名称太过笼统,尤其是职业教育,最好把毕业后就职的岗位明确的标识出来,于是最近普遍改成了“茶藝与茶叶营销”。但是在课程安排上不宜受限专业的名称而将课程设置得太过狭隘,否则限制学生的永续发展,也束缚了茶行茶馆体质的改变。

茶行茶馆是贩卖茶叶、茶汤、茶文化、茶道艺术的地方,要准备好这些产品,不要堆积太多的表演、情感、包装,让消费者正视这个行业的新时代面貌。

作者:蔡荣章

大学生学校教育茶文化论文 篇3:

基于“通专融合”的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论文从“中国茶文化与茶科学漫谈”通识课程开设的现状、必要性以及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探讨出发,研究河南大学“中国茶文化与茶科学漫谈”课程教学改革开展的重要性,提出用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手段等方法来促进这门课程授课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拓宽学生文学、历史、化学及相关领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茶文化与茶科学本质的认知,理解文学、历史与化学及其他自然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而真正实现该校相关学科本科生茶文化与茶科学理论知识的普及化教育。

[关键词]茶科学;茶文化;通识课;教学改革;通专融合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是美国博德学院Packar教授提出的[1],是一种具有广泛性、非专业性特点的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态度为目标的教育。近年来,国内外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形成将通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共识。高等学校教育需要将“通识课教育和专业课教育结合起来”,这也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来的要求。对于综合类大学的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融合”[2]能帮助他们突破专业教育限制、为未来学习和工作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

通识教育的重点是给学生讲授学科交叉的知识,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一般情况下,我国的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三类:一类是政治思想理论课,这是国家统一要求的;一类是基础技能课;一类是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有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等[3]。河南大学作为一所一流学科大学,要求本科生在全校范围内进行通识教育学习。“中国茶文化与茶科学漫谈”作为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开设的一门校级公共通识课,是本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茶文化与茶科学漫谈”课程开设现状

“中国茶文化与茶科学漫谈”这门课涉及的内容与中国历史、人们的社会活动、文学艺术以及化学、生物学都有一定的联系,真正体现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会贯通。因此,积极推进高校茶文化与茶科学通识课程的建设,加强高校茶文化和茶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已成为国内外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趋势之一。有孔子学院的许多世界著名大学都开设有茶科学与茶文化课程作为校级公选课,引导大家了解有关茶的科学与文化知识。而国内有关茶文化的公选课是最近十几年才开始的[4],主要是由人文学科所在学院开设的,侧重讲授茶文化的人文性,在茶的科学研究方面涉及较少,或几乎没有涉及。2005年,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师刘绣华教授根据课题组有关茶叶的科学研究成果,结合茶文化知识,开设了“中国茶文化与茶科学漫谈”作为本校大学本科通识教育课,目的是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通过茶文化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播有关茶的科学知识和当今世界上有关茶的科学研究,拓宽学生学习思路,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热情,为培养推动以化学专业课题研究为支撑点的茶文化和茶科学与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中国茶文化与茶科学漫谈”课程改革内容

要想将“中国茶文化与茶科学漫谈”这门通识课程讲得出彩,必须使其内容与社会和生活实际不脱节,并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要全面考虑课程开设范围、学生的专业基础,还要明白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笔者针对当前本科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拟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考核模式等方面对“中国茶文化与茶科学漫谈”通识课程进行改革,探索一套适合校情和学情的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为其他通识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三、“中国茶文化与茶科学漫谈”课程教学目标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中国茶文化与茶科学漫谈”虽然是化学化工学院开设的通识课程,但是课程内容非常广泛,是一门在全校不同专业开设的选修课,总共有32个学时。因此,这门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是向本院和其他学院的学生介绍中国茶的起源和发展、种类、茶艺、茶具、茶与文学等有关的茶文化,以及与茶有关的最新知识和研究热点,让学生对茶学领域形成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使与化学有关的茶文化与茶科学知识渗透到其他专业,并对学生所学专业的学习有促进作用。

当前河南大学“中国茶文化与茶科学漫谈”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教师参考了中国茶文化的一些书籍和影视资料,结合自己实验室及所在学院有关茶叶的科研项目及课题研究成果,将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茶文化,包括茶之源、陆羽与《茶经》、茶的分类、泡茶用水、茶具、茶馆、茶艺、茶道、茶与文学艺术等;第二部分主要讲茶科学,包括茶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与茶有关的科学研究(选择2~3例进行讲解)。教学内容涵盖了化学、生物学、文学、历史等多个学科领域,几年来不断修订完善,以“茶文化与茶科学为主线,广泛收集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将茶文化的传统与现代有关茶的科学研究等知识相结合,课件力求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对大部分所学专业与化学学科相关的理科学生来说,前半部分茶文化的内容非常新颖,关于茶科学方面的研究也很好理解,但是其他文科或工科专业的学生学习起来就感觉有些抽象,尤其是后半部分关于茶科学研究的内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发现这部分學生的兴趣很难调动起来,加上由于目前智能手机的普及,自制力差的学生的学习很容易就被这些东西所影响,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难以达到学校开设这门通识课的目的。所以,怎样让学生理解茶叶科学研究中的一些相对抽象的基本概念、实验过程,了解茶(主要是喝茶)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探讨与研究与茶相关的化学学科与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相互联系,最终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培养对茶科学与茶文化的兴趣,这些是本课程改革研究过程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中国茶文化与茶科学漫谈”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方法

河南大学“中国茶文化与茶科学漫谈”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本校金明校区的学生,每年都有化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药学、生命科学、经济与贸易、公共管理、教育科学和土木工程等近20个专业方向的不同年级的本科生选修本课程,所以授课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考虑到这门课程对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的启发和指导作用。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将茶文化与茶科学进行清楚地讲述,使教学质量提升,并且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提高,达到“中国茶文化与茶科学漫谈”课程的教学目标,作者拟从下面几个方面对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一)“通专兼容”:结合课程特点,调整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辅助资料

开设“中国茶文化与茶科学漫谈”校选课时,首先要根据不同院系的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需求情况,把学生分为文史类和理工类,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类别选择教学内容。例如对理工类的学生进行授课时,应该侧重培养学生的学科交叉意识,介绍与茶有关的文化知识后,重点讲授一些茶科学的前沿理论与技术,科学启迪学生的跨学科创新思维。对文史类的学生,则重点讲授中国茶文化方面的情況,让学生体会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正是由于选修“中国茶文化与茶科学漫谈”这门课程的学生既有理工类的学生又有文史类的学生,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就必须把握课程的核心理念,真正体现“通专融合”的原则,把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结合起来。

1. 教学内容要简单

通识课一般是对全校学生开设的课程,目的就是让不同专业的学生了解课程的相关知识,开阔视野。因此,通识课程的重点不是要学生掌握复杂理论,而是要让学生对知识有所理解和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在前几个学期上“中国茶文化与茶科学漫谈”通识课时,笔者曾在课堂上对学生做过小调查:想从这门课中学到什么?大部分学生的答案是想了解一些关于茶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和人文精神;还有的学生是为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了解一些不同学科的知识。几乎所有选修的学生都希望通识课讲解的内容深入浅出,有一些视频资料以及采用轻松愉快的、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例如讲到泡茶艺术时,教师不应在课堂上罗列各种茶艺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应该辅以视频资料,更直观地给学生展现茶艺。

2.教学内容要紧跟学科或专业发展前沿

专业课的教学主要是以教学大纲为主,对课程进行系统深入地讲授。而通识课程的教学,除了核心内容要讲授,更要注重课外内容的丰富性。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没有科研数据或者文献支撑的观点或结论是站不住脚的,因此,关于茶科学这一块,学生更希望能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内容。关于茶的研究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百花齐放,教师必须不时查阅相关文献,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前沿,把握学科发展动态,才能把新的研究成果引入到教学当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3.教学内容要实用

学以致用,大部分学生想通过本课程学点能和社会接轨的知识。因此可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如“茶叶的鉴别”“与茶有关的食谱”“茶与人类健康”“如何简单采茶、制茶”等,并邀请著名茶文化研究的相关专家来校讲学,将目前相关的科学进展与市场需求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主动学习。同时将任课教师所在课题组及所在院系有关茶叶的研究成果带到教学中,给学生介绍这些研究的起源、经过及结果,讲解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以“专”促“通”: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结合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1.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堂小调查显示,95%的学生希望老师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希望课堂走进社会,增加实践的机会。因此,这门课程应积极开展实践型教学,比如在讲解茶科学研究的一些项目时,可带学生分组参观茶叶研究的实验室,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起学生的好奇,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如在讲授泡茶艺术这部分内容时,可邀请河南大学金明校区大学生创业中心的茶室老板为学生现场表演茶艺,并对个别感兴趣的学生进行茶艺培训。或者让学生做一些有关茶知识的问卷调查,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学生目前的相关需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倡双向交流式授课

通识课程一般是学生人数较多,大班授课,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会导致很多学生玩游戏、打瞌睡。因此,这门课程应采取启发式、互动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提问,或是利用专题讨论等教学手段,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例如,在讲到与茶有关的文学艺术时可以引用《红楼梦》这部经典中有关茶的描写,因为几乎所有学生都看过《红楼梦》。可以给学生先设置一个问题:你认为《红楼梦》中关于茶的描写较出名的片段有哪些?为什么?学生可以思考,也可以用手机查找资料。教师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还可以播放一段关于这些片段的《红楼梦》的影像资料,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对《红楼梦》有一定的了解,又可以对茶在文学作品中所起的作用有新的认识。此外,还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搬到课堂上来开展研讨式教学。例如笔者所在课题组有一项课题研究是不同茶具和泡茶方式对绿茶有效成分溶出状况的影响,上课时可以将此课题给学生做些介绍,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探讨开展此项研究的方法,预测研究结果。此外,灵活利用课堂设问,可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跟着老师的思维走,不会脱离课堂内容。

3.以“专”引“通”

“通”和“专”在通识教育中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如果通识课程只注重“通”而无“专”的支撑,就会因为缺少专业性而不被重视。因此,通识课程需将“通专融合”落实,在教学层面做到由“专”去揭示“通”的本质。但是,通识课程的“专”又与专业课程的“专”不同,教师应充分考虑选课学生的专业背景和接受能力,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酌情考虑“专”的深度和难度。比如在讲解茶科学时,可引入茶籽中茶多酚的提取工艺、速溶茶的制备、信阳废次茶的研究等学术成果;在讲解茶与中国文学艺术时,可将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红楼梦》中有关茶的章节作为辅助阅读材料等。授课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专业长处,将自己的“专”通俗易懂地融入通识课教学中来启发学生的“通”,使学生学有所获。

4.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对于通识课,学生其实并不想听老师讲述深奥的理论知识,因此其教学方法需要深入浅出、直观新颖。在讲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发挥多媒体的支持功能和计算机的数据管理功能,将茶科学与茶文化的内容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借助爱奇艺、腾讯视频等网络播放器,将与本课程有关的影视资料穿插在课堂教学中播放等。例如在讲授茶艺、茶膳、茶具、茶与文学艺术时,可以在网上查找到一些相关视频直接播放,让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又如当讲到与茶有关的电影时,笔者和学生共同欣赏了根据老舍先生的经典名著改编的电影《茶馆》,赵薇主演的电影《绿茶》《与墨索里尼喝下午茶》,纪录片《茶马古道》等(每学期的播放内容均会有所改变),学生印象深刻,上课效果较好。

(三)采用灵活有效的考核方式

通识课程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高深莫测的理论知识,而是以了解课程的内容为主,因此通识课可采用比较轻松愉快的教学模式。适应这种教学模式的考核方式也需要比较灵活。在教学中,我们不是采用单一的卷面考试形式,而是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①写一篇课程小论文,内容不限,但格式要统一。如果小论文能达到相关杂志的发表要求,教师可以推荐发表,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通过写作,学生可学会查阅文献,整理各种资料,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本项内容设置可占课程成绩的70%。本项内容也可用卷面论述题的方式与之交叉进行。②课堂考勤,第一堂课即可给学生讲明课堂纪律。有事需提前请假,不可无故旷课、缺课。考勤占课程成绩的20%。③影视/文学作品专题讨论或辩论会。课堂提问也属于这种形式,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这部分占课程成绩的10%。④才艺展示。包括茶艺表演,演唱与茶有关的歌曲,茶膳制作,与茶有关的科研成果展示,与茶有关的电影推荐等,不拘泥于形式,但是得有自己的观点或结论。这部分不占综合成绩的比例,但是可以额外加5~10分,或者由教师推荐相关实习或科研机会。

五、结语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1]。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通识教育,因为通识教育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让学生接触并学习到不同的专业知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笔者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结合中国传统茶文化,以科研结果为支撑,开设“中国茶文化与茶科学漫谈”这门通识课,符合通识课程教育理念,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大学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学和科研,科研不仅可以让教师开拓视野,了解和掌握科技前沿,不断更新自己对新技术、新理论的认识,还能让教师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授课质量。教学实践证明,本课程以团队关于茶的科研成果为支撑,既丰富了课程教学内容,又促进了茶科学与茶文化研究与普及教育的深入开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曼丽. 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 習近平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6-12-08)[2019-08-26].http://www.mod.gov.cn/leaders/2016-12/08/content_4766073.htm.

[3] 秦利军,赵德刚. 本科《生命科学导论》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40):142-144.

[4] 罗世琼,杨占南.师范院校开设《中华茶文化》通识课程的思考:基于贵州师范大学的个案[J].贵州教育,2014(18):43-46.

[5] 王正加,斯金平,夏强强,等. “生物技术概论”通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2(2):61-63.

[责任编辑:庞丹丹]

作者:朱金花 谢玉蕾 胡卫平 刘绣华 赵东保

上一篇:中职旅游教学人文教育论文下一篇:铝电解过程的节能降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