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多元文化教育论文

2022-04-15

摘要:广西是我国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同时处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前沿阵地,多元文化激荡尤为突出,加强广西大学生民族文化教育意义重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培育“广西精神”是广西大学生民族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民族文化教育,坚持社会实践锻炼,创新民族文化教育载体是广西大学生民族文化教育的主要方法。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大学生多元文化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多元文化教育论文 篇1: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摘    要: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当今阶段,面对多元性文化环境的影响,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教育中,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本文分析现阶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论述多元性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 多元性    大学生    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国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思想、新技术的前沿群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能否继承和发扬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华民族未来的前途和命运。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外文化随之而来,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如何处理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教育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唯有唤起国人的文化自信,才会有道路自信和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

一、中国的文化发展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改造自然的劳动对象化中产生的,理想的、真正的文化是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文化,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改进社会制度,扬弃历史文化,提高人的文化修养,才能实现[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掀起了“文化热”,许多学者进行了多种阐释和对文化体系的探索。钱学森于1987年就呼吁建立文化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当代中国,众多学者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进行研究和探讨,如刘新华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文中阐述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历史,其文化事业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提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分析了现阶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教育方式的路径选择[3];曲江滨、张薇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提出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巨大的实践意义[4];朱淼阐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涵结构基础上,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衔接问题、“说教”模式问题,以及大学生生活世界分离问题等,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超越这些问题的建议[5]。

二、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全球化趋势下,外来文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冲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民族精神。目前,外来文化对我国本土文化形成了一定的冲击。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竭力扩张自己的文化产品,兜售资产阶级自由化、个人主义价值观等。一方面外来文化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给我们的本土文化带来冲击,使人们的一些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发生变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忽视。例如,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学生张灯结彩,互送礼物,而对于中国传统节日重阳、七夕则有所忽视[6]。

(二)市场经济环境下,媒体导向弱化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媒体作为人们关注社会时政、了解生活百态、娱乐趣事等各方面资讯的重要工具,在文化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除了课堂学习、长辈说教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媒体报道和宣传。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现代媒体在宣传报道方向上发生偏离,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报道不多。人民日报曾发表文章《媒体要重导向,不要娱乐至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要求,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媒体在促进社会凝聚力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当前,移动新媒体、视觉技术等新的传播手段强势崛起,呈现出图像化、碎片化和交互性等特点,这些都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媒体应当自觉担负起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面临新问题。

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以高校开设相关课程、实行课堂教育为主,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的年龄层次发生大的变化,受教育对象以“90后”“00后”为主,这代人年轻、强调个性、可塑性强。调查数据显示,“90后”“00后”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较低,接受心态并不积极。但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仍怀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以往教育形式和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面对新的历史环境和受教育群体,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和内容必须紧扣时代发展脉搏,与时俱进,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教育中的方法

(一)吸收消化外来文化,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文化呈现多元性特征。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应跟上时代步伐,实事求是,对于外来文化,我们既不能全盘接受,又不能一概否认。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外来文化虽然有不足,但是也有各自的长处,我们应学习其文化中优秀的东西,用以丰富自身文化。另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发展也不例外,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中,不能流于形式,应启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我们不是复古主义者,应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主动适应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创造出有活力的新型文化。既能凸显中国文化魅力又能有效面对多元性文化的冲击。

(二)构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型传媒体系。

一,发挥国家和地方电视传媒的龙头作用,在黄金时段制作和播放传统文化的优秀节目。二,重視纸质传媒的宣传力度。无论时代发展到如何程度,纸质传媒都有独特性,除了社会报纸期刊开辟传统文化专栏外,学校内部的校报、校园广播等更应在宣传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凸显其价值,特别是作为接触学生第一线,深受学生喜爱的校园广播,主持人都是身边的同学或室友,通过他们的宣传、报道,学生更愿意主动接受和参与互动。三,网络媒体的宣传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现代大学生对网络的接受程度高、速度快。高校要正视网络媒介的优势,走入学生习惯和熟悉的网络环境中,敢于并善于使用网络载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网络教育宣传,注重充实校园网络内容,建设校园网络传统文化学习资料库。最终,通过大众电视传媒、纸质传媒、网络媒体等多种类媒介宣传中国优秀文化,构建多媒体学习的新型传媒体系。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方式。

现代大学生接受的思想更加广泛,與以往思想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价值理念。应当让传统文化内化于学生心中,让其主动学习并承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需要让学生对其拥有足够的兴趣点。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需要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第一,注重课堂教学,通过开设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课程和选修课程,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第二,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民间传统文化传承艺人等来校开设讲座、学术论坛。第三,发挥社会实践的积极作用,组织青年学生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安排学生参观各类历史博物馆、纪念馆、民俗文化馆等,让学生聆听历史的声音,更直接地了解我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感受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多元性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意义

多元性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直面全球化驱使下多种文化的冲击,培养大学生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品质。具体地讲,就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帮助他们在多元性文化影响下形成符合中国社会需要的价值观念,自觉抵制国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侵袭和渗透,坚定不移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新的辉煌。

总之,高等学校要大力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当代大学生从古老文明的熏陶中得到精神境界的升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使他们成为实现“中国梦”历史进程中可堪大用、大有作为的青年才俊。

参考文献:

[1]人民网:名家视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蔚成风尚[EB/OL].http: //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19/c414305-2959 6165.html.

[2]王仲士.马克思的文化概念[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20-26.

[3]刘新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10-12.

[4]曲江滨,张薇.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68-69.

[5]朱淼.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3):37-38.

[6]杨学义,陈洪兵.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3):4-5,8.

作者:任飞 许利刚

大学生多元文化教育论文 篇2:

广西大学生民族文化教育探索

摘要: 广西是我国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同时处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前沿阵地,多元文化激荡尤为突出,加强广西大学生民族文化教育意义重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培育“广西精神”是广西大学生民族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民族文化教育,坚持社会实践锻炼,创新民族文化教育载体是广西大学生民族文化教育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广西大学生;民族文化教育;内容;方法

民族文化针对外来文化而言,不仅指中国古代文化,还包括近现代以来的革命传统文化。高校是文化知识聚集、传播、创造的主要场域,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加强大学生民族文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广西是我国西部较落后的省份之一,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同时处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前沿阵地,多元文化激荡尤为突出。因此,加强广西大学生民族文化教育意义重大。

一、加强广西大学生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1.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民族文化教育的主导方向是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前发展。因此,必须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加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加强广西大学生民族文化教育,在推进西部大开发进程,协调民族关系、增进民族团结,圆融宗教关系,整合西部文化资源、形成文化认同,以及我国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2.是坚持民族文化特性和维护民族文化安全的需要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本土与外来文化冲突加剧,不同民族文化出现中心与边缘的分野,保持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色,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是个重要的问题。广西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阵地,深受东盟国家文化的影响,多元文化激荡尤为明显。同时,各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和冲击不容忽视。大学生社会生活经验不足,好奇心强,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缺乏认识,如果不能正确地分析鉴别西方文化和东盟文化,超过一定限度势必会威胁到我国民族文化安全。因此,引导大学生在对外开放和多元文化激荡中维护民族文化安全,也是广西大学生民族文化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

3.促进广西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在坚持民族文化教育上,广西某些高校存在一些认识和实践上的偏差。一些高校和大学生重视现代科技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人文精神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致使一些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一些教师偏重于历史材料的罗列,不重视民族精神的培育,教育目的只是为了考试,致使教育成为过程化、形式化的活动,难以达到德育效果。一些教师简单地把民族文化等同于古代传统文化,缺乏对革命传统文化、当前我国文化发展的关注,不适应广西对外开放的形势;不是在与西方国家、东盟各国文化进行历史与现实的比较中讲中国文化,不能联系实际,难以引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加强和改进广西大学生民族文化教育是大力促进广西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精神境界的需要。

二、广西大学生民族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抵御西方社会价值观念渗透、增强我国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

2.培育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文化主体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并对其文化的起源、历程、特色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从而增强自身文化转型的能力,并获得新时期进行文化选择的能力和地位。大学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

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体力量,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是高校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

(1)培养大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觉

高校民族文化教育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来历、发展、特点、趋势、作用有充分的认识,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高校民族文化教育要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怎样在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样,在推进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征程上,大学生才能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2)培养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

一方面,高校民族文化教育要帮助大学生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特质,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信念;另一方面,高校民族文化教育要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指导方针,增强大学生的文化建设使命意识。

(3)培养大学生以科学理性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

高校民族文化教育要引导大学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审视文化,正确处理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化与全球化的关系,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和发展。

一方面,辩证发展地看待和创新传统文化。对待传统文化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进行现代性转换,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使其合理内核得到现代性再生。另一方面,开放兼容地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在多元文化交融中,要特别注意坚持中华民族文化的主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4)培养大学生对广西的文化自觉

广西大学生民族文化教育还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培养大学生对广西的文化自觉。大学生对广西的文化自觉包括:对广西的历史概况、发展历程、民族文化、生态经济文化、地域文化以及对广西文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对广西与全国其他省市、其他民族以及与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差距的认识,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大学生对发展广西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等。广西大学生民族文化教育尤其应结合当前广西作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前沿阵地的区域特色,引导大学生思考和分析以下问题: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如何保持广西文化的民族特色,坚持广西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如何正确地分析鉴别西方文化、东盟文化,维护民族文化安全;如何强化文化资源整合、壮大广西文化产业,增强广西文化软实力;如何使广西文化“走出去”,增强广西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

3.培育“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

在广西第十次党代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同志首次提出“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广西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广西的具体体现,是在广西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和文化传承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精神文化,也是对当代广西人民的精神状态、思想意识、道德境界和人文性格等方面的集中反映和凝练。

首先,引导大学生理解领会广西精神。教师要基于广西的人文特质、民族特质、区域特质,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方面向大学生阐述广西精神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其次,培养大学生热爱广西的爱乡情怀和建设广西的责任意识。再次,把广西精神融入到大学生自身的学习和成长中,在实践活动中弘扬和发展广西精神,这是培育大学生广西精神的关键环节和目的归属。

三、广西大学生民族文化教育的主要方法

1.教学过程中融入民族文化教育

民族文化教育应当结合具体情况融入到高校各门课程教学中。高校德育课程教学是民族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大学生讲述自己家乡、所在少数民族的概况与历史,介绍当地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讲述历史上仁人志士和革命前辈的光辉事迹,从而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谈谈党的文化政策在自己家乡或少数民族聚集地区贯彻落实的状况、目前家乡或少数民族的文化现状、面临的困境,探讨原因并提出对策,从而提高大学生建设家乡和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智育课程教学、体育课程教学、艺术课程教学等,也都具有民族文化教育的功能和职责。应很好地挖掘和利用。

2.坚持社会实践锻炼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的主要途径,有利于大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民族文化教育的社会实践可以多样化:组织参观民族文化博物馆、革命起义纪念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实地调研家乡人民的生产生活、精神面貌、风俗文化和历史传统;开展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等。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民族文化的巨大魅力,目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反思民族文化目前的困境及解决途径,增强继承民族文化的决心和信心,并把这种感性体验逐渐升华为理性情感,最终外化为努力学习、完善自我、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

3.创新民族文化教育载体

大学生民族文化教育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民族文化教育的资源,创新民族文化教育的载体。教育者一方面要利用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开放性,对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进行继承与创新,及时把握社会热点和时代资讯,并结合民族文化教育的目标加以整合,提高民族文化教育的时代性和感染力。另一方面,要利用信息技术开辟宽领域的民族文化教育信息化阵地。例如创建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特色的网站。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精神文明等通过特色网站充分展现出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增强大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教育者还可以对当前国家和社会的文化热点问题,通过在线交流、BBS、社区论坛、QQ空间、微博等形式,与大学生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对话、讨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还可以创办传播国内外时代文化讯息、反映民族经典文化的电子刊物,营造浓郁的网上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谢元元,李羿,钟世红.生药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的教学心得[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

〔责任编辑:孙 凯〕

作者:黄静婧

大学生多元文化教育论文 篇3: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实效性探析

摘 要: 人类社会迈入了一个以网络为主要技术支撑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当从党管新媒体,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时代感、现实性、包容度,提高教育工作者新媒体素养入手,提高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新媒体;红色文化教育;实效性

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迈入了一个以网络为主要技术支撑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新媒体拓宽了红色文化传播的途径,丰富了红色文化资源,给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也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方向,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实现。如何有效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且意义重大的课题。

一、“新媒体”的内涵及其特点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的媒体形态。上世纪6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首次提出“新媒体”概念,指的是那些与传统印刷媒介不同的,并且是建立在电波、图像等等传输技术基础之上的广播、电视等媒体[1]。媒体的形态是处于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演变的发展过程之中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同的媒体发展阶段所彰显的内涵也不同。当前,新媒体是相对于书信、电话、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是依托新媒体技术,通过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接收者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新兴媒体,其主要包括互联网新媒体、手机新媒体和数字电视新媒体。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具有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新特点。一是传播方式的互动性。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大特点就是,它实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互动传播。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聚合了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多种方式,突破了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壁垒,实现传播方式的互动性。每个人都可以作为信息的制作者和传播者,在虚拟的空间里自由表达言论和观点。二是传播形式的多样性。新媒体可以融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较之传统媒体在传播形式上更加丰富多样、生动有活力,感染力更强,人们更容易接受。三是传播内容的多元化。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内容不受时空限制,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遨游于世界各国的网络页面,根据个人喜好传输或者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覆盖面更广,传递信息更具多元化、碎片化。四是传播速度的即时性。新媒体传播在速度上有其独有的优点,比传统媒体更便捷、更迅速,新媒体信息的生产、发布、转载和反馈,几乎是零时间或趋向零时间的,受众可以瞬间接收,随时随地翻阅。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红色文化主要指的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与自由,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一系列的革命文物、革命文献、文艺作品、革命纪念地、战争遗址、革命领袖人物故居、革命根据地以及凝结在其中的革命精神和革命道德传统[2]25。”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主要是教育者以红色文化为教育内容,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价值引导,使其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和革命道德传统内化为自我的道德品质。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教育对于引导当代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红色文化精神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是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胡锦涛同志曾深刻地指出:“包括长征在内的中国革命史,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长期英勇奋斗的真实记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推进理论创新的生动教材,是中国共产党人光荣革命传统和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红色文化所宣扬的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有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红色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其最终理想是实现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就是要推翻压迫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为了这个理想,无数仁人志士,不畏艰险、不怕困难,抛头颅、洒热血,最终换来了中华民族的解放,这种维护正义、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革命斗争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始终贯穿着“永不动摇信仰”这条红线。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攻坚力量,作为未来的接班人和生力军,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理想信念就是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缺失或者动摇,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深入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色文化精神,教育和激励当代青年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三)有助于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红色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它“浓缩了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2]245。”红色文化是鼓励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不断取得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实现,是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它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不断努力、不断付出。红色文化教育有助于帮助青年学生,更好地理解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自信”,有助于坚定青年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力量。这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实效性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2014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新媒体用户数较2013年底增加1 442万人。这其中,大学生是运用新媒体最广泛也最强烈的群体,对网络新媒体的依赖程度也是最高的。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拓宽了红色文化传播的途径,丰富了红色文化资源,给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在不断改变着青年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导向力产生了巨大冲击,红色文化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西方国家借助新媒体不断冲击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随着新媒体逐渐成为当前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在互联网技术上的优势,借助于新媒体的虚拟化、隐蔽性、即时性,向世界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推销其所谓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普世价值观,诋毁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实施其文化上的渗透。有时甚至利用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失误、暂时存在的某些困难以及消极腐败事件,借助新媒体平台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指点点,说三道四,挑拨事端,制造矛盾。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红色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透过其强有力的渗透,不断冲击着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影响了红色文化传播的实效性。

(二)新媒体传播形式对红色文化的传统叙述方式提出挑战

以新媒体为载体的各种文化,集商业性、娱乐性、学习性、时尚性于一体,它以形象化、通俗化、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以轻松而诙谐的方式赢得了青年大学生的喜爱。他们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来表达自己的心情、陈述自己的观点,这不仅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表达自我的机会,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而且以新媒体为载体的文化,更能抓住90后大学生追求自由、张扬个性的心理发展特点,易于传播且思想观点简单,一定程度上更容易被接纳。

相比之下,红色文化主要通过政策解读、典型宣传报道等形式出现,在叙述方式上标签性、口号性、理想化色彩过重,主要以空洞的说教为主,内容过于严肃。传播过程中存在只重视红色文化的社会价值,而忽视了个人价值的现象,不能真正与青年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及心理特点相结合。以新媒体为载体的文化与红色文化之间产生的一个“矛盾”点,就在于红色文化的话语定位在某种程度上与新媒体特点产生脱节,红色文化教育缺乏感染力、吸引力,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同感不强,红色文化的现实价值遭到了质疑,对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提出了挑战。

(三)新媒体传播对红色文化传播的传统形态提出挑战

当前,移动电视、手机媒体、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正加速发展,微博、微信、网络视频、图片、手机短信等新的传播形态,发布信息快速,信息传播的速度快,其影响力不断拓展。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态,在传播一些大的突发事件或者全球关注的大事上,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是其他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

当前,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还主要集中于运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主要采用课堂教育与参观博物馆、烈士陵园等形式,传播形态、形式比较单一、单调,对于运用网络等新媒体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还缺乏较为成熟和成功的经验,不能满足新媒体时代的新要求,缺乏创新性,教育实效性不强。

四、新媒体环境下提高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我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这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好新兴媒体的作用”,不断提高新兴媒体的传播能力,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染力”和“公信力”,运用新兴媒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4]。

(一)坚持党管新兴媒体,牢牢把握红色文化的主流价值导向

新兴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不仅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能改变人们的情感思维方式,改变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新方式。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的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5]” 青年大学生思想比较单纯,容易被外界复杂纷繁的信息迷惑,因此,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妄图通过网络构设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大棋局”,我们必须坚持党管新兴媒体,坚持领导权和主导权,牢牢把握红色文化的主流价值导向。

一方面,必须坚持党对主流媒体的监管,坚持主流媒体的党性原则,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主流媒体作为我党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必须旗帜鲜明的指出应该坚持什么信念,举什么旗帜,“讲好中国故事”,牢牢把握红色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导向作用,提高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不断增强青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充分认同与肯定,提升青年学生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对不良网站的打击,加强信息监管。新媒体传播内容多样化,有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主流文化,也有负面的、消极的、虚假的灰色文化,必须坚持对新兴媒体的管理,加强信息监督,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对于谣言、谎言,必须在第一时间向广大青年学生澄清事实、揭露真相,对于青年大学生比较关心关注的社会热点进行权威发布、深度挖掘、细致分析,积极疏导青年大学生不良的、消极的、愤世嫉俗的情绪,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二)优化红色文化资源,增强红色文化的时代感、现实性和包容度

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是逐步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的过程。“道德品质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构成的开放性的螺旋式系统。[6]”其中,道德情感是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化环节,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因此,必须不断优化红色文化资源,增强红色文化的时代感、现实性、包容度,提高“感染力”,“传播好中国声音”,进而唤醒大学生的情感意识,激发大学生的道德自觉。

一是调整叙述方式,尽可能走进大学生熟悉的文化背景。根据时代的变化,在红色文化的叙述方式上,进行适当的调整转化,赋予其新的时代特点。在保证红色文化政治方向的大前提下,尽可能地融合新媒体时代的各种积极健康的教育元素,将红色文化话语与新媒体特点相融合,让大学生在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充分体验现代技术的力量,满足其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

二是调整话语定位,注重红色文化的现实价值。在话语定位上,将红色文化的主流价值导向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情感、心理等方面的诉求有效结合,着力解决与大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问题,注重大学生的个人价值需要的实现,防止红色文化过于理想化、神圣化,进而体现红色文化的现实价值,增强红色文化的认同感,让大学生真正将红色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是鼓励多样化,对话中展示红色文化的优越性。处理好主导性与多样化的关系,在弘扬红色文化主旋律的基础上,鼓励各种社会思潮多样化发展,在各种社会思潮对话中,展现红色文化的优越性。合理吸纳与红色文化精神相近的思想观点和精神理念,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优化整合,兼收并蓄,展现红色文化的包容度。

(三)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创新教育方式与方法

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对其进行正面引导与启发的过程。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必须根据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创新教育方式与方法。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擅于运用网络、手机、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媒体形态,运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方式,开创自主型、交互式的教学新模式,“阐释好中国特色”,提高“创造力”,增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生动性与感染力,从而推进红色文化教育健康、有效发展。

总之,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就抓好意识形态工作,掌握网络舆论战场主动权等方面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结合新媒体传播和舆论引导规律,创新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这是当前思想政治领域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江 宏,徐 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6.

[2] 李康平.江西红色资源开发与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 胡锦涛.坚持不懈地学习中国革命史,发扬光大党的光荣革命传统[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7/25/content_4877455.htm.

[4] 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001).

[5] 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

[6] 丁锦宏.品格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05.

On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Revolutionary Cultural Education in New Media Era

XU Chunhui

(Department of Basic Courses, Nanto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tong 226002, China)

Key words: New media; red culture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作者:徐春辉

上一篇: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论文下一篇:结构施工中桥梁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