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科学素养论文

2022-04-16

摘要:日常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通过挖掘课本材料、设计课堂结构、渗透STS教育、开展生物实验等途径,在讲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不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生物;科学素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生物科学素养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生物科学素养论文 篇1:

例析判断题对提高高中生物科学素养的作用

在高考试题的组成中,虽没有判断题这一题型,但它以其简洁、明快的特点,在新课教学,复习整理中,以及基础知识和核心概念的掌握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判断题主要是对围绕某一观点和现象产生的多种看法进行判断分析的一类题型,通常以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事实、原理、结论等为载体来设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水平、辨别是非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判断题在生物学学习中的作用

1.1 通过判断题的训练可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万丈高楼平地起”,在高中生物学科的学习中,基础知识是关键。正确掌握基础知识可加快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一个学生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好,不仅不能取得好成绩,更不利于其科学素养的发展。基础知识的正确掌握也是学科中重点知识延伸的基础。判断题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正确地掌握基础知识,并有利于培养学科兴趣,发展思维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1.2 通过判断题的训练可加深沉重对疑难知识的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知识难点。例如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遗传规律、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等都是历届学生学习的难点。疑难知识并不可怕,关键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充分的理解相关知识的要点、易错点。教师将书本中的疑难知识进行细化,化整为零,逐层分解,设计成一个个简明的判断题,可以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掌握正确概念性知识。

1.3 通过判断题的训练可加强学生的细心审题能力

审题是合理、正确解题的基础,是获取解题信息,最终达到圆满解题的第一步。在学习和生活中,认真严谨的审题态度是极其重要的。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犯一些简单、浅显的错误,多数情况下,往往归结为粗心、马虎惹的祸。其实,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判断题要求学生要能“明辨是非”,所以正确地把握问题,理解题意,明确题目要求,离不开认真的审题,审题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2 判断题设计常见的几种类型

2.1 概念型判断

概念型判断主要是将基础知识的关键信息或核心词汇采用“偷梁换柱”或“张冠李戴”等手段进行改换,达到检测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也是判断题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例1】 萨顿利用假说—演绎法推测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

解析及答案:判断该题的关键点是假说—演绎法是不是萨顿科学研究过程中应用的方法。假说—演绎法是指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正确与否的一种方法。在高中生物学中,孟德尔和摩尔根都充分运用了该方法,发现了生物遺传的规律。但萨顿在研究中采用的是类比推理的方法,并未进行实验的检验,所以答案为错误。

2.2 类比型判断

类比型判断是将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放在一起,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概念中的异同点,达到对相关知识的正确区分。正确辨析易混信息是生物科学素养形成的一种基本能力。

【例2】 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也是蛋白质。( )

解析及答案:“生长激素”和“生长素”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含义完全不同。生长激素是动物垂体细胞分泌的一类激素,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而生长素是植物体内分裂旺盛的部位分泌的一类激素,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IAA)。所以答案为错误。

2.3 推理型判断

推理型判断通常是以教材中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事实、原理和结论为载体,设置某个情境,再得出的一类判断。学生根据掌握的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结论的正确与否。

【例3】 某一光照强度下,检测到新鲜叶片没有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则可判断出此叶片没有进行光合作用。( )

解析及答案:该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气体变化情况。在一定光照强度下,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细胞呼吸速率,也就是叶片中叶绿体产生的O2供给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线粒体产生的CO2供给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叶片与外界环境不进行气体交换。在此光照强度下,新鲜叶片已经进行光合作用,所以答案为错误。

2.4 计算型判断

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生物问题在高中生物学中比比皆是,如“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与肽链和肽键数目的关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关于O2与CO2含量的变化”“遗传中后代患病概率的计算”等,都要求学生要具有较强的数学逻辑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所以计算能力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4】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由于被标记动物经过一次捕捉,被再次重捕的概率减少,由此将会导致被调查的种群的数量较实际值偏大。( )

解析及答案:标志重捕法是针对一些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一种常用方法。动物种群密度(N)的理论计算公式为N=M×n/m(其中M代表在一定空间随机捕捉并被标记的个体数;n代表被标记个体完全与自然个体完全混合后再次用同样的方法捕捉到的个体数;m代表重新被捕捉个体中的被标记个体数)。当被标记动物被再次重捕的概率减少时,也就是m值偏小,则N的值将偏大,所以答案为正确。

2.5 因果型判断

因果型判断主要利用知识的因果关系来设计问题,在判断题的表述中可能是前因错,也可能是后果错,往往造成“驴唇不对马嘴”的效果,从而达到考查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深度。

【例5】 密码子与反密码子是相互对应的,因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4种,则位于tRNA上的反密码子也有64种。( )

解析及答案:密码子是由mRNA(信使RNA)分子上的三个相邻的碱基构成,共64种。反密码子是由tRNA(转运RNA)分子上的三个碱基构成,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在64种密码子中,有三种(UAA、UAG、UGA)为终止密码子,它们不决定任何氨基酸,也就不存在对应的tRNA,这样位于tRNA上的反密码子就只有61种,所以答案为错误。

当然,判断题的命题材料不应是浅显易见的常识,而要注意考查重要的知识,不是单纯考查对知识的记忆,而要侧重考查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使评价有深度,有“判断”价值,有思索必要。只有对知识的真谛把握牢固、理解深刻的学生,才能去芜存菁,去伪存真。

作者:王元军

高中生物科学素养论文 篇2:

浅谈高中生物课堂科学素养的养成

摘要:日常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通过挖掘课本材料、设计课堂结构、渗透STS教育、开展生物实验等途径,在讲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不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生物;科学素养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所谓“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高中生物教师如何在生物课堂中践行新课程的理念,促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呢?

一、利用课本材料,激发科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在动力。新课改后,课本上有很多材料为新知的学习创设了情境。比如:《伴性遗传》一节中讲述了人类红绿色盲症是道尔顿在给母亲准备圣诞节礼物时发现的。这个故事学生很感兴趣,就会疑问:色盲到底是怎么引起的?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后续学习的动力。《红楼梦》中说:“女人是水做的。”而《细胞生活的环境》相关信息写到:成年男性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60%,成年女性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50%。出生一天的婴儿,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79%。学生阅读这段话后会充满好奇,下面就不难引出“体液”的概念。

二、介绍科学史实,体验科学精神

科学史不只是简单的科学发展的材料堆积,其蕴含着科学家和人类的高度智慧。例如,大量的科学方法和创新、丰富的科学精神和品质、严密的逻辑和推理等等。而这些正是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高中课本中涉及到许多科学史实,不能因为课时紧张就略去介绍。相反,应该注重科学发现过程的讲解和归纳,让学生在重温科学家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体验真正的科学精神,领悟其中的思路和方法,最终形成科学的价值观。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科学史教育素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认真的阅读,可以总结出如下表格:

提出细胞学说

对细胞学说进行修正显微镜观察

由此,学生可以获得很多启示:科学的发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多位科学家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科学发现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修正和发展等。

三、优化教学设计,促成科学思维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本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巧妙的构思,在有序的课堂教学中贯穿科学的逻辑思维。比如设计《基因在染色体上》这节课时依照两条主线:

(1)与基因有关的科学家:孟德尔——约翰逊——萨顿——摩尔根。

(2)萨顿假说的证据——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中体现的“假说——演绎”法:果蝇杂交实验——作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总结规律。

接下去提出这节课的“母问题”——基因,开始找寻基因之旅。根据“母问题”提出以下一系列的“子问题”:(1)萨顿用蝗虫细胞作实验材料,提出了什么假说?(2)萨顿用什么方法提出了此假说?(3)萨顿得出的结论——“基因在染色体上”一定正确吗?谁对此持怀疑态度进行了实验?(4)果蝇作为遗传实验材料有何优点?(5)果蝇杂交实验如何进行,出现了怎样的实验现象?(6)经过推理、想象提出了什么假说?(7)摩尔根等人是如何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的?(8)摩尔根等人用什么方法验证了这些解释?如何进行的?(9)摩尔根等人应用了什么研究方法?随着子问题的不断解决,学生的科学逻辑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形成。

四、渗透STS教育,体现科学人文

朱正威老师在《我和中学生物科学教育》这本书中曾写道:“要让社会生活、生产、发展中与生物科学有关的问题进入学校课堂,进入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学生时期就尝试扮演社会角色,培养社会的人。”科学,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学习科学知识的最终目的除了知识的获取,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发展服务。在生物课堂渗透STS教育,将课本的生物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及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体现科学的人文化,这是生物科学素养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開展生物实验,锻炼探究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以质疑为荣,以解疑为贵,在合作学习、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比如在“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让学生增加“黄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节“问题探讨”中渗透现象装置图用的是玻璃纸,课堂上可以提供蛋壳膜、纱布等材料供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明白哪些材料可以代替玻璃纸,进而思考玻璃纸在渗透作用中所起的作用。“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经常会由于未同时向两支试管内分别滴加2滴肝脏研磨液、2滴FeCl3或气体大量溢出等原因导致观察不到正确的实验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气中氧传感器准确测量两支试管所产生的气体量,这样不仅定性地进行观察,而且从定量的角度进行验证,实验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

作者:杨燕

高中生物科学素养论文 篇3:

高中生物教学中科学素养培养的思考

【摘 要】本文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科学精神、实验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诸方面论述了高中生物教学中科学素养培养问题。

【关键词】高中生物;科学素养;教学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提出,在高中阶段设置必修和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要求。其中对生物科学素养的定义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的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一、让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

高中生物教科书中明确提到,学习高中生物时,我们应该注意研究过程,学习研究的方法。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必须重视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只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

例如,“生长素的发现”,“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结果,以强有力的证据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这是让学生掌握科学过程的一个很好的例子。“生长素的发现”在讲授时,我们可以使用多媒体演示,变抽象为直观,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观察推理和想象,体验的过程中,研究科学家的思维过程。

二、重演科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毅力,勤奋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许多科学家和科学史的智慧结晶,包含科学探索,积累的科学史实,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思想,使学生能接受科学的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启蒙方面的熏陶。这是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之一。在课堂中重现科学家们经典实验的设计过程,让学生重复科学家探索的思路,使知识成为学生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光合作用的研究,研究和动物激素等的概念。生物科学史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其中的许多例子,反映科学教育的精神,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材料。例如,孟德尔经过8年,经历了无数次的杂交实验,他终于作出分离基因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达尔文冒着生命危险做全球生物调查,最终写出伟大的进化杰作《物种起源》。通过科学历史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也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情绪,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

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需要依靠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科学研究表明,如果学习的内容尝试后,只听三小时,能记得60%;如果你听了看了三个小时后,能记得80%;如果听了看了并且动手做三小时后,能记住90%。可见,生物课程学习中实验是十分重要的。实验教学主要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收集和处理信息、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积累实验设计、质疑、推理、归纳和演绎的科学方法等应用体验,学生必须要实事求是的记录,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定量表达结果等。《标准》说,学生应正确使用显微镜、生物实验和仪器等常用工具,实验操作能力必须具备。

需要注意的是,安全使用实验器具(如解剖器具、玻璃器皿、酒精灯等)和实验药品(酒精、酸、碱等),在实验中是不能忽视的,教师应强化这方面的实验安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安全实验观,提高他们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四、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我们在信息时代,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体现的是一个人的能力,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学生的一个基本的科学技能,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有效鉴别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

获得各种信息渠道,在一般情况下,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取得个人的经验,而另一种是间接获得。第一种通过实验、观察、测量信息可以直接得到;通过参观、访问的信息和方法来获取信息是间接的。如以近亲繁殖“危险”的调查,间接收集信息作为一个例子来说明:第一,学生可以参观医院,医疗中心,了解一些近亲家庭的危害。第二,学生可以访问互联网上的信息,以获取相关信息。碘对动物生长发育影响的探讨,可以让学生在家里做探索实验,获得直接的信息。

信息的处理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结论的正确与否。因此,在信息的处理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鉴别其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其是否是超过时效的,已经过时没有用的,这样我们才能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使学生能够获得既正确可靠又系统规范的信息。另外,教师要教给学生处理各种信息的工具,如数理统计方法,逻辑思维方法,判断、定义、推理、归纳方法,还有各种分析图表、各种统计图、流程图的绘制等。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时半会的训练就能达到并融会贯通的,而是一个系统的教学过程。因此,从基础做起非常必要,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训练在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参考文献】

[1]梁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J].文理导航,2011.04

[2]茹娜.高中生物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J].河南教育,2012.12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附属中学)

作者:陈柳柳

上一篇:语文异质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