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学素养论文

2022-04-17

摘要: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主要标准之一,同时,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也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小学生对于科学所应该了解的程度。这里主要包括提升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以及形成科学的行为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生科学素养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生科学素养论文 篇1:

简述乡村地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策略

摘  要:本文依托湖北省高校实践育人特色项目——《湖北省城乡地区小学生科学素养差异的实践探索》的研究,首先对武汉市和孝感市城区小学和乡村小学进行充分的调研,其次撰写调研报告,分析差异背后的原因。最后针对原因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乡村地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学校、家庭和社会要重视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加强科学教师的师资培训;走向探究的科学活动课;加大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课外活动;实施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方式等。

关键词:科学素养;小学生;提升策略

本文依托湖北省高校实践育人特色项目——《湖北省城乡地区小学生科学素养差异的实践探索》的研究,首先对武汉市和孝感市城区小学和乡村小学进行充分的调研,其次撰写调研报告,分析差异背后的原因。最后针对原因提出针对性的策略。

一、学校、家庭和社会要重视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提升乡村地区小学生科学素养首先要做的就是重视科学教育,重视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联动,形式教育合力。学校、家庭和社会构成了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不同环境,以不同的空间形式和时间形式占据小学生的整个生活。学校、家庭和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都会导致整个科学教育出现漏洞。三者对小学生科学教育的影响,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具体来看,对乡村小学而言,要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首先要意识到科学教师的重要性,建设一支专职稳定的科学教师队伍,在教师评职称和评优评先过程中要予以公平对待。同时学校应提供充足的教学仪器材料,满足科学课实践教学的需要。对家庭而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要让家长加入到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当中。家长需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摒弃应试教育的思想,认识到科学素养对于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家长要给孩子学习科学提供时间保证和物质保证。对社会而言,要重视对科学教师的培养,吸引广大优秀师范生投身科学教育事业。同时为科学课外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的场所,如博物馆、科技馆、标本馆、陈列馆和植物园,以及一些科普教育基地等等。

二、加强科学教师的师资培训

小学科学是一个综合性强,实践性强及活动性强的科目。课程涉及的知识很广,需要动手实验的事物很多,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自制力差,因此在上科学课时,组织教学的难度大,对教师的各方面的能力要求高。因此,需要从职前和在职教师两方面加强师资培训。

首先,師范教育是科学教师持续时间最长,获得知识最为系统的职前培训。在职前培训中,师范院校需要增加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工程、技术等多学科专业课程,增加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教学论等教师教育课程的教育,以及增加教学见习、教育实习、教学技能训练等多种教学实践课程,尤其是要让师范生多接触并了解小学科学教育实际,从而培养他们的专业认同感和对乡村教育的热爱,鼓励更多的优秀师范生投身到乡村科学教育事业当中。其次,要逐步完善职后培训,形成脱产、不脱产的,长期、短期的,专项、全能的,集中、分散等相结合的培训形式,给乡村地区小学科学教师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各项培训当中。在培训内容上注意要用综合的模式来培养科学老师,要让他们亲身经历综合科学课程,使他们对综合课程有直观的感受,产生个人的直接经验。

三、走向探究的科学活动课

科学课是一门实践探究为主的学科,小学科学课程要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所谓科学探究是提出科学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以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过程和能力。乡村小学在科学探究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一是加深乡村师生对探究性学习的理解,探究活动不能流于形式,要在追求外在活动的同时注重内在的体验与思维。二是选择正确的探究方式。帮助乡村教师从传统的讲授、讨论、实验等教学方法向主题活动教学、问题探究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网络环境教学、思维导图教学等教学方法转变,从而使科学课探究的“味道”更浓。三是转变乡村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作为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立足课堂,让学生成为探究者;体验生活,让学生成为实践者;倡导合作,让学生成为参与者;突破传统,让学生成为探索者。

四、加大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是指有助于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各种资源。由于科学课程的特殊性质,它对课程资源的依赖程度更高。科学课程的内容与自然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科学课程的实施也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这一切都离不开课程资源的支持。因此,要加大乡村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是教具的开发。广大教师为教学需要进行教学具的开发,主要是利用身边的低成本材料,制作出适宜的教学具,自制的教具往往更接地气,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二是实验室建设。实验室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场所,是基本的办学条件。实验室的建设应以服务教学为宗旨,从硬件配备、环境布置、日常管理及功能拓展等方面工作着手,保障教学的需要。三是校园和校外课程资源开发。在课堂学习之外,开发小学生科学学习的各种资源,包括校园环境和学校的一些活动场所,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乡土资源等。四是开发网络资源。网络资源以其丰富性、生动性和便捷性可以很好的弥补乡村小学现实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网络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注意信息来源要丰富生动;学生在线学习和交流;在线学习评价和测评;在线学习评价和测评。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课外活动

在小学阶段,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有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两种,科学课外活动是从科学课堂教学中派生出来的,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特别是在强调以探究为主的科学课堂教学的时间的延续问题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重视课内教学的同时,也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类课外活动。科学课外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自然体验类,比如记录天气、饲养小动物、培植种子、观察月相、自然笔记、观鸟、观星、寻找化石、参观活动等等;二是科技类,比如科学小制作、机器人、航模、空模、无线电、创客活动等等。作为乡村小学,一方面要发挥本身的自然资源优势,开展相应的自然体验类活动,学校周边的草地、树木、农田等为学生研究植物和动物提供了现成的材料,乡村地区晴朗明亮的夜空为天文观测和记录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科技类活动,例如开展课外科技小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开展课外小制作、小发明活动,让学生自由创造和发展。除此之外,乡村小学还可以开展科学课外阅读和写作,科学参观和调查,科学报告会和讲座等其他形式的活动。

六、实施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方式

小学科学的课程评价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程所倡导的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时机全程化。这些也促使乡村小学科学课程评价方式要进行调整,一是从评价学生某些方面的发展转向于评价总体的发展状况,改变以科学知识作为唯一评价的内容,注重对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的评价。二是以甄别、选拔性为功能特征的评价转向于激励和发展的评价,改变精英式教育,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三是从注重静态分数变化的评价转向与过程和发展历程相结合的评价。通过观察学生,访谈学生,记录典型事件,分析学生作品,查阅成长记录袋,用量表评析,布置作业,学生之间相互评议等方法进行过程性评价。四是师对生的评价转向于自我评价、小组互评相结合,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五是以分数为指标转向多样性评价,精确性评价与模糊评价相结合。六是侧重定向、定量的评价转向与综合、定性相结合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乡村小学要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方法得当、实效性强、操作性强的科学课程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徐敬标.小学科学教学技能[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张宏齐.灵活运用数字探究提升学生科学素养[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8(12).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杜学佼,女,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科学教育

★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北省高校实践育人特色项目《湖北省城乡地区小学生科学素养差异的实践探索》(课题批准号:2016SJJPA 3008)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杜学佼 方赛军 韩坤

小学生科学素养论文 篇2:

浅谈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摘 要: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主要标准之一,同时,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也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小学生对于科学所应该了解的程度。这里主要包括提升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以及形成科学的行为等。研究中将重点探索如何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与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策略

小学生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主要研究以及分析了如何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以下是笔者的几点见解以及建议。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任何知识的学习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基于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小学科学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求知欲以及好奇心,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于外界新鲜事物比较好奇。因此,科学教师在科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观察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对于科学知识的观察能力,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各种有趣的科学教学活动来提升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热情以及兴趣,并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使学生将自己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转化为理解科学知识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在自己学习兴趣的引导下对科学知识进行不断的探索以及学习,最终为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例如,学生在学习昆虫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展示昆虫标本来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以及兴趣。

二、重视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虽然我国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政策宣传以及指导规定上已经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从目前我国学校对于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上还存在很多不足,许多学校、家长都没有将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因此,笔者认为,学校以及家长方面应该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重视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从学校的层面上说,学校首先要提高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积极引进专业的科学教师,并且注重对科学教师的培养与发展。另外,学校要积极完善科学实验仪器的基础设施配备,为小学生的科学实践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学校应该加强对那些在职科学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最后,从家长的层面来看,家长作为小学生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对于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在小学科学的教学素养培养上,教师可以与家长共同合作来组织一系列的科学小组活动。

三、合理利用科学教学资源,促进科学教学的顺利开展

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课堂学习,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合理利用已有的科学教学资源,从而不断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多媒体教室以及科学实验室等教学资源,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促进小学生科学课有效性的提升。另外,教师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加大科学实践教学的比重,让小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逐渐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另外,从课外教学资源来看,科学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指导小学生在课外进行科学观察,例如在城市的公园、博物馆、科技馆以及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技能知识,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已有的科学教学资源,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科学实践观察能力,学生在周边的环境中学习到各种各样的科学知识,最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是小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笔者在本文通过归纳与总结对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了相关建议。学校应该积极为小学生创造科学课学习的基础设施,加强对科学教师自身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另外,教师应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促进小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利用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来逐渐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孙涛.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0.

[2]李頂凯.关于小学科学教学的几点认识[J].考试周刊,2012.

[3]俞昌喜.采用多种策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3.

编辑 孙玲娟

作者:董睿勇

小学生科学素养论文 篇3:

推动小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能力探究

摘 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让学生记住科学文化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去内化知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能力。教学活动必须在引导学生积累和掌握的同时,渗透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笔者结合科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为例,从推进小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能力入手,谈一谈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 能力; 策略

小学科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重要的学科之一,承担着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重责。但是科学素养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需要教师和学生经过共同努力的。学生一方面要不断进行大量的科学知识积累,另一方面也要去形成一定的科学能力,从而去追寻到蕴含在点滴生活中的科学本质与真理,探究和获取到科学文化知识,继而丰富自己的科学素养。为此笔者从探究、创新、动手、创造四个科学能力的培养入手,谈一谈小学科学教学策略,具体如下:

一、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以教师灌输,学生接纳为主,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及时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但不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形成与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教学的方法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也不被素质教育所接受。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至关重要,一旦学生具有探究能力,他们对想要探究的事物就会形成浓厚的兴趣。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式不胜枚举,教师只需要吃透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创设多种多样的探究情境,引导学生融情入境,就能为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做足准备。比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时,以往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拿出一盆水和多种物品,一一给学生演示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并要求学生加以记忆。为了促进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形成,科学教师可以转换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设计“猜一猜”的游戏,拿出一杯水问一问学生:你们能猜到老师手里这杯水是什么水吗?一个小问题便激活了学生的好奇心,很多学生开始大胆猜测,是盐水、醋水、药水、糖水……当学生猜对糖水时,教师就可以邀请这名答对的同学来尝一尝。并问一问:既然是糖水,那么水里的糖呢?学生纷纷回答:融化了。教师于是趁热打铁地说:用我们科学用语是糖在水里溶解了。那么教师手里还有一些材料,包括食盐、面粉、沙粒等,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去探究下这些材料能否被水溶解。这种教学方式结合了趣味的导入、有意识的问题以及实验探究,使得学习方法呈现多样性,也刺激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对培养他们探究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打破学习的各种局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都知道,学生只有在最适宜、最轻松、最无框架限制的环境里才能迸發出无穷无尽的灵感,也才能创造出有益于人们生活的科学发明。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学科,为此科学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打破学习的各种局限,给予学生思维发散的空间,从而带领他们一步步激活创新思维,打开科学大门,获取科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最大的局限就是课堂。鲁班因为走出家门看到草叶的边,才创造出了锯子;科学家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蚂蚁并从中受到启发,才发明出大规模集成电路等。由此可见,教室并不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唯一场所。所以,教师应该大胆地将学生带出课堂,打破教室的局限,给学生创设多元的、丰富的、有趣的学习环境,给予他们创新能力培养的机会和空间,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的“寻访小动物”这一单元时,如果教师始终将学生束缚在教室中,将科学教材与大自然隔离开来,那么学生对小动物就只能产生“死”认识,他们学到的永远都是“课本中的小动物”,无法真正认识到“大自然中的小动物”。为此,科学教师要大胆地将学生带出教室,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帮助学生打破学习的框架,释放他们的思维,激活他们的创新能力。当学生在校园的草丛边上看到倾盆大雨砸落在蜗牛厚重的壳上,蜗牛和它的壳都安然无事时,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被这有趣的自然动态所激发,他们就会去思考,蜗牛为什么始终背着自己的壳?蜗牛的壳防水吗?防火么?蜗牛壳的组成部分是什么?我们能不能根据蜗牛壳的材料制作出防水、防火的智能外衣呢?显然,如果学生始终待在教室里,那么他们就得不到来自大自然的启发,他们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就会缺失一部分重要的内容。

三、善用趣味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动手实践活动不仅能快速精准地把握住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也能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去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继而更加准确而深刻的掌握科学知识。小学科学虽然是承担着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学科,但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地位远没有语文、数学等主课高,所以小学科学课程安排的比较少,这就导致了科学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往往喜欢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常常忽略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实,小学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不仅承担着给学生传递科学知识的重任,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科学知识的传递去启发学生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各种科学探究能力,其中就包括动手实践能力。小学生的思维尚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是需要从对事物的摸索中获取具体知识的,而实验无疑是契合学生思维特点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动、爱动的特点,努力为学生创设动手实验的条件,并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将实验过程与思维联系起来,让他们在动手试验中获取知识。比如学习完五年级上册“光”这一单元的知识点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去制作一个趣味横生又光怪陆离的万花筒。以往实验教学中,教师总是先给学生出示一个万花筒,并利用拆解万花筒的方式让学生去探究万花筒内部的构造,再仿照原有的万花筒做一个全新的。但为了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给他们发放若干面小镜子、开孔、不开孔的圆形玻璃若干、瓦楞纸若干。让他们根据自己对光的反射、漫反射等知识的认知与掌握去设计和制作出自己心中的万花筒。因为没有样本可以仿制,学生在制作时往往会经过数次尝试才能制作出正确的万花筒。有的小组先用一面镜子、再用两面镜子,最后再上升到三面镜子,才制作出了效果比较好的万花筒。学生在不断尝试、不断总结、不断完善的动手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内化光学的相关知识,锻炼动手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只有这种具有探究意味的实验能给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锻炼提供机会,才能发挥实验教学的真正效果。

四、组织多元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但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始终是被社会所需要和接纳的。小学科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更能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开发他们的创造才能。小学科学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第一是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引导学生根据所读书本去创造性地编写一些科学故事,比如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宇宙的故事书,引导学生结合读物以及自己对宇宙的认识去编写与宇宙有关的科幻故事,像《宇宙的边》《宇宙中的生命》《宇宙中的怪物》等等;在学习三年级上册“植物”这一单元后,给学生介绍一些与植物有关的课外读物,启发他们写一写与植物有关的科学故事,如《发烧的植物》《植物蔓藤里的奇遇记》等;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的“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单元后,给学生介绍与动物迁徙、鸟兽换羽毛、蛇虫蜕皮的书籍,启发他们据此写一写有关的科幻故事,如《蜕皮后的蛇》《蛇皮的故事》等等。科幻故事的特点是趣味性较强,无需过于严谨,主旨是启发和刺激学生的创造力。另外,除了给学生设计科学故事编写的创造活动外,科学教师还可以设计主题小发明比赛。比如以“变废为宝”为主题,给予学生创造的舞台,让他们以自我或者小组为单位进行小发明、小创造。这样既能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也能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之中处处皆科学。有的学生根据电池正负极的科学知识,利用废旧的易拉罐以及废旧的瓦楞纸等制作成了简易手电筒;有的同学根据磁场的科学知识,利用废旧磁带等制作成了水面指南针。创造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需要教师长期给学生提供创造机会的,科学教師只要围绕着教学目标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就能得到创造力培养和发展的机会,继而落实科学学科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科学的探究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和创造能力都是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助推条件。科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围绕“科学素养”去设计教学环节,从而在一步步优化课堂结构,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秀龙.用探究能力的培养引领科学素养的形成[J]新课程(小学),2015()050

[2]程艳辉.浅谈小学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魅力中国,2016(05)

[3]张俊.立足探究实践过程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略谈小学科学教育中实践活动的优化策略[J]教育与装备研究,2005(x2)

作者:李敏

上一篇:英语阅读教学法论文下一篇:进出口贸易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