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科学素养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物理知识的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学习,探讨了定律表达式、定律得出过程、定律的物理意义及定律的应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素养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素养教育论文 篇1:

物理教学中的科学素养教育

【摘 要】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素养教育应强调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教育。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尤其是在职业学校的物理教學中进行科学素养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水平和技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物理教学;科学素养;教育;改革;创新

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素养教育应强调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动手能力。其培养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1.注重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的教学;2.让学生接触实际物理问题;3.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尤其是在职业学校的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素养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水平和技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学校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我担任我校普高班和机电专业的物理课,在讲到物理课中的力矩一节时,我把学生领到我校的机械零件室,从机车传动原理讲起到机车力矩的传递。但当我指着机车的传动轴和万向节问到这些是什么零件时,竟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答不上来。这不得不迫使我再次考虑如何讲解力矩这一节。这种现象并非个别,大多数职业学校都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考虑主要是职业学校的课程框架上安排不合理。

2.教育理念陈旧。重知识结论直接传授,轻学生自主探究。新课程理念强调,科学课程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和生活经验,使之在探究的情境中通过实践获得感悟和发现,进而建构知识体系。但在实践中,仍有不少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总是摆脱不了直接传授客观规律、原理和结论的教学套路,无法让学生亲历科学发现的思维过程;重视知识结论的直接传授,轻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及其过程中的感悟、发现和生成性知识的获得。这样的教学只能使学生僵硬地理解客观真理的准确性。

3.书本知识的传授与科学素养教育脱节。重知识的传授轻学习方法的培养,轻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死抠教材、死记硬背”,而没有把学科教育的着眼点放在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科学、全面、主动发展上来,没有注重引导学生如何科学认识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如何主动的适应客观世界、如何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上来。这是造成教育所培养的人缺乏全面的科学素养的直接原因,也是导致学生缺科学精神、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根本原因。

二、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教育的实施

1.课外知识与技能的传授。科学素养的基础是科学知识和技能,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注意传授课外的与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例如:在讲“匀速圆周运动”一节时,给学生讲解自行车的有关力学知识:为什么自行车的刹车主要放在后轮上。先讲刹车原理,后讲前轮刹车的问题和危害,再讲后轮刹车的合理性。(如果刹车在后轮,在猛刹车时,后轮不能转动而在地上滑动,人体的动量虽然也有造成转动的趋势,由于前轮可以向前滚动,因此不会发生翻车事故。)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实践和体会一下,但要注意学生的安全。讲热学知识时,跟学生讲解姆潘巴效应,让学生亲自实验,看到现象,讨论并解释这一现象。这个问题很有趣,学生很愿意做。

2.物理教学和专业课相互渗透。机电与机制类专业的基础课中的工程力学知识和高中物理密切相关的。也可以说物理是工程力学的基础,在物理课上讲解工程力学的相关知识实际上就是物理知识的延伸和具体专业运用。例如:讲力矩时 讲解工程力学中的力线平移定理和机动车的转向控制及刹车控制;讲热学时,讨论柴油机的冷却系统和刹车起热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讲电磁学时,讲解机动车的机械能和电能的相互转换问题;讲能量守恒时,讨论机动车的能量转换问题和机械能守恒问题;讲光学时,讨论机动车的倒车镜的原理和应用等等。

3.对学生进行创新与创业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是江泽民在1995年5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的著名论断,是对创新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地位的高度概括。创新教育重在创新思维方式的培养,“所谓天才,不过是一种非习惯性的方式观察事物的能力而已。”在物理教学中,不失时机地结合各个知识点讲解我国的科技新成就,如我国的两弹一星元勋,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新成果。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讨论物理知识在专业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开拓新思维,立志创新的能力。其实知识本身不是力量,知识也改变不了命运,只有把知识融会贯通,经过自己的创造性应用,才会变成巨大力量,从而改变人的命运。

对于学生的创业教育,主要强调创业意识,而不强调创业过程。创业意识是建立在文化知识、创新能力、态度和意志品质上。在物理实验方面,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器材及仪器的选择、组装、调试及实验操作的全过程,就是让学生体验实验的严谨性和求知中的求实、进取、乐观、公正、合作、献身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

4.利用物理知识反对伪科学。物理学科的知识离我们的生活最近,需要用物理知识解释的现象也最多。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性地旗帜鲜明地反对伪科学活动。如都市报道中的自来水和纯净水分离器、自发电电动车、论文抄袭现象、剽窃别人的研究成果等等。提高学生用哲学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和真伪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5.物理教学中的美育。物理学之美是科学美的一部分,科学实践证明,科学越进步,理论越真,科学美的光辉也就越灿烂,其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大力宣扬物理学家的美学思想。在教学实践中,结合书本知识,给学生讲解哥白尼、开普勒、牛顿、爱因斯坦等伟大科学家的美学思想,从物理理论和实验中感受物理学理论的简洁美、和谐美和形式的辉耀之美,对于理解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发挥物理学科在德育,智育,美育中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教育。但要想成功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教育,要求教师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有渊博的知识,有科学的远见,具有先进的教育技术,具备操作现代化教学设备和仪器的能力,具有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罗正华.教育学[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9-6第一版.

[2]叶奕乾.心理学[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0-4第一版.

[3]邢红军.物理·技术·社会[M].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8第一版.

[4]于连涛,刘伟.创新与创业教育[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6第一版.

[5]魏冰.科学素养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第一版.

[6]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4.第一版.

作者:娄坤明

科学素养教育论文 篇2: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中蕴含的科学素养教育

摘 要:科学素养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物理知识的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学习,探讨了定律表达式、定律得出过程、定律的物理意义及定律的应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科学素养教育;牛顿第二定律;物理知识

目前,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问题是我国教育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普遍观点认为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与技能;理解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物理科学知识是构成人类自然科学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同时物理知识在形成和运用过程中有着丰富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教育的内容,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课堂教学作为物理知识获得的主渠道,就是要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和操作技能,学习探究自然规律的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家的发现及思维过程,拥有积极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理解物理知识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教学的目的。

下面我们就以"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为例,探讨在物理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所蕴含的有关科学素养教育方面的内容。

一、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真实表达式的学习,从中认识到了物理定律的本质

中学物理教材通过验证性的实验,归纳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 ,并给出了定律的适用范围是宏观低速运动的物体。而在牛顿第二定律得出的历史过程中,其真实的表达形式是 ,即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其动量对时间的变化率,并由此推出动量守恒定律。当时牛顿清楚地知道物体的质量 是个变量,意识到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存在某种联系,因此他没有将 从微分号中拿出来。牛顿意识到的动质量 和速度 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这是牛顿力学中辩证法的体现,牛顿力学中蕴涵了相对论的因素。

奥地利科学家、哲学家恩斯特马赫认为,牛顿第二定律应该理解为力是物体的质量与其加速度的乘积,即 ,这个表达形式就是我们现在中学教学中提到的。而马赫当年的目的是为了牛顿力学的普及、推广和应用。为了牛顿力学的通俗化和实用化,马赫把质量 从微分号内提了出来,由变量改为常量,免去了微分运算,使得具有初等数学水平的人也可以掌握和运用该定律,但是此时的牛顿第二定律对高速运动的物体就不适用了。马赫对定律的思考方式,使牛顿力学得到了极大的普及,但同时我们也会意识到马赫的思想歪曲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本质。

教师在知识的教学中,向学生展示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形式的发生、发展过程,学生既能体会到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又能认识到科学知识内在的本质,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背后隐含着人类认识世界的丰富智慧和科学思想。

二、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了牛顿第二定律,加深了对物理学方法的理解

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物体的加速度跟力和质量的定量关系,是在实验基础上,归纳总结建立起来的重要规律。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控制变量的方法、减小误差的方法都是重要的物理学方法。学生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亲身操作、记录数据、处理数据、画出图像、由图像得出结论,学生经历着发现规律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们会思考小车与木板之间有摩擦力,怎样才能平衡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为什么小车质量要远大于小桶和砝码的质量? 处理数据时需要做出 图像,图像如果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那么就能证明,当小车质量不变时,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但学生们却发现实际做出的图像有些弯曲,为什么会弯曲?学生们还对实验提出了改进建议,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用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做出图像,还有的学生提出用气垫导轨来代替木板做实验等多种实验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实验的关键是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误差尽可能小的方法或途径来解决问题。

教师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还指出目前人们还可以用传感器开展实验的设计与研究,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非常接近,让学生们课后查阅资料。此时的教学过程已经不仅仅是验证实验了,而是一种探究与创新相结合的探究过程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对科学知识充满了兴趣,像科学家一样积极地设计实验,学会提出问题,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更好地理解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探究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三、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意义的理解,反映了学生的质疑精神

学生在探究实验的基础上,得出了 的表达式。对于其中的 ,教师通常是引导学生分析物理学具有简洁美,研究物理就是发现最简单的规律,因此当 时,就能得出最简单的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形式。对于这种解释学生会产生质疑,认知上有困难。教师另一种讲授方法, ,则 ,规定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 的加速度时,所用的力是1N,于是 ,所以 ,学生这时真正地理解了 的物理意义,困惑也就解决了。学生对教师教授知识方式的困惑,体现了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还有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中,学生认为 如果 ,则 ,那么牛顿第二定律就成了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不就是第二定律的特例了吗,牛顿第一定律还有意义了吗?学生经过思维推理,产生了疑问,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可见,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解释、推理的思维过程,逐步形成科学素养。质疑精神的培养在科学素养的养成中非常重要。

四、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了解,体现了物理知识的有效性和价值性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比较广泛,它与交通运输、与竞技体育、与科技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知识在社会、技术中的应用,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如技术与人类未来、科学技术与环境、核能利用与科学道德等。学生就会意识到物理学知识不仅能科学地解释各种自然界的物理现象,物理学知识还与许多社会问题有关。同时,学生还会认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文明幸福带来了巨大的作用,又警惕由于人类对科学技术的乱用和滥用给人类未来可能带来的弊端。此时的物理知识教学,在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而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公民具有对科学本质和价值观认识的科学素养。

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看上去简单完美,然而学生在学习该定律得出的过程、定律中物理量的意义、定律本身的物理意义,以及其广泛的应用前景这些知识时,就能认识到的科学知识的本质,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对科学充满兴趣,有探索科学的欲望,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蕴含了对学生丰富的科学素养教育。为此,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渗透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需要每一位物理教师的亲身参与,更需要教师们努力地发现蕴含在知识教学中的科学素养教育。

参考文献:

[1]冯利,于海波.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 中学物理,2011(7):32-33

[2]刘茂军.基于传感器的牛顿第二定律实验设计与研究[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0(11):46-47

作者:王震 薛猛

科学素养教育论文 篇3:

加拿大科学素养教育研究

加拿大“教育部长联合会”(Council of Ministers of Education Canada,以下简称“CMEC”)于2007年在联邦层面施行针对学生学业的评价项目,即泛加拿大学生评价项目 (The Pan Canadian Assessment Program,以下简称“PCAP”)。这个项目针对全国13岁的学生的数学、科学和阅读能力进行测试。本文将围绕PCAP三个测试项目之一的科学评估项目的项目设计和实施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全民科学素养教育的实施与普及提供借鉴。

1 加拿大全国性科学评估的历史发展

长期以来,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一直是加拿大政府工作的重点。加拿大联邦政府在1966年组建成立全国科学委员会(Science Council of Canada),主要为联邦政府提供科学发展的建议,并于1984年公布了一份题为《面向每位学生的科学:培养面向未来的加拿大公民》的报告。该报告主要围绕以下3个领域提出相关建议:全民科学教育、科学教育的再定位以及科学教育的监督管理。这份报告赞同科学为所有人服务的概念,鼓励全体加拿大公民了解科学的工作机制和相关的科学概念,以期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提高科学素养,并将掌握的这些科学知识应用到他们的生活中。该报告明确提出加拿大科学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即让科学教育为公民融入未来科技主导的社会提供基础性指导,成为公民终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报告的发布给加拿大科学课程的设置带来革命性的变革。除了引导热爱科学学科的学生选择其作为日后接受高等教育的专业主攻方向以及职业发展方向,加拿大科学教育还要承担起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

加拿大“教育部长联合会”分别于1993年和1997年颁布和实施了“学生成就指标项目”(Student Achievement Indicators Program,以下简称“SAIP”)和加拿大国家科学教育纲要《K-12年级科学学习目标公共纲要》(the Common Framework of Science Learning Outcomes, K to 12)[1]79-80。

1.1 SAIP项目

该项目旨在对13岁和16岁两个年龄组的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科学、数学三方面的素养进行测评,每年进行一项测试,每3年进行循环。1996年,CMEC把第一期 SAIP科学测试升级为“科学素养评估”来执行。SAIP科学测试的评估细则要求学生将自己对科学的理解与他们熟悉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对于多选题和结构性问题的回答,可以考察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知识储备和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以及是否了解一些科学现象的本质。第一期SAIP科學测试评估报告的《SAIP评估框架和标准》一章中介绍了学生的成绩会根据以下方面来评估:1)对于化学、物理、生物、地球与空间科学等学科的科学概念的理解和知识储备;2)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3)对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与社会问题的关系的理解。[2]

1.2 《K-12年级科学学习目标公共纲要》

该纲要的制定旨在为加拿大各地的课程设计者提供指导,并为各辖区修订科学课程时进行充分协调。《K-12年级科学学习目标公共纲要》(以下简称“《公共纲要》”以加拿大科学委员会的研究为基础,阐述了培养加拿大公民科学素养的愿景:该框架的指导思想是,所有加拿大学生,无论性别或文化背景,都将得到培养科学素养的机会,提高自身探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作出决策的能力。科学素养的提升应该是自身的科学态度、科学技能和科学知识的不断进化。基于该纲要的多样化学习体验将激励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探索、分析、评估、综合、欣赏和理解,这些关系将影响他们的个人生活、职业生涯和未来。《公共纲要》中的四个基本论述描述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四个关键方面,虽然四者是分别提出的,但也是相互关联的。基础一: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STSE)。学生将增强对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对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科学和技术的社会和环境背景的理解。基础二:技能。学生将培养科学和技术探究、解决问题、交流科学思想和成果、相互合作以及作出精明的决策所需的技能。基础三:知识。学生将建构对生命科学、自然科学、地球和空间科学概念的知识和理解,以解释、整合和扩展他们的知识。基础四:态度。学生将被鼓励培养一种良好的态度,让获得的科学技术知识对自我、社会和环境都产生益处。[3]

2 加拿大PCAP科学评估项目的框架及价值

2.1 PCAP 科学评估项目的框架

PCAP Science(泛加拿大科学评估计划)建立在SAIP Science早期成果的基础上,反映了自1996年以来加拿大各地科学教育发生的变化,PCAP对SAIP的取代也体现出加拿大对评估工具有效性的理解在不断进步。PCAP Science报告的框架包括了如下六个板块:①PCAP Science的功能和子领域;②如何帮助学生展现他们对科学态度、科学技能和科学知识的运用能力;③评估准则的类型和特点;④指导准则改进的规范;⑤评分的标准和尺度;⑥一份涵盖大量样本数据的附录。在这个框架中,也包含了国际规模评估的数据和研究成 果。[4]

2.2 国际规模的科学评估

除了PCAP,加拿大许多辖区还参与了另外两种国际规模的科学评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以及国际教育成就协会的TIMSS(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研究)。

PISA是一种针对年龄为15岁的青少年的数学能力、阅读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理财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国际评估项目。PISA将科学定义为“科学知识”和“关于科学的知识”两方面的集合。其中,“科学知识”是指自然科学(物理和化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科学技术等学科内部的专业知识;“关于科学的知识”是指对科学研究方法和目的的认识。

而TIMSS是針对不同年级科学课程的内容进行的评估,其内容框架是通过分析目标国家的课程政策、教科书和其他参考资料来制定的。TIMSS在加拿大不由CMEC直接操作,而是由加拿大各辖区各自来协调和推进。

2.3 PCAP 科学评估项目的特点

PCAP要在SAIP的基础上体现出加拿大对教育评估的全新的、有进步的理解。去认识这些进步是相当关键的,这可以帮助人们认清当前评估模式的目的和局限性。这些评估在内容、目的、规模上千变万化,但是评估的重要程度并不一定随着内容的丰富、目的的增加、规模的扩大而提高。虽然公众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国内和国际规模的范围较大的评估上,但是相关研究表明,小规模的评估同样具有很高的价值,如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进行的课堂评估会对提高学生成绩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在小规模的课堂评估之外,各辖区的中等规模的评估,如统一考试等,可以达到各种各样的目的,包括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信息支持来提高学生的成绩、监督审查各地区各学校教学系统的教学有效性、作为学生能否成功毕业获得文凭的重要参考、遴选能够继续参加高等教育的优秀学生,等等。

与这些评估不同,包括PCAP在内的更大规模的评估,虽然可能被用来为教育政策提供信息支持,但难以实现对学生个体进行资格认证和遴选等功能,这也进一步说明了评估不能唯规模而论。为了理解大规模评估的目的,我们使用如下3个概念来描述它们与学习的关系:大规模评估是“为了学习而进行的评估”“与学习融为一体的评估”和“针对学习结果的评估”。

“为了学习而进行的评估”是老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相融合的体现,涉及教师和学生如何在不断反思中获得进步。当学生得到老师的有效评估及反馈时,他们就能更容易地得知如何提高自身的学习;当教师从对学生学习的评估中得到有效反馈时,他们就可以相应地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与学习融为一体的评估”是一种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为自己创造学习意义的理念。学生拥有评估自身学习结果、学习水平的能力,并且能够自行决定如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教师则通过为学生提供分析反馈来帮他们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针对学习结果的评估”则能够对学生在某一特定科目、领域的成绩进行收集和总结。大规模评估,包括PCAP在内,往往属于这种“针对学习结果的评估”。从这些评估中获取到的数据通常会公开,并且为教育资源的分配、教学水平的审查、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信息来源。

3 加拿大PCAP科学评估项目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明确未来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具体要求,不仅需要立足本土,还需要放眼全球。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这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需要我们在国际视野中审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不仅丰富了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思想的传播、科学方法的推广运用。加拿大的科学教育课程以全面的科学素养为价值取向, 课程内容注重综合性和实用性, 课程设置一体化, 课堂教学以活动为基础, 强调学生的参与, 充满生机活力, 并建立了科学的评价体系。这样, 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与其他领域及现实世界的联系, 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科研和交流等能力、创造力和批判精神, 值得我国借鉴[1]79-80。

参考文献

[1] 吴瑛.加拿大中小学科学课程概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4):79-80.

[2] CMEC.SAIP 1996: Science I [EB/OL].(2015-11-20)[2020-08-15]. www.cmec.ca/250/Programs-and-Initiatives/Assessment/Pan-Canadian-Assessment-Program-(PCAP)/SAIP-1996-Science-I/index.html.

[3] Council of Ministers of Education, Canada. Common Framework of Science Learning Outcomes, K to 12 [Z].Toronto, Ontario: Council of Ministers of Education, Canada, 1997:12.

[4] CMEC.PCAP 2013 Public Report [EB/OL].(2015-11-26)[2020-08-15].http://cmec.ca/Publications/Lists/Publications/Attachments/337/PCAP-2013-Public-Report-EN.pdf.

作者:张毅博

上一篇:数学教学方法论文下一篇:体育舞蹈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