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教学法学专业论文

2022-04-16

摘要:目前将法学专业定位为推行高校双语及全英教学的排头兵,其主要原因是,与其他专业知识相比而言,法学专业的双语、全英教学更加符合国际化,特别是中国进入WTO后对双语知识的需求。但笔者认为这并没有真正理解法学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本质需求:对中国人来说,法本质上是一种舶来品,法学专业更需要双语教学的真正的必要性在于使用必要的语言来理解法的思想和知识体系。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双语教学法学专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双语教学法学专业论文 篇1:

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科学化的探讨

摘 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法律服务将越来越职业化、市场化。我国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既懂外语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为了适应这一需要,高校法学专业正在积极探索引入双语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文章对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目标的科学定位、实践方式以及具体实践进行了探讨,以期能促进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的开展和科学化。

关键词:双语教学 科学化 实践

外语作为工具,在经济全球化和法律全球化时代愈加重要,法律职业者要熟练地运用外语处理法律文书、用外语直接交流,而不能再借助于“翻译”。这样,法律实务要求法学教育必须与之相适应,其双语教学势在必行。①这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需要,高校法学专业正在积极探索引入双语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本文对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实践方式以及具体实践进行了探讨,以期能促进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的开展和深入,使之更趋科学化。

一、法学专业双语课程目标的科学定位

双语教学指用外语(主要指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作为课堂用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活动。双语教学作为法学学科专业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取应有的法律知识,培养相关的能力。但因为汉语外的另一种教学语言对我们来说是外语而不是第二语言, 而且学生在多年的外语学习中也缺少通过外语学习其他课程的训练,所以教学中难免存在外语运用上的障碍,这就决定了在我们的双语教学中,外语在承担本应具有的教学媒介语言作用的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掌握的对象。因而,对于学生应通过双语课程的学习实现专业和外语学习的双重收获。

检验双语教学效果的标准应该是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的法学学科知识内容以及是否能通过外语交流知识和信息,甚至能够在处理涉外案件上大显身手。对于教师应通过教授双语课程和借助先进的原版教材,把自己培养成为既能紧跟专业前沿,又能用外语熟练表达专业业务的国际化人才。双语教学的目标大致分为:

1.知识目标,即掌握扎实宽广的法学理论知识和技能。随着入世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需要大批熟悉法学理论知识,通晓国际贸易法律和惯例,拥有娴熟的国际贸易法律操作技能以及善于处理涉外案件的人才。通过双语教学,学生可以借助英语这一国际通用的语言,紧跟国际发展趋势,学习和掌握最新的法学理论知识,培养与各国进行经济贸易法律合作与交流活动所需的技能,掌握办理涉外案件的能力,造就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国际化法律人才。

2.语言目标,即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法学专业中,运用外语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 使学生能读懂该学科的外语资料,并能用外语就该学科的问题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在国际经贸活动中,要顺利地完成和外商的谈判磋商、签约履约、解决争端,都离不开外语的熟练运用。办理涉外案件更是需要娴熟的外语和广博的专业知识。因此,法学专业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而实践是掌握一门语言的最重要途径,通过使用外语进行法学专业知识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增加学生运用外语的机会,使他们利用外语这个工具,在学习、吸收和掌握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

3.思维目标,即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切换,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双语教学是探索素质教育的一次新的尝试,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双语教学的终极目标。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特别是在当今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法学专业的学生将在全球化的市场和国际范围的竞争中运用自己所学习的法律知识和外语技能解决发生的法律问题,因此,需要通过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来提高综合运用外语和法律知识的能力。双语教学使学生站在学科发展前沿,在世界范围内获取信息和知识,以广阔的视野思考专业问题,在持续的学习、思考和创新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这三个目标中知识目标是第一位的, 双语教学中“教学”是首要的,其目的是学习专业知识。“双语”只能是“手段”,是学习先进科技知识的桥梁。这一点必须与专业外语课区分。同时要注意目标不能定得太高。如果要求学生一开始就要像用母语一样使用外语,甚至用外语进行思维,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来看,成功遥不可及,容易对学生造成心理抑制, 影响学习兴趣。②

二、法学专业双语教学实践方式的科学选择

考虑到各年级学生的英语水平和重视参与程度的不同,双语教学工作应该放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后的学习阶段来进行,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有较强的语言接受能力,使双语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法学专业双语教学过程中实践方式的选择应当注意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渗透式阶段。在正常的法学专业学科教学中适当穿插使用英语。其中,有的是使用一些常规的课堂用语,有的是将一些名词术语讲给学生,并适当辅以汉语解说。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是简便易行,一般来说,在某一门课程起始时较为适用,也较为有效。这一阶段以中文教材为主,适时逐渐增加英语的使用频率,提高学生的英语感受力和接收率,为下一步加大英语信息量的教学做好心理上和能力上的准备。这一阶段的课堂英语信息量占10%左右为宜。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接触到一门新的学科来说能够形成对该学科较为系统的认知。因为就双语教学运行模式的重点而言,首先是学科内容,其次是外语。我们不能为双语而双语,必须让学生掌握好专业知识。这一阶段的教学时间占学科总课时的50%左右为宜。比如,我们在信托法的教学过程中,信托法理论部分约占总课时的1/5,我们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在P0WERPOINT教学课件中适当运用中英文对照的方式,这样,学生形成了对信托法的总体认识的同时,掌握一些重要的常用专业术语。③这一阶段对教师及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都不十分高,中级英语水平足以胜任。特别是现行法学专业教材一般在前言、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目录以及正文中的专业术语都有对照的英语翻译,这就为渗透阶段的法学专业双语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从教学效果上看,学生容易形成系统的以中文为媒介的知识体系,而英文掌握的只是零散的一些专业词汇。

第二阶段,整合阶段。以英文教材为主,适当辅以中文解释和说明。经过第一阶段的教学准备过程,学生的专业英语接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适时把握时机,根据教学内容调整教材。同样,这一阶段的教学时间也占学科总课时的40%左右为宜。比如,在信托法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编写了信托法的英文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就主要将汉语和英语整合起来,以英文为主,适当地运用中文解释,特别是英文长句及一些不常用的词汇,对学生提出的难句和生词进行中文释义。

第三阶段,思维阶段。这一阶段的双语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来思考解答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使用英语的过程中形成英语思维,能够在英语环境中学习、工作和生活。这一阶段的英语教学一般主要采取纯英文教学方式,这是对专业学生英语能力的强化训练和全面提升,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在经过前两阶段的教学后,学生的专业英文使用能力已经有了较大提高,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英文环境,有必要也有可能进行纯英文的专业教学活动。根据我们现在的实际教学状况,这部分内容比例不宜过大,一般在20%左右为宜。比如,在信托法教学实践中,受托人的权利与义务这一章就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受托人的权利与义务这一章并不是信托法教学中最后的内容,但是经过了信托法理论部分渗透阶段的教学以及整合阶段的教学,加之这部分内容的难度适中,所以较适合采用思维模式的教学方法。这就较为灵活地体现了渗透式综合型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实践证明,法学专业双语渗透式综合型教学模式既符合师生的实际情况,又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实现了外语促专业及专业促外语的良性互动,达到了双赢的教学目标。双语教学的最高目标是在专业文献的使用上、专业实务具体操作上能够做到双语自由转换。那么,经过这三个阶段的双语教学,是完全能够实现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的目标的。

在法学专业双语教学过程中实践方式的选择应当注意如下问题:

1.精心选择或编写教材。双语教学要取得实效,必须精心选择或编写外语教材,用外语进行讲授,其根本目的在于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把专业知识、技能学得更精、更深、更透,而且还要为学生拓展获取专业知识、技能的空间,为他们在本专业未来的发展夯实根基。因此,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既要克服忽视专业内容教学的错误做法,又要克服认为运用外语教学可有可无的不良倾向。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以学生掌握最新、最先进的法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出发点,通过教与学,能够达到掌握法学学科知识的目标。这要求教师精心选择、编写、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可以选一本合适的国外原版教材为主,一本国内教材为辅,教师上课前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科学组织讲授内容进行备课。教学内容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侧重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以及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通过查阅国内外的相关书籍、报纸杂志、网站等,补充一些最新的知识和案例,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2.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通过以信托法双语教学实践为例,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法学专业渗透式综合型双语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的选择应以学生理解和接受讲授为宗旨。一门课程可以先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以点带面,逐渐扩展,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地增加课堂上英文的使用比重。譬如,以信托法中的trusts为中心,逐渐扩展至对其定义的理解,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引申出信托关系的内容,然后将其更广泛地扩充。在整个双语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花少量时间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精讲,留下大量时间给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讨论,以及师生间的互动,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尽量用英语提出问题,表达想法,与人交流,甚至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 完成一篇文章等等。总之,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把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在获取和掌握专业知识上。

3.处理好母语与外语的关系。在双语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充分发挥母语在双语教学过程中的辅助或桥梁作用。对于外语教材表述的基本概念、原则、规范、法则等必须遵照原文,要原汁原味;对于那些一时主观难以弄清的表述或借喻旁证性的内容,在双语教学伊始阶段,教师则可借助母语引导学生化难为易。④

三、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

语言教学专家Tsushima.T.W所提出的双语教学“有益论”的观点及语言教学专家Peal.E对双语教学所作的被认为是双语教学的里程式的实验,证明了通过在双语环境中学生的能力的测定比在单一的语言环境中培养的学生要优秀。⑤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语言学习和法学知识的学习来认知双语教学的规律和专业学习的规律,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开展双语教学工作。同时,就法学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学科而言,应选择在国际交流中内容涉及较多的学科先行一步,如商法、合同法、金融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国际经济法、国际人权法、资源与环境保护法等等。选择这些学科实施双语教学,便于学生日后进入相关领域的国际交流。

法学专业双语教学课程应安排在高年级的学生中讲授。这些学生经过几年低年级的学习,外语有了一定的基础,一般都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有些同学通过了六级英语考试,个别同学还参加过其它一些英语的培训,例如,口语训练、专业英语考试等,他们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这就为我们实施双语教学扫清了外语的拦路虎,奠定了外语基础。实行双语教学,外语还只是教学的一种工具。各法学专业双语教学课程毕竟都是专业课程,要有很多先行的专业课程为其做好专业基础知识的铺垫。许多外语单词都是多义的,在公共外语教学中,为了照顾大多数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所选的内容一般是不带专业性的普通知识内容,其外语词汇的意义也主要是日常意义。所以即使一些词汇在大学英语中接触过,但学生只知道其一般意义,而不清楚其法学方面的专业含义。如:单词Bill,通常理解为账单,但如果用在国际经济法中的Bill of Lading时,表示提单的意思;又如单词Policy,通常理解为政策,但如果是在保险法中life insurance policy则表示人寿保险单的意思。另外,还有许多常用的英语缩略语,在法律中有特殊的含义,而且法学英语中有大量的拉丁语词,这就要求学生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并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把普通词汇扩展到专业词汇。高年级学生良好的专业知识为我们的双语教学打好了专业知识的基础。一些法学课程中大量涉及实际操作性的知识,如合同法中涉外交易合同的草拟,这些合同有些是中外文对照的,这些中英文对照合同正好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特别有利的条件。一方面,用实际涉外合同说明了我们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为我们真正掌握合同法中各种专业词汇的专业含义提供了精确的模式,为我们以后阅读、草拟全英文的合同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在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中应力图做到如下方面:

1.教师应当用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不排除汉语的使用,即便是思维阶段的双语教学,也应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

2.教师讲解法学学科内容时所使用的英语必须能使学生容易理解。

3.教师应注意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4.将法律专业知识与英语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总之,经过多年的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的探索和实践,渗透式双语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种教学模式可以进一步地推广。今后在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中还将继续不断地总结经验, 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 使双语教学更好地推动法学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本文为湖北省教学项目之中期研究成果之一(20060192)]

注释:

①张文显.入世与法学教育改革.http://www.edu.cn/20011221 /3014828_1.shtm

②刘振前.中国外语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与出路.山东外语教学,2004(3)

③刘亚丛,石景峰.法学专业双语教学模式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

④胡庆江,杨瑞静.对搞好双语教学的探讨.北京教育(高教),2006(2)

⑤Peal.E.Relationship of bilingualism to the intelligence,Psychological Monographs(1995).P.1-231

(作者简介:陈雪萍,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法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研究方向:民商法学。湖北武汉 430074)(责编:若佳)

作者:陈雪萍

双语教学法学专业论文 篇2:

论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的改革

摘要:目前将法学专业定位为推行高校双语及全英教学的排头兵,其主要原因是,与其他专业知识相比而言,法学专业的双语、全英教学更加符合国际化,特别是中国进入WTO后对双语知识的需求。但笔者认为这并没有真正理解法学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本质需求:对中国人来说,法本质上是一种舶来品,法学专业更需要双语教学的真正的必要性在于使用必要的语言来理解法的思想和知识体系。因此,对法学专业来说,双语教学并不能仅仅意味着运用“两种”语言来教学,它更多的要求是运用“必要的”语言来进行教学,以使学生真正明白法的知识。

关键词:双语教学;法学专业;必要的语言;思想和知识体系

在目前进行双语教学的专业中,法学专业是被首先要求进行双语教学的专业之一。早在2001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字[2001]4号)中就明确要求,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以及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3年内,用外语教学的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XCBL.tif,JZ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现在有条件的高校应该加快步伐,争取40%[XCBL.tif,JZ50%大学课程用英语讲授。2004年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作评估方案(试行)》明确将双语教学纳入评估指标体系。2005年,教育部[2005]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就本人所在的华南理工大学而言,在本校制定的迎接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优秀评估的指标细则中,明确对法学的双语教学提出严格的要求。显然,法学专业作为双语教学的“排头兵”身份已凸现。

那么,双语教学对于法学专业真的那么重要吗?法学专业又该如何安排双语教学呢?笔者从自己进行的《美国宪法》课程双语教学角度来谈谈对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的看法。

一、(当前开展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的基本动因)

一般来说,动机决定了具体的做法,但同样,动机本身也会产生相应的问题。笔者认为目前法学专业双语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是由在法学专业中推行双语教学的基本动因所决定的,要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要从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上入手,所以有必要首先对当前在法学专业中推行双语教学的基本动因作一个梳理。总的来说,目前国内在法学专业如火如荼地开展的双语教学无非是社会的需求兼以行政为主导推动的结果。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社会发展对法学双语人才的需求

正如教育部教高字[2001]4号文提出的,为实现“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在这个背景和要求下,法学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就更明显了。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和组织到中国来发展,从而增加了对中国法律人才的需求。从目前的状况看,在国内完成法学本科教育,然后到国外取得更高层次的教育,外语过硬又回国的海归人才最为抢手,其原因是他们既系统学习和掌握了国内法律,又能够使用第二种语言,从而能够满足在中国的外国人和组织对中国法律的需求。这一部分人纷纷回国在一些大城市开设律师事务所,或者担任外国人的法律顾问。这一现象对国内的法律双语教学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即在本科阶段进行双语教学,使法学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不用出国即可掌握某种外语运用法律为在中国的外国人和组织服务。

WTO与国际化的需求。如果改革开放在某种意义上还只是涉及外贸方面的经济活动需要国际法律方面的知识,而加入WTO后,可以说,不仅在整个经济活动方面,而且在社会活动关系方面都与国际联系在一起,对国际法律知识的需求,也就不仅仅涉及经济领域,而往往是更为全面地涉及所有领域。在经济活动方面,无论是引进外资或是对外投资,都需要既懂法律又懂英语的人才担负起合同的谈判、起草、审校工作,直至整个项目的最后完成。但目前的情况是,局限于母语教学环境的法学专业毕业生,大多对于用英文表述的国际法和国际条约一知半解,加上口语不过关,在实际工作中难免力不从心。于是一些用人单位尝试启用外语专业的毕业生来解燃眉之急。这类学生的长处是英文沟通能力较强,但缺乏必要的法学背景,因而也不能完全胜任工作。双语教学可以将法学知识和英语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无疑是我国法律人才迈出国际化步伐的必要途径。

(二)行政推动的结果

虽然,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目前法学专业推行双语教学提供了客观的理由,但我们不可忽视的是,我国目前进行的双语教学热与行政的推动是分不开的。这种主观上的需求在某种意义上复制,甚至可能夸大了这种需求,从而也会产生相应的问题。

社会的需求首先使行政部门感到了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上述几项行政文件以及指标体系中都将法学列为推行双语教学的重点是行政部门努力的结果。以此为要求,全国二百多所设置法学专业的本科院校中或多或少地都开设了法学双语教学,这显然又是行政推动的结果(至少必须通过本科教学评估,才能获得一定的行政办学资源),而不是因为这些高校本身已认识到了双语教学的必要性。显然,行政的推动一方面促进了法学专业的双语教学,但同时使用行政的手段使一些不具备条件的学校仓促推行,难以保证双语教学质量。

二、(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考察,我们看到了在法学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具有客观的必要的社会基础,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上述背景开展的法学双语教学,必然使法学专业的双语教学一开始就带有“功利”的色彩:这种双语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公共外语教学在法学专业的扩大化。加之,由于行政的推动,使得原本不具备条件进行双语教学的院校也急于开展,造成许多问题在所难免。主要表现在:

(一)数量急剧扩大,质量不尽如人意

在推行双语教学的课程方面,许多高校为达到硬的评估指标,不仅在与WTO规则有关的国际法方面开设了双语教学,在国内法方面也开设了双语教学。虽然许多高校采取了鼓励和建设性的措施,如:武汉大学采取教师到国外培训,请外教对本科生进行英语口语强化训练。[2]华南理工大学在这些常用的措施外,还推行了把双语教学纳入教学科研项目,予以特别支持的措施,应该说,这些措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甚至还推进到全英教学。

但笔者认为,这主要还是一种行政推动的结果。这使得目前的双语教学的开展过于仓促,在思想认识上并没有足够的准备,师资储备、教学经验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足,因而双语教学的开展参次不齐,质量也不尽如人意:学生的满意度不超过10%。[3]

(二)取消了原来的法律英语教学,转变为双语教学

法学专业推行双语教学的另一个措施是将原来的法律英语教学转变为双语教学。法律英语的教学本身是为掌握法学专业的英语打下基础,主要侧重于英文词汇,以及通过短小精致的文章来传达英语世界的法学理念。它不完全同于公共外语教学,将其改为双语教学后,就变成了外语在这些课程中的运用了,通过一些精致的文章来传达法学理念的做法也不再存在。

(三)法学双语教学实际上只是公共外语教学在法学领域中的扩大或运用

固然,从双语教学的历史溯源来看,它的本来目的是为一些移民国家掌握母语的需要,一方面用本地语言授课,另一方面用母语授课,从而产生了双语教学。[4]这的确契合了我国目前的对双语教学的需要:在母语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对英语运用的需要。因此,双语教学被简单地理解为用英语授课。如此,法学双语教学被理解为公共外语教学的扩大或英语教学运用的需要,公共外语教学本身又被理解为考四、六级的需要。

但这种做法没有考虑到法学专业的特点,从而没有从本质上理解在法学专业推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法学专业在我国是舶来品,对我们的传统教学来说,用汉语语言来表达法学的知识是不够的,也是不准确的。因此,双语教学的真正必要性应当在于利用必要的语言来理解法的知识。

三、(加强法学专业双语教学改革的措施)

应当从推行双语教学的本质需要层面上来理解法学专业的双语教学,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还原双语教学的真正目的,提高法学教学的科研水平

目前的法学双语教学就其数量而言,超过任何时代,但水平并不如前。许多知识和思想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就非常普及,而今天还在研究,成果重复,甚至还达不到那个水平。从师资来看,早先大批的法学家都有留学经历,他们对法的理解完全是建立在法的“母语”基础上的。而今天的法学双语教学是在用英语讲中国的法律,它不可能完美表达“法”本身的含义。

双语教学本身本不应该只是用两种语言来教学,思想表达的需要就应该是多语言的,但语言的差异可能造成思想表达的不一致,而且有些思想只能用某种语言来表达,具有不可翻译性,这时只能用双语进行教学。使用什么样的语言来传授知识和思想,是由知识和思想本身的要求所决定的,并不是先确定语言后确定传授什么样的知识。目前来看,双语教学主要强调用另外一种语言来传授现有知识,而不是强调用语言来探索知识或更为准确地表达思想。教学是一种知识的传授和思想的表达,它与语言种类本身并无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在于,语言是表达知识和思想的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思想决定了语言的种类的使用。知识具有地方性,并不完全需要由另一种语言来表达,特别是一些思想由一些语言来表达更为不妥。因此,只有在为表达知识和思想时才可能真正需要多语言的教学。从这个角度看,在我国法学专业进行双语多语言教学的必要性正在于使用法本来的语言来理解法本来的知识。因为,我国长期以来缺乏“法”的观念,中国人的长期观点是法意味着秩序,强调它的管理和对秩序的保障功能。“法”即意味着权利的观念是西方国家特有的,法语中droit德语中Rescht都可以称之为“法”,也可称为“权利”。英语世界中的“无救济便无权利”引进后,虽有译者有提到这个观念,但总体上来讲,在汉语的世界中法与权利是分开的,法虽也有追求公平与正义的价值内容,但仍以强调秩序为根本,没有权利的内涵。特别是在当前强调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法的理念决定了依法治国理念的不同,甚至成败。在许多人的观念中,我们的依法治国,强调所有人都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特别是老百姓应当遵守法律,政府用法律来管理社会,即为英文中的“bythelaw”,强调将法律当作是一种管理的工具,这便顺应了法在中国文化的传统作用。“绳之以法”,在中国人的眼中,是将“法”当做一种捆绑的工具来使用的。法治的真正含义应当是“ofthelaw”,法律的统治,它强调的是立法者和执法者应当遵守法律,即公权力应当受到法律的规则,而对于普通的老百姓而言,法治的含义应当是权利保留的原则,即法无明文不为罪。从立法的角度,这个含义直到上世纪未才为我国刑事立法所确立(1997修改的刑法、刑事诉讼法确定了罪刑法定的原则,但在行政法中却仍然没有确立,这说明法的这一理念仍然没有深入人心)。

因此,法学双语教学不能简单地看成用两种语言来学习和掌握同一门知识,而应该是“法”的理念在中国传播和吸引的需要。我们要真正地理解“法治”是什么,就应当通过“法的母语”来表达。从这一角度,法学的教学又不仅仅是用“双语”,而可能是用“多语”(只要有必要)。

(二)在课程选择上,应循序渐进

笔者认为,推进法学专业课程的双语化,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首先在法理学课程进行双语教学,满足对真正法的理念传播的需要。法的理念在中国是缺失的,所以,要在中国扩大和发扬法学教育,应当是法的理念的传播,否则不可能建立真正的法的制度。这首先是法理学应当承担的任务。而用传统的中国的语言是难以表达法的理念的,就必须使用双语甚至多语言的教学手段。

其次,为满足WTO以及国际化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应当尽可能地开设外国的法律课程。传统上进行过的法律教学一般都是从词汇、基本原理方面对外国法律进行介绍,有些专业的课程,如经济法律英语也有所侧重,有其合理的一面,但面对国际化、WTO已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因此,有关国际法,特别是WTO规则的课程应当优先纳入双语教学课程中,并纳入必修课程中;外国法律课程根据学院的师资条件来设定。

再次,逐步将中国法律的课程纳入双语教学。只有在理解了法的理念后,将中国的法律纳入“法”的母语体系,才具有沟通的可能,否则,就只能是用英语来讲中国法律,而不是用法的语言来讲解中国法律,对中国的法治建设也无帮助。

(三)鼓励自编讲义

有人鼓励用外文原著,笔者觉得不可行,课时就是一大限制。双语教学的课时一般不太多,而且也没有必要如此系统地讲授一个国家的一个部门法的知识。问题并不在于一定要用外文教材,笔者主张根据课程本身的要求来自编讲义:一方面体现了这门课程知识的全面性,另一方面也是教师本人思想的表达。目前著作权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教材抄袭雷同,在法律上还没有太好的办法,因为已经纠缠不清,并且这些教材中的观点带有通说的特点,公共性知识偏多。如美国宪法这一课程,国内没有教材,如果使用美国教材显然不合适,可以根据美国宪法的特点,讲课时自编讲义,安排三大部分:一是美国宪法历史发展过程、文本内容;二是典型案例(历史转折时期);三是重点介绍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法官。这一编排既能够比较系统地介绍美国的宪政,也体现了教师教学的思想。

目前,无论是法学教育的大环境,还是我校走国际化道路的小环境,都需要法学教育增加双语以及全英教学的比例。2012年,我校被批准为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这对我院的法学双语教学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我们应当顺应时势要求,进行更多的探索,总结更多的经验,争取在法学双语教学方面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王颖,岳娟娟.推进双语教学,拓展国际视野[J].中国高等教育,2005(23):32-33.

[2]李小红.论教师的课程创生[J].高等教育研究,2005(11):88-92.

[3]邢小玲.双语教学效果的调查分析及建议[J].统计与咨询,2006(6):72-73.

[4][JP4黄安余.双语教学理论探讨[J].教育探索,2005(4):61-62.[JP)

Themainreasonfortheimportanceofbilingualteachingforthelawmajoristhatitismoreconsistentwiththeinternationalization,especiallytheneedsofbilingualknowledgeafterenteringWTO.ButIthinkthatwereallyneedtounderstandthenatureofthedemandofbilingualteachinginlawmajor:forChinese,lawisakindofexotic,andtherealnecessityofbilingualeducationistounderstandthemethodandknowledgesystemwiththeuseofthelanguageTherefore,bilingualteachingdoesnotonlymeantheuseofthetwolanguagesforteaching,italsorequiresistheuseofnecessarylanguageforteaching,inordertoenablestudentstotrulyunderstandthelawofknowledge.

HZ

作者:夏正林

双语教学法学专业论文 篇3:

高校法学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法学双语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将语言学习融入法学专业知识和法律人才的培养过程之中,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和处理涉外法律实务的能力。目前国内高校法学双语教学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可选教材不多、教学模式陈旧、师资力量匮乏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必须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法学;双语教学;问题;对策

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已经开始要求各大高校对本科学生积极“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适应我国加入WTO后对金融、法律等专业人才的需求。而2011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更是在“序言”中首先提到法学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我国高等法学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不足。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我国高等法学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意见》在主要任务中就指出要“把培养涉外法律人才作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的突破口。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家对外开放的需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涉外法律人才。”在此背景下,在高校对法学专业学生开设双语教学课程意义可见一斑。

一、法学双语教学的概念界定

根据英国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对“双语教学”的定义:“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即“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专业学科的教学。”我们认为,所谓法学双语教学,就是将我们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目前国内来讲主要是英语)用于法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同时获得该语言和法学学科专业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征在于:“第一,强调的是在非语言类的专业学科中用外语教学,强调通过非语言类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达到专业学科知识学习和外国语言学习的双重目的;第二,强调的是运用外语(主要是英语)进行课堂教学的交流与互动。”

有上述界定可知,法学双语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将语言学习融入法学专业知识和法律人才的培养过程之中。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既学到了专业知识又提高了外语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的目的。简而言之,其教学目的定位在于:“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法律问题,表述想法,最终获得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并从事涉外法律实务的能力。”

二、双语教学在我国法学教育中的实践困境

1、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各高校学生的外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极为普遍。就笔者对H省H高校所教学生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表明,在大三时有将近40%的学生未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只有20%的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而且即使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学生,其英语应用能力也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日常交流能力明显短板,更遑论用英语表达自己的专业观点。通过四、六级的学生如此,这就更不用说没有通过四、六级的学生了。这样的外语能力,实际上是法学双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2、可选择教材不多

法学双语教学中另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关于教材的选用。目前来讲,我们可以选择的无非是外文原版、影印版、中英文双语教材以及自编教材。就外文原版教材而言,其普遍存在价格高、定购途径难等问题;而对于影印版,虽然现国内现已通过此种方式引进了很多英文教材和专著,且价格适中。但我们认为无论选用外文原版或者是影印版都是不合适的:这一方面因为使用原版教材与学生的外语实际能力不符,另一方面在于国外原版教材并不符合我国法学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缺乏针对性。而目前现有的中英文双语法学教材,其也存在不少缺陷,这主要体现在教材可选择面不广,理想的中英文双语法学教材并不多。至于自编教材,则因受限于授课教师自身英语水平的限制,其编写质量大多参差不齐。

3、教学模式陈旧

目前法学双语教学主要采用的是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即通过逐字逐句翻译后再进行填鸭式的讲授,学生在下面听、记,师生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加上本身法学教学就涉及大量的专业概念、案例、理论知识,先逐字逐句翻译过来之后再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讲解,这种对书本知识进行灌输的教学模式,使得双语教学课程及其枯燥无味,从而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双语教学的效果是极其不理想的。

4、师资力量缺乏

双语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仅要其具备深厚的法学专业知识,还要其具备专业英语知识,尤其是能够熟练的应用英语的能力以及标准的口语表达。然而在现实中,不少法学专业教师虽然理论功底深厚,但却缺乏充沛的英语应用能力;而若有专业英语教师讲授,其则虽具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但却缺乏专业背景。在理想层面,符合法学双语教学需要的,必须是同时具备上述二者的教师,即既懂专业,又懂英语还可以用英语进行专业教学的教师。目前来讲,这一问题是制约法学双语教学的一个瓶颈。

三、法学双语教学改革的对策

基于上述双语教学在我国法学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以为可以从如下途径加以解决。

1、创造条件提高学生英语能力

鉴于目前法学专业学生的外语能力掌握现状,一方面学校应当创造条件,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比如:“组织学生收看英语节目和收听英语广播,组织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文化节等项活动强化学生英语运用能力,让学生在愉快的校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英语水平。”另一方面,应当根据学生的外语水平,安排双语教学,否则的话,对于那些英语水平不足以消化授课内容的同学来讲,只会适得其反。

在教学时,宜按照学生的外语水平分班授课,“分为三个层次,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A班是通过英语六级的,采用英语授课,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B班是通过英语四级的,采用中英文交替讲授课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用法律英语表达法律的方式;C班是未通过英语四级的,主要把法律专业术语渗透给学生,使他們了解基本的法律术语的译文。”且每班人数最好在30人左右,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从目前学生外语能力和法律专业知识的全面掌握程度来看,法学双语教学课程适宜安排在大三和大四,但是考虑到司法考试的冲突,因此最好是安排在大三第一学期。

2、鼓励高校教师编写高质量双语教材

针对国内合适的法学双语教材缺乏的问题,各高校应当一方面完善激励机制,大力支持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编写和出版既能适应国内法学教学又能培养优秀涉外法律人才的双语教学教材,这主要适用于国内法的双语教学。另一方面对于国际法的双语教学教材可以直接引用外文原版,但是考虑到原版教材的价格贵、质量参差不齐,因此,要加强对这些教材在引进前的审核,严格把关,尽量保证使用的原版教材能够符合中国国情,满足国内法学教学的需求。

3、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

基于双语教学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卓越法律人才,因此要在双语教学中转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贯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向积极的学习知识,成为课堂的主体。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达到这一效果,第一,教师应当积极使用多媒体教学,将枯燥的知识点通过生动有趣的视频、图片表现出来;第二,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程,将课程中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归纳出来,在课堂授课时,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采用“苏格拉底”问答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

4、加大法学双语教师培训力度

针对师资力量缺乏的问题,应该是不同的高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找到解决本校师资问题的途径。但是有些途径是共通的,比如选派本校从事法学双语教学的教师参加培训,同时组织这些老师到双语教学开展的比较好的学校去观摩学习,在高校之间定期开展双语教学经验交流。如果是专业老师从事双语教学,则在條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让这些教师参加专门的语言培训后者到国外深造,提升其外语能力,从而提高其授课水平。

【参考文献】

[1] 吴 平, 王树根, 等. 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的现状研究和实践探索[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16.

[2]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编. 商科院校双语教学研究[M].上海: 格致出版社, 2011: 106.

[3] 吕志祥. 法学双语教学若干问题分析——以兰州理工大学法学专业为例[J]. 社科纵横, 2006(11).

[4] 李 娜. 法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 商情, 2008(44).

[5] 李 娜, 祖 彤. 法学双语教学工作的困难与对策——以地方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为视角[J]. 学理论, 2014(35).

【作者简介】

曾志华(1978—),女,湖南衡阳人,衡阳师范学院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法学研究工作。

作者:曾志华

上一篇:央行金融监管方式论文下一篇:农村语文课堂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