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语文课开展双语教学的构想

2023-02-02

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在美国和加拿大已开展三十多年, 其理论依据和课堂实践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中国加入W T O以来, 双语教育随之进入了国内各层次教育, 不少学校和学者对此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 对双语教育的实施和发展起到了具体的指导作用。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 公共基础课程双语教育开展比较缓慢, 部分教师甚至不了解双语教育, 对哪些课程应该开展双语教学、什么课程有必要运用双语教学认识还比较模糊。本文着重对作为母语课的高校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开展双语教学的相关问题作一些探讨, 希望能对有效提高大学语文课的教学质量提供一些参考。

1 大学语文课的两个主要目标

大学语文课程是否必要开展双语教学, 大学语文课是公共基础课的重要课程之一, 其主要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格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二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据此, 当前大学语文教材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是精选的各类文学经典作品, 二是应用文写作知识。前者指向第一个教学目标, 后者指向第二个教学目标。在众多探讨双语教育的文章中, 有观点认为母语课不适宜开展双语教学, 这当然包括大学语文课。笔者认为, 要解决大学语文课是否必要开展双语教学的问题, 必须结合其实现两大教学目标的过程特点来分析。

文学作品以“情”感人, 通过真情感动人的心灵。大学语文课中的文学作品, 有很多经典篇章用美的形式解答了“知、情、意、行”等问题。学生通过学习把这种“美的解答”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操守。通过情感的沟通或震撼, 激发人心灵中潜在的真善美和追求自由的天性。比起一切抽象说教来, 文学作品更能发挥教化的功能。文学作品又名“美文”, 其各种形式都有独特的内在精神, 诗歌和散文的谓之“意境”, 小说戏剧的谓之“意蕴”, “意境”和“意蕴”的美都是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早在90年代, 作家梁晓声就发表了“美文不可译”的观点, 这是相当有道理的。可以肯定“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如果译成外语, 其人文价值将会受到严重的损失, 学生也不能享受到原汁原味的母语熏陶, 其以情感人, 实现教化的功能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因此, 大学语文课程的这一部分内容, 是不宜开展双语教学的。

大学语文课程的第二个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主要是应对岗位需要的文秘和技术性文字能力, 如日常应用文、科技论文、企划文案、实验报告、合同单证等的写作。这个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具体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学习, 掌握该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技能。而实践能力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学生工作能力的重要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 高校学生提高外语水平已成为必然趋势, 具备运用双语写作应用文的能力也已成为必然趋势。因此, 大学语文课程的这一部分内容, 应该开展双语教学。

2 大学语文课程双语教学应达到的目标

2.1 创造应用外语的环境, 提高学生外语水平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都把外语 (一般是英语) 教学作为课程重点, 但却很少能够创造良好的应用环境, 如果学生感觉不到学习外语的需要, 潜意识就会拒绝, 很难学好。如果用外语来上应用写作课, 就意味着创造了应用外语的环境, 学生要能够听懂老师的话, 读懂外语写的教材和用外语完成作业, 这就是需要, 而且是自发的需要, 与外语课上老师单纯的工具性的讲解和灌输有很大的区别。

2.2 应对岗位需要, 提高学生双语应用写作能力

推行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 能在该专业领域同时使用母语和非母语, 能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自由的切换, 成为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国际性人才。因此, 应该明确, 在高职语文课程的双语教学过程中所学习的非母语应用写作, 也是课程重点。要保证双语应用写作能力的学习效果, 首先要认识到双语教学不是孤立的活动, 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参与, 例如学校的重视、教师的配备、教材的编制等;其次, 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 要不断熟悉应用写作相关文种的英文表达和运用方式并与母语作比较, 再加上对理论知识本身的理解, 学生就能逐渐提高双语应用写作的能力。

3 对大学语文课双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3.1 教材

当前进行双语教学的课程, 大都选择外文原版教材。但是, 对于大学语文课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一是目前根本没有外语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 二是当前大学语文课基本未开展双语教学, 更谈不上教材建设。因此, 要在大学语文课内运用双语教学, 必须首先进行教材建设, 在应用写作部分增加相应的外语内容。可以由一些基础好的, 已经启动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高校牵头, 组织人力编写教材, 然后试行双语教学, 取得一定经验后, 再推广到其他院校。很多高校的中文学院或中文系, 都已开设有“双语文秘”专业, 这个专业的教材编写经验可以作为大学语文课应用写作双语教学教材的借鉴。那么, 既然已有“双语文秘”专业, 还有必要在大学语文课中开展双语教学吗?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这与双语文秘专业专门培养双语文秘人才是不同的。因此, 虽然“双语文秘”专业教材可以借鉴, 但不能代替大学语文课双语教学的教材。

3.2 师资

当前大学语文课教师基本是师范院校中文系毕业的, 外语能力不够强, 这是开展双语教学的最大障碍。因此, 首先必须使广大高校达成有必要开展语文课双语教学的共识, 营造开展双语教学的氛围;其次必须使广大语文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外语水平和运用外语写作应用文和教学的能力;第三必须大力推介双语写作能力较强的毕业生, 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他们, 以就业率推动社会、学校和教师对双语教学的重视, 尽快形成能够胜任大学语文课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

3.3 教学方法

遵循“语言分离, 双语并重”原则。这个原则的要点是教师上课时不把两种语言混合在一起讲课, 即讲一句外语, 马上翻译成母语又讲一次。研究证明, 这种“同时翻译” (Concurrent Translation) 的双语教学方法, 学生会选择听得懂的语言, 潜意识地排斥听不懂 (或不太懂) 的语言, 结果是很难提高外语写作水平。“语言分离”的办法, 可视学生程度不同分级实施。第一级适合最低程度的学生:教师在上课时对某些内容固定使用外语, 如课堂的指令、问候语、作业题目等。第二级适合程度稍高的学生:教师选择某些相应简单的内容, 全部使用外语上课, 其余内容仍然用中文上课。第三级适合程度最高的学生:教师不必选择内容, 而是“一比一”安排中文和外语的授课时间, 同时要求学生作业也按中文和外语“一比一”来完成。这样, 不仅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 对学生双语应用写作能力的提高也相当有效。至于分级可通过对学生外语水平的测试来完成, 外语水平相当的编在一起。经过学习, 如果已进步到高一级水平, 就可“升”到高一级的班级中学习, 这也是一个鼓励学生进步的办法。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高校非中文专业公共基础课重要课程之一的语文课是否有必要通过开展双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着重探讨这一问题并从教材、师资、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大学教育,语文课程,双语教学

上一篇:美托洛尔辅助治疗糖尿病合并甲亢的临床疗效观察下一篇:高中新课改下化学实验教学的特点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