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高校青年教师论文

2022-04-21

收稿日期:2013-03-21作者简介:陈华,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广州/510275)*本文系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项目批准号2010CZ018)成果。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科高校青年教师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科高校青年教师论文 篇1:

“模拟承包制”提升园艺专业青年教师专业技能研究初探

【摘 要】针对农业高校青年教师实践操作能力普遍较低这一现状,在分析安徽科技学院“花卉栽培技术”课程授课青年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基于“模拟承包制”模式开展实践改革,研究其对青年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影响,并对其实施效果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为同类高校园艺专业青年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关键词】园艺;花卉栽培技术;青年教师;实践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科技学院质量工程项目“基于‘模拟承包制’的‘花卉栽培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研究”(编号:X2014087)“涉农专业青年教师教学发展能力培训师”(编号:Xj201449)和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农科专业教育体系改革研究——基于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编号:2016jyxm0242)“园艺专业”(编号:2016tszy028)“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编号:2014zy056)的研究成果。

园艺专业隶属大农学,包括蔬菜、果树、花卉及茶学4个方面的内容,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园艺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高等农业院校园艺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我国农业高等教育的成败,更决定着园艺人才队伍的发展。而高等农业院校向社会输出学生质量的高低,直接由其师资质量决定。这就要求高等农业院校师资队伍既要具备教师的一般素质,即职业道德和专业理论水平;又要具备教师的应用型素质即实践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因此,高等农业院校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因为青年教师是我国践行高等教育的主体。

安徽科技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园艺学科历史较长,2009年和2010年分别被列为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重点专业与校级特色专业来建设,但其中的观赏园艺方向实力较弱,仅有2名专任教师,且均为青年教师,实践操作能力一般。目前,各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方面做了大量的改革工作,而在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方面还存有诸多不足,难以满足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本团队针对园艺专业主干课程“花卉栽培技术”的课程特点及安徽科技学院该学科青年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开展了基于“模拟承包制”的对该课程专任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研究,经过2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积极的改革效果,显著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与青年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安徽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园艺专业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现状

安徽科技学院园艺学科是学校农科优势专业之一,在人才培养上坚持面向三农,面向基层,注重实践,培养“能下去,能留住,能用上,能干好”的“四能”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一宗旨。经过多年的建设、改革与发展,园艺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在园艺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园艺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模块化与功能化分区管理,为应用型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随着各大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增多,应用型高校在师资队伍方面建设方面必须注入新鲜血液,以壮大师资队伍。目前,安徽科技学院每年以20名左右的速度引进高学历人才(包括硕士与博士),以弥补师资空缺。但传统高校培育出的硕士生与博士生理论水平较高,实践操作能力较差,田间技能较薄弱,无法满足应用型高等教育中劳动因素的需要,与现代高等教育中要求培养全方位发展的学生的目标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加强园艺专业青年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实践能力的提升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及学生素质的基本保障。虽然学校在提升园艺专业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如对园艺专业新进青年教师进行“三员锻炼”,主要在校园艺基地进行实践锻炼,以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學校还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到对口单位“挂职锻炼”,以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即使这样,园艺专业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原有的教学模式偏重理论、轻视实践

目前安徽科技学院“花卉栽培技术”课程是园艺专业观赏园艺方向的主干课程,该课程理论学时36学时,安排在第5学期,而相应的实验课程“观赏园艺专业综合实训”学时仅有12个,却安排在第6学期,实践部分主要是进行观赏植物的分类及识别、观赏植物的繁殖及应用等方面。这12个学时的实验课不仅与理论课严重脱节,学生上课时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大部分已经忘记,这就使得任课教师不得不再讲一遍,不仅浪费时间,还占用资源。而且学生仅能接触春夏两个季节可供使用的花卉,对秋冬季节可供使用的花卉知之甚少。由于实验课程学时较少,实验内容就少,不少青年教师存有侥幸心理,“糊弄糊弄、忽悠忽悠”就上完了,不愿意花更多时间去加强自身实践操作能力。

2. 青年教师缺乏责任感,缺乏教书育人的观念

新进青年教师大多是高等学校毕业的博士与硕士研究生,他们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加上他们是出学校再进学校,实践能力普遍缺乏。虽然学校对新进青年教师进行了严格的岗前培训,但是部分青年教师还是责任感不强,缺乏教书育人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关爱度不够,持有一种“上完课就走,学好学坏不关我事”的消极心态。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避重就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差,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还有的青年教师自我感觉良好,自认为什么都懂,在实际生产中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也不舍得“屈尊”咨询实际生产经验较多的老教师。以上种种原因导致青年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差。

3. “青年教师导师制”时间短

安徽科技学院对新进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培养制度,即在任期第一年由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老教师对新进青年教师的教学及科研工作进行指导,为期一年,主要侧重于加强新进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一方面,由于偏重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导致青年教师过度关注自己的理论教学水平,忽视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甚至部分青年教师存在这样一种误区:上实验(实践)课就是带着学生玩玩,不必特别重视,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教师的实践能力也不高。另一方面,担任导师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教学及科研工作量较重,不能用心指导新进青年教师,因此,适当延长“导师制”指导时间对青年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手段。

4. 现有考核制度不利于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

各大高校对高学历青年教师(博士与副高以上)的考核有一定的科研任务要求,且考核标准一致,达不到相应的标准,高学历青年教师面临扣工资的危险;加上职称评聘的重点是高水平科研论文与科研著作,主要考查的是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并不重视其教学水平;再加上高学历青年教师(尤其是博士)生活压力巨大,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不仅可以加快职称评聘的步伐,还可得到可观的科研奖励,但高水平科研论文一般都是在实验室做出来的,与园艺专业实际生产相关的研究很难发表高水平论文。若青年教师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在教学方面得到的奖励则远远低于科研,其职称评聘也将遥遥无期。因此,青年教师在生活与工作的双重压力下,重科研、轻教学,痴迷于实验室,追求“高、精、尖”的科研事业,忙着撰写高水平科研论文,不愿意到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与生产指导,这些都严重制约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除此以外,学校在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方面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缺少实践基地,与农民接触较少,实战经验较少,这也是导致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较慢的原因之一。

二、“花卉栽培技术”课程“模拟承包制”在提升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方面的探索

鉴于当前各大高校青年教师实践操作能力欠缺以及短期内较难制定相关保障制度及考核标准的现状,要想在短时间内提升青年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好的办法就是在学校内的基地进行实践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时间,还可节省相应的费用。为此,笔者以“花卉栽培技术”这门课程为切入点,在学校园艺基地划出面积可观的土地免费“承包”给学生,在“花卉栽培技术”实践教学过程中推行“模拟承包制”,探究其对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作用。经过探索与实践,发现“模拟承包制”不仅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增强了青年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得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逐步提升,获得同事及学生的一致好评。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 成立“模拟承包制”实习兴趣小组

在进行“模拟承包制”实践教学模式实施之前,将对花卉感兴趣且已经学习“花卉栽培技术”理论知识的学生(即三年级学生)分成多个兴趣小组,每个兴趣小组5~6个人。作为一个“承包户”,每个小组由投票选定小组长,设为“承包户主”,由户主统筹安排各自“承包田”的生产任务。

2. “模拟承包制”生产实践的内容

生产实践是实施“模拟承包制”的关键阶段,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青年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每个“承包户”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去周边花卉市场进行市场调研,了解人们对花卉的喜好及需求,明确“承包田”所种花卉品种。

选择一、二年生草花或多年生草本观赏植物的“承包户”,根据花卉品种多、生产周期长短不一致的特点,制定栽培时间、栽培方式、田间管理等环节的计划书。学校园艺基地为每个“承包户”免费提供20m2土地,从每年的春天到初冬为一个承包周期,根据学生制定的计划书,每个“承包户”从对承包土地进行整地、作畦、播种、育苗开始,包括中间的田间管理一直到产品收获及销售,整个过程均按照承包模式实施。选择多年生木本观赏植物的“承包户”,一人一棵树,从通过修剪、整枝、浇水、施肥、喷药等方式养护老树以及培育幼树直到幼树销售等流程全部实施承包责任制,实现了从土地承包到种植、田间管理、收获及销售一条龙的实践模式。

指导教师时刻准备着帮助学生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凤丹的褐斑病和炭疽病“防”与“治”工作,这就要求指导教师了解这两种病害的发病症状及发病原因,方可“对症下药”。若采用“防治结合”两步走的方针,指导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生产经验,适时适度的“防”好过得病之后的“治”,如果指导教师对这方面的工作不是很了解,就要在植物病虫害防治方面下功夫学习。再比如多年生木本观赏植物金桂的繁殖问题,学生若要培育金桂幼苗,需要弄清楚:是采用有性繁殖方式还是采用无性繁殖方式?若采用有性繁殖,金桂种子如何处理?若采用无性繁殖方式,扦插、嫁接还有压条哪种方式成活率更高?利用种子培养出来的金桂幼苗与利用无性繁殖方式培育的幼苗所适用的场合是否一致?有何区别?这是学生和指导教师尤其是指导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指导教师要做到对金桂的生物学特性、栽培管理方式及应用极其熟悉。由上述两个示例可以看出,“模拟承包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促进了指导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及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3. “模拟承包制”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

通过一个承包周期的实施,“模拟承包制”指导教师面对学生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撰写相应的指导记录以及心得体会,形成了良好的记录习惯,逐步认识到提升个人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也有利于下一年度“模拟承包制”的顺利实施。

三、“花卉栽培技术”课程实施“模拟承包制”的教学条件

1. 建立健全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

建立健全穩定的校内实践基地是顺利实施“花卉栽培技术”课程“模拟承包制”的基本条件。为保障园艺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学校加强对园艺基地的建设工作,目前已建成2.67hm2的花卉苗圃园,为该门课程“模拟承包制”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必要的场所。

2. 花卉苗圃园完善的实践教学设施

安徽科技学院花卉苗圃园现有现代智能玻璃温室1个、日光温室2个、荫棚1个、花卉品种展示区1个、露地栽培面积1hm2。常年摆有各种盆花20000多盆,品种达400多个,有30多个优质观赏树种,完全可以保证“花卉栽培技术”课程“模拟承包制”的顺利实施。

3. 完善的物资保障体系

“花卉栽培技术”课程“模拟承包制”得以顺利实施的另一保障条件就是完善的物质保障供应体系。学生在“承包田”生产操作过程中需要用到修枝剪、嫁接刀、铁锹、锄头等必要的劳动工具和花盆、农药、肥料、遮阳网等农业生产资料易耗品。这些材料均采用有偿使用的方法,由花卉苗圃园统一提供,按成本价赊给学生,待学生“承包田”产品收获出售后,自行归还。总之,在学生参与“模拟承包制”实践生产过程中,花卉苗圃园需为学生提供便利的物质保障。

四、实施效果与存在问题

1. 实施效果

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模拟承包制”在促进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升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青年教师在“模拟承包制”实施初期,由最初的惶惶不安、担心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逐渐转变为胸有成竹、基本能从容解决生产中的各种问题。“模拟承包制”不仅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更提升了他们的实践教学水平,为现代园艺生产培养了一批生产实践能力过硬的人才。

2. 存在的问题

“花卉栽培技术”课程“模拟承包制”实践教学探索与实施期间,指导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难题,鼓励学生、支持学生,甚至放假期间还参与学生的生產实践。因此,学校应该给予这些指导教师适当的教学工作量。学校花卉苗圃园基础设施应适当完善,对于经常出现的乱采乱摘等偷盗现象,应坚决制止,否则将严重影响学生与教师参与生产实践的积极性。同时,“模拟承包制”既然可以提升园艺专业观赏园艺方向的专任教师实践能力,对蔬菜方向、果树方向以及农学相关专业专任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应该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建议学校在园艺专业等农学相关专业划出相应地块,设置开放性大实验,这样不仅可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提升专任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其成为合格的农学相关专业的专任教师。

参考文献:

[1] 汤青林,张洪,周志钦,等.园艺学本科专业现状及改革发展对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5):231-234.

[2] 吴炼,唐丽,陈亮明.高等林业院校园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1):131-132.

[3] 郭元阳,邵红侠,李亚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35(6):96-98.

[4] 李小刚,崔艳敏,刘忠华,等.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成长:机遇与挑战[J].时代教育,2013,(9):75-76.

[5] 金光明,陆晓民,高青海,等.应用型园艺本科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模块化建设的探索[J].现代园艺,2014,(5):105-108.

[6] 胡建斌,李建吾.初探农业高校园艺教育与教师的关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5):131-132.

(编辑:秦俊嫄)

作者:贾双双 陆晓民 隋益虎 胡友军

农科高校青年教师论文 篇2:

高校青年教师政治态度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收稿日期:2013-03-21

作者简介:陈华,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广州/510275)

*本文系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项目批准号2010CZ018)成果。 摘要:通过对广东省内16所高校的200多位青年教师进行调查显示:他们的政治态度总体上乐观、积极,但对政府的信任度和对社会形势的认识都表现一般;在政治面貌、个人收入、专业背景、职称、有无子女和不同地域方面,其政治态度存在显著差异。分析认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脱节、社会快速发展、信息传播、对社会政治活动的参与以及政党组织是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政治态度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政治态度政治态度是指政治人对政治目标与政治情境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其中,政治目标包括整个政治系统、政治系统中的各种角色、角色承担者、政治系统中的自我角色、政治规制和政治系统中的输入与输出。政治情境则指特定时空的政治状况。[1]政治态度研究始于西方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在理论探讨的同时,学者们也通过采访和调查的方法来识别、分析、度量政治态度,把它作为解释政治行为的一种工具。随着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改进,政治态度研究的范围与对象日趋扩大,涉及政治价值、政府政策、政党认同、政治人物的信任评估等,发表了大量研究报告。国内对于政治态度的研究相对集中于中产阶层、青年大学生、农民等特定人群的实证研究。

高校青年教师对于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科学研究事业的进步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有重要影响。准确把握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政治态度,分析其影响因素,能够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本文主要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自编问卷,从个人生活情况、学历专业背景、家庭情况、单位情况等方面设置15个自变量,从个人感受、对政府的信任度、对社会形势的看法、国家意识、政治认同等五个方面调查样本的政治态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和分析原因。调查的抽样范围为广东省内不同地区的、不同学校类型的、40周岁以下的高校青年教师,运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基本的整理和分析。

一、政治态度调查的基本情况与结果

(一)问卷和样本情况

本文使用自编高校青年教师政治态度量表,共 16个题目,采用 Likert 5点式记分法,其中14个正向题,分别计1至5分;2个反向题分别计5至1分;理论中值为3。问卷另外设置4个检验性问题,以便进行对比和分析。

调查时间为2012年1至4月,共发放问卷240份,收回有效问卷209份,有效回收率为87.1%。问卷调查的范围为广东省16所高校,整体抽样情况为:“211工程”或“985工程”高校2所,普通本科院校12所,高职高专院校2所;广州、深圳地区院校8所,省内其他地区8所;整体抽样时充分考虑了院校性质,样本涉及综合大学和农科、商科、医药、艺术等院校;在16所院校中,每一所院校发放10~20份问卷。在整体抽样的基础上,再进行随机抽样,样本分布合理。

(二)测量结果

把个人、学校属性等共15个项目作为控制变量,观察变量为高校青年教师政治态度,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15个题目中,各组的总体方差相等,均满足方差检验的前提条件;P﹤0.05为差异显著。高校青年教师政治态度的测量结果如下:

1.政治态度总体上乐观、积极,但对政府的信任度和对社会形势的认识都表现一般。统计结果显示,政治态度的总体均值及其五个方面的均值都高于理论中值3,说明高校青年教师总体的政治态度是积极的。其中,对政府的信任度和对社会形势的认识为一般水平,个人感受、国家意识和政治认同仅略高于一般水平。从各个小题目来看,得分在2.87—3.98之间,“官方媒体和政府值得信任”一题得分最低(2.87),“大陆与台湾终究会统一”一题得分最高(3.98)。

2.不同政治面貌和个人收入的被试,其政治态度存在差异。不同政治面貌的高校青年教师,其政治态度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国家意识和政治认同两个方面。中共党员教师的国家意识最强、政治认同最高;无党派教师的国家意识和政治认同次之;民主党派教师的国家意识最弱、政治认同最低。不同个人月收入的高校青年教师的政治态度存在显著差异。个人月收入低的教师比个人月收入高的教师对社会形势的认识更为积极,国家意识更强,政治认同更高。这与“收入越高越拥护现制度,政治态度越正面”的通常感受和推论恰恰相反。

·教师与学生· 高校青年教师政治态度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不同专业和职称的被试,其政治认同方面存在差异。不同专业的高校青年教师在政治认同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体艺类和文史类专业的教师比理工类教师的政治认同更高。不同职称的高校青年教师在政治认同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职称越低的教师其政治认同越高。职称在政治态度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情况可能主要与社会阅历、学识水平有关。

4.是否有子女对高校教师的政治态度存在影响显著。有子女和无子女的高校青年教师的政治态度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对政府的信任度和对社会形势的认识两个方面。无子女的青年教师比有子女的青年教师对政府的信任度更高,对社会形势的认识更为积极。

5.不同地域之间存在差异。不同所在地的高校青年教师其政治态度存在显著差异。广州、深圳地区的青年教师比省内其他地区青年教师对政府更不信任,对社会形势认识更不积极,国家意识更弱,政治认同更低。

二、政治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的变革和转型之中,改革与发展带来了诸多思想文化和社会管理方面的问题。其中既有改革中积累的问题——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出现新旧交替和变革;也有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全球化、社会扁平化、科技进步和信息传播方式改变等都已经和正在改变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式和民众的生活方式。这些问题无疑会对人们的政治态度产生影响。根据统计分析得出的初步研究结果,结合验证问题和访谈情况,现对高校青年教师政治态度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与分析。

(一)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脱节使政治态度缺乏一致性

政治态度具有习得性的特征。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政治态度不同要素的形成与改变呈现不同的特点。在早期童年时期,政治情感和责任感就形成并保持下去,不易改变;对政治体系的认识和评价则在成年以后也会随着不断学习而发生改变。阿尔蒙德认为,在政治社会化中,学校系统是最系统化的强有力的影响因素之一,“学校加强或增添人们对政治体系的好感,它们也能提供共同的信条,用以使人们对共同体和政权作出富有感情的响应”。同时,阿尔蒙德也指出:“社会化的结果取决于所有信息和条件的相互作用,尤其取决于有关信息内容的一贯性。”[2]

高校青年教师群体都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在毕业进入社会之前,形成了自己的政治情感、认知和评价。但在参加工作之后,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加、学识修养的提高和专业水平的进步,或者在经历了一件对个人来说意义重大的事件后,其政治态度,特别是政治认知和评价就可能逐步或迅速发生变化。“无论一个公民在学校里受到了多么积极的有关政治体系看法的教育,只要他遭到了警察的骚扰,福利机构的冷漠或者是不公正地征了税,他就不可能对政府当局表现出很大的热情。”[3]

现行学校教育体系中,为了引导青少年政治社会化,从小学到大学都开设有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课程,但教育教学的方式和内容都存在问题:重理论,重课堂,重正面说教;轻实践,轻实际,轻问题探究。学校教育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缺乏必要的衔接,与实际的政治活动严重脱节。一旦他们离开学校系统进入社会,逐渐发现和感受到了书本与现实的差距,在学校教育系统中习得的政治认知与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习得的认知存在矛盾,就会产生疑问,甚至完全否定以前的政治认知和评价。

在本文测量结果中,个人月收入、职称等在高校青年教师政治态度方面表现出的差异,均与政治态度的习得缺乏一致性有关。进一步通过对年龄、个人收入和职称之间的相关分析还发现,三者之间均互相显著相关,年龄越大职称越高收入越高,年龄越小职称越低收入越低。

(二)社会快速发展使政治态度缺乏稳定性

政治态度受到贯穿于各机构社会化过程中的连续性的影响。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相对稳定,个体的政治社会化的连续性很高,从童年到成年,家庭、学校、工作场所、利益集团、传播工具等政治社会化的各种输出机构对一个人施加的影响大体相同,对几代人施加的影响也少有变化,那么一个人甚至几代人的政治态度就会不断得到强化,可能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但是这种情况在现代纷繁复杂、急剧变革与发展的社会中则不太可能出现。

中国有几千年专制统治的历史,精英治理、“清官”情结在民众心目中根深蒂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知识分子崇尚的处世准则,“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是传统官僚阶层的为官之道。虽然君主和封建专制制度在中国消失了已经百年,但中国社会的政治现代化的过程并未完成,民众的政治心态仍然处于由传统臣民文化向现代公民文化的转变过程之中。社会变革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也引起政治情感、认知和动机的转变。许多青年教师的成长历程是从学校到学校。一方面他们广泛接触到了西方文化和政治理论,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他们对中国政治文化的认同,强化着对西方政治文化的理解和对世界主义理念的认同。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对中国社会复杂矛盾和传统政治文化的深刻认识,致使他们有思想但缺乏深度,有独立意识但缺乏坚定的信仰,有参与变革的愿望但缺乏持之以恒的信念,有创造成就的追求但缺乏人文关怀。

对于受到良好教育的知识精英群体来说,高校青年教师对中国社会的变迁历程有一定程度的把握和认识,也置身于这个变迁过程之中,成长过程深受环境的影响。在政治文化缺乏稳定性和一贯性的情况下,其政治态度也呈现出纷繁复杂的表象,以致于难有规律可循。这也是高校青年教师的政治态度及其各个方面的得分不是很高、表现不是很好的原因之一,也是为什么性别、年龄、学位、住房以及学校层次等变量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政治态度没有解释力的重要原因。

(三)信息传播影响政治态度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智能手机等信息传播工具的广泛使用,信息传播方式正对现代人们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大众传播工具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最重要、最明显的影响是能够使政治事件引人注目,使政治信息广为人知,激起人们对政治活动的关注和兴趣。“因此国家领导人和政治家们也曾作过不少努力,试图通过控制大众传播工具来动员人们支持政权,并灌输对国家象征的认同意识。”[4]互联网和手机的出现使传统的信息传播的方式、功能和作用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怎么样评价新型信息传播工具对人们社会生活的改变都不为过分。相关问题已有太多研究和论述,不需在此重复。

结合研究目的,本文认为信息传播与政治态度的关系主要在于两点:一是新的信息传播工具和传播方式的出现,大大拓宽了人们的政治信息接收渠道,政治信息的交流也更加方便。人们接收政治信息的内容和速度几乎没有差别,人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和认知去对政治活动进行判断和评价,这必然使人们的政治态度更加多元化。二是政治事件、政治活动和其他社会事件的不透明容易导致人们政治态度的变化,而对其中真相的掩盖则更容易导致对政府、权威及其所控制媒体的不信任。

高校青年教师对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型信息传播手段非常熟悉,也是使用这些工具的主要群体。在尚未对新型信息传播工具的影响有足够认识,或者有了足够认识但尚无有效措施从根本上顺应这一变化的情况下,高校青年教师对政府的信任度不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对社会政治活动的参与度影响政治态度

社会变革使得我国民众的“单位人”特征在减弱,社会化程度在增加。这一变化有利于民众减少对单位的依赖,增强对社会的共识,但也对参与社会政治事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执政党从上到下对权力的垄断造成了政府和民众、上层和基层之间的隔阂,而合法的正式沟通渠道不甚畅通,新的有效的沟通方式尚未建立,致使社会中纵向和横向的政治沟通不畅。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教师以及其他的社会中产阶层也同样缺乏合理有效的政治参与渠道,并且越是面对更大的政治场域就越是感觉到难以有效参与。在大多数政治文化中,民众对自己参与身边的地方政治的能力比参与更大场域政治活动的能力要自信得多。本文研究结果中,广州、深圳以外地区的高校青年教师政治态度相对积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对所在中小城市的社会事务和政治活动参与度要高于广州、深圳等大城市。

调查中的验证问题也能对社会政治参与对于人的政治态度有重要影响加以佐证。对“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和“民主政治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和参与”两个陈述的认同得分分别为4.00和4.19,远远大于理论中值,也明显高于政治态度量表中的其他题目得分。其中对于非政府组织的态度,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现状和趋势,一方面也在于非政府组织给民众提供了一个比政治活动更容易的参与社会事务的渠道。

另外,过于强调公民的义务而忽视公民参政议政、监督政府的权利,甚至把民众的政治参与当成达到某些政治目的的工具,也容易使政治参与流于形式。对于民众而言,只有形式上而没有实质性的政治参与其实就等于没有参与。政府与民众互相所持的态度其实是对等的,政府对公民自由、权利的漠视,使得相对弱势方的个体民众产生无力感。对于大多数民众而言,既然进而无力,就只好退而漠视了。于是,无论你说什么、写什么、做什么,我统统都不信。鉴于此,政府应该积极、及时拓宽民众参与社会事务和政治事务的渠道,更多的参与才会有更多的理解、宽容和信任,也才能够产生更为积极的政治情感和正确的政治认知。

(五)政党组织对政治态度有一定影响

高校党建工作、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较受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关注,相关的研究也比较深入。以往研究普遍认为高校中共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在新时期被削弱,主要表现有:在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困难,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乏力且不受重视,重业务轻政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不强等;也有研究认为“党员身份”对政治态度没有解释力。[5]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具有中共党员身份的高校青年教师其国家意识更强,政治认同感更强,政治态度总体上更为积极。这一结果显示,高校中共党组织对党员教师有明显的政治影响力,其思想政治工作是有效的。

中国共产党之外的其他民主党派在高校中也存在广泛影响。在正式量表中,民主党派与无党派青年教师的政治态度没有显著差异,但在访谈中,研究者深切感受到民主党派的青年教师和中共党员、无党派的青年教师在一些问题上的明显区别。在问卷中的四个验证问题中,民主党派青年教师有三个题目的得分都明显高于中共党员和无党派青年教师;与中共党员和民主党派青年教师相比,无党派的高校青年教师在量表得分和验证问题得分都是最低的,他们的政治态度最为消极。

对于作为政治主体的个人来讲,政党组织是专业化的输入机构,频繁进行着政治社会化方面的努力,一定程度上能够激起其成员和影响人群的问题倾向性。中国共产党有广泛的政治资源,其他民主党派作为合法政治组织也拥有足够的、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具有一定的社会动员能力,能够对其成员产生重大影响,使人们投入政治活动。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也面临着提高执政能力的严峻问题。在此历史条件下,高校中共党组织建设应该继续把在高校青年教师中大力发展党员作为工作目标,把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重要任务。同时,充分利用统一战线等渠道,积极有效地做好民主党派和无党派青年教师的政治工作。当然,党内、党外有别,高等院校也有自身的特殊性。做好非中共党员青年教师的工作,并非一定要把他们的思想统一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论之下,而是应该尽己所能,增进理解和互信,消除政治上的冷漠态度,引导他们与中国共产党一起,积极参与到本单位、本地区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来,参与到民主法治建设工作中来。

参考文献:

[1]王敏.政治态度:涵义、成因与研究走向[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1):10-14.

[2][3][4][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郑世平,公婷,陈峰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98,104,154.

[5]张翼.当前中国中产阶层的政治态度[J].中国社会科学,2008(2):117-131.

作者:陈华

农科高校青年教师论文 篇3:

浅析农科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 要:该文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在分析农科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提高农科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提出了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积极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施农科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强化农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等提高农科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农科;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

Key words:Agricultural;College students;Innovative spirit;Practice ability;Cultivation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其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追求的最高培养目标。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J.A.Schumpeter)早在1912年提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源泉,是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为此,开展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建设现代化农业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和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因此,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是摆在农科高等学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1]。农科大学生创新教育,是指依托相关农业高校的组织管理活动,依靠专业教师的指导帮助,依据学生的兴趣,通过各种渠道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掌握的相关实践技能,利用课余时间从事学习、研讨、实践、创造等科技性活动,从而提高大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种创新型素质教育。

近几年来,作为应用型农科高等院校安徽科技学院不断转变教育理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积极探索培养农科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1 培养农科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意义

培养农科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意义重大,它不但可以长期有效地增强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有利于提升农科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更有利于为国家的建设与强大提供应用型人才。

2 现状分析

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并输送合格的创新型人才,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单靠学习理论知识与农学专业直接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创新理念的产生往往受益于对其他专业知识相联系的知识与无联系的知识的了解,还受益于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去重新了解并认知。

目前国内农业高校中,尽管约80%农科大学生来自农村,但是大多数不了解农业,对农业生产活动仅有感性认识,缺乏理性认识。同时,农科大学生专业教学中,存在注重理论教学而实践创新能力不足[2],农科学生对农业学科的前沿动态、农业产业化的政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有关“三农”问题的相关政策及社会需求了解不够透彻,并且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能力不足,而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水平与环境直接关系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农科专业实践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到实践的一个消化过程[3]。然而,在农科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依据教学计划来实施教学工作的,主要是实验课、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3个方面,一般由教师讲授,按指导书上列好的步骤,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样做往往容易形成学生“按部就班、走马观花、纸上谈兵”式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不仅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导致整体实践能力参差不齐,而且容易造成学生丧失在实践环节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机会,不利于思路开阔,特别是在就业后,无法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专业问题,影响学校的声誉,甚至给国家发展带来影响。

3 培养模式的探索

农科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来源于学生在学习并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实践课程的思索,但是,目前国内农科高校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培养出创新精神与实践水平较高的学生,要培养出用人单位信得过,“能下去,能留住,能用上,能干好”的四能高级农科人才要注重以下几方面的探索[4]。

3.1 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 农科专业大多实践性较强,许多知识的传授要在生产实践环节中完成,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要努力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子,建立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树立“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培养目标。厚基础,就是使学生具有厚实的知识基础、广阔的知识视野和良好的知识结构;宽口径,就是要根据现代农业科学发展的趋势,打破传统专业教育分的过细的状态,拓宽专业口径,加强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综合知识教育,以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导向、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高素质,就是要使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厚基础和宽口径是高素质的基础,高素质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这就需要农科高等院校在制定培养计划时注重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项方向课、个性拓展课等理论课以及实践课程几个方面课程的探索,抛去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同时,加强农科高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强化实践教学,从根本上增强农科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5]。

3.2 积极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安徽科技学院作为一个应用型农科院校始建于1950年,学生教学实习的农场基本设在校内,随着学校扩招,学生数量的增加,使得原本较大的实践基地逐渐规划到基建建设范畴,实践教学基地基本无法保证实践教学要求,为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与环境,学校在周边地区积极主动联系相关企事业单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田间切身实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实施农科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 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是教学互动的延续和深入,参加科研创新活动,可使学生对已掌握的教材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科研实践活动是强化学生对知识和技术的应用、培养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作为应用型农业院校,安徽科技学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

3.3.1 组建“科研兴趣小组”,引导学生积极申报校级、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课题 安徽科技学院每年都组织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申报校级、省级或者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课题,学生在自己兴趣和喜好的基础上,选择指导教师,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查阅资料、收集信息,了解申报方向最前沿的科研进展情况,学习撰写项目申报书,进行试验设计,通过实践操作,不仅逐渐学会从事研究工作的步骤和方法,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熟练的掌握实验技能,还能极大地丰富课外知识,开阔眼界。

3.3.2 重视学位论文的设计与撰写 毕业实习是任何一个高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必修环节,是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及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必要环节,同时也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安徽科技学院在这一过程中积极组织学生和相关指导教师,在三年级要求学生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使得学生和指导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沟通、准备材料、以及及时修正毕业论文实验设计。实验完成后,指导教师督促学生及时处理数据,同时在查看大量参考资料的前提下,撰写毕业论文。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撰写水平。

3.3.3 参与教师科研课题 积极引导对科研有兴趣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撰写科研论文,并公开发表。

不管是申报大学生创新课题,进行毕业论文设计与撰写,还是参与教师科研课题,都是农科高校为丰富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而搭设的课外创新活动平台。该平台不仅可以提高创造性和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走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道路,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严谨求学的治学态度和积极的科学精神。在这个平台上,学生不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求职者、参与者、探索者,大学生的应变素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也就在不断地解决问题和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培养。

3.4 强化农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要培养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学生,就必须具有农科专业较高水平和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教师不仅要具备创新教学理念和创新精神,而且高校也急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创新能力建设,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同时,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逐渐改变农科高校的教学模式,增加学生讲课模式,使学生主动参与了解课程知识,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记忆和深入的了解。目前,安徽科技学院引进的青年教师大多是硕士或博士,教育层次有所提高,由于求学期间,他们一直忙于自己的课题,不是特别注重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高校培育的高学历人才实践能力较差,田间操作技能较为薄弱,无法满足农科专业教育中劳动因素的需要[6-7],与现代农业教育中要求培养全方位发展的学生的实际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青年教师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积极参加社会服务,提高自身实践技能。

4 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农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义重大,全面推进农科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着实提高农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农科高校改革发展的需要,更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科技的需要。农科高校肩负着培养农业创新人才的重任,只有不断地改革教学,完善制度建设,建立起农科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农业建设所需的合格人才。因此,安徽科技学院在重视教师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更多更好的大学生投入到农科研究当中,为国家的农业建设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毕建杰,叶宝兴,王建华,等.培养农科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5):80-82.

[2]李元元,李正,徐向民.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6(23):31-32.

[3]杨天怡,胡新平,严薇,等.创新教育与实践教学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5(23):28-29.

[4]沙洪成,李软章.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J].继续教育,2004(3):92-94.

[5]丁红星.农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J].内江科技,2011(5):82

[6]胡建斌,李建吾.初探农业高校园艺教育与教师的关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5):131-132.

[7]隋益虎,陆晓民,张雪平,高青海,李慧敏.园艺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3(5):343-345.

(责编:吴祚云)

作者:贾双双等

上一篇:小学生计算机教育论文下一篇:问题学生赏识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