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师德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80后”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优劣互渗,主要源于社会宏观环境、主观和客观、内因和外因以及心理异常等因素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师德规范学习,掌握教师师德内涵;明确师德师风特点,致知内省践行慎独;投身教育教学实践,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勤奋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坚持榜样示范引导,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内化养成师德师风。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校青年师德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校青年师德教育论文 篇1:

论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

摘 要:本文从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现状入手,谈一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及其途径。

关键词:青年教师 师德教育

师德是教师重要的人格特征,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教师的灵魂。简而言之。教师的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作为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是教师道德意识 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教师的职业具有以人格培养人格 以灵魂塑造灵魂的特点,所以师德是教育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因素。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思想感情、意志、行为等各方面施加影响。因而,古往今来的思想家、教育家,在肯定教师崇高社会地位的同时,比其它任何职业更加关注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对教师提出较高要求,捷克著名教育家垮美纽斯曾说:“教师应该是道德卓异的优秀人物”。因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有其重要性的。

1.高校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念的变化

1.1人生价值观

高校青年教师的个性意识明显增强,进取心和功利心日趋强烈,越来越重视个人价值、个人欲望、个人利 益和个人感情。 他们中一些人改变了以献身于社会公共事业、以人民的利益为核心、为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光明前途而奋 斗的传统人生价值标准,向世俗的利益、世俗的快乐、个人的追求倾斜。他们对于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 些新的价值观念,如合理的利己主义,奉献与索取的一致性,利人与利己的相互承认,义与利相结合的原则等 等,均予以认同,甚至奉为至理。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 传统观念已难于引起他们的心理共鸣。

1.2 道德价值观

传统的道德规范与准则,对高校部分青年教师的约束在逐渐淡化。和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甚至七十年代高等院校的青年教师相比,今天的 青年教师不少人已从传统的集体主义、利他主义向合理的利己主义偏移,以个人利益作为出发点,已成为许多人处理人际关际的原则[1]。 他们较为重视勇敢、顽强、自信、勤劳、热情、不甘落后等进取性的品质,对传统性的忠、孝、节、义、 团结、互助、平等、博爱、遵守公共秩序、保持公共卫生等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与稳定社会秩序的品德,则较 为淡漠。他们认为,个性与进取精神是从事创造性工作的基础,他期望加快改革的步伐,渴望发挥自己的才能 ,实现自己的抱负。对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优胜劣败的竞争,有些人对此存在惧怕的心理,对于新出台的改革措施,如聘任 制、教师挂牌上课等,感到压力大、包袱重、心理难于平衡。

1.3 政治价值观

高校青年教师对政治和政治现象的评价,也有新的特点,如民主意识、参与意识日趋强烈,要求社会政治 生活公开化和民主化等。他们认为,民意应成为国家政治事务决策的基础,要保证民意的表达渠道通畅,他们 称赞忧国忧民敢于直言的各级领导和人民代表。 越来越多人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相信自己的判断,不再毫不犹豫地接受长辈、领导人向他们的灌输。如 對党团员身份的追求,对党团员形象的崇拜,与五十年代、六十年代高校青年教师相比,变化就很大。他们认 为,入团入党对于自己的成长进步、成就事业并非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即使那些以事业为第一位、决心为社会 和人类作贡献的人,也不是全部将入党入团视为首要的选择。这些变化,反映了高校部分青年教师对政治的淡 漠才对党团组织在政治生活中的实际作用的认识的变化。

1.4职业价值观

在经济体制改革浪潮和商品经济的冲击下,知识与人才日益受到重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 步确立,人们的经济收入也拉开了档次,社会上出现了大腕大款人物,脑体倒挂、地位“颠倒”等反常现象, 使高校青年教师心态失衡,教师的职业不再耀眼和令人羡慕,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再“时髦”,他们的理想 与现实之间产生激烈的冲突,在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变得不那么稳定,有的甚至弃教从商 。

2.加强教师师德教育途径

2.1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训

注重高校师德的制度建设,增强师德规范的可操作性。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师德规范既要有理想性,又要有现实性,主要体现在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师德规范三个层面。教师职业的崇高性是师德规范追求的目标,而不应该成为师德规范制定的出发点,师德规范的实施要基于法律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基础。

师的行为奠定了基础。高校应当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细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更为具体的要求,通过规章细则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如果他违背了职业道德规范,不仅涉及到道德问题,而且涉及到法律问题,进而养成在法律的意义上强化自己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2.2拓宽高校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渠道,把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和社会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校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进步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随着科学 --技术--生产周期日益缩短,高校与社会融成一体的步伐加快。越来越多高校与外单位合作,建立教学、科研、生产的联合体,进行科学研究和开发;成人继续教育的进程加快,大批成年人进入高校进行知识更新; 有的教师还下厂下乡,参与地方成人高校办学活动。高校为社会服务的路子越走越宽 青年教师从参加社会的科研、教学等活动中,接触了群众,了解了群众,并从群众中吸取了营养,不仅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对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也将会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2.3实现教师由"勤奋型"向"创新型"转变

对于一个教师来讲,最大的幸福就是得到学生的信任。我体会到做一个深受学生敬佩的教师,不在区别其担任的是主课与副课,关键是看你自己是否树立强烈的素质观念和开拓意识,是否做到为人师表,德高望重;是否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否在教学上创一流水平。有的教师总认为只要辛勤工作,就是好教师、优秀教师;只要作业批得多,批得精细,给学生勤补课,就是辛勤的好园丁了。我在教学中认识到辛勤的教师固然重要,但素质教育 的教师更重要。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的工作,我认为是应当由"勤型"向"素质型"、"创新型"、"科学型"的方向发展。因素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要造就高素质的学生就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创新型的教师。

综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情况下,面对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面对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严峻挑战,大力加强师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孙权

高校青年师德教育论文 篇2:

试论“80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师德师风养成教育

【摘要】“80后”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优劣互渗,主要源于社会宏观环境、主观和客观、内因和外因以及心理异常等因素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师德规范学习,掌握教师师德内涵;明确师德师风特点,致知内省践行慎独;投身教育教学实践,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勤奋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坚持榜样示范引导,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内化养成师德师风。

【关键词】“80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师德师风;养成

“80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①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新生力量和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师德师风表现和行为现状不时遭到社会质疑和诟病,如何加强他们的师德师风建设,成为一个时新而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80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师德师风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各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大批“80后”青年教师被引进、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在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80后”专业教师所占的比例会有所不同,但从整体来看,“80后”专业教师已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并逐步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体力量。[1]他们正逐步成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力军”[2],成为高校教书育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这些“80后”青年教师,思想活跃,富有朝气,敢于创新,精力充沛,但是理想信念较模糊,抗干扰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较弱,政治鉴别力和判断力欠缺;学历层次较高,知识结构新,但是相对缺少实际工作锻炼,缺乏社会磨砺,阅历较浅,对师德认识不足、理解不够深刻;理论知识扎实、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先进、知识面广,竞争意识较强,但是爱岗敬业意识淡薄,严谨治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精神缺乏,教学精力投入不够,团结协作意识较弱;怀有远大抱负,充满自信,进取心较强,但是大多教学基本功不牢固不扎实;求知欲望强烈,渴望继续深造,但是轻视理论学习,存在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的功利心态,不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年龄与学生接近,代沟较小,容易沟通,亲和力强,但是忽视角色定位,教书育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师表意识淡化。

二、“80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师德师风优劣互渗的原因分析

“80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师德师风状况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统一体。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复杂性和多面性,主要有:社会宏观环境、主观和客观、内因和外因以及心理异常等。

首先是社会宏观环境。恩格斯早有精辟阐述:“一切已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3]故此,任何一种道德,包括“80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师德师风都与一定的社会经济状况相联系,都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形成和发展。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市场化进程,引起中国社会结构变化和社会转型,这也是一个整合过程。整合有规律可循,我们正在认识这些规律,由知之不多到知之更多,由知之不深到知之更深。[4]但从目前来看,我们还有很多规律没有完全认识,更没有把它很好地跟中国实际相结合。从主观方面来讲,我们党、政府和社会公民,对经济体制和社会转型的深刻变革有些准备不足;从客观方面来讲,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社会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最深刻变革。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5]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由市场化推动的前所未有的变革,带来空前的生机和活力,激发各个方面积极性、创造性,带来中国社会快速发展,但也带来前所未有的问题。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奉行等价交换原则,对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造成巨大冲击和干忧,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容易出现重经济轻政治、重物质轻精神、重实惠轻道义等变化,青年教师思维活跃,易受到这种思想影响。

从内因来看,“80后”青年教师入职前没有受过专门、系统的教师职业道德培训,没有经过全面教师教育、助教培养就直接担任主讲教师,他们把“初次走上讲台”作为充分展示“自己本领”的机会,而不是一个新的“学习历程”的开始。他们不知道,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需要经历很多困难,需要掌握更多的实践性知识和技能。初次走上讲台的“80后”青年教师显然对新职业思想准备和未来的学习认识不足,对将要面临的困难预见不够。[6]

从外因来看,由于高校内部改革滞后,校内管理体制不健全,高校教师队伍管理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难以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在青年教师引进方面,重专业素质轻道德品质;在岗位培训方面,重业务素质和学历层次提高,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培训;在师德建设导向方面,学校德育工作重学生轻教师,青年教师思想教育成为学校薄弱环节,青年教师的思想意识、行为表现缺乏道德规范管理。如在职称晋升、评先评优等中,一般只注重其学历、科研等,在政策和舆论导向上对“80后”青年教师存在重业务轻政治、重科研轻教学倾向。

从心理上看,“80后”高校青年教师存在五种异常现象:一是过度自信带来的自负心理。集中表现为对自我班级管理能力以及管理方式的过分自信;对管理效果的过高期望;过分相信自己的管理能力以及水平。二是过度宽容带来的放纵心理。“80后”青年教师的放纵心理表现为教师对自己对自己教育学生的教育方式、教育效果的漠不关心,对集体荣誉感不太在意。三是缺乏自我创新的盲从心理。表现为教育教学过程中时时刻刻依照他人的说法或者建议行事而不考虑是否符合实际,是否需要。四是眼红他人优越性的嫉妒心理。嫉妒就是对他人的优越性以心怀不满为特征的一种不悦、自惭、冤情、恼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心理异常。五是面对现实或者未来的焦虑心理。焦虑是人们对现实自我生存状态的不遂人意或者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某种不良情形产生的一种担忧以及焦躁不安的负面心理,大多源于过大压力。表现为对现实教书育人工作的逆反性思考,对工资、环境的抱怨,对未来表现的无奈等。[7]

三、“80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师德师风养成教育的理性思考

近些年来,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教育方面的探讨和研究提出了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和颇有价值的结论。国内对“80后”高校青年教师的研究散见于一些报纸、杂志报道。诸多报道中指责、抱怨“80后”高校青年教师的居多,提出针对性建议的鲜见。[6]即使提出也是偏重于教育和灌输,但是师德内蕴于教师内心,外现于其行为,她是隐性和显性的结合体。生硬的教育和说教型灌输都是外在手段。关键要通过青年教师自身的内在修养使外在教育和灌输发挥作用。师德师风是一个自我养成的持久过程,是一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渐进过程。应尝试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探索一种从说教方式向潜移默化方式转变,从以灌输让教师被动接受方式,向以养成促教师主动内化方式转变的方式。

(一)加强师德规范学习,掌握教师师德内涵

党和政府部门对包括“80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师德师风养成教育高度重视,专门制定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师[2005]1号),对师德从广义角度从高到低分为三个不同层级——“师之大德、师之本德、师之品德”。“师之大德”是教师之魂,体现其思想政治素质,由社会主义大学性质决定,也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使然,要求广大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师之本德”是教师能否胜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任的专业素质和知识资本,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厚知识资本和严谨治学态度;“师之品德”指教师的特有品行,即教师的职业道德。[8]胡锦涛希望“广大高校教师要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2]对教师师德建设提出很高要求和寄予殷切希望。

“80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师德养成教育是指“80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在工作、学习与生活中,通过对师德的养成教育训练,自觉养成良好的师德习惯、师德情感、师德品质、师德判断,进而内化为良好的师德观念、意识,外化为高尚的师德行为,提高对师德的践行度和自律性。促进他们对自己和学生的“人文关怀”,重视对学生的关爱,从而提高职业责任感,提升教师生命质量和价值。2007年8月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对全国广大教师提出“四点希望”:希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这“四点希望”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是对新时期师德规范的新概括、新阐述,为全国广大教师为师从教指明方向,对于新时期加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造就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具有重要和深远意义。[9]加强青年教师,尤其是“80后”青年教师群体师德师风建设,首先要认真学习、正确理解胡锦涛讲话精神,明确新时期师德规范的含义和要求,从整个教师群体层次上,加强和完善师德规范构建,形成完善的教师价值系统,从而使师德建设有据可循。

(二)明确师德师风特点,致知内省践行慎独

道德通过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而非法律的强制处罚,它的表现方式具有一定隐蔽性,它在很大程度上是隐性而非显性的。这就决定道德的衡量具有一定不确定性,道德的完善有赖于个人的主观意识。教师对师德的追求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80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走上讲台时间不长、尚处在职业适应期,他们师德师风更是一个不断养成、不断修炼的艰苦过程。

“80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师德师风养成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将师德规范内化为他们的道德观念与自觉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教师整体道德水平。道德是内在的东西,主要依靠主观努力和自觉修养。因此在师德师风养成教育中,应注重发挥教师的自律性。从个体上来看,首先是致知。即是个体通过深入地明伦察物,深刻认识和把握职业伦理道德规范的过程,是培养趋善避恶的教师职业道德意向及其职业感情,从而选择恰当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重要前提。“80后”高校青年教师要加强对师德师风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认识水平,使其道德观念和道德理想紧跟时代进步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人没有掌握作为道德修养的基础知识,他的精神修养将会是不完备的。即道德知识是道德修养的基础。其次是内省、反思。这是一种个体自觉进行道德反思的过程。要把养成教育与严于自剖、兼听批评和“慎独”相结合。要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是教师师德师风锻炼的重要方法,也是促进个人进步的内在动力。由于教师的劳动艰辛、繁重、复杂,所以教师在师德师风锻炼过程中难免会经历反复或曲折,也会因各种原因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青年教师要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在师德师风锻炼中出现的、有违教师职业道德的言论和行为,学会反省和不断改正。再次是践行。即是将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付诸实践的过程。“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实践是由特定环境中如何实现教育重要目的的信念指导的行动;最后是慎独。“君子必慎其独也”。君子在身居独处或个人单独行动时,要随时警惕自己,决不能因别人不知道,而做出违反道德的事。慎独既是一种中国古代名人贤士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和有效原则,又是一种修养的极高境界。“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先必律己”,要求青年教师把着眼点放在自己内心深处,以“吾日三省吾身”的韧劲精神,持之以恒,反复磨练,努力做到在有无别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能始终如一地坚持原则、规范言行、保持操守,使自己的师德修养渐次达到完美境界。

(三)投身教育教学实践,培养良好职业道德

教师的高尚师德和师风,是在教师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养成、不断发展和逐渐提高的。作为一名“80后”高校青年教师,必须主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投身教育教学工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师德师风修养锻炼,是提高教师修养的基本途径。从教师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到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习惯,教师道德修养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因此,青年教师要积极参加“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2],还要引导学生参与教育教学实践;并在处理师生之间、同事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关系过程中,认识自己行为的是与非、辨别善与恶,逐渐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师道德和品质以及“即知即行、知行统一”实践精神。

(四)勤奋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高业务素质

“80后”高校青年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教师作为人类科学文明的继承者、保存者和传播者,不仅要有高尚职业道德,而且要有良好业务素质,否则是担当不起重任的。当今时代是一个终身学习时代,网络对教育影响不断增大,学生获取知识渠道已由单一线形结构而变得更加多方位、立体化。“弟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学生某些方面知识可能超过老师,教师只有不断勤奋学习各方面知识,才能满足教学需要,才会不落后于时代和学生。所以青年教师对师德修养和专业素质两者都要重视,两方面的工作都要抓好,两手都要硬,不能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更不能一手软一手硬。

(五)坚持榜样示范引导,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

林崇德、孟二冬、方永刚等高校优秀教师的模范事迹,极大启发和深深感染着青年教师,长久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监督和促使他们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取长补短,引导广大教师树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刻苦钻研、从严执教、锐意创新、教书育人、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等职业美德,提高师德师风修养水平。因此,作为参加教育教学工作不久的“80后”青年教师,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方面应虚心向先进教师学习;同时,在工作和生活中,继承和发扬先进教师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热爱学生的高尚品质以及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过于注重教师业务素质和学历层次的提高,而忽视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的培训。各高校在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时,普遍存在重专业知识“传帮带”、轻师德师风培养,重教书能力培养、轻育人水平传播,重教学水平指导、轻科研能力培养等不足。应通过新老教师拜师结对制度,让德艺双馨的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思想、学习、科研全方位的传帮带,不断提高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水准和业务水平。要通过开展“正师风、强师能、铸师魂”、“燃亮红烛,共铸师魂”等主题活动,大力表彰“师德先进个人”、“师德标兵”,以营造浓厚的教书育人和尊师重教的校园氛围。

(六)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内化养成师德师风

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既不是先天具有,也不是自发形成,而是建立在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磨练形成的。国外在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建设上,一是注意划分师德规范的结构层次以便于实施操作。如美国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大体或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师德规则。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师德规范既要有理想性,又要有现实性。因而西方国家注重区分师德规范的不同层次,以对教师整体与个体提出不同层次的职业道德要求。师德规范不是空洞的师德理想,而是包括具体的行为规则,它一方面可以直接制约教师个人的从教行为与教师群体的道德修养;另一方面体现出师德规范的不同结构发挥不同的功能作用:理想发挥激励作用,原则发挥指导作用,规则发挥约束作用。[10]二是强调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化与养成。西方国家虽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但在职前和职后的培训过程中,不以师德为名专门设置课程进行简单的灌输或空洞的说教,而是将其渗透在学校及社会的日常道德教育之中,注重职业道德习惯的养成。西方国家的师德教育途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采取:间接教育,全方位渗透;将教师道德与责任义务教育融入“公民教育”与“公民责任”教育之中;将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首先是具有爱国精神和尽责尽义务的“公民”;强调在道德实践中将师德规范内化为师德行为。我国对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把通过开设专门的师德教育课,采取强制性的说教或硬性的灌输作为主要模式。但在新时期,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增强,教师专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对我国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来说,教师职业的内外部条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转向注重教师职业师德内化与行为养成,使从教者和教师备选者真正从内心、从价值趋向上认同教师职业,使从教者变成一种内心的自由选择,在自主的道德践行过程中提升职业道德水准。[10]

(下转第121页)(上接第16页)

注释:

①“80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主要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1980-1989年间),年龄大约在18至28岁间,伴随着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高教大众化而成长起来并在高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群体。

参考文献

[1]陈建香,樊泽民,刘世博.高校“80后”青年教师群体师德特征管窥[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11):23.

[2]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北京日报,2011-04-24(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4.

[4]贾建芳.深刻变革中如何破解社会矛盾?[EB/OL].(2010-08-23).2010-8-22光明网.www.gmw.cn.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7-618.

[6]孙延宾.80后新教师的特征对学校管理的启示[EB/OL].[2010-09-04]http://suneducation.blog.edu.cn/2010/580152.html.

[7]四眼先生.80后老师常见的5种心理异常[EB/OL].[2009-06-02]http://1banbuyiban.blog.163.com/blog/static/925062172009528335015/.

[8]迟乃坤.浅谈师德培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9):1.

[9]申晶晶.“80后”青年教师群体师德建设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增刊2):4.

[10]踏浪.国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共性比较[EB/OL].[2010-08-21]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6627640100lyp5.html.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重点研究课题(编号:2009MSZ019)、广西高校师资研究课题(师研[2010]1号)、钦州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课题:“‘80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师德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锋(1965—),男,广西浦北人,硕士,教授,钦州学院党委宣传部长,主要从事高校教师师德现代化研究。

作者:陈锋

高校青年师德教育论文 篇3:

基于青年教师的自身发展需求提升高校师德教育

摘要:自2013年我国三部委着力推进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教育整顿以来,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水平下滑的负面问题再次成为公共热点话题。由于青年教师更深层次的内在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青年教师的职业怠倦、职业迷茫等行为特征,进一步导致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的师德水平下滑等表面问题。因而,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有必要从深入调研青年教师物质需求、帮扶部分青年教师解决实际生活困难、疏导青年教师心理郁结、提供公平的职业发展路径及师德考评激励制度等对策入手,逐步推进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

关键词:青年教师;师德教育;心理需求;利益需求

一、高校重视青年教师师德教育的迫切性

高校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具有强烈的引导性和示范性,高校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文化知识等会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十分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国以教为本,教以师为本,师以德为本。然而,由于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和冲击,出现了部分高校青年教师过分看重自身利益、缺乏职业理想、敬业精神弱化等负面现象。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水平下滑的负面问题再次成为公共热点话题。为此,学界对于师德问题展开了很多研究,这些研究多从道德、他律的视角来分析,是被动式的、强迫式的建设。在此基础上,本文试着挖掘出在促进高校青年师德建设的过程中,高校管理方应该正视并接纳青年教师全部的自身需求及其深层动机,只有这样坚定的肯定与认可,才能使高校青年教师在宽松的高校教工管理环境氛围下,主动形成个人师德养成的习惯,进而主动迎合高校管理方的师德建设目标,实现个人师德素养的提升,才能使得高校的师德建设落到实处。

二、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发展需求与自身发展需求特征

1.师德整体状况良好但有下滑趋势。由于高校教师的职业稳定,社会地位较高,人际关系相对简单,为其实现职业理想提供了平台支持。因而,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大都具有“爱岗敬业、全心全意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职业理想,也有追求卓越的抱负和为教育事业贡献毕生精力的职业信念。大多数高校教师,对所从事的教育职业有神圣感、荣誉感和自豪感,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但是,部分高校青年教师认为,学校管理不够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不能为青年教师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也不够尊重基层教师的主体地位。因而,很多青年教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并且反映在其教学工作中。

2.强烈的物质需求比提高师德水平的需求更为迫切。新教师大多处于人生发展阶段的重要及特殊时期,面临诸多现实的生活压力和经济压力,对物质需要相对强烈。在当前物价飞涨、房价飞涨、货币实际购买力迅速下降的宏观背景下,青年教师的工资、奖酬体系的基数及涨幅都远远的落后了,致使高校青年教师从别人认为的“社会中间群体”沦落为“中低收入群体”,这份教师工作也沦落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留学回来的高校青年教师仅凭当前工资收入,十年也难以收回教育成本,更别说实现知识成本收益了。因此,在当前阶段下,青年教师最主要的发展需求仍旧是强烈的物质需求,并不是更高层次的提升个人“师德素质水平”的需求。

3.职业发展迷茫受挫压制了师德素质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规律一般是刚刚工作的前三年,伴随着初入社会的拼命三郎的工作激情开始工作,但是具备竞争力的优秀同事非常多,可供晋升的管理岗位不够多,可以晋升职称的机会指标不够多,领导的喜好与认可程度不一样……多方面的原因都可能导致青年教师的工作成效不显著,再加之外界压力,致使这些青年教师产生了明显的职业认同危机、职业发展迷茫的现象;甚至有些青年教师由于工作经验不足而受挫,大大抑制了自身师德素质的提升,并且殃及学生。

4.自身心理调适能力欠缺致使个人师德水平难以提升。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大都具有较强的职业情感认同、个人价值实现及其自我发展的心理需求,他们渴望受尊重、被理解和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有自我发展的愿望,需要更好的工作平台和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及更大的发展空间;他们的职业兴趣的培养与提升,需要有较强的工作成就感和学校(学院)管理方的积极认可来支持和证明。只是,高校青年教师的现实利益需求、心理需求不被承认,短期内也得不到满足。这种客观条件下,很多青年教师出现了明显的职业心理懈怠现象。作为弱势的个体教师,很难突破单位环境氛围的影响,很难有效实现个人心理状态的调整,结果随波逐流,丧失工作积极性,更谈不上提高师德、给弟子以示范了。

三、基于青年教师自身需求,顺势提升师德教育水平

1.改变师德教育观念,承认并接纳青年教师的物质需求。高校管理方传统的“师德教育”忽略了教师的内心需求,不符合人本精神的“教条主义”;也否认了青年教师作为师德建设的主体地位,断绝了青年教师自愿选择并主动提升师德素养的可能性。高校的青年教师,也是广大教师队伍中的一支具有代表性的弱势群体,他们也有普通人的物质利益诉求,并且他们也不是完美的,只有从这种完全承认与接纳的角度来看待青年教师、理解青年教师当前存在的矛盾与困惑,让青年教师体味到关爱与尊重,才可能促使青年教师感受到个人素养的成长空间并且自愿以身立教,进而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平。

2.通过实际帮扶行为,激发青年教师的信任与感恩。高校管理方应该主动调查青年教师的工作生活状况,并不是简单地以交流会形式搜罗问题、凝结报告了事;而是切实帮扶部分青年教师解决实际生活困难,增加青年教师对单位组织的信任与感恩,进而惠及广大学生。例如,高校单位组织可以考虑帮助青年教师联系一些增加经济收入的授课项目或横向科研项目,为其缓解工作初期迫切的经济收入压力。高校单位组织可以考虑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其子女入托入学、婴幼儿看护等人性化便利服务措施,这能够温暖人心。只有单位组织通过实际帮扶行为,才能激发青年教师的信任与感恩心理,并把这种感悟心得传递给学生,提升教师个人师德素养。

3.疏导青年教师心理郁结,促进青年教师提升自身师德水平。高校管理方应当重视并落实对青年教师的心理咨询及心理辅导工作,需要客观承认青年教师的心理郁结,认真做好沟通工作。由于当前高校管理方没有耐心倾听与真诚服务的精力,致使基层青年教师的心理郁结累积。事实上,绝大多数青年教师的心理需要,仅仅是有一处对“不公”的抱怨发泄平台,他们也能够承认客观环境并愿意尝试改变自我、适应环境、承认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不公”,并且在宣泄了委屈、不甘等负面情绪之后,他们还会继续做好本职工作。在这种心理疏导工作落实以后,就能促进青年教师回归到“教书育人”的师德规范行为轨道了。

4.提供公平的职业发展平台,引导青年教师提升师德素养。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前提是高校管理方为教师们创建一个平等、公正的职业发展平台,用“能者上”、“善者上”的力量来保障教师道德的普遍实践。公平的职业发展平台能够被教师们所能看到的价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的统一,公平的职业发展机会及路径比“先进”、“榜样”更具强制力和影响力,所有成员的基本权利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每位青年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智慧和努力程度获得相对平等的发展机会,由此,教师成员可以保持平衡的心态并各尽其责。相应的,其道德素质就会由内而外地改善并不断地提升。高校管理方应当尊重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满足青年教师寻求公平公正的职业发展需求,不断激发青年教师在专业领域内的职业发展热情、拓展公平合理的职业发展路径,切实引导青年教师踏实工作、安心工作,逐步提升自身的师德素养。

5.完善师德考评激励制度,保障青年教师提升自身师德的规范性。首先,高校要结合国家导向及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具有规范性、可操作性的师德标准规章制度。而后,将这些具体的评价指标制作成为满意度评价量表,并针对学生及工作单位进行定期问卷调查,并把分析评价结论及时反馈至教师本人及所在单位。最终,将教师师德评价信息公开,真正与其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奖评优挂钩,并将教师师德、师风评价结果存入教师个人档案。只有建立切实可行的师德评价标准制度,加强对教师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增强教师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慧.从激励的角度看高校师德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1):42-44.

[2]张涛,林炜,王郁.构建激励机制提升师德建设水平[J].教育,2010,(14):48-49.

[3]邓丽琴.高校教师职业需求与满意度及师德建设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8):67-70.

基金项目:主持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项目编号:2012-QN-205);参与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2-GH-191);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1-GH-226)。

作者简介:程柯(1981-),女,河南鄢陵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教育管理。

作者:程柯

上一篇:小学语文赏识教育论文下一篇:教师职业道德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