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贫困生感恩教育论文

2022-07-03

摘要:国家对大学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和政策虽然在不断完善,但仍有部分受助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这就降低了资助育人的成效,影响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和谐社会的建构。如何加强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培养该独特群体的健全人格和增强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职贫困生感恩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职贫困生感恩教育论文 篇1:

浅析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实施途径

摘要:贫困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部分贫困生存在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心理原因主要在于认知层次上不知恩,在情感层次上不感恩,在意志和行为层次上不报恩。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物质生活上为贫困生排忧解难的同时,更要关注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可以通过有效的规划,充分利用好贫困生资助平台,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 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实施途径

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各级各类院校在校学生呈增长趋势。但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贫困生数量也越来越多,国家建立健全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加大了中国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资助贫困学生是为了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让他们学有所成之后感恩社会,回报社会。但现实中,虽然受资助的贫困生中大部分能自立自强,但部分贫困生还是存在着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因此,高校辅导员如何利用资助平台进行感恩教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感恩与感恩教育

“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虽然“感恩”是一个舶来词,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就具有感恩教育的经典,如“二十四孝”、“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可以说,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之一,感恩教育源远流长。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创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实施的以“知恩图报”和“施恩不图报”为教育内容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既是道德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

二、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

为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国家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建立了“奖、贷、助、减、免、勤”等多位一体的资助体系。从总体上讲,受资助的贫困生中大部分能自立自强,涌现出一批批自强之星,学业有成之后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用自己所学回报社会。但部分贫困生还是存在着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一些受助的贫困生感情淡漠,认为父母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不懂得感恩父母;嫌资助金额太少,埋怨学校,埋怨老师;因资助名额有限而“争当”特困生;获得资助后,不注意节俭,挥霍浪费;对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挑三拣四;不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毕业后更不能很好地承担起家庭、社会的责任等。贫困生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只想通过家长、学校和政府解决自己的困难,不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当面对资助过自己的人处在困境时也漠不关心。

三、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过程由情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行为组成。在感恩心理活动中,认知、情感、意志各层次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心理原因主要在于认知层次上不知恩,在情感层次上不感恩,在意志和行为层次上不报恩。

从现实条件上看,高职院校感恩意识缺失有学生自身和学生家庭的原因,也有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1)从学生的自身上看: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学生是经过高考的层层筛选之后的学生,虽然大部分学生整体素质都比较高,但相对于重点院校、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不仅体现在学习成绩上,更体现在为人处事等方方面面。从学生家庭的角度上看,现代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在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总是希望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完全寄托在子女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生活方面无微不至,甚至是无原则溺爱,父母对儿女一味无私奉献,而子女却养成只知索取不知感恩父母的倾向。(2)从学校的层面上看,大学的感恩教育属于中小学教育的一种“补偿教育”。目前,中国中小学教育(尤其是中学教育)阶段大多以考试为导向,由于过分强调功利性,使本应成为德育重要内容的感恩教育被忽略了,“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等本该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内容被转移到了大学阶段,加上大学生大多数属于成年人,大多数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意识,这大大淡化了大学感恩教育的效果。同时,高校受助贫困生权利与义务的不平衡:目前,对贫困生的资助主要侧重在经济资助方面,从高校的“奖、勤、贷、补、免”到政府拨款、社会帮助,都体现出“给”的特点,资助政策规定的权利与义务往往流于形式,无法考核与衡量,学生在获得资助时,不能有效地承担一定的义务,出现了享有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相分离的问题。(3)从社会的层面上分析,现在的大学生成长在社会转型时期,受到了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应有的信任,对于涉世不深的学生,他们很容易被表面的实用主义、追求金钱的观念所影响,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金钱和利益面前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对于生活的追求日益功利化、盲目化,这也导致了现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

四、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实施途径探讨

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因此我们在物质生活上为贫困生排忧解难的同时,更要关注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虽然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属于中学德育的一种“补偿教育”,对于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来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由于大学特有的文化氛围,我们还是可以通过有效的规划,充分利用好贫困生资助平台,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

“奖、勤、贷、补、免”是目前国家对学生进行资助的主要形式,体现了保证贫困生受教育权利的社会公平机制。各种形式的资助实际上是国家、社会对贫困生个人的关爱,希望广大贫困生通过经济资助顺利完成学业,成为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人。不同类型的资助项目,包含不同的感恩教育意义。奖学金一般对于贫困生的学习成绩有一定的要求,如国家励志奖学金,主要资助贫困生当中的优秀学生。我们可以利用举办奖学金报告会等活动,宣传感恩事迹,树立感恩教育的典型榜样。助学金体现的是国家、社会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与帮助,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无私奉献、感恩祖国,传承爱心。通过勤工助学,我们可以深化勤工助学的思想内涵,以“助人自助”为指导思想,引导广大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努力获得经济报酬,使广大贫困生体验服务和助人的快乐与价值感。助学贷款体现的社会各界对高校贫困生的关爱,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诚信意识与责任意识。

在资助的各个阶段,我们在工作中必须体现一定的感恩导向:申请者在提出资助申请时,几乎每项资助申请都是以填写资助表格作为开端,但大部分表格内容都只不过是几句简单的家庭情况,流于形式。感恩教育要抓住填写表格,提交资助申请的教育契机,将感恩教育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在资助过程的前端知恩。在评审过程中,我们可结合学生在平时中的表现,让学生明白要获得资助必须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树立感恩祖国、回报社会意识。在学生获得资助后,开展各种社会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加,用自己的行动感恩社会。

参考文献:

[1]朱飞,李萍.基于资助平台的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实践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

[2]梁勤儒.丛飞事件的反思——从学生工作的角度谈高校的感恩教育[J].青年研究,2006,(2).

[3]王震,赵颂平.试论做好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途径和方法[J].教育与职业,2005,(5).

[4]刘佳.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加强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教育[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责任编辑 魏杰]

作者:易申君,袁江波

高职贫困生感恩教育论文 篇2:

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统计分析

摘 要: 国家对大学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和政策虽然在不断完善,但仍有部分受助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这就降低了资助育人的成效,影响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和谐社会的建构。如何加强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培养该独特群体的健全人格和增强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贫困生 感恩教育

一、感恩的概念阐释

感恩(gratitude)源于拉丁语中的gratia,又名感戴,意为优雅、高尚、感谢。感恩即感怀恩德,现代汉语词典将其释义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是对他人帮助的回报。目前学界对感恩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马云献,扈岩认为关于感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0年前,在西方作为一种美好的道德品质而受到宗教、哲学的推崇。McCullough等认为感恩是一种道德情感,通常源自道德行为,且可激发道德行为。董霞等认为感恩是一种将个体与社会紧密联系的积极情绪,是个体受到他人恩惠后于内心产生的一种冲动,促使个体做出回报,即做出对施惠者、他人及社会有益的亲社会行为。黎玉兰等认为感恩是一种情绪特质或状态,感恩倾向可以降低体验感激情绪的阈值。具有强烈感恩倾向的人会有很高的生活满意感及更多积极的情绪①。

二、贫困大学生感恩现状描述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和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苏州市部分职业院校的高校贫困生650人,回收有效问卷571份,回收率88%。其中男性324人,女性247人。

(一)贫困大学生感恩总体状况

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考查贫困大学生感恩的基本特征,从感恩的频率、密度和广度等维度了解贫困大学生感恩的总体状况。表1表明:第一,贫困大学生总体感恩平均数、各维度平均数明显超过中间值3分,表明贫困大学生感恩水平相对较高;第二,在三个维度中,感恩频度维度平均分最高,体现了贫困大学生感恩的频度相对较高。第三,采用方差和标准差分析三个维度之间的差异状况,显示三个维度之间的差异显著(F=31.225,p<0.001)。LSD多重比较得出,三个维度两两之间的差异均显著②。

(二)不同人口学背景下贫困大学生感恩的差异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的方法,逐个分析考查性别、年龄、户口类型、恋爱状况、文化程度等人口变量对贫困大学生感恩水平的影响,以此分析贫困大学生感恩水平在人口各因素下的差异,具体情况见表2。

从不同性别的贫困大学生看,不同性别在各个维度的差异比较显著,女性贫困大学生在总体感恩、感恩的频度方面和密度方面显著高于男性贫困大学生(T总体感恩=-4.47,T感恩频度=-4.24,T感恩密度=-3.67,p<0.001)。显示出性别对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水平有重要影响。

从不同年龄的贫困大学生来看,感恩的频度方面差异显著(F感恩频度=3.29,p<0.05)。LSD多重比较得出,20岁-24岁的贫困大学生的感恩密度显著高于25岁以上者(p<0.05);25岁以上的贫困大学生的总体感恩显著小于19岁以下的贫困大学生(p<0.05)。说明在感恩频度水平上年龄对感恩的影响较大,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恩的频度呈下降趋势。

从不同户口类型的贫困大学生看,感恩的频度方面差异显著,且户口类型为农村的贫困大学生显著高于城镇的贫困大学生(T感恩频度=-2.12,p<0.05)。表明户口类型对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水平有重要影响。

从是否单身状况的贫困大学生看,总体感恩、感恩频度及感恩密度差异显著,且单身的贫困大学生总体感恩、感恩频度及感恩密度显著高于已恋爱的贫困大学生(T总体感恩=3.27,p<0.01;T感恩频度=4.12,p<0.001;T感恩密度=2.09,p<0.05),说明了贫困生的思想情感和恋爱情况对影响感恩水平的高低。

在文化程度方面,贫困大学生在总体感恩、感恩频度、感恩密度及感恩广度差异显著(F总体感恩=18.55,F感恩频度=10.56,F感恩密度=12.14,F感恩广度=9.93,p<0.001)。通过多重比较方法进行分析,年级越高的贫困大学生在总体感恩、感恩频度、感恩密度及感恩广度显著高于低年级的贫困大学生(p<0.05),表明文化程度对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水平有重要影响。

(三)贫困大学生感恩情况的模糊评价

对抽取的贫困大学生感恩情况分别从感恩父母、感恩师生、感恩社会三个维度展开调查,从三个维度上进行模糊评价,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水平、关爱程度、陪護时间长短都影响子女对父母的感恩,教师的教育方法方式、沟通水平、资助力度等极易伤害贫困生脆弱的心理。

三、不同人口学背景下贫困大学生感恩的特点分析

表2研究结果显示,从贫困大学生的性别上看,在总体感恩、感恩的频度和密度方面女贫困大学生显著高于男性。最大的原因源于性别角色的社会化,通常看来,在一贯的思维定式和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束缚中人们往往认为男性比女性强势,女性相对来说往往被认为是被同情或被予以照顾的弱势群体,容易从他人那里获得帮助;女性天然的柔弱和情感的细腻与丰富,对外界的帮助和他人的眷顾比较敏感,相对男性比较容易产生感恩体验。与此相反,男性的角色定位通常是刚强、独立、心胸宽广、感情内敛、独断专行霸道和具有竞争性的社会印象,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男性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独立自主处理一切困难和挑战,不依赖他人,不乞求别人帮助③。这种独立、刚毅的性格促使男性在情感表现方面相对稳定,对别人的感情和情感相对淡薄。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同的困难,男性在有些时候依靠自己能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需要他人帮助,也要对帮助自己的人怀有感恩之心。

从不同年龄的贫困大学生看,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恩的频度方面呈下降趋势,25岁以上的贫困大学生的感恩频度显著小于19岁以下的贫困大学生,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担负面临毕业就业的重担日益沉重,思想杂念日益增多,没有经历频繁反思自己的行为,使感恩频度减少。20岁-24岁的贫困大学生的感恩密度显著高于25岁以上(p<0.05),这可能是因为20岁-24岁的贫困大学生情感上还没有完全独立,她们情感上依赖的人很多,寻求帮助的意愿和行为很多,感恩的对象相对较多;启示我们年龄的大小对感恩这种极其复杂的情绪体验并不起决定作用。每个年龄段都有人生特定的任务,在每个年龄段我们都应怀着感恩的心生活。

从不同户口类型的贫困大学生看,户口类型为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在感恩的频度方面显著高于城镇的贫困大学生。这可能是因为中国是一个以血缘和地缘建立关系的国家,在农村这种血缘和地缘关系相对集中,彼此之间有困难可以相互帮助。在城镇这种血缘和地缘关系就很分散,很多时候邻居也是陌生人,相互提供帮助的概率相对较少。由于这种不同环境和文化,使农村贫困大学生在感恩的频度方面显著高于城镇的贫困大学生。这启示我们多与人交流,有机会多融入熟悉的群体可以提高感恩水平。

从个人感情状况看,单身的贫困大学生总体感恩、感恩频度及感恩密度显著高于已恋爱的贫困大学生。这可能是贫困大学生恋爱后就要承担对对方的责任,如对方的花费问题,情感问题及未来成家的考虑等,自身的生存发展问题都是恋爱的贫困生面临的压力,外界提供的帮助不足以根本缓解他们的压力。这启示我们正确应对现有的压力,化解压力对人的困扰,可以提高感恩水平。在社会或学校教育中可以教授一些正确对待压力的技巧,培养正确应对压力的心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进而提高感恩水平。

从文化程度方面看,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文化程度和水平在总体感恩、感恩频度、感恩密度及感恩广度显著不同,越是高年级的同学越知道感恩,大三及毕业生明显高于大一及以下的贫困大学生。这可能是因为高年级的贫困大学生较低年级的贫困大学生受教育程度更高,接受的系列教育和文化知识相对较多,自省自觉能力较强,对老师、同学的感恩水平相对较高。尤其是毕业生,离开校园后历经社会的繁杂与挑战,对母校的师生情、同学情等情感更浓,一定程度上说明文化程度对感恩水平有重要影响,在当今活到老,学到老的时代和社会,终身学习的理念应该成为每个人坚持的理念,在社会大熔炉中学习,利用学校继续教育的资源充电,发挥互联网、慕课、在线课堂、人工智能等的新载体和工具等充实自己,老人可托社区教育等资源提升文化水平进而提高感恩水平。

感恩是多人的基本素质和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加强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家庭、社会、高校、学生等多元主体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在加强对受助贫困生经济资助的同时,更应该通过感恩教育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大学生健康完善的人格,以积极感恩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人生、面对社会,提升幸福感,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作用。

注释:

①周宗奎,杨欣欣.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感恩和社会认同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33(2):183-190.

②李涛,刘礼艳,刘电芝.运动员心理韧性问卷编制与应用价值[J].体育与科学,2015,36(5):103-111.

③刘欢,戴冕,胡瑜.大学生耐挫力状况调查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2014(12).

參考文献:

[1]刘电芝,疏德明.走进幸福:农民工城市融入与主观幸福感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2.

[2]周宗奎,杨欣欣.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感恩和社会认同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33(2):183-190.

[3]赵燕凌,郝晓娟.对“90后”大学生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探索[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2):187-190.

[4]李涛,刘礼艳,刘电芝.运动员心理韧性问卷编制与应用价值[J].体育与科学,2015,36(5):103-111.

[5]刘欢,戴冕,胡瑜.大学生耐挫力状况调查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2014(12).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感恩教育在高校受助贫困生教育中的长效工作机制研究”(X-c/2015/16)成果;2018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课题“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研究”(2018SJSZ650)阶段性成果。

作者:武红阵

高职贫困生感恩教育论文 篇3:

高职院校加强贫困生感恩教育的路径探究

[摘 要]感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辅导员在工作中不仅要对贫困生的经济进行援助,更要积极探索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方法和新途径,实现贫困生在大学期间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教育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5.223

感恩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个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本科院校的学生自控力还有待加强,在感恩教育意识培养上要更加强化和灌输。在国家、省等各级政府对于资助工作重视的同时,感恩教育也在不断地提出新的标准,如评选励志成才典型榜样、受助育人助学成才事迹介绍、资助育人论文的撰写、感恩诚信教育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高职院校贫困生在人文教育上画上了浓浓一笔,让贫困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耳濡目染,使感恩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1 感恩教育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贫困生产生的原因较多,主要有:地域经济的发展、自然条件恶劣、山区收入的微薄等,从2007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意味着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减免、临时困难补贴、勤工助学、学校专项资助等资助体系的建立,这一措施给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就读学习提供了安全保障。发展到目前全国有帮扶手册、建档立卡等政策可以全免学费,然而有些贫困生拿了资助学费却不懂得感恩,有的同学请宿舍同学们出去大吃大喝或是买奢侈品,这种现象需要高职院校的老师认真去引导和教育贫困生,增强贫困生的道德感,促使以后走上社会不忘曾经帮助过的社会或个人。

2 开展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感恩教育是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目前开展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跟社会、家庭、学校和贫困生自身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2.1 社会环境

在目前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物质的重视和经济快速发展横扫整个社会环境,在中国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阶段,对于感恩教育显得较为薄弱。国家现在要的是经济发展,衡量一个地方的标准也是经济状况,有钱就任性的思想还一时存在,而对于高职院校的贫困生而言,迷失了自己的道德感,价值观出现偏差,甚至以自己的家庭出身而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社会功利主义让学生学会了去钻资助政策的空子,而把感恩情怀抛诸脑后。

2.2 家庭影响

一般而言,高职院校贫困生由于家庭贫困,父母亲外出打工现象比较多。父母亲在生活压力下忙于生计而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认为好好学习以后上大学了可以不像父母亲一样辛苦工作,父母亲只看成绩和分数,对于孩子的心理关注特别少,更别提感恩教育了。当然也有个别贫困生深知父母亲养育自己的不易,在认真学习的同时也用更好的成绩来回报父母,让父母亲以自己为荣。

2.3 学校引导

高职院校没有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只有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人文教育只穿插在语文教学中,而高职院校做资助工作的辅导员老师每天都忙于应付各种事情,也没有更多精力去跟学生开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搞演讲比赛等活动,贫困生在受到资助的同时也没有多大的心理感觉,觉得这是作为贫困生政府或学校给的资助政策,而从不去考虑政府、社会为什么要帮助贫困群体,我受到帮助后应该如何回馈社会,甚至有个别辅导员为了省事把资助金额平等化,这也给贫困生心理造成一定不利的影响,体现了不公正的态势。

2.4 个人问题

高职院校贫困生易出现自卑、敏感、不自信、虚荣等心理,有时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让同学觉得自己贫困,采取高调的形式让班级同学觉得自己较富有,而真正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同学认为的小气等现象,其实这是自卑心理造成的。贫困生应在认清自己的实际困难情况下学会自强自立,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而有的贫困生羞于表达,羞于贫困,承担了自己本不该承担的心理压力,反而出现了消级被动的情绪,更不知感恩如何去表达。

3 加强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的措施

目前学校教育工作者对贫困生没有形成足够的关注,缺少有意识的引导,缺乏个性化的指导。在高职院校加强感恩教育的同时,要让做相关资助工作的老师能够专职做此项工作,把人文关怀没有纳入资助育人体系中。

3.1 增强贫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在提倡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加强贫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必需的。有些贫困生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对党认识的不清晰,产生了对党和社会一种憎恨情绪,看到社会黑暗现象就以点概面,片面地认为社会的整个风气不够好,在这样的环境下,贫困生就没有一点的感恩意识,更多的是对周围的人或事产生敌对情绪,辅导员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作用,从贫困大学新生入手,灌输正确的思想理念,同时让每个班级的班助在晚自习期间加强新生入学政治课的教育,让贫困生从入学开始就树立起爱祖国、回馈社会的思想理念。

3.2 增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贫困生有一定的自卑和易紧张的心理,高职院校建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有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每年新生做普测量表SCL-90时可以把贫困生单独筛选出来进行比较和查看,在进行个体化辅导和咨询时给贫困生多做些团体辅导,高职院校团委等各部门可多多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来提高贫困生的自信心;辅导员、班主任要建立贫困生动态个人档案资料,定期与贫困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对有心理问题隐患的贫困生及时进行治疗,帮助他们调节心理。高职院校可以树立贫困生典型、励志成才事迹、优秀贫困毕业生返校宣讲等方法来渲染校园文化环境氛围,让贫困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体会到感恩的重要性。

3.3 加强贫困生的感恩诚信教育

国家助学贷款作为国家资助的一个重要项目,贫困生毕业后及时还款跟感恩诚信教育是切切相关的,高职院校可以在毕业生毕业前夕通过广场签名、感恩诚信教育主题班会、贷款知识竞赛问题、学校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来宣讲感恩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如某高职院校在每年5月份会定期通过新媒体宣传(QQ、微信、微博等),开展诚信教育主题班会,举行诚信贷款教育会,签订承诺书,毕业生签订确认表、活动签名、评选最美贫困学生等多种形式开展学生资助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在贫困生毕业前上好生动的一次感恩教育课,让他们走上社会能感恩回馈社会。

3.4 加强贫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贫困生来上大学的目的很现实,就是以后能摆脱贫困,找到一份自己较满意的工作,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显得尤其重要。高职院校在贫困生入学期间,上好职业生涯规划一堂课。让贫困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好大学期间的学习心理准备,培养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识,在以后面临学业和生活时要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用感恩的情怀认真学习和对待生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后就能从容地走上社会,懂得感恩回报。

参考文献:

[1]徐惠红.有效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669(29):71-73.

[2]黄建美.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构建多维资助模式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4):81-85.

[3]涂德祥.資助体系下受助大学生的感恩缺失与教育重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26(1):31-35.

[4]邱晓玲.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诚信教育的创新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67(34):15-16.

[5]郏宁扬.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实践研究[J].科技信息,2012,752(30):261.

[6]戴贵芬.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中的感恩教育研究[J].吉林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13,29(1):14-16.

作者:邱晓玲

上一篇:高校社会化后勤管理论文下一篇:艺术设计类成人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