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中位置论文

2022-04-17

中国证券市场是在一种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下,为支持国有企业融资而设计并建立的。“流通的社会公众股”与“非流通的国有法人股”的股权分置,是中国证券市场的最大特色。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中国企业全球化程度的提高,迫切要求中国证券市场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并对外开放。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证券市场中位置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证券市场中位置论文 篇1:

基于经济理论的证券市场功能弹性模型研究

[摘要]垄断状态下的證券市场存在着“主体行为扭曲”和“制度扭曲”。制度因素是影响证券市场的主要因素,由此建立了证券市场功能函数。利用曲率,对证券市场功能函数弹性进行修正认为,一个国家的证券市场功能可能处于“弹性陷阱”里。因此,应该加强证券市场建设,让证券市场更加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实现证券市场更好地配置各种资源的作用。同时,证券市场功能弹性模型也为实证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

[关键词]证券市场功能;经济理论;市场;弹性;弹性陷阱

1引言

证券市场是现代公司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上市公司的融资和信息传递以及配置资源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拐点”。因此,无论从理论意义上看,还是从实践意义上说,对于证券市场的研究十分必要。概括起来,现在对于证券市场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机构投资者与证券市场稳定性关系研究(戴志敏,郑洁,2004[1])。②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臧苏渝,黄万才,2005[2];宋烨斌,2011[3];李健,2012[4])。③公司治理与证券市场的关系(丁宏术,2009[5])。从现有文献来看,对于证券市场的功能研究是证券市场研究的焦点。例如,谭运进(2001)认为证券市场定位不准确造成了证券市场功能不足[6]。李雪松等(2002)认为证券市场具有促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改进的功能[7]。王砚书(2004)认为应该培育机构投资者和加强证券业监管等[8]。唐震斌,段艳琳(2005)认为价格机制决定了证券市场的价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我国证券市场没有真实反映供给与需求关系,造成了证券市场价格扭曲,因此影响了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9]。胡新宇(2005)认为我国证券市场比较薄弱,没有更好的发挥融资和配置资源的功能[10]。从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制度因素是制约我国证券市场功能发挥的重要原因,同时行为主体的“投机性”也是影响我国证券市场功能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但是,现有成果只是从制度和行为主体单独角度出发对证券市场功能进行研究,没有将两者统一起来。其实,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行为主体的行为,行为主体的行为同时也影响着制度。因此,有必要从制度和行为主体的“统一”角度对证券市场功能进行探讨。

2证券市场功能的经济学分析

不能否认,证券市场是一种特殊的市场。但是由于它也是市场,因此也应该符合相关的经济学价格理论。如果将证券市场买卖的有价证券看做普通商品,那么也可以运用供给和需求经济学工具来分析。先来分析证券市场功能发挥的比较完美的完全竞争市场情况。假设证券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上市公司和许多证券购买者,由于他们数量众多,上市公司之间的证券没有差异,购买者购买哪支证券都是一样的。因此,证券市场上存在着证券供给曲线,可以与证券需求曲线共同决定证券价格,见图1。

图1完全竞争证券市场功能

从图1可以看出,证券市场供给曲线S和证券市场需求曲线D共同决定了证券市场的价格Pe和数量Qe,达到了证券市场出清。此时,各种制度和行为主体都按照证券市场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挥有条不紊地运转,证券市场真正实现了传递信息、融资和配置资源的功能,没有任何无谓损失。这是最理想的证券市场状态。

但是,中国证券市场不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特征,而是具有垄断市场特征。因此,应该用垄断市场相关理论来分析,见图2。假设上市公司为垄断卖方,根据利润最大原理,当MR=MC时,该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实现利润最大。此时,证券市场垄断价格和垄断数量为Pm和Qm,存在着三角形abc面积的无谓损失,该无谓损失正是我国证券市场功能没有完全发挥的体现。其中,无谓损失的abd三角形部分是由于行为主体原因造成的,可以称为证券市场的“主体行为扭曲”,用公式表示如下:

图2垄断证券市场功能

从证券市场功能的经济学分析可以看出,制度因素和行为主体因素共同影响着证券市场功能的发挥,制度因素与行为主体因素似乎是“平行的”。但是,这也正是经济学供给与需求分析的不足。从本质上说,制度因素决定行为主体因素,即不同的制度会影响和决定行为主体的行为,它们有主次的不同。因此,可以建立如下数学模型。

3证券市场功能的弹性模型

从上面的证券市场功能的经济学分析可以看出,证券市场功能与制度因素和行为主体因素,也可以称为主体行为因素存在着复合函数关系,即证券市场功能是因变量F,行为主体是中间变量U,制度是自变量S,见图3。

图3证券市场功能的函数关系

因此,可以将证券市场功能与制度因素和行为主体因素写成函数关系F=f[U(S)]。为方便分析,将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简写成F=f(S)。进一步假设,该函数为光滑曲线,存在二阶导数。根据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可以知道,在自变量S为横轴和因变量F为纵轴的直角坐标系内,如果证券市场功能函数越陡峭,那么制度因素S对证券市场功能影响越敏感;如果证券市场功能函数越平坦,那么制度因素S对证券市场功能影响越不敏感。因此,若分析制度因素对证券市场功能影响程度,只需要分析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的陡峭程度就可以。那么,用哪个工具来描述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的陡峭程度比较合适呢?“弹性”自然是最佳选择。

此时,又涉及如何衡量制度因素S问题,可以将证券市场制度是否完善作为一个衡量标准,如是否存在“一股独大”、产权、监管和“内部人控制”等。为了更好的进行分析,可以借助曲率重新改写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的弹性公式。

假设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的弧h与制度因素S存在函数关系h=h(S),所以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的弧微分公式如下:

当证券市场功能函数为增函数时,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的一阶导数dF/dS取正值,所以证券市场功能函数弹性e为正数。当证券市场功能函数为减函数时,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的一阶导数dF/dS取负值,所以证券市场功能函数弹性e仍然为正数。从这个修改后的弹性公式可以看出,该弹性公式不适合证券市场功能函数为直线形式,要求证券市场功能函数为光滑的曲线。

4证券市场功能弹性模型的图形分析

无须证明,当弹性越大时,表示制度因素对证券市场功能影响越大;当弹性越小时,表示制度因素对证券市场功能影响越小。下面对影响证券市场功能函数弹性的各种因素进行逐一分析。

当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的曲率N越大时,根据弹性表达式可以知道,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的弹性e越小。当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的二阶导数d2F/dS2越大时,即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的切线转动的较顯著时,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的弹性e越大。一般说来,在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的驻点处,曲率较大,并且切线转动的比较显著,所以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的曲率N和二阶导数都较大,它们对弹性的大小起着相反的作用,见图4。因此,要将它们统一起来考虑。

图4证券市场功能弹性陷阱

通常说来,二阶导数的力量超过了曲率的力量。所以,在驻点f点、g点、p点和w点处,证券市场功能函数弹性e较大。虽然在g点和w点弹性较大,但是证券市场功能却较小。g点和w点处表明,虽然制度改善了,但是证券市场功能却下降了,称为“弹性陷阱”。当一个国家的证券市场处于证券市场的“弹性陷阱”时,应该实行一些新的制度,如让证券市场更加接近完全竞争市场,跳出证券市场功能的“弹性陷阱”。

但是,当一个国家证券市场处于“弹性陷阱”时,也不能说此时证券市场制度不完善。例如,g点的制度完善程度要大于f点的制度完善程度,但是f点处的证券市场功能却发挥的很好,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比如一个国家刚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时,就属于这种情况,这也符合“边际效用递减”原理。

因此,当前我国证券市场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的原因,很可能是处于g点的“弹性陷阱”。该状态表明我国证券市场制度比以前更加完善,只是证券市场的功能没有更好的发挥出来。可以预测,随着证券市场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将来我国证券市场功能一定能够到达p点,也一定会再次陷入新的“弹性陷阱”,即w点处。但是,到那时,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会更好。

运用这个弹性图形,也可以说明,即使证券市场高度发达的国家,例如美国,有的时候也会陷入“弹性陷阱”,即证券市场功能发挥受到限制的时候,证券市场出现混乱状态。但是,美国的证券市场所陷入的“弹性陷阱”比我国陷入的“弹性陷阱”位置更高,制度更加合理。

接着,再来思考证券市场功能弹性e的S/F部分,见图5。

图5证券市场功能弹性大小对比

5结论

完全竞争的证券市场是最不存在任何的损失,可以非常好地配置包括信息在内的各种资源。中国证券市场比较接近垄断市场,因此存在“无谓损失”,“无谓损失”包括“行为主体扭曲”和“制度扭曲”。影响证券市场功能的主要因素应该是制度因素,行为主体因素可以看做制度因素的中间变量。因此,可以建立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用于研究证券市场功能函数最好的工具应该是“弹性”。借助曲率可以将证券市场功能函数弹性进行修正,由此可以更加准确的探讨证券市场功能。通过修正后的证券市场功能函数弹性分析认为,一个国家的证券市场功能函数可能会处于“弹性陷阱”里,应该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制度建设,以影响行为主体的行为,让证券市场功能发挥的更好。同时,加强证券市场制度建设也可以缩小证券市场功能函数与原点连线夹角,进一步促进证券市场功能的提高。同时,证券市场功能的弹性模型也为实证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可以利用数据来测算各个国家的证券市场功能函数弹性进行对比,由此提出更加合理的提高证券市场功能的对策。

参考文献:

[1]戴志敏,郑洁.关于机构投资者与证券市场稳定关系的思考[J].浙江学刊,2004(6):216-218.

[2]臧苏渝,黄万才.我国证券市场的缺陷分析与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9(7):49-51.

[3]宋烨斌.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2):267.

[4]李健.当前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成因与对策[J].华北金融,2012(5):55-57.

[5]丁宏术.公司治理与证券市场关系理论及其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9(20):119-123.

[6]谭运进.论证券市场的功能和我国证券市场的功能缺陷[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1(4):75-77.

[7]李雪松,王勇,陈秀梅.证券市场对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作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2(2):104-106.

[8]王砚书,杜兰柱.关于我国证券市场功能发挥的探讨[J].经济与管理,2004,18(2):79-82.

[9]唐震斌,段艳琳.我国证券市场的价格机制缺陷及改进措施[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0):30-34.

[10]胡新宇.对证券市场功能的思考[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5,24(1):98-101.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联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主体行为和制度对证券市场功能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3lslktjjx-19)。

[作者简介]许晓军(1978—),男,辽宁葫芦岛人,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刘涛(1980—),女,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公司治理和财务管理;谢水园(1978—),女,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实务和微观经济理论。

作者:许晓军 刘涛 谢水园

证券市场中位置论文 篇2:

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目标定位

中国证券市场是在一种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下,为支持国有企业融资而设计并建立的。“流通的社会公众股”与“非流通的国有法人股”的股权分置,是中国证券市场的最大特色。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中国企业全球化程度的提高,迫切要求中国证券市场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并对外开放。中国证券市场的长期封闭低迷及日渐严重的边缘化,不仅拖累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且阻滞了中国企业的全程化进程。可以说,股权分置改革就是为了启动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闸门,因此,应该跳出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及国有股收益最大化的思维定势,去理解并把握股权分置改革的正确方向,防止股权分置改革偏离目标。可以说,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及改革后,国有股应承担并履行繁荣中国证券市场的职责。国有股的管理及上市公司的运营,应该能够支持并推动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与此相适应,上市公司董事会及经营班子应时时关注本公司股价及市值,执行董事及经营班子成员的薪酬也应与公司股价及市值挂钩。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滞后及被边缘化的风险

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及发展中国家的教训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国际化、企业全球化的程度,主要不是表现在本国或本地区的企业完成了多少宗跨国并购,而是表现在本国或本地区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具体来看,就是作为资本市场核心的证券市场是不是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的证券市场?如果以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及态势看,可以说中国经济国际化、企业全球化的程度仍然很低。证券市场不仅仅是国家经济景气变化的晴雨表,还是经济国际化、企业全球化程度的风向标。

作上述判断是因为:第一,中国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仍局限于中国内地公司。一个国际化的证券市场对全世界所有企业都是开放的,上市对象没有国界、没有洲界。例如,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NASDAQ、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等就是符合公认标准的国际化证券市场。第二,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仍基本上是中国内地的资本(资金)所有者。一个国际化的证券市场,应该允许并吸引世界各地的投资者来买卖股票。例如,美国NASDAQ就是不限制投资者国籍的国际化证券市场,世界上78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可以通过38万个交易终端及10余家双向联网的证券交易所,不出国门而买卖美国NASDAQ的股票。当然,目前中国证券市场非国际化仍主要在于其自身的“中国特色”,具体表现为其先天而生的“股权分置”。

中国证券市场的“中国特色”支持了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尤其是为1400余家国有企业及其母公司提供了低成本的资金。也恰恰是这样一种支持,延迟了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进程。在中国经济国际化、企业全球化内在规律作用下,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滞后带来的是中国证券市场被边缘化的危险。中国证券市场的边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国内优质企业纷纷选择国际证券市场上市。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带来的是证券市场之间更加激励的竞争,各个证券市场都力图吸引全世界最好或者最有增长潜力的公司(企业)来上市,而中国证券市场与一些国际化证券市场相比,对国内优质企业缺乏吸引力。据某中介机构对国内500家拟上市企业的问卷调查,82%的企业首选国外证券市场上市。有47%的企业表示,如果国外证券市场上市不成,可退选国内证券市场上市。可以说,国内优质企业选择国外证券市场上市的意愿越强且上市的越多,中国证券市场被边缘化的程度越高。

其二,是国内投资者选择其他证券市场投资而导致资本溢出。证券市场,包括国际证券市场阶段性低迷是正常的,有涨有跌或者“牛市”、“熊市”交替是证券市场自身的内在规律。但是,中国证券市场连续4年多的长期低迷,意味着外在力量或外在环境作用而导致证券市场内在规律的调节作用丧失,由此导致的是投资者选择其他证券市场投资。在目前中国外汇管制的条件下,投资者往往是通过移民或地下钱庄运作资金转投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证券市场。

中国证券市场被边缘化导致了中国证券市场集中或集聚资本功能的弱化,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增长。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任何一个经济强国家,尤其是以自主创新与技术进步为主导的经济强国家,都有一个或几个具有高度活力的证券市场作支撑或支持。中国证券市场的持续低迷,会严重拖累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与技术进步。

股权分置改革为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创造条件

中国证券市场国有法人股与社会公众股的股权分置,阻碍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制约了中国证券市场内在规律调节作用的发挥。而股权分置改革,拉开了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序幕,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创造了条件,但这不意味着股权分置改革可以自动推进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如果政府主管部门及相关利益集团不转变国有股权及国资管理的思维,并采取积极的措施,股权分置改革仍然无法阻止中国证券市场被边缘化的程度。因此,股权分置改革对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推动作用,必须建立在两个最基本的政策理念与国资管理理念基础上。

其一,国有股及国资管理应承担并履行繁荣中国证券市场的职责。

中国证券市场设立之初,基于担心公有制基础受到动摇及支持国有企业发展的理念而设计出了“中国特色”的股权分置架构。当明确了“股份制是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后,股权分置改革不再存在“政治疑惑”。但是,目前被强化的国有股及国资必须保值增值的理念,极易导致股权分置改革偏离目标。可以说,国有股及国资保值增值与繁荣中国证券市场相比较,应该把振兴与激活中国证券市场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国有股及国资管理应承担并履行繁荣中国证券市场的职责。要坚决反对把“国有股及国资保值增值政治化”的想法与做法,国有股应该与流通股一样,共同承担中国证券市场长期低迷而导致的资产(财产)损失。除此以外,在股权分置改革中,应尊重市场公平规则,尊重中小投资者的意志,不可通过行政意志去影响各上市公司国有法人股对价送股的决策。可以说,坚持公平并允许“国有股与流通股共同承担中国证券市场长期低迷而产生的资产(财产)损失”,就能够实现振兴与激活中国证券市场的目标。

其二,国有股应在股权分置改革后公平增值。

在股权分置的条件下,中国证券市场的持续低迷带来的是这样一种财富效应:国有股保值增值而社会公众的财富流失。股权分置改革是新老划断,不再追究历史。此后,如果继续片面强调与追求国有股及国资的保值增值,可能会以毁灭中国证券市场为代价。可以说,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的3~5年是中国证券市场的转型期,要么以“国际化进程加快”而繁荣,要么以“行政化导向加大”而毁灭。必须重视与强调国资管理部门在股权分置改革后的3~5年,要履行支持中国证券市场繁荣的职责。为此要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国有股应与公众股公平增值。如果在股权分置改革后的3~5年内随着国有股高价变现而中国证券市场陷入新的长期低迷,那么,国有股的增值就是以公众股的财富流失为代价,将转变为股权分置改革后的不公平增值。

股权分置改革要能够推动中国证券市场的繁荣必须得到国资管理部门的支持,这是共识。这种共识不仅要求明确以上两个最基本的政策理念与国资管理理念,而且还要对国有股管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第一,应尽快建立与完善全国统一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权预算体系;第二,国有股权的交易及变现应申请与备案;第三,国资部门对相关公司的业绩考核应引入上市公司市值参数;第四,国有股权分红收益上缴及统一调配。之所以要求对股权分置改革后的国有股管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是为了防止非法或不合规的投机利益。中国证券市场现有上市公司中的96%隶属某一国有企业集团或家族集团。这些集团不仅仅与行政力量有很好的个人关系,而且与证券公司、媒体等有相互依存的利益关系。追逐某一个集团利益或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完全可以让一些强势利益集团突破或超越监管。如果国资部门再片面强调国有股的保值增值,可能为某些强势利益集团的违法违规找到借口或推辞。在股权分置改革后3~5年过渡期内,作为承担与履行繁荣中国证券市场职责的管理部门,应通过条例或文件明确国有股管理的基本政策导向:业绩好及分红收益高的上市公司,其国有股要长期持有;业绩差及分红收益低的上市公司,其国有股要尽快变现。国有股管理要强调投资,反对或弱化投机。惟有如此,才能引导上市公司董事会、经营班子关心业绩与股价的同步增长。除此以外,国资管理部门要通过统一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权预算体系,打击与抑制中国证券市场的过分投机行为。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与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同步推进

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不可能单独推进,应同步推进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一个国际化的证券市场所承载的是全球化公司,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实现全球化并首先选择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市时,中国证券市场才能真正转变为一个国际化的证券市场。当然,中国证券市场也应尽早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开放。那么,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有什么标志呢?

其一,应该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利用资源与配置资源。

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分工,把大多数的中国企业(包括中国的上市公司)变成了跨国公司的加工工厂或加工车间,而跨国公司转变为控制技术与销售两端的技术销售主导型公司。中国企业通过高价进口设备、过度消耗资源、低价出口产品或贴牌,实现了企业自身规模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做大。但是这样的做大是以中国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与大多数中国工人持续多年的绝对低工资为代价的,由此而产生的是生态环境过度恶化与劳资矛盾过分尖锐的社会经济问题。中国企业的全球化,首先要转变的是企业资源配置战略,具备条件的企业要实施资本与劳动力同步输出的战略,到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购并或投资新设公司,同时输出中国劳动力。跨国公司走进中国,是资本的输入;而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应该是资本与劳动力同步输出。劳动力丰富是中国绝对占有优势的资源,凭借中国的劳动力、市场、资本,利用东道国的自然资源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可以塑造中国企业全球化后的相对竞争优势。当然,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要能够为全球化的中国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其二,建立完善治理准则与治理文化并举的现代公司治理。

各个国家或地区公司治理准则的趋同,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就中国目前关于治理准则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条例看,治理准则借鉴了北美、西欧、东亚等国家或地区的经验,甚至在某些规定上照搬了国外的一些条款。当然,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公司尤其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应该接受一些共同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公司治理在世界范围内的趋同、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趋同,是一种不可改变的规律。但是,各个国家或各个地区也强调治理文化的差异。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决定了其必须建立治理准则与治理文化并举的现代公司治理,并强调治理准则的趋同性与治理文化的差异性。具体说,中国企业公司治理的完善,要尽可能推行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近或相同的治理准则,淡化公司治理准则的“中国特色”;同时,允许与支持中国企业培育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不同的治理文化,强调治理文化的“中国特色”。

其三,按照社会文明进步要求自觉强化企业行为道德。

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经济时代相比,是社会文明更加发展与成熟的阶段。与此相适应,对企业的评价不再仅仅看其盈利能力,而是看其用什么样的方式提高盈利能力。以非正常方式或不道德方式盈利的企业,不仅得不到社会认可,而且得不到竞争对手的认可。可以说,“不择手段”的竞争或“不择手段”的追逐利润最大化,已经随着工业经济时代的结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抛弃。“文明竞争”成为全球化企业的口号与主旨,“道德利润”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准与实践。因此,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要以其自身的行为道德自觉强化为条件之一。企业行为道德不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企业运营不同层面的具体行为指导。在中国企业行为道德自觉强化中,作为执行董事、经营班子成员的企业家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与企业行为道德自觉强化相同步的是企业家自身行为道德水平的提高。企业家不仅在管理企业中依法行为与合规行为,而且在个人生活行为上要成为遵守社会公共道德的楷模。

(作者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

作者:文宗瑜

证券市场中位置论文 篇3:

证券市场仍需兴利除弊

中国证券市场20年来的奇迹是外延式增长极快、规模巨大,成为全球市场不可忽视的力量。同时,奇迹存在软肋,制度的匮乏与信用体制、法律体制的滞后,使“证券巨人”大而不强。

上世纪90年代初,建立证券市场的前提条件并不具备,市场信用匮乏、证券市场消失近半个世纪、发行证券的主体是效率捉摸不定的国有企业,债券市场未发育而先发证券。所有这一切,脱离了正常经济发展逻辑能够理解的范围。

证券市场挣脱一切枷锁脱颖而出,只有一个理由,经济改革到瓶颈,不得不改革融资体制。证券市场再次印证了改革的特色,重大改革都是形势倒逼的结果。在此,我们必须为改革者的勇气鼓掌,没有30年前的经济改革,绝对不可能诞生中国的证券市场。

外延式增长奇迹可以通过数据得到印证。

据证监会披露的近十年的数据统计,从2002年到2010年8月,中国证券市场境内融资额达2.7万亿元,截至2009年底,沪深A股市场总市值为24.27万亿元人民币,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市值市场。

虽然与银行间接融资相比,中国的直接融资比例仍然较低,但发展速度并不慢。考虑到中国的货币发行规模,可以说中国的证券市场已经是超水准发挥。截至2010年10月中旬,A股总市值占GDP(2010年预计)的比重约为64%(一度在2007年8月超过GDP,占比在百分之一百以上)。

20年间,中国证券市场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各色俱全,B股、H股、QFII、QDII等基本俱备,未来推出国际板是大概率事件,加上正在主推的OTC市场,以及近年推出的股指期货等衍生品,中国证券市场各板块布局已经大致形成。

证券市场印证了中国速度。今后中国的银行贷款下降,在证券市场、债券市场的衍生品增加,金融杠杆拉长,直接融资超过间接融资,并不遥远。目前,中国房地产加证券市场的总市值已经超过了GDP总量,住宅类房地产的总市值已经接近于GDP的3倍。

就中国经济、通胀能够承受的程度而言,股市总市值与GDP相当,证券化率如此之高,说是奇迹毫不为过。此时要考虑的是制度的改革与经济结构的调整,一味追求数量并不可取。

外延式增长的奇迹,是总量增长的结果,并不意味着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对中小投资者的公平保护同步增长。正如实体经济,经济数量增长优先于质量,证券市场表现得十分充分。

证券市场立足根基还不够正。既然推出证券市场是倒逼的结果,就意味着在出生时存在先天不足,市场的定位有为国企脱困、为政府减负服务的色彩。

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必须为成本、收益负责,为改变计划体制由行政权分配资金、包揽市场的做法,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拨改贷试点虽然是财政资金,但企业必须支付银行本息,如此一来银行的市场化才有了基础。但改革的巨大成本使企业、银行与政府不堪重负,上世纪80年代中期集体企业的公司债与股票成为拿来主义的最好样本。

证券市场的上市资源一旦可以变现,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轮瓜分上市资源的现象,各个部委、各地方政府、各行业的企业,拿出浑身解数,一些劣质企业在剥离债务、优质资产集聚在一起后,摇身变为上市公司,而后利用上市公司与母公司之间的脐带不断输血。

脐带血如今还在发酵,表现形式主要是第N次的资产重组。虽然培育出了众多的市场中介机构,但市场企业主动结欢权力,说明市场的独立性仍然欠缺。

迄今,上市资源仍受严格的行政控制,交易所的上市权被收归统一的监管部门;缺乏退市机制,使上市资源成为永远可以被炒作的壳资源。连高成长、高风险的创业板退市机制都雷声大雨点小,遑论其他?

同时,中国对于中小投资者的法律救济远落后于数量的发展,无论是对境内投资者放开B股,还是国有股减持,都曾打击普通投资者的信心。近几年制订一系列的法律、严查内幕交易将投资者利益放到了核心位置,然而司法救济成本高昂,渠道并不通畅。

要上演中国未来30年的证券市场奇迹,提高优胜劣汰的市场效率、执行一视同仁保护投资者的规则、以债券品种为主建立基本的市场收益分析,将是三大重点。

(作者为财经评论员)

作者:叶 檀

上一篇:高职生感恩教育论文下一篇:行政诉讼撤诉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