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下学校教育论文

2022-04-20

摘要: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学校更应重视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各类课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劳动教育下学校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劳动教育下学校教育论文 篇1:

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发展学校特色教育

摘   要:学校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劳动教育;特色教育

为了落实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加强学校劳动教育建设的文件精神,同时进一步提高我校办学品味和办学特色,学校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特色目标,针对学生动手能力的不足,以劳动技能和生活技能为切入口,创造性地把课堂教学和劳动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学生带进田间和生活,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体验劳动的过程和乐趣。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让学生形成良好劳动习惯,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整合学校教育资源,打造学校科学、规范劳动教育基地

为了更好地开展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开发整合劳动教育资源,让学生有全面发展的机会,学校在运动场旁边一块空地开辟了“劳动综合实践基地”,积极争取社会各界资金、技术的支持,使我们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逐步走向科学、规范,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如何利用劳动实践基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劳动观念,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我们创建劳动实践基地的初衷。学校把劳动教育基地依据班级划分区域,以一畦一畦作为班级种植地,以种植各季蔬菜、瓜果为主。每学期初,学生们在班主任老师和家委会成员的带领下来到自己班级区域的园地进行种植,定期给秧苗浇水、施肥、拔杂草,细心观察秧苗的变化,并做好相关记录,写观察日记等。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劳动成果带来的欢乐,享受一起劳动的喜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过去的一年,学校按照“一个依托,一个结合”的思路(即以劳动实践基地为依托,将劳动基地与学科教学建设相结合)扎扎实实深化和创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劳动基地的育人功能,将劳动基地作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平台。

二、坚持发展学校剪纸教育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张彩纸、一把剪刀,就可以活灵活现地表现千变万化的自然形态,随心所欲地表达内心世界的美感,使孩子们变得心灵手巧,这就是学校坚持剪纸教学的最大感受。

自1997年起,学校就开始了剪纸特色教育的研究,学校组建剪纸团队,开发剪纸校本课程,还成立了剪纸社团,每学期都制订学校剪纸教育特色项目的实施方案,并将它列入每年的学校工作计划中。

学校现有专职剪纸特色教师2人,兼职教师4人,为提升剪纸特色教师的素质,学校每年进行剪纸教师校本培训,并多次参加各级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同时,根据剪纸特色教育发展的需求,学校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多次邀请知名剪纸艺术家臧文杰老师来校指导,作为学校剪纸特色发展的外在力量支撑。

通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学校出版了剪纸校本教材,举办了多届小学生现场剪纸比赛,还创作了家乡文化系列、贺新春系列、孝敬教育系列、红色剪纸系列、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等系列剪纸精品。此外,学校剪纸社团多次参加各级各类组织举办的现场会展示活动,在2020年还参加了在城阳二中举办的“全国劳动教育现场会”的劳动技能现场展示活动,成为现场会的一个亮点,展现了学校剪纸社团的风采。特别在今年建党100周年来临之际,学校剪纸社团经过精心准备,选取建党百年历程中重要历史节点创作出的14幅主题作品,组成的20多米的长卷,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一致好评。社会影响日渐扩大。

三、依托校内外教育平台,拓宽劳动教育资源

加强学校劳动教育。现在很多学生在家基本上是不劳动,对劳动知识基本上一窍不通,更谈不上能力,在校内我们通过劳动教育,增加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劳动能力。根据学校劳动课程的安排,在上劳动课时候,班主任亲手教学生打扫教室、整理课桌、整理书包、叠被、拖地、规范戴红领巾等,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学生掌握这些生活技能,我们发现学生在常规性劳动方面得到了明显提高,增强了动手实践能力。

加强家庭劳动教育。学校根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有关要求,明确要求学生在家里劳动方面要做到“三主动”:主动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主动整理自己房间的物品;主动讲究用眼卫生,少看电子产品。通过小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成绩记录反馈到学校,学生在校的劳动情况也由此表反映给家长,以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将学校劳动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加强社会劳动教育。學校充分挖掘社会的教育功能,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走进“敬老院”,参加“植树造林”,化身“社区志愿者”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增加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道德观,树立学生正确社会核心价值观。

下一步,学校会不断加强学生劳动教育,拓展劳动教育资源,坚持劳动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有益的劳动活动,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为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韩德宝

劳动教育下学校教育论文 篇2:

探析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融入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

摘 要: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学校更应重视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各类课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文章主要阐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策略:读劳动故事,培养劳动意识;做游戏,初尝劳动体验;勤实践,掌握劳动技能;多形式展示,强化劳动习惯养成。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是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在培养学生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智慧、社会认知与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劳动教育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

劳动素质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劳动实践,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现代大生产的基本原理和生产技能。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融入劳动教育既是实现学科育人目標的要求,也是实现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的必然。

(一)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专门课程,其核心任务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践性既是劳动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性质。劳动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做中学”和“学中做”,即学生在劳动体验中获得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形成以热爱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用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价值观念。

(二)有利于学生发展智慧

对于小学生来说,劳动能促进手脑协调发展,促进智力发育。体力劳动,是通过手脚的活动来实现的,而小学生劳动和成人劳动在意义和内涵上有所不同。对小学生的要求是最基本的生活自理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通过这些基本劳动训练,可以使小学生的双手和大脑协调发展。对小学生进行早期劳动训练,加快脑细胞发育成长,起到开发脑细胞的作用。

(三)锻炼学生的独立性和意志品质

有研究表明,学生从事劳动的时间与学生的独立性有显著关系,即劳动时间较长的学生,其独立性更强。让学生进行劳动锻炼,能减少其对家长的依赖心理,促进其独立意识的形成。所以,劳动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创造意识有重要意义。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劳动,就是为学生的人生道路创造良好的开端。通过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而且可以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为他们将来自立于社会打下基础。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读劳动故事,培养劳动意识

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包含一些劳动的课程,对于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的学习特征,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出现的关于劳动的小故事。在读故事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促使学生自小养成爱劳动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我是班级值日生》这一课中,让学生阅读《羊羊值日》,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做个开心果》一课中,让学生阅读故事《小狐狸找“开心果”》。生动形象的卡通人物,有趣的故事内容,让学生读起来兴趣盎然,并在阅读故事中明白了劳动能让自己和他人感到快乐。除了书上的故事,笔者还结合五一劳动节,让学生找身边热爱劳动的人以及一些劳动模范的故事,开展学模范,爱劳动的故事比赛,使学生感受劳动最光荣的意义,从而对劳动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

(二)做游戏,初尝劳动体验

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越是丰富,道德体验就会越深刻,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学生提供各种劳动实践和体验活动,使得他们的道德情感得以升华,培养道德行为。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进行劳动教育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相关的游戏活动,借助直观、感性的活动将枯燥的劳动知识形象地展现出来,以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参与劳动体验的热情。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让我自己来整理》中的《送“小伙伴”回家》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把该内容设计成游戏形式,呈现居家图,然后把各种物品标上序号,先让学生认识该物品,接着把这些物品归类,再指导学生进行物品整理。这样,学生通过游戏体验,分享自己对物品整理的认识,再延伸到对自己的书包等物品的分类整理。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对劳动的情感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三)勤实践,掌握劳动技能

在进行劳动教育时,不仅要在课堂中体验,更需要结合实际生活,注重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学生自觉参与,自己动手,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干点家务活》中,笔者不仅在课堂中手把手教学生学习叠衣服、绑鞋带,还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参加实践劳动,让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进行生活实践:整理房间、自己洗衣服、学做饭等等。笔者还结合《爱护花和草》一课后,发了一些种子给学生,让学生回家跟家长一起种些花草,学习一些简单的种植植物的方法,在种植过程中培养了耐性。

(四)多形式展示,强化劳动习惯养成

在教学《干点家务活》一课时,笔者遇到了一个“忘记做家务怎么办?”的问题。经现场调查发现,每天能坚持做家务的学生只有5%,经常做的占15%,偶尔做的却占了70%,从来不做的也占了10%。这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坚持劳动的现状——绝大部分学生不能坚持。这时再回归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有的说向每天能坚持完成的同学学习方法,有的说让家长提醒,有的说制定家务劳动计划表,学生提出了各种办法,最后敲定了用家务劳动践行表来督促自己坚持劳动。内容是每天自己制定做家务的内容,每天根据践行表做家务,并请家长以奖励笑脸的形式进行评价。另外,笔者还结合班会课、综合实践劳动教育课等,开展展示活动,如种植植物展示、折纸展示;设计整理小能手比赛,例如一年级开展整理书包比赛,二年级开展叠衣服比赛等。通过课上的启发指导和课下与生活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劳动的意义,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劳动热情和积极性,也磨炼了他们的意志,提升了劳动素养。

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各种方式渗透劳动教育,在学生心中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将劳动意识根植于学生心中,使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罗燕翔.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0(24).

[2]张莺.劳动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1(05).

作者:黄惠冰

劳动教育下学校教育论文 篇3:

略谈中小学语文古诗词中渗透的劳动之美

摘 要: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影响着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我国古代有不少和勞动有关的诗词歌赋,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劳动者的辛勤和不易,感受到劳动带来的快乐。因此,运用语文学科中的古诗词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对此,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步骤、有计划地渗透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感受劳动之美,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劳动教育

2020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其中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一)在诗词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五育并举中强化了劳动教育的地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已经成为学生教育的一部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承担起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劳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充分习得相应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在诗词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古诗词可以在意识形态中强化劳动教育,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增强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摒弃不劳而获的观念,提高投身劳动、劳动光荣的意识。突出对普通劳动者劳有所获、劳有所得的价值观宣传,引领青少年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自强自立。

(三)在诗词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能磨炼学生的意志

学习需要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在诗词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能使学生具备克服困难的坚韧性,在顺境中能够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学习,持之以恒;在逆境中不怕苦,不低头,勇闯难关。因此,在诗词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一方面能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对劳动的重新体会、认识,达到知行合一;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实践劳动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意志的过程。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诗歌与劳动的有机融合

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会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具备人人都要劳动的意识。这一阶段所学的古诗如: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学生在诗词中体会到劳动者们挥汗如雨、辛勤劳作,从而倍加珍惜劳动成果。又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体现出劳动者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首诗中男耕女织,小儿学农的生产劳动之景跃然纸上。学生学习了这样的劳动诗歌有所感悟,必然会影响其开展实践劳动。

中、高年级要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帝王世纪》里记载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都要“御驾亲耕”,百姓也要在这天开始下田耕作。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记述了周武王在二月初二不仅举行盛大仪式,还率文武百官亲耕。这些史料记载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上古时期合作劳动带给人们的快乐。

我国是勤劳而智慧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关于劳动的美好诗句。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大量关于劳动的农事诗。中学课文《七月》中,我们读到的不是对辛苦劳作的抱怨,而是对劳动的赞美,诗中充满了生活趣味和轻松快乐的心情。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这里描述的是一幅农耕图,叙述了农夫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并记载了当时的农业知识和生产经验,热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又如《诗经》中的《周南·芣苢》,讴歌劳动、赞扬劳动的美好情怀。苏轼《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让读者感受到全家庭的劳动情景。

除此之外,牧羊曲《小雅·无羊》除了有农市劳动,还有建设者之歌,《大雅·溪》是一首气势磅礴的创业者颂歌,记载了周人为了生存与发展,进行一次全国性迁徙,开辟疆土,建设家园的劳动场景。特别是修筑宫室宗庙的劳动场景,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其中《魏风·伐檀》这是一首劳动的不朽诗篇,写出了奴隶们砍伐檀木、造车置具的劳动场景,同时也痛斥奴隶主的坐享其成。

三、传承中华经典,劳动创造未来

诗词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小学诗词中,不少诗词都与劳动相关,一些诗人将自己关于劳动的美德写入诗中,歌颂人民热爱劳动、勤劳的美德,能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劳动的形式,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美德。创设相当的情境,激发学生对于诗词中蕴含古代人民劳动场景、劳动方式等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对劳动之美有所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因此,通过趣味诗词教学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增强其劳动观念,在当下学生劳动观念的培养不仅具有迫切性,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阅读千年古诗,体会劳动美景。而今,我们仍需要从千年的古韵中传承和发扬劳动人民勤劳质朴的精神。世界因劳动而美丽,美丽因劳动而精彩。

参考文献

[1]刘丽萍.在中华农耕文化中感悟劳动之美[N].湖南日报,2019-12-17(010).

[2]张丽.古诗词中的劳动之美[J].中国职工教育,2015(05).

[3]谭云.古诗词里的劳动之美[N].江西日报,2017-04-26(B03).

[4]李学朴.千古诗意话劳动[J].山西老年,2019(05).

[5]董宁.古诗词里说劳动[N].语言文字报,2019-05-01(004).

作者:席红娟

上一篇:人性化设计工业设计论文下一篇:应用电子自动化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