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念下未来家庭教育论文

2022-04-28

摘要: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讲,学校的环境毕竟是陌生的,但是家庭是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所以在面临这种小升初的情况,为了加快学生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家庭需要进行家庭教育。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教育观念下未来家庭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观念下未来家庭教育论文 篇1:

家庭教育观念对学校体育开展的制约与对策研究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家庭教育观念如何制约学校体育发展、家庭教育观念产生的原因、起源以及解决对策进行研究。认为:(1)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中的儒家伦理道德决定重德轻体的观念是基本准则,重视身体方面的修行往往是一种思想的潜能。(2)重文轻武的思想制约着体育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功利主义思想的盛行,导致家长只关注学生的分数,成绩,学校的升学率等,而排斥与高考无关的学校体育。(4)高考及社会评价制度等的改革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要进行体育价值的宣传,思想的启蒙,将“育体”和“育人”高度关联,使广大家庭认识到学校体育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  家庭教育观念  学校体育  制约  对策研究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979—2008年的30年间,中共中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务院、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国家体育总局(原国家体委)共颁行有关学校体育政策、法规268件[1]。可见我国出台的关于学校体育的政策、法规、指示不可谓不多,然而基层实践的实际状况却与理想情况相去甚远。在基层,人们是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那么究竟是谁在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为什么要这样做?

面对理想与实际的巨大差异,研究者对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因素展开了研究,从很多层面分析了学校体育发展的困境,包括师资力量的不足,场地器材的匮乏,应试教育制度的难以彻底根除等等,并针对以上情况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而关于家庭教育观念对学校体育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并且大都只对家庭教育的现状做了阐述,没有深入分析我国之所以存在这种家庭教育观念的原因、起源,也没有给出相应的对策,这难以改变现有的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家庭教育观念,难以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鉴于此,本研究将深入研究我国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学校体育开展的制约现状,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建议以及对策,以期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家庭

通常所谓家庭,是指夫妇子女等亲属所结合之团体而言。故家庭成立的条件有三:第一,亲属的结合;第二,包括两代或两代以上的亲属;第三,有比较长久的共同生活[2]。

家庭是以姻缘和血缘包括拟血缘关系为纽带,以这些人共同生活为特征的社会生活共同体[3]。

从以上学者对家庭概念下的定义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包含以下几个共同要素:家庭是男女两性以婚姻关系形成的社会组织;家庭是亲子两代也可以超过两代以血缘关系或收养形成的社会组织;家庭是人,特别是未成年人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寄托;家庭是个人最初加入的群体,是个人与社会联系的桥梁。

(二)家庭教育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学》中把家庭教育定义为“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层次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4]。”

郑其龙编著的《家庭教育学》中指出“教育是一定社会对新一代有目的、有系统的培养教育……家庭教育是家长对子女的培养教育,它是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或分支[5]。”

(三)教育观念

教育观是指关于教育现象和问题的基本观念体系。诸如对教育的本质、目的、功能、体制、内容、方法、教师和学生等每一方面的基本看法。受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活水平等制约,并受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及科学技术等影响,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在阶级社会中,常带有阶级性。不同人的教育观带有个体认识差异的特点。各种教育观通过教育论著、教育决策或教育实践表现出来[6]。

二、中国传统教育观念

(一)儒家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部分

“寓德于体,以礼行体”,“道之德,齐之以礼”把道德教化置于首位,儒家把家庭的伦理道德扩大于国家。国家同家族一样,同为家庭模板的放大,家国关系如同黑格尔所说的:“中国纯粹建立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把德、礼的观念植入体育伦理之中,这就决定了中国人的体育思想历来注重人伦道德的培养,其发展无疑会相对地集中于道德的方向 [7]。

(二)重文轻武的思想制约着体育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注重文教的国家。儒家主张礼义修身,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文人的地位很高,加上科举选士,强调文章、品德和门第出身,重权术轻武备,视武学为下品。这种固定的价值观念作为文化的深层意识积淀下来,就具有很大的稳定性,支配着人们的言行和社会思潮。这使整个社会的文人对体育活动十分冷漠。

(三)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盛行

古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由颜如玉”“学而优则仕”“金榜题名”等至今仍广为流传。家长受传统功利主义的影响,认为孩子读书是为了将来能有更好的发展,能找个很好的工作,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能光宗耀祖、出人头地。而认为孩子学体育,进行体育锻炼跟获取知识毫无关系,甚至是在浪费孩子读书的时间,因此阻碍了学校体育的发展[8]。

三、当代家庭教育观念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功利主义对学校教育以及学校体育的危害也在不断加深,阻碍着学生稳定、健康发展。教育的功利主义时刻影响着教育的选拔机制,功利主义目的也决定着个人学习行为,这就使作为经济附庸的应试教育在现时仍然能够生存和发展。在这种社会环境里,知识的价值在一些领域得以充分体现,知识转换成财富的概率越来越高,因而越来越多的人似乎坚信了現时占有知识就是占有未来财富的神话。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以就业竞争为核心的社会竞争又层层地传递到教育内部,并和用人制度中过度学历化倾向产生叠加效应,驱动中考和高考竞争不断升温[9]。因此,家长们为了孩子们能考上重点初中、高中以及大学,为了将来能找到好工作,不得不把所用的心思花在学生的成绩上、分数上。

四、家庭教育观念产生的原因

笔者查阅大量资料,对家庭教育观念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归根结底还是由于人才市场的选拔机制,应试教育制度即高考的实行以及社会评价体系三者的相互作用。

(一)高考制度

由于高考对中小学教育具有评价性和指导性作用,中学教育质量的高低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通过高考而得到评价、认同。尽管这不是很全面的衡量标准,但是在这一标准的影响下,各中小学自觉不自觉地就把教学的重点与高考挂上了钩。当然家长的教育观念也随之而动,全力支持学校牺牲与高考无关的体育课或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增加高考中需要考的科目的课时。学生周末回到家后,家长还会继续给学生报补习班,利用周末时间继续学习,不愿落在别人的后面,为了高考可以牺牲一切。

(二)人才市场选拔机制

而由于教育的选拔制度导致大部分优秀人才集中于所谓的985和211高校、一本高校,因此人才市场为了吸纳优秀大学毕业生,有的公司甚至直接提出“非985和211不要”的门槛限制,这进一步加深家长的功利主义教育观,家长们为了孩子能在这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更加不顾一切为了孩子高考能够考出好成绩,甚至牺牲孩子的身体健康。

(三)社会评价体系

社会各界都在批判应试教育,呼唤素质教育。然而,社会各界又都要求状元,都要求高分,都要求高的升学率,都要求比较靠前的考试排名。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处于两难的境地,只能“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但“轰轰烈烈”是虚,“扎扎实实”才是实。

五、对策和建议

(一)高考制度改革

彻底废除高考制度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看到高考有利的一面。大方向是使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配合,而不是两者各走各的路。在统一考试,统一分数的大前提下,加进一些别的参考因素。比如学生的平时成绩,学生的社会实践成绩,体育达标成绩等成分。再比如,在高考的科目和高考试题的难度方面做一些改进。采用不同档次的大学用不同档次的高考试题来考试的模式,增加考试的次数,如一年可进行两次高考,取最高分。这样既不给大多数学生造成学习压力,而且也相应减轻了家长的心理负担,能够愿意孩子分出一些时间用于身体的锻炼[10]。

(二)实现“育体”与“育人”的高度关联

首先,完善顶层设计,从“育人”角度涵盖“育体”。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从顶层设计高度肯定体育所具有的涵养个体理性平和心态、培养个体爱国情怀、树立个体规则意识等的“育人”本质,鼓励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实现“育体”与“育人”的双向融合。其次,转变教学理念,拓展“育体”与“育人”价值认知。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教学以教师的单向灌输为主,学生通过模仿动作进行学习,体育教学目的仅停留于健身益体。体育教学的趣味性、灵活性与创造性被应试、形式化的课程安排所掩盖。鼓励学校与体育教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采取结构化、灵活性的方式开展体育教学,激发学生透过体育参与趣味表象体悟人格塑造、提升实践能力,对拓展体育“育体”与“育人”的价值认知具有实践意义[11]。

参考文献:

[1]刘宁,刘静民,张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法规演变脉络之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12):88-92.

[2]孙本文.社会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3]彭立荣.家庭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4]《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M].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5]郑其龙.家庭教育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6]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7]张留杰.儒家思想对学校体育教学的消极影响[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01):160.

[8]王二亮.功利主义教育对中学生的危害性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36):58-59.

[9]周济.素质教育是“老大难”问题多难都要推进[N].人民日报,2005-12-30.

[10]莫忌華.反思中国教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11]刘海东,李娜娜.文化差异与主体认知:体教融合不可逾越的鸿沟[J].体育与科学,2020,41(05):36-42.

作者:殷国豪

教育观念下未来家庭教育论文 篇2:

初中阶段家庭教育的困境与突破初探

摘要: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讲,学校的环境毕竟是陌生的,但是家庭是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所以在面临这种小升初的情况,为了加快学生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家庭需要进行家庭教育。本文针对目前初中阶段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指出家庭教育缺少正确的教育观念引导、专业化较差以及缺少制度化等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分别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旨在为初中阶段家庭教育工作困境的突破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阶段 家庭教育 困境 突破

1  初中阶段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缺少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引导

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家庭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保障,一个学生的成长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所以家庭教育观念对学生学习和成长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同时家庭教育质量也会受到教育观念的影响。但是目前很多初中家庭中,家长没有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家长自身所受教育程度影响,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大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孩子缺乏耐心,从而导致家庭教育出现问题。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也逐渐编号,父母对于孩子向来都比较溺爱,甚至很多家庭因为父母常年忙于工作,都是爷爷奶奶辈在带孩子,这种隔代的溺爱就更加导致家庭教育出现严重问题。这没有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作为指导,孩子在家庭中受到的教育效果会大大减弱,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这是目前很多家庭教育中都存在的一个问题。

2 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缺乏专业化

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的工作中,大多数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把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强加于孩子的身上,但是这并不能促使孩子更加努力學习,甚至如果没有进行正确引导,孩子极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家庭教育虽然是家庭内部自己的事情,但是家庭教育工作本身也是一门学问,但是父母都是初次为人父为人母,在教育工作上也是处于不断探索中,缺乏专业性。家庭教育工作也需要专门的人员进行培训,促使家庭能够更快掌握孩子教育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父母一心忙于工作,照顾家庭的时间本身就少,对于家庭教育专业培训更是无暇顾及。即使是一些具有家庭教育背景的家庭,在家庭教育工作上所付出的时间也相对较少,同时因为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其家庭教育专业性较差。我国已经存在一些家庭教育培训专业人员,但是这部分工作力度较差,在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能力上仍然存在不足,家庭教育工作没有专业的指导,自然教育效果也就微乎其微。

3 缺乏健全的家庭教育制度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这正是目前我国初中家庭教育存在的现状。我国从古至今都比较重视家庭教育,这种理念一直存在并延续,但是家庭教育的保障制度却一直跟不上。从古至今,我国在家庭教育相关制度的指定上都比较落后,没有相关法律作为支撑,也没有制定专门的家庭教育法律法规。因为我国虽然有史以来都存在家庭教育理念,但是这一教育理念并没有引起重视,因为导致家庭教育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会遇到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教育经费不足、家庭教育得不到社会支持等等。

2  初中家庭教育困境的突破措施

1 家庭方面的突破

家庭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场所,孩子从一出生最先接触的就是家庭,所以家庭教育实施的关键也是家长的参与。因此家长在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首先应该端正自己的观念,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本身模仿能力较差,一个家庭的相处理念和模式对孩子未来性格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父母要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一个学习的好榜样,陪伴孩子读书学习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另外,家庭应该为孩子提供多种学习途径,实行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不断扩宽孩子学习的途径,为孩子学习做好物质基础保障。

2 学校方面的突破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父母学习和成长的场所。在学校方面,需要为家庭教育工作做好宣传工作,目前我国的老师对于家庭教育工作方面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所以在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重要性引导上不具有说服力。因此学校应该选拔专业的家庭教育人才,定期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培训会,成立家庭教育家长委员会,定期对家庭进行相关工作培训。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在专业培训中,为家庭提供正确专业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为家庭在进行家庭教育中能够采取正确的措施和手段,从而达到家庭教育的效果和目的。

3 社会方面的突破

就社会而言,主要是在家庭教育相关规章制度上的突破。针对目前家庭教育法规法规制度不健全的情况,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力度,重视家庭教育工作,根据家庭教育情况,完善家庭教育相关相关法律法规,从而提高家庭教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除此之外,可以由政府部门牵头,打造一套完整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体系。在这项工作中,需要成立专门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机构和部门, 大力宣传家庭教育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扩宽家庭教育工作范围,并且为家庭宣传正确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其次,要促使专业家庭教育机构和社会机构之间的有效合作,借助于现代化科学技术平台,构建家庭教育新媒体平台,采取线上线下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以问答、讲座以及交流等形式,为每一位家庭解决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工作是目前我国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是我国需要长远发展的一项工作内容,家庭教育本身就是孩子未来方向的指引灯。在新的教育时代背景下,教育工作不再只是学校一方的工作内容,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家庭教育工作,特别是对于刚进入初中班级的学生来讲,学习课程和学习环境都和小学有较大差距,需要家庭教育进行正确引导,为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提供给一个学习的方向,避免学生在学习道路上处于迷茫的状态,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正弟,李鹏飞.初中家庭教育中母亲教育差异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考试周刊,2021(08):10-11.

[2]宋晓霞. 关于家庭教育对初中生厌学心理的影响研究[A].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

[3]周艳.初中家庭教育的方法与策略分析[J].科普童话,2020(27):17.

山东省新泰市岳家庄乡中心学校 山东 新泰 271226

作者:姜勇

教育观念下未来家庭教育论文 篇3:

对中国家长家庭教育成才观念的再思考

摘要:大学期间,三年家教的社会经历,愈来愈深刻的认识到,教育观念是父母教育素质的核心,对家庭教育的目标、方向以及家长的教育行为起着一定的制约和指导作用。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有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所以最终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本文拟从成才的角度谈一谈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影响问题。

关键词:家庭教育;成才观

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为数不少的家长存在着不正确的教育观念,而这种不正确的教育观念会相应导致种种角色错位现象,体现在教育方式上就是采取系列错误的教育行为和方法。

一、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导致的种种角色错位现象

中国3亿多的家庭,在很多父母看来,上大学、上好大学,是培养孩子的第一目标,近乎93%的父母期望孩子达到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精心给孩子设计着美好的未来,为了达到所期望的目标,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千方百计的为孩子“助一臂之力”,煞有孩子一上学就开始高考倒计时之嫌。上大学,上好大学,已成为全国亿万中小学生的共同心愿,也是家长最为关注的“长盛不衰”的社会话题。在这种错误教育观念的驱动下,相连带的便会出现一系列家长的种种角色错位现象:

1、“扬短避长”,“强己所难”

所谓角色错位,就是我们的一些家长把父母的角色与教师的角色相混淆,不知道哪些是学校和教师该做的,哪些是家长该做的,该做的不去做,不该做的反而做。忽视教孩子做人的教育是家庭最大的教育优势所在,忽视家长最具渗透力的教育因素和父母榜样性的作用,总是“扬短避长”,具体表现:(1)把抓孩子学习放在家庭教育的第一位;(2)把“家庭教育”片面理解为“家庭学习”;(3)把家庭当作学校“补漏”的“第二课堂”;(4)把自己定位在辅导孩子文化知识学习上。结果在种种力不从心的付出中,家长“强己所难”。

2、错位现象之二:包办替代费劲不讨好

由于教育观念的偏失,由于角色错位,为了保障孩子的学习,所有生活上的事都由父母包办,导致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使孩子缺少或丧失了基本的生活和生存能力。甚至有不少孩子上大学后因生活不能自理、过不惯集体生活仍需要爸爸妈妈陪护,甚至导致退学。还有些家长不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替孩子做出本应由孩子自己去做的种种决定。结果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孩子不满意家长,家长不满意孩子。

3、错位现象之三:角色行为走偏

一些父母,有着非常强烈的“替代成就感”。完全围着孩子转,业余时间带孩子学琴、画画、练字、舞蹈,一个战场转战另一个战场。好像孩子培养好了,就是自己工作做好了;孩子进步了,就是自己上进了;孩子将来有出息了,就是自己有出息了。“牺牲自己,成全孩子”、乐此不疲。而面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则得过且过,毫无上进心、进取心。

事实上,这种“替代成就感”的另一面必然是自我否定。由于自身不再进取、从而衍生出来的消极懈怠等不良心理和行为特征,会通过有意无意、长期反复的言传身教,在孩子身上得到惊人相似的复制。

二、家长角色错位和角色偏离现象的主因

1、家长的教育理念问题。角色错位和角色偏离现象的最直接原因,是家长对人才培养标准的片面理解问题,这些家长把孩子考高分、上大学、出国留学作为孩子成才的唯一标准,结果必然是只盯着孩子的学习,而忽视孩子做人和完美人格的培养。

2、家长自身角色认识的错误。这些家长没有把教孩子做人、教孩子自立、教孩子有立足于社会的本领作为家长角色规范的最根本的内容,所以导致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的走偏。

3、補偿心理作用。这些家长把孩子能够学习好、得到高学历、找到好工作,作为自己生活中没有实现或者没有得到的东西的一种补偿,想从孩子身上找回来,这种强烈的心理补偿作用,也是导致角色错位和偏离的原因之一。

所以尽管好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付出的代价也很大,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我认为这里就存在一个正确教育观念指导下的正确的人才观、正确的成才观问题。

三、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什么是人才?应该说“人”和“才”是可以分开的。有的人是“人”同时又有“才”就是“人才”;有的人是“人”但没有“才”就不能叫“人才”;有的人有“才”但不是“人”,当然更不能算“人才”。而且与其有“才”不是“人”还不如是人而没有“才”。在成人与成才之间,培养孩子成人更应该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在我们好多的重点大学里曾经出现过无数有才而无德的典型案例:喂食狗熊硫酸的清华大学高材生刘海洋,因生活琐事杀死四位同窗的云南大学马加爵,复旦大学高材生林森浩,把剧毒药品注入宿舍饮水机致同学死亡,这些残案,充分说明: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不单单是青春期阶段家庭教育和青春期心理教育的缺失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家庭、我们的教育在“人”与“才”方面教育的失衡。太过偏重孩子的学习、太过看重孩子特长的培养,而对孩子如何做人的教育缺失了、走偏了,所以导致很多的大学毕业生、哪怕是高材生,往往学业有成而不会做人。

所以,不论我们是想“养儿防老”还是“望子成龙”,作为父母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孩子做人的“脊梁教育”才是第一位的,这是教育孩子的一条主线,这才是正确的育人观。

一个人的品德不是与生俱来,也并非自然向善的,它是在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造就之下,经过个体自身的作用而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是最初的作用力。家庭教育在德育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任何其他教育载体都不可比拟,孩子为人处世的品行教育任何人代替不了父母,所以家长切不可把孩子的品行教育、做人的教育寄托在别人身上去实施,唯有我们自己把家庭教育做好,把握好家庭教育的方向,孩子即便遇到些不良的学校教育和不良的社会环境,相信孩子也不会因此被击垮、被毁掉。

上天赋予我们每个人的社会背景、才智资本和机遇是不均等的,成功、成才不可能以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成“人”的教育才是“修根”的教育。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

作者:刘逸思

上一篇:计算机等级考试课程教学论文下一篇: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