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网络道德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加强当代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是培养国家合格研究人才、提高高等院校学风建设和优化研究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目前研究生在学术道德方面的失范行为时有发生。此类问题的成因受学术制度、社会环境、高校教育和学生自身方面因素的影响。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研究生网络道德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研究生网络道德教育论文 篇1:

论新形势下研究生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摘要]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长远、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如何提高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多年来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特别是在新形势下,随着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变得更加复杂,德育方法的改进迫在眉睫。

[关键词]研究生德育途径方法

[作者简介]张兴春(1978- ),男,江苏徐州人,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苏南京210097)王国聘(1958- ),男,河南南阳人,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环境哲学和环境伦理学。(江苏南京21003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对策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9SJD880037)

德育方法对提高学生德育绩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样的德育内容和德育主客体,采取的德育方法不同,其德育效果也会出现很大的差别。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方法要顺应新形势的要求和研究生教育的规律。

长期以来,高校的德育方法过于简单陈旧、缺乏新意。首先,德育工作一味强调教育者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研究生的主体性作用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与锻炼。马克思曾指出:“人始终是主体。”人不是机械地接受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被动客体,而是作为道德活动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其次,研究生的来源复杂,道德素质参差不齐,但我们对研究生的道德教育缺乏针对性,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因人施教,搞“一刀切”。再次,德育工作流于形式,重视轰轰烈烈的集体活动,忽视默默无闻的个人修养。

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其内在心理的全面健康发展,促进其思想道德认知、情感、信念和行为习惯的协调成长。因而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即以崇高的精神需求为原动力,以广博精深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知识为依托,以党团组织为纽带,以健全的人格和创新思维为调控。而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是落实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并实现其目标的渠道和有效手段。在新形势下要创造性地拓宽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途径,努力形成综合有效的育人机制。

一、优化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的课堂教育

在新的形势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仍是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但是,目前该课的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和学生个人的实际;课堂教学仍沿用以教师讲课为主的灌输法;理论与实际脱节等。因此,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理论课在其课程设置上应根据时代发展和研究生思想变化的实际而加以调整和规范,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应当注重在理论素质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上的整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当代世界实际相统一,把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相统一,切实解决研究生中存在的信仰、信念和信心问题,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其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须将专题教学和案例分析相结合,同时依据研究生特点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其创新能力、理论思维能力、道德问题处理能力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良好发展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启发式德育教学并辅之研究性学习,以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基础,师生共同营造尽可能接近真实的情境,在团体活动中获得具体的经验,真正提高研究生对思想道德教育课的参与兴趣和自律的能动性。

再次,要加大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环节,改革其教学的实践方式。精心设计、组织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把抽象的理论教育变成具体的实践课堂教学。切实把实践教学与研究生的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专业课实习相结合,增强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以此来提高研究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丰富其道德情感,增强其道德判断能力。

二、积极发挥研究生党团组织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推动作用

党团组织的教育活动是开展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研究生党支部是研究生德育工作中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基础部分,是党组织密切联系广大研究生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必须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支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党支部成为开展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坚强堡垒。严把研究生党员发展关,加强研究生党员先进性教育,充分发挥党员在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同时,积极发挥研究生党团组织和其他社团组织的引导作用。一是加强研究生党建和团建工作,激活院系分团委活动,夯实党团组织基层工作,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二是加强研究生会和其他社团组织的合作,开展生动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繁荣以学术为主导的、有院系特色的研究生文化。三是依托班级、社团、课题组等组织形式,开展研究生社团特别是学术社团的指导。

三、重视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

实践反复证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研究生思想道德人格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把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生活和研究生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以增强研究生的国家观念和服务社会意识。因此,在进行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应积极鼓励研究生开展社会道德实践活动。

首先,结合社会实践进行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特别要把思想道德教育与其所从事的研究工作结合起来,使得研究生在实践中能按照社会实践提出的客观要求把握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选择和确立自己的思想道德目标与行为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其次,要能够使研究生把思想道德意识与践行思想道德要求结合起来,实现知和行的统一。杜绝那种“只用心想,不用心做”,把道德当做说教和装饰的恶劣作风,真正做到将学习思考得来的思想道德理论知识、观念和信念学以致用,身体力行,同时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和考验,真正做到“在事上磨炼”,以形成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

四、借助校园文化生活的感染

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教学、管理和课外活动等密切相关的,因此它必须贯穿于研究生的整个教育过程和校园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研究生管理部门以及研究生社团组织要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科技、文艺和娱乐活动,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生活氛围,使其成为推动研究生学习、思想进步的力量。要通过开展学术和文体活动,加强校风建设,营造有利于研究生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和舆论氛围,就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其正面宣传和繁荣校园文化的双重作用。对研究生进行善恶、是非、美丑的教育,用正确的舆论引导研究生,树立榜样,弘扬正气,潜移默化地提高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从而填补其精神上的空虚,增添其生活上的乐趣。

春风化雨、潜移默化是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最高境界。实践证明,将健康的心理教育、科学的理论教育、正确的思想教育融入研究生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之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我们要善于用高尚的情操熏陶他们,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他们,用正确的观念引导他们,用先进的思想塑造他们,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花大力气去研究和建设好研究生的校园文化阵地,包括充分运用校园网络实施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适合研究生特点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及组建具有特色的文化艺术社团等。总之,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我们必须借助文化艺术这个特殊载体,用先进文化、科学理论、正确思想占领研究生的校园文化阵地,这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五、发挥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力量,是研究生的第一德育老师。导师对研究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任何人所不能比拟的,他们以自己的学识学风、学术贡献和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对其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来讲,研究生对导师都怀有尊敬和信赖的心理,学生愿意向导师敞开心扉,乐于接受导师的教诲。目前,研究生教育是以精英教育为目标,应该培养其独立探索的精神、持久不断的创新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这些素质的养成需要导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和长期相处,只有这样,才能把这些素质潜移默化到学生身上,所谓“名师出高徒”的道理正在于此。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成才,不仅在学术上对学生进行培养,而且要使学生在思想作风、精神面貌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上有很大提升。为此,加强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就必须将思想道德教育纳入研究生导师的职责范畴,使导师真正成为教书育人的模范,在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

首先,导师应给研究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和科研环境,这种环境不是对研究生的放纵,而是要尊重研究生的人格个性和创造个性,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其关心和帮助,鼓励研究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从而发现问题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如果导师在听到不同意见时,习惯性地用自己的思路和思想去约束他们,或进行带有伤害性的批评,就很可能导致研究生的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其次,研究生导师要严谨治学。“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导师首先自己要踏踏实实做学问,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为研究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研究生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勤奋、扎实的工作作风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六、拓展网络德育空间

信息网络的发展,使得互联网在研究生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网上德育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成为一种必然,研究生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进行网上德育。德育工作者必须学会利用网络这种强大的信息系统对研究生的思维动向以及思想道德加强引导和教育,在网络上与研究生实时交流,让研究生拥有一个能够吐露心声的网络平台。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许多真实的思想往往可以在互联网上流露出来。研究生德育工作者应该利用这种有效手段和研究生进行真诚的交流,充分利用校园BBS和各种网上论坛,构筑校园网络文化,积极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加大对校园网络虚拟社区和非正式组织的引导,扩大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作用;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难点和热点问题,在网络空间和研究生开展讨论,以明辨是非、澄清事实、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统一思想。相信随着网络文化及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网络德育的方式方法会更加丰富、有效。

[参考文献]

[1]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3]邵新建,刘全菊. 研究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6(7).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08-26.

[5]张之沧.后现代理念与社会[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作者:张兴春 王国聘

研究生网络道德教育论文 篇2:

关于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思考

摘 要:加强当代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是培养国家合格研究人才、提高高等院校学风建设和优化研究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目前研究生在学术道德方面的失范行为时有发生。此类问题的成因受学术制度、社会环境、高校教育和学生自身方面因素的影响。对此,应该从建立健全学术道德制度、营造良好社会学术环境、优化高校学术教育管理和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修养四方面进行思考,力求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建设贡献一分力量。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术道德;研究生

一、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是培养国家合格研究人才的重要渠道

高等院校是孕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渠道。研究生作为我国科研队伍中的重要群体,是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中坚力量,因此,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对建设一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科技队伍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是提高高等院校学风建设的重要保障

学风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其发展的根本支撑和重大动力。研究生作为国家未来科技发展的主力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优良的学风是培养其学术品格的内在需要[1]。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保障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是优化研究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

素质教育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为目标,高素质研究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和丰富的动手实践操作经验,更要有高标准、严要求的学术道德规范。学术道德教育时刻引导着研究生成长成才,是其得以优化个人综合素质、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抄袭、剽窃、侵占他人的研究成果

随着智能时代网络信息的全民普及,人们可随意查阅或下载国内外各种文献资料,有的研究生抱着应付学业的心理,不愿付出时间认真钻研学习,于是,“复制粘贴”型论文制作方式随之产生。无论是期末考试的课程论文,还是毕业所需的学位论文,部分研究生通过剪辑、拼凑的方式,抄袭、剽窃甚至不惜采用直接将他人研究成果改名换姓挪为己用的侵占手段,以达到完成论文的目的,换取考试的通过或毕业的一纸文凭。

(二)伪造、篡改数据或文献,捏造事实

实验中的各项数据都应该是实事求是的真实所得,因为它是获取可靠科研结论的重要基础。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的同学对于实验敷衍了事,导致实验失败,有的同学因为时间所迫等种种原因,为了不重复实验,自作聪明地修改甚至伪造符合实验结论的近似数据;在标注参考文献时,由于期刊投稿要求或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数量要求,有的研究生存在不标注、少标注和标注虚假参考文献的情况,这些都属于捏造事实的学术失范行为。

(三)一稿多投或多发,一味追求数量

一稿多投或多发,是指作者将同一论文同时或几乎同时投给多家期刊出版社并先后发表,其目的是为了增加论文发表的可能性与数量。在研究生期间,一些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方可参加毕业论文答辩以获取学位证,或者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方可获取评优评奖资格,因此,有些同学将一篇论文分段发表或是进行简单修改后转投别处,一味追求论文发表的数量,而非质量。

(四)雇佣“枪手”或充当“枪手”

随着论文上交时限的临近,仍旧有些同学的论文尚未完成或尚未发表,随之衍生出了“枪手”这一群体。网络论坛和淘宝等公开平台上,论文“枪手”公开标价,并且承诺在短时间内不仅可以代写论文,还能够代发论文,于是,雇佣“枪手”完成论文成为了少数人蒙混过关的捷径。而在校研究生中,也不乏“枪手”人物的存在,他们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与精力,利用自身知识换取一定的物质报酬,虽明知这是不道德的行为,却仍旧为之。

(五)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

同一实验室或同一导师的同学在彼此论文上署名的现象并不少见,有些人并未参与论文创作,仅仅是希望通过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来增加个人发表论文的数量作为私用,这种行为破坏了学术的公平性。在1991年10月,我国14名学部委员曾在联名发表的《再论科学道德》一文中指出:“只有对一篇论文从选题、设计、具体实验到得出结论的全过程都有了解,并确实对其中一个或几个具体环节做出贡献的,才能当之无愧地在论文上署名。”[2]

三、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现存问题的影响因素

(一)学术制度因素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行,大学生的数量逐年上涨,随之而来的是考研热的出现,研究生的数量也在不断上涨,早在2008年,我国就已成为世界上研究生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3]。一些高校以研究生发表学术成果的杂志级别和数量为主要方面进行评价与考核,并与评优评奖挂钩,造成学术标准的功利化;同时,学术监督制度不完善与惩戒机制不到位也造成了研究生钻空子的投机心理,认为即使被发现也不会受到太严重的处罚,所以敢不计后果、任意妄为。

(二)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社会浮躁风气不断辐射蔓延,加之网络的普及使用和舆论导向的不可控性,屡屡曝出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致使高等院校等学术场所承受着巨大的负面压力,这非常不利于校风、学风的建设,将导致学生对于学术道德的冷漠态度与随意为之。

在学术成果扎推出版的学术期刊市场,一些学术机构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在诸如版面费、出版费或人情费的名目下,不顾学术成果中的失范行为,肆无忌惮地出卖学术的公正[4],这也导致了部分研究生误入歧途。

(三)高校教育因素

学术道德教育未纳入学校课程体系,虽然各高校有开展相关宣传讲座,但并不足以让学生明确学术失范的行为界定及了解其含义和意义;研究生进行科研实践大多受导师影响,不能保证大家都有参与的机会,这也造成了学术道德的理论与实践教育尚未系统化。

提到导师,他们是研究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影响最大的人。但是,部分导师未能很好地发挥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与学生不常沟通,注重论文成果数量、忽视学生品格的培养等方面,如“某知名高校教授剽窃国外名教材”等案例的不良表率对学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四)学生自身因素

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多,研究生的入学门槛有所降低,部分研究生本身素质不高成了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有些人因没找到合适的工作而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考研,或因需要硕博学位的一纸文凭,这种状态下的学生怎么能得出创新性的学术成果,又何谈遵守学术道德呢?

即便在大多数研究生中,他们对于学术诚信的观念意识仍然较为淡薄,在进行学术研究时或多或少的存在过学术失范行为,若能够及时知错就改也足可以回归正轨。部分研究生正是因为缺乏学术道德修养,缺少学术自律精神,才造成了学术失范现象的频频发生。

四、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建立健全的学术道德制度

首先,对于当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可进行合理调控,在现有人数不变的基础上多注重质量的培养;其次,建立健全的学术道德制度,不应仅以学术成果数量为主要衡量标准,而应将质量作为首要着眼点,采用合理、科学的考评体系,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再次,学术监督制度需要各方面长期努力去共同完成,如若发现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者,应严肃处理、绝不姑息,对学生的处罚不是目的,其意图在于起到警示作用,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遵守学术道德的重要性,学术道德威严得以建立。

(二)营造良好的社会学术环境

人的道德形成与社会大环境有着必然且重要的联系,好的环境促使人们和谐共处,积极的舆论氛围引导人们积极向上,良好的校风和严谨的学风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健康发展,还有利于学生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应大力加强全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自觉抵制腐败行为,努力共建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与学术环境。

同时,对于某些出版社和期刊社在审核、编辑学术期刊方面的不当行为,已经损害现今学术成果发表的规范秩序,应加大力度整治现存问题,规范当前学术期刊市场的管理,提高对学术期刊行业的监督,加强学术期刊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为营造良好社会学术环境提供必要保障。

(三)优化高校学术教育管理

各高校应开设学术道德相关课程,深化学术道德教育内容,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理论认知,同时,《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在“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部分,也强调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5],因此,对于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要寓科研于实践,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缺一不可。同时,指导学生成长成才是导师的一项道德义务,不仅要强调导师培养学生的学术职责,更要强调其育人职责,做到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其各个阶段学习和生活状态,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四)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修养

对于研究生自身来说,首要的就是要端正入学动机,树立正确学术诚信观念,增强道德自律;其次,是秉承严谨治学态度,踏踏实实学习知识,刻苦钻研掌握技能,以此为出发点,在科研中探索新的突破点,不断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育学术责任感,提高学术道德修养。当自觉遵守学术道德的意识内化形成学术价值观时,变被动为主动,便能够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指引着他们向正确规范的方向前进。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只有研究生真正意识到在校期间所学知识对日后成长成才的重要性,他们才能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履行学术道德准则。

参考文献:

[1]赵飞,张艳.浅论大学学风建设——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J].传承,2010(7):46-47.

[2]江新华.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制度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30.

[3]高雪芳.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现状及其改善途径[J].管理论坛,2008(4):73-79.

[4]吕淑珍.关于学术道德建设的反思与重构[J].现代情报,2007(1):213-215.

[5]李岩.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2):195-199.

作者:姜璐 刘毅杰

研究生网络道德教育论文 篇3:

硕士研究生道德教育途径分析

[摘要]研究生道德教育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与半结构访谈的形式了解并探究研究生德育途径的最优组合。结果发现,思政课与社会实践的组合是最优组合,思政课是最广泛传播德育理念的方式,而社会实践是研究生强烈希望能够展开的学习形式。本研究希望能为切实实现研究生德育效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德育 途径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3007

一、引言

研究生群体是一个高素质群体,其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的教育工作中除专业文化课的教育之外,道德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高校研究生教育偏重于对研究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育和培养,强调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发表科研论文的能力,也建立了一系列的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与研究成果评估的指标体系。虽然研究生在学术教育层面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他们在道德教育层面上却出现了此消彼长的局面,特别是在学术规范方面,学术造假等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使研究生形象受损。

道德教育一直是教育的一个重点,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关于道德教育的探讨,国内学界的研究成果丰富,尤其是在理论研究上。如鲁洁[1]指出,道德教育的基础、存在的问题及需关注的主题。而围绕研究生的道德教育研究的主题更多的是内容及现状,如顾志明[2]意在说明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与改进方法。高校的道德教育需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去实现其目标与目的,对于道德教育途径的研究,如杨红英[3]高校的德育需培养能动的道德主体。马永斌[4]概括了研究生其实现途径有课堂教学、党建工作、导师、社会实践、科研集体建设、校园文化、心理咨询等。也有的学者专注于道德教育的某一途径展开探讨,如唐魁玉[5]指出,在隐性道德教育中,师生间存在失当的现象,以及呼吁如何通过导师的正确道德示范与师生间平等的对话的方式以提高研究生的道德素质。

国外学界针对道德教育的研究则主要将高校学生的道德教育的研究寄托于公民教育中,更强调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樊富珉[6]提到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大学德育工作,把德育置于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 李受[7]比较了中美之间在高校道德教育途径上的异同点,就课程而言,中国更强调理论的系统性。而美国则将内容与实践相结合,不重视系统学习。朱继光[8]提到英国许多高校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道德行为导向的管理,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同时对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通过中国学界与国外学界的研究对比,中国高校可探索其道德教育的改革途径,进而完善研究生道德教育的实现途径。

目前学界对于研究生道德教育的理论探究较为成熟,而对研究生道德教育的途径探讨则偏少。本研究意在通过研究生的视角来探讨道德问题,重点在学校的道德教育,特别是对研究生展开道德教育的途径研究,以定量与定性的方式展开研究探讨,意在完善高校道德教育、弥补国内学者对着这一研究的不足。

二、调研区域与研究方法

(一)调研区域

该研究区域在华南师范大学,主要调研区域为石牌校区、大学城校区。调研对象为硕士研究生。华南师范大学是一所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属于省属重点大学、中国“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其多学科、综合性的特点突出,这直接决定了研究生群体多样性的特征。本课题对华南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进行了调研,通过问卷调查与半结构访谈的形式探究研究生道德教育有效的实现途径。

(二)研究方法

整个课题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围绕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的主题,通过文献查询、阅读、提炼,以及半结构访谈的方式来明确研究问题,并针对研究问题做好文献综述,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框架。

第二阶段,根据研究问题,合理设计问卷,明确了14个题目,包括研究生对于道德教育的学习与实践、研究生对于德育实施途径的态度与认识两大部分。

问卷调查分为纸质问卷发放与网络问卷发放两种形式。问卷的发放分为两次,第一次先进行问卷预发放,其收集的数据列入研究,而该做法的主要目的是测试纸质问卷与网络问卷这两种方式的回收效果。结果发现,网络问卷的方式要优于纸质问卷,其反馈效果较好。第二次进行大规模的问卷发放,两次问卷的发放一共发出400份,问卷回收284份,有效问卷256份。同时深入访问5位硕士研究生,听取他们的声音,收集他们的建议与意见。

第三阶段,使用软件SPSS190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对各项问题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其中针对研究生对于德育实施途径的态度与认识的统计则采用李克特量表,1-5分别表示“不清楚”、“没效果”、“一般”、“比较认同”、“非常认同”。通过对调查样本的个人基本信息的数据分析得出被调查者中男性占387%,女性占613%,比例符合研究生的基本实际情况。其政治面貌构成:中共党员占504%,共青团员占426%,民主党派成员占04%,群众占66%。其专业背景分为三种,即理科占422%,文科占543%,工科占35%。从年级分布上看,此次重点调研的对象在于研一、其次是研二,而研三的人数极少,分别占648%、340%、12%。

三、研究结果

(一)研究生德育学习与感受的现状分析

研究生德育实施途径是多样的,本文只列入八个方面,基本囊括了研究生学习与感受的方方面面。研究生从自身主观的学习与感受出发,据调查显示(见图1),思想政治课(7540%)是学习与感受最广泛的;其次是社会实践(324%)、教育宣传活动(289%)、校园文化建设(262%)、导师的思想指导(230%)、党员培训(199%)、辅导员的思想指导(160%);最后是心理咨询(270%)。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实践是研究生认为学习与感知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本文着重分析的重要德育途径。

图1研究生对于德育途径的学习与感受

(二)研究生德育教育的途径

对研究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上思想政治课的形式,这是每个研究生的必修课。然而并非每个研究生觉得能透过思政课能学习与感受些什么,从被访问者的观点与调查问卷中的建议与意见一题中得知研究生认同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如被调查者85号提到“研究生德育很有必要,但要在实践中完成,不能光靠口头教育”。但对于课堂上理论说教的情形则表现出反感的情绪。这一表现体现在人们听课时间的长短与对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形式、以及导师本身的态度与认识。听课时间的解读采用交叉表统计分析(见表1),结果显示,目前不同专业的男研究生、女研究生的认真听课时间一般集中在30分钟内,而且并无明显差别。

思政课的态度与认识的解读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2),意在检测不同专业的男研究生和女研究生对思政课的态度与认识,因为工科的样本量太少,因此不列入比较中。结果显示,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形式、导师的态度与认识并无存在显著差异。男研究生和女研究生对于思政课的形式的态度与认识也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对于其内容、导师的态度与认识则存在显著差异。

(三)研究生德育的社会实践

从被访问者的观点与调查问卷中的建议与意见一题的反馈中,得出社会实践是研究生强烈提倡的德育实现途径。在研究生的认同度(非常认同+比较认同)中处于最高,占总数的625%。如被调查者46号提到“组织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效果可能更好”。在访谈对象中有5人参与过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图2显示研究生以往参与的社会实践方式,按参与程度的高低排列依次为青年志愿者服务、社会服务、勤工俭学活动、“三下乡”活动、公益活动、环保活动、其他。研究生对于社会实践的态度与认识的解读采用

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3),意在检测不同专业的男研究生和女研究生对于社会实践的态度与认识。结果显示,男研究生和女研究生对于社会实践的态度与认识并无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则对社会实践的态度与认识存在显著差异。结合表4的数据表明,青年志愿者服务是研究生以往参加社会实践中最广泛的形式,也是最受欢迎的社会实践方式,而学校并未有效地提供相应渠道让研究生参与此类活动,多数研究生都是通过自身或学院层面的渠道去成为一名志愿者。其次较为广泛的社会实践形式是社会服务。

图2研究生以往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情况

(四)其他德育途径分析

对其他6个德育途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意在检测不同专业的男研究生和女研究生对于其他德育途径的态度与认识,因为工科的样本量太少,因此不列入比较中。结果发现,不同专业的男研究生和女研究生对这6个途径的态度与认识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5)。而据问卷与访谈的反馈发现,在其他德育途径中(校园文化建设)这一途径得到研究生的认同度最高,占547%。在研究生阶段,一般学生与导师的关系较为密切,经常与导师交流沟通,跟本科生的差别明显要大。本科、研究生阶段,学生与辅导员的联系接触较多,对辅导员的认同度为402%。虽然研究生对心理咨询这一途径的学习缺乏认识,但是他们对心理咨询的认同度却达到326%。研究生虽然大多是中共党员(504%),或共青团员(426%),但他们参加党员培训活动的比例只占285%。这说明教育宣传活动只是阶段性的,举办单位一般以学校为单位,规模较大,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形式,而起不到实质的效果的作用,研究生对此的认同度(289%)是最低的。

四、结论与建议

高校研究生德育途径是多样的,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学校的德育工作有无落到实处,最好的答案在研究生本身。通过对研究生的调查可知,思政课是对研究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好形式,多数研究生都明白这一道理,但与此同时,课程存在的问题也是最多的,却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同。从收集的反馈中可将存在的问题归为两点:一是课堂的理论说教居多,形式与内容单一,可总结为“闷”;二是研究生只听不做,脱离社会实践,可总结为“空”。这也是为什么思政课的学习与感受只在研究生中占7540%的原因。由此看出,思政课需要做出改变,其做法可从表2的结果分析中得到启示,即思想政治课只要在形式上能做出合理的改变,就能改变研究生对于思政课的看法。因为研究生群体是个多样的群体,差异性较大,这就需要我们在内容和导师的选择上要做以精心的安排,因为不同的导师往往决定课程的内容,而这会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学习与感受。

追根溯源,最大的问题就是理论与实际脱节,研究生觉得这跟自己没什么关系,只会觉得这是不得已的课程安排。研究生不能有效地、真实地感受到德育所传达的精神与内涵。思政课教学最终目的应该让研究生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社会问题,成为社会中什么样的成员,更多的是感悟与行动。

社会实践是最受广大研究生欢迎的德育实现途径,而这与思政课相辅相成,是德育效果实现最大化的最佳组合。研究生很希望有机会参与相应的社会实践,亲身践行各种社会理念,弘扬社会正能量。因此,学校可考虑采取提供青年志愿者服务、社会服务等研究生自己较感兴趣的社会实践方式来弥补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改造校园环境。据访谈反馈,校园环境,特别是硬件设施,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是华南师大研究生,尤其是石牌校区的研究生的集体诉求。一所大学的精神文化可反映在校园建设的方方面面,而一个健康的、真正属于学生生活的环境是尤其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7):3-10,54

[2]顾志明,任延华论新时期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中国冶金教育,1997(1):23-26

[3]杨红英培养道德生活主体: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的内在意蕴与路径[J]科学社会主义,2011(2):99-102

[4]马永斌,严继昌对研究生德育实施途径和方法的探索与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106-111

[5]唐魁玉,白淑英师生互动对研究生道德素质培养的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6):78-80

[6]樊富珉,辛兵浅谈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德育[J]青年研究,1996(3):43-49

[7]李受,杨石穿,宋晶中美高校德育途径比较及启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0):21-22

[8]朱继光中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差异比较与借鉴[J]思想教育研究,2009(1):44-46

作者:张争胜 黄奕雄 南文龙

上一篇:青少年野外生存教育论文下一篇:经费公平性高职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