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新经济冲击思考论文

2022-04-27

【摘要】本文对新时期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措施和建议。希望能为民营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一、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众所周知,财务管理掌持着企业的经济命脉,对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现实却是,它已经成为相当多民营企业的软肋。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民营企业新经济冲击思考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营企业新经济冲击思考论文 篇1:

新经济浪潮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

摘 要: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是关乎社会稳定的民生大事。而当前大学生的“慢就业族”现象以及“史上最多毕业生”遇上“史上最难防疫”的现状给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让实现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双提升成了高校乃至整个社会应该重点思考的命题。随着新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性日渐增强,对我国的就业市场也产生了显著影响。例如新型就业的增长、社会对人力资本的需求改变以及就业市场里得用人单位本身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因此,面对新形势,高校需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顶层设计,引导大学生正确树立就业择业观,以及全面培养学生的各项就业能力。

关键词:新经济;高校;就业指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2020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切实保障基本民生、托底民生,就要抓就业“牛鼻子”。2020年5月22日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就业”共39次。这个高频词出现的背后,是宏观政策层面就业优先底线思维的逐步凸显。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不仅是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标志,更是关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1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目前,中国高校的毕业生基数较为庞大。201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834万,较上年增长了12万。而2020年高校毕业生更是达到了874万,较上年增长了40万人。毕业生不仅面临就业市场激烈的竞争,还存在着就业质量不理想等结构性矛盾。

1.1 “慢就业族”现象

部分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季时对就业态度消极,对自己择业方向迷茫。有的毕业生盲目跟随其余同学考研考公,却并没有在前期做充分的准备;有的毕业生对找工作持逃避心理,不积极投递简历和参加招聘会。以上种种行为导致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甚至对催生“慢就业族”产生了一定影响。“慢就业族”是指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既不就业也不升学,而是通过如支教、备战考公等方式逃避立即就业。原因包括避免毕业高峰期的竞争,或部分毕业生不愿在企业就职,一定要考公务员等体制内工作,或对自己未来规划比较迷茫等。诚然,部分慢就业族对自己的人生有明确的规划,待业期间只是为了沉淀自己,积蓄力量。但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的调查显示,也有相当部分人认为大学生选择“慢就业”是因为对未来没有清晰的规划。同时,该调查73.9%的受访者建议大学生应尽早树立职业理想,明确职业规划,33.4%的受访者希望相关部门针对不同情况的“慢就业”开展就业指导。

1.2 “史上最多毕业生”遇上“史上最难防疫”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高达874万人,2020年留学回国的毕业生人数也在每年上升的趋势中到达了约60万人,今年的大专及以上学历毕业生人数创下了历史新高。现阶段又恰逢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被称为“史上最多毕业生”遇上“史上最难防疫”。短期内疫情已经对经济发展和就业产生不利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速为负的6.8%,就业市场的需求也出现了相应的“减少”。2月10日,智联招聘和BOSS直聘在2月份都分别发布了关于招聘数据的调查报告。智联招聘的报告显示,2月3日-10日,企业招聘职位数同比下降71.66%。BOSS直聘的报告同样显示,100人以下的小微企业新增人才需求降低了61%,千人以上规模的大型企业,同比降低34.4%,其中小微企业受到的冲击明显更大。

在招聘岗位数量下滑的同时,国内高校毕业生与留学回国毕业生都面临着就业市场激烈的竞争,且这种情况可能将要持续一段时间。面对复杂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势必要做出相应调整。

因此,为保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双提升,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不局限或不只是重视就业招聘会等粗放式指导,而是应该更加顺应当今社会形势,以及当前“00后”这批21世纪出生的高校毕业生的心理行为特点,转变为注重职业生涯规划,着力于提升职业技能,以及关注社会需求的精细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2 新经济浪潮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新经济”一词最早来源于美国1992年12月30日的《商业周刊》,是形容美国20世纪90年代那段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在高增长同时保持低失业与低通胀的“超常”狀态。通常,新经济的狭义定义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术(IT)革命以及由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在我国,新经济主要是指,由知识占主导地位,并且创新产业成为龙头产业的智慧经济形态,包括数字经济、共享经济、智慧经济等。

目前,新经济占GDP的比重在逐年提升,已超过30%,在第三产业中更是占到了50%以上。在此次疫情期间,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对抗疫以及促进复工复产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新经济对于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性已成为共识,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影响因素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新型就业的增长。新型就业包含了两种情况:一种是新的就业工种;另一种是新型就业模式。从新就业工种的统计数据看,2007年至2016年这十年间,新就业年均增长7.2%。2016年,新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达到10.1%。随着数字经济等新经济的诞生,如外卖小哥、母婴博主、网络主播、电竞选手等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且常见的新型职业。现在还有旅游体验师、外卖运营规划师、线上餐厅装修师等还没有走进大众视野的新工种。从新型就业模式来看,新经济浪潮催生了自由就业和复合就业等新形式。自由就业主要指自由人和企业的工作关系是合作协议而非雇佣合同,例如通过平台实现的兼职、外包、非正式就业等。代表职业形式有滴滴司机、电商店主、网络主播等。而以“斜杠青年”为代表的复合就业形式,也正在改变许多就业者的工作状态。随着知识经济、数字经济等新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在除主业外的空余时间从事另一份工作,例如知识分享、剪辑视频、微商卖货等。还有一部分自由就业者由于工作时间不固定,也可以身兼数职,完成职业身份的复合化。未来二十年,预估50%以上的劳动力将打破八小时工作制的工作时长,并且不再只承担固定单一的职业角色。

二是社会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新经济的发展造就了许多新型职业。但同时,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也将加速某些职业退出历史舞台的速度。工业数字化和自动化催生了无人工厂,云仓库等,使企业对工人的需求量减少。客服、收银等技术含量较低且重复性较高的工作,也已经在逐渐被AI取代。而银行柜员、律师助理、司机、新闻编辑等职业的工作也被预测将在未来由人工智能完成。与此同时,以新的科学技术为发展核心的新经济,是知识信息密集型和创新密集型经济。高端人才和知识的作用在其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不同于传统经济对廉价劳动力以及人口红利的依赖,高素质的人和科学技术红利将对新经济的发展更有决定性的意义。

三是用人单位出现了新的特点。首先是跨界融合的企业数量逐渐增加。由于新经济的产业大多为产业数字化或者数字产业化的模式,即产业和“互联网+”的结合。或是其余新科技成果和新兴技术等创造新的产业、升级现有产业。各产业间的边界已经变得模糊,其发展已经呈现出交叉、渗透的特点。因此跨界融合是新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之一,也因此催生了许多的新产业和新业态。其次是创业型、中小型企业数量增多。随着人和知识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以及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热潮中国家对初创企业还有小微企业的大力扶持,各种小型甚至个体的企业在新经济里占据了不少的比重。但是同时,由于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以及市场竞争的残酷,就业市场的企业更迭速度也非常快。

因此,面对新经济对就业市场的影响,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要注重适应新的企业需求以及及时调整好就业期望和择业观。

3 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策略

3.1 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顶层设计

“慢就业族”现象折射出当代部分大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顶层设计亟待加强。目前,尽管相当部分高校已对低年级学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但是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重心依然围绕着应届毕业生,对其余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缺乏整体的管理和规划。从而导致部分高校并没有针对大学不同年级特点,而去完善本校四年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此外,随着新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影响力的提升,当前劳动力市场面临着雇佣方对人力资本需求的改变、新型职业和就业模式的出现以及一部分工种的消失和没落等变化。但由于当前部分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没有与时俱进,根据就业市场的形势进行及时和适当的调整,导致他们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缺乏时效性和有效性。

因此,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在结合自身办学特点的基础上,全面地整体地推陈出新地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也就是把着重在为毕业生提供岗位的“授之以鱼”转变为指导学生如何在广大的、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抓住机会的“授之以渔”。

例如,在學生低年级时,必须要引导他们正确地、精确地认识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能力。在较早时期能确认自身就业需求的学生,才能在接下来的时间着重提升相关能力,并参与相应的社会实践,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只有在大学期间合理评估个人能力与就业需求的平衡关系的学生,才能做到在求职期间不迷茫、不随波逐流、不眼高手低,从而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

并且,职业生涯规划必须和专业导论课、形势与政策课程等相结合,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高校在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时就应制定与专业、国内国外形势等应用实践深度融合的课程计划。尤其是针对本专业在新经济发展浪潮下萌生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劳动力市场现状,并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

3.2 引导大学生正确树立就业择业观

首先,大学生须转变就业可以一劳永逸的看法,保持终生学习的状态。根据本文已论证观点,新经济改变了当前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一些传统的、重复性较高的、技术性较低的工种已逐渐被机器或者人工智能所取代,而高端人才则依然是就业市场的“香饽饽”。与此同时,由于数字经济、知识经济等新经济的发展,“直播带货”“付费知识”等新型职业不仅催生了许多身兼数职的“斜杠青年”,甚至打造了不少名利双收的“网红”。这种平台就业的模式,让互联网时代的从业人员劳动供给趋于自由化,收入水平取决于自身的工作能力。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当引导大学生摒弃“铁饭碗”的陈旧观念,以及对于劳务派遣、外包等非正式工作协议的抵制思想。而是保持持续的学习状态去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形势,保证自己的成长速度跟得上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而不是幻想自己进入一家满意的单位就可以“安枕无忧”。

其次,大学生要认识到在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以及服务业中就业是一种常态。有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劳动力市场的主要需求方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民营企业创造了数量巨大的就业新增岗位;二是服务业的就业需求在持续地增长;三是中小微企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体。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大力推动了制造业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导致第二产业可以提供的工作岗位将出现减少的趋势,无法满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要。与此同时,在新经济浪潮的席卷下,大量的新型职业出现,且有工作内容服务化、服务行业就业缺口大的趋势。《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我国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占比分别为4.4% 、38.9%与56.5%。并且,国家也在积极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因为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吸纳劳动力,改善民生。因此,高校毕业生应当转变对从事“服务业”就低人一等的偏见,认识到第三产业可观数量的岗位将是未来就业市场的主力军。此外,毕业生也应当摒弃对国营企业和大中型企业的“过度”迷恋,认识到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才是吸纳广大就业的主体。因此,高校毕业生须理性评估自己的竞争力以及未来发展目标,树立只要自身实力过硬,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的正确就业观。

最后,大学生要提高主动开拓工作岗位的意识,加强创新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就业。在新经济背景下,资本要素对于创业的重要性降低,而知识和人才成了更重要的要素。知识和技术创新为经济发展赋予了源源不断的动能,也让创业的门槛大大降低。因此,大学生创业在近年来成了一种新的就业方向,也为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并且,目前国家对于应届毕业生甚至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支持力度极大。2010 年5月教育部就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目前,对于大学生创业,国家从税收、贷款、减免费用、政府补贴、创业指导以及落户支持等各方面大力扶持。因此,自主创业不再只是家庭条件优越同学的专属选择,而即将成为大学生毕业时一个可望也可及的发展方向。高校在做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时,就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自主创业的认可度和兴趣点,引导他们树立更为主动出击和自力更生的就业观念。

3.3 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全面培养

在正确就业择业观的基础上,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要加强对学生全方位就业能力的提升。以适应新经济背景下,技术和行业更新迭代的速度,以及企业对高端人才的追捧和需求。因此,高校应当从学生一入校,就开始着重培养至少以下三方面的能力,以达到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一是学习能力。本文已论证,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就业市场的变化,例如知识和技术成了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还有收入水平取决于自身的工作能力,以及跨界融合发展的大势所趋。因此,高校毕业生若是想求职顺利,且有长期良好的职业发展,必须具备持续且开放的学习能力,而不能守着学校的知识固步自封。高校要引导学生,首先,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其次,要不断关注最新的资讯和信息;最后,要主动学习其他专业和行业的知识以及技能,才能成为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的跨界融合型人才。

二是创新创业能力。创新是新经济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创新型人才的就业地位与条件也在不断提升、改善。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观念,鼓励他们对自己专业领域和人类社会进行开放性的思考,也要关注出现的新技术和新领域对我们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其中有没有可完善之处。其次,也要具备可以支持创新创业的必备技能。要保证在校大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只有具备实现新想法新点子的能力,才能把天马行空的创意落到实处。

三是实践能力。当代大学生之所以在求职期间会出现眼高手低或者是频繁跳槽的现象,有一部分是因为他们没有在大学期间经历过真正的职场生活。不仅导致大学生求职者理论与实践以及理想与现实的脱节,还会存在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不满意,而倾向于招聘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但是,目前大学开展的就业实践课程不仅时长不够,还存在只重专业相关实践,而轻职场综合素质提升,以及不够深入社会的问题。事实上,不少应届毕业生对面试技巧、职场礼仪、PPT演讲能力、办公软件应用等实用技能较为缺乏。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应该不仅关注学生所学专业的实践,还应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多开展真正深入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实践课程。并且,高校须重视每年对用人單位的跟踪调查访问,才能掌握单位对用人的要求和趋势,以达到及时更新调整就业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出综合素质优秀的实践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明.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的对策研究[J].江苏高教,2019,(10):6772.

[2]杨帆.高校开展精准化就业工作的思路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06):189190.

[3]黄浪.新常态下高校就业管理工作创新的策略与方法探究[J].农家参谋,2019,(06):208.

[4]舒红兵.新经济定义、逻辑及政策研究[J].西南金融,2019,(03):9096.

[5]杨秀丽.新经济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9,(01):4148.

[6]曹东.新时代、新经济、新人才、新就业——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就业,2018,(06):69.

[7]李强.论新经济环境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09):194195.

[8]毕监武.我国新经济发展的认识与思考[J].山东行政学院 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S1):4547.

作者:刘洋

民营企业新经济冲击思考论文 篇2:

对新时期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探讨

【摘要】本文对新时期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措施和建议。希望能为民营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众所周知,财务管理掌持着企业的经济命脉,对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现实却是,它已经成为相当多民营企业的软肋。从近年来财政部对民营企业检查的情况看,大部分民营企业存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白条抵现金、财务管理混乱、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在现实运作中,尽管一些民营企业的产品也具有竞争力,其发展初期的经营业绩也较好,但最终还是陷入了种种困境,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自身财务管理的混乱,使企业缺乏真实可靠的财务资料,从而导致经营决策的失误。这些说明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仍处于低效率低水平阶段,与其日益发展壮大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不配套,财务管理环境不佳

2004年宪法修订后,民营经济的发展氛围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长期受观念、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在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障碍。一是融资渠道狭窄,资金筹措困难。在贷款取得方面,民营企业属于最难获得贷款的群体,民营资本的70%靠自筹,从国有银行获取的贷款不足30%。二是投资环境不公,企业发展空间受限。据人民日报报道,我国行业和领域准入的,国营企业、外国企业和民营企业分别为80个、60个和40个。即使是在民营经济比较发达和开放程度较高的广东,允许民营经济进入的只有42个,刚刚超过50%,而允许外商进入的则有62个,占75%。三是私有财产的安全保障有隐忧,资本外逃严重。

(二)民营企业内部产权关系不明晰

部分民营企业的业主家庭财产和企业资产划分不清。部分企业创建之初将业主家庭财产视为企业资产任意调用却未按资产入账;创建成功之后则又将企业资产视为业主家庭财产,业主家庭支出视为企业成本导致企业资产流失。同时民营企业还存在原始产权主体界定模糊现象。一方面家庭成员之间产权界定不清;另一方面民营企业与外界产权关系不清,即所谓的“红帽子”企业。这种产权不明晰的现象,直接导致财务管理主体不明确。

(三)财务管理目标确定不合理

有相当多的民营企业管理者认为,现代的财务管理应是“投资者财富最大化”,即“企业价值最大化”或“所有者权益最大化”。它可以克服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对财务管理的低效率指导。但广大民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普遍薄弱,财务管理不规范,而“企业价值或财富最大化”是以大企业和股份公司为研究和论证对象推导出来的,以其作为民营中小企业的“惟一选择”,实际上对企业的财务工作缺乏目标导向性的意义。

(四)企业管理者素质不高,财务管理观念淡薄

多数民营企业的创办人是20世纪80年代的城镇个体户、农村专业户及一些辞去公职人员,相当一批人文化素质偏低。据全国工商联2004年在全国30个省市对3037家私营企业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公司规模即实有资金量在1000万元以下的业主中,文盲占0.2%;小学占20.8%;初中占22.6%;高中占40.7%;大学以上占15.7%,有40%的企业主看不懂财务报表。由于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大部份业主根本无法掌握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经营管理方法。而在一些素质相对较高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管理者中,又普遍存在着长于技术而拙于管理的现象。大部分民营企业主对财务报表中的各项指标不能准确把握。更为严重的是民营企业的财务主管人员大多也未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由于家族式管理,大部分民营企业由自己的亲属担任会计、出纳。甚至很大一部分民营企业的出纳人员由老板亲戚担任,出现出纳人员领导财务工作现象。这些人多数没有会计专业知识,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有的虽然参加短期培训取得会计证,但对会计、金融知识了解甚少,基本上不懂成本核算,在这样的基础上何谈现代化的企业财务管理。

(五)民营企业内部缺乏风险管理

可以说,一般大型企业在生产经营各方面遇到的风险民营企业都会遇到,而且由于民营企业绝大部分分布在低技术、适合中小企业生存的一般加工业领域,相比之下,其经营规模较小,设备和工艺落后,产品档次较低,生产水平低,新产品开发能力差,产品技术含量普遍不高,市场竞争能力较低。同时由于管理欠规范,财务状况不透明,财务管理程序及制度不完善,给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带来了困难。再加上民营企业的信用等级大多偏低,承受信贷资金风险的能力薄弱。民营企业的上述种种自身素质的缺陷,使其在经营管理中可能要遭遇更大更多的风险。而一般民营企业都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对产品的生产和营销业务上,很少真正关注上述风险的存在,没有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机制,更没有投入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切实控制和降低风险。

二、对新时期加强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考

(一)民营企业应首先加强企业内部制度建设

一是要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统一负责企业的资金融通、现金出纳、财会管理、工资核算、固定资产以及预算编制、决算实施工作;二是要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如现金、采购、报销、稽核等制度,实行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三是要完善财务处理流程,规范会计行为,企业任何重大的财务和经营活动决策,应当有科学的财务处理程序,账、款、物应设专人分管,财务人员要参与制订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把好资金支付审查关;四是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民营企业的财务监督,在企业中推行“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财务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稽查制度,内部稽查要从事后的财务收支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制度评价、专项审计等领域发展,提高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五是要强化外部监督。从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现状来看,靠企业自身约束来规范财务管理工作是不现实的,我们应当更多地借助外部力量,帮助民营企业实现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实践已经证明,强有力的外部监督是促进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二)理顺民营企业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民营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导致财务管理主体的不明确,因而要在民营企业实施现代财务管理必须理顺产权关系。首先,要界定清楚业主家庭财产和企业资产的界限,合理划分业主个人及家庭消费支出与企业成本支出的界限。其次,独资民营企业应逐步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家族可以控股,但不能一股独大。再次,可逐步推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实现企业委托代理制。理顺民营企业的产权将为企业实施现代财务管理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三)摒弃家族化和亲缘化,引进科学的人才观

民营企业目前普遍存在的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行为不规范、投资决策不科学、会计信息不真实的混乱状况,无不与家族化和亲缘化的用人观相牵连。因此,要想在新一轮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民营企业一定要舍弃任人唯亲的陈旧观念,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一是要尽快引进一批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二是要强化对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法律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增强其监督意识。

(四)更新财务管理理念,确立多元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伴随着民营企业规模化、集团化的发展态势,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客观上要求财务管理人员树立全新的理财观念。一是要确立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观念,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行民主式和参与式财务管理模式;二是要确立资本多元化的财务管理观念,积极寻求与外资合作,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优化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三是要确立信息管理的财务管理观念,全面、准确、迅速、有效地从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入手进行财务决策和资金运筹,以便寻找企业的发展良机;四是要确立国际化的财务管理观念,以顺应企业经营战略全球化的要求。

(五)强化风险管理,防范财务风险

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必须有正确的风险观,善于捕捉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有步骤、有预见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把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一是要树立资金的风险意识,构建有效的资金管理机制,强化资金管理责任制;二是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财务分配结构,防范骨干员工的“道德风险”和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吞食;三是要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财务部门要充分利用自身掌握的财务信息,多方收集企业外部的相关情报,主动研究市场发展动态,全程监控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发现异常,及时报警,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完善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配套措施

(一)转变政府对民营企业的陈旧观念

政府及其经济管理部门必须在十六大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政策限制,鼓励民营企业不断开拓新的发展领域;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引导,改变民营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引导其走联合发展,规模经济的路子,向更高层次发展演进;引导和鼓励其参与国企改革,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结。

(二)完善法制,增强民营企业发展的安全感

国家应彻底废除多年来按所有制立法定策的做法,根据市场准入原则,确立各种经济成分平等竞争的地位,赋予民营企业应有的权利,如融资权、征地权、上市权、税收优惠权等。健全税收体制,建立新型银企关系,把民营经济贷款纳入金融计划,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的良好环境。

(三)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引导民营企业合理融资

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是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对此,首先要引导民营企业增强资金运作风险意识,提高自身融资信誉,逐步建立良好的企银关系。一方面要拓展民营企业融资渠道,通过设立二板市场、完善三板市场使民营企业可以从证券市场上筹集资金;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区域性交易市场,通过场外交易使企业筹集所需资金。

(四)建立健全配套的财务制度,强化民营企业会计工作的监督

加强民营企业财会行为的外部监督,是改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状况的必要条件。民营企业财会行为的规范化、法制化,有赖于国家政策法规和政府主管部门规章制度的正确引导和规范约束。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经济的主要手段已变直接管理为间接调控,对民营企业财会工作的管理也要适应新形势要求,在完善立法的基础上,强调以外部监管为主。财政、税务、统计、工商、金融等有关部门和会计信息使用单位,应分工合作、协调配合。

(五)进一步完善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建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技术支持体系

关于如何合理运作企业的资金,大多数民营企业的自身力量明显不足,急需支持。根据目前实际来看,注册会计师比较适合承担这一任务。注册会计师一方面可以通过咨询业务帮助民营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另一方面通过对民营企业的审计、年检等业务,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发展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中国加入WTO,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观念、目标、内容等也必将受到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新情况和高要求,提升和创新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已迫在眉睫。

作者:周志望

民营企业新经济冲击思考论文 篇3:

经济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探析

摘 要:伴随着改革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经济社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有企业的发展也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正处于重大的战略发展机遇时期,同时,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撑型企业。我国的国有企业也要不断加快改革步伐,加强自身的改革创新,促进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本文通过对当前国有企业所处的经济形势进行分析,探析了国有企业的发展现狀以及改革,以期能够促进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国有企业稳定发展。

关键词:经济新形势;国有企业;改革

1 我国的新经济形势发展情况

1.1 加快构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

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是由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社会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在这种矛盾之下,必须通过深化供给侧改革以促进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的竞争不断加剧,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我国出口产业明显受到阻碍,我国经济引进活动诸如海外贸易、技术引进等活动受到的阻力明显加大。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国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将经济中心转移到我国的国内市场上来,加快构建新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格局,促进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逐步完善,新的发展格局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与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相适应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御外部风险,促进我国经济逐步稳定发展。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实力显著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实力得以保证国内大循环的基本条件。我国GDP在2019年约14万亿美元,是世界经济的第二大体系,约占据全球经济总量的16%,经济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我国经济发展展现出强有力的后劲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国基本物资供应充足,粮食产量逐年提升,基本能够满足我国国民的基本需求。除此之外,我国制造业体系规模庞大且结构完整,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工业门类种类最多,具有丰富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为我国加快提高供给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快构建一个全新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的有机整体。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并不是闭关锁国,而是加快利用国内大市场经济环境,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促进企业现代化建设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快促进国内经济畅通循环,增强产业竞争的优势,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1.2 新发展格局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国民经济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加快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生态环境改善以及经济平稳有效运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朝着高速、高质量的方向发展。新发展格局定位于高新技术产业,对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信息化建设、提供高质量产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促进数字化经济建设具有关键作用,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云计算的设立,为我国国有企业向着高新技术转型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将高新技术运用到传统的产业生产过程之中,有利于提高生产体系的智能化水平,扩大国有企业的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范围,加快国有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

2 国有企业在新经济形势下的发展情况

2021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国家对国有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新经济形势下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的战略部署。

2.1 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的现状压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压力逐步增强。首先,近年来我国宏观环境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国GDP增长率在2019年持续下跌,全年增长率创历史新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大。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我国经济受到较大的影响,经济形势较为严峻,财政缺口进一步扩大。其次,我国对资源的约束力度进一步增强。为了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化大环境,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节能减排力度逐步增大,再加之土地等要素成本价格上涨,环境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日益突出,高素质劳动力数量也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约束,对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五年来我国劳动力人口数量逐年递减,出生人口数量也持续下降,预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劳动力人口要素将会大幅度减少。资源约束不断增强将会加剧企业间的相互竞争,促进我国产业态势的加快转变。

2.2 国有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环境整体处于运行放缓的大环境下,在此情况之下,国有企业可以加快以较低的成本促进并购,加快发展,促进国有企业不断深挖自身的潜力,尽可能地降低成本效益,提升企业本身的管理。与此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促使我国大数据信息产业加快发展,我国数字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智慧中国、区块链建设、5G通信等产业加速发展,为我国防控疫情、加强与世界各国间的经济交流合作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保障,这是国有企业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国有企业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各项挑战。

一是市场与资源约束将加强。在今后一段时期市场及资源对企业发展约束将进一步增强,容易使得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环节两极化严重,发展能力较强的企业掌握着大量的资源和利润,而发展能力较弱的企业则面临一定的生存危机,甚至不加快转型就会被市场所淘汰。对某些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如果支撑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企业面临破产倒闭,则很可能对当地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困难,严重的话会导致财政困难,出现经济恶性循环。

二是国有企业经济稳定增长的压力较大。在新经济形势下,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逐步增加,农民工数量也在逐年增多,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的大型支柱企业,在稳定就业、保障民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我国民营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速不断减少,但是国有企业却加大了对固定资产的投入,面临较大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三是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打压。虽然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中美贸易协定也已经签订,但是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对我国经济的崛起持打压态度,因此我国的国有企业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面临严峻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的打压会对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造成一定的影响。当前我国的大量高新技术设备主要依赖进口,一旦出现贸易摩擦,就会对我国的经济造成极大的营销,对我国产业链的生态安全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3 国有企业改革的五个方面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就在于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要加快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促进国有企业市场活力进一步提高,加快促进国有企业在新的经济形势和新的发展格局中保持优势,为我国经济高质量飞速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3.1 紧紧围绕“一以贯之”的两个方面,加快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主要体现在将公司治理和党组织相结合,将党组织领导贯穿在国有企业的各个方面之中。目前已有接近96%的央企公司制改革已经完成,各个分管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进一步明确,建立一系列符合公司发展需求的规章制度和要求,加快完善制衡的公司治理体系。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要坚持党的建设,坚持党建工作和国有企业治理工作有效结合,推动国有企业治理和党的领导相融合。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步伐中,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党的领导为中心进行国有企业的改革治理,自觉维护党的权威性和领导性,使得党组织建设的意见能够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得以充分展现。

3.2 加快做好“三引”工作,推动混合所有制深化改革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坚持做好引资、引智和引制“三引”工作的有效结合,逐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发挥社会资本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引导社会资本的投资方向,充分发挥股东的优势,听取股东的建议,引进高新技术专业人才,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同时,可以取长补短,整合不同企业的优势,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针对不同领域的重点项目放宽参与限制和范围,对混合所有制分层分类深化改革,推动国有企业与社会资本双向混合,积极运用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发动社会资本投资,创新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方式,积极引进高投资高战略的社会投资者,给予其参与国有企业战略制定的权利,充分发挥关键作用,以混合所有制促进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进程,积极重构国有企业的制度改革,制定出符合本企业实际状况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国有企业的治理机制和监管方式,更好的保护国有出资人的相关合理合法的利益。

3.3 强化激励政策,加快建立健全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机制

在新的经济形态下,国有企业要加快深化改革,必须积极引进先进的专业技术人才,完善市场招聘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对国有企业的经理层实施契约化管理机制,采取各类激励措施充分发挥人才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重要作用,采取短中长期三种不同的激励政策,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对各个不同要素的激励政策要各有侧重,实施分类分层精准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和经营管理机制,为新经济形势下国有企业加快改革步伐奠定坚实的基础。

3.4 加快完善顶层设计,全球布局对标一流世界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我国国有企业要加快完善自身的頂层设计,找缺陷补不足,为将国有企业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企业而不断努力,抓住主要矛盾,重点加强核心科技能力建设和关键技术,建立健全完善的科技成果利益分配机制,引进专业高新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研发团队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积极参与全球产业规范和相关制度的制定工作之中,充分发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提高资源的配置能力,促进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国有企业向着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迈进,实现高质量飞速发展。

4 结语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我国开启现代化建设的全新一年,我国国有企业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将开启“十四五”,踏上新征程。我国要不断推动国有企业的深入改革发展,促进国有企业向着高质量发展新征程迈进,在新的发展格局中大显新作为,为我国全面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做出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绛.当前经济形势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J].国资报告,2020,(03):4-5.

[2]周春燕.经济新形势下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建议浅谈[J].全国流通经济,2021,(06):44-46.

[3]董鸿翔.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创新发展分析[J].中国商论,2020,(11):108-109.

[4]毛文波.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9,(19):104.

作者:苟松

上一篇:家庭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论文下一篇:热电冷联供经济影响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