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育论文

2022-05-12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化德育路径是素质教育背景下优化课程教学目标,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式。

第一篇:道德与法治教育论文

青少年道德与法治教育建设的对策研究

摘要:青少年作为社会发展的储备力量,其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更是一项不可忽视的教育重任,文章主要从道德与法治对于青少年重要性入手,着力指出在青少年品德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深入解析影响青少年品德教育的因素,提出改善并加强青少年品德教育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育;青少年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知识储备和道德素养形成的黄金时期,也是理想信念确定的关键时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运用恰当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方法,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修养是当今教育的重要任务,对于青少年提升认识世界,适应世界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青少年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一)青少年的自身道德与法治认识不足

现今社会中,部分青少年对自我意识关注过重,自我约束力严重不足,社会责任感弱化淡忘,以自我为中心,更多的喜欢享受而不愿意履行自己的义务,对于集体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只是为了获得其中的利益,实现自己的价值,缺乏一些基本的合作精神和奉献意识,对于从事服务性工作非常不满,在一些失败和挫折的经历面前,没有从自身去寻找真正的原因,进而产生悲观、抑郁等负面情绪,如果不加以教育,最终导致抑郁症社会自卑症等心理疾病。

(二)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与青少年的思想存在差距

学校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的教育是一种重要的德育教育方式,但是目前的我国的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虽说我们的教学提倡素质教育,但并没有落到实处。课程内容单一,死板,变化性不大,教师只是用简单固化的传统授课方法在各类学科的课堂知识教学中对青少年进行思想知识的灌输和渗透,在教学活动中,忽略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用这种方式进行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沒有做到贴近学生、切近生活、符合实践。

(三)家庭教育对青少年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认识不到位

1.应试教育主导地位下的家庭教育

在以高分进名校的潜规则下,父母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作重中之重,往往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塑造自己的孩子,常常会使青少年失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抹杀了青少年独立的人格,学习过程缺乏创新意识,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压力。许多父母只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心理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健康人格、良好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比较欠缺。

2.父母的言谈举止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

父母受教育的时代和自己孩子受教育的时代存在较大偏差,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方面都有一定的区别,由于这种时代差距导致许多父母的言谈不能对孩子产生表率作用,往往用自己不能达到的要求去要求自己的孩子,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却要求孩子品行端正。父母的不良行为举止会给孩子提供模仿的榜样,潜移默化中会影响孩子的行为,这样的家教让教育越走越远。

(四)社会环境对青少年道德与法治的负面影响

1.功利主义对青少年产生错误的引导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更多经济利益共同体的出现,相继而出众多的利益价值观思想在社会上蔓延,导致人们的功利主义特别明显,对青少年的精神生活产生了错误的引导,容易诱发过于崇拜金钱,喜欢纸醉金迷的生活之类的消极思想。青少年正处于思想的不稳定阶段,很容易受到这些思想的侵蚀,造成了价值观念迷惘,进而导致品德的下降。

2.社会环境的改变为青少年带来巨大的挑战

再次,社会环境的改变,例如,学校周边的网吧,酒吧等场所对青少年的吸引极大,这种社会环境对青少年行为准则的保持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一些社会的负面现象,例如,封建迷信思想的存在、诚信制度的不完善等,都会严重的影响到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在做出判断选择时会不慎误入歧途。对于部分自制力和意志力弱的学生会抵制不住诱惑而跌入迷途。

二、加强青少年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青少年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

1.学会认识自我,挑战自我

青少年本身处于一个充实自身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阶段,是品德修养和能力提高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青少年会接触到不同的人和事,由于这个时期特殊的心理活动,导致在面对事物时即会产生新鲜感也会产生矛盾感,心理可能是对外界开放的也有可能是闭锁的,在面对挑战时有可能是直面困难也有可能选择逃避,因此青少年必须不断地认识自我,调整情绪,接受正在变化的自己,努力向着更好的方向成长。

2.在实践中塑造自身的品德

在学校多参加课余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去学习自身不足的地方,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活动增进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形成良好的品德素养。青少年道德与法治的的形成,与学校的实践活动是密切相关的,在实践中完善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责任感。但自身性格品德的塑造,更多的是自身的努力与不断完善和认识自我从而达到个人价值的体现。

(二)发挥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主阵地作用

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去宣传德育教育。教育工作者等人就像大海上的灯塔是青少年前进的引导者,例如班主任,在教育青少年的整个过程中,应该深入到青少年的生活中去,对待青少年要有基本的信任和尊重,有耐心,有爱心,学生才会与你敞开心扉的去沟通。尤其是问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更应该去关注和表扬,借此来提高他们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进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也能起到引导其他学生的作用。

(三)加强家庭教育的基础功能

父母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对于青少年发展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在家庭中的行为对于青少年学习和以后的工作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而少年时期的青少年缺乏一定的判断力,往往会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所以父母的行为习惯也会在青少年身上看到,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把以身作则作为基本准则来实现,给青少年带来正确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思想。父母应该在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细节中贯穿道德与法治教育,在青少年面前的言谈举止要加以规范和约束,教育青少年要有良好的品德素质和较高的社会公德心。

(四)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社会综合治安的好坏决定着校外环境是否良好,各党级部门单位要领导和组织好当地教育活动的实施,通过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努力为青少年塑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大众传媒作为一个宣传机构,更应该积极去宣传社会正面内容,宣扬正能量坚决抵制负能量和低迷腐朽消息的传播,创作更好地文化产品来改善青少年的课余活动需求,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合理的精神食粮,拒绝一些黄赌毒类文化产品进入青少年活动范围,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结论

青少年品德教育是一项伟大而又繁重的工程,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到来的情况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青少年自身四方面共同努力才可以完成。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政府的有机调动下,学校加强教育管理,家庭参与配合,整个社会积极响应配合,为青少年的未来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才能保证青少年品德教育最终的成功,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马衡.中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影响因素研究[J].新教育论坛,2018,(11):20-22.

作者:段庆刚

第二篇: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的路径分析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化德育路径是素质教育背景下优化课程教学目标,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式。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立足德育的重要意义、现状问题,发挥“立德树人”思想的教育指导作用,积极优化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应用教学案例以及促进理论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德育成效,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当代教育中的一个大的飞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德育教育;教育路径

基于新课程理念要求,优化教学指导路径作为提升德育质效的核心要素,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现代教育领域中面临的全新的研究课题。新时代的教学指导路径需立足德育的意义探究,以解决传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问题和不足为基本切入点,融合现代教育新思路和新模式,从而为小学德育教学打开一扇新窗。下面,笔者将以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的路径。

一、转换积极教学理念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人本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理念、“因材施教”理念已经成为当代小学教育的三大主流教学理念。所谓“人本教学”理念即以学生为课堂中心,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启发者,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所谓“创新教学”理念即转变自己固有的教学模式,立足学生选择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想要学,想学好”的心态积极对待德育,从而提升学习成效。“因材施教”理念即教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式,以他们能听懂、可实践的方式渗透德育知识。

以教学《小水滴的诉说》为例,教师要以上述三种教学理念指导具体的教学过程。首先,秉持“以人为本”理念,教师应发挥教学指导作用,围绕“环保”主题引导学生相互讨论,思考“小水滴”到底说了什么?“小水滴”的愿望是什么?比如“小水滴说它想要清澈干净的家园”“小水滴的愿望是人们能保护水源,节约用水”,那应该怎么做呢?教师就可以组织“大家帮助小水滴”的活动,让学生提出意见和想法。比如有的学生说我们不能随便往河里丢垃圾,还有的学生说我们要懂得水的循环利用,据此开展讨论,学生就能学到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方法。其次,秉持“创新教学”理念,通过组织辩论赛、绘画比赛等方式点燃课堂教学气氛,大家围绕“环保”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问题,在思想碰撞中产生新思维。由此学生了解到环保即环境保护,是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是为了我们能有更加干净美好的生活环境,所以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保护环境。最后,秉持“因材施教”理念,基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儿歌、动画等方式调动其多感官学习,比如《美丽的大自然》《环保小能手》等等,以音乐动画方式讲述环保知识,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其学习兴趣。

教学经验总结:教师在现代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需秉持“人本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理念,“因材施教”理念三个教育教学理念。“人本教学”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新教学”理念旨在创新教学模式以优化教学过程,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因材施教”理念则立足学生分析教育教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方式制定人性化的教学方案。三大教学理念各有侧重,彼此配合,对指导教学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创新改进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方法是推动德育进程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传统德育方法相对简单、粗暴,缺乏可控性和灵活性。教师应结合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成果,选择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比如生活教学法(以生活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知识时参考现实生活经验,从而降低理解难度)、小组合作教学法(借助集体智慧优化个人学习思路和方法,取长补短的同时降低学习压力,快速完成学习任务)、多媒体教学法(以多媒体素材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营造充满乐趣的教学环境)等。

以教學《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为例,生活教学、小组合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可以联合应用。首先在教学导入阶段,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真实的校园环境,拍摄多组反映学校生活的照片(最好照片里能有本班学生的身影),这样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生对导入材料的陌生感。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利用计算机绘图软件让学生合作画出美丽的校园,从而唤起学生心底对校园的热爱之情,之后再以“如何爱护我们的学校”为主题分组辩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从“爱护学校环境”“保护学校教学设施”等方面入手,可以总结很多很好的爱护学校的方法。

教学经验总结:生活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法的混合使用可以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不仅能降低学生的知识理解难度,还能培养其团结协作、思考分析能力,更能调动其多感官学习以提升学习效率和质量。

三、充分应用教学案例

应用教学案例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全面详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式,考虑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案例,从而可以让案例深刻于学生心中,形成“条件反射”。此外,教学案例还需要具有极强的拓展性,即教师可由教学案例拓展很多其他的德育知识,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认知。

以教学《安全记心中》为例,教师可选取的教学案例并不一定是真实存在的,但一定要让学生觉得可信。比如在用火用电安全教育方面,教师可以“小明在家因不慎用火而烧伤胳膊”“居民用火不慎而引燃整座居民楼”为例进行实例讲解,大家在看这些消息时,往往不会考虑消息的真实性,而会被火灾的场景所震撼,然后,教师就可以从案例入手,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正确地用火用电”,拓展“生命安全教育”“法律常识和报警求助”等知识,从而让学生积累生活安全常识,学会尊重、爱护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同时,教师还可以拓展教学案例,组织生命教育活动,比如制作安全教育宣传画报,大家你一笔我一笔绘出生命的色彩,不仅能加深对生命教育的体会,还能为其他的小伙伴敲响警钟。在教师的组织和带领下,大家把画报贴在学校的布告栏上,或是分组到各个班级甚至是老师、校长的办公室分发宣传单,通过这种方式营造“全民教育”氛围,进一步扩大生命教育的影响力。

教学经验总结:案例教学的优势体现在对多元化教学元素的巧妙应用,能够有效融合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和常识,从而启迪智慧、激发情感体验。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来说,案例教学即以生活实例为引,阐述具体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

四、理论和实践的融合

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即引导学生开展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践行德育知识。这个过程中,教师就不能再以虚拟的教学场景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而是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生活,亲身做一做、练一练,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还能加深其对德育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提升教学成效。

以教学《我家的好邻居》为例,教师可以组织“我为邻居送温暖”活动。教师可以领着学生去周围的小区逛一逛,鼓励大家敲开邻居家门,并为他们送上祝福。才开始的时候大部分學生肯定是不敢的,但是在受到邻居阿姨、叔叔的夸奖和肯定后,就会感到幸福和快乐,继而更有信心和勇气参与活动。而在整个过程中,“我”和“邻居”之间相互问好、彼此关怀,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关怀,这会让学生发现生活的美好,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活中的每个人。此外,教师还可通过传统文化节日渗透德育实践活动,比如在重阳佳节可以组织开展关爱老人活动,引导学生去敬老院为老奶奶和老爷爷表演节目,载歌载舞的表演不仅丰富老人的业余生活,更会让他们被蓬勃的朝气所感染,增强生活自尊心和自信心。还可以引导学生用彩纸、胶水一起制作很多很多的“茱萸”送给自己的爷爷奶奶,这样既表达了对亲人的关心,又能让爷爷奶奶感到幸福和快乐。

教学经验总结:实践教学的优势体现在能够将理论知识融入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当中,能够借助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行为方式。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来说,实践教学需立足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兴趣,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感情,向学生灌输更多正能量。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需在教学指导路径的辅助下才能不断优化德育过程,切实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深入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的价值,从德育问题入手对症下药,从优化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应用教学案例以及促进理论实践相结合几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教学分析,从而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快乐学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希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扛起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这杆大旗迎头奋进。

[ 参 考 文 献 ]

[1] 黄雅芳.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生活化教学探析——评《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草根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17(03).

[2] 赵梦雷, 张迪. 新加坡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概况及启示[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8(03).

[3] 杨开勇. 小学生道德教育问题横向探究——评《儿童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J]. 中国教育学刊, 2019(03).

(责编 韦淑红)

作者:黄刚强

第三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树人的渗透策略探析

摘要:渗透德育树人理念是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提出的新主张,教师围绕德育树人理念重塑道德与法治教学结构和流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的领悟能力,也能润泽学生的精神视域、涵育学生的道德素质。本文主要探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树人理念的渗透策略,希望可以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从而实现德育工作和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有机整合,收获更为丰硕的教学改革和育人成果。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德育树人;渗透策略

前言

将德育树人理念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全过程,不但可以全面激活道德与法治教学生命力,也能切实强化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与品格情操,促进新时代小学生综合性能力品格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对接德育工作和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整合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对陈旧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进行多层面更新和重整,才能实现德育树人理念的高质量渗透。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树人思想的渗透价值

我国教育事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标准不断提升,在这一背景之下,主抓德育渗透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德育树人思想不仅是引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开展有效德育的风向标,也能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观念的先进性,值得广大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体系的广泛推行和落实。小学德育教育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心里健康教育、科學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教师应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内容,将上述德育教育内容进行有机关联,以此确保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能力及德育学习能力的双重提升。而且,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融入德育教育,可以补齐传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中缺失的结构,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整体的教学改革水准。也可以强化学生的德育素养,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空间,充分彰显小学教育体系的育人功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人文性和社会性,其职能不仅仅是输出道德与法治思想理论,还肩负着固本铸魂的德育使命。现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藏着优渥的德育资源,教师围绕德育树人思想规划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案,不但可以实现对教材德育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也能彰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功能,从而驱动小学教育体系育人质量的显著增强[1]。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树人的渗透策略

(一)挖掘道德与法治课程德育资源,疏通德育树人理念渗透渠道

赫尔巴特曾指出,“若不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则是一种缺乏目的性的教育机制,而道德教育缺乏教学,就等于失去了教学手段。”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是以精神文明、道德与法治文明、物质文明等建设为基础的知识体系,道德与法治知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实施,能够版主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也让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学习,确立共同理想。正是因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因此,更易于将德育知识内容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相融合,教师可以利用道德与法治教材为教学基础,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内容与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形成有效互补与互相衔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树人思想,使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德育工作的深度整合,确保德育工作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中按部就班的开展。同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大体上划分为两类,即显性德育资源和隐性德育资源,其中显性德育资源表现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和教材中,教师只要有序推进教学就可以顺利实现德育树人思想的渗透,而隐性德育资源则蕴藏着道德与法治课程基础知识的背后,教师在深入钻探的同时还需适时引入拓展性资源,才能真正开阔学生的心胸和视野,使学生接受更加全面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和德育教育。因此,教师在开发道德与法治课程德育资源时,应该活化教学思维、更新教育观念,同步开发显性德育资源和隐性德育资源,这样不但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了解优质思想精神的机会,对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构建和完善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从而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改工作和德育工作的深度整合,大幅度提高德育树人理念渗透效力[2]。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工具,激发学生对德育思想的吸纳兴趣

虽然小学解读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成人思维意识,但激趣仍然是教师需要坚守和落实的基本原则,由于多媒体教学可以为道德与法治课堂营造灵动的气氛,不但可以满足道德与法治教学趣味化和创新性改革需求,也能增强课堂整体的智慧活力,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激发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兴趣,并将德育内容利用多媒体进行呈现。从而加速德育元素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与渗透。时下优渥的互联网教育资源,能够为学生打造开放式的道德与法治学习环境、呵护学生的个性品质,使参与德育学习成为学生的主观行为。因此,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德育树人理念时,应该顺应教育信息化革新发展趋势,加强借助多媒体技术工具,同步促进道德与法治智慧课堂的构建以及德育工作效率提升,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对德育思想的吸纳兴趣,也能在直观的多媒体情境中深化学生对德育思想的理解,从而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完善精神品格的积极情态,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德育树人理念的紧密对接。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进行分析,其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领悟能力,以此培养学生养成以道德与法治思维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也可以使学生参与到现实社会中的能力获得提升,这会在无形中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但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枯燥性、繁杂性,且要求学生记忆大量的理论知识,因此,课堂笔记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可以将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归纳,然后,将相应的德育内容与之融合,能够使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能力和德育学习能力可以获得双重提升。然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电子多媒体记录道德与法治笔记,具有存储量大、查看方便等特点,便于学生后续查看、学习。

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改工作中渗透德育树人思想,不但可以弥补缺失的教育结构,也能切实提升学生的精神品格与德育修养,从根本上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育人品质。

参考文献:

[1]刘会.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融合的实践探索[J]. 教师教育论坛,2021,34(10):91.

[2]张磊.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 中国教育学刊,2020,(S2):134-135.

作者:段洪

上一篇:心理课程学习论文下一篇:产后抑郁症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