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资源论文

2022-04-17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存在资源提供者与使用评价者不一致,平台无法满足师生的基本需要等问题。在“互联网+”背景下,建设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应当基于云计算技术搭建标准化共享平台,基于大数据技术构建教育资源共享质量追溯体系,基于物联网技术建设硬件类教育资源信息链。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校教育资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校教育资源论文 篇1:

对高校教育资源区域性共享的思考

摘 要:明确高校教育资源实行区域性共享的必要性,消除高校教育资源区域性共享的误区与障碍,重视实现高校教育资源区域性共享的有关问题,有利于培养适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育资源;资源共享

文献标志码:A

一、高校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高校教育资源实行区域性共享的现实意义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明确提出了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但是,受到我国社会经济的现实发展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同发达国家比较尚有较大差距,高等教育的投资能力因财力限制尚处于较低水平。高校教育资源仍然是一种稀缺性资源,特别是由于1999年以来的连年扩招,某些地区的高校校舍、教师、图书资料、教学实验设备等资源甚至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以致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制约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近年来,教育部每年都会在高考报名前夕向社会公布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通过这种制度,对办学规模小、办学条件改善缓慢或无力改善的学校,强迫暂停招生或限制招生规模,促使学校的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加大对学校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虽然近年来一部分高校出于规模经济等目的,实施了校校合并,有利于高等学校之间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但是事实上,在一定区域内,不少高校仍处于一种相对独立的教学科研状态,其教学和科研活动,基本局限于学校内部。因此,高校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一定区域内突破校际间的“院墙约束”,将稀有的高校教育资源进行交互共用,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师资结构等,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来提高办学效益,以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这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二、重视区域性高校教育资源的互补性,发挥高校教育资源区域性共享的“放大”效应

由于办学历史或者各个高校办学定位的差异性,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现有高校之间无论是校园环境、校舍、图书资料、实验设备,还是专业的设置、课程体系、教师队伍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许多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探索出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并且形成自己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相对优势和独特的办学风格。“各有所长”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一定区域内高校教育资源的特点。因此,我们在发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要遵循高等教育多层次办学的规律,并且高度重视区域高校间的教育资源互补性,做到取长补短。

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实行区域性共享能够产生资源的放大效应,使教育资源从割裂的单一校园向多个高校合理流动。其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教育资源数量放大效应。高等学校实行区域性教育资源共享可以把相邻学校所拥有的优势资源为我所用,弥补相互间教育资源的短缺状况,实现教育资源区域性数量放大效应,使长期存在的高等学校资源短缺或有限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第二,教育资源时空放大效应。由于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实行区域性共享可以使教师特别是品牌教师在区域内流动授课,为更大范围的学生受到高品位教育熏陶提供更多的机会,还可以通过学生跨校区选课、听讲座、借阅图书资料、参加社团活动和体育活动等使区域内高校的教育资源与人才培养跨越时空限制,产生“放大”效应。

第三,教育资源效益放大效应。由于高校教育资源实行区域性共享一般能使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在数量、时空、专业、学科等方面同时得到放大,各种效应所产生的效益叠加会导致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得以相应地放大;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实行区域性共享的效益放大还表现为低成本的教育资源投入能使区域性教育资源的未来收益提前获得,因此也使高等学校质量和效益得到放大,即教育资源投入产出最优化。

三、消除高校教育资源区域性共享的误区和障碍

在高校教育资源区域性共享中,存在以下主要误区:

一是误认为高校教育资源区域性共享等同于各个高校教育资源的完全开放。高校教育资源区域性共享事实上存在着开放条件和限制,并非是各个高校把所有教育资源无条件地提供给其他高校使用。

二是误认为高校教育资源区域性共享就是高校间的资源合并,因此会丧失各高校对所属教育资源的所有权和支配权、收益权。

要走出以上误区,实现教育资源区域性共享,需要消除以下障碍:

一是资源共享的思想障碍。要实现高校教育资源在一定区域内共享,首先要解决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的思想观念问题。这就需要打破教育管理者在长期的管理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和思维定式,认识到教育资源的区域性共享对教育低投入与高产出的意义,实现跨校际教育资源区域性流动带来的管理创新。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适应跨校区选课、听课、查资料、做实验等新情况,消除学生思想障碍。

二是资源共享的管理体制障碍。高校教育资源区域性共享对教育的投资者、主管部门、各利益群体等无疑都是个新问题,我国高校间学分的互认,高校教育资源跨校际流动的管理等尚缺少权威性部门的政策性指导文件。因此,其共享自然涉及到国家教育政策、教育发展方针和各高校管理差异性的影响。各个高校有自身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如何建立适合资源共享的跨学校管理体系,对学生跨校际流动进行科学规范化管理,包括学分管理、图书资料管理、教学实验设施的管理等,需要教育管理体制创新。

三是资源共享的利益障碍。各个高校作为一个独立的组织,存在自身的利益追求和发展目标,如高校之问拥有的教育资源的不对称性,特别是公办学校与民办高校之间的教育资源的差异性问题等,自然带来社会利益、经济利益的差异性。高校各部门为了维护自己部门的利益,容易对高校教育资源区域性共享形成障碍,从而影响到各高校对教育资源共享做出的正确决策。这就需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具体情况找到共享资源的利益点,才能使资源共享的实施得以顺利开展下去。

四是交通、环境障碍。跨校际教育资源共享必然包括教师、学生在区域内跨校区流动。不少区域的社会环境、交通环境还不能满足跨校区师生流动的安全性、时间性、经济性等问题。这些因素对高校教育资源区域性共享会形成一定的障碍,影响到教育资源共享的正常开展。

四、实现高校教育资源区域性共享应重视的主要问题

1.加强区域内高校教师资源共享,实现教师在校际间流动授课。目前,我国区域内每所高等学校都有自己的较为完整的教师结构队伍,包括不同类别的专业教师结构、老中青教师年龄结构、职称学位结构等,拥有不同学科之间的品牌师资和特色课程。高校教育资源实行区域性共享可以有效地建构一种较为理想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教学资源

的教学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丰富多样的教与学交互方式,打破高校间陈旧的协作交流方式,使教师资源共享在各个高校之间突破时空限制,学生能够受到更多名师的熏陶,并获取甚至跨专业的知识信息。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多学科知识需要并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最终实现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资源优势、又保证学生跨校区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以利于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创新人才。

2.实现区域内高校之间学分的互认。所谓高校学分互认,是指学生除了学习学籍所在学校课程之外,还可以学习其他院校的相关课程,所修得学分可以转换为本校学分,同时本校学分也为其他相关院校所承认。高校教学资源实行区域性共享将带来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的变革,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关系的变革。高校教学资源实行区域性共享,其主要表现为在相邻的学校间或“大学城”内开展合作,以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开展高校学分互认,是顺应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有益尝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优势。学分互认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自主安排教育过程。在校生通过第二、第三专业的学习,就业竞争力也大大提高。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已实施区域性教育资源共享并且做到了学分互认。

3.实现区域内高校教学实验设施等资源的部分共享。目前,我国高校教育资源中教学实验设施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状态。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高校资金来源的差异性,高校校园面积大小各异,学生的数量不同,学习环境差异较大。有的学校教室已显不足,不同学校图书资料各有侧重,单一的资料来源不能有效保证教师与学生的教学资料查阅。对于工科类专业,实验室的设置是高等级人才培养的必要保证,但是,对其投入建设却不是每一个高校都能做到的,问题是各个高校均处于相对的封闭教学状况。因此,高校教学实验设施等资源实行区域性共享,做到取长补短,可使各个高校之间实行开放式办学,共享教学资源,提高其使用效率。

4.重视高校教育资源区域性共享中教育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高校教育资源区域性整合必然涉及跨学校、甚至跨一定区域的教育资源的流动。这给各个区域内高校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图书馆管理、实验室管理、体育运动场所的管理等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其中最为突出的困难是教务管理和教学信息的传递、学生跨校区流动、图书借阅、实验室安排等。要切实解决这些困难,就必须借助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手段来弥补跨校区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的不足。为此,需要研制开发新型教学课程管理、教学计划管理、考试管理、实验实习管理等多种教学管理系统软件、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网络系统软件,开发并在网上运行跨校际选课系统、排课系统、学分认同系统、图书借阅管理系统等,以节省人力、财力和物力,并极大地方便各学校学生交互式学习。而对于那些未建立校园网的高校,亦可通过互联网,开通网上选课。高校教育资源区域性整合中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有利于跨学校教学管理和学生思想管理新模式的需要,从而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在重视高校教育资源区域性整合中教学管理系统软件开发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对任课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管理意识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实现高校教育资源区域性整合中教学管理、硬件现代化与软件现代化的统一,发挥高校间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用。

[责任编辑:邹芳启]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张 鹏等

高校教育资源论文 篇2: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存在资源提供者与使用评价者不一致,平台无法满足师生的基本需要等问题。在“互联网+”背景下,建设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应当基于云计算技术搭建标准化共享平台,基于大数据技术构建教育资源共享质量追溯体系,基于物联网技术建设硬件类教育资源信息链。此外,还要重视高校教育资源共享保障体制,加强教育教学人员运用信息技术软硬件的能力,对技术开发人员开展教学理论培训,搭建师生与软硬件开发人员的持续交流平台,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价与激励制度,营造知识共享氛围。

关键词:知识共享;教育资源共享;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信息链

近几年,传统的教育行业在“互联网+”行动计划中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换代升级。纵观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一直是一项重要战略,这项战略推动我国高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推动全社会教育理念变革,有助于建设学习型社会。在“互联网+”时代,深化教育信息化,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推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提出,要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运用信息通信技术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不仅可以解决资源稀缺与资源浪费问题,还有助于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将科技文化实力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

一、我国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现状

根据《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截至2015年,我国高校在校生规模达到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如此龐大的生源数量既提高了高校办学的效益,又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学资源提出了较高要求。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已成为教育界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各地高校都开展了教育资源共享实践。2011年,辽宁省试水建立了高校学生网络在线跨校修读学分的校际协同育人新模式,开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76门,辽宁省近30所高校万余名学生可以在线跨校取得学分。2014年,江西省依托南昌大学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整合了省内优质课程与教学资源,并联合21所高校签订共享选课协议,在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2015年,京津冀三地开展了广泛的教育一体化实践,《北京市教委2015年工作要点》提出,要推进与天津、河北两地的合作,实现高等教育教学科研资源共享,建立学生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协商机制,推进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

要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共享,通常需要借助网络来搭建平台,在教育资源共享实践中,云计算技术一直被广泛应用。韦锦义等运用高性能的云架构设计了包括科研平台共享、高校资源整合、云计算与虚拟化、网络计算、数据中心、访问与信息保护、数据管理在内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组织架构。韦锦义、王智文、向桂云:《基于高性能云架构的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构建技术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第S1期,第167-168页。陶佳等对利用云计算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主张进行“区域公共云”建设,将教育资源上传至共享服务系统的服务器群,再提高云端资源的覆盖率。陶佳、王清:《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策略》,《高等农业教育》,2015年第2期,第22-24页。目前,高校实验室建设受到经费、用地等因素的限制,一直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以大大改善这种状况。孟利民等提出构建远程多媒体网络创新平台,借助多媒体通信交互系统、远程接入设备和一系列软件实现实验室资源的对外开放与共享,学生登录平台操作实验设备,实现校际教育资源共享。孟利民、胡晓锋、华惊宇等:《教育资源共享与远程多媒体网络创新平台构建》,《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年第11期,第103-106页。任友群等从系统科学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信息化环境中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结构功能框架,他们认为必须提高资源共享适应性效率,资源共享系统的结构与环境决定了资源共享的功能与效率,系统综合是从微观到宏观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任友群、徐光涛、王美:《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系统科学的视角》,《开放教育研究》,2013年第5期,第104-111页。

总体而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搭建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制定运行机制,我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要想紧跟“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借助互联网思维,利用科学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必须将信息通信技术与教育资源的共享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二、我国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资源是高校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的基础,以信息通讯技术为支撑的资源共享平台与运行机制将会大大增强各高校的办学实力。但是,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资源提供者与使用评价者无法协调一致

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通常需要若干所高校联合起来,共建线上线下教学发展实验中心,以此实现教育资源的开发、共享、管理,但是在运作的实践中往往存在校内与校际资源无法协调一致的问题。在资源共享机制中,高校是教育资源的提供者,高校教师与学生应积极参与资源内容的界定、教学质量反馈与评价等工作。但是,教师与学生在获取本校的教育资源时,常常受制于僵硬的管理制度和繁杂的登记手续,更不用说获取校外的教育资源。我国高校内部多采用“校—院—系”的金字塔式组织管理结构,图书、实验室、师资、线上课程等教学资源隶属于不同的教育资源管理部门,各学院因为资源存量不同、软硬件基础设施搭配不同而无法分享资源。校际教育资源分属于不同院校之下的不同行政部门,因为地理位置相距较远,信息沟通渠道不通畅等问题,决策者在管理教育资源时无法进行统一的调度与决策。这种分散的管理体制难以盘活教育资源存量,不利于发挥教育资源的整体价值,无法提升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二)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无法满足师生的基本需要

一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存在差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很多内陆高校有意吸收引进东部沿海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参与教育资源共享实践,却因为本地区缺乏配套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而无法灵活运用各种网络资源,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高等教育资源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共享。

二是教育资源库建设存在结构性失衡。一些高校虽然拥有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某些学科却受限于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再加上地方高校竞争,很多地方院校尤其是拥有特色专业优势的地方特色院校无法完全公开专利文献。一方面,经管、英语、计算机等专业资源过剩;另一方面,海洋、航天、环境等专业存在资源断层,急需相关学科资源的师生无法得到及时的帮助。除了线上教育资源如精品公开课、课件、试题库、案例库等之外,线下的实验室仪器设备等资源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共享。目前,我国高校的实验室仪器设备资源仍停留在校内共享阶段,校际共享因为手续繁琐、地理位置等因素一直不能有序地开展。

三是资源共享缺乏统一标准。“高等教育资源的显著特点是来源广泛、数量庞大、结构复杂、形态各异。”卢静:《基于云技术思想的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教育与职业》,2012年第21期,第150-151页。高等教育资源来源广泛,既有来源地相近、使用背景相当、开发技术相似的教育资源,又有地理位置相距遥远、背景差别巨大、技术参差不齐的高等教育资源。因此,即使高等教育资源具有可获取性,可用性依然不足。就精品课程类软件共享的实际而言,由于开发院校不同,所依据的教科书和讲义不相同,开发标准与课程的“身份标识”不同,学生即使使用同一学科领域内的精品课程等资源也会遇到诸多不便,从而降低了教育资源的有效性。由于分属不同的院校,缺乏统一的使用标准,实验室、仪器設备等硬件类教育资源在使用中还会面临用途混淆的问题,进一步降低了教育资源的有效性。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设

(一)基于云计算技术搭建标准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建设标准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就是教育资源的提供者构建统一的网络服务集群,汇聚各类数字化教育资源,并向不同的教育资源使用者提供服务。建设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标准化教育资源平台,首先要对各类软硬件教育资源进行元数据定义。所谓元数据,就是描述数据的数据,可以描述教育资源的存储位置,收集历史使用数据及格式属性信息,据此对各类教育资源的云端检索信息进行编目。编号连续、描述方式统一的元数据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统一化云端管理,为数据的统一存储和调用提供依据,也可以为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使用者在检索云端服务器集群中的教育资源时提供便利。其次,云计算技术可为教育资源共享提供基础设施。教育资源的使用者(教师或学生)可以从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设施中获得服务,从云端服务器中获得存储空间和计算能力,从而降低对终端设备的配置要求。也就是说,学校无需关注基础平台和公共软件的建设,只需关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设计。张秀琦、田皓月:《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研究》,《电子设计工程》,2017年第5期,第29-32页。教师与学生可以利用教室内的计算机向云端服务器发送需求,云端服务器直接调用相关软硬件,并将相关画面、音频、数据发送到教室中的计算机,从而实现资源共享。最后,云端服务器还可以联接相关教育资源服务群,实现教育资源的区域化整合,放大资源共享的效应。云计算技术还可以统一归集、调配云端数据库中的图书馆资源和优质教师资源,既可以以区域为单位整合优秀文献类教育资源,实现优质书籍文献类教育资源的共享,又可以使优秀教师在基于云计算的标准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中自由交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进一步促进优秀教育资源的优化升级。

(二)基于大数据技术构建教育资源共享质量追溯体系

大数据的核心在于挖掘,找出隐藏在大量信息背后的价值。构建教育资源共享质量追溯体系,就是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挖掘信息价值的能力,在网页界面或移动终端及时追踪教育资源使用者的使用习惯与学习偏好,再反馈给教育资源开发环节,以学生需求为导向重新设计开发资源。

基于大数据技术构建教育资源共享质量追溯体系,首先要对各高校分散的网站、论坛及专家的博客等进行统一的信息采集,共享使用者数据。目前,网络学术论坛、专家博客等提供的大数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经成为学科发展的新兴资源,开发共享这类资源既是学科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性步骤,也是在新媒体、大数据环境下有效建设与利用学术资源的必然选择。各种互联网信息交流平台是师生下载、分享、交流教育资源的主要网络阵地,可以为大数据技术的深度挖掘提供海量的信息资源。通过对存储在云端服务器内的用户习惯、检索历史、评价反馈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云端服务器可以追溯资源使用过程中各环节的信息,诊断出使用者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偏好,分析教育资源产品的供需信息,对下一个教学阶段、不同类型的教育资源需求进行趋势性的预测,为决策者提供教育资源共享方案。其次要在教育资源管理环节就有针对性地采集相关信息,从而实现资源的精准化建设。适应性的资源推送和动态聚合能够弥补资源建设过程中的结构性缺陷,有助于解决区域间不均衡的问题。 杨现民、赵鑫硕、陈世超:《“互联网+”时代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发展》,《中国电化教育》,2017年第10期,第51-59页。大数据技术通过分析、编目教育资源元数据,可以发现教育资源的结构性缺失,为教育资源在学科间和区域间的配置提供决策依据。利用大数据技术,原先缺少教育资源的学科领域可以得到及时的补充,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大数据技术可以分析区域间教育资源的分布状况,为高校间的软硬件资源共享提供最优路径,细化高校“一对一”的共享途径,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推动区域内高校教育资源共享。

(三)基于物联网技术建设硬件类教育资源信息链

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就是通过传感器技术将各种末端设备按约定的通信协议与互联网结合,对物品信息进行智能化管理。在高校硬件教育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如果仪器设备的可用性信息不畅通,将严重影响资源共享,降低利用效率。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教育资源信息链,就是通过传感器将仪器设备末端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及时监控并判断仪器设备等硬件教育资源的使用状况(闲置或占用),结合需求信息减少资源闲置现象,满足师生对硬件类教育资源的共享需求。

首先,实现物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与控制。在资源使用者所掌握的移动终端架设传感器,可以轻松掌握师生在专业领域方面的信息以及他们对硬件教育资源的需求,利用云端服务器分析资源可用性、地理位置、学科群目录等,计算使用者与待用硬件资源的距离,对硬件教育资源和资源使用者进行配对,为资源使用者寻找最方便的可用硬件资源,为高校提供丰富多样的硬件类教育资源共享策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其次,实现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传递与控制。通过连续监控硬件教育资源的使用频率、所属学科群、周边环境信息、使用人员等数据,云端服务器可以及时掌握硬件资源的结构性缺失状态,研判某一学科或领域的资源稀缺程度,为硬件教育资源的采购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最后,实现实时、动态的信息传递与控制。将同一所高校内部的硬件教育资源与硬件教育资源使用者的信息无缝对接,可以实时动态监控硬件类教育资源使用者的学习状况,为进一步的连续跟踪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使用者及时调整学习方案。

(四)建设高校教育资源共享保障体制

要实现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顺利运行,不仅需要各种信息技术与平台,还需要一定的保障机制,为“互联网+教育教学”的“最后一公里”提供各种技术与人才支持,解决使用过程中的各种不兼容问题。

第一,加强教育教学人员运用信息技术软硬件的能力。目前,在全国现有教职工中,真正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人员比例并不高,教师在云端共享平台上对在线教育资源的开发、获取、评价、反馈等能力不强。由于知识结构不同、技术水平有限,教育教学工作者在与软硬件开发人员的沟通过程中存在认知差异。针对这一问题,应当对教育教学人员加强培训,提高他们应用教育教学软硬件的能力,鼓励优秀教师开发共享精品课程、课件等教育资源,进而提高在线教育资源的整体利用水平。

第二,对技术开发人员开展教学理论培训。与现代工业技术下产品的社会化大生产不一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时代发展且个性鲜明的优质人才,而非千人一面的教育“产品”。因此,教育领域的各种软硬件不能为了应用而应用,仅仅把计算机、互联网当作浏览教学视频、查询作业答案的工具,而要充分考虑当代高校师生的个性特点与关注焦点,将信息通信技术融入大学教与学的每一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教学水平。现有的教育软硬件资源无法完全满足高校师生的教育教学需求:与教学环节的设计不匹配,得不到高校教师的青睐;题库更新不及时,案例数据库信息陈旧,高校学生不欢迎。因此,在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等方面对技术开发人员进行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搭建师生与软硬件开发人员的持续交流平台。要使教育软硬件资源真正为广大高校师生所欢迎,满足各种使用需求,必须促成教育教学系统与教育软硬件开发人员的持续交流。只有这样,教育软硬件开发人员才能掌握教与学各环节的特点,设计出贴合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作业、练习、问答、考试等各流程的软硬件资源。通过与开发人员的沟通,高校师生可以更好地使用在线教育资源,提高高校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第四,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价与激励制度。现有的高校精品课程共享方式通常是各高校先申请建设本校优势学科网络课程,再与其他学校共同分享,在教育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必然存在共享主体与资源数量不均衡的问题。要激励各高校集思广益,为精品课程、课件等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多作贡献,就要构建公平公正的评价与激励机制,依据资源下载量、使用量、用户评级等指标对优秀在线教育资源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流程要公开透明,对评价结果要予以公示。据此对教育资源提供数量多、教育资源质量好的院校及个人进行表彰或者给予实物奖励,激励各高校师生乐于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从而提高云端教育资源平台的资源总量与质量。

第五,营造知识共享的氛围。团队的知识共享意愿主要来自团队成员对团队知识共享环境与氛围的感知。王济干、龚海燕:《高校创新团队知识共享场的培育与评估》,《阅江学刊》,2010年第2期,第61-66页。在高校的教育资源建设团队中,营造知识共享的氛围能增强教师的凝聚力,鼓励他们携手打造优质教育资源。教师的资源建设能力各不相同,知识共享的能力和意愿自然参差不齐,要营造知识共享的氛围,管理者要帮助教师缩小固有的知识差异。一方面,管理者应当鼓励教师利用电话、微信等方式积极交流,建立关系网络缩小心理差距,共同打造教育资源;另一方面,鼓励团队成员参加培训,缩小知识差距,从而更好地为共同开发教育资源而努力。

四、结 论

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不仅是技术,还代表着创新思维。在“大数据+”背景下构建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要始终面对高校師生,面向人性,运用互联网思维合理整合信息,丰富教育资源。构建基于“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的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可以促进高校共享教育资源,提高我国高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作者:孙薇 于翔

高校教育资源论文 篇3:

高校教育资源信息化研究

摘要:《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信息化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大力推进信息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然后,全国各地也提出了重点实施方案。比如,海口市政府提出了电子政务建设、数字学习创新、基础设施优化等几大信息化项目,包括建设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完善了教育教学服务平台,为学习型、创新型社会的逐步实现奠定了基础,也进一步推动了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对高校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本文深入探讨了高校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相应的优化路径,以期提高高校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的质量,为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教育研究

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2.0时代的到来为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不仅仅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推动着教育事业的变革。如何提升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增强通识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资源的信息化建设,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教育实践证明,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开发专业课程教学资源,是高校改革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这需要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对各类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升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专业课程教育、培训成效,从根本上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需求。推动高校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提升毕业的多层次就业率,并有效缩小高校教育与专业人才需求之间的信息差距,增强高校专业课程建设工作的针对性。

一、高校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是专业创新的重要基础

在现代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专业课程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国内外高校新的研究热点,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在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使用频率也在不断上升。高校在专业课程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东风,利用不同的课程信息资源构建学习资源库,推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是提升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推动专业课程教育创新的重要基础。

在信息技术渗透于高职教育各个专业领域的前提下,推动专业课程资源的信息化建设能够帮助教师不断完善个人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探究出新的教育问题解决方案,特别是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动力不足,专业课程教学时间有限等问题。可以肯定的是,产业的不断升级推动着专业课程内容的动态化调整,而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能够推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同时与行业发展需求匹配,逐渐演变为新一轮的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内生动力。

(二)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高校改革的主要方向

在现代信息技术与经济全球化不断交织与融合的过程中,国内外的产业分工进一步深化,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经济竞争格局被进一步重塑,在这样的经济发展背景下,综合性应用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高校的教育资源建设工作要充分依托信息技术的优势,在课程门类上进行基础的整合,不断提高网络课程资源、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的利用率,才能够肩负起输送综合性职业人才的历史责任。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同时也是对传统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有效调整,是提升专业课程师资团队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调整个人的教学模式,同时提升个人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从而提升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质量。

二、高校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及方向

(一)高校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主要根据不同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阶段性需求,对专业课程资源分阶段进行建设,在资源投入上较大,同时教育资源不同程度地分散在不同的教育部门手中。这种情况不仅难以解决高校专业课程建设发展的主要需求,同时在以人员编制改革为基础的教育资源建设工作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连续性和整体性有所不足,同时不同的教育部门对自身教育资源的使用断开了整个控制系统的闭环,很多教育资源没有办法相互补充使用,导致一些具有共同基础的课程资源重复建设,并且教育资源供需不平衡。

(二)高校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方向

开展高校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工作,首先需要高校立足于自身的教育实践基础,推动网络课程资源、信息化教学平台和教师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推动专业课程信息化资源的共享,同时构建专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服务平台,推动各专业教育资源的共享。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服务平台分布在不同专业课程中,提升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除此之外,高校要从专业课程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当前的教育管理机制和教育资源进行设计,搭建学院的数字化学习平台,从而推动信息技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模式和具有层次性的、具有控制反馈功能的专业教育资源系统。

三、高校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路径

(一)建立教育资源信息化平台

建设教育资源信息化平台,是开展高校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必要前提。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平台实质为多层级的控制反馈系统,平台主要由控制器和接收器的子系统、分层执行器和系统检测器组成,整个平台系统由四层子系统构构成闭环。在这其中:

系统控制器为“系统组织”子系统,是系统的管理層,主要负责协调和提高系统效率,对教育资源信息进行整合并进行信息反馈,对不同的操作指令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处理,同时提出新的资源需求,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在系统平台上不同的操作者可以制定学习目标,由系统作出决策,对不同的资源进行分层管理并进行相应的控制,对于操作结果呈现的资源信息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属于信息化平台系统的智能控制器。

系统接收器由“资源需求”子系统实现,主要负责各类信息的接受与处理。“资源需求”子系统属于信息资源数据库。在现代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平台可以通过这一子系统不断完善并更新教育资源信息,这一系统的设计符合当前高校的信息化建设需求。

平台的“执行结构”子系统负责决策任务的实施、执行,在一般情况下,这一系统一般集成在院校的信息技术中心。“执行结构”子系统由学校的不同资源部门和下属职能部门组成,不同部门之间的教育资源信息相互补充,服务于相同的系统目标,共同完成相应的决策任务。

“分析处理”子系统主要负责系统检测,为操作者提供当前学习系统中的各类资源的应用和需求信息,推动系统平稳有效发展。

子系统的对象不仅仅包括专业课程教师,同时也包括系统开发人员、学生以及资源共享人员,他们既是信息化教育资源的信息源,同时也是资源应用目标。不同的人员之间有着不同的接触与合作,需要不同的教育职能部门以及不同的专业课程教师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

构建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平台,需要院校系统整合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效率,从整体上推动院校教育资源结构体系的调整、开发和利用形式。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建设需要整体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与互补利用。由于当前很多高校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受到人员所有权的限制,存在自主经营的现象。所以,推动教育资源建设改革工作受限需要对高校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提升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不断满足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数字化、信息化发展的需求,提升人力资源教育培训质量。

(二)建立信息化专业课程体系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推动综合性职业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由职业教育转向普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更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优势。推动高校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学生个人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地掌握好教育信息化的各类专业知识技能,同时也要注重建立信息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深化学生对信息化学习手段和各类信息化教育资源的理解与运用,提高学生对教育资源的综合应用能力。

高职院校要构建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系统,推动学生对课程知识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操作技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督导委员会的指导计划,结合自身学科发展特点,在大学一年级培养学生尽可能掌握信息技术手段,根据学科培养计划,科学制定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保证学生能够掌握各种专业相关软硬件技术平台的操作和使用,从而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提供参考。需要指出的是,要实现新的教学改革方案,必须建立有效的公共课教学建设管理机制,通过有效的统一建设的方式,保证和提高改革后的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包括构建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实验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方案,以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确保整体教学质量。

(三)建立信息化专业课程目标

陈至立曾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融合,鼓励信息技术手段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育部还不断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研讨,推动新的教育改革,明确高校的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要面向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在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计算机应用和开发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化资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化学习素养。”

推动高校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学校对不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将基础文化课程和专业必修、选修课程内容与高校特定学科发展特点、学生培养方案、机房实验基本条件和人才社会需求相结合,整合专业课程技术资源、信息技术方法、学科人才资源、教学资源建设,推动信息化资源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为了保证整体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统一教学规范和要求,改变课程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减少不必要的重叠设置,使课程内容服务于学科群,为了有效培养和引导学生的综合实践和创新精神,提高具有本专业背景的学生综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程的研究与建设,最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通过科學开发利用网络数字化教学资源,注重培养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有效掌握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以及开发和再学习的思路和技能,并研究建设一系列专业基础课程数字化教育资源,使之成为一个更加科学有效的信息教育课程体系,从而保证信息化教育的整体质量。

四、结语

综上,在现代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推动高校专业基础课程和文化通识课程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建设活动,是信息社会发展背景下,满足行业对知识结构人才需求的必然趋势。高校首先要组织不同的课程教师开发各类网络教学资源,其次是要构建相应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形成内容丰富、功能健全的课程教学资源平台,最后是要建立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建设目标,推动学生掌握专业课程知识,发展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择业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艳柳,巩晓宁,杨欣伟.云计算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2021(09):81-82.

[2]屈斐.信息化时代下高校教育变革趋势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1(05):64-65.

[3]吉广萍.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建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07):110-111+121.

[4]赵晓峰.教育信息化建设与中国各层次教育难题破解[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1(02):138-141.

作者:孙小江 周琴

上一篇:传统经济管理论文下一篇:高职班级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