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会计核算论文

2022-04-19

【摘要】高校教育成本是评价中国高等教育效率的重要指标。高校教育成本的概念界定、会计核算范围以及会计处理技术等问题都是当前理论界和财务实务中研究的重要问题。在借鉴他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本文认为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应该考虑到宏观经济和高校性质的影响作用。鉴于此,本文对比分析了高校教育成本概念的广义与狭义之别,分别提出了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校教育会计核算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校教育会计核算论文 篇1: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辅助账务系统及运行设计

【摘 要】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需要经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环节,这一过程需要借助账务系统来实现。文章在分析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辅助账务系统运行架构的基础上,基于教育成本核算的特殊性,具体探讨了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辅助账务系统确认、计量、记账和报告四个环节运行的特殊设计。研究表明,基于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应独立于日常会计核算账务系统,单独设置辅助账务系统,专门用于分类明细核算高校教育成本较为恰当。

【关键词】 高校教育成本; 教育成本核算辅助账务系统; 运行设计; 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

一、引言

如何有效地分类(分学历层次、分学科专业)核算高校教育成本,是高校教育成本会计核算的主要目标,但却是一道不容易解决的难题。其主要原因,一是现行高校会计核算确认与计量基础的障碍:现行高校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却必须采用“权责发生制”,如果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则需要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对现行会计核算数据中大量有关教育成本会计数据进行转换,但其转换工作技术性强、工作量很大;二是现行高校会计核算不统一障碍:事业会计核算与基建会计核算分离、并行,如果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则需要花大量时间对两套会计核算账务系统中的有关教育成本数据进行疏理、整合;三是教育成本核算账务系统构建障碍:账务系统是借助高校日常会计核算账务系统,在同一套账务系统下核算教育成本?还是另外设立辅助账务系统,单独对教育成本进行明细核算?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财政部2009年发布了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在制度设计上将权责发生制引入会计核算中,资产及收支科目分类设计上考虑了教育成本核算的需要,并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基建会计核算并入形成统一会计核算等,这些将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提供会计制度上的保障。为此,本文重点探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辅助账务系统构建及运行设计,从而为有效地分类核算高校教育成本提供一项新的解决方案。

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辅助账务系统的构建及其运行架构分析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辅助账务系统的构建

理论上讲,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账务系统构建有上述两个可供选择方案。如果采用前一方案,那么一方面要依据《征求意见稿》的要求,按期(月份、年度)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年末还要按照财政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编制财务决算报表;另一方面要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按期(学年度)编制教育成本报表。在此方案下,首先,按《征求意见稿》要求的费用类最明细科目进行费用支出核算,需要至少六级明细核算(即费用支出二级明细科目核算,区分财政拨款支出与非财政拨款支出、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核算;此外,还要按财政收支分类科目要求的经济内容至少二级核算);然后,对每一项最明细费用支出再进行教育成本确认,若确认为教育成本,则需要进行三级教育成本明细核算。如此一来,明细核算级次至少九级。该方案有以下缺陷:一是要求所有审核记账财会人员都要能熟练掌握教育成本核算知识和技能,这对高校财会人员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二是对费用支出编制记账凭证时,所选择的会计科目要求在费用类最明细科目下还要设置教育成本明细科目,至少九级的明细科目将导致科目代码及文字表述太长,使会计凭证难以容纳。此外,内容摘要既要满足一般费用支出的说明,又要顾及教育成本内容表述,会顾此失彼。显然,该方案不可取。

为此,笔者提出采用后一种解决方案,即利用高校会计核算通用软件(无需再开发或另购会计软件),单独设立一个辅助账套,专门用于核算高校教育成本。该方案一方面不影响高校日常会计核算,另一方面只需在财务部门设置教育成本核算岗位,配置一个或几个专职会计人员,就可以有效地分类核算高校教育成本。该方案无须再详细审核已审的原始凭证,只需根据已审并装订成册的会计凭证(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按照记账凭证序号逐一查验:对费用支出的每一份会计凭证进行教育成本确认,若涉及教育成本,则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否则,跳过不予以核算。另外,在教育成本核算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大量日常会计核算账务系统下长期资产(长期待摊费用、在建工程、基本建设支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明细账簿记录,只需在期末编制有关公共教育成本费用分配表,从而可节省大量核算工作量。因此,该方案在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框架下完全可行。本文的后续研究正是基于该方案。

(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辅助账务系统运行架构分析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按照会计核算的一般规则,必须依次经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环节。其中,确认是教育成本核算的定性分析,计量是教育成本核算的定量分析,记录是教育成本核算的技术手段,报告则是教育成本核算的最终目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需要借助辅助账务系统来完成,这个账务系统既是独立的账务系统,又与高校日常会计核算账务系统密不可分。下面对该辅助账务系统运行架构作简要分析见图1。

1.高校教育成本确认——项目确认、归属期确认和归属对象确认

高校教育成本确认是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第一个环节,同时也是计量、记录、报告三个环节的基础和前提。会计确认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哪些项目应该要进入会计系统(应否确认)?这些项目应记录为什么要素(如何确认)?什么时间予以确认(何时确认)?对于高校教育成本确认而言,应否确认?即一个项目是否应确认为教育成本,要看该项目是否同时满足确认的四项标准: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如何确认?即被确认为教育成本的项目应记录为什么教育成本科目问题,这需要设置一套科学的教育成本项目体系(本文后面讨论);何时确认?即要求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记录。

高校教育成本确认是建立在高校日常会计确认基础上的确认。针对高校日常会计核算已审、装订成册的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首先,进行教育成本内容确认,即将高校全部费用区分为教育成本费用和非教育成本费用。对高校发生的每一笔费用支出,若满足教育成本确认条件,则确认为“教育成本费用”予以核算;否则,应作为“非教育成本费用”,跳过不予以核算;其次,进行教育成本归属期间确认,即在教育成本费用中区分为本期教育成本费用和非本期教育成本费用。这里,“本期”是指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期间,不是高校日常会计核算的期间(公历年制)。笔者认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期间应采用学年制,即每年9月1日至次年的8月31日止,这主要是基于与教育部要求填报的《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和其他统计报表的统计口径一致。最后,进行教育成本归属对象确认,即在本期教育成本费用中区分直接教育成本和公共教育成本费用(间接教育成本)。对于属于本期教育成本费用,凡能明确某一教育产品负担的,直接计入“教育成本”明细科目核算;凡不能明确确定由某一教育产品负担的,应先计入“院系公共费用”或“校级公共费用”及其明细科目归集核算。

2.高校教育成本的计量——公共教育成本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高校教育成本计量是“根据特定规则把数额分配给物体或事项的活动”(葛家澍、林志军,1990),包括选择计量尺度、确定计量规则和分配具体数量。由于高校教育成本中直接教育成本小,间接教育成本大,因此,高校教育成本计量关键是间接教育成本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这涉及两大块:一是非本期教育成本费用,如长期资产(长期待摊费用、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支出,可利用高校日常会计核算账务系统相应的账簿记录进行归集,学年末,编制“高校固定资产折耗分配表”和“高校公共教育成本费用分配表”,进行公共教育成本费用分配。二是本期教育成本费用中公共教育成本费用,记入“院系公共费用”或“校级公共费用”及其明细科目,进行公共教育成本费用归集,学年末编制“高校院系公共教育成本费用分配表”和“高校校级公共教育成本分配表”。

3.高校教育成本记录与报告——教育成本记账凭证与教育成本统计表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记录,是在教育成本确认、计量的基础上编制记账凭证,它以“高校教育成本确认审核单”作为“自制原始凭证”(后面详述)。通过教育成本的会计记录,形成以教育成本凭证、账簿、报表为主体的完整教育成本会计档案,以备将来教育成本验证、审查。

高校教育成本报告是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最终成果,它是反映高校在一定期间内教育成本的书面文件。完整的高校教育成本报告应包括高校教育成本统计表和附注说明。限于文章篇幅,本文仅探讨高校教育成本统计表的设计。学年末,根据“教育成本”明细账簿记录、“高校院系公共教育成本费用分配表”和“高校校级公共教育成本费用分配表”,结合其他有关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统计表,编制高校教育成本统计表。

三、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辅助账务系统运行设计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辅助账务系统是一个特殊的、支出核算系统,有其特殊性。这需要从教育成本核算实际需要出发,对其辅助账务系统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运行中进行一些特殊设计。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运行确认环节——教育产品矩阵代码明细表设计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确认包括内容确认、归属期间确认和归属对象确认。其中,教育成本的内容确认和归属期间确认,前面已讨论,这里不再重述,而归属对象确认则涉及到教育成本对象的设计。

高校教育成本对象是指归集和分配教育资源耗费的载体。对于企业而言,成本对象是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同理,高校教育成本对象也应当是教育产品——各类学生。由于高校办学形式多种多样,从而形成名目繁多的各类教育产品。如果对这些教育产品不分轻重,一律都进行分类教育成本核算,既无必要,又浪费人力和时间,因此,高校教育产品应区分重点,一般为各年级、各学历层次、各学科专业的全日制普通学生。为简化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本文对教育产品界定为全日制“各年级、各学历层次、各学科专业的普通学生”。由于教育部已建立完整的学科专业分类目录及代码,为便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电算化,必须建立教育成本对象——教育产品代码。笔者提出按学科专业和学历层次两个维度构建高校教育产品矩阵代码方法(表1),另加上年级代码(学生入学年度),就形成完整的高校教育产品代码明细表。如代码2010M020205,表示2010级产业经济学硕士生。

(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运行计量环节——教育成本科目体系构建与公共费用分配设计

1.高校教育成本科目体系构建

高校教育成本项目既是提供教育成本信息的载体,又是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确认、计量、记账、报告的前提条件。高校教育成本项目设置多少个数、设置多少层级、设置哪些等,应该遵循“精、重、特”,这里,精——教育成本项目个数及层级应少而精,否则,会增加许多不必要的工作量;重——教育成本项目应该重点突出;特——教育成本项目应突出反映高校人才培养耗费的最显著特点。为此,笔者提出仿照企业“完全成本法”(由于高校教育成本中间接成本占绝大比重,因此没有必要按“制造成本法”构建教育成本科目体系)设置高校教育成本六个明细科目:教学成本、科研成本、管理成本、资产折耗、财务成本和其他成本。考虑到高校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和固定资产购置是主要资源耗费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成本、科研成本和管理成本科目下均设置人员成本和公用成本明细科目,在资产折耗下按固定资产使用方向设置教学折耗、科研折耗、管理折耗和其他折耗明细科目。限于篇幅,本文未对上述教育成本科目体系核算的内容进行深入界定,另文探讨。

2.高校公共费用分配设计

高校教育成本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直接教育成本较小,而公共教育成本则很大,这就涉及到公共教育成本费用如何分配的问题。为简化教育成本核算,通常公共教育成本按受益学生的约当学生人数进行分配,固定资产按预计使用年限的“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反映资产折耗。

(1)高校约当学生人数折合系数设置与约当学生人数统计表设计

目前,国家尚未对各层次、各学科专业的约当学生人数折合系数作出统一规定,笔者给出“高校各学历层次、各学科约当学生折合系数表”(表2)和“高校约当人数统计表”(表3),供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时参考。

(2)高校固定资产折耗分配表

高校固定资产在日常会计核算账务系统下进行明细分类核算,并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计提折旧。学年末,根据高校日常会计核算“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等明细账簿记录,编制“高校固定资产折耗分配表”(表4)。

(3)高校公共费用分配表设计

本期发生的间接教育成本费用,于发生时在“院系公共费用”、“校级公共费用”及其明细账户中进行归集。学年末,根据“院系公共费用”、“校级公共费用”明细账簿记录,以及高校日常会计核算账务系统下“长期待摊费用”、“无形资产”等明细账簿记录,编制“高校院系公共教育成本费用分配表”(表5)和“高校校级公共教育成本费用分配表”(表6)。

(三)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记录环节——会计账户设置、教育成本确认审核单及记账凭证设计

1.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会计账户设置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需要设置相应的会计账户,笔者提出设置“教育成本”、“院系公共费用”和“校级公共费用”三个会计账户。其中,“教育成本”账户核算教育产品的完全成本,在“教育成本”账户下按教育产品(代码)及教育成本二级明细科目设置明细账户,并在“教学成本”、“科研成本”和“管理成本”下设置“人员成本”和“公用成本”明细账户;“院系公共费用”账户核算院系发生的、不能直接计入教育产品“教育成本”的间接费用,在“院系公共费用”账户下,按院系名称(代码)及教育成本明细科目设置其明细账户;“校级公共费用”账户核算院系以外发生的、不能直接计入教育产品“教育成本”的间接费用,在“校级公共费用”账户下,按上述教育成本明细科目设置明细账户。

2.高校教育成本确认审核单及记账凭证设计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是在高校日常会计核算基础上进行的辅助核算,即对已审、并装订成册的会计凭证逐一进行教育成本确认:若确认属于教育成本,则编制相应的记账凭证;反之,跳过不予核算。为方便编制记账凭证,同时便于将来教育成本复核、审查,笔者提出设计“高校教育成本确认审核单”(表7),既是高校日常会计核算账务系统下会计凭证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辅助账务系统下记账凭证之间的“桥梁”,还可作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辅助账务系统下记账凭证的附件。

此外,在会计核算账务系统中,由于记账凭证是按借贷记账法编制的,因此,在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编制记账凭证时,除借方按常规填制教育成本科目(明细科目)外,需另设置“教育成本总额”辅助会计科目,用作贷方科目填制,一方面满足借贷记账法“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要求,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该科目获得高校教育成本总额信息。

(四)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运行报告环节——高校教育成本统计表设计

“高校教育成本统计表”(表8)是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最终成果,它反映了高校在一个学年度全部教育产品总括和明细(分学历层次和学科专业)教育成本信息。通过若干学年度的“高校教育成本统计表”,很容易测算出高校全部教育产品完整培养周期(学制)的教育成本信息和各个学科教育成本信息。限于文章篇幅,这里不讨论相应的教育成本统计表设计。学年末,根据“教育成本”明细账簿记录及“高校公共教育成本费用分配表”(表5和表6),以及前面有关教育成本统计表,可以编制“高校教育成本统计表”(表8)。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研究表明,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扫除了会计制度设计上的障碍,并使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账务系统完全可以采用通用会计核算软件来完成。同时,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账务系统独立于日常会计核算账务系统进行设置和核算,既不影响日常会计核算,又可借助日常会计核算的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资料为高校教育成本明细核算服务,实现资源共享。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账务系统运行仍然需要经过确认、计量、记账和报告四个环节,由于教育成本核算的特殊性,需对四个环节实际运行进行特殊设计。

随着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即将颁布实施,分类核算高校教育成本将成为现实。但是,高校教育成本的确认问题和公共教育成本费用的计量分配标准和分配方法,还需要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等.会计大典(第一卷)——会计理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2] 张友棠.大学财务预算绩效评价研究[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73.

[3] 袁连生.教育成本计量探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林钢,武雷,等.高等教育成本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 财政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及其修改稿[S].2009.

作者:田景仁

高校教育会计核算论文 篇2:

中国民办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比较研究

【摘 要】高校教育成本是评价中国高等教育效率的重要指标。高校教育成本的概念界定、会计核算范围以及会计处理技术等问题都是当前理论界和财务实务中研究的重要问题。在借鉴他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本文认为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应该考虑到宏观经济和高校性质的影响作用。鉴于此,本文对比分析了高校教育成本概念的广义与狭义之别,分别提出了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最后,本文从几个会计技术角度进行了分析,对于提高民办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效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育成本 民办教育成本核算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翻译学院校级科研重点课题“中国民办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3A04)。

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对教育资源的利用能力和使用效率将直接影响中国教育的整体质量。教育成本被视为衡量高等教育效率的重要指标,也是高校学费征收的主要依据。然而,学术界或者在实际的财务工作中,对教育成本的概念界定和核算范围都存在争议,也成为本文研究的重要议题。

问题的提出

作为典型的人力资本积累途径,教育与物质资本一样也需要从“投入——收益” 对比的角度来分析教育投资的效率性。教育投资在人力生产过程中的特殊性,使得教育成本和投资收益的核算和评价无法按照产品生产的核算模式进行,高效系统尚未建立起统一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在教育成本核算方面,许多学者和实际工作者都作出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国内学者潘序伦主张将高校视为人才培养的工厂组织,可以运用工厂成本会计方法,核算一个学科、一个教育单元或者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费用;而韦伯斯特则采用成本——效率分析方法,提出学校扩建、保留或者淘汰行为的决定方案。《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法例》 等多项指导文件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实务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研究成果对于高校教育成本体系的构建和方法选择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工作依然面临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如何认识和界定高校教育成本;二是如何规范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范畴和维度;三是如何量化考核高校教育成本。虽然一些学者对上述问题都作出了积极的探索,但是,在以往的研究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方面,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并没有考虑到宏观经济的影响因素,由于地区经济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的客观差异,当地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率都会影响到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另一方面,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没有考虑到高校性质的影响因素。随着民办高校的兴起,高校性质的差异必然要求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也就是说,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因其教育资金来源的不同也使得核算方法有所差异。鉴于此,本文从理论角度对民办高校教育成本进行科学的概念界定,进而从实务需求角度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民办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为民办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提供有力的依据。

高校教育成本的概念界定及特点

所谓的高校教育成本,可以定义为高等院校旨在提高学生素养、增强社会资本积累过程中而支付的经济资源和教育资源的费用总和。根据高校教育成本统计的口径不同,高校教育成本可以划分为广义的高校教育成本和狭义的高校教育成本。表1说明了高校教育成本在广义和狭义范畴方面的区别:

表1 高校教育成本概念的广义与狭义之别

从表1可以看出,高校教育成本不仅包括可以用货币衡量的有形资源成本,也包括学生因学业而放弃学习期间能够获得经济收入的机会成本。从实务操作角度看,高校教育成本的有效性要求其是可衡量的、可操作的。由于学生的机会成本计量难度较大,给成本核算造成很大的负担,所以,本文选用狭义的高校教育成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成本核算方法进行准确计量,以期评价民办高校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民办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

基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狭义概念,本文试图构建较为完善的民办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为核算民办高校教育成本提供技术依据。在构建过程中,由于考虑到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在教学资金来源的差异,本文就其成本核算的差别提出了面向高校性质的民办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

1.民办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范围的比较分析

虽然同为高校教育体系,但是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在培养方案、资金来源和教育活动等方面都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导致民办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范围与公办高校之间存在不同。

第一,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单一,以“以学养学”模式为主。受限于自身的发展水平和社会认可度,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单一,以“以学养学”模式为主。公办高校的办学资金来源较为广泛,除了学生缴纳的学费外,国家会拨付较高的教学经费用于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育质量,另外社会捐款也很常见。因此,公办高校的教育成本不仅仅限于学费,还要包括国家教育经费和社会捐款等内容,成本核算划分较为复杂。

第二,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更加侧重教育教学活动,在科研投入上较少。目前的民办高校主要承担教育教学的社会责任,在科研投入上相对较少。公办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在紧抓注重教学活动的同时,还会承担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所以,公办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范围应该包含科研经费的成本核算。相反的,民办高校因为缺少该部分教学内容,在教育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活动成本的核算。

第三,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非教育成本较低,教育成本核算范围界定较为容易。民办高校在非教育活动方面的投入较少,可以较为清楚地界定教育成本与非教育成本的界限,便于教育成本的核算。公办高校则不然,社会活动较多,非教育成本涵盖广泛,有时与教育成本的界定存在困难。有些高校费用支出与高校经营活动有关,但是与教学服务活动并没有直接关系,应该予以排除。

2.民办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

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教学资金来源较为单一,主要以“以学养学”的经营模式维持民办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为此,本文将民办高校的教育成本划分为教职工工资支付、公共事务管理支付、教学设施及设备折旧、福利及奖助支付以及其他费用。具体的民办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请见表2。

表2 民办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技术问题

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实施的过程中,技术操作也是影响教育成本核算效率的重要因素。本文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技术应用。

1.权责发生制核算原则的运用

由于教学培养经费的投入与学生投资受益之间存在不同期的现象,本文建议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原则进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高校教育投资在很多方面存在一次投入、多周期回收的特点,教育成本支出一般情况下不可在同一时期内全部收回,而是分阶段进行回收。权重发生制核算原则的使用,可以更好地反映特定的会计期间教育成本的支付情况,为核算高校教育投入提供了更为准确的财务信息。

2.固定资产折旧的技术选择

固定资产投入是高校教育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如何进行高校的固定资产折旧、应该按照什么标准计提折旧等问题还处于讨论当中,现有的会计账户中反映不出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和已损耗的价值。鉴于此,本文认为,高校固定资产折旧率的计算,可以用学校以原值计算的固定资产的总额,根据其使用年限减去一定的折旧后所得数额,再以一个分类综合折旧率的方法,来增加计提折旧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这也是目前能够实现高校固定资产折旧计提的最佳选择之一。

3.会计调整方法的使用

由于缺乏统一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运用会计调整方法,将高校教育的费用支出转化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项目,再进行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是本文提倡的一种方法。本文建议首先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会计调整规制,将与教学服务活动有关的成本支出从教育事业支出项目中剥离出来;根据教育事业支出项目的明细表对每个高校教育成本项目进行核算,得出准确的高校教育成本信息。

参考文献:

[1]危孙忠.关于民办高校成本核算的构想[J].财会月刊,2008,(10):37-38.

[2]张旭霞,翟建明.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计量的现实方法探析[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2008,(04):63-66.

[3]袁连生.教育成本计量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01):17-22.

[4]应海尔.加强民办高校预算管理的动因及对策[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07):11-14.

[5]伍海泉.高等教育成本计量中几个特殊问题的探讨[J].教育与经济,2004,(01):23-25.

[6]燕廷淼.关于高等学校成本核算的问题研究[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2008,(02):32-35.

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 陕西西安

作者:赵驿梅

高校教育会计核算论文 篇3:

高校教育成本探析

摘 要:文章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分析入手,从社会、学校和个人的角度对教育成本核算的意义,以及高校教育成本的内涵和核算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教育成本 核算 方法 探析

“教育成本”(education cost)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伴随着教育经济学产生时出现的。英国经济学家约翰译在《教育成本》(The cost of Education)(1958)一书中提出了“教育成本”一词,指出教育成本不仅要计量教育的直接成本,而且要计量教育的间接成本。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教育的经济价值》(The Economic Value of Education)(1963)一书中专章论述了教育成本,提出了“教育全部要素成本”概念,把教育的全部要素成本划分为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和学生上学时间的机会成本。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教育成本进行了界定,虽然他们对教育成本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对其本质内涵基本达成共识,即教育成本的内涵是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所耗费的年度资源总值。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高校教育成本作一些具体的分析。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经济学分析

学校属于非营利的事业单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的会计不要求进行成本的核算。1998年1月1日起开始试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将原来的“三大”会计核算要素统一规定为“五大”会计核算要素,并将原来的“收付记账法”改为国际通用的“借贷记账法”,确立了高校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要求高校的会计工作应全面、完整、准确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这为高校成本核算奠定了理论基础,使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工作成为可能。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公共产品到准公共产品的认识过程。在办学体制上,由国家统一包办的纯事业性管理到多元化投资带有产业属性的管理;在投资体制方面,经历了由免费教育到学生部分付费接受教育的一个变革过程。从公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教育能够传播知识,提高全民素质和国家竞争力,所以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性质。教育的私人产品性质主要体现在,个人通过接受教育在未来可获取相对较高的收入。这就是说,教育不仅有社会收益,而且也有个人收益。显而易见,“高等教育产品就是典型的准公共产品”。由于高等教育具有明显的产业经济属性,在高校管理中理应引入产业管理的一些理念。包括市场需求、投入产出、成本核算与补偿等方面。因此,进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是由高等教育固有的产业属性所决定的,是由市场和政府共同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内在要求和客观必然。

二、高校教育成本的内涵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社会意义

1.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必要条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高校实行“供给制”,高等教育始终由财政统包统揽办学,高校一直沿用只算支出不计成本的核算方法,长期处于“年初报预算,年终报决算,教育成本不计算,经济效益无人管”的状况。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对高校财务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了“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模式,但仍局限于计算预算收支余超,而未实行教育成本核算。高校只有通过教育成本核算才能分解经费的使用情况,跟踪考核人、财、物的消耗,考察教育成本性态,使高校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为国家制定合理的教育投资规划提供依据和方法。

2.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是确定高校收费标准的重要依据。1996 年12 月16 日颁布的《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第五条规定: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和标准由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共同做出原则规定。在现阶段,高等学校学费占年人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具体比例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群众承受能力分步调整到位。可见,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指标是合理确定拨款标准和收费标准的依据,高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是确定收费标准和维持高校正常运转的重要管理手段。

3. 教育成本的核算是建立合理的分担和补偿机制的前提。教育成本分担是由“高等教育产品是典型的准公共产品”的产品属性所决定的。1999年,李岚清同志在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对高等教育的培养成本要尽快建立起一种由国家、学校、学生家长和个人共同合理分担的机制。”所以,研究高校教育成本构成,进行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是建立教育成本的分担和补偿机制的前提条件。

(二)教育成本核算对学校的意义

1. 树立成本效益观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必将促使高校财务管理由拨款核算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学校的办学规模和质量必然会相应提高,学校的经费需求也日益加大,资金缺口也会越来越大。所以,只有树立成本效益观念,扩大资金来源渠道,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

2. 提高教育资源管理水平和管理成效。在我国一方面存在教育资源短缺,另一方面又存在资源利用率不高和浪费严重的情况,开展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举措。通过核算教育成本,既能在同类院校之间进行办学效益的比较,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促使资源优化配置,又能协助学校领导了解哪些成本过大或浪费严重等,从而制定相关的政策,有效地控制成本,提高管理成效。

(三)教育成本核算对学生和家长的意义

随着学生部分缴费上学的实行,学生或其家长已成为教育服务的购买者,对于教育服务价格确定依据的教育成本已成为学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因此,核算教育成本,有利于高校财务的公开和公众对高校财务的监督,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知情需求。

三、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程序、内容和方法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程序是指从教育费用的发生、归集、分配到计算出各类教育成本指标的顺序和步骤。一般包括根据教育成本内容审核和确认教育费用;按照成本核算的要求,归集和分配教育费用;计算各类教育成本指标等。

(一)划清各种费用界限,确定成本开支范围

组织教育成本核算,首先要根据教育成本内涵,确定高校发生的各项开支是否属于教育费用,应不应该计入教育成本。这就要求高校实施教育成本核算时,必须划清以下费用界限。

1.划分教育成本和非教育成本的界限。高校的支出中,一般把教育成本核算内容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非教育成本不计入教育成本。

2.要进行教育成本分析,正确划分全部计入、部分计入和不应计入教育成本的界限。

3.要正确划分应计入和不应计入本期教育成本的费用界限。应计入教育成本的费用,哪些与本期学生培养有关,哪些与以前或以后期间的学生培养有关。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凡在本期发生或支付的应由以后各期耗用和受益的费用,应作为“待摊费用”逐期摊入成本和费用;凡是本期受益或耗用,但需以后支付的费用,应作为“预提费用”,计入本期成本和费用。

4.正确划分各成本对象之间的费用界限。按照受益原则,把本期教育成本费用在各成本对象之间进行划分。凡是能够分清应由哪些成本对象负担的费用,直接计入该成本对象的成本中;凡不能分清应由哪些成本对象负担的费用,应采用一定的标准分摊计入各成本对象的教育成本中。

(二)科学分析会计要素结构、建立和完善会计科目体系

高校要建立教育成本核算制度,必须对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进行改革。首先,必须遵循一定的会计核算原则:即采用权责发生制、实际成本计价和配比的原则。另外,要按成本核算的要求,科学分析会计要素结构,增设有关成本费用的会计科目。增设科目名称及核算内容如下:

1.“教育成本”科目。用于核算高校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培养有关的各项费用,如教学教师、教学辅助人员的工资、福利费、医疗费、教学差旅费、师资培训费、各项实习实验费、资料讲义费等直接费用,以及教学辅助费用、行政管理、后勤管理、财务管理等间接费用。该科目应分专业按学生级次设置明细科目,以便核算各专业各年级学生培养成本。

2.“科研成本”科目,用于核算高校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该科目应按科研项目设置明细科目,以便核算每项科研项目的成本。

3.“教学辅助费用”科目。用于核算高校教学过程中的辅助性教学费用。如教学水电、取暖费、教学设备、固定资产折旧、小型教学仪器维修维护费、图书资料费及教学管理费用等。该科目所汇集的费用期末应按一定标准在各成本对象之间进行分摊,结转到“教育成本”总账科目及相应的明细科目。

4.“学生费用”科目。用于核算高校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学生费用,如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基金、困难补助费、实习费、毕业生派遣费、体育维持费、学生贷款的利息损失和风险成本、招生就业费等。该科目所汇集的费用应在期末按一定标准在各成本对象之间分摊后,结转到“教育成本”总账科目及相应的明细科目。

5.“管理费用”科目。用于核算高校组织和协调学校正常教学及相关活动开支中发生的各项行政管理费用,如行政管理人员工资福利费、办公费、差旅费、后勤管理、财务管理、固定资产折旧和维修维护费等。该科目所汇集的费用应在期末按一定标准在各成本对象之间进行分摊后,结转记入“教育成本”、“科研成本”总账科目及相应的明细科目。

6.“其他费用”科目。用于核算图书资料及其他未计入以上项目的应计入教育成本的费用。该科目所汇集的费用应在期末按一定标准在各成本对象之间进行分摊后,结转记入“教育成本”、“科研成本”总账科目及相应的明细科目。同时,应新增设 “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累计折旧”等科目。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教育资源来源渠道的多元化,高校可根据实际需要增设“递延资产”、“递延资产负债”等科目。2005年,笔者学校社会融资形成的固定资产(学生公寓及配套设施)已交付使用(未审计),由于没有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可供操作,尚未实行资产化核算,学校每年支付该项费用近千万元,固定资产却游离账外,笔者认为应在“递延资产”、“递延资产负债”科目中予以反映和核算。并对已购建或者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按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计入高校教育成本。

(三)规范教育成本核算项目,建立科学的教育成本指标体系

高校教育成本指标取决于高校确定的成本计算对象。根据高校办学特点和管理要求,其成本对象可确定为高校所培养的学生。

1.分专业按年级设置成本核算项目,分别计算全校各专业各年级学生总培养成本和生均培养成本;并在此基础上,将全校所有专业各年级学生培养成本相加,再计算全校总培养成本和生均培养成本;同时,将某届某专业学生学制期内各年级教育成本相加,即可计算该专业某届毕业生总成本和生均培养成本。

2.计算学生折合人数:高校对研究生教育成本核算可视情况采用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在“教育成本”总账下按专业分年级设置成本计算单,分别归集和分配研究生教育费用,分别计算硕士生和博士生教育成本。二是简化成本核算工作量,按一定的比例系数,将在校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折合成本科生标准学生数,一并计算出生均年培养成本,硕士生和博士生的生均年培养成本可分别乘以相应系数求得。

3.固定资产折旧成本和潜在租金的估算:可参照企业同类固定资产折旧率制定高校的固定资产折旧率和固定资产潜在租金损失的核算标准和方法;另可参考美国学者舒尔茨的固定资产折旧成本和潜在租金的估算方法。舒尔茨间接成本方法为:土地占15%,建筑物占70%,仪器设备占15%。土地无折旧成本,即不存在折旧率;建筑物和仪器设备折旧率分别为2%和10%,潜在的租金为固定资产的5.1%,则高等学校的固定资产折旧率和潜在的租金率综合起来为:15%×0%+70%×2%+15%×10%+5.1%=8%。即在计算固定资产潜在租金和折旧成本时,只用固定资产总值乘以8%即可。

2007年,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湖南省审计厅对笔者学校2006年生均培养成本进行了审计专项调查,生均培养成本调查结果详见表1。

笔者认为,此次调查数据中不包括土地和建筑物的潜在租金、现有教职员工优惠房成本、社会融资固定资产折旧等。这样核算的教育成本可能出现偏颇,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校为培养一名学生所付出的耗费,可能会影响到教育机构和学校对教育发展和教育投入的决策。笔者借鉴舒尔茨间接成本法核算了我校2006年潜在租金和折旧成本总和为6758.03万元,详见表2。

根据舒尔茨间接成本法核算的潜在租金和折旧成本总和,对衡阳师范学院2006年生均培养成本专项调查数据中折旧成本进行调整,调整后全校学生培养总成本为16277.73万元,生均培养成本为13950元,笔者认为采用舒尔茨间接成本法核算潜在租金和折旧成本更为合理,更切合学校实际,比较地全面反映了学校年度生均培养成本。详见表3。

教育成本内涵较为复杂,许多成本要素还存在广泛的争议,而且很难获取准确的估算数据。如何计算高校教育成本, 建立教育成本核算制度,为高校建立教育成本核算制度提供相关支持,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总之,教育成本核算是教育领域长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林荣日.狭义教育成本的概念、内涵与核算方法.略论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的若干问题

2.林荣日.湖南省教育系统高级会计人员(上海)培训班.教育成本问题资料

3.袁连生.教育成本计量探讨[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王卫星,宋晔.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初探.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2(1)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 湖南衡阳 421200)(责编:若佳)

作者:谢学清

上一篇:会计核算酒店管理论文下一篇:语言石化外语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