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模式艺术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举世闻名的瓷都景德镇有着千年的辉煌制瓷历史,不仅在陶瓷制造与贸易发展上长期占据无可动摇的龙头地位,也因漫长历史的演进而出现了不同形式与内容的陶瓷艺术教育模式。但与人类的创造都会受到环境深刻影响一样,景德镇陶瓷艺术教育模式在早期阶段也存在相对狭隘严苛的历史局限,也因时代要求而逐步演化、改变至更加开放、多元。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校教育模式艺术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高校教育模式艺术教育论文 篇1:

高校公共体育艺术教育模式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  要  人才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学校肩负着创造人才的重任。身體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也就不能适应社会环境,无法正常生活。只有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达成不断发展的目标。学生的全面发展也需要通过具体干预措施来不断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进而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  公共体育  公共艺术  现状  对策

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本是两门独立的学科。体育和艺术两者间相差甚远,两者并不具备必然联系,然而这是多数人的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和艺术慢慢的相互融合,体育艺术学科诞生,这也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下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体育艺术类课程是高校体育、美育教育的综合体现,是体育与艺术相互融合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的教育改革体系不断地革新和进步。伴随着体育科学体系的不断完善,体育各专业体系的分支也越来越精细、准确,也更加顺应现代体育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高校公共体育艺术教育模式现状分析

(一)对公共体育艺术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普通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艺术文化素养都较低,出现这一普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公共体育艺术课程教学还是没有受到教师的足够重视,也就导致高校的公共体育艺术课程教学水平都很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都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却忽视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和艺术文化素养的培养,高校教师也同样如此。多数教师认为,学生只要学习成绩好就算其完成了教学任务,却没有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正是因为教师理念存在的偏差,导致高校的公共体育艺术课程沦为边缘化课程。虽然近几年国家一直倡导重视体育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还推出了一些政策,扩大体育艺术在整体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但是短时间内还是无法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1]。

(二)学生对公共体育艺术课学习兴趣不高

体育艺术课程作为新课标改革过程中的一个新兴事物备受众人关注。在各高校实际的体育艺术教学过程中,学校经常模糊了体育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概念,进而导致了课程名称的界定尚存模糊,分项教学的竞技性倾向与课程目标出现偏差,从而使体育艺术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就导致了体育艺术课程的课堂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导师”,由于高校体育艺术课程在自身设置方面存在着缺陷,就很难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艺术课的兴趣。因此,各高校体育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大打折扣[2]。

(三)公共体育艺术课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活动少

体育艺术课程是体育与艺术交融的产物,其中融合了体育的灵动性和艺术的柔美性。因此,在体育艺术的讲解过程中,只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去,才能真正实现体育艺术的教育价值。而高校在体育艺术课程的讲解过程中,为了片面地追求高分数、高升学率,提高课堂效率,通常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模仿为辅”的教学方式,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体育艺术教育模式虽然利于学生掌握课堂知识,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不多

高校开设体育艺术课程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在校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锻炼出一个健康的体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体育艺术课程的过程中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怀。但是,一些高校由于受活动场地较少的限制,教师虽然讲解了体育艺术课程的知识,由于没有足够的活动场地,而不得不放弃实践演练活动。这也使得体育艺术教学成为了“纸上谈兵”的一席空话。没有足够的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的知识,空洞的理论知识很容易被学生所遗忘。反过来,这种形式也制约了体育艺术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展开[3]。

二、体育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发展的优势分析

(一)塑造形体美

在体育艺术项目的练习过程中,练习者要保持一种端庄、挺拔的姿态,并且精神饱满愉快,面带笑容,这就要将外形美与内在美融为一体。经过长期的练习,不仅可以得到健康的体魄,还可以培养出高雅气质,同时产生塑造形体美的效应,这些都满足于现代青年人的现实需求。

(二)锻炼学生思想意志

参加体育艺术实践活动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可以培养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能力,使个人更好地融入小社会群体,锻炼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体育艺术项目要求练习者有强烈的责任感,通过体育艺术项目的学习可以培养练习者不怕吃苦的精神。在日常训练过程中,可培养出敢于吃苦,迎难而上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保持对生活的热情。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将体育学科与艺术学科相结合展开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在这样创新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有效的拓展,体育艺术课堂也变得更加生动,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创造能力、创新意识也会快速提高。

(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艺术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素养,而将艺术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之中不仅充分发挥出了艺术学科的优势,而且还挖掘出了体育学科中的“美学价值”。学生在感受体育锻炼带来的快乐的同时,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体育艺术课堂不再枯燥,内容和形式都更加丰富。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在情境教学中去体会体育精神以及运动的美,实现了学生身心素养的共同发展。

(五)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体育艺术课程将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融为一体,涵盖了多种教学内容,主要以练习者自身的身体练习为主,配合各种配套的音乐来开展。其对场地、器材条件要求不高,练习起来简便安全,适合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人群开展,所以体育艺术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对于高校来说,开展体育艺术类项目可以极大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六)增强体魄,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体育艺术类项目的练习常常伴随着较大负荷的身体活动,对提高心血管系统、呼吸、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机能都有着显著的效果,可以使练习者消耗多余的脂肪,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协调灵敏性,表現健美的体姿,促进身体各项机能的提高[4]。

三、高校公共体育艺术教育模式对策分析

(一)加强对公共体育艺术课程的重视

想要真正对公共体育艺术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那么就必须要加强对体育艺术课程的重视,否则无论制定多么详细的计划都只能是一纸空谈。从现实情况来看,无论是高校领导还是体育艺术教师,都必须要明确公共体育艺术课程的价值与意义。教师在创新教学的基础上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学生对体育的需求、爱好和兴趣、体现个性化教育。公共体育艺术课程的开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艺术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对艺术文化的审美能力,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体育艺术兴趣,间接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达到合格的水平,将全面发展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加强对体育艺术课程的重视,可以循序渐进地在高校环境中形成良好的体育艺术氛围,从而为公共体育艺术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5]。

(二)提高体育艺术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教师自身的专业性技能及综合素质对于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必须重视对体育艺术类课程教师的专业培训。体育艺术类课程教师要加强自身专业技能,提高教学的专业素养,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艺术文化兴趣和体育特长,着力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打牢基础。要顺应社会发展,跟上时代潮流,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要展现出良好的教学状态和优良的师德师风,增强学生对体育艺术课的宏观认识,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时常关注体育艺术教学的前沿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了解关注学生,将新知识新理念能够应用到课堂上,促使学生健康快乐、全面发展。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与内地其他高校的联系,聘请专业性知识较强的老师来本校授课、交流,对相应的教师进行培训,建立教学资源平台。

(三)多给学生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

高校在具体的体育艺术教学过程中应多安排一些富有表演性、师生互动性强的教学内容。学校不能光从开展课程上努力,还应该组织学生参加体育艺术类活动,增加对体育艺术类项目的了解,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体育艺术知识组织实践活动,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课余时间多支持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艺术活动,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学习体育艺术的积极性,通过参加体育艺术实践活动,提升自身修养。

在“全面发展”目标下,对于高校公共体育艺术课程来说,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对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价值与作用。只有不断创新高校公共体育艺术课程才能不断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才能够逐步适应社会对于公共体育艺术课程教学的期待,才能不断顺应“全面发展”目标的要求。与此同时,不断增强高校公共体育艺术课程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全面激发学生的体育艺术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体育艺术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体育艺术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身体健康、综合素质强的新一代人才[6]。

四、结语

高校的公共体育艺术课程应该不断创新,朝着思想新、方法多、融合好的方向发展,把握好其价值定位和目标设计,紧靠高校教育和体育教育的本质特点,在“全面发展”目标的指引下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探寻教学模式,以促进高校公共体育艺术课程的特色发展与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袁秋宝,范丹丹.“健康理念下”喀什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考核改革与探析[J].内江科技,2020,41(12):102-103+143.

[2]陈嵩,李游.健康促进工程下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33):89-90+93.

[3]任静涛,石金亮.公共体育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9):181-182.

[4]李冲.高校艺术体育类课程的构建与思考[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04):108+203.

[5]何芳,王娜娜.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探析[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4):59-63.

[6]徐彩云.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创新与发展研究[J].艺术品鉴,2019(06):338-339.

★课题项目:2019年度黑龙江省文化厅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全面发展”目标下高校公共体育艺术教育价值研究》,立项编号:2019B116。

作者:邢志男

高校教育模式艺术教育论文 篇2:

景德镇陶瓷艺术教育模式改革方向的探讨①

[摘 要] 举世闻名的瓷都景德镇有着千年的辉煌制瓷历史,不仅在陶瓷制造与贸易发展上长期占据无可动摇的龙头地位,也因漫长历史的演进而出现了不同形式与内容的陶瓷艺术教育模式。但与人类的创造都会受到环境深刻影响一样,景德镇陶瓷艺术教育模式在早期阶段也存在相对狭隘严苛的历史局限,也因时代要求而逐步演化、改变至更加开放、多元。新的时期里,景德镇陶瓷艺术教育模式需要更加高屋建瓴,以全球化视角形成既有商业性又有艺术性、既富有理论又擅长实践的创新形式,从而始终保持改革的创新活力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 景德镇;陶瓷艺术;教育模式;改革方向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标志性的组成部分,陶瓷自诞生以来就兼备了实用器具与艺术传承载体的多重身份与职能。尤其是当景德镇成为享誉世界的“瓷都”后,景德镇陶瓷不仅以其海量的产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成为世界贸易格局中的主导力量之一,也随着时间推移在艺术领域形成了百花齐放又特色迥异的艺术风格。而这些如繁花般璀璨的陶瓷艺术又催生出不同理念和形式的教育模式,既影响着一代代陶瓷艺术人才的推陈出新,又使陶瓷艺术教育随时代变迁而呈现出越来越多元的风貌和局面。

一、景德镇陶瓷艺术教育发展历程

两三千年的封建社会时期里,中国的陶瓷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始终以手工作坊式的产业格局存在,也就是古人所称“士农工商”中的“工”。这类一家一户式的手工生产不仅导致绝大多数手工生产的低产量和慢节奏,也决定了陶瓷无论是商品生产还是艺术教育都只能以口传心授的方法实现代际间的传承。而出于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景德镇陶瓷艺术教育最早便只限于家庭成员内部的父子相传,更有不少拥有特殊手工技艺的陶瓷家族规定了诸如“传子不传女”“传媳不传女”等严格家教,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世世代代将手工技艺的秘密保留在宗族内部不外泄。

不过随着市场对陶瓷商品需求数量的不断扩大,仅仅依靠家族内部的传承越来越不能满足客观环境的变化,于是超越血缘关系的师徒传承便逐步出现。尽管依然是口传心授,但由于不再受限于同宗同族,能够得到陶瓷制作技术和艺术知识的人员数量快速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活跃了市场,也推动了景德镇陶瓷艺术教育的规模化发展。只是出于获取个人利益的目的,师徒制的教育模式也存在相当严格的局限性,比如学徒三年中,第一年往往是给师傅干杂活,第二、三年虽然可以开始学徒,但徒弟拿不到薪水,且徒弟出师后还要无偿给师傅再打两年工等。

但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社会政治格局的变化也连带影响到了手工制造业。景德镇开始慢慢出现了学校教育的萌芽。但这一期间由于社会的动乱尤其是战争频发,无论是传统师徒制还是学校教育都受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和压制,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步好转。

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到来更使景德镇陶瓷艺术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无论是院校规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还是各种专业理论与技能的研究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景德镇不仅出现了众多侧重于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职业院校,也形成了足以培养更加高端的研究型人才的高校。

因此,正是由于先进的社会制度取代了陈旧落后的政治体制,景德镇不仅在陶瓷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前无古人的历史成就,也在艺术教育层面实现了高层次与现代化。

二、景德镇陶瓷艺术教育模式的不同特点

如果按照相对规范化、成体系的艺术教育标准衡量,严格来说,在陶瓷艺术学校、学院出现之前,传统的师徒制教育并不存在显著的艺术教育因素,而只是相对纯粹的手工匠人培育模式。也可以说,封建社会时期存在的师徒传承教育着重于培养能够制造和生产陶瓷产品的工人而非设计者或艺术家,所谓的艺术教育只能是在陶瓷制作技术教育过程中附带的一小部分内容。这主要是由于漫长的封建历史时期,作为下层人群的手工业劳动者很少有接触知识教育的条件与机会。对陶瓷手工匠人来说,能够用于教育的资源往往只有一个,那就是生活,是客观环境。无论是花鸟虫鱼,还是人物故事,制陶或制瓷匠人通常只能从观察大自然和街头巷尾的道听途说中获取灵感,再经由自己的想象进行二度发挥和创作。

因此,传统师徒传承体制下,景德镇陶瓷艺术教育其实并不具备现代艺术教育应有的系统与规范,而是非常零散、片面的。更多时候,则是如古已有之的民谚所说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由学徒自行揣摩领悟。可见,传统的师徒传承其实谈不上严格意义上的陶瓷艺术教育,只是一代代师徒在陶瓷制造实践中逐步累积而成的社会经济与人生阅历的艺术化展示。

直到进入新社会后,学校、学院的成立才使符合现代标准的陶瓷艺术教育在景德镇出现。无论是进入职业学校還是综合性高校,学生都会接受不同程度的陶瓷艺术基础教育。源自于教育与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集众家所长编撰而成的教材得以促成陶瓷艺术实现由浅及深的层层递进式教育,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认知和理解传统与现代陶瓷艺术的基础理论,也有利于学生在校期间和进入社会工作岗位后理论联系实践。显然,现代社会中的学院式教育模式才真正实现了景德镇陶瓷艺术在代际间的教育和传承。

三、景德镇陶瓷艺术教育模式改革方向

(一)立足全球、放眼未来,不断拓展陶瓷艺术教育的广度与深度

研究陶瓷艺术发展历史不难发现,景德镇之所以成为世界陶瓷中心,一个根本性的原因是贸易的推动。南来北往的商业贸易既给景德镇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也拓宽了景德镇陶瓷匠人观察世界的视野。

比如,随着西域商人的东进,来自伊斯兰国家的蓝色崇拜和伊朗的钴蓝矿石促成了青花瓷的诞生。这类外部世界传递进来的信息让景德镇匠人看到了陶瓷贸易的发展方向,也顺带改变了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走向。

现代陶瓷艺术区域化、个性化发展特征非常显著。比如,德国陶瓷制造中心代尔夫特就是欧洲人选购欧洲瓷最主要的区域。传统的欧洲家庭习惯于在子女结婚时购买一套价值不菲的代尔夫特陶瓷作为赠礼。这些寥寥数件的代尔夫特陶瓷动辄上千欧元,虽然形制与花纹与中国陶瓷十分相似,但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明显的异域风情和文化特色。

因此,改革景德镇陶瓷艺术教育模式的举措之一就是立足全球、放眼未来,不断拓展陶瓷艺术教育的广度与深度。比如,紧密联系“一带一路”倡议,借助与沿线各国开展政府间文化交流的机会,景德镇陶瓷艺术院校应当加强包括学术交流、艺术展览以及中期或短期艺术进修等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充分的交流才能让艺术教育永葆青春。在与异域文化艺术的互动过程中,景德镇陶瓷艺术教育既能了解和掌握当前与未来世界性的潮流趋势,又能从对比中发现和察觉自身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二)夯实基础、细分对象,强化美学教育、提升艺术修养

艺术教育是一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性教育,需要从零基础开始逐渐发展到一流的高水平。特别是对实践性有很高要求的陶瓷艺术教育来说,无论是陶瓷艺术基本理论还是起步阶段的制陶制瓷手工艺都是不可或缺的根本组成。而艺术的丰富性与多元化则要求现代陶瓷艺术始终处于不断精细化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追寻极致、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因此,当下和未来的景德镇在陶瓷艺术教育改革行动中,基础教育必须常抓不懈。同时,不同院校应当结合自己的教学优势与特点实现差异化教学,培养出更多术业有专攻的陶瓷艺术人才。

不仅如此,艺术教育还需植根于艺术的土壤。“泥人张”第六代传人就曾明确表示过,“泥塑的技巧并不需要太多时间掌握,耗费时间的是对泥塑的感觉。找不到感觉就做不好泥塑。”这里的“感觉”无疑就是指艺术感觉,是学习者无法经由书本或教师传授习得的,只能是通过自己的积累和转化才能形成的艺术视角、艺术灵感、艺术想象力。

对真正的艺术家或设计师而言,无论是制陶还是制瓷,这些器皿绝不止于装茶盛水的实物,而是一座桥梁、一个窗口,是艺术家或设计师试图借此向欣赏者传达思想、展示情绪的载体。现实生活中景德镇的陶瓷手工作坊遍地开花,完全不缺少生产锅碗瓢盆实用器的工人,缺的是具有商业眼光和艺术心灵的设计师与艺术家。因此,当前和未来的景德镇陶瓷艺术教育需要加强的是美学教育,不断提升学生对艺术审美的感知力、鉴赏力、表现力与创造力。这诚然是一项漫长又艰巨的教育任务,却不能因为困难而回避甚至放弃。因为唯有艺术教育培养出了具有高尚人生趣味又能夠追求理想境界的艺术人才,才更有可能在日益激烈的商业市场竞争中因为艺术性和创造性突出重围,也更有条件不断弥补代际间的艺术教育鸿沟,以及延续景德镇作为世界瓷都的艺术生命。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型人才

虽然景德镇作为中国乃至世界陶瓷艺术的中心具有极其强烈的陶瓷艺术氛围,但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却依然或多或少影响到了这里的教育教学。一个比较典型的表现就是不少陶瓷院校在理论传授方面头头是道,但实践操作上却常常距理想状态存在不小的差距。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学生之间,不少教师自己也存在技能技术上的短板。显然,现实中的陶瓷行业竞争并不欢迎只会纸上谈兵的理论派,更需要的是能文能武的实践者。

因此,改革景德镇传统陶瓷艺术教育模式的又一策略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型人才。一些院校正在和企业合作办学开展的“订单式”教育就是值得借鉴的模式。而实训基地也是不错的选择。校企合作打造校内或校外实训基地,院校可以将相对基础的理论教育适当压缩到第一学期完成,之后就可以采取“4+1”“3+2”等从学校到企业间的实训式教学。

作为最古老的艺术门类之一,景德镇陶瓷历经千年发展传承至今。其教育模式既随着陶瓷从实用器到艺术品的差异而发生变化,也受到市场需求与受众审美等更多因素的深刻影响,因此,景德镇陶瓷艺术教育是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之下的结果。尤其是当时代发展到现今时,全球化的整体趋势更加需要艺术教育模式审时度势,以更具前瞻性和预见性的理念推动景德镇陶瓷艺术教育不断提升全球适应性。而要实现这一点,足够扎实的陶瓷艺术基础教育必不可少,特别是要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受教育者的动手能力,丰富基础知识。同时,作为陶瓷艺术界的翘楚与标杆,景德镇还需要着力引领和推动世界陶瓷艺术的时代化发展,因此其艺术教育模式就要更加具备全球视角,不断提升学员在艺术修养、审美能力等方面的核心素养。也就是说,新时代中的景德镇陶瓷艺术教育模式并不需要拘泥于某一个特定框架,而是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凡是能够助力实现陶瓷艺术教育实现超越和突破的形式与内容都值得借鉴与尝试。这不仅是为了接受陶瓷艺术教育的学员个体不断提升其在未来职场上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为了让景德镇各级各类陶瓷艺术教育院校勇立时代潮头、实现个性化生存与发展。更重要的是,保持艺术教育模式常创常新的景德镇陶瓷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对抗与竞争中站稳脚跟,始终确保自身在世界陶瓷艺术领域中流砥柱的核心定位,并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改革思想和行动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闫如山.鉴古知今:谈我国民间美术色彩的魅力[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08(2).

[2]刘晨洁.视觉传达设计中色彩视觉化语言的应用研究:对设计色彩课程的再认识[J].青年文学家,2013(24).

[3]陈冲.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世界,2014(4).

[4]赵思有.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学科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14(4).

作者:邵奇,胡铂,刘妍玲

高校教育模式艺术教育论文 篇3:

鄂伦春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合理开发运用

摘 要:目前高校的艺术教育形式也在向多多艺术教育模式共同存在的状态下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坚持艺术教育的前提下,在大部分的高校艺术教育中都开展鄂伦春舞蹈艺术教育,这是在新形势下的高校艺术教育中值得人们深深思考的问题,这对于人才能力的综合培养有着那些作用,这是艺术教育学者研究的重点。本文针对于鄂伦春舞蹈艺术教育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合理开发运用进行讨论。

关键词:艺术教育;重要性;全面发展

引言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集中艺术教育基地,不仅需要坚持在艺术教育的基本艺术教育模式下开展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活动,同时也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教育模式,根据国家的政策指导,在推进艺术教育改革的强大政策指引下,就必须坚持多种艺术教育模式共存,这也是带动艺术教育在步入一个新的台阶同时迎接一个新的起点,而鄂伦春舞蹈艺术教育在高效艺术教育中的合理开发运用不仅仅是培养新时期复合型人才,也是培养适合新时期国家发展的新型人才的需要。

1 鄂伦春舞蹈是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社会人人都离不开艺术,鄂伦春舞蹈就是一种艺术。在高等艺术教育蓬勃发展、艺术教育不断推进的形势下,普通高校鄂伦春舞蹈艺术教育的发展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深化艺术教育改革全面推进艺术教育的重大决定,这是中国艺术教育转变艺术教育观念,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将中国艺术教育推向进步的新起点。我们很清晰的认识到鄂伦春舞蹈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教学中不可替代、不容忽视的重要性。

1.1 鄂伦春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的地位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成长条件,环境差异极大,怎样培养高水平、高素质、具有强烈集体荣誉感、互相合作精神而又不失去个性、不呆板的国家优秀人才,已成为当代高校思考的重大问题。未来社会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性、创造性的跨世纪人才,与其它艺术教育相比较,鄂伦春舞蹈艺术教育得天独厚,它是一门综合艺术,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它艺术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鄂伦春舞蹈艺术教育目的

基于艺术教育必须对人作为一个整体起作用,而不是几个分开的部分,我们必须意识到鄂伦春舞蹈作为一门艺术学科能够和谐的将身体、精神、情感以及社会关系的不同层面融合在一起,它们使体力活动与脑力活动和谐的结合起来,鄂伦春舞蹈艺术教育在这时就为艺术教育提供了完整性。鄂伦春舞蹈有卓越的潜能来发展艺术教育的各个方面,提高受艺术教育者的艺术鉴赏力与参与力,只有这样艺术教育才是有效的。

2 高校鄂伦春舞蹈艺术教育的发展

2.1 高校鄂伦春舞蹈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高校鄂伦春舞蹈教学的发展是需要多方面努力的,虽然现在还有一些制约因素,比如师资力量、教学经费、教学设施等。在高等艺术教育蓬勃发展、艺术教育不断推进的形势下,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当前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主要存在着重视不足、艺术教育管理机制尚未理顺、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为此,需要提高对艺术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充分重视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建立科学有效的艺术教育管理机制。

2.2 高校鄂伦春舞蹈艺术教育发展的思路

鄂伦春舞蹈作为一种“以人为本”,以人的身体为对象的特殊体育,实现人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发展是其重要功能。面向新世纪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规定了我们对艺术教育内容的选择,亦要求我们采取有效的方法贯彻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然而,欲寻求或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鄂伦春舞蹈教学发展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2.2.1 课程设置

课程应该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理论教学,一部分是实践教学。这两部分都应该是有层次地系统地安排不同的内容。能够做到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艺术的宫殿,享受艺术的魅力。也便于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选修适合自己阶段的课程,从而形成教学系统。

a)鄂伦春舞蹈理论课

鄂伦春舞蹈理论课的学习十分必要。它是通过教师系统、全面的讲授鄂伦春舞蹈艺术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使学生们宏观的认识、了解鄂伦春舞蹈,提高他们的审美标准。由于鄂伦春舞蹈的特殊性,可以结合其他艺术门类、学科、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来进行教授。这就给老师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博览群书,还要把这么错综复杂、内容庞大的学科体系通过提炼,加工,组织以一种简明的内容传达给学生。

b)鄂伦春舞蹈实践课

每种艺术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美术是画片、画笔、乐器,而鄂伦春舞蹈就是肢体了,肢体是它的表现手段。首先,学生们还不懂得怎样用肢体表现美,甚至对于表演过于腼腆羞涩,所以要求教师在课堂训练中掌握好课堂气氛。

2.2.2 智能结构与实践表现

a)学生的全面发展

鄂伦春舞蹈艺术教育作为高等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以它特有的直观性、实践性、动情性、共鸣性,增进了学生情感培养,增强了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b)外部氛围的营造

外部氛围,是指高校内部的鄂伦春舞蹈活动的开展情况,可以说是鄂伦春舞蹈教学的土壤。既是学生培养鄂伦春舞蹈兴趣的园地,也是学生们施展才华的天地。对于鄂伦春舞蹈教学的發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鄂伦春舞蹈课程的重要作用

高校鄂伦春舞蹈艺术教育要把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现代高校鄂伦春舞蹈艺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提高全民素质、深化艺术教育体制改革、振兴艺术教育事业的必然方向。有一项技能可能会帮助一个学生找到一份工作。但是这项技能或许会被很快的淘汰,所以我们需要知识全面、可塑性高的人才来满足新的需要与情况。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鄂伦春舞蹈课程有着以下几项重要作用:

3.1 鄂伦春舞蹈艺术教育对智育艺术教育的作用

鄂伦春舞蹈艺术是通过一定的人体形态、表情和乐曲表现思想感情的艺术,鄂伦春舞蹈艺术审美的过程是经过人的大脑的形象思维方式并伴随人的情感体验完成的。

3.2 鄂伦春舞蹈艺术教育对德育艺术教育的作用

在高校开设鄂伦春舞蹈课程,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鄂伦春舞蹈知识、原理的讲解,能使学生对鄂伦春舞蹈艺术有更深一步的认识、理解,能逐步养成他们积极、乐观的思想情绪,这无形中有助于共產主义理想的形成。

3.3 普通高校中具体体现鄂伦春舞蹈课程艺术教育的几项重要作用

1)普通高校鄂伦春舞蹈课的健身美体作用;

2)普通高校鄂伦春舞蹈课的抒情美育作用;

3)普通高校鄂伦春舞蹈课的集体统一艺术教育作用。

4 总结

就目前国有艺术教育体制下的高校艺术教育机构,不仅仅一种单纯的艺术教育场所,同时也承载着培育新时期新型的人才,并且能够在符合国民艺术教育要求基础上,推进对于新型艺术教育体制的改变,鄂伦春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合理开发运用,不仅可以在内容上以多种丰富的艺术形式展开新型的艺术教育特色,并且也是可以培养复合人才的需要,提升学生艺术素质,打造出具有综合素质较高的新时期的大学生,拥有全面艺术教育的机会,并且能够在主动寻求知识的同时,综合多种学习内容,大学生培养鄂伦春舞蹈艺术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单纯完成课业艺术教育那么简单,也是对于艺术兴趣的培养,这也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全面的人才艺术教育。所以,这也是一场有特色的艺术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吕艺生.鄂伦春舞蹈艺术教育学[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2.

[2]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谭建伟,曹华林.研究性学习模式在高等艺术教育中的设计与实施[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

黑河学院科研骨干项目

项目名称:

黑龙江高校对鄂伦春舞蹈的传承、保护及其发展平台的构建

课题编号:

YSY201403

作者:张蕊

上一篇:我国适度从紧货币政策论文下一篇:电气设备安装电力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