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高等教育论文

2022-04-15

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种“拿来主义”和“强制灌输”策略来迅速恢复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虽然这在短时间内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但是其高等教育中“重实用技术,轻科学研究;重模仿,轻创新”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和网络等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得日本的高等教育显得更加封闭和落后。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工科高等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工科高等教育论文 篇1:

工科高等教育与社会脱节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摘要:结合目前受过高等教育的工科专业人才在社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分析高等教育工科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包括学习兴趣、课程设置、考察方式以及教育政策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如提高学生兴趣、增加课程实践、丰富考试形式、完善教育政策等。

关键词:高等教育;工科专业;培养方式;实践应用

目前,我国正以超过全球任何国家的速度培养出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在这些毕业生中,工科专业占有相当部分,这是一项惊人的成就,以至于美国国家科学院等机构在对比中美理工科毕业生人数后,提出“美国可能很快失去科技领导者角色”的担忧。[1]但事实上,我国工科毕业生的专业水平与其所受教育并不相称,大量高等院校工科毕业生并没有给社会提供相应数量的理工类研究、应用人才。“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比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更严峻的是很多学校甚至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基本要求的人才。其突出表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大部分工科毕业生,尤其是本科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并未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对应的工作,其在工作中也未能体现出相应教育所应具备的逻辑性与严谨性;二是很多能够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工科类毕业生,包括硕士与博士学位毕业生,其理论素养和应用技能与实际工作要求相差较大,往往需要就职单位进行二次培训;三是制造业急需一大批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并兼具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的高端应用型人才,相较于受过高等教育的工科专业本科硕士毕业生,拥有一定技能的职高中专生反而更受欢迎。

一、工科教育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对于工科毕业生专业能力未能达到与其所受教育相称水平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对所学专业兴趣不高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在选择高校专业前,并没有对相关专业做太多的了解,往往是在父母、老师的劝说或者出于就业及薪酬的考虑选择了所学专业。根据一项调查,在100位在校生中,自己选择专业的学生占到67%,其中,兴趣成为选择专业的主要原因的比例仅为33%。[3]而进入高校学习后,很多学生发现所学课程与预期差距较大,尤其认为基础课程枯燥乏味,进而对课程学习失去兴趣,未能学到应有的专业能力,更不会在步入社会后从事所学专业类工作。

2.高校课程偏理论轻应用,对学生实际应用知识帮助不大

学生对学习专业技能兴趣不大的原因,课程内容占很大部分。在基础课程部分,高校教材偏重理论,公式、算法占很大比重,而对理论方法在后续课程乃至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着墨很少,即使介绍了算法在后续学科中的作用,也仅仅是专有名词的堆砌,与现实脱节很大。学生不能有感性的认识,反而更加困惑,也就无从谈起在以后的工作中应用该理论了。如“随机信号分析”课程中介绍均匀分布实际应用时,提到“由于A/D转换器的字长有限,模拟信号通过A/D转换时,势必要舍弃部分信息,丢失信息后相当于使信号附加了一部分噪声,称为量化噪声。量化噪声分为结尾噪声和舍入噪声,他们都是均匀分布的”,[4]在学习“通信原理”课程之前,学生很可能并不理解该示例的含义,对相关原理也没有直观认识。这种应用介绍并不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随机信号分布规律,其结果往往是学生考试过后就忘,在未来工作中即使遇到相关问题也回忆不起来它的解决办法。

3.一切以考试为重,忽视学生能力素质培养

工科高等教育中知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缜密的逻辑思维以及较强的动手、创新能力也尤为重要。目前工科高校的考试体制以卷面成绩为主,对学生日常动手能力、课堂反馈考虑较少。这就造成了部分动手能力、自主研究能力较强的学生不能得到公平考察。比较典型的是在研究生报送过程中,一些日常专业能力、动手能力较强,甚至参与了实际应用项目的学生,因为课堂成绩不达标而痛失保送研究生资格。此外考试内容偏向考察上课讲到的概念、计算,对应用以及课堂外的考察基本不涉及。高等教育区别于以往中学教育的一点就是“书七讲八考九”,要求学生主动学习超过课本本身的内容,考试也应涉及课程知识的延伸,而目前考试内容的局限性导致学生只关注教师考前的“划重点”以及“突击复习”,并没有主动学习课程知识的意愿和动力。

4.高等教育投入不足,课程改革进度缓慢

自2010年至今,中国毕业生年均人数接近679万人,2014年更是达到空前的727万人,[5]这其中,近一半为理工科毕业生。可以看出,教育部门迫切希望提高我国基础人群的受教育水平,但教育资源增加的速度却落后于学生数量增长速度,工科教师待遇不高、师资不足、教师水平较低等问题仍然存在,导致部分地区受教育人数增加的同时,教育水平却在降低。此外,随着现行高校工科教育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课程改革早已提上日程,虽然各级教育部门在课程改革上做出了很大努力,但资源配置不合理、课改体系混乱、评价体系陈旧等情况制约了改革进程。同时一线教师缺乏相应培训,教师对课改目标、授课方式了解不深,对创新教学方式信心不足,实际教学趋向保守,教授、考察方式往往以“照本宣科”为主,最终也只能保证学生的能力不低于专业学生普遍水平,应用能力更无从谈起。

二、解决办法

对于以上问题,解决方案应有一个总体目标,就是提高高校工科生实际应用能力。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校教育的主要目的,企业用人也希望招收不需要太多培养即能投入实际工作的毕业生。针对这一目标,结合以上提出的问题,探讨解决办法。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专业学习中,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需要有主动学习的意愿,才能将相关课程学好。因此,高校可以先期介入学生的专业选择中,通过进入高中介绍、招生宣讲等方式,向学生详细介绍专业内容、专业前景、教授方式等,让学生对候选专业形成体系化的认识。同时,高校可以与各级教育机构合作,尽可能地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提供定制化的专业选择建议。

此外,对于已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可先进行专业导论课程学习。这类专业导论课程不是单纯讲授专业知识,而是着重介绍本专业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有哪些应用,多用实际例子,甚至结合实地参观操作,激起学生对所选择专业的兴趣。如北京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通信工程专业的大四本科生每年都要去联通公司大兴培训基地实践学习,内容包括C&C08机、3G、HW3COM和SDH传输,此类学习实用性较强,与本专业关联度很高,但专业知识深度较浅,容易被学生接受。如果类似这种实践学习能在本科阶段早期进行,相信会大大提高学生对本专业兴趣。

2.提高课程与实际关联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对于如何增加工科教材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可以采用教材章节末尾详细举例本章知识如何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某个问题,或者在课程开始时先提出一个问题的方式,随着课程推进逐步利用课堂知识予以解决。问题选用要贴近实际,最好是高校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同时解答也尽可能用平实的语言,适当减少专业词汇,这样能够便于理解,大大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直观印象。此外,高校课程中设置了大量的实验课程,但这类实验课程往往与课堂教学脱节,关联性不强,现实中也存在学生本学期学完理论,下学期进行相关实验课时已将知识忘光的现象。因此,建议将实验课与理论课进行揉合,随着课程的推进逐渐进行一系列实验。同时实验内容也多以动手操作为主,尽量多安排看得见、摸得着的内容,对实验的考核也要跳出实验报告纸。如果通过通信电路学习能够制作一个无线遥控器,或者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时完成一次基于底层报文交互的文字聊天,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同时也从这些成就中获得了实际应用能力,这对他们未来步入工作岗位是非常有益的。

3.丰富课程考查形式,重视学生素质培养

考试是考察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方式,也是检验学生的最公平方式,但考试的内容和方式应多样化,加大平时考察与书本外考察比重。书本专业知识考试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可以以调查报告、专业论文、动手制作等方式,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通过学生自身的思考、调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考试卷面本身应设置一些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利用课程知识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也许给出的答案并不正确,但如果逻辑缜密或富有创新性,也应给予相应的分数。对于某些学科,可以将学生参加相关竞赛、校外活动内容纳入考察范围,对于课堂外获得的成绩予以鼓励,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4.加大高等教育资源投入,完善课程改革内容

对于高等教育投入问题,近年来各类研究报告层出不穷,其中大部分都得出一个结论:我国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仍然不足。随着近年高校持续扩招,我国高校规模大,高校现有经费支出已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但经费不足不是制约高校工科教育的唯一因素。国家除了加大资金投入,各方面政策、社会资源也要向其倾斜,如增加工程类师资培养力度,制定完善国家或地区级工科生培养计划等。同时帮助高校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利用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政策,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将学生放入企业,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共同培养企业需要的工程人才。

对于课程改革,各级教育部门可谓百花齐放,各类实验性质的教学计划层出不穷,但重要的一点是要制定科学完善的课改质量评价体系。改革是有一定的实验性质,不能套用普遍的教学目标评价体系。例如在新教学方法实施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大大提高,但课堂成绩反映不明显,并不能说这种教学改革是失败的。最终检验教学成果的不是学校,而是社会,判断学生是否具备合格的专业能力,不是在校的成绩单、发表论文数量或毕业论文题目,而是步入社会后能否较快达到所从事行业的要求。这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和坚持,也需要课程改革者站在更高层面考虑这个问题,不能因噎废食,否则教育方式永远得不到改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短时间能够看到效果的,作为国家建设基础的工程类人才培养更是如此。国家的高速发展对工科专业人才提出了大量需求,工科相关专业近年来也一直是热门专业,在未来很长时间,工科生仍然是毕业生大军的主力。但是基于中国教育体系的工科教育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正视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才能使教育机制健康运转,为国家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优秀工科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昕.企业用工结构性紧缺矛盾仍突出[N].西安日报,2013-10-18.

[2]王磊,李洪涛,安兴伟.装备制造业高端人才工程能力培养体系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4,(2):134-134.

[3]赵淑清,郑薇.随机信号分析[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25-25.

[4]中国教育在线.2001年-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EB/OL].http://career.eol.cn/kuai_xun_4343/20131210/t20131210_1050496.shtml.

[5]Yu Xie,Chunni Zhang,and Qing Lai.China’s rise as a major contributor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M].PNAS,2014:2-3.

(责任编辑:孙晴)

作者:汪友生?王阳

工科高等教育论文 篇2:

日本工科高等教育走向系统化和开放化

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种“拿来主义”和“强制灌输”策略来迅速恢复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虽然这在短时间内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但是其高等教育中“重实用技术,轻科学研究;重模仿,轻创新”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和网络等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得日本的高等教育显得更加封闭和落后。

全方位改革力促高等教育与世界接轨

鉴于这种危机情况,日本政府从20世纪末期便开始了对高等教育制度,尤其是工科高等教育进行一系列改革。而此时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对高等工程教育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时,日本政府严格控制大学的紧箍咒之一就是所有大学都必须遵守《大学设置基准》。但随着日本高等教育的普及,社会向终身学习体系过渡,高等学校的生源呈多样化趋势,高等教育必须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志向、出路等灵活地实施教育,因此对大学设置基准做原则性修改已是大势所趋。1991年大学审议会在《关于改善大学教育》的咨询报告中提出“每所大学应该根据各自的教育理念与目的,并且适应学术、社会发展的要求,制定并实施具有特色的课程,充实大学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种优秀人才”。

随后,日本于1999年提出了重视培养学生“具现力”的口号。所谓“具现力”就是将所学知识以一定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的能力,其内容有:创造力、实践能力、沟通力和体力。此外,还要增加以伦理为核心的人文类课程,以期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工程技术人员。由此,高等工程院校中工程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就必须随之作出重大调整。其中“工学伦理”这一源于美国挑战者号发射失败事故的教育理念被广泛采用。因为据说挑战号的发射失败是由于工程技术者没能坚持作为工程师的立场,迫于政治、权利、媒体的压力,在不能确保发射安全的情况下同意发射所致,之后该事件便在高等工程教育中被当作增设工学伦理学必要性的举证。另外,哲学、文学、法学等领域对工科背景者的作用和影响也日益受到重视。

这种教育内容体系的调整,无疑对工学专业的教学计划的安排提出了挑战。因为日本各大学对学分有不同的要求,大多数工科大学的专业课程占124个学分的一半,而要培养创造力、实践力等,必须从中拿出一定的学分,这样虽然专业课不得不减少,看上去所学知识的量有所减少,但从大学阶段学习的意义来讲,比起知识本身,吸收知识的方法、思维方式的培养对今后的发展更具重要意义。

除此之外,为了适应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体系的变革,日本大学体制的变革也势在必行——即适应国际化、灵活化、强调个性和特色。这对相对彊化和封闭的日本教育体制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美国工学教育认证协会(ABET)变革的影响下,日本文部科学省于2004年实施了国立大学独立法人化,意在提高大学自主性,鼓励竞争和特色化办学。在粗化教学大纲的同时,要求大学对学生和社会阐明大学的责任。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必须不断地根据社会的需要来探讨教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大学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等特色。

在大学办学自主化的同时,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起在评估、资源分配上积极参考英国的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采用了以外部(第三者)评估为主的评价方式,以提高透明度和鼓励学校发展自身特色。日本大学的评估机构除原来的日本大学基准协会(JUAA)外,又于近年成立了大学评价·学位授予机构(NIAD),对大学的教育、研究、社会贡献等各项活动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各大学以帮助各大学改善其教育研究活动。在工程教育方面,依托日本技术者教育认定机构(JABEE),对基于统一基准上的理工、工程、农业、情报技术等学科高等学校的教育课程进行认定,以确保其在国际上具有认同的水准。

但在教育制度个性化、灵活化方面,日本的高等教育制度变改显则得进展缓慢。尽管很多大学都有转专业的制度,但实际上却很难实现,所附条件也由于过于苛刻而常被批评为过于僵硬的制度。虽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适应性、学习意愿和未来就业理想及时调整所学专业和扩大选课范围,并开设跨学科的公共科目等以人为本的做法日益达成共识,但具体如何操作仍在探索中。在现行制度下日本大学之间的转学仍然非常困难,不过利用入学考试成绩以及通过大学间的学分互认协定等来实现的做法正在考虑之中。

日本大学本科一般年限为四年,目前已允许有志报考研究生的三年级优秀学生跳级直接升入研究生院,而每年跳级的人数正在不断增多。今后,等同于美国工学教育认证协会(ABET)的日本技术者教育认定机构将进一步发挥作用,力图通过对理工科课程质量的客观分析评价,帮助学生打开向国外研究生院跳级的渠道。同时,高中二年级学生直升大学也正在尝试中。

在政府的推动下,日本高等工程教育在国际化方面也有一定的进展。日本十多年前推出了招收10万名留学生计划,并推出了各种奖学措施,目前这一目标已大致完成;2002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又推出了短期留学推进奖学金计划,鼓励国外及日本的学生在学业内进行为期一年的相互交流,而对交流期间学生所取得学分的承认也在不断尝试中,甚至与国外协议校间的转学、双学位等也率先在一些私立大学展开。这些都特别适合工程类学生国际化理念的培养。

为了吸引优秀留学生,日本许多大学不仅在大学教育、研究内容、保证质量上下功夫,一些原国立大学还在留学生宿舍、打工、语学进修、生活咨询、医疗、保险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生活保障措施。另外,值得借鉴的做法是,为了吸引优秀高层次人才攻读工程类硕士、博士,留学生可以先以研修生的身份进入研究室一边接受语言训练,一边准备入学考试,同时熟悉研究室的研究课题,以便正式入学后选择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通常这个研修生身份最长可维持两年。

友好邻邦对我们启示良多

日本作为世界经济和科技强国,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政策革新值得我们关注。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而且同属于儒家文化圈,其高等教育改革的经验有些是可以借鉴研究的。

首先,日本在高等工科教育方面的改革对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启发。其实,日本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因素,在中国也同样存在,即随着经济全球化,产业竞争的全球化,知识爆炸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对面向全球竞争的工程技术者的知识结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知识更新能力需提出同样的要求。因此,需要在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上作深层次的探讨。此外,目前国内经济发展迅猛,各行各业建设蒸蒸日上。然而,随之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如社会风气浮躁、缺乏职业伦理道德等。为此,在大学教育阶段增设工程伦理课程、重视实习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毕竟,培养人格健全的人才才是各行各业健康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

其次,日本工科高等教育政策和制度的改变对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也有影响。为确保我国培养的工程技术者获得国际认同,有必要建立一套与国际接轨的工程专业评估制度和保持客观立场的评估机构,并以适当的方式,召集权威部门和工程学者,组成评估小组,在得到有关部门授权之后,把工程专业评估组织筹建起来,进而有目标、有规划、分步骤地开展工程教育评估工作。

另外,我们还能从日本高教改革的经验中总结出一条办学原则,那就是“提高办学自主性,引入竞争机制”。日本自2004年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以来,大学的特色化办学便获得了社会的鼓励和支持,大学办学的自主性随之得到发展。同时,日本高等教育还逐步引入了大学之间的竞争机制,如大学科研成果评价结果与国际资助的科研经费挂钩。在其21世纪COE(卓越研究据点)计划建设过程中,已经入选但没有通过中期目标标价的教育基地将被淘汰出COE名单。反观我国在“211”工程建设和“985”工程建设,只要进入机制,还没有听说哪所学校被淘汰出局。如果能够在科研成果评价的基础上优胜劣汰,那么有效的资金将被用在刀刃上,从而加快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步伐。

作者:赵 伟

工科高等教育论文 篇3:

新工科背景下高等教育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摘要:随着产业的巨大转型、升级和各专业的深度融合与交叉,传统的工科教育已不足以应对时代变革。计算机基础课程为工科专业学生通识教育的一部分,是非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本文对新工科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计算机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完善、提高大学生知识结构,满足新工科的需求。

关键词:高等教育;计算机课程;新工科;教学体系

新工科自提出以来,便受到各高校、教育部、各产业的巨大关注和研讨,但各专家学者的研讨主要集中在“新工科”框架层面,鲜有高等教育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学生应具有的基本知识结构等具体操作层面,而具体操作层面的研究对促进“新工科”建设尤为重要。

智能化和信息化作为“新工科”的重要特征之一,计算机通识课程体系是培养工科专业学生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的重要手段和渠道。但是,目前许多高校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在总体上仍然沿用旧的计算机课程知识层次结构,并且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常常是把全日制教育的课程安排进行简化、压缩,甚至直接套用,出现教学与实际应用脱离的现象。显然,现有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等难于满足新工科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尤其是“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交通智能控制”等知识需求。

综上所见,为促进“新工科”建设,迫切需要研究“新工科”背景下高等教育计算机题体系构建问题。

一、课程体系改革思想

本文紧紧围绕“新工科”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科学内涵,以新工科需求为导向,结合工科各专业需求案例与工科相关企业、行业调查走访和问卷调查,获取新工科对计算机专业知识需求,建立工科专业学生计算机课程体系,合理调整计算机课程的知识结构,引导计算机选修与必修课程的合理结合,工科专业需求案例与计算机知识应用的有机融合,开放创新实验与基础实验的有效搭配,网络MOOC与课堂讲授的优化分配,以达到大学生拥有智能化、信息化、知识综合化的能力培养目标,以满足新工科建设的需求。

计算机科学作为新工科的重要技术支撑,原有的课程教学体系已难以较好地满足新工科的专业需求,为满足新工科的新需求,必须建立有效的新工科课程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模式,设计计算机教学平台。

二、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为满足新工科的新需求,本文拟建立有效的新工科课程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模式,设计计算机教学平台,对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科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实践,具体内容如下。

1.建立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科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在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课程体系下,除了一些计算机知识的必修课外,学生还可以根据专业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来选择相关的选修课程学习,开阔自己的知识范畴和视野,能够继续深入学习计算机理论的最新知识、能够跟踪计算机相关理论的科学前沿。为中国在智能制造、智能控制、大数据等领域培养高技术、高能力人才。为满足新工科的新需求,本文建立的计算机课程体系结构具体如下图1。

2.构建有效的新工科课程教学模式。采用题启发式和基于现实案例主导的教学思路,利用网络信息化,在课程理论知识方面采用以课堂授课为主,网络资源—在线MOOC为辅,在课程实验环节以实际案例为主导,引导学生在一定的实验平台下根据不同专业,选取各自专业相关的软件编程、硬件开发、智能控制等一系列可操作性实例,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智能控制、智能制造等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发现目前工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新工科需求。(1)启发式教学理念。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核心在于启发式问题的设计,通过问题驱动来启发学生思考,使其对问题感兴趣,能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的核心内容、体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及其与工程实践之间的联系。这样的启发式问题可能来自现实需求,也可能来自理论需要。因此,有必要根据每一知识点的特点设计合适的启发式问题来引入这一知识点。(2)利用实验平台设计应用性课程案例。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这些课程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方法具有重要作用。鉴于课堂教学的时限性,利用学校提供的先进实验平台、实验设备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案例。①虚拟案例:在计算机课程中,有一些课程中的实验部分要使用计算机软件设计问题进行编制虚拟案例,通过虚拟案例增强学生对理论模型和算法的理解与运用。②实际案例:介绍计算机软件中已有案例或来自工程实践的课程案例,通过这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基于计算机知识的问题及其实际来源,从实际问题中感受理论发展的需要和必要性以及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对工程实践或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和意义。然后利用实验平台设计解决现实问题的课程案例,今進验证实验平台的性能,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实验平台。

3.利用在线MOOC进行辅助教学。在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在线MOOC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目前,本教研室已有多门课程进行了MOOC建设,像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计算机网络等都已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在这个资源平台下,学生可以自主地学习和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完成一些老师布置的作业,可以和自己的任课教师进行互动,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等。

4.设计满足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科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平台。基于对工科专业学生计算机教学目标与定位的认识,针对计算机科学新技术的发展的现状,考虑到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各应用领域的深入应用,结合计算机教学的特点,以及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不同要求,本项目设计计算机课程教学平台,该平台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力图找出共同的、最基本的要求,同时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我们面向全校工科专业学生提供4个课程教学平台。计算机知识,主要涉及计算机硬件结构、计算机网络、常用软件使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计算机程序设计,主要涉及程序设计基本方法、算法与数据结构等内容。

三、总结与今后工作

基于对工科专业学生计算机教学目标与定位的认识,针对计算机科学新技术的发展的现状,考虑到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各应用领域的深入应用,结合计算机教学的特点,以及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不同要求,本文建立有效的新工科课程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模式,设计计算机基础教学平台,对新工科需求导向的工科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实践。

为进一步完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资源,辅助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在线MOOC的混合式教学,今后的重要工作是基于MOOC环境下的计算机课程的实验教学平台的开发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

[2]刘道玉.论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J].高教探索,2009.

[3]张焕玲,朝霞.北京市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4,(1).

[4]韩维仙,陈世瑛.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内涵、动因和特点[J].现代大学教育,2001,(3).

[5]赵永华,李志慧.基于交通工程专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5).

作者:赵永华 李志慧 贾洪飞

上一篇:语感语文教学论文下一篇:文艺美学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