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供应链间共享研究论文

2022-04-23

[摘要]供应链信息共享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供应链中企业的伙伴关系情况,同时也对企业运营有一定影响。文章首先对相关的概念进行阐述,并对供应链信息共享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探讨供应链信息共享程度与企业运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包括伙伴特性影响、伙伴关系影响、信息化水平落差影响等。最后,探究推动供应链内企业发展的路径方式,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企业供应链间共享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企业供应链间共享研究论文 篇1: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知识共享的内涵与过程

摘要:从知识管理视角研究农产品供应链及其知识共享的过程。主要工作包括:在阐明农产品供应链定义和运作模式的基础上,分析农产品供应链知识共享的内涵和特点,建立农产品供应链知识共享的过程模型,探讨其知识共享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提出促进共享的措施,为农产品供应链知识共享的后续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知识共享;过程模型;影响因素;促进措施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产业直接关系到国富民强和社会稳定。与美国、欧盟、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农业资源丰富,但基础设施落后,市场化水平较低[1]。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供应链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联盟形式[2],我国农业也已引入供应链的管理思想,但与工业供应链和国外农产品供应链相比,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有较强的独特性[3],链中存在较多问题,如农产品质量差,生产、加工利用率低,损耗严重,质量安全无保障,成员关系不协调、利益分配不均等。这些问题多因链中信息和知识不对称、不充足引起。

从知识管理角度看,供应链不仅是物料供应链,而且是知识供应链[4]。目前,从知识管理角度开展的农产品供应链研究较少[5?9]。知识共享作为一种独特、有价值和关键的资源,对获取竞争优势极为重要[10],有效的知识共享可以增加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知识总量,畅通链中的信息流和知识流,缓解信息和知识不对称现象,消除由此引发的诸多问题,并通过提高链的知识水平和运作效率带动链的进一步发展,提升整条链的竞争力。基于此背景,本文定位于从知识管理的视角研究农产品供应链,分析其知识共享的过程。

一、农产品供应链的定义及运作模式

(一)农产品供应链的定义

自1996年Zuurbier首次提出食品供应链的概念后,众多学者又提出农产品供应链、涉农供应链、农业供应链、农产食品供应链、农业综合企业、农产品物流网络、农产品物流体系等多种概念。冷志杰认为上述概念是根据产品特征和不同研究边界给定的,可统称为农产品供应链[11]。本文认同此观点,认为这些概念均属于广义农产品供应链的范畴。

就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而言,冷志杰和胡莲的观点具代表性。冷志杰认为农产品供应链是由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农产品种植者、养殖者、加工者、物流服务商、经销商、消费者等环节构成的组织形式或网络结构[11]。胡莲按农产品供应链结构的新变化定义农产品供应链为: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以契约为纽带,通过合作社及生产基地将上游的广大分散农户有机组织,与处于链条中游的加工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以下游连锁超市或大型仓储超市为核心企业和主要零售点,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和质量流的控制,将生产商、加工商、运输商、批发商、零售商直到最终消费者连成一整体,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快捷和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功能网链结 构[12]。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构成成员和链接方式在发生变化,其定义也在不断扩展。

(二)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模式

我国农产品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生产、流通和销售环节参与者众多,农产品供应链节点复杂多变,链接形式多样。本文将目前常见的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综合表示为图1形式(图中省略了链内部节点间的信息流和知识流)。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结构远比工业供应链复杂,仅流通环节就包括贩销商、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加工企业的物流部门、连锁超市和仓储超市的配送中心、第三方物流企业及其它中间商等。节点、结构的复杂性和易变性增加了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难度。

二、农产品供应链知识共享的

内涵与特点

(一)农产品供应链知识共享的内涵

农产品供应链知识共享指链成员(共享主体)间通过某种共享渠道传递和交流农产品供应链相关知识(共享客体)的活动。可从三方面理解这一定义。

(1) 共享主体。知识共享可能发生在员工间,也可能发生在项目团队或不同组织间[13]。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共享主体指链的所有成员,不仅包括链内节点及其内部的个体和部门,如分散农户、农合组织,深加工企业、物流组织、消费者等,还包括位于链外、但与链密切相关的链外节点,如政府部门、技术支持组

织、检验检疫组织等。

(2) 共享客体,即农产品供应链中共享的知识内容。按知识源可分为链内知识和链外知识。链内知识指链内成员所拥有的知识,如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中的信息和技术、市场信息、各节点的业务流程等;链外知识是由链外组织提供的知识,如农业气象知识、农业科技、金融保险知识、国家惠农政策等。知识按可描述程度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易编码、易传播和易存储,而隐性知识难以表达和描述[14]。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显性知识包括:反映农产品和农资(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等)等级、质量、产地、特征、性能的知识,农产品的物流信息和市场信息,农资供应商、加工企业、流通商和销售商的库存情况、采购计划、业务流程、规章制度等知识,产品营养知识和消费者维权知识,链外节点拥有的与农产品供应链相关的知识等;隐性知识主要指在农资采购、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保鲜、包装、运输、销售、购买、消费等环节中隐藏在人脑中的经验、技术、技能、技巧等,如良种培育、病虫害防治、科学田间管理、农产品销售中的技巧等。

(3) 共享渠道,主要指实现知识共享的途径和方式。可分为直接共享方式和间接共享方式。直接共享方式下知识提供者与接受者通过直接接触传递和共享知识,如师傅带徒弟式地传授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技艺,农业专家送技术下乡、现场指导答疑,农业调研人员实地走访调查,相关业务培训、知识讲座、咨询服务等。间接共享方式指通过中间传递媒介(如广播、电视、电话、手机、互联网、节点企业内部网、宣传材料、报刊杂志等)实现共享。两种共享方式各有优势,互为补充。

(二)农产品供应链知识共享的特点

与工业品相比,农产品易受生物、季节、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生产有较强的季节性和地域性,消费具有全年性、普遍性和全球性,生产与消费间存在较大的时空距离。加上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信息化程度较低,这些因素导致农产品供应链知识共享具有不同于工业供应链知识共享的特点。

1. 共享知识量大、涉及面广

农产品种类丰富,可分为粮油、果蔬及花卉、林产品、畜禽产品、水产品和其他农副产品六大类[15],其供应链包括从原料采购到最终消费的所有环节,涉及知识量巨大。且这些知识涵盖多个学科,如生物学、化学、气象学、病理学、经济学、管理学、信息技术等。因此,农产品供应链共享知识的数量超过工业供应链,涉及领域广于工业供应链。

2. 共享基础差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从业人员绝大多数受教育程度有限,文化水平不高,如分散农户、贩销商、产销地批发市场人员和零售人员等,他们自身知识存量有限,自主发现知识、获取知识和知识创新的能力不足,主动共享知识的意识欠缺。此外,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化程度低,配套设施落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共享渠道较少,传统渠道仍为主要的共享渠道。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广大农户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主要是电视和报纸[16],也通过收购商和批发商获得。信息多以口头方式表达,其精确性和时效性受到影响[17]。虽有很多农业网站,但大部分网站资源内容重复,不能反映用户实际需求,没有地方特色,针对性不强[9],网站的实用性和利用率不高。

3. 知识共享的范围不同于工业供应链

工业供应链知识共享侧重于知识在成员企业间的共享,即以制造商为核心企业,与供应商、销售商等上下游企业共享知识[18]。对农产品供应链而言,不仅注重链内成员间的知识共享,也强调链内外节点间的知识共享。主要因为:第一,农产品供应链涉及的知识面广、链内成员知识水平偏低等因素导致链内知识存量较少;第二,多数农产品供应链缺少核心企业,链的凝聚力较弱,链内节点自主进行知识挖掘和共享的难度较大;第三,农产品具有公共性[19],农产品供应链的知识服务也具有公共性。链外组织拥有大量农产品供应链生产、流通和经营所需的知识,可向链内提供知识服务,弥补链内知识的不足。因此,农产品供应链内外节点间的知识共享和内部节点间的知识共享同等重要。

4. 知识共享的出发点不同于工业供应链

工业供应链知识共享有助于提高已有知识的利用价值,降低知识获取的成本,加快知识创新的速度及新知识在成员企业中应用的速度[20]。但现阶段,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知识共享的出发点是为了消除链中信息、知识不对称和不充足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只有解决了农产品供应链现存问题,待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能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知识共享的目标定位,实现知识的创新。

三、农产品供应链知识共享的过程

(一)农产品供应链知识共享过程模型

农产品供应链知识共享的过程是知识提供方提供知识、经某种共享渠道传递、接受方接受并吸收知识、使知识得以传播和共享的过程。本文在参考知识共享相关模型的基础上[21?25],构建了农产品供应链知识共享的过程模型(见图2,其中共享主体A、B可以是链内的个体、部门、企业或链外组织)。

该过程涉及四部分:共享主体(知识提供方和知识接收方),共享知识,共享渠道,共享情境。完整的共享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提供阶段,传递阶段,接受阶段和反馈阶段。提供阶段是链主体A准备共享和提供知识的阶段,首先主体A识别并评估该次共享的目标、内容、接受方、共享条件等因素,从其知识存量中选取待共享知识,然后编码成合适形式(语言、文字、图片、视频等),付诸提供行动;在传递阶段,通过共享渠道将主体A的知识传递给主体B;接受阶段是主体B接收和吸收知识的阶段,主体B接收经由共享渠道传递来的知识后,根据自身的需求和能力,过滤和挑选知识,加以吸收和利用,增加自己的知识存量;反馈阶段,主体B将该次共享结果反馈给主体A。

理解此过程模型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 知识共享是知识双向传递的过程。本模型简化为知识从链主体A传递到主体B的过程。农产品供应链中内部节点间的知识共享通常是双向的,但内外节点间的知识共享以单向居多,主要由链外服务组织向链内节点提供链内节点需要的知识。

(2) 知识共享过程需要提供、传递、接受、反馈四个阶段重复多次才能完成,如果链主体B没有充分地吸收和应用知识,就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

(3) 知识共享是有意识进行的。通过链内节点间、链内外节点间主动的交流和传递,实现农产品供应链知识总量的指数级增长。

(二)农产品供应链知识共享过程的影响因素

从上述农产品供应链知识共享过程模型可以看出,影响农产品供应链知识共享的因素主要来自共享主体、共享客体、共享渠道和共享情境四方面。结合供应链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结论[26—32],以下从这四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1) 从共享主体角度看,农产品供应链知识接受方的吸收能力和学习意愿,知识提供方的共享意愿、知识存量和知识编码能力,链成员间的差距,链核心企业的凝聚力是影响共享的重要因素,知识接受方的吸收和利用能力更是决定知识共享效果的关键。第一,农产品供应链内人员文化水平偏低,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差,这是知识共享活动顺利开展和取得良好效果的最大障碍。第二,知识提供方的共享意愿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链内外成员提供知识的意愿和进行共享的积极性比提供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第三,对链内节点间的共享来说,如果节点间的文化、知识等差距过大,没有紧密的合作关系,会影响知识共享活动的顺利开展。第四,有核心企业的农产品供应链更易进行知识共享,核心企业可作为链知识共享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协调者,其凝聚力与知识共享的效果正向相关。

(2) 农产品供应链共享知识的特性也直接影响知识共享过程。农产品供应链的知识涉及多个学科、多个部门,加上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相关信息和知识不易收集和获取,这些复杂、嵌入、难表达、难获取的特点增加了知识共享的难度。

(3) 共享渠道也影响知识共享过程。农产品供应链知识共享的直接共享方式多为传统共享方式,如言传身教式传授农业技艺,节点成员集体学习、开座谈会等。间接共享方式中除了传统的广播、电视、宣传资料等共享媒介外,还包括手机短信、咨询服务专线电话、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系统、农业网站、农业BBS论坛和农产品QQ群等。共享采用的方式不同,共享效果也不同。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系统、农业网站等现代共享渠道具有较高的时效性、准确性和便捷性高,将成为未来主流的共享渠道。

(4) 共享情境。影响农产品供应链知识共享的情境因素分为内部情境因素和外部情境因素。主要包括:农产品供应链文化,链成员间的沟通与信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政策法规等。第一,链文化对知识共享有重要影响,开放、包容的链文化有助于知识共享活动的顺利开展。第二,链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有助于知识共享的实现,而节点间信任不足、沟通不够会阻碍知识共享活动,并影响共享效果。第三,激励机制与知识共享密切相关,好的激励机制会激发共享双方的积极性,相反,没有激励机制或差的激励机制会阻碍共享双方的共享意愿。第四,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惠农政策保障也是促进知识共享的积极因素。

(三)促进农产品供应链知识共享的措施

针对上述四方面的相关影响因素,笔者提出以下几条促进农产品供应链知识共享的措施。

(1) 提高链内人员文化素质是促进知识共享的首要任务。链中的知识接受方有一定的知识存量才能充分吸收和利用接收的知识,才具备知识共享的能力。可通过举办各种知识讲座和技术培训班、邀请农业专家现场指导答疑、设置电视和广播专题节目、免费发放知识手册和宣传资料、开通农业学习网站等方式加大对农产品供应链成员的教育投入,提高其文化素质、沟通水平和共享能力。对于链上游的广大农户而言,一方面,政府可鼓励大学毕业生走进农村,向广大农民传播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供销社等农合组织的作用[33],使其成为链上游知识共享的中心节点,组织农民集体学习和交流农业技能,及时将获取的中下游市场信息和链外知识传递到农民手中,引导其学习和利用这些知识,稳步提升其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

(2) 加强新型共享渠道建设,搭建统一的知识共享平台,构建知识共享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统筹规划,建设用于信息和知识共享的基础设施,依托因特网建立统一的农产品供应链知识共享服务平台。平台整合现有的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系统、农业网站等各类农业信息资源,向所有链外服务组织和链内成员提供友好接口,方便链成员向平台提供拥有的信息知识,并利用平台存储和处理相关知识,从平台检索和获取所需知识。

(3) 设计良好的激励机制。与组织知识共享、供应链知识共享一样,农产品供应链知识共享也需要设计良好的激励机制来调动链成员共享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方面,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物质奖励和榜样激励方法,激发链内成员(如广大农户、中间商等)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共享意愿和能力。另一方面,采用互惠、物质和精神奖惩等方式鼓励链外服务组织向链内成员提供知识,如对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和学者将科研成果回馈农产品生产经营实践、服务农产品供应链的行动给予物质支持和声誉激励等。

(4) 营造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农产品供应链知识共享需要链内外节点一起努力。需要政府和其它链外服务组织引导和大力支持,使农产品供应链内人员充分了解知识共享的优势,逐步培养他们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团结协作的思想观念,营造不断学习、乐于共享的文化氛围,推动农产品供应链的知识共享。

四、结论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结构复杂,参与成员众多,运作模式多样,农产品供应链知识共享具有不同于工业供应链知识共享的特点。通过农产品供应链知识共享过程模型和影响因素分析可以看出,农产品供应链知识共享主要受链共享主体、共享知识,共享渠道和共享情境四方面的相关因素影响。要顺利开展农产品供应链的知识共享活动,需要从这四方面入手寻找合理可行的促进措施。文章为农产品供应链知识共享实践提供参考,并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如农产品供应链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知识共享演化过程建模和仿真、知识共享服务体系构建等。

参考文献:

[1] 李军民, 朱有志, 曾福生.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提升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能力[J]. 江苏农业科学, 2007(2): 54?57.

[2] 马士华, 林勇. 供应链管理(第3版)[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3] 黄桂红, 贾仁安. 基于动态反馈分析的农产品供应链整合实证研究[J]. 系统工程, 2008, 26(8): 17?21.

[4] 彭灿. 供应链中的知识流动与组织间学习[J]. 科研管理, 2004, 25(3): 81?85.

[5] Peterson C. A new frontier in the global food system: The “learning” supply chain: pipeline or pipedream? [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2, 84(5): 1329?1336.

[6] 肖祥云, 谢纯灵. 基于SECI模型的农业知识共享[J]. 现代情报, 2011, 31(3): 170?173.

[7] 秦立公, 丁超勋, 王冬. 知识方案植入型生态农业闭环供应链模式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11): 5971?5719.

[8] 许有志, 王锐兵, 王道平. 面向农业领域的敏捷知识管理系统研究[J]. 情报杂志, 2008(7): 54?56.

[9] 熊大红, 戴小鹏, 沈岳. 农业知识共享及激励机制研究[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 106?108.

[10] Nonaka I, Takeuchi H.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11] 冷志杰.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M].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7.

[12] 胡莲. 基于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及其信息平台研究[D]. 上海: 同济大学, 2008.

[13] Gunnar H. A mode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N—form corporation [J]. Strategy Management Journal, 1994, 15(1): 73?90.

[14] Nonaka I.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4, 5(1): 14?37.

[15] 农产品的分类[EB/OL]. http://ncp.66good.com/news/2009425— 232014119.shtml.

[16] 谭英, 王德海, 谢咏才. 贫困农户信息获取渠道与倾向性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 2004(2): 28?33.

[17] 邓俊淼. 农产品供应链价值增值制约因素分析[J]. 农村经济, 2009(5): 42?45.

[18] 朱庆, 张旭梅. 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机制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05(10): 69?71.

[19] 王冰. 农业的特殊公共性分析[J]. 社科纵横, 2010, 25(1): 24?26.

[20] 安小风, 张旭梅. 供应链知识共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21?23.

[21] 王磊, 程钧谟. 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过程模型[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24(1): 85?88.

[22] 熊大红, 戴小鹏, 罗影. 组织知识共享模型与技术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09, 53(20): 114?117.

[23] 张旭梅, 陈伟, 张映秀. 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管理学报, 2009, 6(10): 1296?1301.

[24] 安小风, 张旭梅, 张慧涛. 供应链知识流模型及知识流动影响因素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09(1): 191?193.

[25] FENG Chang—li, ZHANG Yi, LI Tian—peng. Evolution of knowledge sharing model in the development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toelectronics and Image Processing (ICOIP). Haiko, 2010: 522?525.

[26] KIM K, IM I. The effects of electronic supply chain design (e—SCD) on coordination and knowledge sharing: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C]// Proceedings of the 35th Annual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 Hawaii, 2002: 2149?2158.

[27] KE L, WEI K. Factors affecting trading partners’ knowledge sharing: Using the lens of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and socio—political theories [J].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007, 6(3): 297?308.

[28] 薛佳奇, 刘益. 组织文化与关系策略对供应链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10): 118?123.

[29] ZHANG Yu—rong, LIU Ming—wei.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supply chain [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Computation Technology and Automation (ICICTA). Chongqing, 2010: 602?605.

[30] YANG Tung—Mou, Maxwell T. Information—sharing in public organizations: A literature review of interpersonal, intra— organizational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success factors [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11(28): 164?175.

[31] FENG Chang—li, LI Tian—peng.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supply chain—based on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characteristics [J]. Journal of System and Management Sciences, 2011(3): 21?28.

[32] 潘辉, 马岩, 马健. 农业企业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影响因素[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8, 36(8): 79?80.

[33] 李红, 尚永华. 基于供销社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2(2): 61?66.

作者:徐生菊 徐升华 张浩

企业供应链间共享研究论文 篇2:

供应链信息共享影响因素、信息共享程度与企业运营绩效关系研究

[摘 要] 供应链信息共享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供应链中企业的伙伴关系情况,同时也对企业运营有一定影响。文章首先对相关的概念进行阐述,并对供应链信息共享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探讨供应链信息共享程度与企业运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包括伙伴特性影响、伙伴关系影响、信息化水平落差影响等。最后,探究推动供应链内企业发展的路径方式,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 供应链;信息共享;企业运营绩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19. 024

0 前 言

供应链信息共享被认为是现代供应链管理的基础,通过提高供应链的信息共享程度,有利于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信息本身作为一种宝贵的竞争性资源,企业即使在认识到信息共享重要性的情况下,也未必能够真正做到信息共享。因此,关于信息共享与企业运营绩效的研究受到了较为广泛的重视,只有在明确信息共享对企业运营绩效的实际影响作用前提下,才能激发企业进行信息共享的主动性。

1 概念分析

为了能够更加深入的,分析供应链信息共享影响因素、信息共享程度与企业运营绩效关系,其最为主要的工作,就是掌握相关的概念,为后续分析工作奠定基础。

1.1 供应链伙伴特征

在分析供应链管理中,其核心焦点就是对合作伙伴的选择。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只有选择恰当的伙伴,才能将供应链战略应用其中,所以企业就应该对合作伙伴,进行谨慎、全面的分析。例如:针对合作伙伴的资源,进行互补性评估。

经过总结发现,供应链合作伙伴特征,主要包括:企业文化相似度、运营协调度、资源互补程度。

1.2 供应链伙伴关系

这种关系实际就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中,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信息共享的,长期且稳定的关系。将其作为基础,能够在相互之间实现风险分散、成本降低、资源获取、地位提升的目的。

1.3 信息化水平落差

在供应链伙伴的内容,由于新旧系统的互通性、伙伴推行信息化的准备程度、伙伴间新旧系统的互通性、文件格式与信息技术的相融性等,都会导致其相互之间发生信息水平落差。最终,增加供应链伙伴之间,信息沟通、共享的难度,影响合作效果。

1.4 供应链信息共享

在供应链中,各个组织之间信息共享的完整性,实际上应该包括共享技术信息、共享销售信息、共享产品销售的程度等。另外,还可以结合信息共享的内容,将其划分为策略性信息、作业信息、订单处理信息、竞争性信息等。在本文的分析中,结合实际将共享信息划分为三部分内容,即财务信息(销售信息、生产成本、经营利润等)、作业信息(库存数量、订单处理、生产安排、订单预测等)、策略信息(涉及能够提高需求确定性、反应速度的方面的信息)。

1.5 企业运营绩效

在很多制造商中,将成本、服务、交货期等,作为业绩评估主要标准。RAMADES等学者,在衡量供应链绩效的过程中,主要指标包括库存、订单、时机、品质、顾客服务与焦点等。而PYKE则以质量、成本、柔性、交货期的竞争优势,衡量并评估制造商的绩效。在本文中,主要通过服务水平、成本、创新,对绩效进行评价。

2 供应链伙伴关系对信息共享程度的影响

在供应链管理领域,合作伙伴选择是其重点研究对象之一,许多学者认为,合理选择合作伙伴,是供应链战略实施的关键。具有合作伙伴关系的供应链企业之间享有共同的利益,并共同承担风险,需要实现一定程度的信息共享,为供应链管理以及企业之间的合作提供支持。同时,建立信息共享关系,也是合作伙伴企业降低经营成本、获取关键资源的重要途径。ELLRAM等人在研究中指出,供应链下的企业实现完整信息共享应包括伙伴间共享销售预测信息、技术信息、产品销售程度信息等。从信息分类来看,可划分为策略信息、财务信息和作业信息三大类。其中,策略信息包括合作伙伴之间分享的关于降低需求不确定性、提高决策效率等方面的信息,财务信息包括销售数据、成本数据和利润数据等,作业信息包括订单处理信息、生产规划、库存数量等[1]。

从上述几类信息中可以看出,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共享信息内容关系到企业经营的机密,需要在建立相互信任和合作伙伴关系基础上,实现一定程度的信息共享。从供应链伙伴特性对于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影响作用来看,两个原本独立的企业,因结成合作伙伴关系而开始频繁接触时,企业文化的影响作用十分显著。具有相容文化特性的两个企业更容易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共同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合作伙伴之间的协调性较高,对合作事宜看法较为一致,可以促进彼此沟通,从而自然而然的提升信息共享程度。伙伴关系越紧密,合作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越高[2]。

3 供应链信息共享影响因素和共享程度与企业运营绩效的关系

3.1 合作伙伴关系与企业信息共享程度的影响

供应链中的企业合作关系越紧密,越愿意与彼此分享信息,甚至为了提供彼此的协调性,进行内部信息化建设投资,缩小彼此之间的信息化水平差异,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运营效率。PAULRAJ在对美国200企业的供应链关系进行跟踪研究时发现,合作伙伴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对跨组织信息沟通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在信息共享方面,如果没有特殊的合约进行限制,合作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则会成为信息共享程度的首要影响因素。其前提是合作双方能够通过开展信息共享,互利互惠,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加深合作,建立信任关系。通过采用因子分析和变量信度检验方法,對合作伙伴关系与企业信息共享程度之间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试验结果来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两个重要因素,信任和承诺,都对两者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有显著正向影响。在这一影响机制下,企业在合理选择合作伙伴的基础上,积极构建良好的企业合作关系,提升对彼此的信任程度,或以建立承诺的方式提升企业之间的协调程度,有利于提高信息共享水平。

3.2 信息化水平落差对企业信息共享程度的影响

在研究供应链合作伙伴企业的信息共享问题是,企业之间的信息技术落差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各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同,在数据完整性、可靠性以及信息传递效率等方面,都有可能存在差异。而信息技术水平的落差过大,则会对合作伙伴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产生直接影响,反之,信息化落差水平较小,则有利于提高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在企业信息化和电子供应链的发展下,企业有机会对伙伴企业的需求和供应能力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并通过信息系统整合,降低信息资源获取成本,提高整个供应链对客户需求的反应速度。但是在平等的合作关系下,如果两企业之间的信息化水平落差较大,则会导致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被迫承担另一方的信息资源成本,与供应链下的平等合作关系不符。通过采用回归分析法对信息化水平落差与企业信息共享程度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研究,可以发现缩小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化落差,可以明显提高伙伴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以信息化水平落差作为自变量,采用回归分析法进行研究,得到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465,R2值为0.216,P值为0.000,具有显著影响。

3.3 合作伙伴信息共享程度与企业运营绩效的影响

最后来看合作伙伴信息共享程度对企业运营绩效的影响,通过加入信息共享条件,可以降低供应链管理中的“长鞭效应”。ANTONY等人通过对组织信息沟通情况与供需方运营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提高伙伴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可以使双方的经营绩效同时提高,而且信息共享程度越高,这种表现愈加顯著。同样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合作伙伴信息贡献程度与企业运营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将信息共享程度中的策略信息、财务信息和作业信息作为自变量,将企业运营绩效作为因变量,经过一元回归分析和复回归分析后可以得到三个影响因子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257,0.253和0.285。信息共享程度对企业运营绩效影响的R2值为0.408,P值为0,影响关系显著。因此,企业通过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伙伴关系,缩小企业之间的信息化落差水平,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可以对企业自身的运营绩效提升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4 推动供应链内企业发展的路径方式

基于上述的分析,本文发现供应链信息共享影响因素、信息共享程度、企业运营绩效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效果。因此,供应链内的企业,就应该通过恰当的方式,增强自身的实力,深化、落实供应链战略。具体来说,主要方式包括以下两点。

4.1 建立信息体系

在供应链内的企业中,为了能够提高信息共享的效率,就应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并由各个企业共同数出资,加大资金、人力的投入,进而提高信息化水平。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应该重视技术标准的制定,保证供应链内的各个企业都能够享受公平的待遇、平等的机会,便于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建立更加完善的机制。

4.2 构建安全机制

基于供应链发展战略,实际上在其内部,加大了信息的共享程度,从而增加了商业机密泄露的风险。针对这有问题,供应链内部可以构建完善的安全机制,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便于第一时间制定应急预案,降低企业的损失。同时,还应该对供应链发展平台进行不断的完善,对各个企业的信息,进行分层、分级别管理,并设置访问权限,进而实现信息安全保护的目的,促进供应链企业更加稳定的发展。

5 结 语

综上所述,供应链信息共享影响因素、信息共享程度以及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较为复杂,通过改善企业合作关系,形成相互信任或承诺机制,同时降低企业之间的信息技术水平差异,可以促进合作伙伴企业之间信息共享程度的提高。而信息共享程度的提高则可以提升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从而提高企业运营绩效。

主要参考文献

[1]周荣虎.企业信息共享水平对供应链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制造型企业为例[J].中国商论,2017(30):170-172.

[2]吕晖. 供应链社会资本、信息共享及运营绩效关系的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作者:钟映紫

企业供应链间共享研究论文 篇3:

规模不经济环境中的低碳供应链信息共享策略研究

摘 要:市场规模不经济会增加低碳供应链运转效率和整体效益的成本,而提升低碳供应链内部各主体间的信息共享程度,是降低供应链成本的有效手段之一。在研究相关理论和低碳供应链信息共享主体、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区块链大数据的低碳供应链信息共享策略研究。构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网络体系、信息共享模型和信息流层次,利用区块链技术提高低碳供应链内部信息共享的便捷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基于信息耦合理论设立信息共享耦合度指标,评价提出信息共享策略的实际应用效果,统计样本数据表明低碳供应链内部信息共享程度的提高,能够降低供应链内部的生产总值,带动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提高及运转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规模不经济;低碳;供应链;区块链技术

全球工业化进程中碳排放量过高,是导致生态环境变迁的重要诱因之一。[1]面对越来越严峻的节能减排压力,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纷纷出台各种限制碳排放的政策与措施,力求通过控制碳排放总量的方式,从源头遏制全球生态环境和气候的变化。[2-3]我国从2013年开始逐步推进碳交易的实施,在保持经济总量平稳增长的同时,逐步降低工业产业链中碳排放的总量。供应链的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首次被提出,随着全球工业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规模化经营,供应链概念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领域。供应链体系[4]中一般以一个或多个核心企业为中心,利用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将包括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和配送中心在内全部节点企业,连接成一个复杂的供应链网络。低碳供应链不仅考虑了传统供应链中的三流、固定成本、运营成本等影响因素,还将每一个供应链节点企业与物流环节的碳排放情况[5-6]作为重点的考虑因素之一。从供应链运转与流通的角度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的总量,首先,需要从产品的设计和研发入手,降低原材料和产品本身的碳含量;其次,通过供应链的协调降低原料和产品周转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实施低碳采购和低碳营销[7-8];再次,从低碳减排的视角入手,逐步优化供应链中节点企业的盈利方式与结构,在保证节点企业基本收益的前提下加快低碳技术的引入,实现企业盈利与低碳减排的双重目标。

在企业供应链的运转中有时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的情况[9],随着供应链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商品的边际效益开始降低,甚至会低于零[10]。规模不经济是低碳供应链企业,尤其是大型供应链核心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瓶颈问题之一。解决低碳供应链中的规模不经济问题,作为低碳供应链体系中的核心企业和节点企业而言,要进一步提高低碳供应链信息的共享程度,促进低碳供应链体系中的商品信息、物流信息、存储信息与资金链信息的有效传递与共享,发挥供应链信息资源的优势,不断提高和改善低碳供应链的总体效率。本文从低碳供应链大数据的角度出发,先从理论研究的角度验证低碳供应链信息共享的价值和优势;构建一种低碳供应链大数据管理与共享模型,并对低碳供应链信息共享模型效果进行了相关评价。目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从低碳供应链节点企业信息共享的视角出发,推进工业产业的低碳化进程,一方面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的总体要求和碳排放的各项政策指标,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产业供应链的良性发展和企业之间的有序竞争,从而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一、研究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研究理论基础

研究市场规模不经济条件下,低碳供应链的结构体系优化及供应链中核心企业、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问题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绿色供应链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两种。绿色供应链理论是在可持续增长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产业供应链的建立与管理中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考虑到供应链的碳排放总量及对周围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与传统供应链的系统化理念一致,绿色供应链也强调在控制碳排放的问题上,不能够将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和节点企业孤立起来,应将供应链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考虑。绿色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供应链中商品流通的基本理念不同。传统供应链模式下,供应链企业的终极目标是追逐利益的最大化,而在绿色供应链理论指导下供应链企业在控制成本、追逐利益的同时,必须关注供应链的碳排放总量,确保供应链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协调发展。绿色供应链理论所强调的低碳环保理念贯穿于产品采购、生产加工制造和产品销售等整个生命周期,即绿色供应链本质上采用一种全过程的绿色管理模式;绿色供应链理论还倡导以更低的资源消耗方式,和以最小的环境污染代价设计供应链的拓扑结构,保证供应链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流通时,具有更强的系统性和集成性。绿色供应链要降低产业链总体的碳排放量,因此需要考虑垃圾及废弃物的回收与再利用问题。绿色供应链核心企业与节点企业,都增加了废弃物回收的基本职能,对于供应链中各个环节产生的废物和垃圾,自动进入供应链的循环系统,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将商品生产、制造、销售和流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其次是供应链管理与商品流通中的具体模式存在差异。绿色供应链在重视商品低碳流通、节能减排的基本理念基础上,更倾向于利用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强化对供应链的管理。基于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技术,可以实现对供应链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资源、能源的投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循环经济理论最早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从本质上说循环经济属于生态经济的一个类别,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经济活动要符合生态学的基本要求,逐步推进经济社会生产要素的循环与再利用。循环经济的特点是少投入、低排放和循环利用,与传统供应链只考虑效益增长不考虑排放的单向发展模式不同,循环经济倡导人与生态环境、资源能源之间的协调均衡发展。近代以来,历经几百年的工业化发展进程,已经使我们的生态环境不堪重负,传统的“生态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粗放型供应链发展模式,已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供应链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染物、废弃物不仅污染了周围的环境,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能源,最终也必然会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由此可见,循环经济理论所倡导的供应链发展模式并不只是简单的数量型增长,而是一種清洁的、绿色的、循环的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基于循环经济理论发展低碳供应链产业模式,一方面可以修复当前全球各国所面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困境,另一方面循环经济的价值还在于能够提高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改善自然界的承载能力,推进产业供应链循环中废弃物的再利用。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现阶段关于产业供应链及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国内外研究较多,而对于低碳供应链,特别是规模不经济下的低碳供应链的研究相对较少。从国内的现有研究成果来看,主要从控制供应链碳排放总量层面展开研究。学者杨红娟等[11]强调低碳供应链应重视整条供应链的综合碳排放指标,孤立地强调核心企业的碳排放无法有效降低供应链的碳排放总量。学者聂锐等[12]将低碳供应链细化到具体的六个环节,并指出商品的制造环节、原料采购环节和商品的销售环节,是供应链碳排放应重点关注的对象。祝静等[13]认为低碳供应链首先应是绿色供应链,做到供应链系统的低碳排放,需要将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及商品流通过程中碳排放指标细化,实现节点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碳排放的信息共享与深度合作。陈旭等[14]主张利用契约合同协调碳排放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并促进供应链整体碳排放水平的降低。学者李媛[15]等从公平偏好的角度阐述了供应链节点企业利益分配与信息共享之间的关系。覃艳华等研究了国家碳排放政策对低碳供应链上的企业协作构成的影响[16]。

针对低碳供应链信息共享策略的研究,国外学者更乐于采用计量模型或数学模型分析的方式进行实证分析,美国学者Souza等基于有限差分法和拉格朗日模型,深入研究了供应链信息共享对于供应链整体碳排放量降低所产生的影响。[17]Singh等以低碳供应链中的采购、销售、生产、物流等模块为基础,构建了一种混合规划模型,通过建模分析的方式综合研究了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18],与供应链整体效率提高之间的内在关系。Revilla[19] & Huang[20]更是将云计算技术引入了低碳供应链中,以提高低碳供应链信息共享过程中的效率。但低碳供应链的运转中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的情况,上述研究尽管都涉及低碳供应链节点企业的信息共享问题,但均未考虑到产业规模不经济条件对低碳供应链总体排放水平和供应链效率所产生的影响,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产业规模不经济是供应链系统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面对规模不经济所带来的产业链效率降低和收益减少,应更加充分地发挥出供应链体系信息资源共享的作用。赵海霞等研究了规模不经条件下,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性及对供应链整体效用的不利影响[21]。石纯来等研究了规模不经济因素与供应链体系内商品流通效率之间的关联性。[22]本文在现有低碳供应链体系构成、节点企业关联性、低碳信息共享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市场规模不经济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供应链信息共享的作用,基于大数据和区块链构建一种高效的信息共享模型,并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验证了提出信息共享测量的应用效果。

二、低碳供应链信息共享主体及信息共享博弈分析

供应链体系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各节点企业间利用信息共享平台实时传递需求、订单、供货、营销等商业信息,以实现供应链的高效运转。供应链信息共享的本质是利用信息资源的共享,协调与整合供应链的各种资源,降低物料与商品的流通成本,降低原材料在产品与库存的资金占用,提高供应链的响应速度,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供应链主体信息共享对于低碳供应链更为重要,因为低碳供应链体系在考虑供应链总体成本与效益的同时,还要兼顾到供应链的碳排放总量和资源的循环、回收利用问题。低碳供应链管理体系庞大而复杂,供应链信息容易出现不对称的情况,进而导致资源浪费、商品和物料流转成本升高、供应链碳排放总体提高的情况出现,不利于低碳供应链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体效益的改善。在低碳供应链的信息管理中,节点企业的信息资源共享效果主要表现在共享信息的总量和共享信息的传递效率,供应链中传递和共享各类商业信息、供求信息越完整,传递的效率越高,就会对供应链的运转成本控制和碳排放总量控制越有利,同时核心企业与节点企业之间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也决定着低碳供应链的总体效率。低碳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主体主要包括原材料供应链、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和物流企业,与传统供应链有所差异,这些信息共享主体又都负有节能减排和资源回收利用的职责,低碳供应链的基本结构与信息共享主体之间的内在关系,如图1所示:

在规模不经济的外部市场条件下,低碳供应链体系中的节点企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对其拥有的信息、技术可以选择共享或不共享,本文从博弈论的视角出发研究低碳信息共享所具有的优势。为了使博弈分析与计算更为简洁,假定低碳供应链中只有X和Y两个市场主体,如果两者参与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所获得的收益为Ex和Ey,如果主体X选择信息共享而主体Y选择信息不共享,此时X会由于泄露了信息而产生损失E-x,而主体Y会获得收益E+y;同理当X选择信息不同共享而主体Y选择信息共享时,X会获得收益E+x,而Y会面临损失E-y,上述低碳供应链主体的共享收益与共享损失满足如下条件:

若企业X选择信息共享而企业Y选择信息不共享,则企业X产生损失E-x,而企业Y会获得收益E+y,其损失与收益成正比;如果低碳供应链的节点企业X和Y均采取信息不共享的策略,此时共享收益为零。令节点企业X和Y选择信息共享的概率分布为a和b,则两者选择信息不共享的概率分别为1-a和1-b,此时低碳供应链中各主体信息共享的博弈矩阵如表1所示。

当低碳供应链体系中的节点企业X选择共享策略时,参与主体Y选择不共享和共享的期望收益Ey1和Ey2分别表示为:

同理当节点企业Y选择共享策略时,主体X选择不共享和共享的期望收益Ex1和Ex2分别表示为:

在外部市场规模不经济条件下,当低碳供应链体系中节点企业X和Y选择信息共享的概率增大时,此时参与主体的信息共享后的收益会大于不共享的收益,即低碳供应链信息共享对于参与各方均有利。

低碳供應链体系中由于企业的规模不同、在供应链中所处位置不同,节点企业的地位作用也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低碳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内容存在差异,按照节点企业传递信息所包含内容的差别,可以将低碳供应链共享信息分为以下几类,如表2所示。

三、规模不经济条件下供应链信息共享模型建立

(一)现有供应链信息共享模式

供应链信息在节点企业之间交流和传递,更利于低碳供应链体系内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商品生产、制造及流通中碳排放的总量,提高供应链的总体效益。目前产业信息和供应链信息对于供应链中节点企业的价值越来越大,由于供应链外部的市场风险较高,市场风险容易沿着供应链链路快速传导,进而形成“蝴蝶效应”,因此供应链信息共享对于市场规模不经济和外部市场风险较高的情况而言,具有更大的价值。从现有低碳供应链信息共享模式的类别来看,主要包括点对点模式和信息管理平台模式两种。

1.点对点模式,该种信息共享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供应链范围内两个有需求的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不需要第三方参与。由于使用了点对点的信息传递与共享模式,仅需要当事企业之间的数据库信息交互,无需特殊的信息转换与存储。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快速、便捷、成本低,同时传递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也能够得到保证。但该种信息共享模式的适用范围较窄,所传递的信息仅限于供应链内部的个别企业之间,无法满足供应链所有成员的信息共享需求,也不利于低碳供应链总体的节能减排。

2.信息管理平台模式,该种模式是一种集成化的管理模式,即在供应链的体系内部建立一个信息中心或信息共享平台。作为供应链的信息交互中心,信息共享平台与每一个供应链内的节点企业实施在线的网络连接与数据交互,每一个节点企业可以通过平台授权查询和发布企业的实时供需信息与碳排放信息。信息共享平台可以由低碳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建立,也可以由供应链外部第三方从事信息管理和大数据管理的企业负责建立与运营。信息共享平台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低碳供应链信息传递的效率和效果,改善了供应链中节点企业的信息孤岛效应。但该种信息共享模式协同性不强,对于低碳供应链体系内部的信息也未进行深度的整合与分析,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在现有供应链信息共享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区块链大數据的新共享模式,通过挖掘低碳供应链中数据信息内部的逻辑关系,以便更好地为供应链企业服务。

(二)基于区块链大数据的低碳供应链信息共享模型

区块链技术是基于大数据、P2P网络和分布式管理理念而形成的一种去中心化的信息管理与数据共享新模式,区块链在信息管理和共享中应用了哈希算法、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和算法,可以保证低碳供应链内企业之间各种信息的高效、及时和安全地交互。低碳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加入区块链大数据系统前,需要对参与主体资格和数据的真实性进行验证,通过验证后该区块的数据可以通过授权与其他区块的数据互相传递和转换。低碳供应链体系中任一个区块内所包含的数据具有复合性,即不仅包括与本区块内节点企业业务相关的数据,还可以通过网络链接和公钥随时调用其他区块的相关数据。区块之间基于网络数字时间戳建立一种顺序连接,进而形成一种网状的区块链系统。基于P2P网络技术形成的低碳区块链体系,要求每一个节点企业都具有相应的运算能力、数据信息存储能力和系统认证能力。以低碳供应链体系中的核心企业为例,其上游连接着各种零部件、原材料的供应商,下游又连接着批发商、经销商和物流企业,生产计划、采购计划、销售计划等数据管理难度极大,低碳供应链中又加入了碳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区块链数据共享技术的加入,解决了供应链节点企业管理脱节的问题,大大提升了供应链的信息重构能力。加入区块链的每个节点企业,通过授权能够进入与其业务相关区块中提取所需要的供应链数据。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形成局部的区块链企业群,提高供应链企业的信息计算、存储和交互的能力。申请加入区块链的节点企业都需要经过认证与授权,保证了供应链数据交互的安全性,只有供应链网络授权的主体才有资格加入区块链体系,避免了其他无关用户和网络恶意用户对系统造成的干扰,降低了系统总体上的运营风险。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低碳供应链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区块链的供应链信息共享模式下,每一个节点企业都需要经过CA认证,以确保共享低碳供应链信息真实、完整和准确。区块链大数据共享模式下,各节点企业的低碳供应链数据不再单独存储,而是采用分布式的方式存储于供应链体系之中,所有经过授权的低碳供应链主体,都能够实时得到完整的供应链数据,改善了原有信息共享平台模式下共享数据不完整、不及时和不可追溯的问题,提高了低碳供应链运行的响应速度和运行效率。在外部市场规模不经济的环境下,需要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总量、降低库存资金的占用,如果生产量明显大于需求量,使供应链生产过于盲目,既增加了流动资金的占用,也降低了低碳供应链体系的运转效率,不利于供应链碳排放总量的控制。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信息共享模型如图3所示。

低碳供应链信息共享模式自下而上包括物理层、区块链定义层、网络层、协同层和应用层。物理层指信息共享的实体,具体可以包括供给方和需求方,是共享数据发送、接收的基础。定义层是区块链划分和技术体系制定的依据,即按照何种规则划分区块,定义层具体包括低碳供应链区块的结构、区块链技术的种类和各种算法原理。低碳供应链的数据共享属于大数据的管理范畴,是一种极其复杂和动态的现代数据管理方式,这就对供应链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准确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和各种软件算法定义区块链技术体系十分必要。网络层是低碳供应链节点企业共享数据的基础,具体包括互联网、P2P网络、局域网、第三方服务网络。此外,区块链体系中CA认证也要基于P2P网络等基础性的网络。供应链信息协同管理是区块链网络共享模式区别于点对点模式和共享平台模式的最主要的不同点之一。在区块链网络模式下各节点企业所传递和共享的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和分析的供应链数据,可以供供应链企业直接使用。由于低碳供应链系统的存储空间有限,基于区块链大数据的信息共享模型可以将海量的供应链数据存储于云端,供节点企业随时调取和使用。数据共享模型的顶层是应用层,应用层又具体分为需求层和供给层,应用层按照不同需求处理接收到的低碳供应链节点企业信息,以便信息需求者的使用和决策。图4描述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低碳供应链供给信息与需求信息的流转过程,原材料、产品、服务、技术等需求信息和供给信息经过网络进入节点企业所在的区块,并按照事先定义好的哈希函数、数字签名技术、传播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等进行数据处理;经过CA认证后数据可以传递到有需求的区块,为供应链上信息需求企业服务。

大多数低碳供应链的节点企业既是供应链信息的需求者,又是信息的供给者,在区块链技术的支持下需求信息与供给信息流转过程相似,只是信息的接收方和发送方存在差异。在低碳供应链供需数据的交互中,包括与决策相关的历史信息,也包括其他与供应链决定的关键数据,其中供应链中的碳排放总量、资源的回收利用、循环利用情况,也是低碳供应链中的核心数据类别之一。由于供需业务类别的不同及CA认证方式的不同,共享数据的结构特点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可以应用区块链技术生成统一的供应链信息,并存储与低碳供应链体系内部或存储于云端。此外,鉴于低碳供应链信息共享过程中所生成数据较为复杂,进而给信息的分类检索带来困难,需要基于哈希函数和二项树结构的树体建立信息索引,提高共享信息查询和管理的效率。

四、模型测度与评价

基于信息耦合理论,本文提出低碳供应链信息共享耦合度指标ξ,用于评价规模不经济条件下供应链信息共享策略的应用效果。信息共享耦合度指标ξ可以被描述为低碳供应链体系中节点企业之间信息集成和交互的程度和水平。上文按低碳供应链信息流的层次将共享的信息分为需求信息和供给信息,为更清晰地测算低碳供应链信息的耦合度,将信息共享耦合度指标ξ分解为面向需求的信息共享耦合度ξD,和面向供给的信息共享耦合度ξS,指标满足如下条件:

指标值趋近于0时,表明低碳供应链中节点企业的信息共享程度较低,更容易引发供应链体系内部的信息孤岛效应;当指标值趋近于1时,表明供应链体系内部的信息共享程度较高。令序列X1,X2,...,Xm表示面向需求端的m个耦合度指标,Y1,Y2,...,Yn为面向供给端的n个耦合度指标其中pi和qj分别为序列Xm和序列Yn的权重比例:

令μ和σ分别为ξD和ξS的均值与方差:

式(6)中COF为低碳供应链信息共享模型的离差系數。当COF达到最大值时,需求信息共享耦合度ξD和供给信息共享耦合度ξS之间的协调度COD可以表示为:

其中,t为信息共享模型的调节系数,取值为大于2的整数。设a和b分别为ξD和ξS权重系数,此时信息共享综合评价指数γ为:

本文以某食品加工供应链为研究样本,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验证文中提出基于区块链大数据的低碳供应链信息共享策略的实际应用效果(主要的基础数据源于供应链的核心企业,统计数据的周期从2012年1月~2018年12月,共7个会计年度)。该供应链内包括核心食品加工企业5家,原材料供应企业37家,从事食品商品批发业务的企业12家,从事食品零售的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56家,从事物流企业9家。为了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的要求,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供应链,在2010开始在供应链范围内实施低碳政策,综合考虑碳排放的总量水平,及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该供应链体系从2014年底开始推进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之前的节点企业之间信息共享,主要依赖于数据共享平台。选择面向需求和面向供给的耦合度指标,如表3所示。

基于MATLAB仿真软件,对2012~2017年选定的共享评价指标数据做无量纲化处理,处理后的结果如表4所示。

基于表4中的统计数据,应用MATLAB软件分别求各年度面向需求的信息共享耦合度ξD,和面向供给的信息共享耦合度ξS,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

从仿真数据的变化趋势可以分析出,在2015年应用区块链技术后,耦合度指标值ξD和ξS显著增加,开始趋近于1。这种变化趋势表明低碳供应链内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交互与采集频率提高,信息具有更强的完整性和互补性。汇总该食品低碳供应链内部各节点企业2012~2018年的产值变化趋势,如图5所示。

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的增速明显放缓,2010年后我国开始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更加注重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尤其是供给侧作出的结构改革与调整,降低了供应链规模不经济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低碳供应链内部也存在规模不经济的情况,造成过多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积压,占用了大量的流通资金。而供应链内部信息沟通效率的提高,可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供应链规模不经济所带来成本上升和收益下降。从图5反映的供应链生产总值变化情况可知,在采用基于区块链的低碳供应链信息共享策略后,供应链的总产值获得了较高比率的提升,例如相对于2014年的供应链总产值,2015年总产值得到了28.92%的提高。这主要得益于低碳供应链内部信息融通所带来的成本及库存的降低,而资金占用的减少,必然会带来总体产值的提升。根据信息共享耦合度数据及低碳供应链的产值,绘制出两者的弹性关系曲线,如图6所示。

随着低碳供应链体系内部节点企业之间信息共享耦合度ξ值的增加,弹性关系曲线的斜率会提高,能够带来更大幅度的低碳供应链产值的增长。在外部市场规模不经济的条件下,实现低碳供应链总体产值的稳步增长,只能够依靠强化供应链内部管理,提高供应链运转效率,降低库存商品和原料的资金占用。对于区块链大数据共享策略的评价结果表明,提高低碳供应链内部节点企业信息的耦合度,能够改善和提升供应链总体的收益。

五、结论

在供应链发展中考虑碳排放总量和资源回收再利用问题,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未来供应链发展的趋势。受到国际市场波动和经济周期性变动的影响,外部市场会存在规模不经济的情况,影响和制约供应链运转效率的提高。国家宏观调控管理部门为抑制规模不经济的情况,一般采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结合的调控手段,但从低碳供应链内部管理的角度考虑,提高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互动,准确把握市场动向,提高供应链运转效率,降低库存成本的滞留,也是应对规模不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给出节点企业间的博弈分析,得出信息共享能够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益的结论,然后从区块链大数据管理的视角出发,提出低碳供应链信息共享模型,从而提高供应链的运转效率,具体操作如下:

1.利用区块链技术提高低碳供应链内部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耦合度,可以有效提高供应链内部信息的传递效率。

2.信息共享的实体具体为供给方和需求方,应用区块链技术能够生成统一的供应链信息,并存储于低碳供应链体系内部或存储于云端。基于哈希函数和二项树结构的树体建立信息索引,提高共享信息查询和管理的效率。

通过模型测度得出,所提低碳供应链信息共享模型能够有效提高低碳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信息耦合度,提升低碳供应链总体产值,从而提高供应链的运转效率及整体效益,降低外部市场规模不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骆瑞玲, 范体军, 夏海洋. 碳排放交易政策下供应链碳减排技术投资的博弈分析[J]. 中国管理科学, 2014(11).

[2]张学刚, 唐铁球. “三驾马车”驱动碳排放效应及变动研究[J].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2016(3).

[3]白万平, 杨广仁, 张学敏. 碳排放增加与气温变化统计因果关系的多重检验[J].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2013(5).

[4]颜波, 苑俊丽, 刘睿. 科技创新服务供应链体系的构建——基于广东省丰顺县的实证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 2016(11).

[5]曾方平, 潘欣. 基于供应链模式的零售业成本管控研究[J]. 商业经济研究, 2017(10).

[6]王晓平, 卢怀宇, 闫飞. JMI-TPL模式下的供应链成本核算及利益分配[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8(14).

[7]禹文钢, 李随成. 战略采购、高管低碳态度与制造企业低碳采购[J]. 软科学, 2016(8).

[8]马智萍. 低碳经济时代下企业低碳营销应对策略[J]. 商业经济研究, 2016(5).

[9]王先甲, 周亚平, 钱桂生. 生产商规模不经济的双渠道供应链协调策略选择[J]. 管理科学学报, 2017, 20(1).

[10]史贝贝, 冯晨, 张妍,等. 环境规制红利的边际递增效应[J]. 中国工业经济, 2017(12).

[11]杨红娟,郭彬彬.基DEA 方法的低碳供应链绩效评价 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10(9).

[12]蔡伟馄,聂锐.低碳供应链发展的制度安排——基于对政府和企业的博弈均衡分析[J].商业时代,2012(3).

[13]林金钗,祝静,代应.低碳供应链内涵解析及其研究现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9).

[14]鲁力, 陈旭. 不同碳排放政策下基于回购合同的供应链协调策略[J]. 控制与决策, 2014(12).

[15]李媛,赵道致.考虑公平偏好的低碳化供应链契约协调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5(1).

[16]覃艳华,曹细玉,袁传怀.不同碳排放政策下考虑碳减排投入的供应链协调.[J]工业工程,2015(4).

[17]Sundarakani B, Souza R D, Goh M, et al. Modeling Carbon Footprints Across the Supply Chai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0(1).

[18]Singh A, Mishra N, Ali S I, et al.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Reducing Carbon Footprint in Beef

Supply Chai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5, 164.

[19]Revilla E, Saenz M J.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Management: Global Convergence vs Nationalspecificity[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3.

[20]Huang S, Yang C, Liu H. Pricing and Production Decisions in A Dual-Channel Supply Chainwhen Production Costs are Disrupted[J]. Economic Modelling, 2013, 30: 521-538.

[21]趙海霞,艾兴政,唐小我.链与链基于规模不经济的纵向联盟和利润分享[J].管理科学学报,2014(1).

[22]聂佳佳,石纯来.规模不经济对制造商开通直销渠道的影响[J].运筹与管理,2017(2).

责任编辑:萧敏娜

作者:蔡璐 冯艳飞 刘爱君

上一篇:医院计划生育档案管理论文下一篇:厦门对外贸易结构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