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供应链应急管理论文

2022-07-03

摘要:当前,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应急供应链经济性研究是供应链经济效益管理过程中需要关注的热点。然而,学术界仍缺乏对应急供应链经济性的概念、影响因素及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鉴于此,本文从应急供应链的概念发展、影响因素、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等方面对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分析。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企业供应链应急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企业供应链应急管理论文 篇1:

信息化环境下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议

摘 要:二十世纪末期,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信息技术迎来了飞速发展,人们进入了信息时代。截至二十一世纪,信息化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了勃勃的生命力。信息技术通常以现代化通信技术、网络平台作为依托,总的来说,是对企业各项数据和管理要素的汇总,是促成企业或者社会发生转变的一个过程。当下,信息化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已经无处不在。信息化程度的不断进步,能够极大地提高人们工作、学习、决策等相关社会行为的效率,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企业作为社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在信息化的过程之中,受到的影响尤为显著。财务管理贯穿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始终,财务信息化是企业在信息化时代开展的一项工程。本文就信息化环境之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信息化;财务管理;面临的困境;措施策略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蔚然兴起,企业内外部生存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的管理模式也随着环境变化有了巨大的改变。在信息化社会,信息的传递、共享、交流加快,企业对信息的分析、利用和把控也更加彻底、清晰、高效,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企业对信息化的应用程度将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基于此,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应运而生。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对于转变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节约财务管理成本、增强企业竞争核心力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也是企业未来经营与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

一、企业信息化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度,遵循财务管理的原则,开展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企业长远发展,获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企业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改变,带动了其管理模式的变化,财务管理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其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必然要走上信息化的道路。

信息化技术依托于强大的互联网技术,在信息的整合、分析、筛选中具有极大的优势。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时候,有效地使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筛选,从中获取最真实、有效的信息,使得财务管理工作最终的结果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的时候,决策、控制、监督等相关流程都深受信息化的影响。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加强控制力度,强化企业内部的监督管理,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

信息化进程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企业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程度,是提高企业运营质量,进行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综上所述,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是顺应信息化时代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的需求,对企业来说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三、探究企业信息化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不完善

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对现阶段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处理规范进行更新,是企业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应用程度的必要前提。对管理意识、管理制度和信息化应用进行协调统一,制定相应的指导规范,也是衡量财务管理体系是否完善的重要指标。但由于财务管理信息化这一理念是伴随着信息技术成熟出现和普及的,在大部分资金短缺的企业中应用程度不足。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更新管理意识,还需要对企业的软件和硬件进行更新,这对于一些资本不够雄厚的企业来说十分具有难度。同时,财务管理信息化实际上是将部分简单的财务处理工作移植到信息系统中完成,利用系统自动化、智能化的优势,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因此,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必然会受到影响。特别是企业的部分财务会计人员,如果无法转变思想意识,对新型财务管理模式操作熟练度不足,都会影响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进度和应用成效。

(二)对财务管理信息化执行率较低

信息技术的成熟使得财务管理信息化理念在大部分企业中普及和应用,信息化建设也逐渐被企业管理层重视。根据自身企业的发展现状,相继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信息化财务管理制度。但是执行工作却明显不到位,即信息化系统与企业的实际管理需求不能匹配,也影响到了企业管理层到执行层对财务信息化应用的认可度。首先,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在诸多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落实存在许多问题。在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应急机制,遇到的突发问题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执行力度自然而然地就下降了。再有,企业内部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落实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企业也没有相应的评估机制,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落地与应用情况进行阶段性分析,如此财务管理信息化质量也是没有保障的。况且,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开展中,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消极怠工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也使得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执行力大幅度下降。

(三)软件管理系统安全性低

在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依托于与之相关的软件管理系统,离不开互联网信息技术。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软件稳定性不高,兼容性不足,可能会带来数据的丢失和损坏,使得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陷入停滞。再有,信息化时代,信息安全也是一个备受大众关注的问题,信息泄露会对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风险。由于财务管理信息化需要一个软件系统支持工作的运行,所以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时候,可能要面对自于互联网的黑客攻击,造成信息泄露,危害企业利益。面对软件本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它所受到外来冲击,企业进行的财务管理信息化进程明显受阻。

(四)信息化财务管理人员专业能力欠缺

财务管理信息化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处理的经验技巧,强大的业务能力,还要求财务工作人员熟悉网络知識,计算机应用,以及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就目前来说,在其财务管理信息化进程中,其人才储备是达不到要求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工作开展,没有信息化的财务管理人员,一样难以推动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进程。

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流程

信息化系统是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它以企业的经济业务为管理对象,对企业经营活动开展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采集、汇总、处理、分析等。在逐步完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过程中,企业应当遵循以下几项:

其一,领导组织,员工参与。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作为企业投资的一项工程,与企业财务管理和业务活动息息相关,需要管理层人员进行主导和组织。在预算环节,企业可以将财务管理信息化投资与建设纳入预算范畴之内,设置专项投资预算目标,并与财务管理部门共同开展信息化系统功能设计等工作;同时,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上线与应用必然会对原有的财务管理体制带来一定的影响,企业管理层必须要做好传统制度改革,支持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而作为企业的员工,应当主动投入到信息化建设环节,熟练操作并掌握系统的各项功能,适应新的财务管理方式。只有上下一致、齐心协力,才能建立良好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环境基础。

其二,全面部署,逐步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结合外部环境和企业管理需求,不断对系统覆盖面和功能进行拓展。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初期,企业要结合实际情况,充分考虑财务管理模式变革的发展阶段和企业的承受水平,按照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方式,制定阶段性的实施计划,研究业务需求,明确阶段性的信息化应用目标。经过巩固、加强等流程,将财务管理信息化渗透到财务管理和业务活动当中,避免盲目追求高标准,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财务部门也需要制订规范的操作流程和处理规范,保证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能够逐步落实。

其三,突出重点,以点带面。财务管理信息化全面覆盖企业的部门和业务,企业不仅需要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更新,还需要梳理业务流程,确保信息化建设与内部管理的高度融合。但在系统规划环节,要注意分析企业的实际情况,把握重要性原则,在不同阶段制定差异化的信息化目标,通过“以点带面、以及不带动整体”的方式,使得信息化系统能够解决财务管理中的关键问题。因此,信息化建设要明确关键环节和关键问题,并保证财务与业务的流程渗透,以达到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效率的目标。

其四,信息集成,资源共享。对于现代化企业来说,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管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度融合,预算管理、财务分析和绩效考核实现动态化。基于以上目标可以发现,财务管理信息化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互通与共享,还需要基于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挖掘信息背后潜在的价值意义,为企业价值链高效率运行提供技术保障。由此,企业应当发挥信息集成的作用,围绕业务开展数据整合与分析工作,将财务管理从财务部门延伸到业务部门,即财务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信息的同时,能够通过共享平台直接获取业务数据,大幅度减少财务部门的核算工作量,将传统的事后核算与评价拓展为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在这一基础上,也能够实现传统财务核算型会计向财务管理新会计转型。此外,通过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企业能够掌握资金、资产、资源和人力的使用情况,保证各项资源能够投入到价值链增值环节;同时,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应当与企业的生产、行政、工程、销售等业务模块进行信息端口对接,统一财务与业务的信息输出口径,保证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能够同步处理财务与业务信息,发挥信息系统的集成作用。从外部信息链条来看,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还能够与供应商、银行、税务机关、客户等,建立信息沟通机制,避免供应链上下游之间出现信息孤岛现象,强调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为企业投资决策和战略规划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

其五,循序渐进,持续优化。企业在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充分适应外部的金融政策和市场环境,需要对现行的管理模式进行逐步优化。而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要想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就必须要考虑到系统与体制之间的平衡点,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具体来说,财务管理信息化虽然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业务部门参与其中。但企业也不能对所有的业务系统都进行改造,应当关注系统的功能侧重点,着重解决财务管理的需求。盲目追求管理模式颠覆性改革,会影响企业的长效发展。因此,企业可以基于“先易后难”的基本原则,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针对性改革,通过持续优化的方式,逐渐实现企业信息化全面覆盖的基本目标。

四、基于信息化加强财务管理的相关策略

(一)健全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

构建信息化财务管理体系,是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前提条件。构建和完善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首先要树立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意识,使企业的领导和员工重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只有企业的领导者和员工在思想上重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才能落到实践;其次,要做好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与新型财务管理模式之间的过渡与对接。在搭建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层人员要充分意识到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理念之间的转变,也是管理模式的完善和革新,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大于冲突摩擦。财务管理工作中,要整合各自的优势、劣势,实现二者之间的优势互补,减少二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財务管理信息化与财务管理工作的渗透与融合;最后就是财务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使用,只有将信息化技术真正应用到财务管理中,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综上,企业树立和强化财务管理信息化意识,解决传统财务管理和信息化财务管理两种模式的冲突,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是健全财务管理体系的必然选择。

(二)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执行力度

企业要在内部建立起严格的监督机制、绩效机制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企业制定严格的监督机制,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任命监督人员,在企业开展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时,对工作落实的过程进行监督,反馈工作情况,收集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最终成果。进行合理的绩效考核,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在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时,需要进行一定的绩效奖惩。通过监督部门反馈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的落实、完成情况,对优秀员工进行精神、物质上的奖励,对员工玩忽职守,消极怠工的行为进行处罚。良好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可以高效处理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落实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执行力度。

(三)提高企业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的安全性

面对财务管理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企业在进行财务系统选取的时候,要注重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企业可以加强同相关软件科技公司的合作,加大对自身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软件系统进行定期的运维管理,及时发现系统漏洞,并解决问题,降低系统安全隐患。或者,企业在内部成立专门的系统开发部门,针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开发属于自己的财务管理系统,以提高系统安全性,保证财务信息安全,推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四)培育综合能力较强的财务管理人员

组建专业的财务管理会计人才团队,是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开展的必要因素。针对财务管理信息化方面存在的问题,企业要加大人才培育的力度,为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人员提供相应的学习平台,使得财务人员能够学习到更多的信息化知识、网络知识,使得财务会计人员成为专业知识与信息化能力兼具的复合型人才。提高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的信息化能力。

五、结束语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信息化时代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开展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进程,有助于促进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的优化升级,有利于企业抓住市场机遇,制定更加合理的企业发展战略,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之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需要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充满信心,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信息化建设当中。

参考文献:

[1]张淑珍.网络环境下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议[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

[2]刘红.企业财务管理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下的影响和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

[3]刘立新.信息化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新方法探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

[4]乔粉团,李寄恩.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机械制造文摘:焊接分册,2003.

[5]石晓敏.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浅析和建议[J].商讯,2019.

[6]樊建平,张颖.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方略[J].煤炭经济研究,2003.

作者:管丽群

企业供应链应急管理论文 篇2:

“应急供应链经济性”文献综述

摘 要:当前,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应急供应链经济性研究是供应链经济效益管理过程中需要关注的热点。然而,学术界仍缺乏对应急供应链经济性的概念、影响因素及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鉴于此,本文从应急供应链的概念发展、影响因素、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等方面对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分析。文章通过梳理发现应急供应链经济性在研究范围上存在一定局限性,内涵尚未统一、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有待完善、研究过程还不充分等问题。

关键词:应急供应链;经济性;评价体系;文献综述

本文索引:周梦洋.<变量 2>[J].中国商论,2021(22):-053.

当前受新冠疫情影响,应急供应链的构建和运用显得弥足珍贵,加强应急供应链的经济性研究成为“蝴蝶效应”下的必然产物。目前,有关应急供应链经济性评价的学术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本文主要从5个不同维度展开论述:一应急供应链概念及理论基础。二应急供应链的特点。三应急供应链经济性概念及影响因素。四应急供应链经济性评价指标。五应急供应链经济性评价方法。

1 应急供应链概念及理论基础

应急供应链是政府应急管理和应急物流以及政府资源优化配置多个系统的聚合体。Ardakani和Hobeika(1985)首次提出了“应急物流”概念,针对1985年墨西哥城大地震的救灾流程,阐释了应急物流的必要性。此后,“应急物流”的研究领域仅限于灾害管理、军事物流等方面。Subramania等(1998)[1]为了快速处理各种灾害并作出响应计划,构建了能获取传递信息的应急物流信息平台模型结构。进入2000年后,“应急物流”研究领域不断扩展,在信息获取与应急策略制定方面的研究成果更是层出不穷。为了帮助政府和救灾组织及时应对严重灾害,Li,Lefei,Tang, Shuming(2008)[2]提出人工应急物流计划系统,并将物流规划的结果形成可视化方案。C.C.Chern,Y.L.Chen,(2009)[3]提出了紧急救援运输规划算(ERTPA)启发式算法,该算法能够满足应急供应链在短时间内利用有限资源的需求。

在应急供应链概念提出之前,国外学者已经意识到不能单一的看待应急物流问题,应该将应急物流和资源管理整合到整个应急管理系统中。YoungRichardR, PetersonMatthewRren(2014)[4]认为,应急管理物流必须成为应急供应链管理,在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 SCOR )的基础上,转化为一个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为一体的系统。为了量化应急供应链,Thomas K.Dasaklis,Nikolaos等(2017)[5]运用传播数学模型以及线性规划模型知识来阐释建立应急供应链的流程。

我国对应急供应链的研究起步较晚,刘北林等(2007)[6]首先提出了虚拟应急供应链的概念。阎宏伟(2008)[7]进一步较为规范的定义并探讨了应急供应链的基本结构、主体和运行机制。马士华(2005)[8]提出满足最终用户需求的供应链多阶响应周期概念。基于马士华教授研究的基础上,付秋芳(2008)[9]从供应链周期时间结构视角,构建了一个基于 Markov链的供应链总周期时间计算模型。周晓等(2010)[10]围绕多阶响应周期概念对节点信息处理进行了研究。

2 应急供应链特点

2.1 敏捷性

王继祥(2020)[11]指出应急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相比,具有强敏捷性的特点,需要政府主导,全社会协同响应,能够快速响应环境变化的动态供应链。

2.2 动态性

张塽(2021)[12]认为突发事件在处置过程中,仍然会不断发生变化并产生新的运作问题,要求应急供应链面对事件变化应有足够的反应能力,对变化趋势能够进行相对准确的预判,并设置相应的资源与运作措施加以应对。

2.3 适应性

Beamon(2008)[13]详细比较了应急供应链和商业供应链的区别,在需求的模式、提前期、配送网络、库存控制、信息系统等方面,应急供应链对于突发环境的适应性远远大于商业供应链。

2.4 弱经济性

Ji,Guo等(2012)[14]在文章中表明应急物流的经济性比较弱。与追求物流运营效率和利润最大化的一般商业物流相比,与服务福利相关的应急物流经济性往往被削弱。应急物流只注重物流服务效率,而不考虑利润。王继祥(2020)指出应急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相比,具有弱经济性的特点,可以不遵循经济规律,不考虑成本要素。

3 应急供应链经济性概念及影响因素

3.1 应急供应链经济性概念

“经济性”最初是指工程从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到整个产品使用寿命周期内的成本和消耗的费用。“经濟性”的概念被各领域广泛吸纳,从化工行业到经济领域,涉猎范围不断扩展。应急供应链的经济性尚未有学者研究,因此,对其定义需要借助其他专业的相关文献。基于国内外关于供能设备经济性分析的文献,本文提出应急供应链经济性的概念:应急供应链从最初节点,到最终节点,在整个供应链条中,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及其他成果时所耗费的资源最少。

3.2 应急供应链经济性影响因素分析

对应急供应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可从两点考虑。第一外部因素,即在突发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公共卫生事件的背景下,必定会对经济造成不利。因此对应急供应链经济性分析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中,应加入“突发事件影响程度”指标, 而应急供应链作为内部影响因素,也会对经济性造成影响。另外,应急供应链的目的是快速响应,提高时间效率是最终目标,因此“应急供应链敏捷性”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应急供应链并非脱离于常规供应链,而是在突发情境下,基于常规供应链的优化而来。因此在对应急供应链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时,可以借鉴供应链经济性的部分影响因素,对于其他不适用的影响因素应予以舍弃。经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供应链经济性影响因素中的“产需率、供应链产品出产(或投产)循环期、供应链总运营成本、供应链核心产品成本和供应链产品质量”[15]对应急供应链经济性同样适用,因此将该指标保留。“生产企业的最大产能”和“生产设备状况”两个因素同样适用于应急供应链经济性的评价,因此,归结到“应急供应链自身性能”指标中。

4 应急供应链经济性评价指标

Daniel W. Bromley(2016)[16]试图探索在福利经济学中,以收益成本作为实证分析的评级以期实现帕累托最优点。在此基础上,Belinda L.Udeh(2020)[17]认为经济性评价最基本的元素是成本效益分析,是决策的根本性指标。鉴于此,他在文章中概述了经济评估的类型及其在决策中的作用,并分析了成本效益评价在医学领域经济性评价的运用。由于单独从供应链经济性角度建立指标体系的文献较少,因此借助于对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相关文献的梳理。为评估供应链成本,Cooper等(1988)[18]在1988年提出了一种强调原因的ABC模型,为更准确地评估供应链成本和活动分布奠定了基础。Beamon,Benita M.(2013)[19]归纳总结了建立供应链绩效评估模型时所需要采纳的指标,其中的经济性评价指标有:成本以及顾客响应度(产品需求方差最小化)。

我国经济学家帅斌等(2003)[20]考虑选取比率性的评价指标—效益成本比,该指标主要涉及成本和效益两个方面, 能够全面反映企业实施第三方物流经济性,对于应急供应链经济性评价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廖吉林(2019)[21]将供应链业务流程经济性评价指标的选取命名为资源投入层,包括供应链全周期投入的各类成本,即对基于供应链基本流程中的供应商、核心企业、分销商等节点企业财务结果的投入产出分析。

5 应急供应链经济性评价方法

目前,针对应急供应链经济性评价的方法尚未有专业性文献,以下综述对不同研究对象的经济性评价方法对于应急供应链经济性进行评价具有参考价值,主要包括:逼近理想点法、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法、层次分析法、BP神经网络法。

5.1 多目标数学模型——逼近理想点法(TOPSIS)

刘北林等 (2007)[22]认为,虽然在突发情况下调度应急物资过程中,要把时间的紧迫性放在首位,但是不能完全不考虑应急物资实施过程中的经济性。基于此, 针对应急物资调配中经济性问题建立了以成本最低、时间最短为目标的数学模型, 采用逼近理想点法(TOPSIS)求解此问题,从而得出最优化的方案。该方法虽然算法简便,操作相对方便,但是数据的获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5.2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TD-ABC)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顾名思义是将时间要素作为动因来估算作业中的成本,最初由KAPLAN教授提出,与传统成本估计法相比,省去了传统方法中需要识别成本来源再分配到作业中的复杂程序。此后Anderson经研究得出运用TDABC时应当考虑的两大指标:产能成本率以及单位作用耗时指标[23]。TDABC需要管理人员的经验来进行判断,显而易见应用虽说简便,但在可接受范围内存在一定的误差。姚旻霏(2006)[24]详实的阐述了驱动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实施步骤以及估算相关成本的模型,对于估算应急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的成本有一定借鉴意义。

5.3 多元线性回归法

多元线性回归法作为数学上常用的预测方法,广泛运用于医学、化工、经济等领域。郭诚(2010)[25]在文章中指出,从企业财务管理的角度,对某一项目的经济性进行评价时,可以用诸如以下常见的财务指标:NPV (净现值法) 、IRR (内部收益率法) 、ROI (投资回报法) 、TCO (总拥有成本),但这种通过财务报表中的数据来评价经济性的方法,不能完全预测项目的潜力价值。为解决此问题,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一个经济性评价模型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将大量雷同项目的数值代入模型,并分析相关项目的数据,可以客观评价所投资项目的经济性和隐形价值。

5.4 层次分析法

罗金山等(2016)[26]以新能源为研究对象,结合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中对经济性进行评价的指标,在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评估法对新能源经济效益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客观且具有现实意义。

6 研究评价与未来展望

通过综述国内外对应急供应链经济性研究文献,可发现以下几点局限:第一,虽然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的沖击,全球经济大环境变化,对于应急物流、应急管理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是对于应急供应链各个节点的研究依然较为匮乏,尤其是针对本文经济性方面的研究。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延展应急供应链的研究范围。第二,应急供应链经济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尚未健全,缺乏统一有效的标准,需要不断建立以研究对象为应急供应链的经济性评价理论体系。第三,应急供应链经济性评价的方法尚未统一规范。虽然经济性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以应急供应链为研究对象尚未有学者涉猎,今后需要加强此方面的机理研究。

参考文献

Subramania EMERGENCY SUPPLY CHAIN[J].American Shipper,1998.

Li L,TangS. An Artificial Emergency-Logistics-Planning System for Severe Disasters[J].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2008,23(4):86-88.

C. C. Chern,Y. L. Chen,L. C. Kung. A heuristic relief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lgorithm for emergency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Taylor & Francis,2009,87(7).

Young Richard R,Peterson Matthew R. Emergency management logistics must become emergency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Journal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Weston, Mass.),2014,12(2).

Thomas K. Dasaklis,Nikolaos Rachaniotis,Costas Pappis. Emergency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or controlling a smallpox outbreak: the case for regional mass vaccin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Operations & Logistics,2017,4(1).

劉北林,马婷.虚拟应急供应链构建过程研究[J].物流科技,2007(1):109-112.

阎宏伟.面向自然灾害的应急供应链管理系统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

马士华,杨文胜,李莉.基于二层规划的供应链多阶响应周期决策模型[J].管理科学学报,2005(6):51-59.

付秋芳,马士华.基于TCODP的供应链响应时间模型[J].工业工程,2008(3):73-79.

周晓,马士华,王海军.基于缩短供应链多阶响应周期的节点间信息处理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0(6):18-22.

王继祥.疫情冲击下制造业供应链新思维[J].中国工业和信息化,2020(7):40-44.

张塽,陶梅.柔性管理在应急供应链构建中的作用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21(2):24-25.

Beamon, Benita M. Measuring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13, 19(3):275-292.

Ji G, Zhu C. A Study on Emergency Supply Chain and Risk Based on Urgent Relief Service in Disasters[J]. Systems Engineering Procedia, 2012, 5(1):313-325.

徐贤浩,马士华,陈荣秋.供应链绩效评价特点及其指标体系研究[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69-72.

Daniel W. Bromley. Economics and Public Decisions: Roles of the State and Issues in Economic Evaluation[J]. Routledge,2016,10(4).

Belinda L. Udeh,Economic Evaluation Studies,Chest,Volume 158, Issue 1, Supplement,2020,Pages S88-S96,ISSN 0012-3692,

Cooper R, Kaplan R S. Measure Costs Right: Make the Right Decisions[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8,66(5):96-113.

Beamon B M, Balcik B.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humanitarian relief chai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 2008, 21(1):p.4-25.

帅斌,孙朝苑.第三方物流经济可行性分析方法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42-45.

廖吉林.供应链业务流程绩效评价研究述评[J].物流技术,2019,38(2):88-93.

刘北林,马婷.应急救灾物资紧急调度问题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5.

于中赤,姬剑锷,张宪宝,等.大型制造企业全价值链精益管理改革实践[J].经济与管理科学,2018(1):86-95.

姚旻霏.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与传统作业成本法的区别及改进[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7):133-135.

郭诚.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在IT项目隐性收益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9):31-32.

罗金山,刘涤尘,蒯圣宇,等.新能源接入经济性评估方法研究[J].陕西电力,2016,44(10):57-61.

Literature Review on "Economics of Emergency Supply Chain"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OU Mengyang

作者:周梦洋

企业供应链应急管理论文 篇3:

突发性能源短缺应急主体演化博弈研究

摘要 在突发性能源短缺事件的应急过程中能源供应链企业主观能动性差,普遍采取消极应对策略,研究能源短缺事件应急参与主体的行为策略,对于掌握影响应急主体行为的关键因素和突发性能源短缺事件的发展演化机理,改善中国能源应急过度依赖政府力量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演化博弈理论构建突发性能源短缺应急主体的博弈模型,研究政府和能源供应链企业两个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通过对博弈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和演化稳定策略分析,依据能源供应链企业应急成本、政府惩罚力度以及两个主体的协同收益等参数之间的关系得到九种情形,其中在四种情形下博弈系统存在长期演化稳定策略,且能源供应链企业在四种情形下的长期演化稳定策略均为积极应对。结果表明能源应急主体的行为策略选择受到协同收益、政府惩罚力度及能源供应链企业应急成本等参数的影响,且只有当能源供应链企业的应急成本较低或者协同收益较高时,系统才可能存在演化稳定策略,能源供应链企业才有可能在长期反复的博弈过程中一直选择积极应对策略。此外造成能源供应链企业在应急过程中选择消极应对策略的原因包括三点,一是中国突发性能源短缺应急效率低,在整个应急过程中不能达到长期演化均衡状态;二是政府的惩罚力度不合理或协同收益较低;三是能源供应链企业的应急成本较高或者协同收益较低。建议能源供应链企业降低应急成本,政府合理调控惩罚力度,两个主体间提高应急工作的协同度,使系统能够达到演化稳定状态,促使能源供应链企业积极应对突发性能源短缺事件。

关键词 突发性能源短缺;应急主体;演化博弈

突发性能源短缺应急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相关的利益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能源生产、消费、运输企业,以及公众等,各个主体在应急过程中行为策略决定着能源应急的演化方向。近年来在中国频发的突发性能源短缺事件中政府全力以赴应对短缺,而能源供应链企业则消极怠慢,主观能动性低,过度依靠政府,2008年初的中国南方雪灾导致煤炭运输中断引发煤炭短缺,以及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中国大范围爆发的煤荒等事件均暴露了该问题。研究突发性能源短缺应急主体的行为策略选择对于掌握能源应急演化机理,提高能源供应链企业积极性,改善中国能源应急管理现状至关重要。

1 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能源应急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石油禁运事件,研究热点集中在石油短缺应急框架和体系。2000年后,由于遭遇了2003年东北地区大停电、2005年和2008年飓风导致南方各州大范围石油供应中断等事件,突发性能源短缺再次引起了西方政府和学者的重视,Rick Munroe分别于2008年1月、2009年1月和2010年12月发表了4篇文献概述发达国家应对石油短缺的应急体系研究和实践动态,建议应急响应需要各级政府的配合,地方政府是能源应急响应的关键,应给予其响应优先权;美国政府发布大量关于能源应急体系建设的政策文件和研究报告,明确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能源应急响应组织体系行动策略。中国关于突发性能源短缺应急管理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能源应急法律制度、国外能源应急体系及经验及中国能源应急体系的不足与构建等方面,代表性的研究包括吴菲、程荃研究了国际能源应急法律制度的变迁,以及对中国能源应急法律体系构建的意义;刘恩东对国外先进的能源应急体系和经验进行分析,指出美国石油储备机制、应急法规、应急组织体系及灵活多样的应急策略对中国能源应急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吕涛通过中国南方雪灾带来的煤炭短缺案例,结合西方先进的应急经验比较分析了中国能源应急体系的不足,并对中国如何构建能源应急体系提出设想;张希祥借鉴国外先进的电网应急管理模式,结合我国现实情况设计了电网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综观国内外相关文献,可知当前能源应急的研究多是文字描述、经验总结、政府报告和宏观系统分析,从量化的角度科学理性地研究能源应急演化规律、发展特征成果较少,运用合适的数理工具研究能源应急主体行为机理,提高能源供应链企业积极性,进而完善能源应急体系,是能源应急管理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90年代兴起的演化博弈理论为分析突发事件演化规律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范式,学者们已将该理论用于研究突发事件演化机理,谢百帅、张卫国等基于演化博弈模型研究了政府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协调作用;李勇建、王治莹基于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两个主体构建演化博弈模型研究突发事件中的舆情传播机制;刘德海、王维国等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建立了基于政府和社会公众两个主体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疫情传播模型,根据三种演化情景对疫情进行预测,并提出防控措施。从演化博弈的角度分析,突发性能源短缺的应急过程是政府和能源供应链企业两个主体观察、学习和调整行为策略的过程,同时两个主体的行为策略决定着能源应急演化方向。因此利用演化博弈理论,研究政府和能源供应链企业两个主体的行为策略选择和影响应急主体策略选择的因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旨在促进能源供应链企业面对能源短缺时由消极应对变为积极应对,减少对政府的依赖,提高中国能源应急效率。

2 演化博弈模型

2.1 模型假设

模型设定突发性能源短缺应急过程中政府和能源供应链企业两个主体参与博弈。能源短缺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迅速作出响应,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及省、市、县等各级政府能源直属部门第一时间成立应急小组,启动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部际协调机制,评估短缺程度,根据能源短缺程度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统筹部署应急工作。在能源短缺应急过程中,采取的应急措施目前主要包括扩大能源产出、释放能源储备和降低能源消耗等,这些措施需要能源生产企业增加产能,能源销售企业释放其商业储备,能源运输企业协调运力,保障能源运输畅通,能源消费企业降低能源消耗量,提高能源利用率。由于能源的生产、运输、销售、消费企业具有同质性,为简化模型将其统一为能源供应链企业。

目前中国能源短缺应急现状为当短缺发生后,能源供应链企业作为以营利为目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受到自身经济利益的约束,同时认为政府在资源的储备和筹措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应当担负更多的责任而过度依赖政府的力量而消极应对,因此设定能源供应链企业的应急行为策略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种策略。积极应对指在短缺发生后,能源供应链企业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第一时间和政府进行沟通协调,采取先期处置,主动增加能源产量,充分释放能源储备,最大限度抽调运力保障应急资源运输和降低能源消费。消极应对指能源供应链企业在应急过程中只是“消极等待”政府的工作安排,主观能动性低,缺乏与其他主体的信息沟通,过多地考虑其自身的经济利益,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资源服务于能源应急。政府在能源短缺的应急过程中根据能源供应链企业的表现以及应急成败向能源供应链企业进行责任追究,主要是对能源供应链企业主要领导人的撤职处分或其它行政、财政处罚,因此引入惩罚变量“P”,设定政府的行为策略为给予惩罚和免除惩罚两种策略。

2.2 模型构建

支付矩阵中收益值表示突发性能源短缺应急主体应急过程中获得的物质利益与非物质利益(声誉、社会认可度)等的总和。当能源供应链企业选择消极应对策略,政府选择免除惩罚策略时,能源供应链企业和政府的收益分别为πc、πgj当能源供应链企业选择消极应对策略,政府选择给予惩罚策略时,能源供应链企业的收益为πc-p,政府的收益为πg+p;当能源供应链企业选择积极应对策略时,会给博弈双方带来协同收益,同时能源供应链企业需付出应急成本c,则在能源供应链企业选择积极应对策略,政府选择给予惩罚策略时能源供应链企业和政府协同收益分别为Sc1、Sg1,能源供应链企业的最终收益为πc+Sc1-c-p,政府的最终收益为πg+Sg1+p;当能源供应链企业选择积极应对策略,政府选择免除惩罚策略时能源供应链企业和政府的协同收益分别为Sπc2、Sg2,能源供应链企业的最终收益为πc+Sc2-c,政府的最终收益为πg+Sg2

假设政府在Ⅰ和Ⅱ两种情况下获得的协同收益不等,即Sg1≠Sg2;能源供应链企业在I和Ⅱ两种情况下获得的协同收益不等,即Sc1≠Sc2,且政府和能源供应链企业在Ⅰ中获得的协同收益同时大于或同时小于各自在Ⅱ中获得的协同收益,记Sg1-Sg2=△Sg(1-2)=-△S2(21),Sc1-Sc2=△Sc(1-2)=-△Sc(2-1)。突发性能源短缺应急主体博弈模型支付矩阵如表1,四种策略组合分别记为Ⅰ、Ⅱ、Ⅲ、Ⅳ。

在有限理性的情况下,能源供应链企业面对突发性短缺选择积极应对的概率为α(α∈[0,1]),政府对能源供应链企业给予惩罚的概率为β(β∈[0,1]),则能源供应链企业选择积极应对策略时的收益为:

3.2 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应急演化博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根据Hirshleifer概念可知若从使得动态系统的某平衡点的任意小邻域内出发的轨线最终都趋向于该平衡点,则称该平衡点为演化均衡点。根据复制动态系统的雅克比矩阵的局部稳定性分析系统在五个均衡点的局部稳定性。

分别计算五个均衡点的行列式detj和迹trj,如表2所示。

当detj>0,trj<0,均衡点为演化稳定策略(ESs)。通过分析参数c与Sc1、Sc2的关系以及p与Sg1、Sg2的关系,得到9种不同参数条件下有4种参数情形存在演化稳定策略,如表3。

由表3可得以下结论:

(1)在突发性能源短缺的长期博弈过程中,政府和能源供应链企业的长期演化稳定策略受到能源供应链企业应急成本c、协同收益Sc1和Sc2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政府协同收益Sg1、Sg2和政府惩罚力度p三者之间的关系影响,如何把握突发性能源短缺应急博弈系统的演化方向,需要考虑能源供应链企业的应急成本、政府的惩罚力度和两个主体之间的协同度三个影响因素。

(2)比较1、2和3三种情形可知,当能源供应链企业积极应对成本较低或者协同收益较高,政府采取免除惩罚的协同收益较高时,能源供应链企业最终会积极应对突发性能源短缺,政府最终不会对能源供应链企业进行惩罚。比较7、8和9三种情形可知,当能源供应链企业的积极应对成本较低或者协同收益较高,政府采取给予惩罚的协同收益较高时,能源供应链企业最终会积极应对突发性能源短缺,政府最终会对能源供应链企业进行惩罚。

(3)由(2)可得,只有当能源供应链企业在突发性能源短缺应急响应过程中积极应对的成本较低或协同收益较高时,博弈系统才有可能存在演化稳定策略,即能源供应链企业最终选择积极应对策略,因此降低能源供应链企业的应急成本或提高协同收益是改变中国能源应急过度依赖政府力量现状的关键。

(4)当前中国能源应急过程中能源供应链企业普遍采取消极应对策略可能的原因是:

①当参数之间的关系属于1、2、7或8四种情形之一时,能源供应链企业与政府两个主体的应急效率低下,在能源应急过程结束时系统的博弈尚未达到长期稳定状态,政府和能源供应链企业需要提高能源应急效率,使博弈系统尽快达到长期均衡状态,能源供应链企业能够积极参与突发性能源短缺应急响应。②当参数之间的关系属于4、5或6三种情形之一,政府需要调整其惩罚力度或者提高应急主体间的协同度,增加协同收益,以改变参数关系,使主体间的博弈向1、2、7或8四种情形发展,提高能源供应链企业采取积极应对策略的可能。③当参数之间的关系属于3或9两种情形之一,能源供应链企业积极应对成本较高或协同收益较低,导致系统不存在长期演化稳策略,能源供应链企业可降低其应对成本或提高与政府的应急协同度,增加协同收益,改变参数关系,使主体间的博弈向1、2、7或8情形发展,提高能源供应链企业采取积极应对策略的可能性。

4 政策建议

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对能源供应链企业和政府两个主体在突发性能源短缺应急过程中的博弈行为策略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参数c、Sc1和Sc1,p、Sg1和Sg2之间的9种关系,得到4种情形下博弈系统存在长期演化稳定策略,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1)能源供应链企业在完成应急任务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应急成本,增加其积极应对的可能性。在能源短缺应急过程中,能源供应链企业降低其应急成本需要研发和采用高效的能源开采技术降低生产成本;能源运输企业建立专业的运输团队,开辟应急运输专线,避免应急过程中能源运输迟滞,徒增应急运输成本;能源消费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同时储备适当规模的能源,避免应急过程中不能有效协调自身发展需要和应急需要造成混乱,增加应急成本。

(2)能源供应链企业和政府两个主体应提高应急过程中的协同度,以期产生更高的协同收益,使系统存在长期稳定策略,提高能源供应链企业采取积极应对策略的概率。首先要加快完善能源应急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政府和能源供应链企业的权利与职责,确立奖惩机制;其次要制定应急预案并进行应急演练,加强政府和能源供应链企业日常联系与合作,根据演练暴露的问题改善预案,提高应急操作流程的规范性和效率;最后政府和能源供应链企业应建立权责明晰、沟通高效的应急组织体系。

(3)政府在能源应急过程中要根据其与能源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协同程度调控惩罚力度,使演化趋于1、2、7或8情形,提高能源供应链企业选择积极应对策略的概率。

(编辑:刘呈庆)

作者:刘晓燕 吕涛

上一篇:产品齐套数字化管理论文下一篇:语文实验室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