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间债务研究论文

2022-04-18

摘要:债务重组是处理企业间债务纷争的一种重要解决方式。其中,税收是债务重组业务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涉及了债务人债权人双方的利得与损失。税收在债务重组中有利于优化资源的配置,有利于对重组双方进行督导,但也同时是重组双方的一项必要成本负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企业间债务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企业间债务研究论文 篇1:

浅析企业的资本结构的优化策略

摘 要:资本结构影响并决定着公司治理结构,进而影响企业融资行为及企业价值,它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本文通过对资本结构的了解,分析了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优化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资本结构;优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与发展,企业逐渐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同时由于企业自身发展和体制转换中长期积累形成的深层次矛盾也日益凸现。资本结构失衡,造成资本周转不灵,资本收益水平下降,财务风险增加,企业间债务链拉长。而企业的资本结构如何,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实力,承担风险的能力等。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业绩以及股东和债权人的权益。因此,企业应通过研究资本结构来确定合理的筹资结构、财务结构和资产结构,引导企业的资本结构实现良性循环,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资本短缺状况,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资本结构的内涵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在理论上,资本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全部资本的来源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不仅包括权益资本、长期债务资本,还包括短期债务资本。狭义的资本结构仅指权益资本及长期债务资本的来源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不包括短期债务资本。

资本结构的内涵是指企业取得的长期资本的各项来源的组合及其相互关系,具体表现为所有着权益和长期负债的组合和相互关系。长期资本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包括长期负债、优先股和普通股等权益事项,但不包括短期信用。它属于融资结构的范畴,侧重于通过股权资本与长期借入资本之间的比例来反映企业资本化的情况。资本成本是指企业取得和使用资本时所付出的代价。取得资本所付出的代价,主要指发行债券、股票的费用,向非银行本融机构借款的手续费用等;使用资本所付出的代价,主要由货币时间价值构成,如股利、利息等。

二、目前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现状分析

(一)权益资本与负债资本的总量比例不合理

企业的资本按照其性质可分为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自有资本是投资人投人企业的资本本及经营中形成的积累,它反映企业所有者的权益,又称权益资本。借入资本是企业向银行、其他本融机构、其他企业等吸收的资本,又称负债资本。权益资本对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企业初始运营的资本基础,同时也是企业承担债务的基础,如果一个企业权益资本过少,负债资本过多,资本结构不合理,不但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同时使企业财务风险加大,对企业的生存带来威胁。虽然我国多数中小企业在开办之际主要依靠权益资本,但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权益资本比例越来越小,负债资本的比例越来越大。据国家统计局调查,1999年我国中小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已高达95%,其中资产负债率超过100%的高达43%,2003年我国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60。36%,高于大型企业的54。82%。如此之高的资产负债率不仅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再融资能力,而且也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筹资风险和财务危机。

(二)权益资本与负债资本的结构失调

我国企业权益资本内部非正式股权和上市股票筹资的比重非常低。从负债资本形式看,企业的债务资本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企业间往来债务、企业内部形成的债务等,通过发行债券融资的比例几乎为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企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使其债务资本变得日益复杂。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在银行贷款中,固定资产贷款越来越少,流动资本贷款期限越来越短。2006年某省统计局对该省中小企业长期贷款情况及其满足程度的调查资料,显示有53。09%的企业取得了1-3年的长期贷款,46。90%的企业根本没有长期贷款,即使有该项贷款的中小企业也仅有4。91%的企业满足需要,53。27%的企业不能满足需要。中小企业中有3年以上长期贷款的更少,63。52%的企业没有3年以上长期贷款,这说明中小企业取得银行贷款难,取得银行长期贷款更难。权益资本和负债资本内部的结构失调,使中小企业筹资严重缺乏弹性,在资本困难的情况下,企业为了维持简单再生产,只有靠负债筹集资本,主权资本越少,债务资本就越大,造成资本结构越不合理的恶性循环。

(三)企业自有资本占总资本的比例不当

企业自有资本筹集的资本占企业总资产的比例的高低,反映着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资本中依靠内源性融资的程度,反映着企业的积累情况;其动态变化反映一企业资产扩张能力和风险变化程度。目前,我国企业自我积累机制并未建立,一方面企业面临着国家不断"抽血"而造成的"贫血"症日益加重,难以自我积累;另一方面企业也缺乏内在积累冲动。就当前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现状来看,股权结构呈现着法人股占绝对优势、流通股比例低的状况。在经济转轨时期,法人投资主体具有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法人股份过大,又没有其他股东的约束和监督机制,势必会形成内部人控制,难以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三、我国企业资本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资本筹资结构不合理

我国企业中,长期与短期的筹资结构不合理。首先,我国企业企业的资本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企业间往来债务、企业内部形成的债务等,自有资本筹集的资本占企业总资产的比例小,通过发行债券融资的比例几乎为零,企业过多依赖银行。其次,由于地缘的负面影响,造成资本市场的发展缓慢,严重阻碍企业进行不同债务融资渠道的灵活使用。再次,企业发行筹资经费过高,受筹集的时间与相关法律的限制,企业如期偿还负债利息的压力大,社会成本也相对较高。若企业的债券未能按时支付以及偿还利息,将造成多数债券企业持有者的严重不满,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也越加广泛及恶劣。最后,企业内部缺少高水平、高质量的资本管理人才,资本筹资结构创新意识薄弱。

(二)企业经营杠杆的不平衡,经营风险大

近年来,我国多数企业一直侧重眼前的利润,而忽略财务杠杆的重要作用。许多企业尚未广泛关注资本风险的运营机制,未进行科学化的管理,企业的各种体系指标的可比性较大,财务风险与破产机制表现明显。企业的所有风险即为企业的经营风险及资本风险的函数,若企业的相关管理部门规定企业的总风险不得超过指定的限度,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则其的财务风险将有所提高。同样的,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则其的经营风险也会有所提高。因此,企业经营杠杆的不平衡以及销售的不稳定,将会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进度。而只有少数企业,如股份有限公司,为适应市场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市场范围的扩展,借助集中社会资本进行大规模的产品生产及经营,利用低廉的生产成本,以创造出更高的收益,因此,其是一种较为先进的企业形式。制定透明的经营机制,以便企业的考核。

(三)企业资本结构缺乏有效管理机制,治理效率低

企业是一个较为理性的个体,其在考虑融资成本以及自身的经营情况后,能平均衡量各方面的因素,并做出合理有效的选择。然而,目前我国企业在处理资本结构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其对我国企业这个"理性个体"的假设的有效性起到直接的影响。目前我国

企业资本结构缺乏有效管理机制。企业内部缺乏较强实力的管理者,导致内部成员的控制不当;企业的管理阶层不愿失去其对企业的掌控权;企业缺少对管理阶层的激励,从而导致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处理效率低。

四、影响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因素

影响到企业资本结构的因素主要有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企业的决策层在进行资本结构优化之前,应当对影响资本结构的具体因素进行详细分析,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策略,切勿在对企业情况尚未全盘把握的情况下盲目的进行企业资本结构的盲目调整,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一)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内部因素

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以及销售的预期增长率。一个企业在市场上如果经营状况良好、销售表现出众、拥有良好的获利空间,企业的偿债能力便大大增强,进行负债时,负债的比率也应当参照企业实际情况进行一定限度的提高,倘若出现相反的情况则需要相应地降低。其次是企业的资产结构情况。固定资产由于具备抵押品的资格,因此固定资产占有较大比重的企业负债比率能够稍微高一点。流动资产因为对销售的依赖性十分强,而销售的表现又受到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并不像固定资产企业那样稳定,因此负债比率要相应的降低。再次就是业主对融资方式的个人选择。性格、理念差异的业主对于融资方式选择上有着各自的偏好。通常来说,富有开拓精神的业主倾向于举债;相对保守的业主往往会选择发行股票或者对保留盈余进行增加。研究证实,前一种业主领导下的企业资本结构往往表现为负债型的财务结构,后一种领导的企业则以净值型财务结构为主。

(二)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外部因素

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外部因素复杂多变,概括起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受企业所从属的产业以及同质化企业间的竞争程度影响。企业偿债能力很大程度上由企业销售的实际利润决定,而企业的销售表现归根究底受到企业所从属的产业兴致以及同类企业间的竞争激烈程度所影响。总体来说,以劳动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代表的竞争较为激烈的行业,这一类企业的流动资产相对较大,负债比率不高;而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代表的长期资产占较大比重的企业,尤其是作为垄断性行业,在市场经营过程中很难被竞争对手挤掉,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利润,因此其负债率也要高很多。其次受债权人的选择影响。在企业的运作中,财务杠杆对于企业资本运作情况的影响,不仅仅与企业自身的市场信用、市场表现有着直接的关系,更与债权人的选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债权人是否信任企业、愿意以更低的成本对其举债,对企业财务结构的负债比例都有直接的影响。再次受证券市场状况的影响。证券市场总趋势以及企业的总体实力都对企业的资本结构有十分关键的影响。通常来讲,证券市场出现"牛市"时,为了获取更大收益,投资者更倾向于证券投资,这时企业进行证券融资要容易一些,一旦大盘出现"熊市"股票融资就要被作为备用选择或者直接放弃。总体实力强的企业在进行股票融资时要显然比小公司容易得多。最后受银行贷款制度和国家税收政策的影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银行推行的"税前还贷"制度,对于企业高负债经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国家税收政策规定企业负债利息可以在税前支付的情况下,企业负债便能够达到节税的作用,有助于企业进行负债,而倘若采取相反的情况,则不利于企业负债。

五、优化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对策

(一)加强企业自身管理,改善企业资本治理结构

改善企业资本的治理结构,重点加强对领导者的鼓励与约束。首先,设计并始终坚持实施科学化的领导者报酬制度。激励机制的目的在于减少企业的代理成本,以及使领导者坚持以企业利益为重的原则,激发其的工作热情。其次,努力建立与发展领导者的市场,促进领导者间的市场竞争。最后,努力树立能对企业有监控能力与动力的投资主体,强化企业行为约束。培养和个人股东相似的共同基本等组织机构的投资者,机构的投资者可将零碎的资本进行集中,使其成为企业中具有支配地位的股东,以及享有权利与实力制约企业的经营者,从而形成具有较强实力的外部监督体制。

(二)加快企业的资本周转速度,强化企业流动资本的管理

流动资产的周转率和企业的绩效呈正比关系,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越快,企业的绩效就越高。因此,为保持企业的正常运营,企业应加强补充流动资产,投入较多的资源,降低资产的使用率,以及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一方面,企业加强管理存货资产,优化企业产品的结构,确定市场定位,加大对高附加值或高质量产品的投资,保持存货中开发产品与完工产品的比例,加快完成产品的销售,避免存货积压,保证足够的流动资本,促进资本快速周转以维持其的正常营运。另一方面,加强管理应收账款,通过实施优惠政策以缩小应收账款的时间,加强审核合作者与销售对象的投资信度,降低坏账频率,保障流动资本的安全性。此外,加强管理货币资本。货币资本的合理运行及管理,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创造极大利益。将财务公司作为资本集中的平台,以资本管理信息系统作为载体,依靠商业银行的资本结算网络,集中各企业中的全部资本,建造统筹经营的"资本总库",保证资本的安全性,提高其的使用效率,以实现资本利益的最大化。

(三)完善企业资本市场,拓宽企业自有资本的来源渠道

完善的资本市场是企业调整其资本来源结构的前提条件。在资本市场充分发育的条件下。社会资源的优化可以伴随着各种有价证券的流通得以实现。而企业也可根据资本的运行状态和对财务风险的承受能力自主决定筹资结构。首先,要进一步规范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强化经营者素质,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以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建立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不断提取公积本、公益本,扩大自有资本规模,提高自有资本充足率。其次,要加强体制改革和创新力度,制定和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建立灵活的贷款责任制,不断扩大中小企业融资规模。同时,要通过改革目前的信用等级评定办法、适当扩大贷款抵押率、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等途径,最大限度地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再次,国家还应出台政策,进一步鼓励和扶持其他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投资设立中小企业投资公司。积极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改革现有的债券发行和监管模式,积极推行企业债券发行核准制,通过放宽限制、简化程序、严格评估、规范管理等方式来实现企业的债券融资。

(四)先进科学技术,提高资本的综合管理水平

资本结构优化同整个企业的管理工作质量都有关系,只有供产销各环节、人财物各方面相互协调平衡。才能促进资本结构的合理化。为此,必须发挥供应、生产、销售、技术、财务等各部门的作用,作好资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分析等各环节工作,处理好资本筹集、运用、耗费、收回和分配之间的关系。此外,在资本管理中,除继续应用定额管理方法之外,还应广泛采用网络技术、投人产出、线性规划、经济批量分析等高技术方法,结合我国的市场条件,确定合理的销售策略,催帐策略和库存管理策略,促进企业资本结构优化。

六、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与发展,企业逐渐成为市场竞争主体。企业的资本结构如何,接影响企业的经济实力、承担风险的能力等。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业绩以及股东和债权人的权益。因此,企业管理者在进行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应当根据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通过对负债资金以及权益资金的协调处理,将不合理的资本结构调节为优化的资本结构,以实现资金来源、占用、耗用、分配结构的优化;做到资金筹集规模能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合理需要,财务风险适度、举债结构合理,为实现企业更加健康、高效的运作提供坚强的支撑。

参考文献:

[1]王方明.论资本结构与财务杠杆[J].财经论丛,2006,(12).

[2]高跃生.浅析企业资本结构管理与融资决策[J].财会月刊,2004,(4).

[3]侯敏.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理论研究[J].知识经济,2008,(5).

[4]鄂嘉楠.国有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与调整[J].消费导刊,200,(11).

[5]杨瑾.资本结构优化理论探析[J].财会月刊,2008,(6).

[6]付同青,倪娜.企业资产证券化的财务结构分析[J].市场周刊,2008,(6).

[7]徐瑞锋.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资本结构优化[J].时代本融,2009,(11).

[8]靳远文.化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对策[J].现代企业, 2007,(6).

[9]傅元略.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理论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5).

[10]孔德兰.现代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研究[J]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5).

作者简介:靳蕾,西安外事学院2010级学生。

作者:靳蕾

企业间债务研究论文 篇2:

新准则下债务重组业务涉税问题研究

摘 要:债务重组是处理企业间债务纷争的一种重要解决方式。其中,税收是债务重组业务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涉及了债务人债权人双方的利得与损失。税收在债务重组中有利于优化资源的配置,有利于对重组双方进行督导,但也同时是重组双方的一项必要成本负担。通过将税收方面作为关注点,对目前债务重组存在的涉税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债务重组的税收优化提出了部分意见,希望能够改进债务重组税收方面的问题,以促进债务重组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涉税;债务重组;税收信用;税收法规

我国债务重组一般是对企业的债权债务进行重组,以达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从而缓解企业的债务危机。與其他方法相比,债务重组具有它独特的优势:一,债务重组有较为简单的处理程序;二,不改变企业所有权主体;三,不对企业人员结构进行更改;四,有助于帮助债权人最大程度地收回债权。本文将着重对我国债务重组税收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1 债务重组业务涉税分析

1.1 债务重组涉及所得税问题分析

我国颁布的相关法律中对债务重组过程中发生的企业所得税业务的处理作出了明确规定。

(1)以现金偿还债务。

债务重组后,支付的现金比应付账面金额低的这部分差额,是确定不能支付的款项。这部分款项应当作为“其他收入”,增加到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2)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

债务人用非现金资产抵消债务的,除非另有规定,应分为以公允价值转让非现金资产,再按与该资产公允价值等价的货币资金偿还债务这两项过程进行所得税处理,债务人还应该确认转让该资产的得失,而后将重组债务的计税成本与该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为收益,计算征收所得税。

比如凯华公司欠新腾公司200万元货款,凯华企业因财务困难,不能如期还清债务,经商议,同意凯华公司用其自产商品抵消债务。该产品实际成本100万元,市价为120万元。增值税税率是17%,适用10%的消费税税率。

债务人凯华公司用成本100万元,公允价值120万元的产品抵偿新腾公司200万元的货款;在此项重组业务中,债务人凯华公司应确认200-120-120×17%-120×10%=47.6万元的重组所得,并相应缴纳企业所得税47.6×25%=11.9万元。债权人新腾公司在此业务中可以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20.4万元,确定该商品的入账价值为179.6万元。年末,按179.6-120=59.6万元确认为债务重组损失,冲减应纳税所得额,按其计税成本120万元结转该商品的销售成本,允许在所得税前扣除。

(3)以债务转换为资本。

在债务转换为资本的债务重组中,除非另有规定,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债务转为资本的那部分股权的公允价值之间的相差额确认为利得,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债权人应确认该部分股权的公允价值为计税成本。

(4)修改其他债务条件。

采取修改其他债务条件方式进行,债务人应当将未来应付的金额作为重组债务的计税成本,其中减记的差额确认为当期债务重组所得,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债权人则应将应收的金额作为计税成本,减记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失,冲减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1.2 债务重组涉及增值税问题分析

债务人用货品抵债的,该存货假若是应缴增值税的项目,则应首先确定其应税销售额,计征增值税。如果是在应税消费品范畴内,不仅要计算增值税,还应同时计缴消费税。而债权人则可依据抵债货品的公允价值,确定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1.3 债务重组涉及其他税种的问题分析

(1)印花税。

除非经过法院裁决,债务重组业务都需要重组双方根据规定程序流程完成签订书面合同全过程。因此,只要不是经法院裁定,债权人债务人双方在处理债务重组的业务同时,都要对缴纳印花税作出处理。

(2)契税。

债务人用自己的土地房屋抵偿债务的时候就会涉及契税的缴纳。按照规定,以自己的土地、房屋抵债视同转让房屋和土地权属和使用权,其纳税义务人为承受者。因此,债权人作为承受者就是纳税义务人。这种情况下,债权人还要作出应缴纳契税的处理,并限期缴纳。

(3)土地增值税。

债务人以固定资产清偿债务时,若为不动产,实质上属于债务人将其建筑物连同土地使用权一并转让给债权人的行为,属于土地增值税的收税范畴。因此应计算征收土地增值税。首先,增值额的确定是用收入减去扣除项目金额得出差额;然后根据增值额和扣除项目的比计算出适用的土地增值税税率;最后根据适用的累进税率计算应纳税额。

比如M公司欠N公司货款175万元,因M公司发生财务困难,双方达成商议,同意M公司以4年前一栋自建的大楼抵债。当初建设该楼时成本共计125万元,已知当地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利润率为10%。N公司而后将大楼卖给S公司,取得收入235万元。其中已知该大楼的扣除项目总金额为130万元。

由于收入总额为175万元,其中可扣除的项目总金额为130万元,因此增值额为175-130=45万元;增值额与扣除项目总额的比例是45÷130=34.6%;从而查表可得出,速算扣除系数是0,适用税率是30%;所以,土地增值税税额=45×30%=13.5万元。

2 债务重组存在的税收问题

2.1 债务重组相关税收法律不完善

我国法律中对债务重组的规定大多分散在各种税收法律法规中,没有自成一体系,且在实际中实行效果不佳。当前我国关于债务重组涉税事项的法规仅限于现实行的《企业债务重组业务所得税处理办法》,而该《办法》也仅仅是涉及债务重组中的企业所得税,未对可能会接触到的其他税种的处理则作出规定。现行税法在各方面都缺少的确切的章程,具体表现在对纳税人界定的不明确,对规定税收优惠方面的不充分,税收处罚条例的不明晰。

2.2 债务重组税收信用体系不健全

税收信用的优劣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秩序的好坏。当前,我国税收信用体系的建设还有许多不足,尤其是征税纳税的信用缺失的现象尤其令人担忧。

(1)税务机关征税信用缺失。

税务部门出现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甚至贪污腐败等影响百姓信任的不良行为。再加上税收制度的不健全,缺乏对征税部门失信进行惩罚的机制,尤其是在执法方面不严谨、服务质量方面质量不高,税收过程中透明度不高,工作效率低。在工作中,办事程序繁琐,有许多职业道德差的工作人员对多种不法行为视而不见,严重破坏了债务重组业务的正常市场环境。

(2)纳税人纳税信用的缺失。

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差,税收法律法规不完善,特别是在财政有困境的状况下,许多企业因为资金不足、商品过剩和其他债务等问题,有意延迟、虚假申报应缴税款,拖欠税款的不良现状令人堪忧。部分企业为了达到偷逃税款的目的,钻法律的空子,顶着债务重组的名义进行违法犯罪。这就形成了征税和缴税双方的税收比拼,这对债务重组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2.3 债务重组税收管理不理想

(1)税务部门对债务方企业欠税清缴不力。

目前,企业顶着债务重组的名义,偷逃税款的现象尤为严重。有的企业将财务困难作为借口,故意拖欠税款;还有些企业将财务核算搞乱来逃避缴税,对税务部门的审核不积极合作,不按时对重组前后应修改的账务进行处理,对税款的处理偷工减料意图偷逃税款,对税务部门清缴欠税企业带来很大麻烦。

(2)税务人员的专业业务技能有待提升。

长久以来我国税务部门主要表现为行政权威,习惯于进行行政指令性的管理,在激励机制方面匮乏,缺乏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意识,对于不断更新的财务知识不学习不了解。由于专业方面知识的欠缺,使得征税者的业务素质水平偏低。

3 债务重组的税收优化方案

3.1 完善债务重组税收法律法规

对于当前我国法律对债务重组税收方面的规定存在缺陷的状况,政府应该依据我国现实境况,对相关税收规定进行改善,尽量可能的从各个角度对债务重组有关税收的业务进行规定。

(1)明确界定债务重组的纳税人。

在新准则中,债务重组要进行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债务人处于财务困境;二是债权人作出让步。因此,不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情况,则不应该确定为债务重组的纳税人。

(2)完善债务重组税收处罚规定。

为了解决债务困境,有不少债务重组企业利用税法的盲区和空白,以债务重组的名义偷逃税款,针对这种不良现象,建议改进和完善我國法律中,对于这种现状的相关惩处规定,加重惩罚强度,并且要对处罚细则和规范做出明晰的规定解释。

3.2 加强债务重组税收信用建设

税收信用体系的建设需要纳税人、用税者、征税者共同努力,特别是要加强税务机关征税信用和纳税人的纳税信用建设。

(1)加强税务机关征税信用建设。

税务机关赢取纳税人信任的中心是严格执法。加强引导税收工作者培养诚信征税的职业素养。重视税务人员征税信用意识的养成,坚决取缔因关系人情而出现的不良行径,防止债务重组业务中出现不规范的减税甚至免税的不良行为,以诚信赢得百姓的信任。

(2)加强纳税人纳税信用建设。

增强纳税人要严格按照规定缴纳税款的意识。培养纳税人按照法律纳税、诚信缴纳税款的意识,深化人们对于税收方面的法律的认识和思想中诚信约束的管制。让诚信纳税的观念深入各个纳税人的内心,养成诚信的良好道德素养,以偷税漏税为耻。用法律和道德对纳税人的约束要双管齐下,同时强化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3.3 加强债务重组税收征收管理

(1)完善税收征管措施。

债务重组的实际情况不同,采用的方式不一样,同时税务处理的方法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进行所得税处理的时候,要准确区分辨出债务重组的模式是属于哪一类,按类别制定征收管理办法,严格禁止利用债务重组法律盲区或空白进行偷税漏税的行为。

(2)加大欠税清缴力度。

对于清缴欠税的问题,税务部门应将日常征管作为平日工作的重点,努力采取积极措施,尽量减少债务方拖欠税款的现象。加大对拖欠税款行为的管理力度,对此种不良行为要加收滞纳金,并且要严格执行惩戒,让企业形成拖欠税款需要付出严重代价的意识。如此,可以有效的减少拖欠税款的现象,使税务部门全力重点解决拖欠税的重难点企业。

(3)提高税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税务部门人员要继续加强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比如对于债务重组业务而言,应认真学习债务重组在税法中的处理和会计方面的处理变化,对债务重组的不同方式要能够按照正确的税法规定,给予不同的正确税务处理。只有认真学习了解债务重组业务每个细节的知识,才能从根基上解决利用债务重组偷税漏税的不良行为,减少税款的流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李晶.企业并购重组涉税问题及筹划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3.

[3]易醒宇.关于企业重组的纳税筹划研究[D].广州:广东财经大学,2014

作者:赵迎春

企业间债务研究论文 篇3:

债务契约与企业风险承担:影响效果及机制检验

摘 要:以2007-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债务契约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表明,债务契约显著提升了企业风险承担。进一步分析发现,债务契约主要通过降低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而达到提升企业风险承担的治理效应,具体表现为代理成本在债务契约与企业风险承担之间关系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同时发现,契约期限异质性、经理管理防御与管理层持股在债务契约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中发挥调节作用。

关键词: 债务契约;风险承担;债务期限结构;经理管理防御;管理层持股

一、引 言

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中国,正面临经济下行的趋势,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已有研究表明,风险承担有助于微观经济主体加速资本积累并促进技术创新,最终实现宏观经济持续增长[1-4]。

“完备市场”假设下,企业投资决策只需选择所有净现值为正的投资机会,而放弃任何净现值为负的项目,最终均会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微观治理目标。此种情形下,无论是管理层意愿动机,还是企业自身资源获取能力均不会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任何作用。然而,现实经济并不符合“完备市场”中有关管理层风险意愿同质性假设,企业在投资决策中可能出现放弃那些风险性高但净现值为正投资项目的情形[5,6]。这意味着企业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对风险性项目的选择,即企业风险承担将会受到管理层意愿动机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根据代理理论,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得现代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存在潜在利益冲突。通常情况下,所有者可以通过多元化投资组合分散其财富配置,因而所有者被视为风险中性。管理者为了避免投资失败而打破个人“平静生活”以及可能带来的个人财富损失、雇佣风险升高和职业声誉受损等后果,其往往具有较强的风险规避动机,从而可能会放弃高风险但预期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管理者对于保守性投资策略的选择,无疑会损害所有者利益以及企业长期价值实现。同时,信息不对称进一步导致管理者损害所有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不易被监督和约束。因此,现有关于企业风险承担领域研究普遍基于委托—代理分析框架,从所有权结构、董事会架构和管理层激励等公司治理角度[7-9],研究如何缓解管理者风险规避倾向,提升企业风险承担水平。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迅速,全社会杠杆率畸高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隐忧[10];此外,伴随着利率市场化及银行业改革步伐推进,我国企业债务治理环境发生变化,银行等机构债权人进一步参与到公司治理之中,促使企业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改善其在债务市场中的形象,降低债务融资成本[11]。因此,债务契约具备的信用约束和监管协调职能逐渐成为公司外部治理的重要方式。债务契约作为外部治理的重要方式,以法律合同的形式影响企业财务决策行为,发挥公司治理效应。债务契约的治理效应,是指债权人为确保债务安全,通常与企业签订债务契约合同,以限定资金用途,监督其投融资决策等财务行为,并对企业管理者实施监督控制与激励约束,一定程度上遏制管理者利益侵占与谋取私利行为,从而利于公司治理效率提升及长期价值实现。

现有研究虽然关注了债务契约对上市公司财务决策行为的影响,然而对于企业在面临收益和风险不确定动态环境下的财务决策选择这一问题,尚未有研究从此角度考察债务契约的治理效应。尤其,我国目前新兴加转轨的经济背景下,企业加大研发创新力度,升级产业结构,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此背景下,研究债务契约对风险承担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一)文献回顾

债务契约在资本市场中扮演的外部治理角色已在诸多文献中得以研究。首先,基于“激励约束理论”,债务水平上升能够促使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利益趋于一致,缓和二者间代理冲突,实现“激励”管理者以降低代理成本的治理目标;债务水平上升增加企业破产威胁,促使管理者努力工作,注重企业长期价值实现,从而实现“约束”管理者以降低代理成本[12]。其次,基于“控制權转移”理论,伴随着债务水平上升,若企业经营不善面临破产清算时,企业控制权则会转移到债权人手中,企业管理者面临控制权失控及声誉受损双重打击。为避免上述情形,管理者有动机以企业长期价值实现为目标实施企业经营决策行为。最后,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由于“专用性资产”的投入,促使债权人有动力参与公司治理,降低代理成本,实现企业价值,从而保障其投入资产的安全性。然而,债务契约也可能在企业经营决策中扮演着消极角色。债务所具有还本付息的天然属性,减少了企业自有现金流,增加其发生财务困境的可能性,使得管理者在作出经营决策时更为保守[10]。诸多学者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债务契约治理效应较差,债务契约尚未发挥出激励约束治理效应[13-16]。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债务契约主要通过“代理成本”路径和“市场压力”路径对管理层面临收益和风险选择倾向这一财务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基于攫取“管理层私利”和扩张“企业帝国”的意愿,管理者常会选择放弃高风险投资项目,以避免决策失败使其面临雇佣风险或遭受其他损失[17]。从“代理成本”路径来看,一方面,基于债务契约有限责任的特点,股东与管理者在面临投资项目决策时利益趋于一致,其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到高风险、高收益类型项目,转而放弃低收益、低风险类型项目。造成上述情形的原因在于债务还本付息成本一定的前提下,若高风险、高收益类型项目投资成功,股东将获取绝大部分收益;若投资失败,股东只需承担有限责任,而债权人将会受到本息无法保障的损失。由此可看出,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利益趋于一致,第一类代理成本得以降低。理性经济人假设下,管理者与股东有动机攫取债权人利益,而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类型投资项目[18],从而提升企业风险承担。另一方面,基于债务融资定期还本付息的特点,企业自由现金流量减少,面临破产可能性增加,此种情形下管理者努力工作动机增强,管理者与股东目标趋于一致,管理者减少在职消费与非效率投资等行为。与此同时,管理者在面临收益和风险倾向选择时,风险规避及“短视主义”倾向得以缓解[19],从而提升企业风险承担。综上所述,债务契约通过降低“代理成本”来促使管理者在财务决策中更为注重企业长期价值实现。因此,提出假设H1a:

H1a 债务契约会显著提升上市公司的风险承担。

从“市场压力”路径来看,一方面,债务具有的还本付息属性,减少了企业自由现金流量,加剧了企业发生财务困境甚至破产清算的可能性,来自财务困境与破产清算的“市场压力”使得企业在面临财务决策时风险规避倾向明显。另一方面,债务契约通过法律合同形式约束债权人与债务人双方权利与义务。当债权人预期到股东和管理者通过冒险投资高收益、高风险项目以侵占其利益时,则会要求签订高收益或其他限制性条款形式来弥补自身可能面临的风险敞口与风险溢价[10]。在此基础上,如果企业仍然冒险决策,违背债务契约条款,那么企业则会面临剩余控制权转移的境况。企业在面对无法履行债务契约,剩余控制权转移等多方面“市场压力”时,更为谨慎进行财务决策,在面临风险与收益不确定项目时,收益稳定且可预期成为首要影响因素,风险规避倾向更为显著。因此,债务契约中所具备的到期还本付息及控制权转移等双重“市场压力”使得企业财务决策更为谨慎,有可能降低企业风险承担。因此,提出假设H1b:

H1b 债务契约会显著降低上市公司的风险承担。

三、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

(二)变量定义

1.债务契约(Loan)。

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仍以银行作为主导,因而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是我国企业主要的债务契约形式,因而在对自变量债务契约Loan衡量时,借鉴郭瑾等(2017)[10]的研究,以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及一年内到期长期负债之和与期末总资产比例表示企业债务融资水平。

2.企业风险承担(RiskT)。为全面衡量企业风险承担水平(RiskT),一方面参考John等(2008)[1]、刘志远等(2017)[4]的研究,采用经行业年份调整的5年期内资产收益率(ROA)波动性作为企业风险承担RiskT1的衡量指标,即:

与传统财务指标相比,股票收益率(r)的波动不受财务报表及会计准则的约束和限制,能够更为直观反映资本市场不确定程度导致企业收益波动性水平。借鉴现有研究[20],除了采用盈利(ROA)波动性衡量企业风险承担外,本文还采用5年观测期内股票回报率(r)的波动性来度量企业风险承担RiskT2,即σ(r)。其中r为年度股票收益率,同上所述,依然通过各行业均值对样本企业r进行调整,然后再计算每一观测期内经行业调整后的r的标准差,即:

主要变量定义见表1。模型回归过程中,从公司维度进行Cluster处理,以控制序列自相关可能带来的影响。

(三)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进一步剔除金融行业、ST类企业以及相关数据缺失的样本,最终得到24906个样本观测值。为消除极端值的潜在影响,对文中所有连续变量进行上下1%水平的缩尾处理。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是本研究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从被解释变量来看,企业风险承担RiskT1与RiskT2的标准差分别为0.039、0.521,由此可见,上市公司企业风险承担差异明显。从解释变量来看,以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及一年内到期长期负债之和与企业总资产比例来度量的企业债务Loan的均值为0.172,中位数为0.145,标准差为0.153,可见多数样本企业债务融资水平偏低,且企业间水平差异明显。企业风险承担RiskT和债务契约Loan的明显差异,初步说明开展本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二)多元回归分析

表3列示了债务契约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第(1)(2)列中分别用5年盈利波动和5年股票回报率波动度量企业风险承担下,债务契约(Loan)的相关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债务契约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符合降低“代理成本”路径,即有限责任制度和破产可能性促使管理者与股东利益目标趋于一致,有动机通过努力工作,冒险寻求高收益项目,从而提升了企业风险承担,假设H1a得到验证。

五、稳健性检验

1. 改变企业风险承担的度量。一方面,借鉴Faccio(2011)[2]的做法,采用经行业年份调整的3年期资产收益率标准差(3_RiskT1)与经行业年份调整的3年期股票收益率标准差(3_RiskT2)作为企业风险承担的度量指标;另一方面,参考刘志远等(2017)[4]的做法,将经行业年份调整的资产收益率(ROA)5年期极差作为企业风险承担的度量指标,上述检验结果均支持文章结论。

2. 改变债务契约的度量。为全面考虑债务融资的影响效应,借鉴申广军等(2018)[21]的做法,以资产负债率(Lev)作为债务契约的替代变量,债务契约的替代变量Lev与RiskT1和RiskT2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即债务契约能够显著提升企业风险承担,结果依然支持本文结论。

3. PSM控制样本选择偏误。为了解决由于样本自选择可能产生的内生性问题,以债务契约(Loan)小于行业均值的样本企业作为控制组,而将债务契约(Loan)大于行业均值的企业样本作为处理组,采用PSM配对后的样本进行回归。

六、进一步分析

(一)作用机制分析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债务契约主要通过“代理成本”路径影响企业风险承担。一方面,通过债务融资所具备的有限责任制度属性,促使股东有动机从事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因为如果冒险成功,其将获取大部分收益,而一旦冒险失败,其只需承担有限责任,而债权人则将受到本息无法保障的损失,甚至造成企业控制权由债权人转移到股东的局面。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身处此种情形下的企业管理层出于私利,有动机与股东合谋攫取债权人利益,而选择高风险、高收益项目。另一方面,债务契约定期还本付息的特点,使得企业自由现金流压力增加,出于降低自身“雇佣风险”的动机,管理者与股东目标趋于一致,在其面临收益和风险倾向选择时,风险规避及“短视主义”动机得到缓解。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为了“攫取私利”,还是降低“雇佣风险”,债务契约均通过降低管理层代理成本从而达到影响企业风险承担的治理效应。因此,可预期,代理成本在债务契约与企业风险承担之间的關系中起到中介机制作用。

(二)调节机制分析

1. 契约期限异质性的调节机制分析。

另外,对于影响债务契约治理效应的调节因素的梳理,有助于完善债务契约外部治理作用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债务契约对企业风险承担的治理效应。在债务契约异质性研究中,诸多研究认为短期债务的治理效应更为显著[22]。虽然过多的短期债务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和再融资压力会对企业风险偏好产生约束,但是目前我国制度背景下,银行借款在上市公司融资体系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且国有企业和资质优良的大中型企业债务融资金额占据绝大部分,导致短债长用现象比较普遍[23],从而限制了债务契约治理效应的发挥。

2. 经理管理防御的调节机制分析。

经理管理防御是指当面临被解雇职位或利益被接管风险时,经理人出于自利动机而采取行动维护自身利益并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行为[24]。现有研究多数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下管理者“风险规避”假说,认为在管理防御动机下,经理人通常采取“风险规避”以及“明哲保身”态度,尤其对于风险性高、预期收益不稳定和回收周期长的投资项目往往选择规避态度。因而,从债务契约的“代理成本”路径来看,当上市公司管理者防御程度较弱时,代理成本降低,其专注企业长期价值实现动机增强,从而有助于提升企业风险承担。

3. 管理层持股的调节机制分析。

股权激励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缓解股东与管理者间代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具体而言,股权激励可以激励管理者努力工作并制定最佳决策[25],此外,通过将工资、奖金、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嵌入到管理者薪酬契约之中,能够激励管理者通过提高风险投资比例来实现自身薪酬价值、权益风险和权益投资价值。因而,通过对管理层进行股权激励,赋予管理层享有企业未来剩余收益的权利,促使其与股东利益趋于一致,进一步降低代理成本,有助于提升企业风险承担。

(三)变量度量

1. 代理成本(Cost)。

借鉴姜付秀等(2009)[26]、罗进辉等(2017)[27]的研究,通过管理费用与主营业务比值,即管理费用率进行度量。

2. 短期债务结構(Short_L)。

借鉴郭瑾等(2017)[10]的研究,以短期借款与借款总额的比值,度量债务契约期限异质性程度。

3. 经理管理防御(Def)。

对于经理管理防御的度量,现有研究常用单一变量方式进行替代。Finkelstein(1992)[28]认为经理人权力具体表现为所有者权力、管理权力、专家权力及声望权力等多项维度,因此,借鉴叶松勤等(2018)[29]的做法,分别从经理背景特征、经理工作转换成本及经理控制权等方面构建经理管理防御指数,数值越大表示经理管理防御程度越高,具体见表4。

4. 管理层持股(Hold)。

考虑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水平存在较明显截面特征,因此借鉴吕长江等(2009)[30]的做法,以是否持股哑变量(Hold)独立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即管理层持股数量大于行业均值时是否持股哑变量(Hold)取值1,否则取值为0。

(四)模型设定

为了考察期限异质性对债务契约与企业风险承担之间关系的影响,在模型1基础上考虑期限异质性与债务契约的交乘项Short_L×Loan,并构建模型2:

(五)实证结果分析

1. 代理成本的中介机制检验。

表5为代理成本对债务契约与企业风险承担之间关系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从表中第(1)列模型回归结果可以看到,债务契约(Loan)与代理成本(Cost)的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债务契约有助于降低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第一类代理成本。从表中第(2)(3)列模型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以RiskT1还是RiskT2度量企业风险承担,债务契约与企业风险承担均显著正相关,而代理成本与企业风险承担则均为显著负相关。上述结果表明,代理成本在债务契约与企业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

2. 契约期限异质性的调节机制检验。

表6为期限异质性对债务契约与企业风险承担之间关系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以盈利波动性(RiskT1)还是股票回报率波动性(RiskT2)度量企业风险承担,在第(1)和(3)列中Short_L的相关系数均显著为负,说明债务契约期限越短,企业风险承担越低。但在第(2)(4)列中加入债务契约与期限异质性交乘项之后,其相关系数在10%水平上显著为正,此结果说明我国目前制度背景下对短期债务可能导致的财务危机效应约束力度不够,难以抑制股东与管理者通过短期债务从事高风险投资项目。

3. 经理管理防御的调节机制检验。

表7为经理管理防御对债务契约与企业风险承担之间关系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第(1)列中,以盈利波动性(RiskT1)度量企业风险承担的情况下,债务契约与经理管理防御的交乘项Loan×DEF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为负;而在第(2)列以股票回报率波动性(RiskT2)度量企业风险承担的情况下,债务契约与经理管理防御的交乘项Loan×DEF的相关系数虽未显著为负,但是较于债务契约(Loan)的相关系数有所下降。以上结果说明,经理管理防御下,代理成本增加,管理者通常会出于维持“平静生活”私利而不愿冒险将债务融资投入高收益项目,导致企业风险承担下降,因此,通过公司治理机制对经理管理防御进行有效限制能够提升债务契约对企业风险承担的正向影响。

4.管理层持股的调节机制检验。

表8为管理层持股对债务契约与企业风险承担之间关系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以盈利波动性(RiskT1)还是股票回报率波动性(RiskT2)度量企业风险承担,在管理层持股水平高组样本中,债务契约(Loan)的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而在管理层持股水平较低时,相关系数均不显著。以上结果说明,管理层持股通过将企业剩余收益权利让渡于管理者共享,促使管理者与股东间代理成本下降,努力工作以及侵占债权人利益动机增强,有助于提升企业风险承担。

七、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债务契约通过有限责任制度和定期付息属性,促使管理者与股东利益趋向一致,降低管理者代理成本,财务决策过程中更为注重企业长期价值实现,并增强其努力工作,冒险寻求高收益项目的动机,从而提升企业风险承担。

本文主要考察了债务契约对企业风险承担承担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债务契约显著提升了企业风险承担,进一步分析发现,债务契约主要通过降低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而达到提升企业风险承担的治理效应,具体表现为代理成本在债务契约与企业风险承担之间关系中发挥了中介作用机制。同时发现,契约期限异质性、经理管理防御与管理层持股在债务契约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中发挥调节作用。具体而言,目前我国制度环境下,短期债务契约同样提升了企业风险承担,其财务危机约束机制并未得以充分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短债长投”现象的普遍存在。此外,在经理管理防御程度较低、管理层持股水平较高的研究样本中,债务契约对企业风险承担的治理作用更为显著。

(二)研究启示

根据研究结论,本文得到以下政策启示:

第一,在管理决策过程中,应有效识别那些风险系数高但预期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尤其在目前我国新兴加转轨制度环境下,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任重道远,企业应将资本合理配置到价值增值性较高的风险性项目之中,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并最终带动宏观经济增长。此外,充分重视债务契约、新闻媒体等外部机制通过缓解代理问题而对企业风险承担产生的治理效应。

第二,健全经理人股权激励机制,培育经理人声誉约束机制,以缓解代理问题对企业风险承担的不利影响。尤其应当健全经理人信用约束机制建设。首先,通过完善约束经理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建立起系统有效的经理人声誉评价与认证体系,为约束经理人尽职行为提供标准;其次,进一步完善经理人声誉披露和评价机制,将其“平静生活”或者构建“商业帝国”等攫取私利行为公开披露,并接受经理人市场公开评价;最后,对于违背声誉评价机制的经理人,应当建立經理人退出机制,结束职业生涯。

第三,通过完善股权激励等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将股价引入管理层薪酬契约的方式,使得管理者拥有企业剩余所有权,激励其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决策目标,进而缓解代理问题对于企业风险承担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John K, Litov L, Yeung B.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risk-taking[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8,63(4):1679-1728.

[2] Faccio M,Marchica M, Mura R. Large shareholder diversification and corporate risk-taking[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11,11(11):3601-3641.

[3] 余明桂,李文贵,潘红波.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风险承担[J].金融研究,2013(1):149-163.

[4] 刘志远,王存峰,彭涛,郭瑾.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风险承担:机遇预期效应还是损失规避效应[J].南开管理评论,2017(6):15-27.

[5] Boubakri N,Cosset J C, Saffar W. The role of state and foreign owners in corporate risk-taking:Evidence from privatization[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3,108(3):641-658.

[6] 李文贵. 所有权、管理者特征与企业风险承担[D]. 武汉:武汉大学,2014.

[7] 解维敏,唐清泉. 高管持股与企业创新——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现代管理科学,2013(3):6-8.

[8] 张先治,柳志南. 公司战略、产权性质与风险承担[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7(5):23-31,159.

[9] 周泽将,马静,刘中燕. 独立董事政治关联会增加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吗?[J]. 财经研究,2018(8):141-153.

[10]郭瑾,刘志远,彭涛. 银行贷款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推动还是抑制?[J]. 会计研究,2017(2):42-48,96.

[11]马庆魁,谷涛,郑博文. 异质性视角下公司债务契约的治理效应研究[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77-85.

[12]吴秋生,敖小波. 内部治理、内部控制与债务治理效应——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经济问题,2014(4):75-80,129.

[13]李维安,李建标. 股权、董事会治理与中国上市公司的企业信用[J]. 管理世界,2003(9):103-109.

[14]沈艺峰,沈洪涛,张俊生. 中国上市公司的负债是否发挥控制作用[J]. 证券市场导报,2006(2):43-50.

[15]谢德仁,陈运森. 金融生态环境、产权性质与负债的治理效应[J]. 经济研究,2009(5):118-129.

[16]王满四,邵国良. 银行债权的公司治理效应研究——基于广东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 会计研究,2012(11):49-56.

[17]Chakraborty A, Sheikh S, Subramanian N. Termination risk and managerial risk taking[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7,13:170-188.

[18]陈德球,刘经纬,董志勇. 社会破产成本、企业债务违约与信贷资金配置效率[J]. 金融研究,2013(11):68-81.

[19]杨道广,王金妹,龚子良,陈汉文. 分析师在企业风险承担中的作用:治理抑或压力[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20-30.

[20]Bargeron L L,Lehn K M,Zutter C J. Sarbanes-Oxley and corporate risk-taking[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0,49(1/2):34-52.

[21]申廣军,张延,王荣. 结构性减税与企业去杠杆[J]. 金融研究,2018(12):105-122.

[22]戴钰. 我国上市公司负债融资的治理效应研究[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7-62.

[23]陈耿,刘星,辛清泉. 信贷歧视、金融发展与民营企业银行借款期限结构[J].会计研究,2015(4):40-46.

[24]李秉祥,陈英,李越. 管理防御、R&D投入与公司治理机制关系研究[J]. 科研管理,2014(7):99-106.

[25]Minnick K, Unal H, Yang L. Pay for performance? CEO compensation and acquirer returns in BHCs[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11, 24 (2) :439-472..

[26]姜付秀,黄磊,张敏. 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与代理成本[J]. 世界经济,2009(10):46-59.

[27]罗进辉,黄泽悦,朱军. 独立董事地理距离对公司代理成本的影响[J]. 中国工业经济,2017(8):100-119.

[28]Finkelstein S. Power in top management teams:Dimensions, measurement, and valid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2,35 (3) :505~538.

[29]叶松勤,凌方,廖飞梅. 管理防御、晋升激励与企业现金持有价值[J]. 财经论丛,2018(11):74-84.

[30]吕长江,郑慧莲,严明珠,等.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设计:是激励还是福利?[J]. 管理世界,2009(9):133-147,188.

[31]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 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 心理学报,2004(5):614-620.

作者:周晨 田昆儒

上一篇:实质正义经济法论文下一篇:导致磨牙症原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