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与语文审美教育论文

2022-04-29

摘要:把多媒体技术引进语文课堂,播放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或图像,可以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情境,收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审美效果。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多媒体教学与语文审美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多媒体教学与语文审美教育论文 篇1:

也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和误区,以及语文教师应怎样科学而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才能与时俱进,达到以多媒体促进教学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多媒体 语文教学 运用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飞跃发展,将计算机的应用渗透到前所未有的广阔领域,这也必然引起教育手段的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更是明确规定,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媒体和网络技术必将应用于教育教学,并与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作为基础学科之一的语文教育,更面临着挑战与机遇。众多的语文教师对此进行了反复大胆的尝试,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优势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着巨大的优势。多媒体在使用的过程中要始终立足于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承担着传播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任务,其内容之丰富不用再赘述。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不仅可以打破传统媒体僵化、固定的模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以其丰富、生动的优势给语文教学注入青春与活力,从而推动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进程。

1.跨越时空界限,扩大课堂容量。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时要花很多时间进行板书。而多媒体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将教学内容生动地再现于课堂,还可以导入大量的课外知识或阅读材料,使课堂容量增加,拓展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所获取的知识和信息量,从而加速信息的传递,提高教学效率。

2.符合学生认知心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心理学表明,在学习过程中,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觉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可以大大提高记忆效率。多媒体语文可将文、图、画、音频等融于一体,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培养学生的爱好,又增强记忆效果,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3.声像图文并茂,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我们可以创设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逼真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再现文本的意境之美、音韵之美和精神之美;也可以用色彩的明暗,布局的合理,文字的对比等,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的误区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有目共睹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于课堂教学固然是好的,但一味地赶时髦,追求形式,滥用多媒体,显然又使多媒体语文教学走入一个误区。因此,我们在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时不要流于形式,只玩花样,不求实效;不要忽视人文性,忽视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也不要忽视基础,舍本逐末,忽视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训练,总让学生丢掉课本抛弃语言看屏幕,违反语文学科的特点,违背以认识教材为基础的规律。

1.过于追求形式,为用而用。

一些教师把多媒体当成展示自己计算机水平的表演工具,把课件摆弄得绚丽夺目,煞是“好看”,整节课热热闹闹,使学生上课看得眼花缭乱,下课变得晕头转向,最终造成本末倒置,使本应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多媒体变成多种感官刺激的干扰源,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不能扎实地进行语文基础教学,从而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另一些教师为追求形式,把多媒体当成演示教学内容的高级黑板、语文课堂的装饰品、出示文本的捷径,从而进行“文字搬家”,以给学生呈现更多的学习材料,使多媒体无形地成为“题海战术”的现代化工具,不仅没有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易造成学生的倦怠,达不到新课改要求。

2.用做课件代替备课,以多媒体演示代替上课,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语文教学要奏好“发展与完善学生人性”这支主旋律,就必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应用自己的个性魅力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激活学生思想的火花,形成情感交流和思维碰撞,从而达到教育目的。而在多媒体教学中,网络成为强大的教学支撑,教师不再重视三笔字、朗诵等基本功练习,因为不需要,也因为在信息化教学中,动动鼠标就可以达到。还有一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搜索资料、整合素材、设计并制作课件上,而在上课时,又忙于指令计算机,按设计好的程序进行操作解说。学生只顾盯着多媒体画面,按一定步骤进行思考学习。这种滥用多媒体的现象,使学生对老师缺少了解,缺少回应,也使本应生动活泼、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变成人与机器设备间冷冰冰的对话。

3.看似出色的设计,单一固定,扼杀学生的想象思维力。

语文教学注重的是以阅读为基础,让学生在对文本的欣赏和再创造,在与作者的“共鸣”中,激起自身的情感体验。而每个学生因生活环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同,对文本产生有不同的理解,正所谓“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在过多使用多媒体的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总被限定在教师设计的课件中,把生动的艺术形象地固化在简单罗列的图片、动画和教师事先做好的文本解读上。毫无疑问,多媒体,这个视听时代的产物,有时是无法代替我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学生思考的惰性,扼杀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三、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客观而恰当地熟悉和使用多媒体

那么,如何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使语文教学真正和谐健康地发展呢?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保持对多媒体的客观熟悉,科学而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

1.客观熟悉多媒体。

教师要正确客观地看待多媒体,不要盲目追赶潮流,以多媒体演示代替语文教学。假如教师认为多媒体的使用改变了语文教学常规,就无法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应该看到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整合的空间是广阔的,语文老师应在实践中不断寻求二者有效结合的新途径,使多媒体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

2.认真备课,精选内容与形式,使二者和谐统一。

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做好两个选择。一是对课文内容进行精选,不是所有的课题都适合用多媒体演示,只有那些普通条件下无法呈现的、学生因生活阅历限制而无法想象理解的课文等,才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例如《周庄水韵》、《苏州园林》、《游恒山记》等写景抒情或介绍景物的课文,文中所描绘或介绍的地方是农村大多数孩子都未曾见识过的,因而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在互联网上搜集这些地方的相关图片,并把它们制成CAI视听课件。对展示形式的选择,不追求“有声有色”和感官刺激,而要遵循课件制作的科学性原则,使语文教学内容与多媒体课件形式相得益彰。

3.恰当、灵活地使用多媒体,重视师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爱好。

以网络为支撑的多媒体,无论是从素材搜集、资料来源上说,还是从制作软件和功效上说,都有着其它工具无可比拟的特性。我们在多媒体使用的过程中,要以丰富多彩的、灵活多变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帮他们找到自信的支点,以更高的热情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比如,我们不仅可以用PowerPoint做课件、用Flash做动画、用绘声绘影处理视频;也可以用Word把学生优秀范文、好的自然段和一些佳句打印成册,用Dreamweaver制作网站,并把学生的优秀作文发到网上,给学生展示自我学习成果的平台,满足其表现欲望或成就感;还可以用数码摄像机拍下语文教学活动的图片,用moviemaker做成电子相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也给学生留下珍贵的回忆;甚至可以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语文信息成果,用邮箱、QQ、BBS进行讨论等。

多媒体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主要成果,与教育教学的结合还处在初期探索阶段,还有广阔的天地有待于开发、创新,它在人类文明的演变和教育革新中必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因此,用多媒体为语文教学不断构建新的平台,提升语文教学的创新素质,才能使语文课堂在现代科技的背景下彰显浓郁的人文气息。

作者:苏敏梅

多媒体教学与语文审美教育论文 篇2:

浅析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把多媒体技术引进语文课堂,播放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或图像,可以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情境,收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审美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 提高课堂效率 有效运用 趋利避害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告别一支粉笔走天下,只落得两袖清风一身粉笔末的形象,应该适应教育媒体的现代化趋势,把握现代化教学技术,制作课件,运用网络,达到教育技术现代化的要求。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让语文教学遇到了历史性的挑战。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的优势,把多媒体技术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消极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是当今语文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1 多媒体技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1.1 直观形象,激发兴趣

多媒体技术能够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能够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审美愉悦。把多媒体技术引进语文课堂,播放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或图像,可以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情境,收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审美效果。学生融入情景,就能更好地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悟理。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优化了教学环境和氛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扩充容量,丰富知识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材选材十分广泛,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以及各种自然景观等等都囊括其中。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学生如果缺少对相关内容的了解就会缺少想象的凭借,那么语文美育的功能将无法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将各个领域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他们直观的感知美、鉴赏美。此外,多媒体技术还可以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源融进课堂,有效地扩大信息,进而扩大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

2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无视语言的间接性、模糊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语文教学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如果将语言文字所传达的信息转化为直观的画面,势必抹杀了语言的模糊性,扭曲语言的本质属性。而且,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运用能力。而许多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只是现成的答案,缺乏对过程细致入微的展示。这些都将影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2.2 限制了学生的联想、想象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语文学科应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运用能力以及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再创造的能力,培养学生“由远及近,以所见及所不见”的形象思维能力。文学作品的意象、意境、形象等,本该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文字的描述来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而充分体验和感受意象、意境和形象,从而完成对文本的鉴赏,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过程。如果时常借助多媒体技术把文字转化为一幅幅画面,这些画面有意地就把学生的思维圈定在一个框架内,就会消解学生的鉴赏过程,长此以往,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势必受到影响。

3 有效运用,趋利避害

多媒体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诸多不足,给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它不是万能的,更不是十全十美的。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把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带来的消极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这是让许多语文教师深感困惑的问题。要破解这一难题,教师在具体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下方面。

3.1 把握时机,适可而止

课堂教学的精妙之处在于艺术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产生顿悟,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而不是把预先设计好的课件展示学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变化及文本特点,认真筛选,精心设计,科学布局,有效控制教学过程,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对学生的动态调控上,绝不可盲目滥用多媒体技術。

3.2 传统现代,有机结合

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唯一的教学手段,它在语文教学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当然,多媒体教学也有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多媒体容易让学生停留在浅层次的感性认识上,从而弱化与文本的沟通。学生如果不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感受、领悟和揣摩文本中的美,语文的审美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传统教学中经典的东西不应被抛弃。多媒体与传统教学各有所长,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两者结合起来,使它们相得益彰。

3.3 师生互动,加强沟通

情感性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征,语文教学应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如果不能开启学生情感世界的大门,引发情感共鸣,就谈不上真正的语文美育。要想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就要有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多媒体技术完全控制了课堂,师生之间必要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思维碰撞几乎消失殆尽。因此,教师利用多媒体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千万不要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对话。

4 教学案例示范

根据我多年的教学水平和制作课件的水平,2009年8月,我所试制的多媒体课件《故都的秋》获得河南省二等奖,在《故都的秋》设计运用中,我是这样做的:课件导入部分向学生展示了秋景图片,营造秋的氛围,从直觉形象上给学生以感染。同时,引导学生挖掘秋的丰富内涵,回忆诗人墨客对秋的认知和感悟。为学生下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作了铺垫。然后通过配乐诵读,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阅读和感悟上,又可以通过相似的音乐背景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诵读之后,为进一步感知课文,充分阅读文本,我又设计了整体感知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课件的处理注意了开放性,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条件。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合作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加以整合,从而整体上把握课文,深入的理解课文。在课件的设计中,运用多种媒体,在学生讨论列出自己的结构图之后,切换到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成果,并让学生自己解说,同时教师可以追问一些重要问题加以引导,如开头结尾写南国之秋的用意和作用,文中议论部分的作用等。从而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其中,使用课件时,教师对一些问题的追问也可体现出课件的开放性,而且在课件的设计中没有给出什么所谓的“标准答案”,为学生的“仁智各现”提供前提,展示学生的鲜明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整体感知,深入把握文章的基础上,课件根据本文的教学重难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听说读写等多角度完成学习目标。文章的首要目标就是学习借鉴“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课件设计的第一个探讨问题就是从引导学生对这种守法的“感知体悟”到消化吸收,在组织这一问题的研读讨论中,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感知能力、评价鉴赏能力,又可以锻炼写作表达能力。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学生从具体感知文章入手,认识散文“形散神聚”的艺术手法,通过学生的讨论研究,可以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第三个问题是深化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同时涉及到文章作者、写作背景等内容,课件设计给出学生提示,但并没有直接给出相关资料,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们共同提供,以培养合作自主意识,教师准备的相关材料可以给学生展示,也可以不展示,视学生探讨情况而定,这也体现出课件制作的灵活性开放性。

深入探讨,把握学习重点之后,课件设计了能力训练,这是对学习重点的巩固和提高,既把握了学习重点“情景交融”,又引导学生亲自实践,切实提高能力素质,使课文的学习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真正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组织教学活动。

总之,多媒体教学一改传统语文教学方式,大量语言材料通过声像媒体传播,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印象。但多媒体技术绝不是灵丹妙药,更不能包医百病。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一定要尊重语文学科教学规律,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直接、有效地控制教学进程。教师要善于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走进博大精深的语文世界。唯有如此,多媒体技术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作者:贾文贵

多媒体教学与语文审美教育论文 篇3:

小学语文应具有的责任性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的基础课程教学中,语文课程的教学可谓是基础中的基础,作为一门基础课,它贯穿于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无论是促进社会发展还是传承社会文化,语文学科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它是我们的国学。

正因为如此,对于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的研究也一直没有停止过,期间,我们曾有过成功,同样也有过失败。目前,随着新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入,语文学科的教学也正式展开,是适应了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但是,不可否认,在我们的教学中同样也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在新课程旗帜的遮掩下诞生的,更具隐蔽性,为了使新课程、新理念、新思想真正能落到实处,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教学,作为担任语文学科教学的工作者,更义不容辞。

1、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及其作用

语文是一门以语文知识为中介,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思维能力及其情感态度的基础课程。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存在着相似或相同的地方,但是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我们必须认清它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些基本特征。总而言之,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有自身三方面的特征:一是语言特征,包括听说读写诸方面;二是思维特征,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创造性思维诸方面;三是知识特征,包括语言、文字、材料、主题、结构、文体诸方面。明确了语文教学的含义及其学科性质,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对语文学科它所承担的责任给一个准确、明晰的界定。国家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小学生应‘具有初步的读写听说能力’”,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语文教学所承担的责任已不局限于对基本知识的传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在某些时候承担着比其他学科更为艰巨、更为多元的责任。在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的特点,明确社会发展、变迁、经济发展对语文教学所提出的不断更新的一系列要求。从这一角度而言,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兼具社会性与个体性。如果考虑到中国语文的特点,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自我发展,考虑到中华民族的振兴,语文学科的境界应该是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境界,即追求最优化结构,多元性文明与创造性人格相融合的境界。

2、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学研究可谓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从目前所提出的新的教学思想而言,我想把近期的语文教学划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我们暂且称之为旧式教学,另一个阶段称之为新式教学。两种方式均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特色,同样从前一种方式演变到第二中方式也是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理念,但是每一种教学理念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旧的教学方式最大的特点是混淆了教学中师生地位,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老师是知识的灌装者,用老师的思想代替学生的思想,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另外,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心理,不能因材施教,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出来的学生往往是没有创造力的,缺乏情感体验,是死学。时代总是在向前发展的,每一种落后于时代的东西最终是会被时代所淘汰的,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观念日异变迁的大背景下,时代对语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理念、新思想在教学中不断渗透,但是不容乐观,在新思想的掩饰下,我们的教学却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趋于形式化。许多老师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虚假的气氛,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很活跃,整节课学生反映良好,配合积极,多媒体播放有序,实际上这是一种新的教学程式化,一切的课堂步骤都是在老师的有意安排下进行的,为了使整个过程能顺利进行,某些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加分析,不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这样的教学,学生的课后反映通常是对所学知识不甚了解,整节课像是在做秀、做游戏,其次,存在的新问题就是语文教学目标单一化,许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了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语文的文学性及其社会性功能。例如,一位老师在讲解小学四年级的篇题为,《捞铁牛》的课文时,只注重对“水的浮力”知识的讲解,而对课文中语言、词语的分析却少之又少,课堂完全成了一节物理课。其实,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对相对于初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是其最明显的一个特点,许多课文都是以热爱祖国、歌颂奉献等思想为中心的,带有很强的德育性质,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学是除“思想品德”课之外的又一品德教育课。所谓“文以载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再次,语文教学脱离社会。老师只是为完成自己的知识教学目标去教学,没有将学科向外延伸,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视角,脱离了真正的教育目的。例如小学课文中一篇题为《古井》的文章,讲的是村口的一口古井,用自己的井水无私的向村民奉献,从不向人们索要什么,这就教育学生懂得奉献,很多老师只是到此为止,没有联系我们当今社会,让学生去观察社会、思考社会。只有这样才真正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总之,在新的教学旗帜下,同样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更具隐蔽性,值得我们去重新审视。

3、注重语文教学的多功能性

中国古代的教育是一种综合教育,中国古代的课程也是一种综合课程。古代的“语文”课程实际上是文史哲的综合体,集中体现在弘扬道德、美化情趣,规范文字、发展语文、繁荣文学、传承文化等方面。这说明,古代的教育已是多元化,再具体一点就是语文教学具有多功能性,虽然当时不是现在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

(1)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

这在小学教学大纲中已明确规定。只有掌握了基本知识,才能为以向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小学阶段,主要是一种启蒙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在此基础之上掌握基础性的写作知识与写作技巧。这一点是大家所公识的,在这里不做多的叙述。

(2)弘扬道德

韩俞提倡“文以载道”。说明教学是可以进行德育培养的。孔子认为教育学生改过迁善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他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之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如果在教育中能使学生做到立志乐道、身体力行、自行自克、改过迁善,道德教育的目标就落到了实处。这些原则已经被今天的语文课程实践广泛吸收。当然,我们现在提倡的道德是与古人提倡的是不一样的。我们要让学生树立爱国爱人民的思想,要懂得关心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诚信等。

(3)美化教育

“美育”这一概念,一般认为是由十八世纪德国著名浪漫主义剧作家、美学家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 中首先明确提出的。他说:“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尽量要让学生去欣赏美,领略美,一篇写景的课文,一首抒情的小诗,一段感人的故事,一个亮丽的人物形象,都可以成为美的素材。让学生去想象,理解美,简言之,生活即美。

(4)进行宣传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向学生宣传社会热点话题,例如注意环境保护、树立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积极申奥等,实际上,在小学语文的许多课文里就有很多有关这方面的话题,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相机而教。

(5)弘扬文学,传承文化

我们说语文既是一门人文学,又是一门工具学,祖国的历史辉煌,文化灿烂。每一朝代,每一个时期的文化各有特色,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学,发扬祖国文化精神,语文教学不可推卸地承担这一重任。在学语文教学中,有不少的名言名句、古诗词,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6)情感教育

在所有的基础教学课程里面,语文可以说是最好的表达感情的一门学科了。既然他是一门人文学,那么在此之中就包涵了许多符合人性的东西,这些内容往往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常常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或许是一篇抒情性的散文,或许是一首明丽的小诗,也或许是一首感情激昂、催人奋发的现代诗等,各种题材白花齐放,让人应接不暇,里面的景让人留恋,里面的情催人泪下,所以说,一节好的语文课,那跟一台录音机播放有何两样?应此说,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是在进行情感培养、是在召唤人性,这对于影响学生的身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7)激发兴趣

现在的课文,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学科间的穿插已是相当普遍。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常常会碰到一些与其它学科相关的知识,或是一些专业名词,例如“维和部队”、“石笋”、“生物共栖”、“改革开放”等。这就需要我们适时去激发学生,让他们对自然科学,如数学、生物、历史、政治知识产生兴趣,从各方面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例如像《圆明园的毁灭》教育学生去关心历史,关心国家大事,《在南极的日子》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等。我们不能保证学生成为全才,但我们要努力使他们成为一个全才。

当然,语文应具有的责任性远不止以上这些,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去思考。

作者:李生兰

上一篇:举报人投诉人申请行政复议论文下一篇:中国银行保险发展模式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