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审美教育及美术教学论文

2022-04-21

[摘要]师范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虽然“师范性”、“艺术性”需齐头并进的结论已成共识,但在实际教学当中仍是偏重一边。本文拟从凸显教师职业特征入手,重申二者兼顾的重要,并试图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师范审美教育及美术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师范审美教育及美术教学论文 篇1:

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方法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校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美术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向学生传授美术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美术绘画能力和审美能力等,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铺垫。在高等院校的美术教学当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现代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美术教学;审美能力;高等院校

美术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方式,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高等院校美术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重中之重。因此,美术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采取各种有针对性的措施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以全新的眼光认识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一、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

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鼓舞人们去热爱美、欣赏美以及追求美,让人对生活充满信心与希望。美术教学属于一种爱的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使他们在爱的体验中获得审美的共鸣以及喜悦。而且美术教学不带有功利色彩,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能够使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审美标准约束自己的言行,帮助学生形成美好的品格,培养高尚的情操。所以,美育的核心就是培育学生纯净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此外,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快乐,热爱生活,并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二、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意义

审美教育主要指的是在教学活动当中运用科学合理的美术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使他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界与生活中蕴含的各种美,从而增强自身鉴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使高等院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高雅的情操。因此,在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该有效组织开展审美教学,保证学生可以获得美的理解与体验,从而在美的环境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美化行为,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能够巩固学生的美术基础

高等院校的美术课程属于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它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教会学生用美的眼光观察世界,得到创作灵感。在高校美术课程当中,教师有目标、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术作品中的美与艺术性,可以增加学生的美术学习乐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热情和动力。在美术学习过程当中大幅度减轻学生学习时的压力,有效地增强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扎实学生的美术基础。

(二)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主要指的是个人在面对艺术作品时,可以结合自身丰富的思想感情感知艺术作品,同时使用自身丰富的知识分析艺术作品中的创作技巧,拓宽自己的思维,升华自己的情感。在高等院校美术教学审美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审美标准的各个层次,使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对美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发现艺术作品独特的美。发现艺术作品独特的美需要从艺术作品的创作技巧出发,理解艺术作品中的独特之处。这可以帮助学生逐渐脱离共性的审美,对美有独到的见解,提升学生对艺术的认知能力与水平,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三、高校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美术教学中不重视学生审美能力培养

在高校的美术教学工作上,学校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其一,美术课教学过程当中,缺少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美术教学资源。其二,美术课程设置不合理。高等院校的美术课程较少,每周只有两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教学目标,没有充足的时间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二)学生的美术水平不一

学生的美术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质量。从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有的学生喜欢美术和绘画,这些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较高,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用于美术学习,同时也自觉学习和美术相关的内容来提高自身的美术素养。但是有的学生对待美术课程兴趣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课堂上机械、被动地学习,习惯于模仿教师的绘画,不主动思考探究,缺乏自主创新。所以,学生的美术水平不一。

四、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具体措施

在高等院校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应该从多角度进行研究,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改革方案,保证审美教育和美术课堂教学改革活动能够有效结合,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美术课堂教学改革的优势,从而给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提供优良的条件。

(一)课堂教学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

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要重视审美知识的传授,这是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核心所在。课堂教学是实施美术教学的主要途径,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必须把握好课堂教学,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向学生传授审美知识,通过正确的引导与启发,帮助学生形成审美意识,推动学生产生美的思想,使学生对美有更深的了解,从而形成一定的美感。美术教学和其他课程的教学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审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首先,在教学过程当中利用各种美术元素帮助学生理解美术,认识美的概念,从而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高校美术教学过程当中,美术理论知识和技能属于学生美术学习中的必不可少的内容,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相应的美术理论知识,多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技能的训练活动,确保学生可以掌握扎实的美术专业实践技能。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等院校的美术教学活动中,以往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枯燥,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致使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较低,不仅不能提升教学效果,而且还无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在开展美术教学改革活动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创新美术教学组织模式,创造更加适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美术属于视觉艺术,高等院校的生活丰富多彩,教师要注重从视觉形象原理角度出发,运用生活化的美术教学,巧妙引导学生观察和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触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当中到处都存在着美术现象。教师可以运用直观的教具、模型、范画以及多媒体技术等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氛围,可以把比较抽象化的美术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内容。这能够扩大学生的美术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听觉、视觉等感官方面的感受,充分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热情。所以,在高等院校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创设出合适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美术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欣赏各种各样美术作品的过程当中,可以进一步深入、全面地理解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思想与情感,从而提升审美能力。

(三)扩大学生自由表现的空间

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与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美术知识与创作技巧的同时,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以及创造意识。在美术教学当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艺术个性、才华以及想象力,引导学生科学地欣赏和感受艺术作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以及审美能力。教师要从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着手,把知识和技能巧妙结合,合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多自由表现的空间,使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美术创作活动当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鼓励学生在美术作品中多运用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思维,积极参与,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五、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美术教育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与审美水平是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以及培养目标。在教育改革当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自由表现的空间,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建立多元化美术教学评价,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水平,才能真正保证美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素质教育的落实。

参考文献:

[1]祝磊.探讨高校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方法[J].艺术科技,2018(9):285.

[2]韩汀,何富荣,李洁.论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科技经济导刊,2016(27):133.

[3]李盛.浅析美术教育对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J].美术教育研究,2018(14):168,170.

作者单位:

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朱静

师范审美教育及美术教学论文 篇2:

师范美术教学应凸显教师职业特征

[摘要]师范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虽然“师范性”、“艺术性”需齐头并进的结论已成共识,但在实际教学当中仍是偏重一边。本文拟从凸显教师职业特征入手,重申二者兼顾的重要,并试图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关键词]师范 美术教育 教师 专业技能 教育教学

我国的师范美术教育是为了培养初步掌握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所需要的藝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并能指导中小学生表达美和创造美的教师,足以培养良好的文化素质、掌握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所必需的文化基础和较扎实的教育工作基本功为目标的,这一目标规定了师范美术教育的方向,如何为实现这一目标来进行教学,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师范美术学科在教学当中由于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很容易造成教学重心的偏移,形成重技能训练,轻理论学习;重美术实践,轻美术教育教学方法学习的现象,这对于合格美术教师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师范教师不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思路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美术教学的理解,很容易将其带入对美术教学的认识误区,进而影响到师范学生将来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师范美术教育应该认真地反思,明确培养目标,将教师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教育部袁贵仁副部长指出:“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教育部教师教育司原司长马力也说过:“教师教育专业实际上包括了两个专业,即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看来,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是师范美术教学必不可少的两个部分,两者的关系能否正确协调,也是师范美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

对于教师的知识结构,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指出过,科学家和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不同的,教师需要将本体性知识“心理学化”,以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并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所以教师需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然而这两种专业知识的简单叠加并不能形成教师的专业化素质,也不能带来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发展。这两种专业知识还必须由实践知识(即教育教学活动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来进行整合,使其内化为教师自己的专业素质。这说明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是不能割裂开的。要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必须在教学当中将两者巧妙结合,做到“师范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以培养教师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

(一)师范美术教育的错误倾向

虽然我们对师范美术教育的认识已经逐步统一,美术专业学科和教育学科应齐头并进,小可偏颇。但由于各种原因,各类培养美术师资的学校仍有轻“师范性”的错误倾向,这类问题虽然早就引起关注,可至今仍然存在,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范性”是个包袱,它束缚着艺术专业的提高,所以要提高水平就要冲破“师范性”的框框。这种理论实质上足轻视普通美术教育的一种反应,盲目地向美术学院看齐,而不考虑二者的培养目标不同,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不同。我们不能只看到美院学生在知识技能的“专”,而看不到师范生在知识技能上的“博”。

2、对“基本功”的认识存在片面性,过分地强调对艺术造型的基本功训练而忽视作为未来教帅要有多种基本功(教学科研与教学基本功;包括处理教材的能力与组织教学的能力、语言文字能力、板书板画能力等)。

3、夸大技能技巧的作用,认为“画得好自然就能教得好”,轻视教育理论的指导意义。美术教育是一门科学,从教学过程来看也是一门艺术,是创造性劳动,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因材施教,使青少年既能得到技巧的锻炼又能进行审美教育,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光画好画而不懂得教学理论不是一位合格的美术教师。

(二)改善师范美术教育的举措

我们必须使师范美术教学做到二者兼顾,既不失“师范性”,又不失“学术性”。在教学当中始终明确师范的教育目标,将培养合格教师放在第一位,适当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改变“小美院”式的教学方式。“小美院”式的美术教学方式是师范美术教师最为熟悉的教学方式,因为从美术教师们当年准备高考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接触最多的就是这种教学方式,美术专业教师需要较强的美术专业技能是无疑的,但如果片面地夸大了技能的重要,便会导致师范美术教育的失衡,使学生一味地追求技能技法上的进步,忽视了对美术教育方式方法的研究。这也是“小美院”式教学方式在师范美术教学当中的最大危害。“小美院”式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专业素养,我们不能完全摒弃,然而其对学生美术教学思想的影响更不容忽视、这就需要一种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方法。

在师范美术教学中进行必需的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可以把艺术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融合进去。比如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技能训练后,将学生组织起来,让学生结合自己在本段时间技能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谈谈自己的想法。如果是自己做老师的话,如何进行这一阶段的训练,如何解决本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共同探讨、研究,既是对本阶段训练的总结,又能在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渐熟悉各种教学方法。既拓展了技能训练教学目标的范围,又使学生从切身体会出发,深入理解相关教学方式方法的作用。并且讨论过程中的思想碰撞很容易产生灵感的火花,使学生思路大开,突破旧有教学方式的束缚,产生更切合实际,更合理有效的美术教学方式。同时,对教学的反思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自己将来的职业特征,提高对将来美术教师职业的认可度,并养成研究教学的良好习惯。

2、改变师范美术教学中的评价方式。教育评价是一个概括的术语,其含义为衡量学生某些方面的学习成绩,衡量人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或其他学生,甚至是家长等学校以外的人。对于师范美术教育的评价,应针对师范美术教育的特点,确立自己的评价体系。突出专业学科和教育学科的平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使师范美术教育向着师范性与艺术性相对平衡的方向发展。教师采用的评价方式和标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向。如果教师只以专业技能的高低来进行评价,无疑给了学生一个错误的暗示,使学生的学习重点集中到技能训练上如果教师改变一下评价方式,不是以艺术家的标准来要求,而是以合格美术教师的标准来要求,就能给学生的学习指出正确的方向,所以,我们不能只看学生专业技能的高低,还要看学生如何从教学的方面去理解知识、阐释知识。

在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当中,排除一些社会上的干扰,美术专业的师范生有很多还是做着自己的画家梦,学生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因此淡化了对自己将来教师身份的认可,则偏离了师范教育的初衷。我们应该教育学生艺术家与教师并不冲突,很多艺术家本身就是

一位好教师,做一名好教师不但要有做艺术家的较高的专业修养,还要有坚实的教育理论与方法,这应该是学生们更高的追求 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师范院校培养的是教师,就应该拿是否能成为合格教师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促使学生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并且注意自身文化和道德方面的修养。全方位、多方面、立体地塑造学生,使学生能在美术专业技能、理论、文化、道德诸方面平衡发展。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合格美术教师的目的、使学生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充分发挥美术的文化、社会功能。

3、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师范美术教育的优劣关系到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效果,而师范美术教育的成败相当一部分取决于师范美术教师的教学行为。单纯的技能训练对大多数美术教师来说是驾轻就熟,相对轻松的,但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的象训练美术工匠一样进行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用这种模式培养学生,他们的学习目标和思维都是单一的,很难想象这种学生在踏上教学工作岗位后如何进行教学工作。

这就要求師范美术教师转变教育思路,明确教育目标,加强自身的教育理论研究,关注最新的教育动态及相关政策,使自己的教学能切合实际,富有针对性,在研究师范美术教学的同时,了解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和美术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关注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对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具有前瞻性,这样,将师范的美术教学与中小学的美术教学联系起来,在进行师范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结合中小学的美术教学,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一直能感受到他们以后常用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

在专业美术教师中培养讲授美术教育学的教师。以往的师范美术教育往往将美术专业学科和教育学科割裂开来,专业课由美术教师承担,教育类科目由公共课教师承担。两部分课程之间缺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学生对纯理论的教育类课程缺乏兴趣,降低了教学效率。如果让美术教师联系具体案例讲解,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自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是课程与教学的实施者,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对师范美术教育是否会出现“师范性”与“艺术性”的失衡有着关键作用 因此,教师应明确自己的教学方向、教学目标,强化培养合格美术教师的意识,做到在教给学生如何画的同时,更要教会他们如何教。使学生一踏上工作岗位,就能顺利地展开教学工作,能熟练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主动了解新的教育理念,并能独立的进行教育科研这样,才能真正担负起培养教师的责任,才能对得起“师范”二字。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师范美术教育之所以会出现“师范性”与“艺术性”的失衡,主要就是因为在教学当中忽略了培养教师这一教育目标。教育目标的偏失,必然导致教学行为出现偏差,影响教育成果。所以,师范美术教学中始终都要凸显教师这一职业特征。让我们记住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的首先是一名人民教师,然后是一名美术教师,最后才是一名美术专业技能过硬的美术教师。

作者:何晓辉

师范审美教育及美术教学论文 篇3:

论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生活化

摘 要:生活是教育的基础和源泉,生活化已然成为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必然趋势。在美术教学生活化的背景之下,中小学美术教师应牢牢把握生活是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的源泉这一宗旨,让美术教学走进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借鉴、学会创作,要将丰富的现实生活引入美术课堂,激发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育;美术教学生活化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就明确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因此,中小学美术教学应该全面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把走向生活化作为美术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一、美术教学生活化的实质

美术教学最主要的内容即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且是以审美情感教育为主,即借助于一定的审美媒介,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审美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其中不容忽视的是,审美情感的体验与形成是决然离不开“生活”这片肥沃土壤的。艺术虽高于生活,但始终还是源于生活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必须通过引导学生对生活的环境及周边的人、事、物进行细微的观察与体会,将其亲身所得的生活经验与审美教育相结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体验美,进而对“美”进行表现与创造,此即美术教学生活化的实质。

二、生活化是中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1.生活是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自然源泉

美术教学是中小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途径。美术教学的基础在于学生对美的体验和发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造出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美景,使中小学美术教育获得了最为直接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四季更替的景观变化能帮助学生感受色彩的鲜明;潺潺溪流、林间鸟鸣能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与韵律;起伏的山峦、层叠的梯田能帮助学生体会和谐与变化的形式美。而在日常生活中以及社会生活中,中小学生总是会调动自己身体的所有感官去感知和认识身边的事物。这些都可以成为中小学美术教学丰富的资源。

2.美术教学生活化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中小学生的認知心理是以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需要在活动中不断摸索、学习和发展,所以,不能以静听的方式作为主要的学习途径。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必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正因为中小学生处于无意识注意的心理发展阶段,无意识注意产生的心理机制是探究反射,往往是在周围环境的刺激下而产生的,是一种无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因此,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把他们熟悉的人、事、物作为教学中的内容加以呈现,并将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与美术教学相结合,是符合这一学习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的,其有益于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成长、发展,从中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进而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表现美。

3.生活化是现代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理念

我国教育界早在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就已经开始将教育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重视起来。传统的美术教学,强调灌输式的知识点和基本技法的传授,注重基本功的强化与练习。而生活化的美术教学,出发点则是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他们的生活环境,创设生动的美术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中获得审美体验。这种教学方式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兴趣与能力的培养,能够真正发挥美育在陶冶情操和塑造人格中的积极作用,更契合现代中小学美术的教学理念。

三、生活化的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实施

1.明确教学目标

对于中小学阶段来说,美术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培养高高在上的艺术家,而是要通过基本技法、艺术欣赏、美术史论等课程内容的教学,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感知训练与信息交流的平台,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发散性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进而完善学生的人格,丰富学生的人生。因此,在这样的教学目标之下,要求将美术教学与学生的生活高度融合,提倡用生活资源促进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

2.将生活引入美术课堂

现阶段大多数中小学生所接触的生活环境很狭小,很多情况下都是家庭和学校两点一线。因此他们所积累的生活经验也就更少了。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教师不能带领中小学生频繁地走出课堂,那么就需要教师把生活引入课堂。在美术教育中利用学生平时积累的经验加上引入的生活知识进行新的经验的整合,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大胆与夸张地表现,借助于美术的表现手段,使他们原有的经验得到了重组、再现和拓展,并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亲身感受与体验。

例如,在设计中小学美术《国宝熊猫》一课时,教师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收集的一些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引入教学资源,让学生对熊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有详细和生动的了解。经过不同材料的欣赏,学生对熊猫的感知加深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进行表现和描述的欲望。于是,在他们的画作中可以看到众多形态各异、生动可爱的熊猫,这都是学生们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想象力画出来的,虽然他们的画功还很稚嫩,但能从中清楚地感受到他们打开了自己的思维用心地去描绘自己所感兴趣的事物。

由此可见,教师把生活引入课堂,使课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不仅能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感受生活,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还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同时,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得到了开发。

3.选择贴近生活的表现材料以丰富创作手法

张雪门先生在其关于行为课程的研究中提出,中小学课程应该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展开,在生活中结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中小学课程生活化的研究。现在,生活化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要求每一个教育领域都要充分结合生活,特别是美术教育更是提出了引导学生接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感人的事件,以丰富学生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并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和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玩具、工艺装饰品,体验创造的乐趣。

神奇的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素材库,它能够为学生的美术创作提供许许多多天然的素材。例如,各种各样的树叶、形态各异的石子、不同品种的豆子以及不同坚果的果壳,用这些随处可见、随手可得的材料去进行美术创作,学生会觉得既熟悉又新奇,更容易激起他们创作的热情和欲望。

例如,中小学美术《蛋壳彩绘》这堂课中,教师先让学生提前准备好鸡蛋这种生活中常见且容易收集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由发挥,用水彩笔在蛋壳上轻轻地作画。看到生活中普通并容易被忽视的不起眼的鸡蛋,在自己的手中加以改造,变成一件精美的作品时,学生的喜悦是由衷而发的。而在《蛋壳贴画》这堂课中,教师先让学生把准备好的蛋壳捏碎放到桌子中间的一张大白纸上,然后再让学生小心翼翼地把捏碎的蛋壳轻轻粘贴在事先准备好的涂有粘胶的有图画的纸上,就这样,一幅幅漂亮的作品就完成了。

这种利用身边随处可见的小材料进行美术创作意在让学生能通过这种方式初步感受到一种自然的美术形式,让他们知道生活中很多平时看起来并不起眼的东西通过双手的改造可以变成另外一种样子,教导他们平时要多注意观察生活,扩展思维,善于从琐碎的生活中发现可被利用的生活材料。这样,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学习兴趣也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了。同时,学生的作品还可以很好地点缀和装饰教室环境,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4.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环境创设的生活化、情景化和其他教育阶段相比显得尤为重要。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需要对中小学教室、走廊以及其他学生能触及到的活动范围内的环境创設加大重视的力度。

教学环境生活化的创设,会随时随地用直观的美的熏陶,增加学生对美的感性认识。将贴近中小学生生活的名家名作展示在教室里,可以让学生在无形中欣赏、体验,积累经验;而学生自己作品的展示,则很大程度上可以让他们获得自我成就感。比如,在小学美术课《运动会》中,学生在了解了运动会的性质、内容之后收集了一系列关于运动会的资料,由教师生成了一节名叫“我们一起设计运动会”的美术活动。之后教师将学生设计的班牌、队标、运动员标志、奖牌等在教室内分别设置展台进行展示,这样对学生来说不仅愉悦了身心,还培养了动手动脑的能力,更增强了他们的自我成就感。

5.教学评价的生活化

教学评价也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术教学的评价是教师对学生整个美术学习过程的质量和学习成果的总体评价,其中既包括了学生对于美术基本技能、艺术认知的掌握程度,也包括了学生在自主创作和情感成长方面的综合发展程度。教学评价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方向具有导向性的作用,也是教师对整个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和改进的直接依据。因此,正确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是至关重要的。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方式也必然要求其最终的教学评价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将学生的美术作品置放于生活场景中、生活用途中,或是生活理念中去评价总结,更有利于学生对这一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理解、消化,并将其吸收作为自己的成长养分。

四、结语

艺术源于生活,美即生活。只有透彻地理解了生活,才能理解美和创造美。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生活化的价值取向,为学生创造一个生活与艺术紧密结合的美术课堂,使学生从中受益,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生活、表现生活的动力,促进他们健康人格和崇高人文素养的形成。在生活中教学,在生活中学习,师生共同享受生活化的美术教学带来的无限乐趣。

参考文献:

[1]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4.

[2]王春燕.试论幼儿课程的生活化[J].幼儿教育,2002(3).

[3]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5.

[4]李 佳.当前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7(2).

[5]张 华.论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6]卢永平.基于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J].教育科学论坛,2009(10).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城县陇东中学)

作者:宋学斌

上一篇:人民银行履行监管职能论文下一篇:信息时代工业设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