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的美术教育论文

2022-07-03

摘要:美术教育应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不断强化审美教育本质,这不仅是美术教育的需要,还是优秀美术生培养的基本要求。本文首先介绍了相关定义,然后分析了审美教育本质的作用,最后提出了强化审美教育的基本措施,希望能为美术教育者提供教学经验,提升美术学习者的审美能力。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审美教育的美术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审美教育的美术教育论文 篇1:

浅谈初中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的渗透方法

【摘  要】美术课是一门艺术类的课程, 而且也是与审美密切相关的课程。在社会生活中, 人们的审美标准会随着社会的影响而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在艺术审美方面, 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艺术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让学生建立起积极的审美观。在初中美术教学中, 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要不断加强, 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人格的塑造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育;审美教育;数学教学

引言

初中美术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日常的美术教学活动, 使得学生的审美素养得到提升。提高审美素养是初中美術教学的重要目标, 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意义重大。因此, 从初中美术教师的角度来看, 首先, 在教学理念上, 要将审美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 在教学中不能对这方面的目标加以忽视。在美术教学活动中, 学生的思想观念、文化修养、心理品质等都会受到影响和熏陶, 而这些本身也是属于美育的一部分。美育不仅包括去欣赏一些美术作品, 能够从美术专业的角度去进行一些点评, 同时, 也包括思想道德之美、心理健康之美、文化修养之美等。美术教师要结合好美术教学的课堂资源, 将美育有效地落实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关于如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问题, 笔者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1.打造美术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美术教学活动离不开情境的打造, 尤其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沉浸在一定的美术学习氛围中, 在其中参与, 在其中受到感染。这对于初中美术教师来说是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的各种手段, 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美的情形, 使教室内布满协调、轻松和欢愉的空气, 并运用说话、教态和各类形象教学手段, 诸如投影、录像、实物展示、范画和故事等等, 使学生处于浓密乐趣的强烈求知欲中, 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陶冶, 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因此, 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教育活动实际上综合了多种元素。这些元素的综合运用包含着教师的智慧, 如果能够在情境创设的时候恰到好处, 就既可以让学生学到美术这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同时也让他们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的审美素养也不知不觉得到了提升。

2.充分搜集相关的教学素材,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教学活动必然需要各种各样的素材, 这些素材一方面包括一些名家的作品赏析, 同时也包括一些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所要进行的小练习。美术教学活动需要依托一些具体的形式, 在这些形式中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这些具体的形式主要分为线条、色彩以及图案三种。首先提到的要数线条, 因为世间万物都以一定的形式状态存在, 都可以通过一定的轮廓表现出来, 线条囊括了了种种形状, 不同的粗细、疏密以及干湿程度的搭配组合构成了纷繁复杂的世界, 也抽象出了事物最本质的特征, 所以教师教授学生通过掌握线条这一形式来感受美, 是一种独特的方式。

其次是颜色的运用。颜色会让人们的视觉感到受到明显的冲击, 不同色彩的搭配体现了事物之间不同的关系和层次, 美术就是一种极为看重色彩运用的学科。学生在不同的色彩中, 去感受艺术本身的特点, 让他们的心灵也会受到冲击。

最后是关于图案的引用。在美术教学中, 会有很多的图案需要学生学习, 这些图案或为经典, 或为创新, 只要被教师选到课堂教学中, 就能从审美方面对其进行一定的评价, 教师可以从这些角度引导学生去感受图案的美, 从而让学生懂得欣赏这种美。

3.初中美术教学中注重创作的激发和引导过程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从艺术的角度对每一幅作品进行点评, 更需要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创造的意识, 通过亲自创作, 将自己的审美观点呈现在作品之中, 将抽象的审美意识用现实的作品表现出来。这也是我国长期以来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我们开展一切教育活动, 不仅要传承, 要发展, 更重要的是要在这种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创新创造, 这才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传承方面, 教师要特别重视中国历史当中对于美术方面的灿烂成果。这些美术作品中, 都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因此, 教师在讲授美术课程时, 可以结合历史和文学常识, 帮助学生欣赏中国篆刻艺术, 感受篆刻艺术中的力度、布局等美感, 了解一些常见的篆刻知识。例如篆刻中的阳刻和阴刻、朱文与白文等。为了提高学生对篆刻艺术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可以教他们自己动手去篆刻, 亲身去感受一下古代篆刻艺术的美, 去体会古代篆刻艺术的雄浑和大气等魅力。

4.注重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审美情趣强调的是学生对于美好事物的一种由内而外的倾向性。学生在这种情趣的促动下, 主动去进行美术活动的学习和美术创作活动的开展。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 许多人从中受到了美的情操感染。舍科特尼科夫绘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涩。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 转化为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摹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 教学的内容要广泛, 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包括自然环境天文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等, 给学生以充分的观察和创作的空间和时间。

总之,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 要对学生的审美素养进行培养, 就需要从初中美术这门学科的特点出发, 将其优势发挥出来。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要让学生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作品, 要让学生用创新务实的态度去进行美术的创作活动。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化工程, 教师一定要做好科学的计划, 逐渐地推进。

参考文献

[1]陆春.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理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6.

[2]龚园.初中美术课程教学中提升审美能力的对策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 2016.

[3]周玲.“审美通感”在初中美术课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5.

[4]孙兵.刍议初中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开展[J].中国校外教育, 2016 (11) .

作者:扎西顿珠

审美教育的美术教育论文 篇2:

浅谈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本质的重要性

摘 要:美术教育应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不断强化审美教育本质,这不仅是美术教育的需要,还是优秀美术生培养的基本要求。本文首先介绍了相关定义,然后分析了审美教育本质的作用,最后提出了强化审美教育的基本措施,希望能为美术教育者提供教学经验,提升美术学习者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美术教育;审美教育;重要性;本质

美术教育承担着理论知识传播、审美素质提升的重要教育职责,为了促使美术生全面发展,在开展这项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应意识到审美教育本质,适时创新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同时,提出有效措施强化审美教育。

一、相关定义介绍

1. 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种,注重提升学习者的美术作品欣赏能力以及艺术修养,这对学习者全面进步有促进作用。教师开展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制订教学方案,确保学生美术能力的提升,不断拓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美术教育作为德育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它可以通过艺术活动传播艺术内涵和艺术价值,促进美术教育改革活动的持续推进。

2. 美的本质

美术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丰富多彩的美术知识,由于人们的审美能力存在差异性,所以人们对美的理解和定义也有所区别。美具有时代性、自由性、客观性等特点,它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美的本质源于生活实践,它需要在生活实践中得到检验和传递。

二、审美教育本质的作用

美术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属于情感的教育,即学生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应对家人、社会充满热爱,产生浓厚情感,同时,学生还能在其中获得爱的教育,获取学习乐趣。此外,审美教育还能促使人们产生正确的认知,确保人们的行为得到规范,人们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会随之提升。

针对美术教育进行本质定位时,应从思想层面来分析,因为审美教育本质属于精神产物,它作为美学思想的一种,能够为体验者带来良好的感受,同时,有利于人们提升创造力和欣赏能力。

三、审美教育强化措施

美术教育教学工作推进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本质应不断彰显,即教师应在意识到审美教育本质作用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优化美术教育教学,为美术生提供平等的學习机会,具体措施介绍如下。

1. 强化教师审美能力

美术教师作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引领者,如果教师的审美水平较低,那么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会间接忽视人格培养这一内容,教师的人格魅力会逐渐降低。反之,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提升自身审美能力,并根据美术教学需要及时更新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法,那么学生会受教师影响,审美意识逐渐增强,这对打造高效美术教学课程具有促进作用,美术生的身心也会得到调整和净化。

2. 全面掌握课程特点

美术不同于其他学科,该课程对学生的领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由于该课程需要学生主动练习速写、临摹,同时,还应掌握线条、色彩的运用。学生基本绘画技巧提升还应以理论知识巩固为前提,并养成主动感悟生活中美的习惯。教师在课程中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参加美术社团,促使学生美术水平在社团中得到锻炼和提升,进而学生能够主动配合美术教育活动,巩固和练习美术技巧。

3. 开展多样的美术活动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使美术生意识到审美教育的积极作用,应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在兴趣的引导下接受美术教育。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多种美术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学生在参与活动时,还能全面认识自我,针对绘画中存在的不足及时弥补,这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而且还能促进美术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充分准备,确保每位学生均能在活动中表现自我、提升自我,进而强调审美教育本质的作用,使学生能够达成美术教学目标,为自己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现代企业对美术人才在技术与道德素养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学生只有全面消化审美教育知识,才能在完成美育任务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本质要想在美术教育中全面发挥,应首先提升教师审美水平,进而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然后总结课程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最后开展丰富的美术活动,确保学生在活动中全面提升美术素养、增强绘画能力。这对美术教育改革工作持续推进、审美教育本质传播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黎晓波.浅探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本质的重要性[J].艺术科技,2017,30(3):95.

作者:孙健

审美教育的美术教育论文 篇3:

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美术课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美育的主要途径。美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正确的分析、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美术课从不同的方面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那么,作为新时代的美术教师,该如何在美术教育中进行审美教学呢?以下会对美术教育中的审美素质教育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 美术 审美 教育

一、联系生活,走进审美空间。

艺术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具有美感。大到周围的建筑物,小到我们穿的衣服、戴的手饰。如:苗族同胞头上戴的头饰,穿的节日盛装等等。在他们的眼中,这就是美,就是生活的质朴。为此在讲解课文中的欣赏画时,可适当安排学生观看类似的教学录象,讲解类似的话题,让学生明白美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值得留传!也可以安排学生到农家收集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学生参观少数民族的节日表演。也可以让学生收集图片、照片、生活品等展示给学生们看,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在活跃的气氛中了解了审美的价值,掌握了审美的意识,知道了什么是美。

二、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美术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普及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的审美能力,陶冶其高尚的情操,同时,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维创造力。笔者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 、生活美以及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高度的教育。为社会主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准确地讲,就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性情,美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审美教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让其进行简单的绘画创作,以此来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想。

三、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形式美感的培养。

美术是以形式感而存在的一门艺术,学生学习美术课程,首先需要 了解美术的审美形式,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元素,例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 学生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进而构成了其对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知形式美感,尤其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之前,大部分学生根本无法感知其魅力,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进程中,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于形式美的感知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色彩的结构,以此来对学生进行形式美感的培养。对于色彩的感知,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能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分辨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理顺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作用关系。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2.审美情趣的培养。

美术作品常常能够感化人的情绪,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感染了不少人,许多人从中感受到了人性的本真美。舍科特尼科夫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愧。为此,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感情元素,进而转化为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这种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途径来获得。

3.审美理想的培养。

当学生看到美好的事物,并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的最初表现,但这种情绪体验,直接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性,往往把握不了对与错的标准,他们不知道如何划分生活中的美与丑,好与坏,更不清楚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能够集中反映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的审美观点。同时,

四、引领学生,拓宽思维,发现美。

为了充分让学生了解美,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课前可以安排学生自备一种简单的工艺品、生活用品、啤酒瓶或大小的容器等等到学校。更可以让学生收集CD、DVD光盘所得到的民间艺术品;在讲解美的真谛时,让学生拿出自己带的物品、光盘等理解他的美感(有条件的学校,可到多功能教室讲解自己的观点,教师先制作课件)。如:啤酒瓶的设计是怎样体现美的?可让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带的物品的美处,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言,这样,学生就在轻松愉快中学会了简单的审美。

五、教学生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美术课堂教学,教师是组织者、引领者与合作者。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习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做到真正主动自学、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实践,学生就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审美上也有了大提高。此而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精心设计,及时启发和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思维。教师教学时要退出分析问题的舞台,让学生主动分析,寻找思路去发现美、挖掘自身的审美意识。例如,在教学八年级美术下册第二单元《装点我的居室》(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课文时,先让学生讲解自己的居室装点,然后教师讲解自己的居室装点的图片或光盘,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居室装点(如画图形),可以分组设计、讨论,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去发现美。美术课的教学只有鼓励学生自己去看、去做、去思维。如果长期坚持,学生良好的习惯就会形成,审美能力就会得到发展、提升。

总之,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进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从实际出发,分析教材,教学生学,设计出最佳的教学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能得到培养、提高。

作者:刘光达

上一篇:提高投资决策正确性论文下一篇:音像档案数字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