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美学与美术审美教学探讨论文

2024-04-28

茶艺美学与美术审美教学探讨论文(精选7篇)

篇1:茶艺美学与美术审美教学探讨论文

茶艺美学与美术审美教学探讨论文

摘要:茶艺美学是茶文化美学价值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艺术文化色彩,是在饮茶活动过程中逐渐演变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本文以茶艺美学为切入点,对美术审美教学进行了简要分析。在论述了茶艺美学的含义与特点后,着重分析了茶艺美学在美术审美教学中的应用表现之处,并据此提出了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茶艺美学;美术审美;符号标志;情感教育

1茶艺美学的概述

1.1茶艺美学的含义

茶艺美学是茶艺文化中渗透出的一种美学元素,是从选茶、煮茶、品茶以及论茶等一系列活动中所升华出的一种美学艺术。茶艺的美学元素不仅包括物质形象上的茶叶、茶具、茶技,还包括心灵精神上的茶德、茶思想、茶文化,其涵盖的内容极为广泛。

1.2茶艺美学的特点

1.2.1符号标志茶艺美学是在一系列茶艺活动的基础上而衍生出的一种美学艺术活动,其因独特的美学价值而被视为一种特殊的美学符号标志,从形这一方面对茶艺美学的符号性进行了完美地诠释。茶艺美学的形象符号是茶叶、茶具以及茶技这些外在可见的物质形态,其穿插于茶艺表演的始终。例如,茶叶在冲泡过程中,随着沸水浮浮沉沉,在飘渺的烟雾中,如花朵一样慢慢绽放,片片芽叶儿如婴儿般舒展开身体,活灵活现的样子,颇为赏心悦目。而茶具之美主要是指盛茶饮茶的器具,古朴的茶坞、精致的茶鼎、奇特的紫砂壶,各种巧夺天工的茶具制品,进一步凸显了茶艺表演活动的美学性。此外,技艺精湛的茶技也是茶艺美学的核心,沏茶者通过神态、动作以及风宜态势等将煮茶、泡茶、冲茶等动作于一气呵成中尽现茶艺表演的艺术性。

1.2.2情感表达茶艺美学传递给人的是一种形态物质美学感受,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美学享受。金玉其外内在其中,茶艺美学所透露的情感价值更让人值得回味。同时,茶德、茶学、茶文化作为茶艺美学的内在符号标志,无时无刻不散发着茶艺美学的精神美学内涵。茶德中的“廉”、“美”、“和”、“静”的思想从精神层面渲染出了茶艺美学的文化性意义,给予饮茶者以愉悦舒畅的精神美学享受。茶学中所蕴含的“中庸尚和”的思想,对于饮茶者心境的营造也具有一定的净化洗涤作用。同时,茶文化中的“自然空灵”之意,所传达出的豁达淡然之情,使人于慢节奏中思考人生。从不疾不徐的茶艺表演中享受此刻的静谧,引起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共鸣,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享受。

1.2.3审美艺术茶艺美学是集茶文化美学元素于一体的一种特殊茶文化艺术形式,其是茶文化美学因子艺术性的具体体现。因此,茶艺美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茶文化现象,带有浓厚的审美艺术性。一方面,茶艺美学从茶叶、茶具以及茶技等方面对茶艺美学的外在形象美进行了不同的阐述。以婀娜多姿的茶叶、匠心独特的茶具以及炉火纯青的茶技来烘托茶艺美学的物质形态的审美艺术性。另一方面,茶艺美学融合了茶德、茶学、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并将其以不同的形式注入到茶艺表演的方方面面,动中含情、情融于动,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的气氛,从而衬托出茶艺美学的内在之美,使茶艺美学的情感艺术萦绕于每一个人的心间。茶艺美学通过对茶文化美学元素的深刻挖掘,充分地阐释了茶艺美学的秀外慧中之美。

2茶艺美学在美术审美教学中的应用存在不足之处

2.1茶艺美学在美术审美教学中的运用与审美教学的本质不相符合美术审美教育的本质是以审美为核心,通过各种艺术手段运用一切美学形式对大众进行美学教育。美术审美教育作为一种高级的文化艺术教育,其主要是通过耳濡目染的艺术熏陶来美化大众的心灵精神世界,从而促进其审美意识的提高。但是,我国美术审美教学在应用茶艺美学这一元素时,没有立足于美术审美教学的本质,进行茶艺美学美术教育。简而言之,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学中没有充分把握美术教学的审美实质。我国美术审美教学历来不被重视,大部分学校所树立的教育理念是“重文化轻艺术”,这种观念下的校园文化对于美术审美教育的关心只停留在应付文化课考试的阶段,更遑论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的地位,亦是不受待见,不为人所注意。所以,也导致了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的审美性被忽视。

2.2美术审美教学中的茶艺美学元素的应用不够充分我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茶艺表演也是由来已久,茶艺美学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与美学沉淀而成的一种艺术文化现象,其所潜藏的美学价值自然不言而喻。但是我国美术审美教学中在应用茶艺美学元素时,对于茶艺美学元素缺乏深入地剖析与探究,大部分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浅尝辄止的层面,极大地抑制了茶艺美学元素的审美艺术性发挥。一方面,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学专业教师对茶艺美学元素的认知程度过于浅薄,甚至对于茶艺美学的基本艺术内涵都不曾知晓,更别指望其能对茶艺美学美术教学进行实质性授课。另一方面,茶艺美学元素体系结构过于庞杂,其第一次走进美术审美教育的课堂,由于茶艺美学知识的匮乏,大部分教师对于其在美术审美教学中的运用是一筹莫展,完全无从下手,从而也导致了茶艺美学元素在审美教育应用中的尴尬境地。

2.3美术审美教学中茶艺美学精神情感融入不足美术审美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情感的渗透,通过揣摩与传达内心的思想感情,来达到一种主观与客观相融合的艺术境界。茶艺美学中的.美术审美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情感意识观念,激发学生的想象创造力,表达内心深处的渴求,甚至也能促进其思维方式的转变。茶艺美学在被引进到美术审美教学中所折射出最大的障碍问题是情感文化的缺失,即茶艺美学的精神实质并没有被深刻地融入到美术审美教学中。茶艺美学的精神核心所包蕴的情感艺术被忽略,其人文内涵艺术价值并没有被广泛地认同与接受。教师在进行美术审美教学中对于茶艺美学的情感因素并没有进行过多分析,抑或者对茶艺美学的情感因子是直接漠视,从而导致了学生创作的茶艺美学作品大多缺乏灵性。

3解决茶艺美学在美术审美教学中应用不足的措施

3.1立足于美术审美教学的本质对茶艺美学进行探析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学对于学生的心灵、品性以及人格具有良好的塑造作用,意蕴深厚的美学元素、广博的文化内涵,能不同程度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极大地提高其文化艺术的感知力,缓解其繁重的学业压力,是以艺术化的方式于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因此,应以美术审美教育的本质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融入茶艺美学元素。首先,应转变“重文化轻艺术”的教育观念,以“文化与艺术并重”作为核心教学理论,将语文数学英语文化课程与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置于同等的重要地位。其次,从根本上对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的本质进行全方位探讨,结合茶艺美学元素的“形神兼美”的特征开展美术审美教学活动。

3.2将茶艺美学与美术审美教学进行相得益彰的结合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对于学生文化艺术细胞的培植与人文主义情怀的培养具有鲜明地促进作用,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意义。因此,在进行美术审美教学过程中不容小觑茶艺美学元素的潜在性价值。一则,美术审美教学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对茶艺美学进行深入性研究,从观察茶艺表演开始近距离地接触茶艺美学,对茶艺美学的美学性从物质形态的探析拓展到精神层次,不孜不倦地将茶艺美学思想钻研透彻,从而提高其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的专业素养。二则,在进行茶艺美学元素的引入过程中,要先从茶艺美学的体系结构入手,构建完整的茶艺美学思想框架,而后将茶艺美学思想的基础知识逐步渗入到美术审美教学活动中,以知识层层递进的形式进行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

3.3充分挖掘美术审美教学中茶艺美学的情感元素任何美术作品的创作都需要融入一定的思想感情,其必定是作者最原始诉求的一种表达。目前,我国茶艺美学在美术审美教育中的应用已屡见不鲜,但是其教学仍然停留在最初的茶艺美学形式教学阶段,没有上升到茶艺美学情感教学的高度,无论是基础美术审美教育还是高等的美术审美教育,始终处于茶艺美学的最基本阶段,鲜少有涉及到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情感教育的内容。而情感教育才是美术审美教学的关键所在,缺乏艺术情感的美术教育是对美术审美教育本质的一种亵渎。因此,教师在进行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过程中,应该以茶艺美学情感为主,对学生进行情感式启发教育,综合运用情感教育的各种手段体验茶艺美学的情感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机能。

3.4不断发挥自主创新精神对茶艺美学进行突破性创造茶艺美学在应用到美术审美教学过程中时,缺乏创造性元素的注入。大部分学校对于茶艺美学都是简单地添加到美术审美教学中,完全没有根据美术审美教学的特点对茶艺美学因子进行创新性发挥,从而导致了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学课程的枯燥与单调性,更是直接消退了学生对于茶艺美学的研究兴趣。因此,茶艺美学作为一种新元素被运用到美术审美教学课堂,应该以一种新姿态进驻到美术教学活动中,从茶艺美学美术审美的教学方式与内容上进行突破性创新。在沿袭传统美术审美教学手段的基础上根据茶艺美学的艺术性,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新苗.试论在美术教育中突出审美教育本质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18):187.

[2]王海龙.浅析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J].科教文汇(上旬刊).(4):207.

[3]赵晶.谈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艺术教育.(5):46-47.

[4]刘晓光,刘舰海.茶艺的美学鉴赏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3):102-103.

[5]陈子叶.论中国茶艺的人文精神[J].农业考古.(5):22-24.

篇2:茶艺美学与美术审美教学探讨论文

将真实的合唱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体会到合唱艺术所具有的生命力,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基础知识教授之后,将真实的艺术形式呈现到学生面前,丰富的教学形式,同时也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合唱作为一门传统的艺术形式,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现实情况作为基础,以学生可以接受的形式进行艺术的传达,并将相应的合唱文化良好的融入到课堂,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逐步完善自己的合唱技巧,促使合唱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都得到了保障。

3.2有利于营造合唱学习的良好氛围

将真实的合唱艺术带进校园,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空间和时间去感受艺术,在丰富合唱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各样真实性的合唱艺术有效提升了学生对于合唱艺术的审美素质。而通过将合唱艺术相应的融入到校园文化中,让学生能够全方位的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促使其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并针对合唱艺术树立起良好的合唱意识。以具体的合唱形式将我国传统的地域文化展示给学生,促使其对于我国精神内涵具有深刻的了解,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对于合唱艺术的学习兴趣。

3.3有助于合唱教学理念创新

合唱作为一项传统的音乐文化艺术,其所具有的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所蕴含的丰富的民族文化,高昂的唱腔方式,各种各样的表演形式,都是音乐教学课堂值得借鉴的教学方式,在有效的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也促使音乐课堂教学活动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但是想要将合唱艺术良好的融入到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完善,通过不断地深入研究,促使教师能够在崭新的理论基础上建设更为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音乐教学形式。

3.4有助于丰富音乐教学内容

在将合唱引入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不要过于重视合唱曲目的引入,但也不要流于形式。传统的教学方式作为应试教育的产物,刻板枯燥,难以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将合唱良好的与课堂教学结合之后,为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学习提供了更有利的机会。

结束语

通过分析茶艺美学、茶艺美学对合唱表演的促进作用等,我们能够发现,茶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一定的艺术形式作为载体,这样才能够使其更加具体化、生动化,才更加便于人们理解和体悟。本文从几个方面对茶艺美学与合唱美学进行了比较分析,希望能够对两者的发展繁荣有所助力。

参考文献

[1]张宁.茶艺表演与声乐演唱相融合探析[J].福建茶叶,,40(03):111.

[2]娄琳娜.民族声乐演唱在茶艺表演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39(08):82.

[3]王静雪.茶艺文化中的民乐艺术[D].河北大学,.

篇3:茶艺美学与美术审美教学探讨论文

1 中国茶艺美学的内蕴

中国茶艺美学是中国人在长期践行茶道、鉴赏茶艺过程中形成一种独特的东方式精神与哲学的审美体系。由于中国内陆面积广阔, 且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农耕生活, 长期内陆农耕文明的浸润使中国人的民族个性中具有了追求和平、与自然和谐共生、相对顺从等特点。体现到茶艺美学上, 就是对儒释道三家众多经典的追随与再现, 比如对“中庸”的推崇、对名利的相对漠视甚至不齿、崇尚“利万物而不争”等。又如茶艺特别崇尚“和”, 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也指人的内外兼修、身心统一等。因此, 中国茶艺美学整体上是“向内”, 即重视内心、精神、灵魂层面的审美和修养, 相对排斥对外的扩张, 也不追求对外物、外在的争取或争夺, 是一种相对保守、被动型的审美类型。

2 西方体育审美的特点

西方体育起源于古代希腊与罗马, 作为濒临海洋的国家与民族, 其生存总是在与包括狂暴的海洋和相对贫瘠的土地的搏斗中度过。因此, 西方体育最初起源于海洋民族向自然争取更多生存物资的状态中, 比如古希腊和罗马的掷铁饼运动就来源于原始人狩猎时向动物投掷石块。生存状态的艰难激发了西方文明中鼓励冒险、竞争、创新、开拓等元素。体现到西方体育中, 则表现为西方人对于人体健美的欣赏与塑造, 比如古铜色的肤色、勃发的肌肉群、健壮的肩膀与腰等。相对来说, 西方体育审美是比较纯粹的外在形体美, 正如曾经出现在一部美国动画片中的台词说的那样———“鹰的眼睛、豹的速度、熊的力量”, 西方体育对作为生物的人的躯体的健硕、高大、力量推崇备至。进一步延伸开来, 西方体育审美则更加追求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取更好的成绩、取得更佳的名次;以及比赛谁更具有冒险精神, 这一点在西方发达国家日益流行的“极限运动”中得到了最明确的展示。此外, 由于对突破人类体能极限的极度渴望, 西方体育中还包括以不断研发出更新的技术或技巧提升体育运动水平的一面。具体到审美的内容, 则是对创新精神的坚持与创新行为的不懈努力, 比如近年来西方国家不断研发出新型的运动服装、体育器械等。总的来说, 西方体育审美所追求的内涵与东方相比更加外向化、理性化, 少了大量精神和哲学层面的内容, 多了更多物质的、务实的元素。

3 中国茶艺美学与西方体育审美的互鉴

3.1 在西方体育中融入更多东方的养生哲学

正如奥林匹克宗旨所宣扬的“更快、更高、更强”一样, 西方体育追求的审美元素中包含着不断追逐人体体能极限、在越来越激烈的竞技比赛中将人的身体潜能激发出来, 以期实现不断的突破。尽管这样的追求目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体育运动参与者不断提高自身的运动水平, 进而使某一区域或体育项目开创出更加令人瞩目的新境界、取得更好成绩。但是, 正如任何事物都具有其两面性一样, 过度追逐更快的速度、更强的力量的同时, 体育运动参与者也往往在不经意间提早损耗了身体的储备能量。这也是为什么世界上相当多国家的专业体育运动员年纪轻轻就伤痛不断, 部分优秀的运动员更是犹如一颗眩目的流星, 以极快的速度冲上其运动生涯的巅峰, 却又以同样快的速度跌入谷底, 提前终结了自己的运动生涯。究其原因, 很大一部分正是在偏执地追求成绩的过程中透支了未来, 违背了人类作为地球生物一份子在本质上具有的顺应自然生长规律的原则。

因此, 中国传统茶艺美学中讲求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地人共生等哲学内涵借鉴于西方体育审美不失为一种调和过度追求竞技目标、运动成绩的偏颇问题。尤其是对于大众体育运动来说, 在传统西方运动强调对人体外在形态的塑造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东方养生美学的内涵, 使体育与养生形成一种内外交融、神形互补的良性循环, 则既能够缓解西方体育只重视外在物理性锻炼的缺失问题, 又可以让运动真正成为修养身心、延年益寿的又一助益。

3.2 以东方的“淡泊”美学弱化西方体育的功利

中国茶艺美学另一突出内容是其淡泊名利、清静无为的哲学内在, 也就是说, 本心真正好茶之人对于“名利”二字永远入不得眼、驻不得心。相比之下, 西方体育则几乎没有不关注名次、比赛成绩的传统, 无论是体育运动发展到何种程度的西方国家, 也无论是专业运动员或是普通的爱好者, 竭尽全力追求一个较好的比赛名次基本上就是其参与体育运动的初衷。如果说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人们参与体育还是对人的躯体美塑造、精神与身体的健全的追求, 那么, 当西方体育进入现代社会阶段以后, 运动与社会经济、体育和物质利益之间的联系则变得日益紧密, 以至于国际上众多热闹体育项目早已形成了一种产业, 运动项目早已不再是单纯的竞技比赛, 而是成为了一条跨越国界、有序且庞杂的产业链条。

从某个角度看, 现代西方体育尽管表面上仍然一如既往地关注着体育对于人的形体美的塑造、对于突破人类体能极限的不懈追求、以更新的科技辅助运动员取得更好成绩等内容, 但实质上却是, 当前众多热门的体育项目其实早已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一个门类。比如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FIFA内部的贿赂、腐败等问题, 究其本质根源, 不外乎是足球比赛掩盖之下的利益分配问题。同样, 在各大国际性球类比赛举办期间出现的“赌球”现象早已不是什么新闻, 一些国家甚至已经形成了专业的体育比赛博彩行业, 体育的功利色彩暴露无疑。

此外, 现代西方体育数十年来的“兴奋剂”问题至今未能彻底得以解决, 历届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上总是或多或少存在着运动员服用违禁药物的现象, 甚至不乏以最新检验技术发现历时久远的违禁药物滥用事件等。诸如此类的弊病何尝不是功利意识主导下体育运动“跑偏”目标的后果?

因此, 将中国传统茶艺中“淡泊名利”的审美与哲学思想适时介入西方体育的过度功利性不仅能够起到“纠偏”的作用, 让体育运动的参与者认识到体育的本质意义与价值所在, 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体育作弊行为, 从而让原本纯净的体育回归其本源。

3.3 将西方体育的创新精神纳入东方“中庸”思想

中国的茶文化在形成其博大精深的精神与哲学框架的过程中, 与儒、释、道三家进行了全面的有机融合, 其中的美学元素典型之一就是“中庸”之美。茶之大美体现得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因而这是一种顺应四时、契合天地、不偏私、无错漏的美, 正所谓“不偏谓之中, 不错谓之庸”, 茶艺美学中“中庸之道”贯穿其形、色、香、味各环节, 也是茶之美为爱者所称道的经典之一。

但是, 不可否认的是, “中庸”也意味着相对的固守, 或者是在过于追求“中”、“正”的道路中丧失了创新求变的激情, 显得太过沉寂, 少了鲜活之气。尤其是对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青年人来说, 这一相对特殊的人群正处于人生奋力冲顶的过程。如若这一阶段就被过度的“中庸”束缚住手脚, 少了不甘寂寞、奋勇争先的热血劲头, 那么既不利于年轻的生命为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又让短暂的青春少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乐趣。

因此, 将西方体育审美中追求的“创新”精神适当纳入传统的东方茶之美学, 一方面可以促进青年人更好地接受和喜爱传统茶文化, 另一方面还能够使茶之美与时俱进, 结合更多时代发展的潮流特色, 让远古的艺术与文化生命焕发时代的青春。

3.4 在东方的“宁静”之美中适当结合西方体育的竞争意识

西方体育审美中有一个区别于东方文化的典型特色, 就是对“竞争”的推崇。在激烈对抗中激发出人体潜在的能力、让作为生物的人的体能推高到又一极限水平是西方体育对于人体美的一个表现点。因此, 竞争意识、竞争行为是西方体育审美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内容。

反观中国传统茶文化,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是茶人们追求的崇高精神境界。可以说, 中国茶艺美学中求“静”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的顶峰, 无论是茶艺表演还是茶之品鉴, 外在的茶室环境和内在的人的心境都是全然的宁静状态。诚然, 在某些特定场合下, 这种“宁静”之美能够具有抚慰心灵的强大力量, 让湮没在喧嚣尘世中的人们得到片刻脱离俗务的享受。但是, 如果过于贪恋这样的“宁静”, 甚至于企图藉此逃避现实生活的压力, 让茶之宁静美变异为包裹精神和心灵的“茧”, 不再尝试自我突破和在尘世间的努力奋斗, 则此时的“宁静”就异化为了死寂, 与其根本相背离了。

将西方体育审美宣扬的“竞争”意识适当融入到东方茶之“宁静”美中, 让茶艺之宁静成为厚积薄发前片刻的修整, 而非避世的“蜗居”;让享受茶之宁静美的人不忘却返回现实中之努力竞争。如此才能形成张弛有度的“文武之道”, 不至于使“宁静”沉于“寂静”, 也免于让原本活泼的生命成为朽木。

参考文献

[1]李力研.论东方体育是哲学体育和西方体育是物理体育——关于中西体育不同性质的比较研究[J].体育与科学, 2011 (2) :27

篇4:茶艺美学与美术审美教学探讨论文

关键词:美术教学;茶艺美学;境之美;味之美;器之美;饮之美;审美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4-0069-03

传统文化研究者余悦先生在《中国茶韵》中提到:中国茶艺的共性和个性的和谐统一,“一是哲理为先”,“二是审美为重”[1]。我们可以把这种观点称为茶艺的美学观。美术课程的设置与美是息息相关的。茶艺美学追求“境之美”、“味之美”、“器之美”、“饮之美”四美境界,而教师则应当从修养、技巧、造型、思路四方面引领学生去了解美术作品中的审美评价。

一、境之美,为修养之源

中国茶艺追求境之美,白居易有诗云:“婆娑绿阴树,斑驳青苔地。此处置绳床,傍边洗茶器”。描写了一种意境之美。在美术课堂上,培养审美是重要的目标,审美情操则是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将美好世界观、人生观向学生慢慢渗透。

(一)自然之美

中国人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一直喜欢 “道法自然”。茶,取于水,燃于木,用于叶,无不体现着与自然亲近的妙处。喝功夫茶的步骤,就很接近山水画的构思过程。

比如,宋朝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第一步“纳茶”,有如给画面构图,茶叶粗细按层次铺于罐底就如将千里江山错落安排于纸上,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撷取不同视角以展现千里江山;第二步“候汤”,相当于精心调色,水的沸度要“蟹眼已过鱼眼生”,这个靠的是眼力与经验,作者调色亦是如此;接下来“洗茶”,好似画家在运笔,画家的青绿山水画法 ,更趋细腻严谨;茶艺的“冲点”步骤,就像绘画中的晕染,万顷碧波,皆一笔一笔画出;茶艺“刮沫”步骤,看似简单,其实就如画家对画面的着色,作者于单纯的青绿色中求变化,使画面层次分明;最后“品茶”,若家有一套茶桌,那简直就是一方江山微景图:其高低层次、水流聚汇让人极易联想到田野山涧,仿佛山间巉岩飞泉,苍松修竹,瓦房茅舍,绿柳红花点缀其间。

《千里江山图》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二)韵味之美

《河岳英灵集》[2]中有句:“格高调逸,趣远情深”,“风雅之迹,浩然之气”,无不是在说韵味之美与修养相关。喝一杯茶,点一柱香,抚一弦琴,即便是泡茶的女子,也有无限的美感值得欣赏:或拨弄茶叶的轻柔,或刮沫冲茶的典雅,或茶桌上水雾的飘渺,似融入了水墨画里。

中国画的韵味当与茶韵相媲美。国人喜欢用荷来自喻纯洁清雅,张大千就画过《泼墨荷花》,利用水在宣纸上的晕染、渗透产生的泼洒、堆积形成水、墨、色相辉映的效果。再运用浓破淡、色破墨等方法,出现了斑斓绚丽的画面。给人变幻莫测却又轻松自然的效果,这些都是画者特有的情怀。表现出中国画空灵飘逸,虚实相生的韵味,令人回味无穷,风雅自清。教师当教会学生去品味,让欣赏者与画者心意相通。

二、味之美,乃技巧之所

“啜苦咽甘”是茶味的美妙之处,品茶人选好茶之后,接下来煎煮的技巧才是重中之重,这是将茶之美味到达最佳状态的途径。最后才可鉴尝汤色(看茶)、品啜甘霖(喝茶)。

(一)传神之美

嫩绿、黄绿、浅黄、深黄、橙黄、黄亮、金黄、红艳、红亮、红明、浅红、深红、棕红、暗红、黑褐、棕褐、红褐、姜黄等,听来很神奇,这么多的色,岂是一般人能看懂的?而中国人却都能在画面中表现出来。

“传神”之味岂能不提齐白石的《虾》系列?白石老人一生追求创新,创造了特例独行的画风。他擅用淡墨掷笔,绘成虾的躯体,再润之,显出虾体通透之感。以浓墨竖点为睛,横写为脑,落笔成金,干净、利落传神。再以细笔表现虾须、爪、螯,凝练传神!显示出画家精妙绝伦的艺术功力。我们要了解画家使用墨色的巧妙,又要体会富有金石味的笔法,然后才能尝试学习结构里丰富的意韵和高妙的技巧。

顾恺之提出过“传神写照”的命题,画家的这些技巧,即使学生画不出来,也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大师用笔用墨巧妙之处,体会到“传神之美”的魅力。

(二)含蓄之美

含蓄之美,有含而不露、耐人寻味之意。“含蓄”一词属于美学范畴,是晚唐司空图在《诗品》[3]中提出的,它的最高境界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茶艺也得之精华,正因味不尽,才会苦未尽而甘出。

含蓄,在美术作品创作中,也是一种技巧方法。诗、画本为一家,作画也应尽显含蓄之意,小学美术教材中也有诗配画的课题,彰显其趣。有诗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现代画家傅抱石将此诗浮现于画纸,青苍的柳色,带着浓浓的雨意,成为画面的主体,把诗中特有的惜别气氛表现了出来。画面中没有画离别的挥袖,也没有依依不舍的拥抱,只有落寞的雨色,让人不由跟着惆怅。含蓄之美,反而更能将画面的意味深入到人的心里去。

对高年级学生欣赏作品的味道,自然要从含蓄之美进行评价。也是做个有品味、有思想深度的人所必备的技巧。

三、器之美,从造型之需

所谓“器之美”,原本是指茶的美色,需要与之相配的器具,才能映衬出其色泽、姿态的美感。鉴赏茶的汤色素瓷杯或玻璃杯,在光的折射作用下,茶汤上、中、下三层幻出三种色彩的光环,十分神奇,耐人观赏。美术教学里也有“器之美”,即美术中的造型表现领域。

(一)雕镂之美

《文心雕龙·情采》[4]有句“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在美术教材中,几乎每个年级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传统文化内容。

苏教版《美术》教材中就有《罐和壶》一课,我们可以欣赏到宋代“人形壶”,还有古代美洲陶罐,通过图片我们从器具本身散发出的文化气息,几乎能嗅到那个时代传递过来的文化特征:或沉静,或张扬,无不与那朝那代的文化思想有着深远的联系。雕镂之美不光是在这些小的器物上,教材中还有专门关于雕刻艺术的体系贯穿各年段前后,如《非洲雕刻艺术》一课,就是专门让大家来了解某类型的雕刻艺术特征。我们可以从传说到习俗文化再到实物图片,慢慢体会非洲雕刻艺术的独特之处。

雕镂技艺本身就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造型方式,或圆润细腻,或粗犷厚重,都是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培养学生审美也需要从习俗文化及地区风格等方面入手。

(二)阴柔之美

太极阴阳的思想,是我国传统哲学中的精髓。古代美学中就认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是说阴柔之美更加温和长久,容易入人心。茶道中的阴柔之美,我们除了对汤水本身的柔美欣赏之外,更能从煮茶者的身上找到各种美。

青花瓷,算是器物柔美之典范。其中尤爱装饰花瓶的造型。初看,仿佛一位穿着蓝印花布旗袍的女子,婀娜的曲线,典雅的服饰、脱俗的妆容、适宜的发型等,似乎就是那位为你精心泡茶的女子。细看,瓷器的花纹中又深藏着绝妙世界,有如周杰伦的歌词中提到的:“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黑色深处被隐去”,像在青色的天地里等候那场烟雨,而此时的炊烟在袅袅升起,隔江万里,会联想起每个人心底的故事……

四、饮之美,属过程之态

饮之美,它看似是一种行为艺术,其实是一种思想过程。茶艺是指从备茶开始,经过备器、烧水、投茶、激搅、育华,直至闻香、品味,其过程都在追求美的意味深长。就美术课程而言,饮之美,即思维(设计过程)的美感。饮之艺术应该成为一种思路和过程的净化提炼。

(一)淡泊之美

淡泊之美,是一种心境,淡泊容易让人与“名利”联系,虽然世俗的名利与课堂上学生的生活还有距离,但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才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才能一下子提炼出生活中适合入画的题材。

中国画中的“四君子”梅、兰、竹、菊,常被文人雅士用来表现清高脱俗的情趣,梅,探波傲雪,高洁志士;兰,深谷幽香,世上贤达;竹,清雅澹泊,谦谦君子;菊,凌霜飘逸,世外隐士。分别代表品质是:傲、幽、澹、逸。尤其是正直的气节、谦逊的品质和高尚的思想感情。历代画梅代表,还必须有梅的品格,有人称之为“梅气骨”。元代以郑所南画兰花最为著名,寓意也最为明确。明代黄凤池辑有《梅竹兰菊四谱》,另有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亦善画此类题材,其中犹以画竹、兰为最妙。

艺术作品就如净化器,人若性格闲适恬淡,顺物自然,其胸襟自然开阔。人心之所向往,还是一份淡泊!

(二)奇险之美

每次饮茶,总有初相识的感觉,有神清气爽之奇。所谓“奇险”,与“安逸”相对,与“朴拙”相生,“奇”、“险”看似误入歧途,其实这才是创作思路的正道,能让人印象深刻,入了趣味!

画家杜尚的《走下楼梯的裸女》便是充满“奇”字感受的绘画作品。如很多人感觉到的,画面看不见什么裸女,也没有完整的楼梯,只能见到一些看来杂乱无章的线条。这幅画我们要帮学生体会立体主义的味道,从中我们能感觉到杜尚对于传统绘画语言的远离,从用色到造型,再到笔触的运用,都体现着“达达主义”追求的艺术境界。你似乎感受到空间的“颤动”和延伸。杜尚对他这幅作品很得意,觉得具有革命意义,也是冲破以往艺术中唯美主义,走向新的艺术风格的第一步。

画与众不同的画,做特别的自己——这既是我们教学生绘画,也是做人的目标。

最后,我想说:“茶心”即人心。品茶者“宜精行俭德之人”,能品出其美的人,其实是具有美好人格的人。我们从修养、造型、技巧、思路四方面如品茶般地品味美术课堂,从中不知不觉形成的一种评价标准,以上所说,相信天涯有知音。

参考文献:

[1]余 悦.中国茶韵[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1).

[2]殷 璠.河岳英灵集[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3,(4).

[3]司空图.《诗品》解说二种[M].济南:齐鲁书社,1980,(8).

篇5:茶艺美学与美术审美教学探讨论文

察哈尔民间美术审美特征分析

1.兼顾审美性与实用性,两者相辅相成

从察哈尔民族美术本质分析,它属于一种十分具有代表性的草原文化,是在长期生产过程中产生并发展的,也是在人们的需求之下产生的,因此具有定的实用性,同时察哈尔民面美术的审美性也十分突出,总结来说,察哈尔地区的美术艺术作品本质特征就是实用性。这与当地居民勤劳、朴素的生活方式不可分割,美术作品源于生活,当地游牧文化背景下的美术作品,直接反映了居民生产生活,因此其主流性就是实用性。察哈尔地区的民间美术还具有一定的审美性,在美术作品被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了作者对自己美好愿景的体现,牧民心理与信仰、道德观念,一同影响着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初衷,因此全方位的展现了美术中的审美价值。在此过程中,广大的牧民与民间艺术家,还充分利用了业余劳动时间进行文化艺术的创作,用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艺术文化需求,他们也不断将自己的审美融入到美术作品中,使审美与创作达到同步。在这些之外,察哈尔地区的民间美术还展现出了很多其他性质,比如:多元性、差异性以及分支性等等,从很多相关资料中可以发现,察哈尔地区的民间美术与民族民俗活动的发展密不可分,民族民俗活动在民族作品内容与形式的丰富上起到了巨大作用,特别是当地的一些婚嫁丧娶等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查哈尔滨的民间美术,作为运用当地美术的沃土,察哈尔民间文化为其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不同的部落,不同的种族,孕育出来的民间美术也存在很大差异性,但从总体来看,察哈尔地区的民间美术特质就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融合。

2.自然风情与物质原始材料元素的浓郁体现

在察哈尔民间美术中还包括物质材料与自然美的融合,其主要体现在美术作品材质、造型以及功能等几个方面。通常来说,当地居民会选择最为简单、常见的材料制作生活器具,比如原始方法编制的毛毡,还有各种极具特色的桦树皮制品,这些材料随之可见,容易获得,并且容易携带,散发着古朴与原始的气息。这些材料所制成的美术作品,也极大的丰富了察哈尔地区的民间艺术表演。在察哈尔地区的民间美术发展过程中,一直都存在着材料开发与利用并存的现象,它们体现在材料肌理与纹路的表现方面,带着浓烈的自然风情,自然性与材料的简单性,并且成为了察哈尔地区民间美术的主要审美特质。在肌理表现上,该地区的美术作品基本都比较夸张、大胆,这也是察哈尔地区民间美术的重要艺术特征之一,除此之外,自然风情也在察哈尔地区美术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很多美术作品中,都自然能的流露着一种浓郁的自然色彩,这些作品都是原始材料堆砌而成的,极具纯真、朴质的民族特色,展现了当地自然风情。在察哈尔地区,人们进行美术作品创作,所使用的材料都是来源于大自然,造型比较夸张,极具表现力,其中也流露着浓郁的自然色彩,所以综合考量,这种美术物质原始材料,在经历千百年的历史积淀之后,展现除了察哈尔地区人民的纯真与朴质,是种极具原始特色的美术材料。

3.创作产生带有定的自由性与随意性

察哈尔的民间美术善于对真实生活进行展示与表达,深刻反映民族生活风貌及风俗习惯、注重民族心理状态的有效体现,带有本民族的内在艺术审美趣味性与风格特色。在艺术内容表达的过程中察哈尔民间美术没有特定的形式,没有烦琐的框架,可以让创造者自由发挥,具有非常高的自由性。创作者或以生活着手,或以物态着手,或事件着手,创作技巧千变万化,可以任其态意发挥。这种自由与察哈尔人民的生活环境具有非常紧密的关联,在定程度上展现了大草原中无拘无束、自由奔放的艺术特征,对其创作效果的提升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可以让人们折服在察哈尔民间美术的独特魅力中。

艺术是抽象的、夸张的,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艺术是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的”,从察哈尔地区美术作品来看,其布局和形象塑造是相对随意的,这种艺术形象与传统的艺术创作有很大的不同,它并不需要定具备典型性,只要能够将创作内容完整的展现出来即可,在夸张的表现中,只要人们可以从作品中感受到核心内涵就是完成了创作目的,这就是当地民间美术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只要是美术创作者认为这是好的,就可以对其进行加工、提炼,最终创作成为部作品,人们可以展开自己的形象,随意去发挥,去创作,没有的条条框框,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调整和完善作品,这也是民间美术创作者与专业美术工作者的最大区别所在。可以说,在当地,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美术作品的创作者与参与者,都是艺术的挖掘者,都能够进。

结束语

篇6:美术欣赏教学和审美评价论文

内容摘要:美术欣赏课是颇受高校重视的素质教育课程之一,是当前高校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的关键。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操得到了熏陶,审美和评价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关 键 词:美学 欣赏教学 审美评价

美术欣赏活动是欣赏主体与客体发生的一种审美关系,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美之所以使人感到可爱,美的形象中之所以含有感染力量,是因为美的形象中蕴含着人的本质,蕴含着人的最珍贵的特征――人的自由创造;另一方面,美并不是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通过感觉器官去感知的。因为人有不同的层次和修养,所以他们对美的看法就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在欣赏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审美会显示出多样性。

一、认识和理解作品所固有的审美价值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容纳学生(主体)对美术作品(客体)审美的多样性,并正确地加以引导,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作品所固有的审美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由于美术作品固有的审美价值,学生对其的感知与体验必然表现为评价性。只有经过评价,作品的审美价值才能被认识和理解。当然,这里的评价又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教师对作品的评价;学生对作品的评价,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再评价以及学生相互之间对评价的再评价等。但无论是哪方面的评价,要使其评价与作品的审美价值吻合,我们就必须具有相应的美学理论知识。

从教师的审美评价角度讲,评价除了要充分体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之外,评价的本身还要能引起人的美感。要使评价具有美感并能感染学生,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美学知识和文化修养。比如,教师在讲形式美时,当谈到物质材料所产生美感的时候,引用美学家桑塔那耶的一段话:“假如雅典娜的神殿巴特农不是用大理石砌成,王冠不是用黄金制造,星星没有了火光,他们将是平淡无力的东西,在这里物质材料的物质美对于感官有更大的吸引力,在刺激我们的同时,它的形式美也是崇高的,它提高而且加强了我们的感情。”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评价是学生理解作品审美价值的主要途径,尽管教师的评价无须表现出权威和终极性,但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美学修养和文化修养。

二、评价标准与作品的审美价值

在欣赏教学中,作品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都依赖于学生的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欣赏教学的目的就是逐渐使学生的评价标准与作品的审美价值吻合。很显然,学生评价标准的提高要经历一个由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并使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过程,即在欣赏中不仅能感到作品的美,而且要了解它为什么美,再用这一“为什么”去感知其他作品的美。为了使学生完成这个过程,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向学生更多地渗透美学知识(在中学的教学中,则可以较为深入地向学生传授美学知识、高校的审美意识。美学知识的教育培养则需要更系统地、辩证地、理性地去讲授和引导)。比如,在欣赏阿格桑德罗斯的雕塑《拉奥孔》时,学生对这件作品的艺术价值是认可的,许多学生都会被作者精湛而准确的形体塑造感染,尤其会因作者对拉奥孔父子三人被巨蛇缠身时,肌肉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下的精确塑造而感到震惊。这时学生的认可其实是指对作品的形体美而言,他们体会到的只是作品形式产生的美,是被艺术家高度的艺术技巧所打动。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对作品形式进一步分析之外,还要在讲述作品内容时着重谈到悲剧给人带来的崇高美,从而使学生认识并体会到美的类型除了优美之外还有崇高美和悲剧美。这样学生就会渐渐地进入审美的空间,去思考和分辨。如果这时,我们带领学生去欣赏抽象派艺术大师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学生便不难体会到它的美感了。艺术家通过恐怖的形象、伤感的色调、大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以及立体主义表现手法,使作品产生了悲剧的震撼力。如果学生仅从优美的角度去欣赏,是感受不到这种美的。这时教师再结合这种美感去进一步分析作品的形式美,那么学生就容易接受。不难想象,学生这时对作品的审美评价要完整得多,更容易自觉地把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结合在一起去感知和评价。当我们在欣赏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时,如果只谈他的写实主义和画面上父亲脸上布满的皱纹、半干开裂的嘴唇和迷茫而又带着渴望的目光,以及长着老茧的手指、陶制的大碗和耳朵夹着的用过无数次的笔,而不谈作者对“衣食父母”的无限热爱与崇敬,这便是肤浅的。或者谈到了作品所表现出的农民勤劳善良和坚忍不拔的崇高品质,而不提及美与善的关系和美与真的关系,那么,我们欣赏的深度将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综上所述,美学知识掌握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学生审美价值的水平,也决定一节美术欣赏课的质量。美学知识是人的审美评价发生质变的根本因素,是欣赏课教学质量提高的必由之路。目前很多中学由于“应试教学”,而对素质教育有所忽略,笔者所在院校美术学专业培养的是中学美术教师,学生必须要有足够的美学知识和修养,才能担负起素质教育中对学生审美观念的建立的任务。在高校美学欣赏教学中,我们应直接深入地向学生传授美学知识(如美的类型、美与真、善的关系、美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美的辩证关系等),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美学知识的渗透和学习有助于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形成。席勒曾说过:“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就是先使人成为审美的人。”可见审美教育在提高人的素质上的作用,学习审美是提高审美教育质量的需要。

俄国宇航之父季托夫曾说:“一个不懂得艺术的工程师是蹩脚的工程师,不善于幻想的设计师不配做设计师;一个缺乏诗情画意的学者不过是一个欺世盗名之徒。”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各行各业的生活领域都出现了美的要求,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与评价都需要美学知识来引导。在未来的社会里能进入大学深造的人可能是大多数,我们不应该让他们的美学修养方面成为空白。

参考文献:

[1]孙美兰。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篇7:茶艺美学与美术审美教学探讨论文

关键词:美术鉴赏 教学 审美能力

卢梭曾说过:“有了审美鉴赏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和诸多事物。”由此可见审美能力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而美术教育作为一门艺术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认识能力和欣赏能力有最直接的影响力。

一、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美术教学由教师单方面进行讲说的教学模式,早已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第一步就是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第一,师生转换身份,选择学生提前对课本进行预习,并由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30分钟的讲说。一方面,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相互交流的平台,充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素养。更特别的是,学生可以自主发挥,对美术作品的特点和特色从自我角度进行鉴赏。每个人所鉴赏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论也都不同,大大开阔了每位学生的审美视角。而老师与学生的身份互换后,学生可以分析自身教学的优势和不足,并进行改正。目前此种教学方法在我国的部分试点学校实行,效果显著,相信未来这种师生互换的方法将会推广至全国。第二,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更多有趣的元素,这些元素可以充分地和所教授的知识联系起来,如:在对中国画进行鉴赏时,更多地增加中国风元素,中国古典音乐如古筝、马头琴等的出现恰好烘托了整个教学氛围,将学生带入到画中的意境,最直观地去感受美术作品呈现的美感和情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它决定了教师的整体教学状态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通过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方法为王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此道理在美术鉴赏中同样适用。在美术鉴赏中,教师是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将教学知识潜移默化地转化为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的,让学生真正掌握美术鉴赏的技巧并且融会贯通。而学生要掌握美术鉴赏的技巧,需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教师在教授了美术鉴赏方面的基础知识后,需要结合实际作品,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作品信息和形象特征,同时,还要对同类作品做到“举一反三”,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检验自身所获得知识是否真正融会贯通。第二,鉴赏方法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相互交流能够促进双方共同提高,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方法不仅仅需要教师进行总结和教授,学生之间也可以加强沟通和交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个人见解的基础上,加入其他人的思维,通过实践,让所学所得真正成为自身的美术鉴赏法则。第三,加强理论素养不可或缺。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基石,如果理论知识得不到提升,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禁锢学生的审美层次,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也只能停留在一定的水平,无法实现超越,因此,引导学生提高美术鉴赏能力的前提,就是要加强学生的理论素养,让学生在感受到美的过程中有话可说,有据可依。

总之,美术鉴赏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意义重大,必须从源头上严加控制。教师作为美术奖赏教学的主导,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全方位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中的“美”进行鉴赏并发表个人言论,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从而以艺术美去熏陶学生的日常思想行为,并培养他们利用丰富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价值观去学习美术文化,去热爱世界的多元文化。

参考文献:

[1]朱永进.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拓展型教学尝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2).

[2]蔡战霞.浅析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2).

[3]任周龙.高中美术鉴赏课有效教学的初探[J].新课程(教研),2010(2).

[4]刘晶.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4).

上一篇:莲叶何田田随笔下一篇:青工防护技能大赛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