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化建设群众文化论文

2022-04-16

【摘要】在信息化社会中,网络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一些大学生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仍存在兴趣不高、动力不足等问题。在学校、社会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的文化建设将得到改善,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将不断提高。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精神文化建设群众文化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神文化建设群众文化论文 篇1:

基于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建设及其发展对策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蓬勃发展,社会进步速度较快,群众更加重视自身精神文化建设。群众文化建设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我国已进入建设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更应群众的精神文化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努力。因此,本文在阐述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建设重要性基础之上,指出优化群众文化建设的对策和方法,希望其能为提升基层文化建设水平提供参考性思路。

关键词:群众文化;基层;建设;精神文明

群众文化是以群众为参与主体的,多为群众自发组织的娱乐休闲活动或者多种多样彰显人民群众精神面貌的文化活动总称。群众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能够有效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精神文明水平。不同时期的群众文化有不同时期的特点,积极进行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工作,促进了我国公共文化事业的进步和发展。群众文化建设工作者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优化工作思路和方法,最大程度满足我国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升群众精神文化水平

我国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具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比例,基层群众的文化水平不仅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还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建设水平和社会进步程度。在我国积极日益飞速发展的今天,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建设需求不断提升。因此,积极进行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使其在社会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文化水平,从而促进其精神文化境界的提升[1]。

(二)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极进行群众文化建设能够引导人民群众关注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吸引其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民俗和风情,不断培养其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主要载体为各种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群众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可以实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习俗的目标,促进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有利于促进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

群众文化是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道德境界,从而促进我国公共文化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还能够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可见,群众文化建设在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该目标的实现在于全民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升。积极进行群众文化建设能够潜移默化对广大人民进行文化引导和教育,从而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最终提升全民思想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促进良好、和谐社会环境的建立,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基础。

二、新形势优化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一)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提升群众文化服务水平

群众文化建设不仅体现在各种文化活动创办,还体现在群众文化服务质量的提升。为了满足群众较高的精神文化建设需求,有必要加大基层文化建设基础设施的投入,促進各类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政府可以定期对相关部门进行拨款,建设各类群众文化基地,保证群众文化服务的有效执行,为群众定期补充图书、器材、学习用品等活动工具,切实提升群众文化服务水平[2]。基础设施的完备有利于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实现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建设目标。

(二)健全群众文化建设制度,增强建设工作的有序性

从目前我国基层的群众文化建设水平来看,很多地区群众文化建设缺乏制度化的管理,导致其在实际服务过程中会出现工作流程混乱、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和信任程度。为此,地区宣传和文化建设部门应健全群众文化建设制度,将工作流程、目标、要求以规章制度的形式给予规范,增强群众文化服务工作的专业性和有序性。同时,还应完善工作考核机制,调动工作人员对群众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增强群众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

(三)挖掘当地中华文化特色,丰富文化建设内容

群众文化是传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实现传统文化与各种文化活动有机结合。在各项群众文化活动策划和开展过程中,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应牢牢抓住文化价值引导,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传统美德等内容的渗透,具体表现在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中,实现潜移默化引导、教育、教化群众的目的,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文化积淀和思想道德素质。

(四)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吸引更多群众参与

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是建设群众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可以实现提升群众文化服务水平的目标,还能够有效弘扬、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文化建设者应不断提升文化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策划诸多高质量、高互动、高文化内涵的群众活动,吸引更多群众的参与,不断激发群众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3]。比如,可以定期开展节日活动,在传播传统文化同时提升群众精神文化素养;还可以结合地区文化特色创设文化品牌,帮助地区群众文化更好的“走出去”,不断提升群众的参与感和自信心。

三、结束语

群众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能够有效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者应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为建设群众文化提供有力的物质准备。其次,应健全群众文化建设制度,有效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此外,还应注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掘,潜移默化培养群众文化水平。最后,应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不断提升群众文化服务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单陆咪.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建设及其发展对策[J].中国民族博览,2020(02):52-53.

[2]覃子珊.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建设及其发展对策[J].中国民族博览,2019(06):58-59.

[3]尹彦红.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建设及其发展对策[J].戏剧之家,2019(08):233.

(新疆阿勒泰地区文化馆 新疆 阿勒泰 836300)

作者:古丽努尔·毛乌列特别克

精神文化建设群众文化论文 篇2:

大学生也要补精神之“钙”

【摘要】在信息化社会中,网络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一些大学生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仍存在兴趣不高、动力不足等问题。在学校、社会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的文化建设将得到改善,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将不断提高。

【关键词】网络环境 大学生 精神文化生活

精神文化是人们在从事物质文化生产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意识形态,是人类各种意识观念形态的集合。当今社会由于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普遍追求以及对精神文化认识的不足,导致许多大学生对精神文化不太重视。主要表现在:

文化生活内容单一。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的文化活动形式单调。由于文化活动匮乏单调、缺少吸引力,影响不够深入和广泛,致使许多渴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大學生渐渐失去了对文化活动参与的积极性。

文化生活格调出现低俗现象。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够传播流行的、大众的、积极向上的文化;也能使低俗的不健康的文化迅速在网络中传播。由于大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是很强,是非判断能力差,自我控制力不强,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受负面信息的不良影响。

特色风俗活动价值观扭曲。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取向多元化。网络的多元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带来大学生文化培养上的矛盾,还带来了价值观念上的矛盾。在这一背景下,会冲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同时也不利于时代精神的发展与开创。

基础文化设施不全,利用效率不高。基础文化设施包括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自习室、以及各种文化活动等。这些基础文化设施是大学生丰富自身精神文化的重要资源,但是由于许多身处经济不发达城市的大学,其文化基础设施并不多,或者文化基础设施并不健全,这就可能导致许多大学生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兴趣不高、动力不足。
“反”“非”“伪”扰乱着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市场经济思潮与改革开放强烈冲击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国人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意识中的价值意识“自我中心”趋向演化形成了强烈的极端价值主义和个人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过往依附于计划经济的国人解脱出来,并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角色。这一变化又使得国人思想意识发生剧烈变化,自认为可以从人本质的“社会性”中脱身,同时造成可以逃脱现实道德约束的错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原本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思想也以新的方式出现,地方上某些反科学、伪科学、封建迷信、歪理邪说等等有抬头的势头,这些“反”“非”“伪”侵袭扰乱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志。

针对大学生精神文化建设的管理组织不严密,各项投入不足。在某些领导干部的观念意识中,存在“经济发展是硬指标,文化建设是软任务”这样的误区。对文化建设存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模糊,因而出现了文化建设工作“排不上号,摆不上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钱紧了扔掉”的尴尬境地。从某种层面来说,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相扶相依,落后的社会文化建设,将会导致经济发展的缓慢甚至停滞。

网络文化的高度繁荣与大学生精神文化匮乏的矛盾。在全球社会信息化、网络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当前社会的大学生群体更是网络大军中的主力军,网络学习、网上资料查询、虚拟网络社区等普遍存在于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同时各种不良信息、网络游戏的存在也正在日益腐蚀着部分在校大学生,蚕食着大学生为数不多的专业学习时间,少数人迷恋网络,从而导致学业的荒废。

大学生有限的收入导致其对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还有文化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在当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依靠政府办文化的思想是不现实的,文化的建设更需要当代大学生来积极参与。
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

在大学生自身方面,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文化活动对大学生不仅有显性影响,还有隐性影响。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提升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会在无形中提升大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主要的文体活动包括:开展内容丰富、充满正能量的主题班会,发挥媒体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根据大学生的兴趣,开展各种创新性活动等等。

在学校方面,加强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不仅是社会文化生活的范畴,而且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文化生活程度的高低,不仅能够展现当代青少年的风貌,更能彰显一所院校的层次。加强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离不开学校方面的大力支持与有效监督。具体措施有包括:

加强精神文化生活教育。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上大学已不再是遥遥而无期的奢求,但当前高校在对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教育方面仍存在短板。再者,现在较多学生存在思想观念涣散,精神追求扭曲,更甚者是无欲无求的现象。学校应积极开展相关的精神文化专题讲座,以专家、学者为导向,对精神文化有全面的认识,确立自己的信仰;院校领导、老师、党员同志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大家学习党中央最新纲领文件;积极开展课余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品质。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学校的建设,并不只是有几排楼、几扇窗、几本书这些表面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在此硬件基础上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而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离不开院方教育资金的投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填充校园图书资料是文化生活建设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途径;设立文化活动中心,健身场所,游泳馆等基础设施,不仅能够使学生强身健体,也能够使之内外兼修。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品质。为人师表,不仅要在学术研究、求真求实方面有好的成就,在思想道德素质、精神文化追求方面也应为人楷模。否则,那些不正之风、不良之气势必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邪恶之手。

在社会方面,开拓创新发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加强文化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活跃和繁荣广大干部群众文化生活的主阵地,这是文化事业创新的主要标志,在文化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和主要作用。为此,一方面要建好中心活动,巩固文化阵地的发展。要按照城乡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工作思路和运作模式,把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摆在关键位置。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文化设施的投入与建设。以提高实用性为原则,文化工作要切合实际,整合多方资源,提高使用效率,使有限的文化设施发挥最大的作用,确保大学生在参加活动之余有所学、有所玩、有所乐。

整合文化市场,拓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文化部门要转变思想,改革要思路清晰,措施明确。一是要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大学生提高精神文化水平的优惠政策,同时要优化文化事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凡是法律允许兴办的文化产业,我们要引导社会积极兴办;凡是法律允许给予的优惠政策,我们要毫不保留地给予保障。二是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样化,为大学生发展精神文化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大学生的文化市场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关键是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在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的文化建设必将沿着民主、法制的轨道顺利发展,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将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①胡建:《中国文化软实力评估与增进策略:一项国际比较的研究》,《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责编/孙垚 美编/宋扬

作者:丁帅

精神文化建设群众文化论文 篇3:

浅论“互联网+”形势下的群众文化建设

摘要:“互联网+”形势下的群众文化建设,就是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平台,让互联网与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深度融合,展现新时代群众文化建设的新形态。本文结合现实情况,对“互联网+”形势下的群众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现实意义以及基本架构进行有益的理论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 文化建设 基本架构

“互联网+”形势下的群众文化建设,就是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平台,让互联网与群众文化工作进行深度融合,展现新的群众文化建设形态。这是一种新型文化建設形态,其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术,并发挥新技术的优化集成功用,从而推进互联网在不同域界的广泛应用与融合发展,增强和提升群众文化建设的创新辐射能力,凝塑一条新型文化联结纽带,为群众文化建设开辟新通道,拓展新形式,注入新活力。

一、“互联网+”群众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

传统群众文化建设的工作模式中个人是处于被动状态的,通过上下层级的固定传导形式来完成文化活动的开展、部署与落实,而“互联网+”群众文化建设在保持传统群众文化建设的职能与组织架构的前提下,使方式方法有了突破性的改变。具体有以下特点:一是活动形式网络化。通过网络把群众文化建设主管部门、群众组织与个体联系起来,形成部门与群众组织之间、群众组织与个体之间的全方位在线交流沟通。这种方式,打破了部门之间、群众组织之间、个体之间的人为阻隔与界限,实现了文化活动资源、信息、知识的有效流动、传播与共享;二是活动方式智能化。通过对新技术、新载体与新平台的应用,实现文化受众的可视化、普及化与互文化,实现了人工智能与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传媒信息技术的交融运用。通过智能化技术平台支持,实现服务对象覆盖广、功能时效长,更加便捷有效。三是活动过程数据化。将群众文化建设部门的文化信息传播由原来传统纸质媒介管理转变为以大数据计算为支撑的数字存储模式,建立完备的信息数据库,以此掌握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规律与开展情况,增强了文化决策的科学性。

二、开展“互联网+”群众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第一,开展“互联网+”形势下的群众文化建设,是新时代的新举措,是对群众文化建设新格局的有益探索。面对社会流动性增加,不同层级人群对文化的差异性需求,弥补传统群众文化活动存在的组织、传播缺陷,使群众文化建设借助现代技术的触角深入基层,更接地气,更具归属感;第二,引入“互联网+”是推动群众文化建设改革创新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群众文化组织自身改革创新的现实动力。“互联网+”群众文化建设基于现代传媒平台,打造文化信息共享、文化活动协同的综合性线上平台和活动空间,实现活动时空虚拟化,可减少文化活动服务成本,丰富群众文化体验;第三,引入“互联网+”是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工作转变观念,拓展文化传播渠道的重要举措。进入新时代,开展“互联网+”群众文化建设,目的在于打破旧的既有模式,转变文化理念,尊崇创新改革,拓展传播渠道,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渗透力、影响力和感染力。

三、“互联网+”群众文化建设的基本架构

新时代对做好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一是“互联网+”群众文化建设要融入社会改革进程。当下,改革发展已进入新时代。文化主管部门要敏锐认识到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高度来加以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协同联动意识,消除各种壁垒,在文化建设平台的功能模块设计与实际应用上下功夫,更好地融入社会变革进程。二是建立“互联网+”群众文化建设数据库。国内网络覆盖面广,网民规模巨大,为群众文化数据库建设和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对数据库录入的信息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挖掘,适时进行反馈评估,掌握群众文化需求,调整完善文化策略,及时有效调配文化资源,为开展群众文化建设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支持。三是建立线上和线下协同推进机制。“互联网+”群众文化建设是融入新时代的一种创新工作模式,但这并不是说它能替代和提供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实体服务。我们不仅要建设线上文化活动平台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要加强线下文化实体单元的建设,不断改进线下文化活动方式与提高文化活动水平,形成完整的线上线下工作对接链条与运作模式;四是建设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互联网+”群众文化建设,已不仅是新型信息技术在文化建设管理上的简单应用,它已涉及文化理念与活动方式革新。这不仅需要资金保障和专业技术支持,还要有懂文化管理、精通网络运行、具备互联网思维能力以及掌握大数据运用的复合型人才来负责日常运营。

(作者简介:王飞界,女,硕士研究生,冀中能源峰峰集团孙庄采矿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研究方向:文化建设)(责任编辑 刘冬杨)

作者:王飞界

上一篇: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论文下一篇: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构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