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精神论文范文

2022-05-09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文化精神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实施高效课堂,对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拟定班名、班歌、班训,创新班级管理方式,实施新课堂教学模式,在全班宣读誓词等策略,可以创建班级精神文化,共筑学生精神乐园。

第一篇:文化精神论文范文

班级精神文化促和谐

【摘 要】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主要是指班级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道德标准、行为方式,是班级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对班级建设和学生个性的社会化都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班级精神文化 健康成长 和谐

我担任班主任的四(3)班是一个“文明守纪、团结上进、温暖和谐”的大家庭。“会学习、懂做人”是我们的宗旨。73名小成员在这里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走进我们这个大家庭,你会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我爱我家”的浓浓亲情。这一切都源于我们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健康向上的班风引导。

一、目标明确 争优不竭

目标就是方向。开学第二个星期,我和孩子们根据本班实际,制定出班级奋斗目标——为创建文明班而努力奋斗。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用了6节班会课,组织学生深入学习《守则》《规范》《文明班评比条例》,并逐条剖析对照,找出本班存在的问题和自身的不足,让孩子们“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受到教育。根据《守则》《规范》《条例》共同参与制定《班级公约》,在班风班容、安全卫生、两操、课间和谐、课堂纪律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如:班主任不定期抽查双戴、卫生情况等,让抽查出来的规范示范员,享有检查的资格,去督促做得不够好的同学。这样,一批又一批的同学合格了,成了行为榜样、带头人。大家能将班级的荣誉与自我教育、自我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落到实处,让班级稳步前进,促成飞跃。

二、奖罚分明 激励上进

“班风正,学趣浓”。班风是班级的灵魂,是班级建设的核心,是引领班级成员前进的旗帜。一个班风要健康良好地形成,奖罚分明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班在这方面的做法就收到良好的效果:班上有个表,叫“成果树”,学生每单元的考试成绩如果达到90分以上,就得一颗红心,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和分数,贴在“成果树”的“智”中;如果这单元比上一单元进步,也得一颗红心,写上“我进步了”字样,贴在“成果树”的“能”中;如果做了好事,也得一颗红心,写上“今天我做了××好事”等句子,贴在“成果树”的“德”中。这一做法,无须多言,学生们都各自努力,希望能为“成果树”的成长添枝加果。如果谁违反了《规范》等,就自己对照找出违反了哪一条,改正后做一件好事补回来。这样,在无形地自我约束下,形成了良好的班风。

三、和谐温馨 播撒爱心

和谐,一个简简单单的词,里面却包含着重大的意义,那就是“友好相处”!当生活在和谐、温馨、充满关爱的环境中,一个人会成为一个具有爱心、会感恩的人。反之,只会对周围的一切冷淡、漠视。现在的学生大多家庭比较富裕,又是独生子女,加上电脑网络等传媒的负面影响,所以,学生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现象比较严重。动不动就打人,辱骂他人,拉帮结派,校园伤害事件频频发生。对此,我不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有强烈的集体观念、主人翁意识,还利用每周星期四的自习课举行“感恩故事我来讲”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宽以待人。结合少先队开展“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主题活动,开展了“唱响民族和谐”“争当‘四好’少年”等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理解并懂得了关爱他人,与人为善的内涵,树立了远大理想。这样,主动帮助他人的学生多了,相互理解的多了,矛盾少了,学习勤奋了,协作意识也强了。孩子们之间还开展了“一帮一互助”,优生帮差生,“和谐结对”,民族学生手拉手,“爱心服务”等活动,互相帮助,共同切磋,相互鼓励,形成见难就帮的和谐氛围 。班上有个叫黄棚光的队员,妈妈是个智障人,爸爸体弱多病,一家四口的生活开支只靠年仅19岁的姐姐打工维持。同学们知道这情况后,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有的把零用钱捐给他,有的送衣服,有的送学习用具,有的还和爸爸妈妈送生活用品到这同学家中。上学期,班里有位叫李嘉源的队员患上了“红斑狼疮”病,生命垂危,同学们自发地给她捐钱,一天时间就捐了2680多块钱(包括我和部分家长),班干部还组织同学到医院探望她,鼓励她好好治病。“关爱”“感恩”已播撒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四、累累果实 成绩可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一年来,在“团结上进,健康和谐”良好班风的指引下,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感召下,班级在前进,学生在进步,班级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2013年秋,班级在期末检测中,语文、数学均获年级第一名;每个月的班风班容评比均获年级第一名;现场作文比赛3个学生获一等奖(全校做多); 期末评优,4个学生荣获“百名优秀生”称号(全年级最多);班级被评为“市先进班集体”,副班长邓思源还被评为“防城港市优秀学生”并获得奖金1000元,4个学生获得“卓越奖学金”,5个学生获得“华业奖学金”,我本人也被评为“优秀教师”。

作者:蓝庆艳

第二篇:创建班级精神文化共筑学生精神乐园

摘 要:实施高效课堂,对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拟定班名、班歌、班训,创新班级管理方式,实施新课堂教学模式,在全班宣读誓词等策略,可以创建班级精神文化,共筑学生精神乐园。

关键词:班级精神文化;精神乐园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9.102

在班级管理中,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中枢,是整个班级成员生命精神的集中反映,彰显了一个班级的凝聚力。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班主任应该充分发挥班级精神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各种教育资源,创建班级精神文化,共筑学生精神乐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从实施高效课堂以来,我们对建设班级精神文化做了如下探索。

一、拟定班名、班歌、班训,建设班级听觉文化

(一)班名

班名、班歌、班训是班级的听觉文化,集中反映了班级的风貌。学校通常是按照年级、班级给班级命名,如七年级(1)班(2)班,这样的班级名称缺乏个性和风采。班主任应该通过班会给班级起一个响亮的名字,既显示学生精神,又代表班级特色,如“爱心班”“和谐班”“文明班”等。

(二)班歌

班歌也是班级特色的显著表现,集中体现班级成员的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和理想追求。班歌可以请音乐教师作曲,语文教师作词;也可以采用学生喜欢的曲谱,由学生自己填词;也可以把学生熟悉的、能表达学生心声的现成歌曲作为班歌,如《我的未来不是梦》《蜗牛》等。

(三)班训

班训是班级精神文化的体现,是班级学生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拟定班训要在分析班级现状,确定班级共同目标的基础上,由班级全体成员民主商讨确定。在实施高效课堂的今天,我们可以确定“我的课堂我做主”“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等班训。

二、创新班级管理方式,彰显学生生命活力

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都有理想,有抱负,有潜在的创新能力。在班级管理中,我们要下放权力,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彰显学生的生命活力,体现班级的精神文化。

(一)小组管理

在高效课堂建设中,我们将班级分成4-6组,每组4-6人,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以小组为载体,构建班级管理的新体制。全班设常务班长1名,各小组组长组成班委会。实行小组轮流管理制度,每星期安排一组,由组长担任执行班长,并根据学生能力、特长将班级中学习、纪律、卫生、文体等各方面的工作分配给各小组成员。按照政教处和班级工作计划组织班级活动,做好检查、评估、记录工作,周末做出班级整体评价,第二周开班会课时由组长及组员向全班学生汇报上周工作情况,并对上周工作提出整改意见。每组第二周值周时可以根据组员表现,轮换组内角色,形成人人参与班级管理的新体制。

(二)创办班报

创建一份班级周报,拟好报名。如《苗圃》《丫丫》等,体现班级是每一个学生成长的乐园,学生在教师的哺育下茁壮成长。周报可以设计校园新闻、班级新闻、优秀组员、优秀组长、凡人哲语、学生佳作、交流园地等常规栏目。每周由值周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工作任务记录班级学生的表现,并分工协作,安排版面,编辑报纸。每周一份,第二周星期一张贴在学习园地,第三周取下装入班级成长记录袋。

(三)使用班级成长记录袋

为了促进班级成长,形成鲜明的班级精神文化,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可以使用班级成长记录袋,记录班级成长过程。学生是班级成长记录袋的主人,我们可以让学生拟定成长记录袋的名称,如“2017届七年级(1)班成长记录袋”,当然也可以根据班级特色确定个性化的名称。学生可以自行设计成长记录袋的封面,确定主题,收集内容。记录袋内容一般包括静态资料和动态资料。静态资料包括班级计划、班规、班约、班级考核细则等,动态资料包括班级周报、活动总结、班级和个人受到表扬和批评情况、班级考试成绩、小组周评、月评、学期评价结果等。记录成长记录袋,一定要做到分工明确,有序进行。记录袋记录班级成长的过程,反映学生取得的进步,并通过学生反思,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

三、实施新课堂教学模式,创建高效课堂文化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根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生本教育”教育理念。我们实施师生互动自主合作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关注学生的发展,重塑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建高效课堂文化。

(一)教室物质文化建设

为了打造高效课堂,创建班级的精神文化,班级要精心设计布置教室环境,要求体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学生自行设计的班名、班号、班徽张贴在教室门口;学校在教室安装三块黑板:正面、后面、左侧面。教室左侧黑板是小组文化建设基地,张贴班级分组一览表:组名、组号、组员、组训,日评价表、周评价表、优秀小组、组员光荣榜等,黑板上面是小组合作方面的口号。教室后面的黑板是学习园地,张贴学生学习心得、手抄报、学生作品、名人名言、每日一读等,图文并茂,新颖活泼。其左侧是图书角,右侧是学生阅览书架。正面黑板上面是班风、学风。通过积极营造课堂改革气氛,体现新课堂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班级建成学生的生命场。

(二)小组文化建设

高效课堂基本的学习形式是小组,小组文化是高效课堂文化的特色。在班主任引导下,班级成立学习小组,做到科学合理,分工明确。小组自行设计组名、组号、组训、组规,甚至组徽、组歌等,集中体现小组奋斗目标,彰显小组精神面貌和个性色彩。

(三)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展示都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课前,小组长检查小组成员预习情况,向教师反馈信息。课堂上由小组长主持展开问题讨论,展示也是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本组合作探究的成果,有情景表演、演讲、演示、辩论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学生在合作中不仅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表达,而且增强了团队意识,提高了竞争能力,健全了人格。课堂评价也是以小组为单位,采取捆绑式评价,构建组间竞争机制,充分调动了小组及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了昂扬向上的班级风貌。

四、全班宣读誓词,培养班级精神文化

全班宣誓有两项内容。一项是参加学校组织的“两操两宣誓活动”,每天早操、课间操后做好《认真做好每一天》《班级八荣八耻》宣誓活动。另一项是利用每天早自习前几分钟时间举手宣读班训,分组宣读小组口号,让学生在宣誓中反思自己每天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规范自己的行为,逐步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

参考文献:

[1] 陈婉芳.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约束能力[J].小学科学:教师版 , 2015(5).

[2] 左海忠.高效课堂下的班主任工作[J].新课程:下,2015(2).

作者:吴贵玺

第三篇:北京餐饮文化的精神

北京是一座令人反复回味的城市。这里的回味,我们指的是吃。北京餐饮文化洋溢着一种悠远的文化精神,气派、华贵而深深蕴藏乡土的清香。作为首都,这里集中了全国餐饮业最美味的食品,吸收了国内外饮食文化的精华。北京的每个年代都有流行的餐馆,每个年代都有这个时代独领风骚的菜式。川菜、鲁菜、粤菜、上海菜、湖南菜、潮州菜、淮扬菜、苏杭菜、意式菜、法式菜、德式菜、俄式菜、东南亚菜、私房菜……还有近年来特受年轻一族喜爱的烤鱼、烤肉、烤翅、烤串、铁板烧……各种地域与风格的餐饮都在北京“盘旋”着,将“行业老大”的位置“击鼓传花”。如果说在莫斯科餐厅“名声显赫”的时代,一个“骄子”还能够“统治”十年或者数年的话,20世纪90年代以后,“行业老大”的位置更换频率就开始加快,有的也许几个月或者更短就匆匆而去,被后来者取代。人们的饮食习惯由原来的饱餐型明显地向营养型、新鲜型、简便型转变。

“物转星移知几度”,我们从单调的社会走来,单纯的色调和政治倾向所造成的莫斯科餐厅的地位,是永远无法再现的历史。而现在餐饮界的中西餐饮大聚会,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多元化和繁荣时代的来临。小小餐桌透视出一个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许一个社会的餐饮状况,也反映出一个社会的状况。

吃是为了活着,还是活着是为了吃

莫里哀最早提出吃是为了活着、还是活着为了吃这个命题。吃是个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而且每天都有三次机会,这在人的一生中可是个很大的比例。北京有句老话,叫“一口京腔,两句二黄,三餐佳肴,四季衣裳……”北京的吃,全世界都有名气。北京烤鸭、北京涮羊肉、北京烤肉、火锅、谭家菜、全素斋等都赫赫有名。而像艾窝窝、豌豆黄、杏仁豆腐、莲子羹、凉粉、懒龙、冰板、驴打滚、三不沾、麻豆腐等等都是老北京的名小吃。隆福寺、东安市场等都是北京“谈吃”无法回避的地方。北京的餐饮文化,长久、耐品而又代代推陈出新。

在“文革”时期,莫斯科餐厅聚拢了一代人的目光。俄式正餐由许多道菜组成,搭配得当,主次分明,没有过度的铺张和炫耀。鱼子酱、红菜汤、肉饼、牛排、烤鸡,还有西红柿、柠檬和黄油面包……不知道从何时人们爱称它为“老莫”,也许就因为叫起来亲切。改革开放初期,在北京崇文门十字路口附近,开了一家马克西姆西餐厅。老板据说是一个最早的涉外婚姻的女子,最早引进西餐,使得这里引来类似于对外面世界一般的惊喜关注。20世纪80年代中期,火锅开始走红大街小巷,一些个体餐馆也开始出现,北京的餐饮界出现了竞争的局面。南北的火锅大战和“皆涮”成为那个时代的风景。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南方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而粤菜借东风“北伐”,也成为时尚。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粤菜,也终于进京和川鲁菜系一较高低。此时,境外快餐开始虎视眈眈中国市场,先是肯德基在北京前门开了一家试探性的分店,随之加州牛肉面全市“总动员”,开了许多连锁,麦当劳也在王府井十字路口边开设了第一家分店,昭示了洋快餐黄金时代的来临。北京的红高粱等中式快餐进行“快速反击”,却“功败垂成”。

此后,香港美食城借助自己的“名字”优势,领一时风骚;明珠海鲜以独特的个性和定位火爆一时;阿静粤菜曾凭借当时的广告密集度家喻户晓。再后来就是顺峰肥牛、烧鹅仔、黎昌海鲜等扫荡北京餐饮界时代的来临……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北京的餐饮市场“百花齐放”。洋快餐除了肯德基和麦当劳,还有必胜客、艾德熊、罗杰斯;大众化的家常菜华天饮食、天外天、马兰拉面、郭林家常菜、大鸭梨、小肥羊、九头鸟、小土豆遍地开花;羊蝎子、酸菜鱼、麻辣小龙虾、麻辣烫、肥牛火锅、炒田螺等先后成为招牌菜,也是青年人去餐馆的首选。而一些讲究文化味道的餐馆也陆续登台,餐厅的名字也是从典籍中“挖掘”出来的,比如天坛东门的咸亨酒店、柳芳南里的荷塘月色,后海南岸的孔乙己餐厅,中山公园里的来今雨轩、霄云路的鹿港小镇、北小街的楼外楼……

“几度东风吹换世”。北京的餐饮界从遥远走来,各种菜系也越来越令我们眼花缭乱。

时尚晴雨表

东直门内的簋街在北京的餐饮历史上具有重要位置,显示的是餐饮界从“游击作战”恶性竞争走向“集团群体作战”。

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条从东直门到北新桥只有1 400多米长的大街,是北京最早开设24 h营业的食街,而且许多饭馆扎堆般地形成了规模,买卖都很火爆。由于夜晚时生意越来越好,这里被戏称“鬼街”,听来不雅,有人就想出来“簋”这个同音字。“簋”是中国古代一种圆口的、有两耳的食物容器。此后“簋街”名声越来越大,而东直门内大街这个正式的名字却被人们遗忘了。羊蝎子、麻辣烫、麻辣小龙虾、炒田螺、火锅等都是这条大街的当家菜,盛夏时节,整个一条街都是摆放在街边露天的消夏饭桌,也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时尚,让北京人感受到了南方热闹的大排档宵夜生活。

另一条在整个中国都颇为著名的大街,是三里屯酒吧一条街。西餐、饮料、音乐是这条酒吧街的秘密武器。晚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灯火辉煌、音乐漂浮,让这里似乎有些身处异国他乡的感觉。随处晃动的外国人的身影,也让这里成为了北京的一道风景。

除了三里屯酒吧街,北京大学南门、西苑饭店南侧等处的酒吧街也很成气候。以后崛起的还有什刹海、酒仙桥、驼房营、大山子这些远离中心城区的地方。什刹海是“都市中的闹市”,蜂拥着时尚的新人类,晒太阳、泡吧、吃饭、休闲,酒吧和饭馆一时剧增。

青年人钟爱的饮食习惯,也是一个时尚的晴雨表。恋人小聚,服务生递过来单子,写满红粉佳人、蓝色情怀、假日温馨等五花八门的饮料名字,女友会笑着说“随便”,而服务生也就顺从地端上两杯薄荷奶茶;点菜她也会说“随便”,端上来的便是笋、黑木耳、蘑菇、油条、黄豆、虾仁切成丁、片、块。一些瞄准爱美女性的餐馆,便打出了水果大餐的招牌菜,而且这类餐馆还风起云涌地出现了。在普通餐馆里,我们随便都可以找几道营养丰富、口味鲜美、品性精良的水果大菜,除了水果沙拉,还有凤梨海鲜船、五彩洋桃炒肝尖、香橙牛仔骨、香芒银鳕鱼、椰肉炒驼峰、草莓银鳕鱼、奇异果炒牛肉、香芒鲜虾球、椰盅炖银耳……这些菜名,仅仅是听都是够馋人的。在工人体育场、新街口、中关村等地方,有许多这样以水果大餐为主打的餐馆。这些水果大餐,据说不仅保持了原有的营养,老板们还根据阴阳五行学说,对水果进行了新一轮的“开发”。

吃是寻找感觉的方式

对于有些青年人来说,“吃”本身已经成为一种寻找感觉的方式,要吃出创意、感觉、情调、新意和气氛。于是,这些饮食男女每天绞尽脑汁看报纸,或者四处溜达和打听,牵着对方的手满大街扫描有吸引力的餐馆,恨不得把全北京最时尚的餐馆和酒吧,都轮流转上一圈。整个餐厅只有一张桌子的“二人世界”、提前一个月订桌的“厉家菜”、满北京独此一家的“番茄火锅”……全城有趣的个性餐厅里,满满当当坐的都是双双对对。法国菜、意大利菜、泰国菜、土耳其菜,越难找的东西卖得越好。

鸡翅照样还得火。至于其他还会火什么就不知道了。是好东西,总会一直火下去,如果被市场检验觉得不行的,比如掉渣饼,这不马上就被淘汰了?掉渣饼最火的时候,据说全北京掉渣饼店超过500家。那时候,全球餐饮连锁巨头肯德基在北京的数量刚过百家,麦当劳还不到百家,而按掉渣饼经营者的计算,500家店如果都想生存下来,北京人一天需吃掉25万个掉渣饼,这显然高估了京城百姓的胃。如果想开店,首先得保证东西好,东西好的话,多长时间也有人吃。就像宫保鸡丁,人们都觉得俗了,可是凡是到峨嵋酒家吃饭的人,每桌都点一个。反正现在人们吃东西的心态就是,不怕贵,但东西一定要好。不好吃的,再便宜也没戏。

现在,传统三代同堂式的大家庭逐渐解体,2人或者3人组成的小家庭逐渐成为餐饮消费的主要单位。无论是在家还是外出就餐,其方式都因为人数、格局的不同,再加上城市扩张导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一桌菜十个盘子八个碗,今天大概只有在婚宴上才能看到。无论中餐还是西餐,百元左右、荤素搭配的套餐式快速餐饮,已经成为大家日常餐饮消费的主要模式。

再说食材。20世纪80年代,人们选择有限,本地传统食材几乎是唯一选择。朋友聚会,某个海归若是拿出一瓶国外带回来的鱼子酱,还是能够引起小小的轰动。如若宴请或聚会,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大排档无一例外地成为全国流行之选。那个时候的大排档,不是今天廉价的、平民化的去处,而是有钱有闲阶层才能享受的畅快美食。那时的广东,请客吃蝙蝠、穿山甲、猴子、老鼠或者蟒蛇,才显得有地位,生猛海鲜亦成为高级食材。转折发生在2003年非典之后。人们从大鱼大肉、爱吃野味转而吃家常菜,有机蔬菜、粗粮开始蓬勃发展。许多人都是每个月至少吃一次粗粮,平常若是和朋友在外吃饭,一周至少两次“轻食”——只点一个小凉菜、一份蔬菜和一份点心。近几年上餐馆时髦的是点野菜、野山菌,市场上带“土”的吆喝声日渐多了起来,什么河里的小鲫鱼啦,自家种的小尖椒啦,山里的小鸡啦,都成了味美价高的抢手货。

在吃腻了大鱼大肉、珍禽海鲜之后,回过头来却发现素食也是一种美味。一些斋菜突破了传统素食的制作方法,用植物原料制作出模仿荤菜类名菜的“仿荤菜”。色、香、味均可与荤菜媲美,迎合了人们“久食肥腻思素味”的心理……

大排档让位,私房菜上场;煤气罐让位,整体厨房上场;白米饭让位,窝窝头上场……30年来,从最早的吃饱到吃好、吃新奇,到吃健康,北京人餐饮的小舞台,折射着时代的前进……

作者:祁建

上一篇:社会政策论文范文下一篇:国际投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