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精神文化论文

2022-04-15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民在物质生活改善后,对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因此,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之一。尤其是,国家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及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村精神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村精神文化论文 篇1:

文化遗产在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浅析

摘要: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历久弥新,具有独特的魅力,本文列举了几种平潭特色文化遗产,分析了文化遺产在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中的政治、经济、素材载体等作用,并对文化遗产的积极利用发出了号召。

关键词:文化遗产;平潭;农村;精神文化;农村文明

在人类社会中,文化遗产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的财富遗存,是人们改造自然下的重要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中国,一个历史渊源悠久、内涵厚重的国家。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文化遗产展现出她独特的魅力。

在广阔的农村,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通过他们的双手和智慧,不断创造和积累,形成的独特的文化遗产。如文学、音乐、舞蹈、曲艺等多样的独特的文化形态。平潭——一颗璀璨的海西明珠,她同样也沉淀着属于她独特存在的文化遗产。如:入选《福建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传统舞蹈类节目——藤牌操;有着“碗礁一号”等著名的水下文化遗产;更有《汉宫梦》、《天鹅宴》、《御前侍医》优秀闽剧作品等。显而易见,平潭的文化遗产相当丰富。这些文化遗产作为历史信息承载者,见证着平潭发展的历史。在建设平潭过程中保护和利用好它们,不仅能促进平潭文化事业的起步和发展,还促进平潭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更能进一步加强平潭与台湾间的经济文化往来和合作。

我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针对我国未来发展所提出的新农村建设,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建设过程中,文化遗产在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一、文化遗产在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政治作用

文化遗产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根基,她沉淀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传承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精神。具有着较强的渗透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她源于本土,体现了本土人们对于自然、社会的理解,反映本土的文化、经济的发展历史和审美观念。因此,文化遗产应该传承和发扬下去,具有一定的政治作用。

文化遗产是团结凝聚广大农民群众的重要纽带。蕴涵着团结、和谐、融洽、幸福的文化因素,是鼓舞人心,陶冶情操的精神载体。如:藤牌操舞,此舞源于戚继光在浙江、福建抗倭时创立的鸳鸯阵藤牌操。明末清初,郑成功部属驻军平潭,常操练藤牌军,也传教乡勇,由此逐渐演变成民间健身活动。藤牌操舞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对农民的心理和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道德风尚、价值取向,发挥著政治教育作用。

二、文化遗产为农村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资源

平潭的乡镇大多都设有“文化站”,属于海峡西岸经济区政治、经济、文化、科研中心,主要经营文化市场管理,同时旨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春播夏耕,秋收冬藏”的季节耕作方式,仍然是现代农村的主要劳动特点。然而,人们在劳作之余,追求精神的娱悦享受、身心的休闲调适,成为他们的业余本能需求,因而各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也应运而生。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自然成为他们就地取材的不竭宝贵素材。

1.唱腔表演类如“评话”,“十番音乐”,笙歌互奏,乐韵悠扬,一派升平景象。

2.文化空间类如元宵节“灯牌蛇”,人们起愿祈福,憧憬美好未来。

3.舞蹈表演类如“藤牌操”,强身健体,弘扬文化。

上述这些,都成为开展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农村闲暇文化的典型。提高了农民群众对文化参与的积极性,农村文化活动的参与率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加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普及,是文化遗产成为真正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有助于推动农村文化建设。

三、文化遗产在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经济作用

随着时间的沉淀,一些优秀的文化遗产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产业,有助于推动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有助于文化的对外宣传,提高当地的知名度、美誉度。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求,大力推动平潭在对台交流合作中先行先试。平潭迎来了新时代赋予的机遇和挑战,主动把贴着平潭标签特色的文化遗产展示在世界面前的任务刻不容缓。

平潭素有“东方马尔代夫”之称,有着着优越的矿石、生物等自然资源,为发展国际旅游岛提供着丰厚的条件。如广为流传的石牌洋景区的“哑巴皇帝”的传说;千奇百怪的贝壳工艺品;“时来运转”、“八珍炒糕”等传统风味美食等,全面地展示着平潭文明的文化因子。不仅向世界展示了平潭,而且给平潭人民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客观地保护、发展了文化遗产,使之永葆活力。

由此可见,文化遗产在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中,她的内在意识形态通过特定的物质载体外化彰显为文化艺术价值,促进农村文明建设功不可没。她对当前我国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我们应当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文化遗产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作出贡献。

作者:林永善

农村精神文化论文 篇2:

无极县农村精神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民在物质生活改善后,对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因此,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之一。尤其是,国家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及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针对无极县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笔者进行了走访调研。

一、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无极县农村精神文化建设通过抓教育、抓活动、抓示范,把创建工作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素质、切实解决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紧密结合,使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提高,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

无极县开展了一系列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使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日趋丰富:

一是加速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善爱文化小院”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为广大农村百姓提供了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文化渠道。二是广泛开展“善行无极·爱无极限”主题实践活动、推进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大力弘扬了“互助、诚信、敬业、孝敬”新风,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道德素质。三是积极开展公益广告创建,在县城显要位置、重要路段创建以无极剪纸、野风艺术部落等有无极特色的善爱公益广告作品近万平米。四是扎实开展了“道德规范进万家”、“婚育新风进万家”、“文明村镇”等系列创建活动,组织开展了“快乐无极限·百姓大舞台”活动的评选等,推动了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现实要求,更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经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洗礼,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方面还不完善,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主要表现是:

(一)少数基层干部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目前,一些乡镇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精神文明建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有的基层干部过于追求“GDP”效益,轻精神文明建设,忽视对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在干部队伍建设、设备资金投入等方面,偏重经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从而忽视了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特别是有的基层干部往往认为在自己任职的期间出政绩,主要是搞基础设施建设,比如筑一条路或修一座桥,政绩实实在在的摆在那,而抓精神文明建设,费了力气成效难以评估。

(二)文化经费投入不足,陣地建设比较薄弱

目前,乡村两级财政比较困难,无法筹集到财政资金建设文化阵地,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尤其是经济和基础设施较落后的乡镇,大多缺乏文化设施,一些原本已经建设起来的文化设施,也因缺乏足够的资金,没有很好的保养和管理,无法发挥作用。一些农村活动场所、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利用率不高,使得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缺乏相应的载体,不能满足农村百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宣传文化队伍匮乏,活动主体缺乏

农村基层抓精神文化建设的队伍较弱,经费不足,导致工作难以开展。从全县来看,除县城和各乡镇(中心社区)设有文化专职工作者以外,全县各村委会基本无文化专职人员,即便有,工作能力及组织协调等能力也较低,这使得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等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在农村,随着大量劳动力外出,家里剩下的大部分是老人、小孩和病残人员,使农村文化活动失去主体,农村文化活动因此受到影响。农村文艺队能常年开展活动的只有一半,乘下的一半只能在春节等节日期间临时组织一些节目,不能满足农村的日常文化需求。

(四)思想观念不正,陈规陋习有所抬头

近些年,无极县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发展,大多数农民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又从温饱走向了富裕。然而,在物质生活富裕的同时,一些地方的农民腰包鼓起来了,脑子却空空如此,部分人丢弃了集体主义、艰苦朴素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缺乏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追求。许多消极腐败的东西开始滋生,如聚众赌博、封建迷信等,导致红、白喜事讲排场,大操大办,形成了一种对老人重葬轻养等风气。这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社会风气,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向上发展。

三、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贫乏单调的精神文化生活,使部分农村居民精神空虚、思想退化,既阻碍了农村居民综合素质的提升,也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科技文化水平,可以更好的引导他们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去,也是实现无极县“城乡一体化”目标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应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切实改善当前现状。针对调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农民素质

针对当前一些农村百姓价值取向错位、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是非观念模糊等问题,我们要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核心,以深入开展“善行无极、爱无极限”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在村民中大力开展“刹三风、树三德”活动,坚决刹住封建迷信风、赌博风、大操大办风,树立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破除当前农村存在的不良习俗和社会风气,积极传播现代文明信息和思想观念,切实提高农民素质。

(二)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丰富农民生活

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加大乡镇文化站、农村善爱文化小院、农家书屋、图书室、阅报栏等文化阵地建设力度,逐步建立起乡镇、村、农户三位一体的文化服务网络,配套科普书籍、健身器材和文化设施,让群众忙时有用处、闲时有去处。积极开展“文化育县”工作,传承“书画剪纸艺术、特色饮食、皮贴画、牛皮画”等民俗文化,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无极剪纸、吹歌、七汲全羊制作技艺、无极饴铬制作技艺、无极刘琨故事传说),充分挖掘历史文化(两汉甄氏文化,郭允礼勤廉文化,人民英雄李狄三及郭庄民兵营红色基地)、现代文化(野风艺术聚落文化产业基地项目)以及文化市场宝藏,不断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加强农村文化人才的培养

要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有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是关键。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农民开展好文化工作,加强对基层文化骨干的培训和指导,扶持培养一批民间文艺骨干,培育壮大农民演出团体,鼓励指导他们创作出紧扣时代发展脉搏、紧贴农村生活实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剧本、段子,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

(四)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繁荣农村文化

文化部门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和器材,用于支持农村的文化事业;各级财政部门要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县、乡、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有效、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可以引导社会资源进入农村文化建设领域,保障农村文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

(五)把基层文化建设成效纳入官员的考核当中

基层官员往往过于追求政绩,将地方经济发展放在首位,从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如文化的发展,我们对官员的考核也常以经济建设为主要内容。为了科学发展,我们应该将基层文化建设与地方官员的政绩与前途挂钩,督促和激励政府及其官员对文化改革发展的高度重视,成为农村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推动力。

作者:苌静 牛海军

农村精神文化论文 篇3: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状况与需求调查研究

摘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根本逢径。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从根本上打通致富门路,最终实现文化富民和社会全面和谐的目标。因此,研究农村问题是当今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之一。从农民的需求出发,分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因素,力求为政策的制定、更好建设农村精神文明提供相应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1 研究背景

文化部曾提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条件。基层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建设体现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基层文化。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在提高群众文化层次和政治素质的作用不可忽视。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构建起与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生活方式,使经济的发展植根于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深厚基础上,其中心环节是提高人的素质,离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不可思议的。

经过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各级财政部关心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在取得不少成就的同时,目前我国基层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总体上仍是个薄弱环节,严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总体上还不相适应。文化不能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这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文化滞差”现象。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也不例外,基层文化建设更是当今文化事业链带中的薄弱环节。在部分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生活还很贫乏。而且,文化的真空地带是没有的,健康的文化活动开展不起来,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就会在这里徘徊。文化式微,则经济不兴,扼住当地社会的发展命脉。法轮功曾在全国各地传播、漫延,给社会、给人民造成极大危害,许多无辜的生命成为法轮功的牺牲品。这一桩桩惨痛的教训都说明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不去占领阵地,反动的、迷信的、腐朽的文化就会乘虚而人。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2 研究方法和假设

本次调查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调查问卷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在五个地点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76份,从中抽取100份进行统计与分析,调查范围为四省市部分农村,部分资料来自于村民讲述、官方资料等。

3 影响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因素分析

从问卷反映的问题看,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民文化活动和文化内容相对贫乏,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体制以及文化机制不顺不活,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等问题。农村文化建设相对落后的现状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也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要求。

一直以来,基层党委、政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活跃农村文化,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与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相比较,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4 中央和地方领导政策与其具体实施对精神文明建设影响分析

(1)有关职能部门对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研究不够。农民文化消费群体结构、消费观念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但文化部门对农民文化需求的研究却显得滞后。大部分地方只是在年节期间开展一些活动,完成上级布置下来的任务。群众参与率低。

(2)各级对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升华。由于某些领导往往只重视“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的考核和拥有一票否决权的工作,不少地方领导对于农民文化需求状况认识不足,存有偏见,认为农民文化需求不高,文化工作、农民文化艺人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

(3)投入不足导致农村文化阵地脆弱。中央关于“各级政府的文化投入不低于财政支出的1%”的规定难以落实,造成农村文化事业严重“贫血”。曾经深受农民欢迎的农村广播系统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绝大多数已经瓦解,个别村广播虽然存在,但也基本上是“聋子的耳朵”。

5 乡镇自身对精神文明建设影响分析

(1)乡镇文化专干“不专”,农村“艺人”得不到发挥,影响工作效果。乡镇文化站是最基层的文化事业单位,但缺乏相应的人员编制和经费预算,工资待遇和工作经费得不到妥善解决。由于乡镇机构改革,人员精简,文化专干不专职,农村文化艺人得不到培养和发挥,在精力上、时间上都不能有效地投入到文化工作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组织指导,农村文化工作有进一步萎缩的可能。

(2)农民的文化自觉性不强。

平日里农民除了看电视,少有其它文化娱乐活动,缺少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不良文化抬头并滋生蔓延,传统陋习根深蒂固,农村不和谐因素增加。一方面由于文化生活缺乏,现阶段一些农民以打对调、赌牌、喝酒打发日子,给农村带来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愚昧迷信活动抬头。有些农民则求神拜佛,热衷于封建迷信活动,腐朽思想蔓延。

6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6.1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应坚持的原则

农村文化建设具有公益性和服务性特点,应坚持以下原则:(1)服务农村原则。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把服从、服务于发展农村经济的“第一要务”作为基准点。(2)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出发,切不可搞“一刀切”。(3)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精神文化生产的第一目的是追求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要大力宣传和扶持具有较强思想性和较高审美价值、社会效益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坚决取缔思想性和审美价值差、社会效益不好的精神文化产品。(4)创新原则。农村形式的发展快速多变。新科技成果不断介入生产、工作领域。文化互相渗透,外来文化和城市文化不断深入农村,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社会结构在发展变化,坚持创新原则十分必要。

6.2 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要有适应农村文化需求的政策和规划导向

当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反映农民生活,为农民所喜爱的文化艺术产品少之又少。有关部门应该制定优惠政策,对从事此类文艺产品生产的予以必要的倾斜,如对在农村进行演出的团体,或以农民为服务对象的文艺作品生产在税收方面给予减免。同时,通过奖项设定等调控手段,如通过评选“当代农民最喜爱的歌曲、电视剧、艺术家”等活动,鼓励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每年开展几次农村文艺的调演。

6.3 改革和调整乡镇文化管理体制,扩大行政村文化机构职能的设立

必须尊重和适应农民文化需求的新变化,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健全文化市场体系,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要转变文化工作仅仅依靠宣传文化部门来办的观念,积极引导科技、教育、卫生、广播、政法等部门广泛参与基层文化建设活动。要改变文化活动单纯搞娱乐的做法,将知识性、教育性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举办科技讲座、科普展览、田头恳谈、道德论坛、法制讲座、实用技术培训等多种新颖有效的形式,改单向灌输为互动参与,牢牢吸引农民。

6.4 调整投资方向,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当前,发展农村文化的主要责任是县、乡、村三级。但大多数县、乡目前基本上是“吃财政饭”。期待中央和省级政府能研究如何在现有的财税体制下,通过必要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转移支付”解决农村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有计划地办一些农民真正得实惠的文化项目。在资金分配上,对到农村演出场次达一定数量的演艺团体实行以奖代拨,避免撒胡椒面的做法。

6.5 建设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

农村各种文艺骨干和基层文艺表演团体是繁荣广大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维持着最基层的文化演出市场。因此,一要切实加强对乡、村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稳定和发展专兼结合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造就更多更优秀的文艺骨干力量,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巩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二要大力发展壮大农村基层文艺表演团体,这是繁荣广大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要积极贯彻落实文化部关于发展壮大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有关政策措施,大力支持、扶持农村各种民间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发展,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文化表演话动,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三要稳定和充实农村文化工作队伍,着力培养文化人才,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文化机构工作。切实帮助和解决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逐步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和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

6.6 加强引导。培育农民的文化自觉

随着农村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农民在文化需求方面也产生巨大变化,政府应与时俱进地改变相关政策,积极引导农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主体,才能更好地创造出更多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形式,最大限度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针对农民生产生活的特点,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时间,结合实际、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及节令假日特色,并为群众喜闻乐见,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基层文化恬动。组织开展庭院文化和民间体育、艺术比赛,引导、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讴歌农村巨大变化、反映农民真实生活和情感,深受广大农民喜爱的文艺作品来。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支持农民群众兴办农民书社、农村文化沙龙等群众组织,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农民自办文化的健康发展。大力普及科技知识,引导农民认清封建迷信的实质和危害,抵制各种封建迷信活动,积极引导、民办公助、税收优惠、培训骨干、表彰奖励等方式,促进农民自办文化的健康发展。

 6.7 鼓励社会力量兴建农村公益文化设施和提供文化服务

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投入。各级政府应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或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逐渐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的新体制。

7 结语

在这次实地调查中,我们几个成员深刻地感受到目前我国农村精神文化的建设的滞后,感受到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缺乏,感受到他们对充实生活的渴望。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刻不容缓!同时我们相信,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随着政府的足够重视以及农民自身的努力,农村的精神文化面貌将会焕然一新!

参考文献 [1]程贵铭,朱启臻.当代农民社会心理研克[M].北京:首都师范大擘出版社,2007.

[2]康来云.中国农民价值现变琏[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陈 娜 皮 庆

上一篇:中医理论美学论文下一篇:高校体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