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案例教学的国际金融论文

2022-04-22

摘要在对重庆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国际结算》课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和实践基础上,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以资源为核心、以多种手段为纽带”的思路下,提出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多维互动”教学模式,阐述了该模式的知识能力互动、学生之间互动、课内课外互动、教师学生互动和教学考核互动等主要运作措施,并对该模式的保障措施进行了简要分析。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基于案例教学的国际金融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于案例教学的国际金融论文 篇1:

基于CDIO理念的高职软件专业仿真实训平台的建设

摘 要:在我国软件行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解决软件企业用人需求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之间的错位问题是高职院校软件专业办学的迫切任务。对建立基于CDIO理念的校内软件仿真实训平台的必要性、作用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基于CDIO理念的校内软件仿真实训平台的思路和目标。

关键词:CDIO;高职院校;软件专业;仿真实训平台

作者简介:朱作付(1968-),男,江苏徐州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软件工程等。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2010立项研究课题“软件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实训平台建设研究”(编号:jzw59011070)前期成果。

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职业教育质量,教育部先后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等文件。这些文件的先后颁发,反映了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认识的变化,反映了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变化。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国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理论知识为课程内容主体;按学科分类划分课程门类;以理论知识为学习起点;按知识本身的逻辑组织课程内容以课堂学习为主要的学习形式;以书面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等几个方面。这种状况有悖于职教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的,违反职教规律并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构建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和实践实训体系已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所认同,但实训、实践安排难,实训基地建设条件欠缺已成为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软肋”,而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类专业表现尤为突出。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工程教育模式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实验中探寻知识,通过个人独立开展项目设计、资料查询、实验探索、最后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提升。因此构建基于CDIO理念的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仿真实训平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基于CDIO理念的高職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校内仿真实训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软件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矛盾迫使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校内实训平台建设。根据科尔尼咨询公司的《大连软件产业调查》报告显示,28%的软件企业因找不到相应的人才而出现职位空缺,73%的软件企业因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放弃了相应的市场。另一方面,2006-2007年,国家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只有33%。软件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脱节现象非常明显,高职院校培养的软件人才并不能尽如人意,企业需要的是操作能力强、能够快速适应岗位需求并有发展后劲的高技能人才,而高职院校仍然沿用以学科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必要的具备真实企业氛围的实践实训平台,培养的人才没有准确的职业岗位定位,缺乏就业能力。而软件专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我们无法像传统产业那样在企业开展开展专业技能的实践,所以建设基于CDIO理念的“做中学”校内实训平台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我国软件行业的发展现状促使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基于CDIO理念的校内实训平台的建设。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软件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智力密集、资金密集的快速发展的朝阳产业,受到国内外投资资本的青睐,特别是从事软件服务外包、嵌入式软件、网络游戏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的软件企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潜在市场。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软件行业大力拓展国内市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总体保持平稳运行态势,产业规模继续扩大,结构和布局不断调整,行业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推动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我国软件产业2009年完成软件业务收入9513亿元,同比增长25.6%,预计2010年我国软件产业增速保持25%左右。

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软件发展空加大,增速快,能够吸纳大量的软件从业人员,这将对软件专业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进作用,也为软件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平台。另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尽管我国的软件企业发展迅速,但大多规模较小,民营企业多,因此无法为众多的高职院校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的条件。从企业自身发展来说,软件类企业需要使用人才去完成产品开发设计,而不可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上。所以,不断改善实训、实习条件,积极探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新途径,不断提高学校教学和企业需求的耦合度,提高软件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是高职院校软件专业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建设基于CDIO理念的“做中学”校内实训平台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将来进入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按照CDIO的理念,“做中学”并非一定要到工厂才能完成,而且软件产业自身的特点也不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引入工程职场环境,并不意味着把工厂搬到学校里来。工程职场环境不是指它的物理环境,而是强调它的特征,它的文化特征。也就是说建立校内仿真工厂需要提供给学生这样的真实环境:给市场提供完整的产品服务;持续创新和改进;着重问题的解决;团队合作;有效沟通;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把事情做成。这与我们学校的文化特征对比实际上是有很大区别的。

所以,建设基于CDIO理念的校内实训平台重点在于营造环境、引进工程项目,引入真实的职场环境。只有结合工程实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仿真实训平台的作用分析

(一)建立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仿真实训平台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有效途径。建立基于CDIO理念的校内软件仿真实训平台,能够在企业和学校间构建起一个平台。软件仿真实训平台是营造一种校内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也是“学校+企业模式”的共生载体,它的建立是按照工作岗位、职业特点设置,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任务为切入点,在校内呈现一种“真实存在”和“现场实践”的状态。让学生通过“做中学”,了解具体工作任务和运作流程,从而实现专业技能的沉淀和职业修养素质的培养。

(二)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仿真实训平台的建立能够培养学生的工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由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特点决定了软件仿真实训平台是一个仿真的软件工厂,由于其工作环境的建设要按照符合软件开的要求进行,对场地的要求,办公室的布置,机房的装修等等要结合软件开发过程的工作方式,使学生感觉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其行为就有别于原来单纯的课堂教学,有助于通过行为形成意识,通过意识转变思想,通过思想体现价值理念。让学生在学校就明白工作是什么,什么是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同时掌握一个岗位群的技术,胜任至少1-2个岗位的要求和职责,为学生提供快速成长的平台。

(三)在软件设计开发仿真实训项目的引导下,实现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CDIO标准要求之一是集成化课程体系建设。在能力大纲确定以后,要把课程设计做集成化的设计,一体化课程体系是CDIO的模式,这和左边我们传统模式的学科导向,是完全不一样的理念。在高职院校,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建设,就是要把职场的工作梳理出典型工作过程,然后把学科穿插进来做关联,形成课程和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所以,通过软件仿真实训平台的建立全面带动软件技术专业群实现“工学交替”、“学做合一”、“边工边学”教学模式。全面引领专业课程开展“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以项目带动教学、以项目检验教学,整体上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CDIO标准9是教师的CDIO能力的培养。我们的老师大多都很封闭,从学校门到学校门,高学历、高学位,大多数没有在产业界做过一天工程师,而他们却肩负着培养工程师的责任。要改变老师的这种素质,我们必须加强对教师教学法的训练。

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仿真实训平台建成后,专业群学生能够进行真实仿真环境下的软件设计开发和软件测试实训,使学生的软件设计开发与测试能力得到较大提高,为顶岗实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形成“工学交替”、“学做合一”、“边工边学”,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此外,教师在完成教学、实训任务的同时,又能通过开展一些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可以面向企业积极开展应用性的横向课题研究,师生共同完成科研项目或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从而增强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仿真实训平台的建设思路

在CDIO的12條标准中,工程实践场所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实践场所和其他学习环境怎样支持学生动手和直接经验的学习?学生有多大机会在现代工程软件和实验室内发展其从事产品开发?如何实现在过程和系统建构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实践场所是否以学生为中心、方便、易进入并易于交流?等等问题是我们传统实验室无法解决的。

(一)硬件技术平台建设。校内软件仿真实训平台的建设应本着力行节约、够用为度、真实有效的原则,在现有的软件技术专业实训条件基础上,通过添置必要的设备,按照软件企业的生产管理要求,设立“软件设计实训中心”、“软件开发实训中心”、“网络管理中心”、“多媒体实训中心”、“软件测试中心”及“软件工程中心”,形成软件实训平台的合理布局。硬件平台建设的基本原则可以采用当前流行的配置标准,不追求过高的配置。

在软件开发时,以8人为一开发小组,每台计算机使用网线连接一层交换机,用于日常的程序版本控制和数据备份。一个项日开发完成之后,将数据库系统、所有的源码和文档备份到台式服务器中。配备的3台2层交换机用于日常的教学实验。

(二)软件技术平台配置。软件技术平台的投入要立足于目前的主流开发平台,使学生在开发过程中掌握主流软件开发平台的使用方法,为今后走向相关工作岗位打好基础。一般应具有如下软件平台:

1.操作系统软件:Microsoft Vista, Microsoft WindowsSP2, Microsoft WindowsServer2003;

2.网络数据库系统软件:Microsoft SQL Server2005;

3.程序设计软件:Microsoft Visual Studio.NET 2008;

4.开发工具软件:IBM Rational Rose Developer

5.测试实验工具软件:Rational Test Manager,Rational Robot;

6.J2EE应用服务器软件:IBM Web Sphere应用服务器高级版;

7.程序设计软件:Jbuilder2006/Jbuilder X, Eclipse3.2.1,J2EESDKI.4, J2SE1.6。

(三)工作环境的建立。软件仿真实训平台必须建立企业管理机制,选定项目经理,发布任务,按照企业工作流程来实施,让学生完成个人的角色转换。工作环境的建立要达到如下目的:

1.提高学生对岗位的感性认识。

2.让学生参与项目过程,实现由浅入深的工作层次。

3.让学生熟悉企业工作规范与管理制度,了解企业过程与考核流程。

四、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仿真实训平台的建设目标

软件仿真实训平台的建设,是在现有的软件技术专业实训条件基础上,将课程中开设的实训整合为突出单元能力和技能培养的实训项目,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学做耦合,紧密围绕实训体系的综合改革,通过建设软件仿真实训平台构建校内真实仿真型生产实训及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实训教学体系。积极引进软件企业的真实企业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建立一套学生仿真实训、顶岗实习;师资校企合作、岗位互换的产学结合运行机制,建成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软件设计开发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校内软件生产型实训基地。

五、结束语

在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中,结合软件行业本身的特点,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仿真实训平台的建设能够在校内实现软件技术专业办学的真环境、真项目、真产品、低成本和高效益的目标。实训平台的建设能够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实习场所,并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模拟工作岗位,让学生在毕业前充分了解软件企业的业务流程,并通过实训平台的实践真正认识自己,为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奠定基础。建设基于CDIO理念的校内软件仿真实训平台是软件技术专业改变办学模式,贴近市场,贴近企业,贴近生产,办出专业特色的有效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中国软件行业分析报告[Z].2010(2).

[2]周凯,潘毅.基于工学结合的校内软件仿真实训工厂建设[J].硅谷,2009(4).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2).

[4]查建中.工程教育改革整体战略及“做中学”的CDIO模式,第五届电子电气课程报告论坛上的报告[Z].2010(05).

责任编辑 颜小兵

作者:朱作付

基于案例教学的国际金融论文 篇2: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在对重庆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国际结算》课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和实践基础上,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以资源为核心、以多种手段为纽带”的思路下,提出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 “自主+多维互动”教学模式,阐述了该模式的知识能力互动、学生之间互动、课内课外互动、教师学生互动和教学考核互动等主要运作措施,并对该模式的保障措施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网络环境自主学习多维互动教学模式

1 教学模式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1)课程特点。《国际结算》是开放教育本科金融学专业的选修课,也是一门适应我国银行业与世界银行业接轨需要的课程。作为国际金融的一个分支,《国际结算》阐述的是国际间债权债务清偿的基本原理、方式、方法和技巧,有关的国际惯例及其发展。课程内容围绕多个国际惯例、规则和法律的条款规定展开,介绍在其指导下的实务做法。该门课程的特点是理论和实务并存,以实务操作为主。

(2)网络学习环境。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建成了连接市校和试点分校具有信息浏览、查询、文件下载、在线交流、邮件服务、BBS讨论、实时交互教学、视频点播、课件点播、网上图书馆等功能的局域网,安装了电大在线课程教学平台,可以及时快捷地提供《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说明、课程实施方案、IP课件、重难点辅导、电子教案、平时作业、自检自测等丰富的网上教学媒体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加上电大提供的其他印刷资料和音像资料,学生拥有了一个较为丰富的学习平台。

(3)设计理念。教学模式是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其相应的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的设计理念是教学模式构成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最终决定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的搭配关系。《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的设计理念是:现代教育思想强调以学为主,国际结算教学也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开放、自主、灵活、互动”的原则,即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通过“导学+助学+促学”,完成《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任务。

(4)构建思路。构建本课程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充分依靠市校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探索并构建基于网络环境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多维互动为手段”的本课程教学模式。

基于以上问题,对国际结算的教、学、辅导,可采取“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目的在于通过网络环境实现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知识和能力互动、课内与课外互动等多为互动,达到最佳的远程教学效果。

2 “自主+多维互动”教学模式设计的基本框架

在以往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深感需要讲的内容太多太细。不讲条款规定,实务讲解没有依据;详细讲述,难免枯燥无味且占用时间太多。实务讲解也同样存在,讲的过细则头绪繁多且课时不够,粗略带过又觉内容空洞,深恐学生学不到东西的问题。与此同时,学生也深感国际结算的难学。难在没有实践基础,仅凭空想象,总觉云里雾里,难在内容过多过细,重点把握不准,记忆也不长久、学完后的感觉是脑子满满的、空空的。而“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很好解决这些问题,其指导思想是把教学过程看作师与生、教与学双方互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方面都是活动主体,是活动的参与者和决定者,另一方面又互为主客体,在活动过程中互为对象;教学与学习都是活动过程的基本环节,如同硬币的两面,共同构成完整的活动过程。见下图: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 “自主+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设计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以资源为核心、以多种手段为纽带”,即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教师的帮助,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通过自主学习或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辅以多种手段而获得。

本模式各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

(1)针对实务性较强的课程特点,可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体会和巩固理论知识,并寻找到学习的乐趣,以此实现知识能力的互动。(2)根据当前国际结算实际,扩充案例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此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3)针对本课程规则多、内容细、学生听过就忘的现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电大系统各种资源,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检查为辅,以此实现课内课外的互动。(4)由于本课程存在内容较多且实务性极强的问题,学生理解会出现各种偏差。为此,教师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释疑解惑,以此实现教师学生的互动。

3 “自主+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3.1 实践教学——知识能力互动

实践教学模式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教育的手段和环节之一。实践教学模式并不是否认课堂教学的理论灌输,恰恰相反,是要跳出传统的重理论知识灌输、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思维模式,运用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形式,增强理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一,突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首先是教学内容要体现实践性。不仅要讲授该课程的基本内容,还要根据学生的要求开设一些专题性讲座。其次是教师的选择要体现实践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既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讲授理论知识,还要邀请一些实务界人士上讲堂,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切身实践来谈理论。再次是教学方式要体现实践性。除课堂讲授外,《国际结算》的理论教学可围绕教学主题组织学生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展开研讨,使学习过程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

第二,拓展实践教学的空间和渠道。电大系统拥有各种丰富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拓展学生《国际结算》教学的空间和渠道,是多方位促进电大教育成果、深化教学的有效途径。譬如利用多媒体开展实践教学,形象生动地演示教学内容,便能取得理论教学的最佳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留言板、电子邮件、资源栏目等扩充课程的实践效果。

第三、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针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组织和指导学生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又能反映教学主旨的社会实践和服务活动。选择和确定好实践项目,以学生实践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带着理论上的疑问到实务中去找答案,带着理论学习的成果到实务中接受检验。一方面可使学生在社会调查和服务等实践活动中深化对所学理论的认识,另一方面又实现了课堂和社会实践的有效对接。

3.2 案例研讨——学生之间互动

本课程使用的案例,是指在国际结算业务中,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可以作例子的事情。案例教学法就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教师对案例进行讲解,并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用以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踐能力的转变。案例研讨教学要能完成必须经过以下环节:

第一,准备阶段。此阶段要做的工作是:(1)要求学生对所要讲的内容进行预习,并仔细阅读为讲授内容提供的案例,以熟悉案例背景材料。(2)根据案例,将学生分组,让学生来扮演案例中的不同角色(如申请人、受益人、开证行、议付行),切身体验,当自己处于头绪纷繁的案例中,如何去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案。

第二,讨论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让学生站在各自扮演的“角色”,各抒己见,并要求对案例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进行因果分析。教师要不时提醒学生注意关键细节,以保证教学环节目标得以到达,即让学生通过对案例分析重视学科知识的钻研和学习,同时让学生尝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第三,教师总结。将学生讨论的内容汇总,给出正确的结论,将理论知识带到学生大脑中。

3.3 资源利用——课内课外互动

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上网查阅《国际结算》课程自学指南,明确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了解该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课程的学习资源,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以及自学思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利用多种教学媒体进行自主学习。如阅读文字教材、看音像资源,利用网上课程教学平台进行自主学习。

首先,教师在讲授此课程时,围绕主要讲授的内容,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将教学模块制做成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利用PPT、AUTHORWARE、PHOTOSHOP等要制作精良的教学课件,利用声音效果、图像效果、文字效果、颜色效果等,充分地展示该课程的全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次,教师要利用印刷媒體(教材、辅导书、形成考核册等)、音像媒体(教学录像、直播课堂等),网络媒体(网页、上传下载等)为学生提供翔实完备的课外学习资料,使学生在课后有机会让自己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巩固中去。

第三,为了达到课内外互动的效果,把课堂内外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师要利用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促学、助学和导学,比如利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把学生和教师的距离缩短到最小。另外教师要提供供学生课余学习的素材或者要求学生查找相关内容。

3.4 释疑解惑——教师学生互动

释疑解惑是指教师运用各种途径与学生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流,充分发挥交流工具的作用来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或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引导。在这一过程中:

首先,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小组协作学习的指导者和协调者,教师通过在线讨论、电子邮件、BBS、电话、QQ、MSN等手段来解决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掌握学习的重难点,引导和激发学生在网上查阅相关信息资料,指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其次,教师与学生开展广泛的课外交流,通过以上多种方式,随时交流思想、探讨问题,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给予及时指导,同时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

3.5 考核评价——教学考核互动

考核分三个环节。“自主+多维互动”教学模式中课程考核包括三项内容,即:自检自测、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

(1)自检自测。自检自测是学生通过课程自检自测题、网上测试、网上作业等,对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了解和评价的过程。通过自检自测,学生对学习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予以解决。学生除了利用中央电大的“电大在线”教学平台上的自检自测题进行自我考核外,还可利用市电大责任教师根据课程特点编写的自检自测题进行考核。(下转第50页)(上接第42页)

(2)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测评。其根本目的是要加强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管理,及时反馈学习信息,指导教学,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过程考核既可以督促学习者的学习,了解学习者的阶段性学习情况,以便对学习者进行个别化辅导或指导,同时,也可以防止学习者在期末突击应试的作法,减轻期末考试对学习者的压力。本课程可以使用重庆电大编写的《国际结算形成性考核册》来检测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3)终结性考核。终结性考核是检验学生对一门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是衡量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终结性考核的成绩往往代表了本课程的学习水平。学生可以根据重庆电大下发的《国际结算期末复习指导手册》作为复习指南。同时中央电大电大在线平台上的考前指导、考前练兵等资源也可帮助学生进入复习状态,顺利完成终结性考核。

课程考核是对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综合评价,是开放教育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检查学生对本门课程掌握、理解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依据之一。

4 “自主+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保障

开放教育本科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相适应,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各试点分校、学生、辅导教师要转变传统学习观念,适应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认真、积极地参与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并争取获得一定成效。在《国际结算》课程“自主+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改革实践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分校:入门引导,突出服务。专门向学生介绍课程网页所设立的栏目以及中央电大资源和自建资源,指导他们使用这些网络资源;做好改变学生学习观念的思想工作,使他们能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观念转变对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对促进远程《国际结算》教与学的积极作用。

(2)教师:转换角色,交互活动。辅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本课程各单元的教学目标,对多种教学资源进行组合,设计多媒体一体化教学方案;教师要转换角色,使自己成为导学者、助学者。要认真组织学生按市电大的要求进行网上学习,参与并指导学生的小组学习活动;教师要掌握并熟练地运用各种实时和非实时的交互手段,进行经常性的交互教学活动,及时地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认真批改作业。远程开放教育特别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的形成,因此形成性考核所占比重较大,老师要认真批改作业,这样才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的。

(3)学生:转变观念,主动学习。转变学习观念,改变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学会主动学习,学会基于网络环境的自主学习,主动通过网络获得学习资源;注重并积极参与小组学习和协作学习;按学习进度认真完成形成性考核。

作者:向 玲 唐 俊

基于案例教学的国际金融论文 篇3: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国际结算课程的建设

摘 要:传统的国际结算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结算课程的建设,有效地解决了以往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工作之间相互脱离的问题,以工作过程知识为中心序化课程内容,并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始终,凸显了职业教育特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开发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它已成为中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形成本土化、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职;国际结算;课程

引言

工作过程导向模式是中国教育专家在借鉴德国先进职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开发出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近年来,中国高职高专院校在“工作过程导向模式”课程改革方面做了许多探索。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进一步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培养的人才既不是“本科压缩型”,也不是“简单操作型”,而是“高层次应用型”。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以能力为主,围绕着职业技术岗位,培养能解决职业岗位实际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

广东省作为一个经济强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提出了各项金融改革任务,推动了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而金融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具有综合能力素质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切实提高高职金融专业教学水平才能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要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必须要树立与时俱进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注重职业教育的专业性、实践性和知识的实用性,以满足就业岗位的需要。

《国际结算》课程根据未来发展方向,采取以银行从业人员的工作内容作为教学内容,通过银行结算工作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来组织教学活动,以配备国际结算相关软件的实训室作为上课场所,采用教、学、练相结合,以练为主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国际结算》教学内容的选取是遵循基于工作过程开发思想的,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的设计理念,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课程设计。基本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因此,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国际结算课程的开发是顺应当今世界职业教育改革潮流的正确举措。

一、课程的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国际结算教学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国际结算双语教学研究方面(杨惠、周宏芸、辛立秋、费仲林等)、国际结算情境教学方面(张文娟)、国际结算实验教学方面(李俊锋、李鑫、蒋晶、尚庆梅等)、国际结算案例教学(张玉琴、汪艳秋、陈晶等)、国际结算项目教学法(贾先文、常媛媛)、国际结算任务驱动教学法(张宇馨、秦社华);另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国际结算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改革(冀志斌)、基于职业成长重构国际结算课程体系(张宏博)、基于行业导向的国际结算教学改革(王立志等),但是这些研究并没有对基于工作过程下国际结算课程的“理实融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过研究,本项目就是在探讨如何将职业能力培养与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有机结合,主动适应职业岗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以实现从学校到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本课程组在广泛调研国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吸收、消化、应用和整合、集成、深化已有教学改革经验,认真总结我院高职高专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拟对高职《国际结算》课程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为导向,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国际结算课程未来发展方向,采取先粗后细的原则,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在3个递进的学习情境中通过15个教学项目,按照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三个层次逐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凸显高职特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有效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更容易,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将学生从原来被动的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教、学、做有机地结合,彻底改变教与学分离的现象;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加强实践教学,注重技能培养和考核,突出职教特色。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设计的思路

针对银行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要求,结合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首先确定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之后,以工作任务为基础,重构15个行动领域;进而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的工作与学习任务,并依据职业能力的形成选择教学内容,最后,要根据学习情境研究完成综合性学习任务需要的知识,找出合适的“载体”将学习领域分解为一个个主题学习单元,进行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任务,学会完成更复杂的综合性的学习任务。

首先,校企合作,共同完成进出口业务结算工作的工作过程分析。首先通过提出课程学习需求,由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一线业务专家和校内教师共同组成专家组,专家组通过组织培训、业务研讨、任务分析等步骤后初步确立课程的总体框架;随后,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编制教材,把教材初稿反馈给各位行业专家,在充分听取意见后再进行修改和论证,最终使课程开发能够完全符合行业实际业务的需求。

其次,确定《国际结算》课程的职业行动领域,进一步分析职业行动领域与工作过程的关系。《国际结算》课程的行动领域,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与良好的职业素养。这不仅需要掌握全面的国际贸易磋商函电、合同、信用证、单据、贸易纠纷处理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而且还需要拥有良好的工作方法和技巧(方法能力),更需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观(社会能力)。

再次,描述《国际结算》课程的行动领域,确定各个行动领域的能力需求,建立课程能力标准。《国际结算》课程结构编排是在认真学习了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结合行业实战需要,按照进出口结算业务处理工作流程,编排学习内容,即根据“单证的缮制,信用证的分析、修改及填制信用证分析单、交单、议付”的顺序来编排每个步骤具体的工作任务,从而形成系统内容体系。然后根据行动领域的描述,开发进出口业务结算的学习情境。就是根据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进行结算工具学习情境、汇付学习情境、托收学习情境、信用证学习情境等学习情境的开发。

最后,采用自评、互评、测评和考评相结合进行行动领域的评价。这种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测评和来自实践实训的考评相结合的方法,其中来自实践实训的考评占重要的地位。本课程通过校企联动,与行业共同对学生实施评价,让行业来检验课程的实战性和适用性。

(二)具体实施过程

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必须是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等要素综合培养来实现的,因此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是课程设计开发的重要依据。工作任务分析是对某一职业或职业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目的在于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是建立学习领域和设计学习情境基础和前提,直接关系到教学计划和教学环节的安排,也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典型工作任务是贯穿全课程的工作实例,这种实例通常既是实际工作中具有代表性的,同时又能涵盖基本的知识点;一个典型工作任务能开发出一个或若干个工作项目或任务;然后,将工作项目或任务通过教学设计转化为学习项目或任务。没有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项目或任务,很有可能仍是一个一个孤立的技能点,甚至只是在知识体系下实践项目的点缀。

由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对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等要素综合培养来实现的,因此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是对职业群中某一职业岗位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确定完成该项工作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的优劣,将对课程建设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包括行业企业调研、确定就业岗位群、职业与典型任务分析、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重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估、企业反馈、修改完善等环节。

(三)重构

为了让学生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必须对原有课程结构进行解构与重构、课程内容重新选择与序化。它不是简单地将原有的章节内容简单重新组合。课程内容选择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解决“怎么做”和“怎么做得更好”的问题;而对于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陈述性知识,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选择标准。其次,课程内容强调按照工作过程序化知识,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工作过程知识是与具体的工作情境直接相关、能够直接指导实际工作的知识;是以实践经验、技能和理论为基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从事某一职业的“做什么”和“怎么做”的知识。

本课程通过对国际结算相关岗位要求的典型的工作任务加以提炼、分析、整合,形成符合教学要求与规律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归纳出各个工作项目。教学内容打破了传统国际结算先从票据基础知识讲起,而后列举各种结算方式的形式,而按照项目教学思路改革,采用任务驱动,把票据知识融入到实际业务操作中。

在为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就业能力、岗位能力选取教学内容的同时,我们也考虑学生的未来职业拓展能力。在教学的内容选取上,我们也适当地涵盖了助理会计师、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考试的相关内容,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做好知识、素质和能力准备。围绕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并结合银行业和外贸企业的国际结算岗位设置情况,根据国际结算课程未来发展方向,采取先粗后细的原则,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在3个递进的学习情境中按照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三个层次逐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以下表1中反映的,自然地加入相应的教学内容,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四)教学的实施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并考虑专业特点和现实需要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设计课堂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师教、学生学、动手做三个环节的有机统一,理论知识学习与职业能力素质培养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室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固有模式,而是以真实工作情景为载体,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充分体现“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主体,能力本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念的教学模式。

在国际结算教学中,要改变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角色,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将课堂办进企业,将涉外银行与外贸岗位群的职业技能要求直接引入课堂教学。

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法,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再简单地把支付方式和结算单据的知识、技能直接灌输给学生去认识,而是引导学生,使学生自行分析、解决,并完成项目目标,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强化学生的学习过程。项目目标制定要具有科学性,不能简单地把案例分析等作为项目。通过培养和遴选形成优秀的专职教师队伍和包括优秀行业、企业及银行结算业务人员的兼职教师队伍,全程参与课程项目建设,共同确定国际结算课程的项目,使其具有科学性,准确地把握行业和企业的需求。

本课程组教研结合,探索出适合金融类课程的项目教学实施具体方法,真正让学生愿意操作、学会操作,并从实际操作中学到系统知识,鼓励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组织教学。教师要指导学生要用理论知识指导工作,并在工作中消化吸收课堂学到的知识与技能,不断完善和充实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再次,在工作中教师除了随时向学生传授必要的隐性技能和知识外,还要将自己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对一些重要的反复出现的业务和必须重复操作的方法,教师更要手把手地“传、帮、带”,适时启发、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做”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真实的工作任务中学习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探究教学是教师设疑提问,学生收集资料、实地调研,通过讨论而得出结论来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以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为目标,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对于高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探究式教学能将国际金融理论和身边的实际经济生活联系起来,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作为讨论式教学的组织者,对于学生提出的观点给予恰当的点评和适当的鼓励,对问题作必要的扩展和延伸,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地思考。同时讨论的话题应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应是最新发生的经济事件。围绕着这个论题展开讨论,分析原因、找出解决方案,得出我们应该吸取的经验及教训。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做”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真实的工作任务中学习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考核体系改革

本课程正在探索一条以培养学生应用和操作能力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的课程考核体系。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在考核形式上,对学生的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实施多元化的考评体系——平时成绩、模拟实训、企业考核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相结合,考核分数比例如下:

三、课程实施保障

(一)按照教学模式要求建设实训中心

营造校企合一的教学环境为了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要按照金融企业岗位的操作流程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并强调实训项目的实践性和与真实操作的统一性。真正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使校外实训基地发挥应有的作用。我校金融专业已与多家金融企业签订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协议,这些单位己成为学生比较稳固的实习基地,满足了学生在不同岗位上实习的需要。

(二)大力开展“请进来”和“走出去”实践性教学活动,改善师资结构

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素质的教学团队教师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中的主导和关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必须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由于历史原因相当数量专职教师是从本科院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理论知识丰富,但缺少实践经验,要加强对这些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培训,使其能够胜任实践教学的需要。学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外贸行业、银行部门的相关专家来校指导,与教师一起共同完善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增强教师的实践技能。同时,通过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接触第一线的国际结算业务,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教师不但可以了解国际结算业务的基本流程,而且可以积累相关的国际结算经验及素材,以金融企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引领,精心提炼教学内容:在基本知识传授层面上,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在能力培养层面上,重点培养国际结算业务处理能力;在综合素质提升层面上,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意识、语言表达能和人际交往能力,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并重,学生当前就业与长远职业发展相统一。

(三)注重校企合作,实现共赢

在高职金融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推进校企联合的方式,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实现双方赢利,为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发展打下基础。由于金融对经济的强烈渗透性以及行业分布的广泛性,金融专业的实习环节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要加强学校与金融企业的实习基地联系,形成定点、长期、规范稳定的实习合作关系。对于金融专业的教师而言,要不断地积极参与到企业的横向课题中去,共同对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市场等问题进行研究和发展,这样既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的现实问题,又能够使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实践环节得到一定力量的补充,使教学内容和模式更能够符合市场的需求,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内容的多样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另外老师也可组织学生到相关部门进行参观学习和顶岗学习。这样既有利于学校师资队伍的培养,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解决就业。

结束语

传统的国际结算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结算课程的建设,有效地解决了以往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工作之间相互脱离的问题,以工作过程知识为中心序化课程内容,并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始终,凸显了职业教育特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开发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它已成为中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形成本土化、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戴士弘.职业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4] 石伟平,许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魏 杰]

作者:安静

上一篇:进出口贸易影响实证分析论文下一篇:金融套利行为的金融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