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资本世界历史论文

2022-07-03

一、课程标准与设计理念本课的课程标准是:知道明治维新的主要政策,理解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设计理念是:“学与教一体化”,以“问题+方法”为核心价值,把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商业资本世界历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商业资本世界历史论文 篇1:

美国工业革命有利条件论析

摘 要:独立战争后的美国虽然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但初建的国家经济尚不发达,与欧洲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走上强国之路,美国在建国后不久便开始了工业革命。美国虽然是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得力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良好的立国基础、大量移民涌入等诸多有利条件,其工业革命飞速发展,并先于法国、德国迅速完成了工业革命,一跃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工业强国。

关键词:美国;工业革命;有利条件

1783年《巴黎和约》的签订,标志着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成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但取得独立后的美国在经济上与欧洲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英国在很大程度上仍控制着美国的经济命脉。在海外贸易上,美国这个新兴国家也无力与英、法等传统国家相竞争,如作为其传统贸易领域的西印度群岛,美国几乎完全被排斥于西印度群岛的贸易之外①。美国虽然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但要想发展壮大,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扩大海外贸易。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美国展开了工业革命。

对于美国工业革命,海外学者有比较详尽的研究,如亨利·S·康马杰的《移民和美国历史》、康乃尔·弗罗格的《美国实业发展史》以及乔治·罗杰斯·泰勒的《1815—1860年交通运输革命》等。国内学界诸如张友伦先生在《美国通史》里对美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有所研究;罗荣渠先生在《美国历史通论》中有关美国历史的地理背景、大陆扩张运动的研究等。本文在美国工业革命相关资料著作的基础上,搜集学界已有研究成果,对美国工业革命能较早且迅速开展的有利条件进行探究,进一步深入对美国工业革命的认识。

一、自身条件与殖民政策

美国本土地处北美大陆中部和南部,最初的独立十三州东临大西洋,随后的大陆扩张运动一直向西到了太平洋沿岸。东西临海的地理位置不仅有利于发展海外贸易,还形成了一个军事屏障。美国广袤的土地上诸如石油、天然气、铜、土地、森林、水力等资源都十分丰富,大部分国土处于亚热带、温带地区,这里气温、降水适宜农作物生长,对于美国农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

英国在北美殖民地所采取的统治政策是发展与掠夺相结合,使北美殖民地发展成为一种外向型经济,而不是无止境地掠夺资源。北美在殖民地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已有所发展。除此之外,美国是直接推翻宗主国的殖民统治而取得独立的,因此它并没有经过封建统治阶段,所以受封建社会旧有传统与压迫剥削的影响很小,这就有利于新机器、新技术的使用,从而促进工业革命的开展。它将分散的小手工业结合在一起,不仅缩短了周转时间,还使分工专门化、具体化、整个生产过程分解为简单工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还培养和训练了一批熟练工人和机械师,使他们初步具有了研制和操作机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②。

二、政府的积极作用

资金是开展工业革命的重要条件。美国工业革命的资金来自工业部门本身的积累、商业资本转化而来的工业资本以及外资,这其中商业资本转化而来的工业资本是其主要来源。为了更好地控制商品生产,商业资本逐渐向工业资本转化,并最终直接用于投资建厂。独立战争后,政府的推动下资本的转化速度更快了。大量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化,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注入了大量资金,促进了美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大陆扩张是贯穿19世纪美国历史的主题之一③。使美国的疆域在半个世纪中成倍地膨胀,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和自然资源,为西进运动的进行奠定了基础,为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美国工业革命所独具的特点是与西进运动密切联系、互相促进、同步发展④。美国政府将西部广大的土地作为发展经济、开辟财源的重要手段。西部广大土地没有地租、封建束缚、赋税和压迫,加上土质肥沃以及政府的自由土地政策,使得源源不断的人口涌入西部,加速了西部的开发。最后,随着大批人口涌入西部,一方面,农业快速发展,为东部的城市和工业人口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另一方面,西部大量人口所需的日用品以及开发中所需的农业机械又对东部工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从耕种到收获的各种机器几乎都是隨着西部的开发而不断发明和改进的”⑤,扩大了东部工业制造的国内市场。

三、充足的劳动力

不同于其他国家,美国工业劳动力的来源主要是移民及其后裔,这些人绝大部分来自欧洲。因为土著的印第安人长期受到歧视与压迫而被驱赶与隔离,非洲运来的黑人则主要用于种植园劳作⑥。美国的经济发展是急需劳动力的,而欧洲的工业革命又正好在不断抛出大量过剩人口⑦。加上联邦政府制定的相关移民政策,使得大量的欧洲劳动力涌入美国,投身到美国工业革命的浪潮中。

除了为工业革命提供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外,移民的到来还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如英国移民塞缪尔·施莱特带来了制造新型纺纱机的先进技术,并建立了美国第一家纺纱厂,被誉为“美国工业革命之父”。此外,一些投资者也来到美国,带来了大量的资金,为工业革命注入了资金活力。

四、结语

正是由于拥有如上所述等诸多有利条件,美国这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才能在摆脱殖民统治不久后便开展工业革命,并以远远超出欧美各国的发展速度一跃而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强国。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研究其崛起的历史过程,特别是政府在经济领域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及如何充分利用国内国际诸多有利因素,对于我国的发展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注解:

① 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76页

② 张友伦主编:《美国通史》第2卷,第187页。

③ 罗荣渠:《美国历史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00页。

④ 刘祚昌,王觉非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9页。

⑤ 张友伦主编:《美国通史》第2卷,第270页。

⑥ 张友伦主编:《美国通史》第2卷,第191页。

⑦ 罗荣渠:《美国历史通论》,第110页。

参考文献:

[1] 张友伦主编:《美国通史》[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2] 罗荣渠:《美国历史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3] 黄绍湘:《美国史纲(1492—1823)》[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

[3] 刘祚昌,王觉非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M]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4] 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5] 付成双:《试论美国工业化的起源》[J],《世界历史》,2011年第1期,第44—55页。

[6] 张永翠:《美国工业化进程中政府的作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7月,第37卷第4期,第114—120页。

作者:王金港

商业资本世界历史论文 篇2:

《从倒幕运动到明治维新》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与设计理念

本课的课程标准是:知道明治维新的主要政策,理解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设计理念是:“学与教一体化”,以“问题+方法”为核心价值,把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笔者在教学中把这节课内容分为四个板块,按照“导预疑学——亲近历史、了解史事;导问研学——理解历史、掌握线索;导法慧学——体会历史、总结规律;导评促学——建构体系、巩固知识”来建构知识体系。

二、教材分析与目标设计

本课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中的第19课。教学目标为:归纳明治维新举措并填表;小组协作分析明治维新的背景、作用,与戊戌变法比较,培养学生概括、比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并体会课堂的主人翁地位。

三、教法分析

本课与统编历史八年级历史(上)第6课《戊戌变法》和九年级历史(上)第11课《古代日本》内容相关联。教师创设情境,前后联系,整体感知,真正让学生介入历史,在讨论、争辩和分析中体会、感悟。在学法上,以“问题+方法”为核心,因疑设导、激疑启导、引疑诱导,引发学生交流和思考。

四、重点、难点突破分析

通过播放视频、编写明治维新举措表和解说词,突破重点“明治维新内容”;通过創设情境、设疑引思、分组讨论突破难点“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社会转型中所起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与设计

【新课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力发展本国的新兴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这个国家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日本。

【新课教学】

【导预疑学】亲近历史,了解史事

任务 精读、细读明治维新改革的措施,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文化、教育和法律六个方面概括明治维新改革的内容并制成表格进行展示。

【导问研学】理解历史,掌握线索

研学一 明治维新的背景

材料一 将军家齐及世子家庆的奢侈生活已达极点……制作糕点时,每日耗费砂糖千斤。家齐父子拥有900名侍俾。

材料二 据统计,从1804年到1843年,共发生了320多次农民起义。

材料三 18世纪中期,日本商业资本开始首先渗入农村的纺织业……后来扩展到油、酒、纸、糖、陶瓷、蜡烛、采矿、海产加工等生产部门。1854年,日本全国雇佣十人以上的手工工场约有300所。

思考 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日本经济什么样的现象?

材料四 17世纪30年代,德川幕府连续五次颁布锁国令,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活动。

材料五 黑船事件。

思考 上述材料说明当时日本实行了什么样的对外政策?

研学二 理解明治维新在日本社会转型中所起的作用

材料 1871年,日本成立文部省,逐步建立小学、中学、大学三级教育体制,并重金聘请欧美教授在大学任教。1872年,日本颁布《固定银行条例》,正式移植欧美股份公司制度。1873年,日本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欧美国家建立常备军。1881年,内务省发布《劝农局处务条例》,提出“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1883年,首相伊藤博文主持修建了豪华的“鹿鸣馆”,馆内有18个西洋式活动厅室,成为推广欧式生活的场所。1889年,日本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了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思考 上述材料反映出明治维新的举措有哪些?带来什么影响?

【导法慧学】体会历史,总结规律

回忆大化改新内容并思考:日本两次向外学习的目标有何不同?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日本民族有什么样的特点?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导评促学】构建体系,巩固知识

1.通过列表、图片导读、材料分析、文献解读等,多角度体会、认识历史。

2.资本主义革命或改革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旧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共性)。

3.通过比较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等,从横向理解世界各国近代化道路的相似性和多样性。

4.利用纵向、横向比较法来解决历史问题:大化改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比较、俄国农奴制改革与明治维新的比较等。

作者:张爱平 陆元峰

商业资本世界历史论文 篇3:

马克思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探析

[搞要]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百年不懈探索的时代课题。这一课题首先由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趋势中提出。

[关键词] 马克思 发展中国家 理论分析

一个半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一直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马克思在以西欧发达资本主义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发展和历史趋势的过程中,对这个问题以世界历史为视角、以社会经济发展道路为核心、以经济发展问题为内容作出了开拓性的探讨,给我们留下了最丰富而宝贵的理论遗产。探讨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对我们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是以对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为前提的。自19世纪40年代开始,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典型国家”——英国的经济关系研究中,以其惊人的洞察力对人类发展的历史趋向作了总体概括,对世界历史的形成、扩展及给社会发展带来的新的变化作了考察。马克思的这一探索主要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两个方面展开。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不断拓展自身的活动范围基础上的发展,是从狭窄的民族历史走向广阔的世界历史的发展。这一发展过程决定了它不能在自我封闭的历史环境中生存,不能处于孤立隔绝的状态,它具有显著的国际性和开放性。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阐述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

世界历史的形成虽然与世界市场的建立有着直接的联系,但归根到底则是生产力与世界交往的交互作用。大工业的建立、美洲的发现对殖民地的贸易,以及东印度和中国市场的开辟,使世界市场得以形成。“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无论是在物质产品方面还是在精神产品方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但是,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历史”。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民族性和世界性关系上的反映。世界历史的形成,使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狭隘地域内单独进行运动的各个不同的民族、国家,越出了狭隘的地域,卷进了世界历史的漩涡之中;这时,各个民族、国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开始纳入了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整体。因此,在世界历史条件下,各民族内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和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相联系的,并在总体上受到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影响和制约。

在马克思看来,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展示的未来道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自发地实现工业化,如当时的法国和德国;一条是被工业发达国家以殖民化的方式被迫工业化,典型的国家是印度。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最显著地反映在第二条道路上。

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是一种打上资本主义烙印的世界性交往。它以强制的方式“把一切民族甚至是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它使资本主义发展成一个“中心”与“外围”相对立、“中心”控制“外围”和“外围”依附于“中心”的世界体系。

由此可见,工业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所采取的殖民化的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工业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进行“原始积累”时,对殖民地进行公开抢掠,强行把它们拖入资本主义的发展轨道。马克思分析了英国殖民者对印度的殖民化。马克思认为,“不列颠人是第一批文明程度高于印度因而不受印度文明影响的征服者”,他们对印度采取殖民政策必然导致两个后果,即“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 ,“他们破坏了本地的公社,摧毁了本地的工业,夷平了本地社会中伟大和崇高的一切,从而毁灭了印度的文明”;“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也就是“使印度达到比以前在大莫卧儿人统治下更加牢固和更加扩大的政治统一”,使印度具有和欧洲共同领导的自由报刊,“崛起一个具有管理国家的必要知识并且熟悉欧洲科学的新的阶级”,使印度能够经常地和欧洲联系,摆脱孤立的状态。显然,英国在印度所要完成的双重使命,其结果必然是彻底破坏印度这种半野蛮半文明公社的经济基础,从而在亚洲造成“一场前所未闻的最大的、老实说也是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使印度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其次,工业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把发展中国家强行拖入资本主义发展轨道以后,对它们进行了殖民式的剥削和掠夺。马克思指出:“当我们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体面的样子,而在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工业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殖民式剥削和掠夺,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的。一是对外贸易。马克思认为,在国际贸易关系中,计量各国国民劳动强度的单位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强度较大的国民劳动比强度较小的国民劳动,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一个国家的资本主义生产越发达,那里的国民劳动的强度和生产率,就越超过国际水平。”在经济文化落后国与工业较发达国家的贸易中,工业较发达国家高于商品的价值出售自己的商品,利润率就会提高。“这好比一个工厂主采用了一种尚未普遍采用的新发明,他卖得比他的竞争者便宜,但仍然高于他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出售,就是说,他把他所使用的劳动的特别高的生产力作为剩余劳动来实现。因此,他实现了一个超额利润。”在马克思看来, 由国际贸易中不平等交换所产生的这种“超额利润”,是由工业较发达国家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二是资本输出。马克思认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存在前资本主义性质的高利贷资本和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的利息率不仅决定着商业资本的利润率,而且这一利息率大大高于工业较发达国家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现代利息率”。因此,工业较发达国家输往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资本,能作为前资本主义性质的高利贷资本和商业资本,取得高额利润或利息。再加上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地价、工资水平和农产品价格都比较低的经济事实,也有助于工业较发达国家通过资本输出攫取高额利润或利息。

工业较发达国家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殖民剥削和掠夺方式,给这些国家带来了灾难,这种灾难“具有一种特殊的悲惨色彩,使不列颠统治下的印度斯坦同它的一切古老传统,同它过去的全部历史,断绝了联系”,“失掉了他们的旧世界”,但却“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尽管马克思认识到这种灾难的本质变化与程度的深重,认识到“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认识到印度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不会给人民带来直接的利益,但是,马克思却看到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看到了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资产阶级所负有的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历史使命,这就是:“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普遍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统治。”

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问题的研究,是以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为前提的。在此基础上,他对发展中国家被强行拖入资本主义发展轨道,既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带来了生产力和世界交往发展的理论分析,成为他晚年探索经济落后国家如何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发展中国家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必须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

马克思在以西欧发达资本主义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发展和历史趋势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揭示了经济发展的一般的基本的理论,如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四个环节及其辩证关系、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企业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经济的协调发展等。这些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如果说经济建设的实质是解决经济过程中的各种矛盾,那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将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对解决各种矛盾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借鉴、吸收,使发展中国家现行的社市场经济理论的构造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14页推进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动力正是“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6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6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8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15~116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0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30、131页

作者:杨世义

上一篇:英语教学金融专业论文下一篇:商务英语国际贸易论文